1、2012-2013学年陕西省南郑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春秋战国时期 “百家争鸣 ”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新兴地主阶级日益崛起 B各国变法相继展开 C各国诸侯争霸战争频繁 D社会处于经济、政治大变革时期 答案: D 试题分析: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的大变革时期。政治上,奴隶社会逐步解体,封建社会形成;经济上,井田制瓦解。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对社会变革发表自己的看法,抨击其他学派,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A、 B、C都不是主要原因,故选 D。 考点:百家争鸣。 点评: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
2、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康有为认为:要达到幸福快乐的大同之世,必须推行 “公养 ”、 “公教 ”、 “公恤 ”的社会福利制度。 儿童 6岁入 “小学院 ”, 11岁入 “中学院 ”, 16岁入 “大学院 ”, 20岁毕业。经过长达 14年的义务教育培养,使每一个年轻人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和专门的技术训练。材料表明他 ( ) 深受儒家大同思想影响 注重培养国民的民主共和意识 主张效仿西方改善民生 提倡学习西方职业教育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要达到幸福快乐的大同之世,必须推行 “公养 ”、 “公教 ”
3、、 “公恤 ”的社会福利制度。 ”表明康有为深受儒家大同思想影响,并主张效仿西方建立社会福利制度; “使每一个年轻人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和专门的技术训练 ”表明康有为提倡学习西方职业教育; 在材料中没有体现,而且康有为倡导君主立宪制,不可能注重培养国民的民主共和意识,可以排除。故选 B。 考点:康有为的维新思想。 点评:康有为思想的主要特点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康有为要进行资产阶级改革,本来应该用资本主义思想猛烈地批判封建思想,然而他却用旧瓶装新酒的方式把两者结合起来,这固然有利于减小改革的阻力,但也暴露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陈独秀说:
4、“吾国之维新也 ,复古也 ,共和也 ,帝制也 ,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 ,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 ,熟视而无所动心 ”。为此 ,他认为首先要做的事情是( ) A进行革命斗争 ,反对独裁专制 B建立革命政党 ,发动工农群众 C发动启蒙运 动 ,解放民众思想 D提倡学术自由 ,普及白话文章 答案: C 试题分析:注意题干材料中的信息 “国民若隔岸观火,熟视而无所动心 ”,国民对于实现何种政体漠不关心。为改变这一状况,陈独秀认为首先要做的事情是发动启蒙运动,解放民众思想。故选 C。 考点:新文化运动。 点评: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思想的思想解放斗争。它动摇封建思想正统地位;人们思想得到
5、空前解放;民主和科学的思想得到弘扬;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创造了条件。 中国最早举起传播马克思主义大旗的是( ) A李大钊 B陈独秀 C毛泽东 D胡适 答案: A 试题分析: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和演讲,热情讴歌十月革命,在中国最早举起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大旗。故选 A。 考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点评:鸦片战争后,中国思想界逐步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潮流,这一潮流大体上经历了学习西方物质文明 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学习西方民主精神和科学态度 接受马克思主义等阶段。 孙中山认为,西方国家贫富不均,劳资矛盾尖锐, “社会革命其将不远 ”,中国应防
6、患于未然,因此他提出了( )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共产主义 答案: C 试题分析:孙中山指出: “西方国家贫富不均,劳资矛盾尖锐,社会革命其将不远 ”,为解决这一问题,他提出 “一劳永逸之计 ”,把社会革命和政治革命相结合,即民生主义。故选 C。 考点:三民主义。 点评: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但是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1938年 10月,毛泽东 在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政治报告中指出:没有抽
7、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他在这里强调的是 ( ) A少谈些抽象的主义,多研究具体的问题 B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具体的实践相结合 C必须研究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具体历史条件 D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比基本原理更重要 答案: B 试题分析: “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 ”,意思是说,学习马克思主义,不能照搬照套,而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使之发展成为中国式的马克思主义。由此可以看出,只有B项符合题意。 考点:毛泽东思想。 点评: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对中国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
