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3届辽宁省昌图四高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宋李处权土贵要予赋水轮诗: “江南水轮不假人,智者创物真大巧。一轮十筒挹且注,循环下上无时了。 ”诗中所描述的是 A曲辕犁 B耒耜 C水车 D筒车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即运用已学知识的能力,由材料中 “一轮十筒挹且注,循环下上无时了 ”可判断出描述的是筒车。筒车亦称 “水转筒车 ”。一种以水流作动力,取水灌田的工具亦称 “水转筒车 ”,筒车发明于隋而胜于唐,为中国古代人民杰出发明。故选 D。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灌溉工具 下图是马星驰创作于 1919年的时政漫画,题
2、为民气一致之效果。结合当时形势,分析该漫 画,以下各项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中国工人阶级在运动中显示出伟大力量 B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被罢免 C北洋政府被民众推翻 D五四运动群众基础广泛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以漫画的形式考查学生阅读漫画,获取信息的能力,解题时注意抓住题干中关键信息 “1919年 ”、 “民气一致之效果 ”,由此可见漫画是对五四运动的阐述,结合已学史实可知 ABD的表述均符合对五四运动的理解;由已学知识可知北伐战争基本推翻北洋军阀政法,因此 C不合史实,符合题意。故选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 五四运动 某校高一年级在学习了辛亥革命的历
3、史后,有五位同学表达了各自对这场革命的看法。其中哪些同学的观点符合辛亥革命的实际情况 甲:辛亥革命后人们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再是君主的奴仆,而是国家的主人 乙:辛亥革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丙:辛亥革命后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权利 丁: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的里程碑 戊: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A乙丙丁戊 B甲乙丙戊 C甲乙丙丁 D甲乙丁戊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准确理解,解答本题可以采用排除法。依据已学史实可知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而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是 1949年
4、后新中国的建立,因此戊的表述不合史实,即可以排除 ABD,故正确答案:为 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历史影响 有人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作为近代前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可以支持这一观点的依据有( ) 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完全确立 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开始向资本输出为主转变 使中国由一国独霸向列强共同支配的局面过渡 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中国社会两大矛盾汇流,集中表现在反对清朝统治的斗争上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回顾已学史实可知八国联军侵华中国战败签订辛丑条约标志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
5、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从而使中国社会两大矛盾汇流,集中表现在反对清朝统治的斗争上,因此 符合题意; 是对甲午中日战争及马关条约影响的阐述,故正确答案:为 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八国联军侵华;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甲午中日战争 1871年,中日两国在琉球事件后谈判中日修好条规时,日本代表团坚决不同意清政府在条约中自称 “中国 ”,要求只写 “大清国 ”。清朝代表力拒: “我中华之称中国,自上古迄今,由来已久,即与各国立约,亦仅只约首书写大清国字样,其条款内容皆
6、称中国,从无写改国号之例 ”。对中日关于 “中国 ”名称使用产生的争议,理解正确的是( ) 日本实际上不承认清朝政权代表中国 中国政府在外交活动中首次使用 “中国 ”这一名称,故不被日本接受 清政府在外交活动中 “大清国 ”和 “中国 ”同时使用,法律意义相同 清政府据理力争是捍卫了国家尊严的 行动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炼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从材料 “我中华之称中国,自上古迄今,由来已久 ”的叙述可知清政府在外交活动中一直使用 “中国 ”这一名称,由此可见 表述不合史实,可排除;由材料及已学史实可知 的表述均符合题意,故选 C。 考点:
