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陕西长安一中高二上期期末考试历史卷(带解析).doc

上传人:刘芸 文档编号:336069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37.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2013学年陕西长安一中高二上期期末考试历史卷(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12-2013学年陕西长安一中高二上期期末考试历史卷(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12-2013学年陕西长安一中高二上期期末考试历史卷(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12-2013学年陕西长安一中高二上期期末考试历史卷(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12-2013学年陕西长安一中高二上期期末考试历史卷(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2-2013学年陕西长安一中高二上期期末考试历史卷(带解析) 选择题 史载周公制礼乐,以宗法维系封建制度的运作。有百世不迁的大宗,有五世则迁的小宗。如以周封伯禽于鲁国,鲁国内部又再度分封若干小国为例,以下有关封建与宗法关系的说明,何者最为恰当 A周天子为鲁国大宗,鲁国内部再分封诸国也以周天子为大宗 B鲁国国君是鲁国内部再分封诸国的大宗,周天子则为其小宗 C周天子是鲁国的大宗,鲁国国君则是内部再分封诸国的大宗 D周天子为一族,鲁伯禽另一族,在宗法上,二者并无关系 答案: C 试题分析: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是互为表里 ,相互依存的 . 宗法制是通过分封制 表现出来的 ,分封制也是严格按照宗法

2、制的血缘关系来实行的 ,伯禽是周公的长 子 ,而周公是周文王的儿子 ,所以 D项错 .另外 ,判断大宗和小宗的依据是 大宗 能率小宗 ,小宗能率群弟 ,同时 ,周天子是绝对的大宗 ,其他大小宗是相对而言的 , 在某诸侯国内部 ,诸侯国的始祖是大宗 .由此判断可知 ,A,B 项错误 ,C 项说法正确 考点:宗法制 点评:宗法制是西周时期的重要政治制度。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是大宗,余子是小宗,大小宗的血缘关系确保了政治的稳 定。一般来说,凡是材料中出现祖、宗、家谱、血缘等字眼的,大多与宗法制有关。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分封制、礼乐制度和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等也需要掌握。 伊拉斯谟借 “愚人 ”之口

3、说道: “如果你把生活中的快乐去掉,那么生活成了什么?它还配得上称作生活吗? ”根据这句话,伊拉斯谟本意是要 A抨击愚昧 B倡导平等 C讽刺贪淫 D推崇人性 答案: D 试题分析:伊拉斯谟是文艺复兴时斯的代表人物, “如果你把生活中的快乐去掉,那么生活成了什么 ”反映了追求现实生活的幸福的思想,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D项正确。 ABC项均与材料中涉及到的快乐无关,不符题意。 考点:人文主义 点评:人文主义是古希腊时期起源的一种以人为核心、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尊严的思潮。这种思潮在中世纪受到埋没,但是在 14世纪开始复兴, 16世纪宗教改革时期得到进一发展, 17、 18世纪发展到成熟,进入到理性阶

4、段。人文主义的兴起,极大地促进了人们的思想的解放和经济的发展。 下图是德国为纪念马丁 路德而发行的报喜天使邮票,其寓意为褒扬马丁 路德对人类进步所作出的贡献。马丁 路德的宗教改革在促进思想解放方面,较之文艺复兴有了巨大的进步,这主要体现在他将思想解放 的领域扩展到 A下层人民群众 B上流社会 C骑士阶层 D知识阶层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通过一幅邮票设置新的历史情境,考查宗教改革的影响。文艺复兴基本上局限于进步知识分子群体之中,对下层人民群众的影响不大。在欧洲,宗教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宗教改革对下层人民群众的影响巨大。故选 A。 BCD项都是属于社会的上层,文艺复兴时期已经产生了很大的

5、影响,因而不符合题意。 考点:宗教改革 点评:宗教改革是西欧 16世纪的继文艺复兴之后的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主要有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和加尔文宗教改革等。主 张信仰得救,信仰的依据是圣经,每一个人都成了自己的牧师,它打击了教皇的权威,建立了相对廉洁的教会,促进了人们的思想的解放,也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宗教改革为后来的启蒙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宗教改革的背景等需要掌握。 菲利普 费尔南德兹 -阿迈斯托在评价某科学家时指出 :在他的宇宙里, “每一种现象都带有欺骗性。物质和能量可以相互转换。双胞胎以不同的速度衰老。平行线可以交叉。光线弯曲的径迹其实缠绕宇宙。 ”这位科学家是 A伽