8、概括,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科学思想体系,这就是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指导无产阶级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以下手书的题词分别是毛泽东和邓小平题写的,对以上两幅手书的理解错误的是( ) A表达了相同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和精神品质 B采用的都是行书书体和繁体字 C是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核 D标志邓小平理论的初步形 成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实事求是 ”、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都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是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涵, A项和 C项正确;两幅手书都采用了行书书体和繁体字, B项正确;邓小平理论初步形成的标
9、志是中共 “十二大 ”和 “十三大 ”的召开。故 D项错误。 考点: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点评: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首先,它们的思想基础是一致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其次,它们的基本立场是一致的。无 论是马克思、恩格斯,还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都视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具有完全相同的价值取向。 再次,它们都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把马克思主义与时代特征和发展着的实践相结合,具有完全相同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最后,对根本任务的认识上是一致的。从马克思到邓小平,他们都认为,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实现共产主义的
10、物质前提,都把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自由、解放、幸福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把 “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 ”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价值和最高命题。 不同的时代需要不同的理论来指导。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的会议是( ) A中共一大 B遵义会议 C中共七大 D中共八大 答案: C 试题分析: 1945年中共七大上,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A中共一大标志着中共诞生;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中共八大是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故选 C。 考点: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点评: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 1)萌芽:中共创建 -国民革命时
11、期 (1921-1927) 著作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提出坚持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 ( 2)初步形成:土地革命时期 (1927年 1937 年 ) 鉴于以城市为中心开展武装斗争一再失败的教训,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的革命思想(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地解决了中国革命道路问题,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 3)形成:抗日战争时期 (19351945) 毛泽东发表了新民主主义论等文章,对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作论述:他提出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步走: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 是社会主义革命。创造性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概念。
12、 1945年,中共七大,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它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 4)发展: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 1945-1956) 在解放战争即将胜利前夕: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做了重要报告,同年发表了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新中国的重大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等报告,创造地提出两类矛盾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 “文化大革命 ”结束后教育拨乱反正,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的是( ) A恢复高考制度 B邓小平 “三个面向 ”题词 C实施普遍义务教育 D高校扩大办学自主权 答案
13、: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 1977年高考制度的恢复。根据所学, “文革 ”结束后,邓小平刚复出就自告奋勇抓教育。他充分肯定新中国前 17年的教育工作,在教育战线全面拨乱反正,整顿教学秩序,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 1977年,全国570 万人参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招生考试,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故选 A。 考点:新时期教育的发展。 点评:教育是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基础。科技和教育是决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关键。要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教育的发展推动着科技的进步,科技进步也推动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国民经济的发展取决于科技的进步,而科技的发展又带动国民经