7、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甲午中日战争 鸦片战争后,英国提出了 “协定关税 ”,甲午战后,日本提出 “在华设厂 ”,其共同点是( ) A为资本 主义国家商品输出创造有利条件 B为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输出创造有利条件 C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D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要求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依据已学史实可知鸦片战争是工业革命后列强要求打开中国大门倾销商品,甲午战争是经过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列强要求资本输出,所以这两者的共同点是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要求,因此 D符合题意。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8、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 近代中国人慨叹: “泰曲公法,于平等之国开设事官,不过保护其民之商务,如有词讼及科罪,仍由各国之地方官照例科断。惟于中国、土耳其、 不以平等之例相待。 ”这种现象( ) A在辛丑条约签订后开始出现 B客观上有利于自然经济的瓦解 C说明中国政府丧失了官吏任免权 D反映了中国的司法主权己不完整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阅读、理解分析的能力,材料主要阐述了西方的法律维护他们自身的利益, “保护其民之商务 ”但对于中国等 “不以平等之例相待 ”,这就表明了中国的司法主权已经遭到破坏,因此 D符合题意。此现象在鸦片
9、战争后就出现了,没有谈到官吏任免, B也没有体现。故选 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鸦片战争 根据德国 “1871年宪 法 ”,皇帝权力几乎不受任何限制,而根据法国 “1875年宪法 ”,总统权力不仅受到议会的制约,还受到内阁部长们的制约。下列有关两者差别的原因分析更为合理的是( ) A维护统一成果是德国当时的重大历史任务,防止发生君主势力的复辟是法国当时的重大历史任务 B维护封建主义统治秩序是德国迫切的政治目标,防止资产阶级内部争 权夺利是法国当时的政治目标 C维护德国军国主义传统是德国统治者的主要动机,平息共和派的不满情绪是法国
10、君主派的主要动机 D实行君主专制很符合德国各阶级的政治利益要求,实现普选权是法国当时各阶级要共同争取的权利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比较归纳的能力,联系已学知识可知近代法国和德国代议制的不同特点是前者的民主和后者的专制,而形成这种不同点的原因主要是两国的国情不同 德国是要维护统一,法国是要防止专制势力复辟,因此A符合题意。德国 “1871年宪法 ”,已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不存在维护封建主义统治秩序的问题,排除 B,法国 “1875年宪法 ”得以制定,共和派起了决定作用,而不是君主派,排除 C,实行君主专制显然不符合德国资产阶级的政治利益要求,资本主义要发展,就需要民主政治,排除
11、D。故选 A。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法、德政体不同的原因 近代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后确立了代议制民主政治。代议制的核心是 ( ) A实行民主共和政体 B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 C议会掌握国家权力 D维护资产阶级统治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历史概念的准确理解以及比较归纳的能力,所谓代议制就是社会精英代表人民群众行使政治权力。代议制的关键在于选举权,而选出的人民的代表便在议会之中,因此 C符合题意。其他三个选项不具普遍性, A是美国法国, B是美国最为典型, C是英国。故选 C。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美国共和
12、制的确立、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代议制 据古碑记载: “汉建成二十年设沛国于相(今淮北市),颁布 酒榷 ,在濉溪口、柳孜专设税官,征收盐酒税。 ”材料表明汉代 A开始推行重 农抑商政策 B盐酒税成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C实行坊市完全分置政策 D对市场交易已经进行了严格管理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提炼信息的能力,由材料 “专设税官,征收盐酒税 ”可以看出对市场交易已经进行了严格管理,因此 D 符合题意。而 A的表述不合史实,战国商鞅变法开始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 B的表述偏离材料主旨,排除; C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故选 D。 考点:古代中国的
13、经济 商业的发展 汉代市的发展特点 我们预备与北京建立对话。我们不能接受其意识形态观点,或者共产主义中国必然施展 霸权的理念,但是我们也不希望对中国施加一种国际立场,否定了它的合法国家利益。 ”这段文字出现在 1970年美国总统外交政策咨文中,反映了美国 A强调两国意识形态的差异 B愿意与中国改善外交关系 C仍然阻止中国回到联合国 D采取遏制中国的外交政策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通过现象理解材料本质的能力,材料主要强调了 “不希望对中国施加一种国际立场,否定了它的合法国家利益 ”,结合时间 “1970年 ”可以判断出,美国在当时希望与中国改善关系,为维护其国家利益,因此 B符合题意
