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湖南省怀化市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arrownail386 文档编号:338168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3.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届湖南省怀化市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3届湖南省怀化市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3届湖南省怀化市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13届湖南省怀化市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13届湖南省怀化市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3届湖南省怀化市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钱穆中国社会演变: “一个中央政府高高地摆在偌大一个广阔而平铺的社会上面,全国各地区,谁也没有力量来推动一切公共应兴应革的事业,像水利兴修,道路交通,教育宗教一切文化事业,社会没有力量,全要仰赖中央,这是不可能的事。一到金胡南下,中央政府崩溃,社会上更无力量抵抗或自卫,其所受祸害,较之晋代五胡乱华一段更深刻,更惨澹。 ”导致这一状况的起点是 A秦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分析材料, “全国各地区,谁也没有力量来推动一切公共应兴应革的事业 ”; “社会没有力量,全要仰赖中央

2、 ”,反映了地方的各项权力被收归中央,没有自主权; “一到金胡(金兵)南下,中央政府崩溃,社会上更无力量抵抗或自卫。 ”可知这一朝代应是北宋。北宋统治者把兵权收归中央,充实中央禁军;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地方赋税大部分由中央掌控。这些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削弱了地方权力。故选 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956年 7月 18至 19日,铁托(南斯拉夫)、纳赛尔(埃及)、尼赫鲁(印度)在南斯拉夫的布里俄尼岛举行政治会晤。 7月 20日, 3国领导人发表一项联合声明。声明反对把 “世界分成强有力的国家集团 ”,提出 “应该建

3、立世界规模的集体安全 ”, “应该继续并且鼓励奉行不同政策的各国领袖之间的接触和意见交换 ”。这表明 A不结盟思想的形成和不结盟运动的酝酿已经出现 B不结盟运动已经形成 C不结盟运动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发展起来 D世界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 答案: A 试题分析:不结盟运动兴起于 1961年,题干时间是 “1956年 7月 18至 19日 ”,此时不结盟运动尚未形成, B、 C项可以排除;世界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是在20世纪 60年代, D项也可排除;三国领导人发表的联合声明说明不结盟运动的酝酿已经出现,故选 A。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多极化趋势。 二战后

4、初期,作为布雷顿森林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世界银行,其筹措资金的主要来源是美国。根据协议规定,借贷国在使用贷款时须由世界银行的代表监督,其用途主要是购买美国商品。这表明布雷顿森林体系 A妨碍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B加强了美国在国际贸易中的特权和支配地位 C强化了美国在美苏争霸中的有利地位 D强化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支配地位 答案: D 试题分析:分析材料,世界银行作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筹措的资金主要来源于美国,而且借贷国贷款的主要用途是购买美国商品。说明美国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 D项正确。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

5、的确立。 列宁说: “必须再退,再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由国家调节买卖和货币流通,商品交换没有得到丝毫结 果,私人市场比我们强大,通常的买卖、贸易代替了商品交换 ”。这里的 “后退 ”是为了 A发展商品经济 B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C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D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列宁认识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明确在生产力还不够发达的情况下,应恢复商品交换和货币流通。 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取代原来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发展生产,以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故选 C。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6、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 1787年宪法规定: “不设世袭国王,也不颁发贵族爵位。参议员由直接选举产生;总统和众议员由间接选举产生。在此之前,地方各州的州议会和州政府已经实现了选民选举产生的制度 ” 。材料最能体现 A共和制原则 B分权与制衡原则 C自由平等原则 D人民主权原则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美国 1787年宪法的规定,参议院、众议院的议员以及总统都由选举产生; “不设世袭国王,也不颁发贵族爵位。 ”这些都体现了美国宪法的共和制原则, A项正确。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1787年宪法。 “神曲以含蓄的手法批评和揭露中世纪宗教统治的腐败和愚

7、蠢,以意大利方言而不是作为中世纪欧洲正式文学语言的拉丁文进行创作。 ”以下历史事件中与此相类似的是 A新文化运动 B维新运动 C启蒙运动 D辛亥革命 答案: B 试题分析:神曲用意大利方言创作,以含蓄的手法批评和揭露中世纪宗教统治的腐败和愚蠢;中国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也借助传统的儒家思想宣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论证维新变法的合理性。两者在反封建的手段上有相似之处。故选 B。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文艺复兴;思想解放的潮流 维新思想 维新思想的特点。 “当沉浸于对文艺复兴时期的思索之中时,人民能够回想起探索与发现的诸种辉煌成就 看起来仿佛是在每一个方面,人类行动的疆界变得

