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学年湖南省怀化市三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李朗 文档编号:337320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5.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2014学年湖南省怀化市三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3-2014学年湖南省怀化市三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3-2014学年湖南省怀化市三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13-2014学年湖南省怀化市三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13-2014学年湖南省怀化市三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3-2014学年湖南省怀化市三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单选题 文化具有丰富的形式,下列属于文化的 思想 信念 道德 森林 海洋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文化是包括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符合题意; 不属于文化,不选。答案:选 A。 考点:本题考查文化的形式相关知识。 费孝通说: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 “各美其美 ”,是指每个民族都要发展自己民族的文化。 “美人之美 ”是指 A要夸奖其它民族的文化 B要尊重其它民族的文化 C各民族的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

2、不可缺少的色彩 D民族文化具有多样性 答案: B 试题分析: “各美其美 ”是认同和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美人之美 ”则是要在认同本民族文化的同时,也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B 符合题意;A、 C、 D都不能直接表达出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之意,不选。答案:选 B。 考点:本题考查文化的多样性的相关知识。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中心环节是 A教育事业 B科学技术 C思想道德建设 D文化事业 答案: C 试题分析:该题为识记题,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C符合题意; A、 B、 D都是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但不是中心环节,不选。答案:选

3、C。 考点:本题考查思想道德建设的相关知识。 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倡议:减少一点谋术文化,增加一点大爱文化;减少一些民粹文化,增加一些理性文化;减少一点复古文化,增加一点创新文化。为文化做这样的 “减加法 ”,有助于 民族文化永葆生命力 改造和剔除腐朽文化 传统文化顺应时代的变迁 改变文化的多元状态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材料强调文化发展应当增加一点大爱精神,增加理性,要做到创新,这有利于文化健康持续发展,而且与时俱进,实现文化创新,不断丰富和发展民族文化, 符合题意;材料并未体现腐朽文化, 不符合题意;材料中的“加减法 ”不会改变文化的多元状态, 观点错误,不选。答案:选 A。

4、 考点:本题考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与繁荣的相关知识。 近日,网友们调侃国人集体闯红灯现象,将 其称之为 “中国式过马路 ”。舆论认为,这是中国社会生态的缩影,它折射出国民欠缺法治精神、社会法则失范、城市建设不健全等深层次课题。面对这种现象,中学生应该 A树立正确是非观,传递正能量 B制定法律法规,推进法治化进程 C严格执法,遏制违反交通法规行为 D增加财政投入,完善城市道路的设计和建设 答案: A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作为中学生如何解决 “中国式过马路 ”的问题,只有 A才是中学生的做法,而且正确, A符合题意; B、 C、 D都是国家应该采取的措施,不符合题意。答案:选 A。 考点:本题

5、考查精神文明建设的相关知识。 “要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从文化建设的角度应当 A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B倡导和践行传统文化的价值观 C优先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修养 D改造腐朽文化并取缔落后文化 答案: A 试题分析:材料强调要提高公民的文明素质,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从文化建设的角度来看,必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培育 “四有 ”公民, A符合题意; B、C、 D只强调了某一方面,并不能全面的去提高公民的文明素质,不选。答案:选 A。 考点:本题考 查精神文明建设的相关知识。 人的文化素养是多方面的,其中具有方向性作用,处于核心地位的是 A

6、社会科学素养 B自然科学素养 C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 D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答案: D 试题分析: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衡量一个人文化素养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在文化素养方面处于核心地位, D符合题意; A、 B、 C 是公民都应当具有的素养,但不是核心,不选。答案:选 D。 考点:本题考查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的相关知识。 某学生在给母校的毕业留言中写道:进校时随处可见的社团海报给校园带来缕缕色彩,青涩的我怀着憧憬成为 “社团人 ”,从心怀忐忑不善谈吐到大胆发言积极参与,在社团的百花丛中寻求我们青春与梦想的舞台。该留言主要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是 文化能增

7、强人的精神力量 文化氛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 校园社团文化有利于促进社会全面发展 参加校园社团活动有利于培养健全人格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校园中的社团海报、以及参加社团后自己受到的影响都表明文化时刻影响着人,参加校园活动能够促进人的成长 ,培养健全人格, 符合题意;材料并未体现文化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不符合题意;材料描述了校园社团文化对人的作用,并未涉及到社会发展的作用, 不符合题意。答案:选 C。 考点:本题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相关知识。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从北宋王安石的这首元日可以看出 民族节日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元素 传统文