6、利略 B达尔文 C牛顿 D爱因斯坦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对相对论知识的理解。根据所学, 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的相对论为物理学的发展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相对论的两个基本原理是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据此再联系材料中 “物质和能量可以相互转换 ”“ 平行线可以交叉 ”“ 光线弯曲的径迹其实缠绕宇宙 ”等信息,可理解到这位科学家就是爱因斯坦。 “物质和能量可以相互转换。 ”指的是爱因斯坦的质能关系式 E=mc2。“双胞胎以不同的速度衰老 ”说明时间是可变的,指的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伽利略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家;达尔文是生物学家;牛顿是近代科学的创始人,都不属于 现代科学的范畴。 考点

7、:相对论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掌握这几位科学家所处的时代和他们的贡献。特别是对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有所了解,知道是研究空间相对性问题的。与此相关的知识点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相对论和量子理论也需要掌握。它们的研究方向和对当代世界产生的影响也需要掌握。 1898年,康有为在进呈法国革命记序中说, “普天地杀戮变化之惨,未有若近世革命之祸酷者矣,盖自法肇之也 ”, “近世万国 ”目睹其祸,纷纷 “行立宪之政,盖皆由法国革命而来。 亦可鉴也 ”。康有为的用意在于 A论证法国大革命的世界意义 B坚定光绪帝实施变法的决心 C促使光绪帝效法法国大革命 D阐述法国大革命的严重后果 答案: B 试题分析:题

8、中材料主要表明,用君主立宪(和平改良)可以避免民主共和(暴力革命),目的是坚定了光绪帝实施变法的决心, ACD三项都不是康有为的用意(主要目的)。故选 B 考点:维新变法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维新变法的主要内容。维新变法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实行议会政治。一方面希望通过改良可以实现富强,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革命保留清朝统治。维新变法的影响也需要掌握。 辛亥革命 “不过是宗法式的统一国家及奴才制的满清宫廷瓦解之表征。至于一切教会式的儒士阶级思想,经院派的诵咒书符教育,几乎丝毫没有受伤 ”。这一评价 A代表了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认知水平 B对思想启蒙方面的局限性认识不足 C肯定了反对专制、追求

9、民主的愿望 D基本上不符合辛亥革命的历史事实 答案: A 试题分析:题干观点认为,辛亥革命只是表面上实现国家统一和推翻清政府。但对儒家文化思想体系却丝毫没有动摇。这种观点基本上符合辛亥革命的历史事实。排除 D。体现了新文化运动对儒家思想的批判,故选 A。作者认识到中国思想 启蒙方面的局限性。排除 B。题干主要阐述辛亥革命的局限性,持否定态度,排除 D。故选 A。 考点:辛亥革命 点评:辛亥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领导发动的革命运动,以三民主义作为指导思想。但是,三民主义并没有明确提出反帝的内容,也没有深入的发动群众起来革命,致使革命运动没有得到群众的支持最终失败。 迄今所知,在中国出版的书刊中,最早

10、介绍马克思的是 1899年上海广学会编译的大同学,其中称 :“其以百工领袖著名者,英人马克思也。 ”由此可见 新兴的中国工人阶级找到了自己的领袖 当时介绍到中国的马克思身份是 “工人领袖 ” 19世纪末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 当时的介绍者连马克思是哪国人都没搞清楚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从材料中获得信息的能力,以及调运所学知识的能力。可结合排除法做组合类选择题。中国工人阶级找到自己的领袖应该在 1921年中共建立后, 项可排除;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是在 1917年十月革命之后, 项可排除;从 “其以百工领袖著名者,英人马克思也。 ”这一信息中可见 是正确的。故选

