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江西景德镇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带解析).doc

上传人:Iclinic170 文档编号:337983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4.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届江西景德镇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3届江西景德镇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3届江西景德镇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13届江西景德镇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13届江西景德镇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3届江西景德镇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带解析) 选择题 汉书载: “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 ”汉武帝实行这一制度的目的是 A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提高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 C加强君主的权力 D加强对中央官员的监督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汉武帝实行中外朝制度的根本目的在于削弱相权强化皇权,其结果是加强了皇帝的专制统治,所以 C项符合题意, A B两项属于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而非强化专制皇权, D项属于监察官员的范畴材料并未体现。 考点:中国古代加强皇权的措施 点评:中国古代通过

2、直接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具体措施在各朝代的表现各不相同,从唐代开始,宰相的职权被一分为三,继而再加细分,宋代沿袭这一做法,终于使得宰相的职权极大削弱,但与此同时却造成了冗官现象和政府机构效率低下。明代,宰相制度被废除,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有了最终的解决。 1957年西欧六国签订罗马条约 。对此,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在会见法国代表团时说: “(欧洲)共同市场建成的那一天,将是自由世界 最美好的日子之一,甚至要比赢得战争胜利的那一天更加美好。 ”美国对 “共同市场 ”所持态度 A意味着美国全球战略的重大调整 B旨在推动欧洲一体化 C表明美国希望欧洲一体化为其霸权服务 D有助于欧洲经济的恢复 答案: C

3、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欧洲)共同市场建成的那一天,将是自由世界最美好的日子之一,甚至要比赢得战争胜利的那一天更加美好。 ”是指美国认为欧洲共同市场的建成意味着资本主义文明的胜利,这比冷战中取得对苏联的最后胜利影响更为重大,因此结识史实可知美国总统的此番言语表明了其在全球推广资本主义自由化的战略野心,所以答案:选 C, A项材料无法体现, B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 D项欧洲在 1957年经济已经恢复并。 考点:欧洲联合的影响 点评:欧洲走向联合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具体表 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促进和推动了西欧经济的发展; 增强了西欧同美苏两个超级大

4、国抗衡的实力,动摇了美苏两极格局,促进了世界多极化进程; 保持了西欧各国之间长期友好合作与稳定的局面,有助于世界秩序的和平与稳定。 在二十世纪的前二十年里,由于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几十名著名科学家一直提名他为诺贝尔物理奖候选人。但是,当时诺贝尔奖评审团成员加尔斯特兰德却认为,相对论应接受时间的检验,致使爱因斯坦连年落选。然而,相对论最终还是取得了成功,成为现代物理学的支柱之一。这表明 A相对论只停留在理论设想层面,不成熟 B当 时科学界只关注应用性强的发明创造 C相对论没被实验证实,权威部门不认可 D诺贝尔奖不是衡量科学成就的唯一标准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

5、力,材料中爱因斯坦因相对论连年落选诺贝尔奖说明诺贝尔奖不是衡量科学成就的唯一标准,不被诺贝尔奖接受的理论或其他科研发现不妨碍能够成为非常杰出的科学成就,答案:选 D, A B C 三项说法与题意不符。 考点:相对论 点评:相对论是爱因斯坦最著名的的科学理论,他的内容包括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狭义相对论认为,物体运动时,质量会随着物体运动速 度增大而增大,同时空间和时间也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广义相对论认为,空间和时间的性质仅取决于物质的运动情况,也取决于物质本身的分布状态。 某作品称: “民国十七年春,俄国国营农场经理马克维次,有多余不用的机犁百架,召集附近村落的农民,许租给他们使

6、用,而以他们所有的土地,共同耕种为条件。 ”这一做法起到的主要作用是 A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B配合了国家工业化的进行 C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D巩固了新生苏维埃政权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而以他们所有的土地,共同耕种为条件 ”说明俄国民国十七年春(即 1928年)正积极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农业集体化的目的在于配合了国家工业化的进行,为快速实现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基础,所以答案:选 B, A C 两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农业集体化的史实, D项表述正确但它不是农业集体化目的而是客观作用。 考点:苏联的农业集体化 点评: “斯大林模式 ”是苏联社