8、更为广阔。 ”以下不能反映此观点的是 A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B马丁 路 德倡导宗教改革 C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 D雨果的巴黎圣母院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信息 “当沉浸于对文艺复兴时期的思索之中时,人民能够回想起探索与发现的诸种辉煌成就 ”,可知选项中的成就应该是在文艺复兴运动时期( 14-16世纪)取得的, A、 B、 C都符合时间限制; D项巴黎圣母院是18世纪末到 19世纪初欧美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并非文艺复兴时期取得的成就,故选 D。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19世纪的世界文学艺术 文学的主要成就 浪漫主义文学。 苏格拉底由于直言不讳

9、,得罪了某些政客,被他们以 “不信神 ”和 “误导青年 ”的罪名告上法庭。在法庭上,苏格拉底慷慨陈词,据理力争,为自己辩护,并再一次重申了自己的哲学观点。艾农斯 (雅典郊区一农民 )根本听不懂是什么意思,但他听见苏格拉底说像自己这样目不识丁的人没有资格参加审判,被激怒了的艾农斯决定举手投他有罪!结果 ,表决以多数票通过了对苏格拉底的死刑判决。苏格拉底一案的审判过程与结果显示了 A雅典民主是奴隶主阶级的民主 B雅典民主是少数人的民主 C雅典民主政治的公平公正的原则 D雅典民主政治可能产生多数人 的暴政 答案: D 试题分析:苏格拉底一案的审判过程与结果显示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性,即过于泛滥的直接

10、民主会导致民主权利的滥用。通过材料可知,农民可以参政担任陪审员,对苏格拉底的死刑判决以多数票通过,故可以排除 A、 B;这一案件的判决并非公平公正, C项错误;故选 D。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雅典民主政治 雅典民主政治的缺陷。 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说:(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 ” 。这一做法 A实现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C破坏了工农联盟 D初步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的基础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是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以后,

11、 “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 ”指的是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破坏了工农联盟, C项正确; A项实现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在 1956年,与时间不符; B项指的是 “大跃进 ”; D项初步奠定了我国工业化基础的是一五计划,都与材料中的 “实现农业奇迹 ”无关,可以排除。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一五计划 、三大改造、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 可知一切勾结帝国主义的军阀、官僚、买办阶级、大地主阶级以及附属于他们的一部分反动知识界,是我

12、们的敌人。工业无产阶级是我们革命的领导力量。一切半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是我们最接近的朋友。那动摇不定的中产阶级,其右翼可能是我们的敌人,其左翼可能是我们的朋友 但我们要时常提防他们,不要让他们扰乱了我们的阵线。 ”不能从材料中获取的信息是 A中国的 革命势力和反革命的势力正酝酿着一场大决战 B革命统一战线已经破裂 C国民党内部分化加剧 D中共党内也出现了一些模糊认识和错误倾向 答案: B 试题分析: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是毛泽东于 1925年发表的文章,指出了中国革命的敌人、领导阶级和同盟军。 “一切勾结帝国主义的军阀、官僚、买办阶级、大地主阶级以及附属于他们的一部分反动知识界,是我们的敌人

13、”, A项正确; “那动摇不定的中产阶级,其右翼可能是我们的敌人,其左翼可能是我们的朋友 但我们要时常提防他们,不要让他们扰乱了我们的阵线。 ”C、 D项正确;革命统一战线破裂的标志是 1927年的 “七 一五 ”反革命政变,材料中没有涉及,故选 B。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国民大革命。 下表为 19世纪末 20世纪初中国出口商品分类比重( %),无法从图表中得出的信息是 年份 类别 原料 手工制品 机器产品 1893 15 6 81 8 2 6 1910 39 8 41 4 18 8 1920 40 1 39 4 20 5 A.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近代工业在

14、外来技术和海外市场的刺激下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C.我国的自然经济更进一步解体 D.中国进一步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原料产地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从图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19世纪末 20世纪初,中国出口的原料比重上升,说明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进一步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原料产地, C、 D项正确;手工制品比重下降,机器产品所占的比重上升,反映了中国近代工业获得进一步发展, B项正确;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在 19世纪中期鸦片战争后, A项不正确。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自然经济的解体、民族工业的曲折 发展。 “古者以天下为

