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3届新课标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二)(带解析) 选择题 史记记载,刘邦称帝之后以旧礼尊其父,有人劝说刘父: “今高祖虽子,人主也,太公虽父,人臣也。奈何令人主拜人臣 ! 如此则威重不行 ”。此后其父以尊礼待刘邦。 从文中可以看出( ) A刘邦违背了纲常伦理 B宗法关系要服从于君权 C汉初宗法制趋于崩溃 D君臣关系等级森严 答案: B 试题分析:宗法关系是以血缘为主要特征,刘邦以旧礼尊其父是宗法关系。材料认为刘邦以旧礼尊其父不利于皇权加强,故选 B。 A项错误,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宗法血缘关系要低于王权; C项错误,宗法制在春秋时期趋于崩溃; D项本身说法正确,但是材料
2、主要说的是宗法关系与君臣之间的关系。 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宗法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皇帝制度 1933年 7月申报月刊掀起中国现代化问题的大讨论。此次讨论共收到10篇短论和 16篇专论,最为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倾向,完全赞成走私人资本主义道路的只有 1篇, 90%的论文赞成、倾向于社会主义和“非资本主义 ”方式。以下对这种情况的认识正确的是 A反映了当时中国人的普遍想法 B当时知识界对 “非资本主义 ”前途和社会主义倾向己有明显的增长 C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对中国国情的深刻认识 D这是后来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依据 答案: B 试题分析:从材料 “完全赞成走私人资本主
3、义道路的只有 1 篇, 90%的论文赞成、倾向于社会主义和 “非资本主义 ”方式 ”可以看出当时知识界对 “非资本主义 ”前途和社会主义倾向己有明显的增长,故选 B。 A项错误,材料只是说了知识界小范围内的看法,不能以偏概全; C 项错误,根据材料无法得出有关国情的内容;D项错误,中国走向社会主义道路是由本国的国情决定的,并非因为知识分子的认可。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 近代关于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 维多利亚女王( 18371901 年在位)继承王位时只有 18岁,辉格党领袖墨尔本几乎是手把手地教她如何做一个立宪君主 (女王)尽量自我克制,尽管她不喜欢辉格党领袖罗素,也不喜欢自由党首相格拉斯顿,
4、但是她仍旧尊重政府领导者的决策。维多利亚女王 “仍旧尊重政府领导者的决策 ”的主要原因是( ) A受政治体制的约束 B政府决策的合理有效 C女王有较高的素养 D英国政治传统的影响 答案: A 试题分析: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国王 统而不治 ,只是国家的象征,实权掌握在辉格党或自由党领导的议会手里,所以维多利亚女王 尊重政府领导者的决策 。故选 A。 BCD项并非主要的原因所在。 考点:英国君主立宪制 国王的权力 20世纪 60年代末,中国地理教材对阿尔巴尼亚作了如下叙述: “阿尔巴尼亚整个领土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不相连,处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之中。阿尔巴尼亚人民同美帝国主义和现代修正主义的代表铁托
5、集团进行着不屈的斗争。 ”以上叙述( ) A真实反映了当时阿尔巴尼亚的政治状况 B说明当时中国推行 “一边倒 ”的外交方针 C正确反映了战后国际形势的特点 D说明当时中国 “左 ”的思想意识比较严重 答案: D 试题分析:从材料很容易的可以看出,意识形态已经作为国家外交关系的重要内容,反映了左倾错误已经很严重,故选 D。 A项错误,材料并未说明阿尔巴尼亚的真实的政治状况; B项错误,一边倒是建国初期实行的外交政策, 60年代中苏关系已经破裂; C项错误,材料中左倾错误影响了人们对于国际形势的判断。 考点:新中国的外交 60年代中国的外交 1949年,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在给杜鲁门的信中说: “中国