7、会主义建设中最突出的特征,具有明显的两面特征:积极影响,迅速的实现了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开创了一种新的经济发展 模式,但也造成了巨大的消极影响,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国家从农民那里拿走的东西过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计划经济体制日益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无论是圣西门、傅立叶或欧文,都根本没有想到资本家和工人之间作为两个在经济上对立的阶级 更没有想到实现他们的计划要牵涉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大规模斗争。 ”这从另一个角度表明,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社会前提是 A无产

8、阶级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B工业革命深入发展,资本主义弊端日益暴露 C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D马克思、恩格斯等进步思想家善于理论总结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文字说明马克思主义强调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对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性,这从一个角度说明马克思主义诞生是建立在阶级斗争的基础之上的,所以无产阶级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社会前提,答案:选 A, B C D三项表述正确符合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但与题意主旨不符。 考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点评: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是高考中的常考点,对此应该予以关

9、注和系统总结:( 1)经济基础: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和固有基本矛盾的逐渐暴露。 (2)阶级基础: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爆发。( 3)思想基础: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三个理论来源。 (4)个人作用:马克思、恩格斯深人工人群众,总结工运经验,致力于理论研究,广泛汲取优秀思想成果。 1983年,有人针对杂志和日历的封面都是美女说: “难道不能用女英雄代替美女吗 ?为什么不登卓越的工人、农民或在工作中作出特殊贡献的妇女的照片呢? ”这一质疑说明改革开放初期 A人们的审美情趣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B西方腐朽生活方式开始影响中国 C不尊重劳动妇女的旧观念有所抬头 D人们的思想仍受传统观念

10、的束缚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难道不能用女英雄代替美女吗? ”说明中国人对传统女英雄依旧崇拜而对完全西化的美女理念有所抵制,这能反映出人们的思想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答案:选 D, A B C三项表示错误不符合史实。 考点:改革开放的巨大影 响 点评:本题考查了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人思想的发展情状,目的在于让学生体会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发生的巨大变化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高考中尤其要关注对这些成就取得原因的分析和重要时间关键点的识记能力,如十一届三中全会, 1992年的十共十四大和邓小平的南方谈话的内容和重大影响。 在中国近代,五四时代的思想是非常活

11、跃的。 “五四时期对人格的尊严,对人的自由,对学术的独立探讨精神,这些价值正是当前我们开发社会资本,培养文化能力,发展有创见性的理论思维、道德理性和精神价值的必要条件 ”。五四时期,思想多元化局面出现的根本原 因是 A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B当时的中国政府推行较为开明的文化政策 C各种政治力量寻找中国未来发展的道路 D帝国主义对华文化侵略的放松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五四时期,思想多元化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多种社会阶级力量都在积极探求救国主张和积极寻找中国未来发展的道路,这就如同春秋战国时期代表不同社会阶层利益的诸子百家相互争论诘难一样,所以答

12、案:选 C, A项说法错误,五四运动时期中国的社会性质仍旧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性质并未发生改变, B项说法不够准确, D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 考点:五四运动 点评:根本原因或主要原因类选择题是高考历史中的常见题型,如何快速找到某一历史事件或现象的根本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政治现象的根本原因从经济关系上入手; 经济现象的根本原因从当时的生产力入手; 社会意识形态的根本原因从当时的社会生产方式入手; 历史事件的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从内因入手;总之,可以充分结合哲学原理中的原因分析方法来根本原因问题。 研究者发现,自戊戌变法失败后,当时思想界在讨论中国的这种问题时,大都不再使用传统的

13、儒学语言,而改为运 用近代西方的社会政治理论语言。这种现象说明 A传统的君主政体已不再为资产阶级所认同 B清朝专制统治的正当性受到质疑 C戊戌变法动摇了传统儒学的正统地位 D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 “戊戌变法失败后 不再使用传统的儒学语言,而改为运用近代西方的社会政治理论语言 ”说明传统的儒家政治主张已不能适应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西方近代政治思想成为人们探讨中国政治改革的主要理论工具,这背后蕴涵着清朝专制统治已不被人们所接受,专制统 治的正当性受到质疑,所以答案:选 B, A C D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事实,戊戌变