15、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 材料显示黄宗羲 A反对儒家正统思想 B继承发展了传统儒学 C反对君主专制制度 D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黄宗羲是明末清初的民主思想家,他提出 “天下为主,君为客 ”的思想。材料中黄宗羲认为 “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君主专制导致天下不宁,显示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制度。 C项正确。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明清批判思潮。 综合题 ( 15分)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英法德美

16、比较表一 项 目 英 法 美 德 1870年工业产量所占位次 1 4 2 3 1870-1913年工业增速(倍次) 1.3 1.9 8.1 4.6 1913年工业产量所占位次 3 4 1 2 材料二 英法德美比较表二 国 家 英 法 美 德 1913年工业产量位次 3 4 1 2 1913年殖民地面积所占位次 1 2 5 4 材料三 第一次世界大战大事记 时 间 大 事 记 1914年 6月 斐迪南大公遇刺,点燃了战争的导火索。 1914年 7月 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1914年 8月 德国向俄、法宣战并入侵比利时。英国向奥匈帝国和德国宣战。 1915年 5月 意大利加入协约国。 1917

17、年 4月 美国参战。 1918年 3月 俄、德国签约停战。 1918年 9月 协约国开始最后的进攻。 1918年 11月 德国签约停火,大战结束。 ( 1)根据材料一 ,谈谈你的认识。( 3分) (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问题?( 2分)这一问题产生了怎样直接的影响?( 2分) ( 3)根据材料三,概括 “一战 ”的特点。( 8分) 答案: ( 1)认识: 19世纪末 20世纪初期,英法德美四国在工业增长速度、工业产量所占位次的变化,反映了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历史规律。( 3分) ( 2)问题:一战前夕,英法德美四国在工业实力与占有殖民地面积上不相称。(2分 ) 直接影响:导致了帝国主义

18、国家之间矛盾激化。( 2分) (3) 特点: 战争爆发具有突发性。如斐迪南大公遇刺(或萨拉热窝事件)引发战争。 战争性质的复杂性。一战总体说是帝国主义战争,但个别国家如塞尔维亚进行的是民族解放战争。 国家利益决 定外交政策。如同盟国的意大利倒戈;中立的美国参加协约国作战。 国家间广泛结盟,战争双方为同盟国集团和协约国集团。 战争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战争。俄国在十月革命后与德国单独媾和。 参战国家较多。 战争持续时间长,长达 4年多。(任答四点,每点记 2分,共 8分。) 试题分析:( 1)该问考查对材料一的分析、理解能力。 1870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产量所占位次排名分别是英、美、德、法;但美

19、国和德国的工业增速明显高于英、法,到 1913年,美国和德国的工业产量超过英国,这体现了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 2) 分析材料二, 1913 年资本主义国家工业产量位次分别是美、德、英、法;而殖民地面积所占位次分别是英、法、德、美。材料体现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工业实力与占有殖民地面积上不对称,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要求重新分割世界霸权的斗争愈演愈烈。 ( 3)根据材料三 “第一次世界大战大事记 ”概括 “一战 ”的特点:战争从 1914年持续到 1918年,时间长达四年多; “斐迪南大公遇刺,点燃了战争的导火索 ”体现了战争爆发的偶然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参战,参战国家多;同盟国的

20、意大利倒戈、中立的美国参加协约国作战体现了国家利益决定外交政策等等 。 考点: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及特点。 (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洪秀全起自布衣,驱逐异族,虽及身而亡,固不能以成败论英雄也,因深慕其为人 五十年前 ,太平天国即为纯民族革命的代表,但只是民族革命,革命后仍不免为专制。此等革命,不能算成功。 ” 孙中山民生主义与社会革命 材料二 “洪氏之覆亡,知有民族而不知有民权,知有君主,而不知有民权。 ” 孙中山太平天国战史序 材料三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 地权。 ” 同盟会政治纲领