8、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 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能够因时而变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该诗描述的是中华民族春节期间,百姓的庆祝方式,这体现了民族节日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元素,中华民族过春节的独特方式也体现了鲜明的民族性,民族文化某个程度上标志着民族身份, 符合题意;材料并未体现文化的变化发展, 不符合题意。答案:选 A。 考点:本题考查文化多样性的相关知识。 对于科学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下列古语中,体现两者关系的有 德不称其任,其祸必酷;能不称其位,其殃必大 为之,则难者亦易也;不为,则易者也难也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德若水之源,才若水之波

9、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 描述的是德与能对人的重要性,符合题意; 描述的是才与德的关系,符合题意; 描述的是德与才的关系,符合题意; 描述的是实践的重要性,不符合题意。答案:选 C。 考点:本题考查科学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的相关知识。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近年来网络谣言也在滋生蔓延,既有针对公民个人的诽谤,也有针对公共事件的捏造,其危害不容小视。这启示我们 A文化选择要坚持多元化 B文化发展需要加强管理和引导 C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 D文化发展需要弘扬主旋律 答案: B 试题分析:材料描述的是由于传媒的商业性等原因,文化市场出现了 “忧 ”的现象,对此,政府必须加强管理

10、与引导, B符合题意; A、 C明显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要解决存在的市场自发性的问题,必须加强监管,光靠主旋律的引导是不够的, D不符合题意。答案:选 B。 考点:本题考查文化市场对文化的影响相关知识。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 A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B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C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 有纪律的公民 D树立以 “八荣八耻 ”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答案: B 试题分析:该题为识记题,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是必须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B符合题意; A、 C、 D都有助于中

11、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但不是关键,不符合题意。答案:选 B。 考点:本题考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相关知识。 多读一些向你传递真善美、高尚道德和科学素养的书,你的生命一定会浸透了书香,你一定会成为熠熠生辉的发光体,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引导、照耀、温暖别人和后人。这告诉我们 A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有助于增强学习的自觉性 B凡科学文化修养,都有助于提高思想道德修养 C加强自身修养必须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 D要在科学文化陶冶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境界 答案: D 试题分析:材料描述的是加强积极意义方面的书籍的阅读有助于思想道德修养的提高,因此材料中的观点要求我们在科学文化熏陶中不断

12、提高思想道德修养,D符合题意;材料是强调科学文化学习对思想道德的作用, A不符合题意; B说法过于绝对,不选;材料强调书本学习,而不是行动, C 不符合题意。答案:选 D。 考点:本题考查科学文 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相关知识。 民间有句俗语, “吃什么补什么 ”。这句话听起来简单,但流传广、影响大。在科技发达和文明进步的今天,保护野生动物已经成为世界潮流,但不少人还认为食用和药用野生动物可以大补。这表明 饮食文化中也存在腐朽文化 对落后饮食文化要坚决抵制,依法取缔 吃不吃野生动物既是科普问题,也是文化观念问题 对饮食文化中存在的糟粕,我们要鉴别并加以剔除 A B C D 答案: D 试题

13、分析:材料中涉及到的饮食文化既不是腐朽文化也不是落后文化, 排除; “吃什么补什么 ”,食用和药用野生动物可以大补的文化观念是错误的,与当今的科学发展是背道而驰的,应当剔除, 符合题意。答案:选 D。 考点:本题考查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 不同国家、民族的人们在交往中采取的方式往往不同,藏族同胞为尊贵的客人献哈达,泰国人会见客人行 “合十礼 ”,拥抱是欧美常见的见面礼节。材料说明了 A交往方式不同,价值观不同 B文化具有潜移默化、持久深远的影响 C文化影响着人的交往行为、交往方式 D文化能丰富人的 精神世界 答案: C 试题分析:材料描述了不同民族交往方式的差别,说明了文化影响着人们的交往行为与

14、交往方式, C符合题意;材料并未强调价值观不同, A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而不是文化影响人的特点,也未体现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B、 D不符合题意。答案:选 C。 考点:本题考查文化的形式相关知识。 有一首歌中唱到: “最爱写的字是方块字,做人堂堂正正也像她 ”。 “方块字 ”是中国独具特色的文字。关于汉字说法正确的是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汉字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 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汉字文化内涵丰富,在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