6、内战 不祥的结局超出美国政府控制的能力,这是不幸的事,却也是无可避免的。 ”最能验证这段话的史实是( ) A解放军战略反攻取得重大战果 B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 C三大战役中辽沈战役最先获胜 D国民党反动统治被推翻 答案: B 试题分析:注意题干的时间信息: 1949 年。 1948年到 1949年间,连续进行了三大战役,国民党的主力部队基本上被消灭,因此最能证明材料中艾奇逊的观点。故选 B。 A项是在 1947年进行的; C项只是三大战役的一大战役,是三大战役的组成部分; D项与材料中 “不详的结局 ”相违背,材料中很明显可以看出来当时国民党并未被推翻。 考点:新民主主义革命 解放战争 孙
7、中山先生说: “惟民生主义之意义为何?吾人所主张者,并非如反动派所言,将产业重新分配之荒谬绝伦,但欲行一方策,使物产之供给,得按公理而互蒙利益耳。此即余所主张之民生主义的定义。由此,我们可认为孙中山先生的民生主义是( ) A管制经济资源以达成真平等 B致力劳资和谐以求社会安定 C产业和平收归国有以厚民生 D合理分配生产所得以求互利 答案: D 试题分析:从材料 “欲行一方策,使物产之供给,得 按公理而互蒙利益耳 ”可以看出孙中山并非主张将产业平均分配,而是进行合理分配以达到 “互利 ”。故选D。 ABC 项错误,管制经济和调节劳资矛盾以及收归国有等内容材料并未体现。 考点:三民主义 民生主义
8、1917年 6月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时局杂感: “吾人理想中之中华民国,乃欲跻诸欧美文明国家,且欲驾而上之,以去其恶点而取其未及施行之新理想。 ”这主要表明当时先进知识分子( ) A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认知和反思 B对欧美文明缺陷的批判和否定 C对中国社会未来的深刻思考和探索 D对三民主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答案: C 试题分析:从材料看,陈独秀主张学习欧美政治文明,推动中国社会发展并超过欧美诸国,说明对中国社会的未来作了深刻的思考与探索, C 项符合题意。 A、B两项从材料中反映不出来; D项与材料不符。 考点: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时期知识分子的救国探索 竹枝词是风土诗的一种,保存了大量有价值
9、的第一手资料。如要研究近代上海开埠后的商业活动,可选用的竹枝词是( ) A “邑志详陈旧土风,镇升为县百年中。田家妇女帮农作,镇市夫男晓女工。蓬首晨兴遥入市,归家手挈米和盐。 ” B “南北分开两 市忙,南为华界北洋场。有城不若无城富,第一繁华让此方。 ” C “菜圃瓜畦拓百弓,杭家村北夕阳红。楝花倒覆三间屋,酒幔低垂十里风。 ” D “北口山头民力忙,耕牛无恙乐平康。一鞭残照吹横笛,蚕豆青青麦半黄。 ”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的变动。鸦片战争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在中国一直占统治地位。鸦片战争后,在外国商品的冲击下,传统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A、
10、 C、 D三项反映了自然经济。 B项中 “北洋场 ”是指租界中的 “北市 ”, “北市 ”的繁华已经超过了 “南市 ”(城隍庙),这反映 了上海开埠后的商业活动。故选 B。 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近代上海的商业活动 晚清人李慈铭在越缦堂日记中记载,二十七日戊子记: “闻圆明园为夷人劫掠后,奸民乘之,攘夺余物,至挽车以运之,上方珍秘,散无孑遗 ”。以下各项中,对这段材料分析合理的是 ( ) A李慈铭否定了外国人对圆明园的侵略行为 B李慈铭认为中国人参与了对圆明园的洗劫 C该日记是记录圆明园遭劫现场的第一手资料 D该日记写于八国联军侵华时期 答案: B 试题分析:从 “圆明
11、园为夷人劫掠 ”一句,排除 A项,作者肯定了外国人的侵略行为。从 “奸民乘之 ”分析出作者认为有中国人参与了抢劫,故 B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作者亲 身经历了火烧圆明园,因此,材料不是一手材料,排除 C项。圆明园被抢劫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其写作未必在八国联军侵华时期,排除 D项。 考点:第二次鸦片战争 火烧圆明园 下图是某校学生在开展以 “明清商业发展 ”为课题的研究性学习中收集到的图片资料。对图中事物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 A它是管理商业贸易的政府机构 B它是行业性活动加强的产物 C它的出现与明清商帮密切相关 D它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明清商业发