11、B 考点:马克思主义传播 点评:伴随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开始了解和接受马克思主义,向往社会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毛泽东结合我国国情,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在邓小平时期,也是结合国情并顺应时代的发展,提出了一国两制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张,都取得了巨大成功。 1923年晨报公布了一次社会调查,其中两个问项的统计数据如下 :“你欢迎资本主义吗? ”欢迎者占 27%,不欢迎者占 73%; “你赞成社会主义么? ”赞成者占 76%,不赞成者占 24%,这一数据反映出被调查人群的多数 A欢迎国民革命军北伐 B主张选择资产阶级民主道路 C渴望公正公平的社会制度

12、D赞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20世纪 20年代北洋军阀统治下的中国十分黑暗。十月革命为黑暗中的中国人带来了光明,由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人们开始认为社会主义可以实现社会的公正公平,所以出现材料中大部分受调查者赞成社会主义的现象。 B项明显错误; A项的时间是 1926年、 D项斯大林模式形成于 1936年。故本题选 C项。 考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点评: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从此中国革命有了科 学的理论的指导,在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在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产生了两大理论的飞跃,一个是毛泽东思想,另一个是邓小平理

13、论,与之相关的知识点需要了解。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称: “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独元人之曲,为时既近,托体稍卑,故两朝史志与四库集部,均不著于录;后世儒硕,皆鄙弃不复道。 ”这反映了 A元代文学不为后世所重视 B厚古薄今的观念影响深刻 C士大夫对市民文化的排斥 D八股取士抑制文学形式 答案: C 试题分析:每个时代文学创作都有其独特性,诗在唐朝、词在宋朝发展到顶峰。元曲源于民间通俗文学,开始时文学地位比较低下,元曲在明清两朝没有得到正史和学者的承认和重视。而元曲在当时属于社会地位低下的戏子们(戏曲演员)演唱的曲目,在当时属于市民文化受到

14、官修典籍和士大夫(儒硕)的排斥。故选 C。 A 项错误,偷换概念,元代文学主要形式是元曲,但也有其他; B 项,并非厚古薄今,而是鄙视市民倾向; D项错误,和八股趋势无直接关系。 考点:古代的文学:元曲 点评:此题属于对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的成就和特点的考查。文学的特点如诗经是我国 现实主义的开端;楚辞是开创了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汉赋辞藻华丽大气,注重铺陈;此外还有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特点也需要掌握。元曲具有浓郁的市民文化色彩。另外,明清之际小说中有许多是反对封建思想、主张个性自由的,需要掌握。 电影高考 1977反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如果让你来设计这场考试的场景,可能出现的是 A背景

15、音乐 :反映粉碎 “四人帮 ”的歌曲 B外景 :考场门口悬挂着 “改革开放送春风 ”的横幅 C内景 :考场中张贴有 “实施 科教兴国 战略 ”的标语 D特写 :作文题目 “评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 答案: A 试题分析:改革开放是在 1978年以后;科教兴国是在 1995年提出;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是在 1964年。因此 BCD均错误。 1977年高考自然是在 1976年粉碎四人帮之后,答案:为 A。 考点:新中国的教育 点评:国之兴衰,系于教育。文革结束后,教育事业摆在了优先的地位, 1977年,恢复了高考,千万人的命运被改变。与此相关的教育方面的其它阶段的史实也需要掌握:教育事业在

16、新中国成立后得到很大的发展,在建国初期主要是扫盲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在 80年代通过了义务教育法,实行九年义务教育; 90年代 科教兴国战略,更加重视教育。 “对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工业社会表示怀疑,不屑于表面的客观真实,致力于探索离奇别致的形式技巧。 ”具有这一创作精神的作者是 A雪莱 B毕加索 C贝多芬 D巴尔扎克 答案: B 试题分析:现代派文学的共同主题是表现现代人的困惑,反映了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全面危机。其创作采用夸张 变形 抽象的离奇表现手法。毕加索具有这一创作精神。故选 B。 A项是浪漫主义诗人; D项是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 C项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过渡的音乐大师。 考点:近代西方