14、济的提高。 被西方媒体誉为 “第二次绿色革命 ”的是( ) A杂交水稻的成功培育 B “银河 ”系列计算机的诞生 C “两弹一星 ”的研制成功 D “神舟 ”号飞船发射成功 答案: A 试题分析:新中国成立后,科技取得重大成就。 1973年,袁隆平成功 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这是世界上首次育成杂交水稻,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故选 A。 考点: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点评: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时间 重 大 成 就 作 用 与 意 义 1958年 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 标志中国跨入原子能时代 1964年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我国由此跨入核国家行列 1967年 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5、以最少的研制经费,创造了最快的速度。 1965年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1970年 “东方红一号 ”发射成功 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73年 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世界上首次育成杂交水稻,第二次绿色革命 ” 1983“银河 ”巨型计算机超级计算机 中国计算机技术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高性能计算机年2002年 开饭应用的重大突破 2003年 “神五 ”载人宇宙飞船发射成功 我国成为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从古典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铸成了反对神学桎梏的武器。以下最契合人文主义核心内涵的古希腊名言是( ) A求知是人类的本性 B心
16、灵美比形体美更珍贵 C人的出类拔萃为城邦增加的荣耀可以超过神 D健康和聪明是人生的两大幸福 答案: C 试题分析:文艺复兴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新文化运动,它的核心是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C项最契合人文主义的核心内涵。 考点:本题考查文艺复兴运动的核心人文主义思潮。 点评:人文主义是西方盛行的一种社会思潮。指的是社会价值取向倾向于对人的个性的关怀,注重强调维护人性尊严,提倡宽容,反对暴力,主张自由平等和自我价值体现的一种哲学思潮与世界观。 宗教改革前,关于教皇和皇帝的权力,有这样一种形象的比喻:教皇是太阳,皇帝是月亮;宗教改革发生,人们换了一种说法:
17、上帝的归上帝,恺撒(泛指皇帝)的归恺 撒。这种认识的改变反映了( )。 A教皇和皇帝的权力一直是平等的 B教皇的权力在上升,皇帝的权力在下降 C教皇的权力始终大于皇帝的权力 D皇帝的权力在上升,教皇的权力在下降 答案: D 试题分析: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分析,宗教改革运动是新兴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认为世俗权力应该高于教权。 “教皇是太阳,皇帝是月亮 ”说明教皇的权力大于皇帝的权力;宗教 改革后 “上帝的归上帝,恺撒(泛指皇帝)的归恺撒 ”说明权力已经有了明确划分,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应是皇帝的权力在上升,教皇的权力在下降。故选 D。 考点:本题考查宗教改革运动。 点评:关于宗教改革运动,还可以考查
18、宗教改革的实质和意义:宗教改革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解放和政治运动。它打破了对天主教会的迷信,解放了思想,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 “ 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其自身的不成熟状态 ”, “不成熟状态就是不被别人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 ”, “要有勇气运用自己的理智 !”以上省略的内容应是 ( ) A宗教改革 B文艺复兴 C启蒙运动 D空想社会主义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启蒙思想的特征。材料认为,人们 要有勇气运用自己的理智 ”,即推崇自己的理性和判断。该思想与启蒙思想的核心 “理性主义 ”相吻合;A 项宗教改革旨在反对天主教会的独裁统治,与题意无关; B文艺复兴主张
19、以人学代替神学,材料没有涉及,; D 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批判,与题意无关。故选 C。 考点:启蒙运动。 点评: 17、 18世纪,欧洲兴起了一场更为激进的思想启蒙运动。众多思想家以文艺复兴以来的科学成果为指导,提倡科学与民主,宣扬平等与自由,尖锐抨击封建制度和基督教,呼唤着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的浪潮。 伊拉克战争给美、伊人民都带来了深重灾难。战后,美国著名的 “反战母亲 ”强烈要求美国众议院议长启动法律程序弹劾总统。学生小明对此很感兴趣,想进一步了解西方三权分立模式的理论渊源,为此,你建议他阅读 ( ) A论法的精神 B人权宣言 C权利法案 D独立宣言 答案: A 试题分析: “三
20、权分立 ”学说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 斯鸠在其著作论法的精神首先提出的。它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的合理性,奠定了资产阶级关于国家和法和理论基础。这一学说首先在美国 1787年宪法中得到成功地运用。故选 A。 考点: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 点评: 17-18世纪法国的启蒙思想反映了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反对封建专制制度,构建理想社会蓝图和发展资本主义的时代特征。还可以通过材料创设情境考查启蒙运动的影响,如: 在法国大革命巾沦为阶下囚的国王路易十六读完伏尔泰和卢梭的著作后,不禁喟然长叹: “这两个人毁了法国。 ”这说明了启蒙思想( ) A促进了人们思想的彻底解 放 B导致了法国的政教分离 C对法国大革命起到