12、展特点的理解。根据所学商业会馆是私商为了联系本乡本土的人士和促进商业往来而在北京城修建的私人会所,并非政府所涉的机构,因此 A项错误,故选 A。商帮的出现,是明清之际商业活动发展的表现,也是行业性活动加强的产物。因此 BCD项均正确。 考点:商业的发展 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 据古籍中的记载统计:明代中泰之间互相遣使 128次,其中泰国对明朝贡101次、暹使来华 102次、明使使暹 26次。这说明( ) A明朝时期 “海禁 ”政策没有真正实施 B明朝外交政策具有区别对待的特点 C当时泰国是明朝统治下的省级行政区 D明朝时期的海外贸易活动比较频繁 答案: B 试题分析: A项明显错误,海禁政策在明朝
13、得到贯彻执行,与泰国的关系不在海禁政策之中; B项正确,与东方的东瀛实行的是海禁政策,但是对泰国关系发展的较好; C项错误,泰国是独立的国家,并非是中国的地方行政单位; D项错误,因为实行海禁政策,对外贸易总体受到很大的影响。 考点:资本主义萌芽与 “重农抑商 ”和 “海禁 ”政策 明朝的对外政策 三国时期,孙权要吕蒙多读书,吕蒙读了一段时间后,鲁肃对吕蒙关于 时局的分析,大为钦佩,并说吕蒙 “非复吴下阿蒙 ”。根据以上所述,请问孙权要吕蒙读什么书?( ) A诗、书、易、礼、春秋,这些基础典籍,属于学者必读 B孙子、左传、史记、汉书等典籍,培养见识与能力 C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明白做人做
14、事的基本道理 D周易、老子、庄子,了解这些最近风行一时的学说思想 答案: C 试题分析:从材料的时间三国时期可以看出,当时已经是儒家思想居于统治地位,所读的书籍应该是儒家典籍,因此排除 BD项; A项错误,易经并非基础典籍。故选 C 项,四书五经是儒家思想的经典典籍,明白做人处事的道理。 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儒家思想在汉代额的发展 综合题 ( 15分)【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二战期间,纳粹德国在波兰建立了奥斯威辛集中营,共有 110万人在这里被杀害。 1945年 1月 27日,苏联红军解放了该集中营。在瑞典、英国、波兰等许多国家, 1月 27日已经成为大
15、屠杀遇害者的法定纪念日。 1996年,德国也将每年的这一天定为 “纳粹受害者纪念日 ”,告诫人们要永远记住这段惨痛的历史。 材料二 联合国宪章第一次庄严宣布: “欲免后世再遭近代人类身历不堪言之战祸,重申基本人权、人格尊严与价值,以及男女与大小各国平等权利之信念。 ”经历了法西斯的浩劫和战火的洗礼,战后人类的理性进一步得到弘扬,民主、人权与和平的思想深入人心。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法西斯的反人类政策。 197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奥斯威辛集中营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谈谈你对此举的看法。( 6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二战后国际社会为防止战争悲剧重演做出的努力。其效果如何
16、?( 9分) 答案: (1)种族灭绝政策。战争的教训 是惨痛的;警示后人不忘战争;和平来之不易;我们要防止战争悲剧重演,维护和平。 (6分 ) (2)努力:成立联合国;调解斡旋国际争端;倡导裁军和军备控制;组建维和部队;开展反战和平运动。( 3分) 效果:有力地维护了世界和平,缓解了国际和地区紧张局势;受到了少数国家的干扰和挑战;战争冲突仍不断发生,维护和平任重而道远。( 6分) 试题分析:( 1)二战中,纳粹德军对被占领的地区进行了大屠杀,以犹太人为最,损失了数百万人口。这是种族灭绝政策。 197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奥斯威辛集中营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目的是告诫世人, 和平来之不易,珍惜和