15、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之一, 符合题意;爱国主义才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错误。答案:选 C。 考点:本题考查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相关知识。 有人喜欢聪明机智、临危不乱的喜羊羊,说做人要做喜羊羊;有人喜欢灰太狼,说要学习灰太狼屡败屡战的精神。这说明 A人创造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 人 B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C文化是人所创造出来的一种价值 D我们要有屡败屡战的精神 答案: A 试题分析:材料描述的是动画人物无形中影响着观众,让观众喜爱某种类型而且学着动画人物身上的那些优秀品质,这体现了文化在塑造着观众, A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文化的影响深远持久这个特点, B不符合题

16、意;材料着重强调了文化对人的影响, C不符合题意; D只描述了某一方面的优秀品质,不能全面概括材料,不选。答案:选 A。 考点:本题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相关知识。 近年来,世界各地出现的 “汉语热 ”,折射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巨大潜力,这个观点肯定了 A文化包括语言、文字等非意识形态 B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一定的文化是由一定的经济决定的 C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D文化的力量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答案: B 试题分析: “汉语热 ”折射出中国经济发展的潜力,正是由于中国经济在世界上的独特表现,才使得中国文化更为世界所关注,这体现了经济决定文化,经济是文化的基础,文化反映经济, B符合题意

17、; A、 C、 D都不是材料所肯定的观点,不选。答案:选 B。 考点:本题考查 文化与经济的关系相关知识。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是瑰宝、是黄金,但是,光继承,不改革创新,它将永远是旧市场上的古玩。如能在新的历史时空,与时俱进,展翼雄飞,是令人神往的。这段话主要说明 A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 B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 C文化的发展与创新就是要完全抛弃传统文化 D对于传统文化要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答案: D 试题分析:材料强调对待传统文化不能只是简单的继承,还必须与时俱进,做到发展创新, D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要推进文化创新, A、 B不符合题意;C观点错误,完全抛弃传统文化是错误的

18、,不选。答案:选 D。 考点:本题考查文化文化继承与创新相关知识。 “入国问禁,入乡问俗 ”体现的道理是 A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有差异、有竞争 B尊重社会的客观规律 C传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D尊重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差异性 答案: D 试题分析: “入国问禁,入乡问俗 ”说的是到了一个地方 ,要了解那个地方的风俗习惯 ,到了另一个国家 ,应了解这个国家哪些是法令禁止的,这也就是要尊重不同民族与不同国家的文化多样性, D符合题意;材料并未体现文化之间的竞争,A不符合题意 ;材料体现的不是社会客观规律, B不符合题意;材料并未只是描述了传统习俗这一方面, C不符合题意。答案:选 D。

19、考点:本题考查文化的多样性相关知识。 印象大红袍以其独特的创意、新颖的演出方式和现代演艺技术,展现了武夷山的历史、民俗、山水以及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印象大红袍的成功主要在于 A广泛运用了大众传媒手段 B充分尊重了文化的多样性 C大量吸收了民间文化资源 D正确处理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答案: D 试题分析:由材料可知,该作品的成功主要是在继承传统的民俗、茶文化基础上实现创意、演出方式的创新,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 D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到大众传媒, A不符合题意; B、 C是其成功的因素,但不是最主要的原因,不符合题意。答案:选 D。 考点:本题考查文化继承与创新相关知识。 20

20、12 年诺贝尔文学奖在瑞典斯德哥尔摩揭晓,中国作家莫言获奖。莫言说:“如果说我的作品在国外有一点点影响,那是因为我的小说有个性,这些个性使我的小说中国特色浓厚。我小说中的人物确实是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土生土长起来的。我不了解很多种人,但我 了解农民。土是我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样创作 A基于莫言的聪明智慧 B反映了文化具有多样性 C根源于中国的社会实践 D表明文化需要借鉴、交流 答案: C 试题分析:由材料可知,莫言的创作素材来自于中国农村,来自于中国农民的生活生产实践, C符合题意;文化创作是基于社会实践,光有聪明才智是不够的, A不符合题意;材料中并未涉及到文化的多样性,而是强调莫言创