21、 ( 1)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孙中山对待太平天国运动是一种什么态度?( 2 分)扼要指出采取这种态度的原因。( 2分) ( 2)根据材料二 ,指出孙中山认为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3分) ( 3)对比材料三与材料二,指出辛亥革命与太平天国运动的相似点。( 2分)根据所学知识,说明辛亥革命在吸取太平天国运动教训的基础上又是如何推动中国革命前进的。( 6分) 答案: ( 1)态度:肯定态度。( 2分)原因:反对满清贵族统治的需要。( 2分) ( 2)失败原因:没有建立现代政体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 3分) ( 3)相似点:都主张推翻满清贵族的统治。( 2分)推动的体现:提出了民权主义的要求;推

22、翻了满清贵族的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各 2分,共 6分) 试题分析:( 1)材料一中孙中山认为 “洪秀全起自布衣,驱逐异族,虽及身而亡,固不能以成败论英雄也,因深慕其为人。 ”可见孙中山对太平天国运动持肯定态度,原因是孙中山希望通过民族革命推翻满洲贵族的统治。 ( 2)材料二中孙中山指出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是 “知有民族而不知有民权 ”,太平天国运动是单纯的民族革命,只通过暴力手段推 翻满洲贵族的统治,而没有实行民权主义,没有保障人民的民主、自由等权利。 ( 3)材料二中孙中山指出太平天国运动 “知有民族而不知有民权 ”;材料三三民主义中的

23、“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即民族主义,两场运动都主张通过暴力手段推翻满洲贵族的统治。不同之处是三民主义还提出了民权、民生主义,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保障人民的民主、自由等权利;通过核定地价实现国民共享。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 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的民主思想 三民主义。 (15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 笑矣;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

24、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韩非子 五蠹 材料二 “上下千岁,无时不变,无事不变,公理有固然,非人之为也 ”。(自序)揆之于人事,则应顺时而动,有所作为,若 “委心任运,听其流变,则日趋于敝 ”,故在此无事无时不变之世界中,须 “振刷整顿,斟酌通变 ”,如此,才可 “日趋于善 ”。 变法通议 材料三 宁要微词,不要危机;宁要 “不完美 ”的改革,不要不改革的危机。一个长期执政的大党,尤其要时刻警惕短期行为损害执政根基,防止局部利益左右发展方向,力避消极懈怠延误改革时机,所思所虑不独是当前社会的发展稳定,更有党和国家事业的长治久安。面对全新的改革历史方位,当以 “不畏浮 云

25、遮望眼 ”的宽广视野,以无私无畏的责任担当,按照胡锦涛总书记所要求的, “不失时机地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 ”, “继续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创新 ”。如此,我们就一定能把风险化解在当下,让发展乘势而上,为党和国家赢得一个光明的未来。 人民日报:宁要不完美的改革 不要不改革的危机( 2012年) ( 1)概括材料一与材料二的相同点,( 3分)从阶级的角度分别指出两则材料中的言论在当时所起的作用。( 6分) ( 2)联系当前改革的实际 ,谈谈你对材料三中 “宁要不完美的改革,不要不改革的危机 ”的 认识。( 6分) 答案: ( 1)相同点:都主张进行变革。( 3分)

26、作用: 韩非子代表地主阶级,其主张变革的思想,为当时地主阶级的变革提供了理论依据。 变法通议的作者梁启超代表资产阶级维新派,其主张变革的思想为当时的戊戌变法(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提供了理论基础。(各 3 分,共 6分) ( 2)认识 : 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要坚持改革。 改革过程中肯定有阻力和风险,执政党要有应对风险的能力。 对改革者来说,认真听取民意,又不为流言所动,既需要智慧和审慎,更要有勇气与担当,继续深入推进当前的改革。(任答 2点,记 6分 ) 试题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材料一指出 “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材料二认为在此无事无时不变

27、之世界中,须 “振刷整顿,斟酌通变 ”,如此,才可 “日趋于善 ”。两则材料都主张进行变革。第二小问要求从阶级的角度指出两则材料中的言论在当时所起的作用,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从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立场为当时的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 ( 2)该问属于开放型的问题,考生可以从改革的实质、改革的进程、改革的作用等方面联系实际发表自己的看法。从改革的实质来看,改革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当前我国的 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与原来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发生了矛盾,所以改革势在必行;从改革的进程来看,任何一场改革都会涉及经济社会关系的组合和各阶层利益的调整,这就决定了改革的复杂性,要求执政党有大无畏的气魄;从改革的作用来看