17、文学艺术:现代主义艺术 点评:本题的题眼是 “致力于探索离奇别致的形式技巧 ”。 二战和战前的经济危机给人们的精神带来严重的创伤,战后人们处在精神上的迷茫状态,现代主义兴起。代表作品文学上有贝克特的等待戈多等,绘画艺术上有毕加索的现代派绘画。此外还有浪漫主义文学和现实主义文学等需要掌握。 马克 布洛赫在历史学家的技艺里说: “任何一件历史事实的产生都是人类内心世界驱动的结果,考查历史不仅要了解彼时彼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状况,还要研究人们的心理世界,包括动机、情感等。 ”布洛赫旨在说明 A否定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具有决定作用 B 历史学研究应强调思想的重要性 C人的心理、思想对历史发展具有重要的

18、推动作用 D强调历史发展的客观性 答案: C 试题分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历史研究不仅仅是要分析历史事件发生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情况,还要研究人的心理世界,因为历史事实的发生是人们的心理驱动的结果。这说明人的心理、思想对历史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故选 C。 A项错误,材料并未否定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 BD项错误,材料并非说的是思想的问题或者是史学研究客观性的问题,而是分析研究事件本身发生时人们的心理。 考点:史学研究:史学研究中对心理问题 的重视 点评:史学研究需要关注的方面比较多,除了材料中涉及到的心理问题的研究,还有史料问题、史观问题等。如就史料来说,分第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第一手史料

19、是直接真实反应历史面貌的信息,如遗迹遗物等,史研究历史最有力的证据。二手史料如回忆录、后人的记载等,需要考据佐证,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史学研究的史料来对待,但是必须谨慎使用。 “我们不把任何未经验证的意见接受作为真理,而是遵照必要的次序,从一步推演到下一步 不论多么深奥,最终都能发现。 ”与这句话的理念一致的说法是 A “信仰即可得救 ” B “人是万物的尺度 ” C “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 ” D “我们茫然于新事物,并对未来充满了恐惧 ”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材料信息的解读与知识迁移能力。依据材料 “经验证 ”, “一步推演 ”可以看出,要运用你自已的理智出发

20、现真理。故选 C。 A为宗教改革思想,强调信仰; D 认为世界不可知; B “人是万物的尺度 ”强调个人的感觉,三选项都是错误的。 考点:启蒙运动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启蒙思想家卢梭的观点。启蒙运动是 1718 世纪资产阶级性质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主张用理性的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宣扬自由 平等,天赋人权等,反对君主专制,等级制度,为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做了舆论的准备。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等也需要掌握。 文庙是中国古代官方兴建的祭祀孔子的场所,产生于唐代,宋代逐渐在中原、江南的城市中大量兴建,元代在贵州、云南,清代在新疆、东北等地也相继出现。这一现象表明 A兴建文庙是加强专制统治的手

21、段 B唐代是官方儒学教育的兴起阶段 C文庙的兴修导致了程朱理学的产生 D文庙的修建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迁移与理解分析能力。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封建专制的主要思想支柱。通过官方建立文庙强化孔子在封建专制统治中的地位,以此强化对人民的统治。因此选 A项。 考点:儒家思想的发展 点评:各朝纷纷修建文庙反映了统治者利用儒家思想作为统治工具的做法。儒家思想在汉代经过董仲舒的发展,成为了维护统治的有力的工具,如提出天人感应的理论、炮制了三纲五常的一整套的儒家伦理道德。在宋明之际发展到理学阶段,把封建的伦理道德上升到本源的高度。 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

22、 “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 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 ”, “秦制之得亦明矣 ”。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 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 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 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 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 答案: C 试题分析:题目给了三句话,最后得出 “秦制之得亦明矣 ”,这里的秦制指的是秦朝的郡县制,郡县制有利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因此选C; A、 B项都是材料中的一部分,不够全面。材料无法体现郡县取代分封的历史必然,重在秦制中央集权之得,因此排除 D。 考点:郡县制 点评:郡县制是秦朝实行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郡县制打破