17、平。( 2)战后成立了联合国,建立了一整套的维护和平的国际机构等,在很大程度上维护了世界的和平,但是也要看到,世界最终和平的梦想还是任重道远。 考点: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文化遗产 二战及战后维护世界和平的努力 (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他们都被他们的造物主赋予了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美国独立宣言 (1776年 ) 材料二 合众国公民的选举权,不得因种族、肤色或以前是奴 隶而被合众国或任何一州加以拒绝或限制。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第十五条修正案 (1870年 ) 合众国公民的选举权,
18、不得因性别而被合众国或任何一州加以拒绝或限制。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第十九条修正案 (1920年 ) 此前年满二十一岁的公民才拥有选举权,现规定:年满十八岁和十八岁以上的合众国公民的选举权,不得因为年龄而被合众国或任何一州加以拒绝或限制。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第二十六条修正案 (1971年 )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独立宣言确定的政治原则及其历史作用。( 4分) (2)据材料二,指出美国公民的选举权是如何变化的?( 7分)对此,你有何认识?( 4分) 答案: (1)天赋人权 (或自由平等 )。鼓舞美国人民为争取自由独立而战。( 4分) (2)变化:取消了选举权在种族、肤色和奴隶身份上的限制;取
19、消了选举权在性别上的限制;放宽了选举权在年龄上的限制。( 7分) 认识:美国公民的选举权历史上长期受到限制;美国的选举制度日趋完善等。( 4分) 试题分析:( 1)从材料 “人人生而平等,他们都被他们的造物主赋予了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可以概括出独立宣言的原则是 自由平等。这种思想鼓舞了北美人民为取得国家独立获得自由而进行斗争。( 2)从材料二很容易的可以看出美国的选举权逐渐的取消了种族、肤色、年龄的限制,美国的选举制度逐渐的走向完善成熟。 考点:民主政治的重要文献 近代美国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日
20、本明治维新时)改革的动力是西化 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法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日本聘请 的外国专家 在日本人的监督下 从 18751876年的五六百人,上升到 1890年的 3000人左右。然而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的选择就困难了 于是,不到 20年便出现了一股反对极端西化、极端自由化的势力 (他们)实际上是想制造一个新的以崇拜天皇为核心的国教,即神道崇拜。 (英)艾瑞克 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材料二 康有为等人想以日本明治维新的要义为蓝图,在中国推行变法。但是没有认
21、识到日本与中国的国情不同,所处的国际环境不同等许多特点,而是机械地照搬日本的经验,只是从形式上学习,并没有掌握明治维新的真 正 “要义 ”。 成败得失 戊戌维新与明治维新的比较 请回答: ( 1)日本能够顺利向西方学习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2分) ( 2)日本是怎样学习西方的?有什么突出特点?( 8分) ( 3)材料二对戊戌维新作出了深刻的评析,你是怎样理解的?( 5分) 答案:( 1)推翻了幕府的统治,建立了以天皇为首的新政府。( 2分) ( 2)经济:殖兴产业,发展资本主义新经济。( 2分)政治:废除旧体制,颁布 1889年宪法,确立近代天皇制。( 2分)军事:实行义务兵役制,建立了一支常
22、备军。教育:进行教育改革,倡导 “文明开化 ”,建立了近代 教育体制。( 2分)特点:向西方学习规模大,领域广;学习西方不是照搬照抄,全盘西化;而是结合日本国情,有选择地、有侧重地学习、借鉴。( 2分) ( 3)中国的封建政权依然存在,而日本则推翻了幕府统治;明治维新时西方列强刚踏上日本领土,势力较小,而戊戌维新时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狂潮,决不会允许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在日本改革派的势力强大,而中国的维新派依靠清政府无实权的皇帝,自身力量非常弱小;再者日本的改革措施得力,中国的改革措施则缺乏实质性的内容等。(其他言之有理也可。)( 5分) 试题分析:( 1)前提要从要政治方面进行 回答,日本通过战