28、,成功的改革能极大推动社会进步和社会发展。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 戊戌变法 对改革的认识。 (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央电视台播放了电视系列片大国崛起,该片点燃了国人对中国强国之梦的美好憧憬。大国崛起通过电视政论片的方式向观众展示了十五世纪以来相继走向强盛之路的九个世界性大国 的崛起过程,其主旨强调的是以地理大发现为开端的商业经济的崛起和以工业革命为代表的技术创新带来的资本主义的兴盛。客观地说,该片似乎在刻意地回避了一个重要的国家 意大利的崛起,从而也就有意回避了中世纪末期欧洲发生的两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而文艺复兴正是发轫于意大利,而后传播于欧洲各国的。而

29、正是因为有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地理大发现这三大运动的 “火车头 ”促进作用,才会产生后来的启蒙运动、工业革命和宪政革命,也才会有包括意大利在内的十个大国的连续不断地崛起为世界强国。而大国崛起只强调地理 大发现和工业革命的作用很显然是一种片面之论,因为任何一个大国的崛起过程首先必须产生思想观念的大变革,如果没有思想者的先行,也就根本不会发生改革者的跟进了。 李保华中国文艺复兴汲取人类文明智慧火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作者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达明晰,逻辑严谨。) 答案:评分标准:采用 SOLO 评分法。(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达明晰,逻辑严谨。)

30、 一等( 10-12 分):观点明确且能阐述观点;能从多个角度论证观点,史论结合;条理清晰,表达明晰完整,能成文分段 ,逻辑严谨,有结论及拓展升华。 二等( 6-9分):观点明确且能阐述观点;能从个别角度论证观点,史论结合;条理清晰,逻辑较严谨,能成文分段,有结论总结。 三等( 3-5分):观点较明确,但无阐述;只从单个角度论证观点,史论结合不够;能成文分段,条理较清晰,有结论。 四等( 0-2分):观点较明确且无阐述;只从单个角度论证观点,无史论结合;未成文分段,条理不清,逻辑混乱,无结论。 答案:一: ( 1)参考思路:认为材料中作者的观点正确,西方崛起于文艺复兴运动, 应充分肯定先进思想

31、理论在社会发展中的先导作用。可抓住文艺 复兴及其与思想解放运动、近代科学产生、地理大发现、宪政革命、西方崛起等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分析,突出文艺复兴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并可结合现实拓展升华。 ( 2)参考例文:我认同材料中作者认为西方崛起于 “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 ”这一观点。( 1分)即充分肯定先进思想理论在社会发展中的先导作用(或先进精神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引导作用)。( 1分) 文艺复兴运动以 “人文主义 ”为核心,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引领了欧洲近代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在意识形态领域为资本主义发展鸣锣开道,并促进了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和发展。( 2分)人文 主义成为早期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神

32、学统治的锐利思想武器。经由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发展,人文精神逐渐成为西方主流思想。( 2分)继承和发展了人文主义的启蒙思想广泛传播,为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和政治构想,而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又开辟了以代议制为核心的资产阶级民主宪政时代。( 2分)人文主义提倡追求自由、幸福和物质享受,鼓励发财致富和冒险精神,又为西欧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精神动力。( 2分) 可见,任何大国的崛起过程必须首先产生思想观念的大变革。( 1分)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今天,我们只有不断突破思想的瓶颈,才能不断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我们的综合国力。( 1分) 答案:二: ( 1)参考思路:认为材料中作者的观点片面

33、错误,西方的崛起是经济、政治、科技、思想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能夸大社会意识的反作用。 论证可根据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运用整体史观,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技)等方面综合分析,突出经济、政治、科技因素在西方崛起中的决定作用。 ( 2)参考例文: 材料中作者认为西方崛起于 “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 ” 即思想理论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或精神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这一观点是错误的。( 1分)我认为西方的崛起是经济、政治、科技、思想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分) 首先,文艺复兴运动以 “人文主义 ”为核心,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引领了欧洲近代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34、,在意识形态领域为资本主义发展鸣锣开道。( 2分)其次,经济上的地理大发现引发了 “商业革命 ”和 “价格革命 ”,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兴起,加速了欧洲封建主义的衰落。( 2分)再次政治上的宪政革命确立了以代议制为核心的资产阶级民主政体,为资本主义的兴盛提供了制度保障。( 2分)最后在科技上,以蒸汽机为主要发明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将人类社会带入到 “蒸汽时代 ”, 科技创新同样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兴盛与西方的崛起。( 2分) 可见,西方崛起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发展综合作用的结果。( 1分)作者忽视了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夸大了社会意识的反作用,其观点是片面错误的。( 1分) 试题分析:本题属