21、作的来源, B 不符合题意;材料也未体现借鉴与交流的重要性, D 不符合题意。答案:选 C。 考点:本题考查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 下列能够体现中华民族自强 不息精神的名言有 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 体现的是爱国主义,不选; 体现的是勤劳勇敢,不选; 强调不为外在因素所屈服,体现的是自强不息精神; 强调人在晚年也要志向饱满,体现的是自强不息, 符合题意。答案:选 D。 考点:本题考查中华民族精神的相关知识。 他是爱写诗的文艺青年,他是知名度最高的普通士兵,

22、“雷锋 ”这个温暖的名字,半个世纪以后仍然保持着魅力。对陌生人的关怀、友善的捐助、将个人得失置之度外的奉献 每个普通人都可以成为雷锋精神的践行者。雷锋精神 历久弥新,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顺应时代,展现了平凡道德实践的经济价值 凝聚力量,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植根群众,丰富发展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雷锋精神在当今时代仍然保持着魅力,这体现了雷锋精神历久弥新,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符合题意;雷锋精神也是植根于群众之中的,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符合题意;材料中未涉及到雷锋精神的经济价值, 不符合题意;社会主义荣辱观才是社会主义

23、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错误。答案:选 D。 考点:本题考查中华民族精神、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相关知识。 下图发展中医,无需彷徨说明 A中医药学需要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 B要坚持以我为主,中为洋用的方针 C弘扬中医药学不需要体现时代精神 D中医药学要拒绝接受新文化 答案: A 试题分析:漫画反映了中西医结合,因此发展中医文化必须借鉴西医,加强彼此的交流与融合, A符合题意;应坚持以我为主,洋为中用, B观点错误; C、D观点明显错误。答案:选 A。 考点:本题考查文化的传播与发展的相关知识。 综合题 H企业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形成了独特的价值观念、人才观念和团队精神,提高了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

24、,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有力地支持和保障了企业发展战略的实施。 结合材料,从文化的作用和文化影响的特点两个角度,说明企业重视自身文化建设的意义。( 12分) 答案: 文化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企业通过自觉建设有自身特点的企业文化,可以使员工增长知识和才干,焕发积极的精神状态,在企业发展的同时实现人生的目标。( 6分) 文化对人的发展有着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影响。良好健康的企业文化可以使员工在这种文化的长期熏陶和凝聚下,成为企业发展的持久动力,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6分) 试题分析:材料描述的是企业文化对企业员工的影响,进而促进企业的发展,从文化的作用来看,

25、可以用优秀文化对人的塑造作用这一知识点来分析,将其与材料结合论证即可; 从文化影响人的特点来看,可以用潜移默化、深远持久两个特点来描述企业文化对员工素质提高的积极作用。 考点:本题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相关知识。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所提出的问题: 材料一:中秋节,又称团圆节、八月节。时在农历八月十五,正值三秋之半,故名中秋。与元宵节、端午节并称为三大传统佳节。两汉时已具雏形,时在立秋日。唐出现观月、赏月、饮酒对月等活动。北宋太宗年间,始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八月是作物收获季节、庆丰、贺团圆, “花好月圆人寿 ”便成了中秋节的主题。中秋节阖家团圆,月亮升起时,献月饼、瓜果以祭月,古风延 续至今。

26、材料二:在不知不觉中,西方的 “愚人节 ”“圣诞节 ”等越来越受一些年轻人的欢迎,一些中国传统节日却有走向衰落的迹象。有人认为,具有特定文化内涵、体现着中华文明特点的传统节日受到冷落,意味着西方发达国家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对我国民间文化的冲击。 ( 1)作为传统文化,这些节日有什么共同特性?( 4分) ( 2)对这些传统文化,我们是应该一概保留,还是全部抛弃? (8分 ) 答案: ( 1) 这些传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他们都具有相对稳定性,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4分) ( 2) 既不能一概保留,也不能全部抛弃。正确的态度是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

27、批判的继承和吸收,做到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 4分) 对于祖国的传统习俗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自觉的加以改造或剔除。( 2分) 对于西方传统习俗要充分吸收其有益成果,要求用海纳百川的气魄,科学分析的态度,平等交流、相互借鉴,在学习和借鉴时必须坚持 “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的的原则。( 2分) 试题分析: (1)民族节日是传统文化的传统习俗,具有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 性与鲜明的民族性两个特点,将其阐述出来即可。( 2)对待传统文化我们的态度是要辩证的对待,先将对待传统文化的总的正确态度描述出来,然后再结合材料分