23、争的手段推翻了幕府的统治;( 2)第一个问题是要回答主要内容,学生可以依据教材进行回答,不要过细,第二个问题要从学习范围和方法方面思考,如日本学习的规模大,有选择的学习等;第 (3)问实际上是从材料给出的角度认识两者成败的原因,一个是从国情上进行认识,中日国情不同;另一个是依靠力量也不一样。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 明治维新;思想解放的潮流 戊戌变法 ( 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日本学者)内藤湖南在 20世纪最初 20年间提出了 “宋代近世说 ”为核心的中国历史时代划分学说和 “中日文化同一体 ”、 “文化中 心移动说 ”的中日文化关系论。对清末中国的研究,对辛亥革命以后中国陷入政局反复动荡、
24、军阀割据的黑暗时代的失望,促使他去追寻他所看到的这些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现象,到底是怎样形成的?是在中国史上的什么时期开始形成的?他找到的答案:就是 “宋代 ”。他发现 “宋代以来的近世 ”是中国目前弊端的根源,是中国走向未来所必须克服和超越的对象。 关于中国文化发展的趋势问题,他提出 “文化中心移动说 ”,他预言:东洋文化的发展,有时还会越出本民族、本国的界限,形成一个 “东洋文化圈 ”。今后,中国文化的中心将移至日本,将由日本来代替中国 实现中国文化的复兴,这就是近代日本的国家使命、文化天职。 评材料中内藤湖南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
25、(要求:围绕材料中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作者意在说明中国文化已不会发展;中国文化的精髓已被包容在日本文化之中;其观点是为日本的侵略政策服务的。 (第一层次, 04 分,观点不明确,没有结合史实论述,逻辑关系不清楚。第二层次, 58 分,观点较清楚,只结合部分史实论证。第三层次, 912 分,观点明确,能结合史实多角度论证,史论结合,逻辑关系 严谨,层次分明。) 试题分析:本题以历史小论文的形式考查学生阐释和论证历史观点的能力,该题型的特点是难度较大,但开放性强,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历史小论文 (观点类 )要把握三个步骤:明确作者的观点,亮明自己的观点;要能够史论结合、逻辑
26、清晰地对观点进行精要论证,在这个方面注意论据全面、详实;最后可以总结一下。就本题而言,可以选择同意内藤湖南的观点,也可以反对他的观点,但是都要进行论证,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考点:近代中国的文化地位 中日文化中心转移论 ( 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日本的占领不能重蹈德国的覆辙,我不想分割管制或分区占领。我不想给俄国人以任何机会,再让他们像在德国和奥地利那样行动。 杜鲁门回忆录第一卷 材料二 美国首先是一再削减直至免除日本对美国的战争赔偿,并将已拆迁的工业设备全部发还日本。同时,美国还向日本提供恢复生产急需的资金和物资。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一 材料三 在资本输出
27、方面,日本一方面限制美国资本在本国的无限制发展,一方面大力推行自己的资本输出,其资本输出的增长速度比美国要快的多。它的资本也大规模地流向美国国内 日本在美 国的直接投资在 1960 年时还微不足道,1970年也只有 2.3亿美元, 1980年时就达到了 42.2亿美元。 20世纪世界史 材料四 中曾根内阁( 19821987 年)是战后日本政治的重大转折时期,这一转折的重要标志是中曾根提出 “战后政治总决算 ”的口号和日本要成为 “政治大国 ”(或 “国际国家 ”)的国家发展目标。 日本史 材料五 据美国市场观察报 2010年 11月 13日报道,美国总统奥巴马 13日在横滨与日本首相菅直人举