23、了西周时期的世卿世禄制度,官员由中央任命,可以随时替换,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地缘政治代替了血缘政治。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秦朝实行的其他的重要的制度如三公九卿制、皇帝制度、法律制度等都需要掌握。 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沉郁悲歌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 A征辟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答案: C 试题分析:从材料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可以分析得出此时门第高低把持了 政治仕途,有才华的人士因为出身低微,不能受到重用。这种制度是魏晋时期实行的九品中正制。 AB项是在汉朝实行的选官制度, D项是在隋唐时期通过考试选官的制度。 考

24、点:古代选官制度 点评:古代的选官制度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科举制最为重要,需要掌握。除此之外,九品中正制、察举制等也需要了解。以三省六部制为代表的中央行政体制、保证官僚机构廉洁高效的监察谏议制度等也需要掌握。 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 “田宅逾制 ”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 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表明当时 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 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 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 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点涵盖中国古代政治经济两大部分,主要考查考生对题干材料的理

25、解能力及调用知识的能力。汉武帝设立刺史的目的是加强对地方的监督,题干中提到的主要是刺史对豪强大族经济上的监督,以便中央加强对 “田宅逾制 ”者进行集中控制,目的是限制土地兼并。故选 C。 A、 B两项与题干反映的主题不符,容易排除, D 项片面 地理解了题干的内容,刺史监察地方属于政治手段。 考点:刺史制度 点评:汉武帝时期设立刺史,主要目的是监察地方以加强中央集权,此题反映的是对地方的土地兼并的监察。除了设置刺史外,汉武帝还实行了推恩令,削弱王国的力量。古代历朝为了确保中央集权和皇权的加强,设置了相应的许多监察机构。中央监察官职如秦时期御史大夫、地方监察机构如汉朝刺史、宋代通判、明朝都察院等

26、。 下列是从古诗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中读出的信息,其中错误的是 A农民生活艰辛 B土地兼并严重 C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 D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以古诗为资料考查学生正确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诗句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体现了农民生活的艰难,故 A 项正确。 C 项可以从 “卖新丝 ”、“粜新谷 ”的词句中获取,而 “丝 ”与 “谷 ”又恰好反映小农经济耕织结合的特点,因此 D项也是正确的。 B项土地兼并现象不能从诗句中得到验证。 考点:小农经济的特点 点评:小农经济是在生产力发展水平还比较低的情况下存在的一中的生产形态。小农经

27、济的相关情况如小农经济春秋时期产生,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力的发展,小农经济的特点如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保守性,封闭性,脆弱性等都需要把握。 周礼 考工记载: “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 ”材料所反映的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 A技术先进,生产标准化 B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 C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 D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 答案: C 试题分析:从题干的描述可以看出,当时木、金、皮生产及调色、刮摩、抟埴都有专业的、固定数量的工人负责,也就是说当时官营手工业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故答案:为 C。 A、 B、 D 三项在材料中未体现。 考点:古代的手工

28、业:西周时期的手工业 点评:西周时期是我国手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阶段。商周时期实行的是工商食官的政策,官府垄断了手工业和商业。官营手工业中的主要的部门在商周时期是青铜冶炼业,直到春秋时期,被称为青铜时代。主要的特征是青铜种类繁多,分工细,被称为百工。 北宋东京 (今开封 )“通晓不绝 ”的夜市和 “终日居此, 不觉抵暮 ”的瓦子 (文娱场所 )里,随处可见流连忘返的市民身影。这一生活景象表明 A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 B市已遍布城内各处 C文娱活动多由官府经营 D坊与市已没有区别 答案: A 试题分析:提取材料的有效信息 “通宵 ”“不觉抵暮 ”,可以判定夜市和瓦子的经营已经没有时间限定,故选

29、A。材料没有讲市和瓦子的分布范围,排除 B,瓦子没有涉及经营者的问题,排除 C,坊是居民区,材料没有涉及,排除 D。 考点: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 点评:本题的考查学生从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要求学生分析材料重现历史,题目难度 不大,设计的灵巧。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发展起来,不仅出现了夜市,也出现了一些迎合市民需求的娱乐场所。除此之外,还要掌握北宋城市发展的状况等。 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 “(正德 )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 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 (谋生 )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 ”据此可知 A工