14、法失败后民族资产阶级依然主张君主立宪制,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考点:维新变法思潮 点评:甲午战争后,随着帝国主义加紧侵华,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在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的基础上维新变法思想得以兴起并快速在中国传播。爱国知识分子为了挽救严重的民族危机,展开了维新变法活动,但维新代表人物的思想主张并不完全相同,有的较为激进而总体上他们都赞成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和发展资本主义。 为了避免各家竞相降价 揽载的 “自杀性竞争 ”, 1878 1884年,刚刚成立不久的轮船招商局与英国的太古、怡和公司三次达成协议 齐价合同,中外公司在各条航线上共同议定统一的价格,确定水

15、脚(水路运输费用)收入和货源分配方案。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招商局的经济实力得到了外商的认可 B其争 “利 ”思想一开始就是不现实的 C其主要目的是从根本上驱逐外国侵略势力 D与外商相互勾结,损害了国家的利益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轮船招商局与英国的太古、怡和公司三次达成协议 ”能够说明刚成立不久的轮船招商局拥有绝对的实力和两家外国公司竞争,否则在近代外国侵略势力在中国占据优势的情形下不可能与轮船招商局达成谈判定价,而是会将轮船招商局排挤倒闭或是将其收购。因此也能由此得出轮船招商局也在一定程度上从外国侵略资本手中争取到了一定的权益,所以 A 项表

16、述正确, B C D 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上述史实。 考点: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民用企业 点评:洋务运动前期洋务派全力以赴地进行军事企业的建设,企图保护清政府的安全,巩固清政府的统治,但由于开办企业的资金不足故开始转变策略发展民用企业 ,为军事企业的发展筹措资金。但其在客观上起到了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和一定程度上抵制外国侵略的作用。 梁启超曾说,如果让孔子当国民政府的教育总长,他一定会像法国那样,把教育部改为教育美术部,把国立剧场和国立学校看得一样重,并且还会改良戏曲,到处开音乐会,忙个不停。这说明儒家 A主张用仁爱之心调节和协调社会关系 B强调有教无类,注重发展私立教育 C注意借 鉴不同文明

17、,进行教育改革 D注重美育对道德修养的辅助作用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把教育部改为教育美术部,把国立剧场和国立学校看得一样重,并且还会改良戏曲,到处开音乐会 ”说明儒家思想重视美术和音乐对伦理道德教育所起的重要作用,所以 D项符合题意和史实, A B C 三项与材料含义不符。 考点:儒家思想的特点 点评:儒家思想非常重视礼乐制度对人高尚道德的熏陶和培养作用,这种制度继承了先秦时期的礼乐制度的特征,即礼乐制度分礼和乐两个部分,礼的部分主要对人的身份进行划分 和社会规范,最终形成等级制度。乐的部分主要是基于礼的等级制度,运用音乐进行缓解社会矛盾。

18、元朝赵天麟说: “今立行省于外,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可谓于审力之形矣。 ”材料表明元代设置行省制是为了 A分割官员权力,牵制地方重臣 B拓宽选官渠道,扩大统治区域 C管辖边疆地区,提高行政效率 D削弱地方割据,减少财政开支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 ”说明了元代实行行省制度所起的目的在于分割弱化地方官员的权利避免地方割据势力的出现,所以 A项说法符合题意, B C两项是元代行省制所起的作用不是目的, D项表述不够准确,行省制并不能减少财政开支。 考点:元代的行省制度 点评:元代的行省制度是一

19、种先进的地方管理制度,他是在秦汉时期的郡县制基础上发展而来,即由原来的以郡统县的二级管理模式转变为以行省统州或府,以州或府统县的三级管理模式。这种增加了的层级模式起到了强化中央集权 的作用,对中国以后的地方管理模式产生深远影响,直至今日省县模式还在延续。 玄学是在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用道家思想诠释儒家经典而形成的特殊意识形态,玄学家力求排除两汉经学桎梏,探求深沉的哲理,注重义理分析、抽象思维。这种思想的形成反映了 A道家思想逐渐成为统治思想 B儒家思想统治地位受到了冲击 C知识分子摆脱儒学束缚的要求 D士人对国家分裂的不满情绪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魏