28、我国的传统文化、西方的传统文化两个方面去描述我们应当有的正确态度。 考点:本题考查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 探究题: 随着社会发展,网络影响越来越大。某校高中生以 我与网络 为主题开展综合探究活动。 参与讨论: 当今社会,网上聊天、网上冲浪、网上购物、博客 不少人利用网络的便利,进行学习、研究和娱乐,学习工作成效显著,精神生活更加丰富。但是,有的青少年迷上网络游戏 ,耽误了学业,甚至诱发了犯罪。网络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许多问题,对人们特别是青少年造成不良影响。同学们经过调查有这两种观点: 观点 A: “让孩子上网会毁了他! ” 观点 B: “不让孩子上网会耽误他! ” ( 1)请运用文化生

29、活知识谈谈你对产生这两种观点原因的认识。( 8分) 建言献策: 学校团组织举办 “网络文化与青少年健康发展 ” 征文活动,要求就网络文化与青少年健康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并从政府、学校和青少年自身等几个方面,就青少年应如何适应网络文化发展建言献策。 ( 2)请你根据征文活动要求,就如何克服网络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负面影响提出合理化建议。( 6分) 答案: ( 1)不同性质的文化对个人的成长产生不同的作用。( 2分)网络市场的盲目性和网络文化的商业性,引发了令人忧虑的现象。网络上存在的一些格调不高甚至低俗的内容会将引诱青少年陷入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泥沼而不能自拔,甚至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所以有人

30、认为 “让孩子上网会毁了他 ”;( 3分)另一方面,网络的发展,能满足人们日趋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充实人们的精神生活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同时网络作为大众传媒具有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也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方式,能广开眼界,紧跟时代,有利于青少年学习和成长,所以有人认为 “不让孩子上网会耽误他 ”。( 3分) ( 2) 国家应依法加强对网络的管理,弘扬主旋律,大力发展先进网络文化 ,支持健康有益的文化。( 2分) 学校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帮助他们正确使用网络。( 2分) 青少年应不断加强自身的修养,提高眼力,拒绝污染,文明健康上网。( 2分) 试题分析: (1)这是关于上网对人的影响

31、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从文化生活的角度来看,网络作为一种文化有积极的成分,同时也存在一些消极的因素,因此网络文化对人的塑造必然有多种方面的影响,第一种观点,看到了网络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对孩子的成长的危害,可以用文化市场的自发性与商业性来阐述存在消极因素的原因,并阐述网络文化的消极成分对孩子成长的危害性即可;第二种观点,看到了优秀网络文化对人的积极作用,可以从网络作为现代大众传媒的方式阐述其对孩子成长的积极作用即可。 ( 2)材料中要求从政府、学校、学生自己等几个方面去探讨如何发挥网络对青少 年的健康成长的作用,因此,我们可以结合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从国家政府、学校、青少年三个方面去思考对应的措施,

32、政府主要是加强管理与引导,学校加强学生的教育,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学生自己要提高自身修养,提高判断不同文化的眼力。 考点:本题考查文化的 “喜与忧 ”的相关知识。 辨析题 不同特色的文化好似各种不同的美食,经过人们的调制,最终形成带有新的风味、新的特质的文化。因此, “只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就能实现文化创新 ”。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此观点的认识。( 12分) 答案: 立足社会实践。社会实 践是实现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3分) 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文化创新既是一个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 “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

33、化的过程。( 2分)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学习、吸收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做到 “取长补短 ”,从而丰富、发展本民族的文化,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 3分) 坚持正确的方向。克服不利于文化创新的 “守旧主义 ”和 “封闭主义 ”、 “民族虚无主义 ”和 “历史虚无主义 ”等错误倾向。( 2分) 那种认为 “只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就能实现文化创新 ”的观点是片面的。( 2分) 试题分析:该题为观点评析题,必须全面辩证的去看待题干中的观点,先要找到该观点的合理成分,文化创新必须面向世界、博采众长,这是该观点合理的地方,并用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阐述其合理的理由;该观点不合理的地方是文化创新并不能只靠博采众长,用文化创新的其他措施如立足实践、推陈出新、坚持正确的方向等来阐述其理由并指出正确的做法。 考点:本题考查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