21、了动员作用 D否定了法国的等级制度 历史学家陈旭麓指出,中国人从 “师夷长技以制夷 ”开始,进而 “中体西用 ”,进而自由平等博爱,进而民主和科学。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认识世界同时又认识自身,其中每一步都伴随着古今中西新旧之争。不能验证上述材料的史实是 ( ) A李鸿章、左宗棠创办近代企业 B康有为等人推动光绪帝变法 C李大钊著文宣称 “抨击孔子,乃抨击专制政治之灵魂也 ” D毛泽东在五四运动之后,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以近代以来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为主线,考查鸦片战争以来 “中体西用 ”思想形成与发展演变的史实。 A项印证的是以 “中体西用 ”为思想纲领的洋务运动;
22、B项印证的是 “自由、平等、博爱 ”的思想; C项是指新文化运动,印证的是 “民主和科学 ”;而 D项是指十月革命以后传到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已非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范畴,故无法印证题干中的材料。 考点:本题考查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历程。 点评: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由被动接收到主动选择的过程。随着对西方认识的加深,近代前期的思想演进经历了这样的轨迹:器物层次 制度层 次 文化层次,体现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学习过程。 向西方学习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同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步步扩大,民族危机逐步加深和中国资本主义逐渐发展的历程相适应。 向西方学习的过程由浅而深。梁启超概括为 “先从器物
23、上感觉出,再从制度上感觉出,再从文化上感觉出 ”。陈独秀概括为 “学术觉悟 ”、 “政治觉悟 ”、 “理论觉悟 ”三个阶段。 向西方学习的道路没有走通,历史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道路。马克思主义是先进的中国人经过长期实践斗争后,从西方找到的解决中国问题的惟一正确的武器。 据学者研究, 甲午战争之前的三十年中,日本翻译中国书籍有 129 种之多;但是之后的十几年中,日本翻译中国书籍仅有 16种,而中国翻译日本书籍却达到了 958种,其中多数为政治、法律类书籍。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马关条约规定中国必须进口日本图书 B日本为进一步侵略中国制造政治舆论 C日本的文化交流政策由开放转
24、向封闭 D中国知识分子主张通过日本学习西方 答案: D 试题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之后,中国的民族危机加深,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掀起了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主张仿照日本学习西方, D项符合题干要 求。 A、 C项表述错误, B项也不符合当时的史实。故选 D。 考点:本题考查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历程。 点评:甲午战争的惨败宣告洋务运动的破产,也说明洋务派 “中体西用 ”的思想主张不能挽救中国。 19世纪末,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维新派宣传维新思想,主张变革,实行君主立宪制。 20 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发起辛亥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这一时期,中国人学习西方已经深入到 “制度 ”这一层
25、次。 近代中国主张或赞同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人物有( ) 魏源 光绪帝 赵三多 陈独秀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魏源主张 “师夷长技以制夷 ”,最早提出向西方学习; 光绪帝赞同维新变法; 陈独秀主张利用西方的民主科学思想彻底改造中国社会; 赵三多是义和团运动的领袖,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反对一切外洋事物,可以排除。故选 B。 考点: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历程。 点评:近代前期的主要社会阶级,包括地主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中的许多政治派别都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探索活动。这是由于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已成为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外国的侵略对各个阶
26、级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各阶级在反对外来侵略、维护国家利益方面必然有一致性的一面。 “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 ”这句话主要反映了战国时期的 ( ) A墨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道家思想 D法家思想 答案: A 试题分析:材料中 “贤者 ”指有才能的人,有才能的人通过 推举可以成为官长;“不肖者 ”指的是没有才能的人,没有才能的人只能是贫穷的人。联系诸子百家的主张,这是墨家的代表人物墨子的 “尚贤 ”思想。故选 A。 考点: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 “百家争鸣 ”和各派的学说。 点评: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 “百家争鸣 ”,主要包括墨家、儒家、道家和法家等