14、。故选 B。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70年代中美关系 “湿耕泽锄,不如归去 ”, “且溉且粪,长我禾黍 ”这种言语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的什么优良传统 A男耕女织 B精耕细作 C自给自足 D小农经济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及归纳的能力,由材料中 “湿耕泽锄,不如归去 ”体现了耕与锄, “且溉且粪,长我禾黍 ”体现了灌溉和施肥,由已学知识可知这些都体现了我国传统农业 “精耕细作 ”的优良传统,因此 B 符合题意,故选 B。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古代传统农业 的特点 1917年 7月,俄国临时政府下令向德军发起进攻
15、,结果俄军损失惨重。同年 9月,俄军最高总司令科尔尼洛夫发动反政府叛乱,派兵进逼彼得格勒;在布尔什维克党的组织下,首都几万名工人武装起来保卫首都并最终瓦解了叛乱军队。这些历史事件产生的共同结果是 A催生了工兵代表苏维埃 B临时政府日益陷入困境 C为第一届人民政府成立创造条件 D推动民主革命深入发展 答案: B 试题分析:解题时注意 “共同结果 ”,联系已学知识可知 A俄国在 1917年 3月的“二月革命 ”中已建立工兵代表苏维埃; C为第一届人民政府成立创造条件的是俄国十月革命; D 是 1917 年 “七月流血 ”事件,不是材料中所述事件的共同结果。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对外战争失败、内有军队的叛
16、乱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这些加剧其危机。故选 B。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俄国十月革命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2010年度中国 “十大流行语 ”排行榜上,排在前面的有 “上海世博会 ”、 “广州亚运会 ”“低碳 ”、 “微博 ”等,如果 1871年的法国也有一个 “年度十大流行语 ”排行榜,你认为能够进入排行榜的应是 A普法战争、公社 B一票共和、新宪法 C里昂起义、圣西门 D革命、拿破仑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解题时注意题干中关键信息“1871年的法国 ”,回顾已学知识可知 A发生在 1871年法国巴黎公社起义,符合题意; B发生在 1875年法
17、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C19世纪 30年代; D发生在20世纪中期,所以 BCD均不合题意,排除。本题正确答案:为 A。 考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 巴黎公社 巴黎公社起义背景与过程 中国近代民主革命有高潮也有低潮。下面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革命力量变化趋势的描绘,较为准确的是 答 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运用已学知识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由已学史实可知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领导工人运动,革命形势不断发展; 1927年国美大革命失败,革命处于低潮时期; 1927年后开展了工农武装割据斗争,在全国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革命形势好转; 1934年第五次反 “围
18、剿 ”失败,红军被迫转移; 1936年红军长征结束, 1937年后进入全民族抗战至 1945年抗战胜利;之后进入解放战争时期,革命胜利。由此分析可知 B符合题意。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趋势 中国近代经济史记载 1922年一民族资本家言: “我之廉价工人,彼(日本)亦得而使用;我之丰富原料,彼(日本)亦得而购买,就地制造,就地卖出,运费既省,关税无多,我之便利即彼得便利。况彼来者皆该国一流工厂,资本较吾雄厚,技术较吾高深,对工厂之管理经营,亦皆养之有素,吾更何恃而不恐,吾将何术以善后。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你选择解决这种形势采取的方法为 A必须首先
19、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B建立民国,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障碍 C倡导创办实业,进行实业救国 D发动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抵制洋货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理解分析的能力,解题时注意时间 “1922年 ”,由材料中 “我之廉价工人,彼(日本)亦得而使用;我之丰富原料,彼(日本)亦得而购买,就地制造,就地卖出,运费既省,关税无多 ”可知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利用中国廉价的劳动力,丰厚的原材料,过低的关税,使中国民族工业发展举步维艰,结合时代背景,要想解决此形势,就必须首先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的民族工业才能充分发展,故选 A。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