20、晋时期道教和佛学在中国快速发展和壮大对儒学正统地位构成严峻挑战,在此情形下玄学应运而 生,所以答案:选 B, A C D三项与上述史实特征不符。 考点: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 点评:魏晋时期是儒学第一次面临外来文化挑战的时期,佛学的传入和广泛传播使儒学的发展遭遇极大风险,儒学能否融合佛学思想是儒学能否再次创新的一次重要机遇,同时也是儒学正统地位能否巩固的重要一环。 综合题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 15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伊朗同宿敌美国的斗争连日来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美国媒体称美政府已决定把伊朗革命卫队列为国际恐怖组织,伊朗总统内贾德则针锋相对宣布伊朗已成为 “核国家 ”,并公开称伊方

21、已有超 过 3 000台用于铀浓缩活动的离心机投入运行。随即又有媒体说,美国已拟定针对伊朗的 “三天闪电作战计划 ”,伊美两国关系似有加剧紧张之势。 材料二 目前,全球国内生产总值发达国家占 78,发展中国家占 22 ;而世界人口发达国家只占 20,发展中国家占 80。 (1)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当今世界存在的什么问题 ( 4分) (2)造成材料一、二反映问题的最主要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 6分) (3)针对上述材料反映的情况,你认为我国政府应如何应对 ( 5分) 答案: (1)材料一:和平与安全问题;( 2分)材料二:发展不均衡问题 。( 2分) (2)材料一: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威胁,超级大

22、国凭借其经济、科技、军事优势,插手地区事务或他国内政,以争夺和控制战略要地和资源重地;( 2分)局部地区本身存在的矛盾与冲突。( 1分) 材料二:不公正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损害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造成贫富差距扩大;( 2分)发展中国家自身的贫穷与落后。( 1分) (3)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共处;( 2分)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应加强国际合作,为建立平等、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而努力; (2分 )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建设,增强国力。( 1分) 试题分析:( 1)材料一、二的内容分别反映了当今世界和平与安全问题以及发展不均衡问题问题较为突出。( 2)结合所学可知造成上述问

23、题的原因分别是: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威胁,超级大国凭借其经济、科技、军事优势,插手地区事务或他国内政,以争夺和控制战略要地和资源重地;局部地区本身存在的矛盾与冲突;以及不公正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损害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造成贫富差距扩大;( 2分)发展中国家自身的贫穷与落后。( 3)面对当今世界的复杂局势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应该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共处;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应加强国际合作,为建立平等、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而努力;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建设,增强国力。 考点:二战后世界格局的发展 点评:当今世界是一个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正快速发展的时代,尽管和平与发展成为

24、时代的主题但世界仍然动荡与冲突不断,这说明殖民主义思想并未完全消除,利益的争夺依然激烈。高考对该项内容的考查主要从政治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角度命题。 【近代民主思想与实践】( 15分) 阅读下列 材料 材料一 英法两国代议制发展简要进程 1688年光荣革命,通过妥协不流血的和平手段,推翻君主专制制度 1689年权利法案限制王权,明确了议会至上原则 1701年王位继承法进一步限制王权 英国 18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形成,英王统而不治 1832年议会改革,以妥协方式扩大民主 1867年和 1884年英国两次议会改革,民主制日趋完善 法国 1789年巴黎人民武装起义,法国大革命爆发,人权宣言颁布 179

25、1年宪法,宣布法国为君主立宪制国家 1792年巴黎人民第二次武装起义,建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1804年拿破仑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制订拿破仑宪法 1815年波旁王朝复辟,颁布钦定宪法 1848年二月革命,建立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1852年建立法兰西第二帝国 1870年建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1875年法国议会通过了宪法的全部条文,确立了共和制 摘编自欧洲近现代历史上宪政民主政制的生成、建构与演进 材料二 一个独立的共和国在美洲的建立,在欧洲被广泛地解释为:它意味着启蒙运动的思想是切实可行的 一个民族有可能建立一个国家,有可能制定一种建立在个人权利基础上的切实可行的政体。于是,美国成为自由和机会的一个