27、学派,还可以从材料切入,考查各家学派的思想主张。如: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世界观、人生观,为塑造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奠定了基础。与儒家、墨家、道家、法家所崇尚的理想人格相对应的排列组合是 A.君子、侠客、隐士、英雄 B.英雄、侠客、隐士、君子 C.君子、侠客、英雄、隐士 D.英雄、隐士、侠客、君子 孔子认为作为社会性的人要 “仁者爱人 ”,要 “克已复礼 ”,因而其本质思想被历代统治者所重视。这是因为它 ( ) A追求天下为公 B崇尚秩序 C主张仁政 D天人感应 答案: B 试题分析:孔子认为 “仁 ”就是 “爱人 ”。 “爱人 ”作为 “仁 ”的重要精神内涵具有广泛的适用性,是 “仁 ”的一
28、种表现方式,即孔子的民本思想。针对当时社会动荡的现实,孔子希望恢复社会秩序,于是他提出 “克己复礼 ”,希望人们克服自己的私利和欲望,恢复社会秩序,有利于统治阶级维护统治。所以其本质思想被历代统治者所重视。 B项正确。 考点:儒家思想的形成。 点评:孔子思想的核心是 “仁 ”,就是 “爱人 ”,要实现这个核心,要做到待人宽容,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些思想都有利于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政治上,孔子主张 “贵贱有序 ”,强调了尊卑贵贱的社会等级秩序;在教育上,孔子主 张 “有教无类、温故知新 ”。 儒道思想犹如中国古代思想的双璧。下列言论中,最能体现道家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的是 ( ) A
29、不以人助天 B制天命而用之 C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答案: A 试题分析: A“不以人助天 ”意思是天地万物自为自化,人不应该违背自然之道。B“制天命而用之 ”是荀子的思想,主张人应该主动地控制和利用自然。 C“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是老子的思想,其意是说天地不讲仁恩,只是任自然,将万物看作草和狗。 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是荀子的思想,是说自然发展有其特定的规律 ,它不会因为尧的圣明而就存在 ,也不会因为桀而就不存在。最能体现道家因循自然、崇尚无为的思想的是 A。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点评: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
30、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后世各种思想潮流都可以从诸子百家找到最初的萌芽。 西汉中期,有一位书生前往长安投考太学,他不必准备的材料是( ) A诗经 B春秋 C韩非子 D礼记 答案: C 试题分析: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建议,除了儒家思想,其余的各派学说都禁止传播。汉武帝在长安兴办太学,用儒家经典教育青年子弟。 A、 B、 D都是儒学经典, C是法家的著作。故选 C。 考点:西汉时期儒学的发展。 点评:从西汉武帝开始,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
31、文化的主流思想。 清风吹动旗幡,一人说是风动,一人说是幡动。禅宗六祖慧能说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 而是两位心动。在世界的本原问题上,与慧能的观点有相似之处的思想家 是 ( ) A孔子 B程颢 C朱熹 D王阳明 答案: D 试题分析:心学把 “心 ”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 “心 ”就是 “理 ”的主张;宣扬“心外无物 ”、 “心外无理 ”。 材料中慧能的观点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 而是心动 ”和心学的观点有相似之处。王阳明是心学的代表人物,故选 D。 考点:陆王心学。 点评: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 “心 ”,认为 “心即理 ”,主张 “宇宙便是吾心 ”、 “心外无物 ”、 “心外无理
32、 ”,是主观唯心主义。心学认为人天生具有良知,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需要向外探求,只要通过内心的自修自省,克服私欲,就能回复良知,成为圣贤。 中国古代有许多重大发明,下列发明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司南、纸、火药、活字印刷 B纸、火药、活字印刷、司南 C火药、活字印刷、司南、纸 D活字印刷、司南、纸、火药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四大发明出现的时间顺序。战国时的 “司南 ”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西汉前期,中国发明造纸术;中国古代炼丹家发明火药,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隋唐之际,出现雕版印刷术,北宋时毕 N 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A。 考点: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33、点评:造纸术促进欧洲文化发展;火药推动欧洲火药武器发展,骑士阶层日益衰落;指南针促进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印刷术推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四大发明推动欧洲社会在文化、思想、航海及政治上的巨大进步,欧洲率先进入近代社会;推动全 世界、人类文明的进步。 源远流长的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下列图片呈现的汉字字体最早出现的是 ( )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汉字的演变脉络。 A行书和 D楷书出现在魏晋时期; B是篆书,出现于秦朝; C是商代的甲骨文,是最早的成熟文字。故选 C。 考点:中国汉字的演变脉络。 点评:汉字经过了 6000多年的变化,
34、其演变过程是: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隶书 楷书 行书。总体趋势是由繁到简。 京剧是我国国粹,它主要是由( ) A元杂剧发展而来的 B北京地方剧种演化 而成的 C流行于北方的剧种融合而成的 D南方一些剧种传入北京后融合而成的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京剧艺术的形成。乾隆末年,徽剧戏班进京演出,风行一时。道光年间,又有湖北汉剧进京,形成 “徽汉合流 ”的局面,徽剧和汉剧互相融合,形成了京剧。 A、 B、 C与史实不符,故选 D。 考点:京剧艺术的形成。 点评:京剧艺术是中国戏曲的代表。其特点是: 题材以历史故事为主; 伴奏有管弦、打击乐器; 角色分为生、旦、净、丑; 表演歌舞并重; 动作唱、