20、立 民主革命的任务 鸦片战争期间,广东按察使王廷兰写给 家人的信中说: “各处调的兵 毫无纪律。互斗杀人 夷兵抢夺十三行,官兵杂入其中,肩挑担负,千百成群,竞行遁去 从不闻清查一二 ”,上述材料 A丑化了清朝军队 B因是家书而无史料价值 C反映了英军纪律严明 D能说明清军战败的原因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阅读,理解分析的能力,联系已学知识可知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是清政府战败的原因,此外清政府的军备落后、军队纪律松弛、战和不定等也是清政府战败的重要原因。材料中 “毫无纪律 ”“互斗杀人 ”“官兵杂入其中 ”体现了清军军纪败坏,因此材料中书信描述基本符合事实,据此可知 D符合题意。由 “广东
21、按察使王廷兰 ”可知写信人为清朝官吏,并为鸦片战争的经历者,因此 A、 B排除。 C材料无从体现。故选 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鸦片战争 客家民谣: “龙田墟,二五八( 注:农历,即当地赶集的日子)。 ”这里的“墟 ”在宋代应属于 A晓市 B村落 C草市 D夜市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与理解能力,解题时注意题干关键词 “农历 ”、 “当地赶集 ”、 “宋代 ”,依据所学可判断出 “墟 ”应是宋代农村的集市,因此C的表述符合题意,而 ABD的表述均与题意无关,故正确答案:为 C。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商业
22、的发展 宋代草市的发展 某学者把苏联(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政策看作三个实验,即 “追随理想的实验、面对现实的实验、回归理想的实验 ”,其中 “面对现实的实验 ”应指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政策 D斯大林模式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已学知识可知苏联(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政策看作三个实验,分别指的是苏联探索社会主义的三大实验:第一次 “追随理想的实验 ”是指马克思设想进行的实验,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第二次 “面对现实的实验 ”指列宁从国情出发进行的实验,即新经济政策;第三次 “回归理想的实验 ”是指斯大林模式。故选 B
23、。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 英国的漫画家为某一历史事件创作了题为玛丽安娜女郎(法国的象征)终于挑好帽子了漫画。图中的房间里衣物凌乱,女郎站在镜子前面,终于选好并戴上了象征共和制度的三色帽。这幅漫画的含义是 A法国资本主义思想与封建思想斗争激烈 B法国的共和制度经过长时间的变动才确定下来 C法国的政治制度像女郎的时装,可以随时改变 D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最终在法国确立 答案: B 试题分析: 本题以图片的形式考查学生调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回顾已学知识可知法国共和体制的确立是经过长时间的变动并经历了保皇派和共和派的激烈斗争而最终确立的,因此
24、 B符合题意;而 A中的斗争双方表述有误, C的 “随时变动 ”表述不合史实, D的 “经济制度 ”的表述不合题意。故选 B。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美国 1787年宪法确立了一套 “地域和体制的双向平衡机制 ”,是孟德斯鸠 “以权力制约权力 ”学说的第一次较好贯彻,对美国政治体制产生重大影响。美国的分权制衡机制体现在 ( ) 各州和联邦政府之间 联邦政府的立法、行政、司法之间 国会参众两院之间 民主党与共和党对垒与交替执政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准确理解,联系已学知识可知美国政治中
25、权力的分权与制衡原则体现了各权力实体间的相互妥协,而这种妥协具体体现在中央和地方、政府三部门、国会中的两院、政党中的两党等方面,因此 均符合题意,故选 A。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美国政体的特点 宋代官职大辞典中写道: “干德 三年( 965年)三月,朝廷遣官立转运使,总一道之财赋。这一举措在政治方面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A保证了地方的财政收入,稳定了地方安定局面 B加强了对地方财政管理,从而加强对人民统治 导致对人民掠夺更加残酷,加剧了 社会的矛盾 D削弱了地方割据了物质基础,有利于中央集权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教材重要知识点的准确理解能力。由材料中
26、“朝廷遣官立转运使 ”可知材料主要阐述了宋朝的转运使,由已学知识可知转运使的设立使得朝廷(中央)加强了对地方财政的管理,使得中央通过对地方财政管理的加强达到中央集权 的目的,因此 D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下图所示是四方古印文,联系秦朝的历史,我们可以得到的正确结论是 ( ) 秦朝创立皇帝制度 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等职 秦朝在地方推行分封制 秦朝统一了文字,并以隶书刻印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运用已学知识的能力,回顾已学知识可知,秦朝统一后秦始皇首创皇帝之都,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职,在
27、地方推行郡县制,还统一度量衡、货币与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废除原来六国的文字,据此可得出 不合史实,排除,正确答案:为 ,故选 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秦巩固政权的措施 有人在评述秦朝的政治变革时说: “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当时没有一个人敢于想象皇帝的儿子们竟会跟平民一样,竟没有拥有土地,更没有拥有奴隶群。尤其是崇古的儒家学派的学者,面对着这么大的巨变,大惑不解。 ”儒家学派的学者 “大惑不解 ”是因为 “巨变 ”( ) A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B缺乏应有的理论基础 C加剧了地主阶级内部的矛盾 D削弱了宗法