26、象征,作为一块新的、没有历史负担和枷锁的大陆而受人羡慕。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法两国代议制民主在发展进程中体现的不同特点并简析其原因。( 9分) ( 2)依据材料,简要评述材料二中关于美国革命的认识。( 6分) 答案:( 1)特点:英国:妥协性、渐进性,温和性(和平方式 ),并通过改革渐趋完善的特点;议会起主导作用。( 3分)法国:革命性,激进性,反复曲折性的特点,伴随着不断革命的历程;较多受到民众力量的推动。( 3 分)原因:英国和法国的历史传统有所不同;受启蒙思想影响不同;外部因素对两国革命的影响不同。( 3分) ( 2)概述:创造共和制政体;

27、实践了启蒙思想的基本原则;用法律保障了公民的权利;( 3分)评价:体现了美国资产阶级的首创精神;为美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对人类的政治民主化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3分) 试题分析:( 1)从材料一的表格文字的记叙过程中可以看出英国近代 政治的发展走的是一条渐进式改革的道路,而法国则走过了一条长期的革命道路,其特点表现在英国:妥协性、渐进性,温和性(和平方式),并通过改革渐趋完善的特点;议会起主导作用;法国:革命性,激进性,反复曲折性的特点,伴随着不断革命的历程;较多受到民众力量的推动;造成二者差别的原因是英国和法国的历史传统有所不同;受启蒙思想影响不同;外部因素对两国革命的影响不同

28、。( 2)材料二中文字 “它意味着启蒙运动的思想是切实可行的 一个民族有可能建立一个国家,有可能制定一种建立在个人权利基础上的切实可行的政体 ”说明美国民主共和政体 实践了启蒙思想的基本原则;用法律保障了公民的权利;结合所学可知其对美国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 考点:资本主义代议制政体的特点 点评:西方资本主义代议制政体的建立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由于各国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不同,在革命的过程中所选择的道路和模式不尽相同,再加上各国的不同国情和历史文化传统的巨大差异,使得各国的代议制特征明显不同,但是他们的实质却是相同的。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5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无徵不信,不信民不

29、从,故一切制度托之三代先王以行之。若谓圣人行事不可依托,则是以 之小人,律神话 之孔子矣。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 材料二 著自下科为始,乡会试及生童岁科各试,向用四书文者,一律改试策论。 现当开创百度,事务繁多,度支岁入有常,岂能徒供无用之冗费,致碍当务之急需。如詹事府本属闲曹,无事可办 均著即行裁撤,归并内阁及礼兵刑部办理。旗丁生齿日繁,徒以格于定制,不得在外省经商贸易,遂至生计益艰, 现当百度维新,自宜驰宽其禁,俾得各习四民之业,以资治生。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 材料三 比年以来,皇上有意变法,而盈朝汹汹,不可向迩 ,亲贵抗违,耆老力诤,群

30、僚面从而后言,举政始行而中废。乃至奉旨发议,乃推延而不议;明诏施行,乃束阁而不行。人心众论,缉缉仳仳。 ” 杨深秀请告天祖誓群臣以变法定国是折 请回答: ( 1)据材料一,指出康有为宣传维新变法的方式及采取该方式的原因。( 3 分) ( 2)概括材料二中改革的主要措施。( 4分) ( 3)结合材料三,指出这场改革的结果和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并谈谈你的认识。( 8分) 答案:( 1)方式:托古改制( 1分)。原因: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及软弱妥协性;封建势力强大;为减少改革的阻力( 2分)。 ( 2)措施:废除八股取士该试策论;改革财政节俭开支;裁撤机构提高行政效率;废除旗人特权准其自谋生计。( 4分

31、) ( 3)结果失败。( 1分)原因;保守势力的阻扰;地方官员的阳奉阴违;缺乏群众的支持。( 3分) 认识:改革符合近代化的发展趋势,是历史的进步;但是改革要成功,必须有强有力的领导;有较完善的措施;有较广泛的群众基础;并要妥善处理好与传统势力的关系。( 4分) 试题分析:( 1)根据材料一的内容可明显看出康有为宣传维新变法的方式是托古改制;材料一中文字 “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说明了 采用托古改制的原因是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及软弱妥协性;封建势力强大;为减少改革的阻力。( 2)从材料二中可直接概括其改革的主要措施。( 3)材料三中杨深秀维新派中戊戌六君子之一,