35、于观点评论型试题,以 “西方崛起观点 ”的文字材料为依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评述问题的能力,也考查了学生史论结合、多角度分析问题的学科综合能力。解答此类学科综合大题,需据题意解读材料,把握材料的主题,以明确解题方向;然后归纳材料的观点,迁移所学知识进行评 述。注意观点与所述史实必须一致,且言之有理,史论结合,逻辑严谨,条理清晰。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新航路的开辟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的影响。 (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黄祸 (Yell

36、ow Peril)是殖民主义时期美国和欧洲殖民主义国家煽动对亚洲民族,尤其是对中国的偏见的一个用语。从威廉二世正式提出 “黄祸论 ”之后,西方列强各自根据自己不同的在华利益提出各种版本的 “黄祸论 ”,不同时期,不同需要,其所强调的内容也不断变换。其内容概括起来讲: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是 “劣等 ”民族,中国土地贫瘠,而且人口众多,人口对外扩张不可避免,而这必然要冲击西方的优秀民族;中国人散布世界各地,勤劳节俭,索酬低廉,抢了外国人的工作岗位;中国人野蛮好战,中国多年受外国剥削压迫,一旦强大起来,必然对其压迫者实行报复 中国人一旦采用西方的思想和技术,中国军事和经济必将迅速发展,会威胁全世界

37、。 薛衔天百年潮 ( 1)根据材料一 ,概括有关 “黄祸论 ”的观点。( 8分)请你联系 19世纪末 20世纪初和新中国 成立初期的史实,说明 “不同时期 ”的 “不同需要 ”分别是什么?( 6分) 材料二 2006年 9月 27日发表的反映美国各界精英主流意见并可能对美国国家安全战略产生深远影响的普林斯顿项目报告声称, “美国的目标不应当是阻止或者遏制中国,而应当帮助它在目前的国际秩序范围内实现其合理的抱负,成为亚洲和国际政治生活中的一个负责任的利益相关者 ”。此后,美国所带动的 “负责任 ”的 “利益相关者 ”成为国际社会谈论中国时的一个时髦用语。美国各界继续推波助澜,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纷

38、纷跟进。在这一形势下, “中国威胁论 ”隐声匿迹,“中国责任论 ”压倒性地构成了中国所面临的主要国际舆论环境。 (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西方国家在 “宣扬 ”中国问题上言论的变化并说明其共同的本质。( 5分) ( 3)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阐述 “中国责任论 ”的内涵。( 6分) 答案: ( 1)观点: 中华民族是 “劣等 ”民族,对西方优秀民族构成威胁。 中国人出国抢了外国人的工作岗位。 中国人好战,有民族复仇情绪。 中国人 “威胁世界 ”。(各 2分,共 8分) 不同需要: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发动了一系列侵华战争,如八国联军侵华,殖民者宣言 “黄祸 ”论,为自己的侵略做掩护。

39、 新中国成立后,西方国家再次宣扬 “威胁 ”论,以孤立中国,挑拨中国与周边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从而遏制中国 的正常发展,使中国永远处于虚弱不堪的地位。(各 3 分,共 6 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计分) ( 2)变化:由 “黄祸 ”论(中国威胁论)到 “中国责任 ”论。( 2分) 共同本质:孤立中国、遏制中国。( 3分) ( 3)内涵: 认可中国实力上升的事实,并把中国列为大国。 认可中国已经表现出一定的合作迹象。 中国还不是一个充分负责的国家,还必须努力 “像负责任的利益攸关方 ”那样行事,承担起对国际的责任。(各 2分,共 6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计分) 试题分析:( 1)该问

40、考查对材料的分析概括能力。根据材料一概括 “黄祸论 ”的观点 :中华民族是 “劣等 ”民族,会冲击西方的优秀民族;中国人抢了外国人的工作岗位;中国人野蛮好战,必然对其压迫者实行报复;中国会威胁全世界。第二小问联系 19世纪末 20世纪初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史实,说明列强 “不同时期 ”宣扬 “黄祸 ”论的 “不同需要 ”: 19世纪末 20世纪初,列强发动了一些列侵华战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宣扬 “黄祸 ”论是为其侵略辩护;新中国成立初期是为了挑拨中国同其他国家的关系,遏制、封锁新中国。 ( 2)材料一宣扬 “黄祸 ”论,材料二 “中国责任论 ”构成了中国所面临的主要国际舆论环境。两者共同的本