28、制的作用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阅读、理解分析的能力。依据材料分析可知 “巨变 ”指秦废分封实行郡县制,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最主要的礼乐制度,儒学一直推崇周礼,秦废除分封制对儒家学派产生了沉重冲击。联系各选项,儒家学派的学者“大惑不解 ”的原因应是分封制的废除削弱了宗法制的作用, D符合题意,其他A“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与题意无必然联系; B说法本身不成立; C说法所学知识中未体现。故选 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郡县制 图是湖南省博物馆 “凤舞九天 ”展览展出的王子午铜鼎,铭文中写有 “王子午自铸铜鼎,以祭先祖文 王,进行盟祀 ”。青铜器多作祭祀礼器的主要
29、原因是( ) A分封制的推行 B宗法制的盛行 C宗教思想的蔓延 D冶炼技术的提高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概念的准确理解与认识,由已学知识可知鼎在中国古代社会是宗族和身份地位的象征。材料中的 “王子午自铸铜鼎,以祭先祖文王,进行盟祀 ”体现了鼎是用于维系宗法关系的重要礼器,因此 B符合题意,故选 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宗法制 有人将 “分封制 ”称为 “封建制 ”,是指古代帝王裂土封疆、封邦建国的制度,被封诸侯 拥有自己的领 地。按照上述定义,下列现象不属于分封制的是( ) A周天子封功臣姜尚于齐地 B汉高祖封侄子刘濞为吴王 C明太祖封四子朱棣于燕
30、地 D康熙封四子胤稹为雍亲王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逆向思维型选择题,解题时要注意题干的要求 “不属于 ”。题干材料主要阐述了分封制,即 “古代帝王列土封疆、封邦建国的制度,被封诸拥有自己的领地 ”。联系已学知识可知商周时期实施分封制,封功臣姜尚于齐地,汉高祖刘邦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有效统治,实施了郡国并行制,即郡县制与分封制相结合,明朝时的藩王们,有自己的封地、军队,并且必须呆在自己的封地,不准在京城(当是有两个,南京,北京),清朝的王族。有俸禄(工资)无封地。因而,不算分封制,综上分析可知 ABC 均符合题意, D 不合题意,故选 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 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31、分封制 口号是历史的浓缩,以下口号属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是 A革命委员会好 B勤劳致富 C超英赶美 D尊重人才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教材主干内容的再认再现的能力,回顾已学知识可知 A“革命委员会好 ”是发生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故 A为正确答案:; B、 D是出现在新时期,不合题意,故排除; C是出现在大跃进时期,时间不合,故排除。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文化大革命 ” 文革的内容与特点 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提出: “我们在国际上是属于以苏联为首的反帝国主义战线 一方面的。真正的友谊的援助只能向这一方面去找,而不能向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去找。 ”新中国成立后,这段话在
32、外交方针上表现为 A一边倒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不结盟 D另起炉灶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时抓住题干中关键信息 “我们在国际上是属于以苏联为首的反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的 ”可以看出材料主要体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 “一边倒 ”的外交方针,故选 A。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一边倒 1913年袁世凯在一次演说中提出临时约法, “即其内容规定,束缚政府 ”,让他 “身受苦痛 ”。由此可见临时约法 A扩大总统权利 B维护民主共和 C缩小内阁权利 D赞成独裁专制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阅读、理解的能力,由材
33、料中的 “即其内容规定,束缚政府 ”、 “身受苦痛 ”分析可知 颁布临时约法的目的是为了束缚了总统的权力 ,维护共和政体,因此 B符合题意。而 A、 D与题旨相反, C是考责任内阁制,此为参议院牵制袁世凯的绳索, “缩小 ”表述有误,故选 B。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明太祖实录载: “夫元氏之有天下,固有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今礼所言不得隔城中书奏事,此正元之大弊。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 ”上述材料反映出明太祖朱元璋( ) A解除地方割据 B要抑制清除权臣,加强皇权 C皇权与相权的冲突 D改革官制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