35、念、做、打结合。 对联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山河古迹无联则不能言胜,千古人物有联方彰显功过。有联曰: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请问这是对何人的评价 ( ) A屈原 B李白 C杜甫 D蒲松龄 答案: A 试题分析: “三户地 ”指楚国; “招魂 ”和 “九歌 ”是屈原的代表作,暗含对屈原的怀念之情; “香草 ”指的是屈原运用 “香草美人 ”的比兴写作手法,这里借指屈原或具有高尚品格与才华的人。这是长沙屈原祠的对联,表达了对屈原的崇敬与怀念,故选 A。 考点: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 点评:屈原是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诗人 ,屈原虽忠事楚怀王,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
36、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传说他在五月初五这天投汨罗江自尽殉国。每年的五月五日被定为端午节,这一节日吃粽子、赛龙舟等习俗与纪念屈原相关。 说到人生追求,我们也许会吟诵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 “蜀道之难,难上青天 ” 、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这里依次引用的文学形式分别是:( ) A楚辞、汉赋、唐诗 B楚辞、唐诗、宋词 C宋词、唐诗、楚辞 D唐诗、宋词、元曲 答案: C 试题分析: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出自宋代晏殊的词蝶恋花; “蜀道之难,难上青天 ”出自唐朝大诗人李白的诗蜀道难;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出自战国时期的爱国诗人屈原的离骚。故选 C。 考点:中
37、国古代的文学。 点评:中国古代各个时期文学的主流成就: 春秋 诗歌 战国 楚辞 汉代 赋 唐代 诗 宋代 词 元代 元曲 明清 小说 东方杂志 农村之娱乐载: “豆棚茅舍,邻里聚谈,父诫其子,兄勉其弟,多举戏曲上之言词事实 ” 材料反映了戏曲 ( ) A成为封建思想的传播工具 B成为 市民主要生活娱乐内容 C具有社会教化功能 D出现追星现象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父诫其子,兄勉其弟,多举戏曲上之言词事实 ”,列举戏曲故事教育子弟,说明戏曲具有社会教化功能。故选 C。 考点:中国古代的戏曲艺术。 点评:中国戏曲是一种综合舞台艺术样式。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
38、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还可以设计如下题目考查其特点: 在戏曲舞台上,演员轻扬马鞭表示骑马,划桨表示行船,绕场一圈表示日行千里。这些舞台表现形式体现了戏曲表演艺术的( ) A. 综合性 B. 程式化 C. 虚拟化 D. 现实性 公元 751年,唐朝军队在中亚败于阿拉伯军队,被俘往阿拉伯的士兵中有不少技术工匠,这次战役客观上促成了中阿之间一次技术转移这时中国传入阿拉伯的技术应该是 ( ) A造纸术 B活字印刷术 C指南针 D火药与火器 答案: A 试题分析: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传到西方,极大地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程。 A造纸术于 8世纪时传到西方; B活字印刷术、 C
39、指南针、 D火药都是在 13-14世纪传到欧洲。公元 751年中国传入阿拉伯的技术应该是造纸术。故选 A。 考点:四大发明的传播。 点评:中国的四大发明传到欧洲,造纸术促进欧洲文化发展;火药推动欧洲火药武器发展,骑士阶层日益衰落;指南针促进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印刷术推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四大发明推动欧洲社会在文化、思想、航海及政治上的巨大进步,欧洲率先进入近代社会;推动全世界、人类文明的进步。 在西方,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对推翻封建统治、开拓世界市场、推动科技革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 它们在明清时期的中国却未能推进社会变革。其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当时的中国 ( )
40、A受到西方殖民者和俄国侵扰 B固守农耕自然经济生产方式 C国家分裂、国力衰退 D经济停滞倒退 答案: B 试题分析:中国的四大发明传到欧洲后,在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起了促进作用。但它们在明清时期的中国却未能推进社会变革,这是由当时中国的社会环境决定的。明清时期,在经济上,固守农耕自然经济生产方式;在政治上,封建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A不是主要原因; C、 D说法错误,故选B。 考点:四大发明的影响。 点评:四大发明在中西方产生不同影响的原因:科学技术能否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取决于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 ”包括社会制度、社会条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社会对科学技术的认识等
41、 。 综合题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法不阿贵,绳不绕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 材料二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子谓季氏曰: “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 材料三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候王若能守之, 万物将自化。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 材料四 “今天下之士君子,忠实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此圣王之法,天下之治道也,不可不务为也。 ”“是故古者圣王,制为节用制法。