32、他的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整个维新变法运动的主张,所以结合所学可知戊戌变法以失败而告终,其失败的原因是保守势力的阻扰;地方官员的阳奉阴违;缺乏群众的支持;从中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启示:改革符合近代化的发展趋势,是历史的进步;但是改革要成功,必须有强有力的领导;有较完善的措施;有较广泛的群众基础;并要妥善处理好与传统势力的关系。 考点:维新变法运 动 点评:康有为、梁启超是清末维新变法运动的主将,他们的思想和主张反映了维新变法运动时期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分子变革中国政治制度的愿望,标志着中国在向西方学习的进程中由器物文明开始深入到制度文明的层面。但是他们在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时却给了他披上了传统文化

33、的外衣,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减少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在中国传播的阻力,但也表明其力量的弱小和软弱。 阅读下列材料( 12分) 中国 西方 古代 1不断提升美德的过程就是追求幸福的过程。 “一箪食,一瓢饮 ”能够修得高尚品德,这样的苦行值得赞颂。 2 “多子多福 ”是幸福的显著标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家族 “香火 ”的旺盛是个人幸福的体现。 1苏格拉底把由理性指导的精神满足当做最高幸福,视情欲为一时快乐之下的痛苦。他提出 “知识即美德 ”。 2中世纪的欧洲,人们普遍认为,人类的幸福来自上帝的恩赐,而物质享受只是世俗的、虚幻的幸福。 近现代 近代的中国人,对幸福的理解似乎更多样。有人把国家的富强独

34、立当做终身幸福而奋斗,而新文化运动以来的年轻人却认为幸福就是自由、平等地追求自己所渴望的东西,比如婚姻、学业、事业。 19世纪的西方,享乐幸福论流行,主张物质 需要的满足高于一切。费尔巴哈认为 “幸福 只是某一生物 能够无阻碍地满足 关系到它的本质和生存的特殊需要和追求 ”。 当代 改革开放前,人们普遍接受幸福与物质追求相分离, “越穷越光荣 ”。改革开放后,很多人把财富的多寡经济发达的西方社会,人们依然相信为自身谋取各种物质利益是幸福的保证,同时有些人看做幸福与否的标准。 “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 ”成为 2010 年的流行语。 已经把眼光投向社会弱势群体,帮助他人,实现个

35、人社会价值被当做个人幸福的体现。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评议 “幸福观 ”为题,写一篇短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合理。 150字左右) 答案:可从两个层次评分 一、幸福是人类追求的美好目标,但是,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人们对幸福的理解(或标准)也不同。 史例一:古代东西方都注重精神追求,重视道德修养(或忽视物质追求)。 史例二:近现代的西方和改革开放后的中国都以追求物质和享乐作为幸福标准。 史例三:近现代中国和当代西方在追求个人幸福的同时也注重实现社会价值乃至民族国家发展、强大。( 6分,举一例即可,没有史例只得 3分) 二、影响社会幸 福观形成的因素有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

36、主流价值观)等。 史例一,古代中国幸福观的形成原因:政治,宗法观念(专制制度);经济,小农经济;文化,儒家思想。 史例二,近现代中国原因:政治: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使国家和个人都陷入生存的危机。(或答:民族危机严重)。经济:封闭的小农经济逐步瓦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思想:西方民主思想(启蒙思想)的传播,更多人要求个性解放。 史例三,近现代西方原因:政治: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展;经济:工业革命带来经济的巨大发展;思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解放人们的思想;享乐思想流行。( 6分,举一例即可,没有史例只得 3分) 试题分析:本题属小论文的写作题,高中历史小论文的写作大体可以分作两个步骤进

37、行。首先要确定材料中的核心观点,在此基本上明确表达学生自己的态度,即表明是赞成或是反对的态度;然后,接着寻找相关的史实论据进行论证,在论证过程中要往往采用正反论证或多角度,多方面论证两种模式。需要说明的是学生往往对提炼或概括材料中的核心观点有一定的困难,常常感到力不从心或根本不会概括,这种情况需要学生在平时的练习中多下功夫,勤加实践,同时也需要综合提高语言文字的素养和水平。本题的核心 观点是幸福是人类追求的美好目标,但是,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人们对幸福的理解(或标准)也不同。 考点:社会幸福思想的演变 点评:就小论文的写作来说,一般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不能按照简答题的模式回答问题,必须是写一