34、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的准确理解及获取信息的能力,由材料“上下蒙蔽 ”、 “大臣得以专权自恣 ”可以得出明太祖所担心是权臣上下蒙蔽,专权自恣,从而使皇帝无法躬览庶政,也就是权臣的权力已经影响了皇权了,这是朱元璋无法接受的,所以他要限制权臣的权力而突出皇权。故选 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明朝加强皇权的措施 伯利克里说: “在私人生活中,我们是自由和宽恕的。但在公家事务中,我们遵守法律。这是因为这种精神深使我们信服。 ”这段话表明古代雅典( ) A保护雅典人合法权利 B尊重雅典 公民个人意志 C遵循法律至上原则 D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
35、对材料的准确理解分析的能力,由材料中 “在公家事务中,我们遵守法律 ”可以看出古代雅典有遵循法律的特点;而 “因为这种精神深使我们信服 ”说明法律至上的原则在雅典社会生活中得到体现,因此 C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雅典民主政治 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 在全部罗马法的内容中, “私法 ”部分是精华,其特点是保护私有财产和承认个人人格。 “私法 ”在当时的主要作用是( ) A保证人人都能享有法律赋予的权利 B调节社 会和经济生活中的纠纷 C维护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和压迫 D促进商品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史料的准确解读能力,题干材料主要阐述了私法的特点即“保护
36、私有财产和承认个人人格 ”,由此可以得出私法在当时的作用是用来调节社会和经济生活中的纠纷,因此 B符合题意,而 ACD的表述偏离材料主旨,故选 B。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罗马法 罗马法的特点 西方民主史一书指出 ”(美国)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分权制衡,并没有否定共同合作。罗斯福上台执政,为了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在短短三个月中就提出了 70多个议案,对此,国会表现了极大的合作态度,使 “新政 ”得以顺利实行。二战后总统出兵朝鲜、越南,都未经国会批准,亦未受到国会的追究;联邦最高法院曾多次拒绝受理指控越南战争违宪的案件。 ”上述史实表明,美国政府各部门的制衡与合作,取决于( ) A社会经
37、济状况与国际形势 B各阶级之间的力量对比 C统治集团和民族国家的利益 D政府各部门权力机制不断调整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阅读材料,提炼信息的能力,联系已学知识可知美国政体特点是三权分立,三部门之间分权制衡,但是在关乎国家利益和统治集团利益的问题 上三部门之间是共同合作的,材料陈述的内容就体现了美国政治的这一特点。故选 C。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美国政体的特点 近代美、德、法三国曾先后于 1787年、 1871年、 1875年制定和颁布了本国宪法。三国宪法所确立政体的相同点主要有( ) 政权组织实行责任内阁制 标志着资产阶级代议制不断完善 议会一般实行两院制
38、 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比较分析归纳的能力,解答本题可以采用排除法,备选项必须是三者的共同点,结合已学知识逐一排除即可。回顾已学知识可知责任内阁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不是美德法的相同点,排除 ,而三部宪法的制定和颁布是三国代议制的确立而不能体现不断完善,排除 。所以正确答案:为 ,即 C。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美国共和制的确立、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美、德、法三国政体的共同点 2011年 7月 19日,美国众议院以 234:190票通过削减 6万亿美元的财政开支法案 ,该法案旨在针对目前及
39、未来的开支采取限制性措施。不过,这一法案在很大程度上仅具有象征性意义,因为它根本不可能在参议院获得通过。总统奥巴马更明确表示,他将否决这一法案。从中获取的有关美国政治的信息不包括 A国会由参众两院组成 B总统可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 C参众两院可各自反对对方的法案 D总统拥有最高的立法权和行政权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否定选择题,考查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回顾已学知识可知美国实行三权分立,司法权、立法权和行政权相互独立、相互牵制,总统掌握着国家的行政权,而立法权 在国会,因此 D的表述不合史实,符合题意。故选 D。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三权分立 200
40、0年美国总统大选,共和党候选人布什和民主党候选人戈尔在决定命运的几百张选票上发生争议,最后把官司打到了联邦最高法院。后者一锤定音,解决了长达 36天的总统难产危机。这段材料( ) A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B表明司法权实际上高于行政权 C显示最高法院掌握立法权 D说明总统人选与选民意愿无关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阅读理解及知识的运用能力,由材料中的 “联邦最高法院 解决 总统难产 危机 ” 可看出体现了美国行政权和司法权的相互制约,因此 A符合题意;联系已学知识可知美国实行三权分立,司法权、立法权和行政权相互独立、相互牵制,故 B有误。美国国会享有最高立法权,故 C有误。D本身表述有误,