30、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的衰退 B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 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 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 答案: B 试题分析:注意题中时间(明后期)百姓十分之六七不务农而经营手工业、商业这一现象的历史原因,即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人口职业结构)的变动,这也符合经济基础的变化带来上层建筑变化的原理。故选 B。 A项中的农业的衰退和 C项中的贫富分化的问题材料无法体现; D项错误,材料中的无业游民指的是从事工商业者。 考点: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 点评:明清商品经济得到明显发展。主要表现有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农民与市场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白银成为主要流通的货币,出现了工商

31、业市镇,也出现了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品经济的发展到来了社会关系 的转变。 易中天先生在其新书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中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学派作了如下评价 关注社会,留下了平等、互利、博爱的社会理想 关注人生,留下了真实、自由、宽容的人生追求 关注国家,留下了公开、公平、公正的治国理念 关注文化,留下了仁爱、正义、自强的核心价值 下列各项对 对应的学派判断正确的是 A道家、儒家、墨家、法家 B儒家、道家、法家、墨家 C墨家、道家、法家、儒家 D法家、墨家、儒家、道家 答案: C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诸子百家思想的内容及其影响。 体现了 “兼爱 ”的思想; 体 现了 “无为 ”的思想; 体现了法家的治国思想

32、; 体现了儒家思想的“仁 ”“义 ”。 故选 C。 考点:战国百家思想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百家争鸣各家思想的主要内容。战国各家思想由于代表的利益不一样,观点也不是一样,儒家、墨家、法家和道家是考试的重点。儒家强调德教,法家主张严刑峻法,道家主张清静无为;墨家主张兼爱非攻等。百家争鸣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中国传统文化在此时基本定型。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百家争鸣的背景和影响等也需要掌握。 史记载:汉武帝时, “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 ”。该材料主要表明 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 B平民将相大量涌现 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 D儒学地位显著提

33、高 答案: D 试题分析:看到 “汉武帝 ”,会马上反映到时间信息,看到 “春秋 ”自然也能联想到汉武帝时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学从此成为正统,地位空前提高。当然,这些都是课内所学知识,解题还是先要读懂材料的意思。从材料看, D项也是直接符合题意的。 B项明显是西汉初年的现象, A、 C都不能从材料中得出。 考点:汉代儒学的发展 点评:此题的测量目标是依据材料提取信息的能力。此题可将问题表征为 “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 的原因是( ) ”。 “天下学士 ”跟的是什么 “风 ”?对于没有文言文障碍的同学而言,答案:不难从材料的前后文得出:效仿公孙弘研习儒学经典。为什么效仿?公孙弘的成功,对

34、于具有政治敏感 “天下学士 ”而言,不难把握 “儒学地位正在提高 ”这一新的政治动向。 “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 ”这首诗反映了 A孟子的 “仁政 ” B董仲舒的 “独尊儒术 ” C王阳明的 “心学 ” D顾炎 武的 “经世致用 ”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儒学的发展情况,意在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万化根源总在心 ”表明作者认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原,故只有 C 符合题意。 A项是政治学说; B项主张思想领域里以儒学统一思想; D项主张治学应该为社会所用。 ABD三项均不是从哲学的高度进行分析。 考点:宋明理学 点评:宋明理学是考试的重点

35、。分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大派。陆王心学以陆九渊和王守仁为代表,主要是在明朝。程朱理学在两宋之际就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主张理是世界的本源,方法论上强调格物致知或者发明本心致良知,与此相 关的知识点如宋明理学产生的背景和主要内容等都需要掌握。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 “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 (民间百姓 ),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 ”与这一论述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民为邦本 C天下为公 D民贵君轻 答案: C 试题分析: A项属于顾炎武的思想,排除 A;本题材料没有强调君民关系(统治者和被统

36、治者的地位),故排除 B、 D两项。材料主要强调学校教育(或人民大众)有判断是非的权利。故选 C。 考点:明清思想批判 点评:这是考查的黄宗羲的主张,反对君主专制。与此相关的知识点还有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其它主张如反对宋明理学、主张工商皆本、主张经世致用等也需要掌握。 综合题 围绕中国古代是否属于专制政体,西方曾进行了长期的论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16分) 材料一 虽然我们已经说过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 它还在一定程度上是贵族政体。 我已做过彻底的调查研究,可以肯定下述情况是确凿无疑的,那就是:皇帝无权封任何人的官或增加对任何人的赐钱,或增大其权力,除非根据某个大臣提出的要求这样做。