38、篇短小的文章; 文章的观点要与材料紧密相关,可以是从材料中提炼出的观点也可以是与材料观点相反的论点; 文章的论述中必须要坚持史论结合原则。 教育的改革发展是关系到国家民族前途的大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25分) 16世纪中期,德国更多的学生寻求在法学和神学上的专业训练,进入高级学院的学生增加了。从前神职人员不需要也不要求从神学院毕业,如今渐渐成为新教神职人员必不可少的要求,这同新教教会的性质和重视教义的解释有关。法学的地位也由于世俗政权的需要而大大增强了。然而,医学和自然科学在大学仍是无足轻重的。此时的大学虽然智力水平多少有所提高,但仍赶不上当时一般智力水平发展的速度。当时数学和自然

39、科学仍被排斥在大学之外。哥白尼、伽利略、牛顿等著名科学家的成就都是在大学之外取得的。 17世纪中期,大学不再是进步的机构,而被看成是过时的 和逐渐衰亡的教育机构, 1700年,德意志各邦共有 28所大学,其中许多生源不足,难以运转。在18世纪末,大多数德国大学被描绘成主要由卖弄学问的人所占据的机械辩论的场所。有的科学家要求取消大学。德国在 18世纪经历了两次大学改革运动,但仍不尽人意。 19世纪初,威廉 洪堡等人推行的大学改革成就显著。他推行教学和研究相结合的原则,创立了德国式的研究型大学,培养的人才具有良好的学术修养和专精的知识,而且富有科学研究的精神。比如:德国莱比锡大学建于 1409年,

40、初期开设的课程有神学、文科(语言)、法学、医科。以后逐渐增加 ,至 19世纪开设了数学、天文学、哲学、逻辑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解剖学等几十个科目,并设立了研究院,鼓励科学研究。德国的其它大学也普遍发生了这样的变化。由于教育的高度发展,德国创造了 19世纪末的奇迹。 请回答: ( 1)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概括 16世纪中期和 1718 世纪德国大学的发展状况及其客观原因。( 10分) ( 2)依据材料归纳 15至 19世纪德国大学课程改革的趋势,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这对 19世纪末的德国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 ( 11分) ( 3)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我们可以得出哪些认识?( 4

41、分) 答案:( 1)状况: 16世纪中期,德国大学的专业性和智力水平提高,但发展水平有限;( 2分) 1718 世纪,德国大学落后于社会发展,难以满足社会的需要。( 2分) 原因: 16世纪中期,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增强;封建势力、教会势力仍然强大。( 3分) 1718 世纪,科技的巨大进步(或者答工业革命)对社会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启蒙运动的发展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的进一步增强。 ( 2)趋势:自然科学学科增多;鼓励科学研究。( 4分) 影响:德国科技快速发展,出现了如发电机、内燃机等发明创造(或者答在

42、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取得众多的发明创造);( 2分)出现许多新兴工业,如汽车制造、电力、化工等;( 2分)德国成为欧洲强国;( 1分)推动德国快速崛起为世界强国并大力推行对外扩张政策。( 2分) ( 3)认识:大学的发展水平取决于社会发展水平;社会变革推动大学改革与进步;大学的变革为社会发展提供了人才和智力等方面的支持;教育强则国强。(其他言之有理者亦可适当给分,但不能超过本小题的总分)( 4分) 试题分析:( 1)从材料中可直接归纳出 6世纪中期和 17 18世纪德国大学的发展状况即: 16世纪中期,德国大学的专业性和智力水平提高,但发展水平有限; 1718 世纪,德国大学落后于社会发展,难以满

43、足社会的需要;结合所学的知识可以找出德国教育出现这种发展现状的原因,即 16世纪中期,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增强;封建势力、教会势力仍然强大。( 2)概况材料中文字 “他推行教学和研究相结合的原则,创立了德国式的研究型大学,培养的人才具有良好的学术修养和专精的知识,而且富有科学研究的精神 德国莱比锡大学建于 1409年,初期开设的 课程有神学、文科(语言)、法学、医科。以后逐渐增加,至 19世纪开设了数学、天文学、哲学、逻辑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解剖学等几十个科目,并设立了研究院,鼓励科学研究。德国的其它大学也普遍发生了这样的变化 ”的特点即