28、行了会谈,重申美日同盟关系,并称我们始终不遗余力地维护艾森豪威尔总统很久以前阐明 的那种精神,即一种平等且相互尊重的伙伴关系。还称赞双方关系是 “两国安全与繁荣的基础 ” 腾讯新闻网 请回答: (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结束到 50年代初期美日关系特征的形成原因。( 4分) ( 2)据材料四,指出日本 20世纪 80年代对外政策的变化,结合材料三简要分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这种变化对当时国际关系格局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4分) ( 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二战后美国对日本关系发展变化的轨迹。据此,你认为影响国家关系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4分) 答案:( 1)特征:美国控制(
29、独占、独霸)日本(或日本依附予美国) 联、中国;争夺地区和世界霸权的需要,冷战。 ( 2)变化:美日在经济领域展开激烈竞争;日本不再惟美国马首是瞻,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原因: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国;美国实力相对削弱。经济上,日本是美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两国经济存在着相互依赖性。政治上,美国在处理许多重大国际问题等方面,依然需要日本的支持与帮助。 影响:推动了世界政治多极化,资本主义世界三足鼎立局势加剧。 ( 3)轨迹:控制 竞争 伙伴。认识:双方关系发展中妥协与斗争并存;综合国力、国家 利益是影响关系变化的主要要素。 试题分析:( 1)本题考察二战结束后的国际关系。根据题干提示 “二战结束
30、后到 50年代初期 ”,从当时国际环境、日本国内政治、经济等方面回答。( 2)本题考察 20世纪 80年代日本对外关系格局。 “变化 ”一问可以根据此时日本经济腾飞后的战略意图,材料中 “日本要成为 “政治大国 ”“等进行回答。 “主要原因 ”一问可以根据材料三中资本增长的变化回答。 “影响 ”根据对世界国际关系格局影响回答。( 3)本题考察二战后美日关系变化。第一问,可以根据材料一中“对日本的占领 ”,材料二中 “美国首先是一再削减直至免除 日本对美国的战争赔偿 ”,材料三中 “资本输出方面 ”,材料四五中 “重申美日同盟关 ”这一线索回答。第二问,从日本实力发展的原因分析 考点:多极化趋势
31、在曲折中发展 战后美日关系的变化 (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5年 ,凯末尔党人废除了一夫多妻制 ;1926年 ,强制推行文明婚礼 ;1934年 ,国家规定妇女和男人在担任公职方面享有平等的权利; 1926年上半年 ,土耳其开始采用欧洲历法 ,并同时照搬瑞士民法和意大利刑法;在社会生活中取缔封建时代的敬称; 1925年 9月 ,土耳其封闭了所有的宗 教神殿和托钵僧修道院;同年 11月 ,国家禁止男人戴传统的土耳其费兹帽 ,代之以西方式的礼帽。 昝涛对土耳其现代化进程的历史反思 材料二 M 哈坎 雅乌兹在评价凯末尔政权的世俗化改革时 ,认为尽管国家实
32、行世俗化的政策 ,但对于民众来讲 ,伊斯兰教仍保留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 ,世俗化政策使得土耳其国家和社会逐渐疏离。国家与社会疏离是传统社会的特征 ,而凯末尔是以一种专制代替了另一种专制 ,同样造成国家与社会的疏离 ,似乎说明其改革少有进步可言。 周术情现代化语境中的权力重构 (1)据材料一,概括凯末尔改革的主要特点 。( 3分) (2)材料二的观点是否正确 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加以论证。 答案:( 1)学习西方 ,民主化、世俗化、现代化。( 3分) ( 2) 观点一:错误。凯末尔的世俗化改革 ,打破传统宗教文化对政府、对民众的束缚 ,有利于政治民主化和社会生活的现代化 ,提高了民众的生活和文化
33、水平 ,使土耳其从封建神权国家转变为现代资本主义国家。( 12分) 观点二:正确。世俗化改革由政府自上而下推行 ,操之过急 ;伊斯兰教仍然留在社会广大民众的日常生活中 ,民众一时难以适应改革 ;通过政府强制手段推行 ,容易形成专制。( 12分) 观点三:不 全面。综合 内容论证。( 12分) 试题分析:( 1)从材料 “废除了一夫多妻制 ;1926年 ,强制推行文明婚礼 ”、 “封闭了所有的宗教神殿和托钵僧修道院 ”等信息可以看出凯末尔改革的特点。( 2)材料二认为凯末尔改革消极方面占据重要的地位。学生可以赞同这一观点,也可以反对这一观点,也可以认为这种观点不全面。对每一种观点都要进行充分的论证,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考点: “亚洲觉醒 ”的先驱 凯末尔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