37、 利 玛窦利玛窦中国札记 (注:利玛窦( 1552-1610年),意大利传教士,曾在中国长期居住) 材料二 我们的传教士们告诉我们,那个幅员辽阔的中华帝国的政体是可称赞的,它的政体的原则是畏惧、荣誉和品德兼而有之。 是不是我们的传教士们被秩序的外表所迷惑了呢?是不是因为在那里,不断地行使单一的个人意志,使他们受到了感动呢? 孟德斯鸠( 1689-1755年)论法的精神 请回答: ( 1)利玛窦与孟德斯鸠各自的观点是什么?( 4分) ( 2)仅就上述材料而言,你认为谁的观点更可信?( 2分)请结合作者的史料依据及 所处的时代背景,阐明你的理由。(假定明清政治制度基本相同)( 4分) ( 3)据清

38、华大学侯旭东教授研究, “中国专制说 ”在欧洲萌生,代表的是西方人的中国观,这种观点在近代传入中国,短时间之内便被广泛传播。请结合时代背景,简析 “中国专制说 ”在近代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 6分) 答案:( 1)利玛窦认为中国古代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专制政体(或一定程度上是贵族政体)( 2分)。孟德斯鸠认为是专制政体。( 2分) ( 2)利玛窦的观点更可信。( 2分) 理由:利玛窦曾经长期生活在中国,获得的是第一手史料。孟德斯鸠依据的是二手史料,根据来华传教士传递的消息,推导出来的结论。( 2分) 利玛窦没有强烈的政治目的。孟德斯鸠处于反专制的启蒙时代,带有强烈的政治目的。( 2分) ( 3)

39、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 2分) 政治:民族资产阶级希望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体( 2分) 思想:专制说有利于宣传西方启蒙思想,是抨击清政府统治的有力工具。( 2分)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观点论证题。第( 1)题从材料中不难得出二人的观点:中国是专制政体、中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专制政体。第( 2)题要 了解史学研究的主要依据,在此基础上可知亲身经历要比单纯的听说更有说服力。第( 3)题在近代传播的原因应该从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状况去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的政治要求,传播新思想的需要等。 考点:西方对中国的古代政体的研究 点评:西方对东方的了解在明朝时期因为传教士的沟通有了很大的发展。在启

40、蒙运动前后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启蒙运动之前,对中国的政体是建立在自身的直接感官的情况下的,没有政治目的在里面,但是启蒙运动因为反对君主专制的需要,对中国的认识体现了较多的功利性。与此相关的知识点是西方对中国的儒家思想的 认识,也是建立在启蒙运动的反封建的目的上的,成为了他们反对王权的工具。 1600 年,意大利著名哲学家、天文学家布鲁诺被教会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1602 年,明末思想家李贽在狱中自尽身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6 分) 材料一 人之是非,初无定质。 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 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

41、失却真人 故谓人有男女则可,谓见 (见:见识 )有男女,岂可乎?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子之见尽长,女子之见尽短,又岂可乎? 李贽 焚书 材料二 李贽虽在麻城,但有无数来自各地的追随者,几使麻城一境如狂,他的“异端 ”思想由此广泛传播。与此同时,麻城乃至京城的保守势力对李贽的迫害也逐渐升级 最终经神宗御批,以 “敢倡乱道,惑世诬民 ”的罪名逮捕下狱,并焚毁其著作。不愿屈服的李贽在狱中赋诗: “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我今不死更何待,愿早一命归黄泉。 ”随后自杀身亡。 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三 布鲁诺指出宇宙是无限的,地球仅仅是无限宇宙中的一个微尘。地球绕太阳转,而太阳也不是静止不动的