41、可以排除。故选 A。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三权分立 中国明朝的内阁与英国的责任内阁在性质上的根本区别是( ) A决策机构咨询机构 B咨询机构决策机构 C首辅有决策权内阁大臣拥有建议权 D皇帝的内侍机构行政机构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解题时抓住关键词 “根本区别 ”,回顾已学知识可知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而英国的责任内阁则是行政机构,决策机构是议会,因此答案:为 D。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责任内阁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内阁制 “
42、经过 20多年的起义、军事专政等风风雨雨之后,到了( 17世纪) 60到 80年代,英国中下层人民既没有自己的组织,贵族、资产阶级也对暴力流血深感畏惧。 ”材料主要说明了英国( ) A “光荣革命 ”发生的必然性 B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必然性 C选择君主立宪制的必然性 D进行 1832年议会改革的必然性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归纳的能力,解题时注意题干中的 “ ( 17世纪) 60到 80年代 ”“对暴力流血深感畏惧 ”等信息可以判断出贵族和资产阶级不希望通过流血取得政权,由此可以得出 “光荣革命 ”发生的必然性,因此 A符合题意。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
43、制的确立 光荣革命 希腊古典时期, “雅典的全部人口中,公民约为 16万人,外邦人大概不超过 10 万人,奴隶至 多不超过 14 万人。 ”就此蕴含的信息,有人归纳出如下几点:当时雅典有小国寡民的特点;当时雅典处于奴隶社会时期;公民等级最高,外邦人等级最低;这三类人在当时的雅典三足鼎立。其中解读有误的有( ) A一点 B两点 C三点 D四点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雅典民主政治的准确理解,雅典是一个城邦国家,具有“小国寡民 ”的特点;雅典当时是奴隶制的民主国家,且奴隶的等级最低,没有政治权利,也不可能与公民形成鼎力;雅典公民根据财产多少分为四个等级,外邦人不享有公民权。由此分析可知 “
44、公民等级最高,外邦人等级最低 ”“这三类人在当时的雅典三足鼎立 ”解读不合史实。故选 B。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雅典民主政治 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 罗马法第一条规定: “假如法院需要你到场时,你有义务要去,假如你不去,传唤你的人有义务在两名证人的协助下强迫你去;假如你犹 豫或企图逃走,传唤者有权将你抓去。假如被告因年老或生病无法移动,传唤者有义务为他准备交通工具。假如原告及被告已到场,诉讼必须在日落前完结。 ”材料说明( ) A罗马法是人类第一部成文法典 B罗马法的规定详细琐碎、不实用 C罗马法是比较完备系统的法律 D罗马法主张轻罪重罚,显示法律尊严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
45、生阅读理解材料,归纳分析的能力,材料中关于证人义务的种种规定仅仅体现了罗马法比较完备和系统,因此 C符合题意。而材料没有涉及惩罚,不能体现请罪重罚原则,也没有涉及十二铜表法,并不能说明 是第一部成文法典,材料中的规定虽然详细,但很实用,因此 ABD的表述均不合题意。故选 C。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罗马法 罗马法的特点 综合题 ( 20分)法律的历史和文明的发展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连。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五表 凡以遗嘱处分自己的财产,或对其家属指定监护人的,具有法律上的效力。 第九表 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 十二铜表法 材料二 诸八议者(注:八议指
46、亲、故、贤、能、功、责、勤、宾等),犯死罪,皆条所坐及应议之状,先奏请议,议定奏裁(注:一般死罪可降为流罪);流罪以下,减一等。 唐律疏议 材料 三 夫在芸耨,妻在机杼,民无二事,则有储蓄。 春夏夫出于南亩,秋冬女练于布帛,则民不困。 尉缭子 治本 材料四 “法治 ”的本质不是 “治民 ”,而是 “民治 ”,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应当把法律看成是人民自己创造出来用来规范自己行为、保障自己权益的社会公约,是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工具,它具有至上的权威。 童光政二十世纪中国法制文明的演进 清回答: ( 1)阅读材料一、二,分别指出十二铜表法与唐律的特点。( 8分) ( 2)依据材料一归纳小农经济的特点,( 2分)指出与这种生产方式相适应,我国古代的经济政策。( 2分) ( 3)材料四中的 “民治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是如何落实的?( 6分)综上探究,你认为法制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什么重要作用?( 2分) 答案: ( 1)十二铜表法保护私有财产(或:侧重民法);注重法律公平。( 4 分) 唐律注重伦理(或: “以礼入法 ”);赋予贵族、官僚一定的法律特权,皇帝拥有最高裁决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