41、质都是为了 遏制中国的崛起。 ( 3)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宣扬的 “中国责任论 ”即让中国成为亚洲和国际政治生活中的一个负责任的利益相关者,这一论调已经承认中国是一个大国,表现出一定的合作迹象;但认为中国还不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应该承担起对国际事务的责任。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建国初期的外交活动。 (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当果断的拿破仑把革命事业掌握在 自己手里,当他认为自己就是革命(即1794年热月日后被贪婪的资产阶级

42、所扼杀的那次革命),当他这个 寡头的 民主(一个法国作家就是这样称呼他的)接二连三地派遣军队袭击德国的时候,基督教德意志 社会就最终地被消灭了。对德国来说,拿破仑并不像他的敌人所说的那样是一个专横跋扈的暴君。他在德国是革命的代表,是革命原理的传播者,是旧的封建社会的摧毁人。诚然,他的行动表现出来是暴虐的,但是他的暴虐甚至不及公会的代表们可能表现出来并且实际上已经到处表现出来的一半,不及被他打倒的王公贵族们所惯于表现出来的一半。在法国已完 成其任务的恐怖统治,拿破仑以战争的形式把它搬到了其他国家,这种 恐怖统治 德国是十分需要的。拿破仑摧毁了神圣罗马帝国,并以并小邦为大邦的办法减少了德国的小邦的

43、数目。他把他的法典带到被他征服的国家里,这个法典比历来的法典都优越得多;它在原则上承认平等。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材料二 当拿破仑建立了法兰西帝国,奴役欧洲许多早巳形成有生命力的民族大国的时候,法兰西的民族战争便成了帝国主义战争,而这种帝国主义战争又反过来引起了反对拿破仑帝国主义的民族解放战争。 列宁论尤尼乌斯的小册子 ( 1)根据材料一 ,指出作者对拿破仑入侵德国之举的态度和理由?( 5分) ( 2)对比材料一,列宁对拿破仑战争的评价与恩格斯有何不同 ( 2分)根据材料二概括拿破仑战争失败的原因。( 2分) (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拿破仑战争性质的认识。( 6分) 答案:

44、( 1)态度:肯定拿破仑战争。( 2分)理由:因为拿破仑战争摧毁了德国的封建旧秩序,传播了革命的思想,有利于德国的统一。 (3分 ) ( 2)不同:列宁否定拿破仑战争。( 2分) 失败原因:被奴役的欧洲各国人民的反抗。( 2分) ( 3)认识: 前期的战争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因为战争 是为了捍卫法国大革命的成果。 后期的战争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其目的是为了奴役其他国家。 法国与英国、俄国的战争还具有争霸的性质。英国与法国的战争是为了争夺世界霸权,与俄国的战争是为了争夺欧洲大陆霸权。(各 2分,共 6分) 试题分析:( 1)材料一认为拿破仑是 “在德国是革命的代表,是革命原理的传播者,是旧的封建

45、社会的摧毁人。 ”拿破仑的对外战争打击了德国的封建统治秩序,摧毁了神圣罗马帝国,推动了德国历史的进步,可见作者对拿破仑战争持肯定态度。 ( 2)材料一马克思、恩格斯对拿破仑战争持肯定态度;材料二中列宁对拿破仑战 争持否定态度。材料二认为 “当拿破仑建立了法兰西帝国,奴役欧洲许多早巳形成有生命力的民族大国的时候,法兰西的民族战争便成了帝国主义战争。 ”拿破仑对外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掠夺、奴役欧洲其他国家人民,激起了欧洲国家的强烈反抗。 ( 3)本题考查对历史问题的评价能力。答题时注意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既要看到拿破仑对外战争的积极作用,又要看到其侵略性和掠夺性。另外法国与英国、俄国的战争还具有争霸的性质;英国与法国的战争是为了争夺世界霸权,与俄国的战争是为了争夺欧洲大陆霸权。 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 代的杰出人物 拿破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