42、。他认为宇宙是一个统一的物质世界,有 它自己的客观规律,并不像教会所说的服从上帝的意志。这就彻底否定了教会的宇宙观。天主教会宣布他为 “异教徒 ”,开除教籍,布鲁诺被迫长期离开祖国。1592年,他一回到意大利,即陷入宗教裁判所的毒手,监禁达七年之久,但他始终不放弃自己的学说。当宣布要处死他时,他说: “你们宣读判决书时,要比我听宣判更感到害怕。 ” 摘编自刘明翰主编世界通史 中世纪卷 (1)据材料一概括李贽的基本主张。( 6分) (2)据材料指出布鲁诺和李贽被视为 “异端 ”的相同原因及他们临终表现的相似之处。( 4分) (3)结合 16世纪欧洲社会各方 面的变化,谈谈你对材料三中布鲁诺 “你

43、们宣读判决书时,要比我听宣判更感到害怕 ”这句话的理解。( 6分) 答案: (1)主张:反对将儒学教条化;提出 “童心说 ”;反对歧视妇女。( 6 分) (2)相同原因:挑战正统,威胁专制统治。相似之处:誓死捍卫自己的信念。( 4分) (3)新航路开辟,欧洲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逐步壮大;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深入发展,近代科学兴起,人文主义逐渐成为主流思想,教会统治受到冲击;布鲁诺坚信自己的学说是科学真理,对未来充满信心。( 6 分)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李贽的思想及中西思想的比 较。解答第( 1)问的关键是正确的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解答第( 2)问要注意结合明末清初商品经济的发

44、展和新儒学的发展等方面分析。第( 3)问要求熟悉明清时期政治、经济、思想领域的基本状况。第( 4)问注 意从 16 世纪欧洲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的变化分析理解布鲁诺的话。 考点:李贽与布鲁诺 点评:李贽被称为异端是因为反对正统思想宋明理学的主导地位,为社会所不容;布鲁诺被称为异端是因为反对正统的天主教的黑暗精神统治。他们都挑战正统突破文化传统。李贽反对孔子是非标准,认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是非标准,主张个性自由,主张 男女平等等。它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布鲁诺也是反对正统教义,宣扬近代科学,最终遭到迫害。 民生问题是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8分) 材料一 晁错说

45、:“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 (定居 );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 ” 汉书 食货志 唐太宗说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 贞观政要 君道 ( 1)依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明君贤人的治国思想。( 4分) 材料二 1924年 8月孙中山指出,我们国民党的民生主义,目的就是要把社会上的财源弄到平均,不过办法不同。 摘编自孙中山三民主义 (2)孙中山解决民生问题最初的主张是什么?材料二中所提的 “办法 ”与最初的主张有何主要变化?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这种变化的历史背景。( 6分)

46、材料三 1980年邓小平指出 :“近三十年来,经过几次波折,始终没有把我们的工作重点转到社会主义建设这方面来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快、不稳、不协调 ”1990 年又指出 :“人民现在为什么拥护我们?就是这十年有发展,发展很明显。 ” 摘编自邓小平文 选 (3)指出材料三中所说的 “几次波折 ”中最严重的一次。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发展 ”在国计民生方面取得的成就,并说明其原因。( 6分) (4)综上,谈谈古今在民生问题上的经验教训。( 2分) 答案: (1)以民为本,关注民生;农本思想。( 4分) (2)平均地权。增加 “节制资本 ”。第一次国共合作。( 6分)

47、(3)“文化大革命 ”。( 2分)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不但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从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 2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 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2分) (4)注重民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不注重民生,必然会影响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导致社会动荡不安。( 2分) 试题分析:( 1)民本思想是古代封建社会统治阶级治国的基本思想,要注意把材料一、二结合归纳得出。( 2)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经过了从旧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的发展,比较内容的差异即可,变化的原因有内因也有外因,但大的历史背景还是国共合作。( 3)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既取得了巨大,但也存在重大失误,当然最大失误还是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以来新时期“发展 ”很多,但关乎国计民生的还是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4)民生方面的经验教训,对比古今,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和得失,不难得出。 考点:古今民生思想 点评:民生问题关系得到统治者统治的稳定,古今政府均十分重视民生问题。古今各国政府对民生问题的重视和做法给我们今天的民生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今天的民生问题,就是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最主要表现在吃穿住行、养老就医子女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