44、可得出德国大学课程改革的趋势是自然科学学科增多;鼓励科学研究;联系材料中 “德国创造了 19世纪末的奇迹 ”含义,结合史实即可得出德国大学改革的影响。( 3)总结德国大学发展的经验可以得出如下启示:大学的发展水平取决于社会发展水平;社会变革推动大学改革与进步;大学的变革为社会发展提供了人才和智力等方面的支 持;教育强则国强。 考点:西方近代科技的建立 点评:中世纪时期,西方的自然科学长期遭受教会的压迫,发展缓慢,进入近代以后,伴随文艺复兴运动,人们的思想得到了解放,科学实验得到了提倡,西方的自然科学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最终成为推动工业革命发展的强大力量。近代科技产生后对欧洲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

45、除了推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之后,更为重要的是增强了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和宗教势力的决心和力量。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5分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秦孝公以来,周室卑微,诸侯相兼,关东为六国,秦之乘胜役诸侯,盖六世矣。今 诸侯服秦,譬若郡县。夫以秦之强,大王之贤,由灶上骚除,足以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此万世之一时也。 司马迁史记 李斯列传 材料二 宗室大臣议曰: “诸侯人来仕者,皆为其主游间耳,请一起逐之 ”。于是大索,逐客。(客卿)李斯上书曰: “ 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所谓籍寇兵,赍盗粮者也 ”。王(赢政)乃召李斯,复其官,除逐客之令。 司马光资治通鉴 材料三 政治

46、方面的人才有李斯、蒙毅,军事方面的人才有王氏、蒙氏父子,外交方面的人才有郑国、监御史禄,法律方面的人才有李斯、赵高。在七十位博士中也 有来自各家各派的人才,并不偏重于一家一派。就连民间经济人才乌氏傈、巴寡妇清,赢政都给了他们很高的待遇。 即使敌人阵营中的人 ,原来要杀掉的郑国也被继续留任,完成预定的水利工程,重用魏国的军事家尉缭,让其掌管军队,征伐各国。 范双杰试论赢政的用人之道 请回答: ( 1)据材料一,指出秦统一的背景。( 4分) ( 2)据材料二,概括当时在秦国对待宾客态度的不同及理由。对此,秦始皇的做法是怎样的?( 6分) ( 3)据材料三,概括秦始皇在用人过程中体现的特点。并指出其

47、用人之道的积极作用 。( 5分) 答案:( 1)背景;王室衰微;诸侯兼并战争频繁;秦国经过变法国力强盛;人民渴望统一。( 4分) ( 2)态度及理由:宗室贵族主张逐客,认为宾客是诸侯派到秦国的奸细;李斯反对逐客,认为逐客会壮大敌国的力量。( 4分) 做法:接受了李斯的建议;废逐客令。( 2分) ( 3)特点:唯才是举;善于用人;任用各种类型的人才。( 3分) 作用:有利于实现全国统一;有利于巩固统治(创立中央集权制国家)。( 2分) 试题分析:( 1)从材料一中可直接概括秦统一的历史背景。( 2)从材料二的内容中可以看出秦国宗室贵族主张逐客,认为宾 客是诸侯派到秦国的奸细;李斯反对逐客,认为逐客会壮大敌国的力量;而秦王最终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废逐客令。( 3)从材料三文字 “即使敌人阵营中的人 ,原来要杀掉的郑国也被继续留任,完成预定的水利工程,重用魏国的军事家尉缭,让其掌管军队,征伐各国 ”说明了秦国用人的特点是唯才是举;善于用人;任用各种类型的人才;这种队人才的任用模式有利于实现全国统一;有利于巩固统治。 考点:中国古代杰出的封建君主 秦始皇 点评:秦代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作为秦帝国的开创者秦始皇无疑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和极 高的个人价值,这也正是两千多年来人们对秦始皇一直津津乐道的原因所在,高考对其的考查主要结合秦朝社会的时代特征来进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