42、 曰:凡足以奉给民用,则止。诸加费不加于民利者,圣王弗为。 ” 请回答: ( 1)请分别指出四则材料分别属于哪一派别及体现的观点主张。( 8分) ( 2)针对学校存在的浪费水资源的现象,请你运用上述四派的理论解决这一问题。( 4分) ( 3)你认为应如何正确对待中国的 传统文化?( 3分) 答案: ( 1)法家:法不阿贵;儒家:仁者爱人,克己复礼(或者仁、礼) ;道家:无为而治; 墨家:兼爱,节用。(各 2分 ,共 8分) ( 2)法家: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违者给予惩罚; 儒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道家:向学生指出只有保护珍惜水资源,我们才能生存,否则我们终有一天会面临水资源枯竭的窘状; 墨
43、家:倡导学生节约用水,或者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制造出节约用水的工具。(言之有理即可,各 1分 ,共 4分) ( 3)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吸取精华,剔其糟粕;古为今用,批判继承。( 3分) 试题分析: ( 1)提取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 “法不阿贵 ”属于法家的思想;材料二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是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思想;材料三 “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是道家的思想;材料四 “当兼相爱, 交相利制为节用制法 ”主张 “兼爱、节俭 ”,是墨家的学说。 ( 2)结合春秋战国时期墨、儒、道、法四家学派的思想主张回答。墨家主张节俭,反对浪费,倡导学生节约用水;儒家提倡 “以德
44、服人 ”,主张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道家主张 “无为而治 ”,倡导顺应自然,保护水资源;法家主张 “法治 ”,制定规章制度,违者给予惩罚。 ( 3)对待中国 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剔其糟粕,即批评地继承。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 点评: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站在时代前列,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虽然出现了一些偏差 , 但这些探索总体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现代化 )进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 1)中国近代史上 “开眼看世
45、界的第一人 ”是谁?( 1分) ( 2)请列举三个中国近现代史上学习外国时,照抄照搬 别国经验、别国模式,而没有成功的例子。( 3分) (3) 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分别是什么?( 2分)概括指出它们主要解决了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中的哪些重大问题 (4分 ) 答案: ( 1)林则徐( 1分) ( 2)洋务运动 ( 1分) 戊戌变法 ( 1分) 辛亥革命 ( 1分)(或革命、建设中照搬俄国模式、苏联模式等) (3) 两项重大的思想理论成果是 :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各 1分) 主要解决了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中的重大问题: (各 2分) 中国革命的道路
46、问题(农村包围城市 、武装夺取政权);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问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 试题分析: ( 1)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最早提出向西方学习,被称为中国近代史上 “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 ( 2)中国近现代史上学习外国时,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的事例有:洋务运动 “中体西用 ”;戊戌变法学习英国;辛亥革命仿照美国体制;大革命失败后,中共照搬苏俄十月革命的革命道路;新中国成立后,照搬苏联的经济建设模式。(列举三例即可)结局都以失败告终。 ( 3)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具 体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分别是毛泽东思
47、想和邓小平理论。毛泽东思想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邓小平理论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考点: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历程。 点评:从 “师夷长技以制夷 ”,到维新变法、追求民主共和、提出民主科学、接受马克思主义;从学造器物、仿行制度到提倡思想解放,不断探求强国之路。这是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过程,也是近代中国人思想不断解放的过程。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 材料一 苏格拉底终生从事教育工作,具有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并有自己的教育理论。关于教育的内容,他主张首先要培养人的美德,教人学会做人,成为有德行的人。其次要教人学习广博而实用的知识。 人们只有获得概念的知识,才会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等美德。教育目的是造就治国人才。他认为治国人才必须受过良好的教育,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治国人才。苏格拉底强调人们应该认识社会生活的普遍法则和 “认识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