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3届辽宁省盘锦市第二高级中学高三第二次阶段考试政治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单选题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是因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A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 B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 C是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标志 D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答案: D 试题分析: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ABC都不能代表一切哲学,所以正确答案:是 D。 考点:哲学的基本问题 点评:本题是书上的确定知识点,考生只要书本知识掌握比较好,即可直接选出答案:。 德国思想家、文学家莱辛曾说: “
2、人的价值并不取决于是否掌握真理或自认为真理在握,决定人的价值的是追求真理的孜孜不倦的精神。 ”真理之所以要孜孜不倦的追求,是因为 A真理是主观符合客观的认识 B真理与谬误是截然对立的 C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D真理是具有反复性的认识 答案: D 试题分析:事物是极其复杂的,其本质的暴露需要一个过程,人的认识要受各种条件的限制,所以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要经过实践到认识,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所以重要的不是真理在握,而是要孜孜不倦的追求真理, AB不是要孜孜不倦的追求真理的原因,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指的是真理有其适用的范围,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也不是孜孜不倦的追求的原因,正确答案:是
3、D。 考点:认识具有反复性 点评:本题难度较大,主要是因为选项 C 的迷惑性比较大,很多考生会误选 C,这就需要考生对知识点理解透彻,才能把区分度很小的知识点区分开来。 下列能体现实践是认识基础的有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三思而后行 不登高不知山之高,不临渊不知水之深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个知识点包括四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反映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反映了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的说法错误,夸大了理论的作用,是唯心主义,正确答案:是 A。 考点:
4、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点的 记忆和理解,只有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个知识点理解了,我们才能确定题中的名言俗语哪些反映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哪些不是,哲学不仅要记忆,更重要的是理解,如果不理解,仅仅是熟练的记忆,也是没有办法做题的。 2011年以来,为缓解我国部分地区的干旱,有关部门实施了多次人工增雨作业。 2011年 2月 25日,安徽省实施了今年首次人工增雨作业。省气象局充分利用了有利的天气形势,实施增雨作业,有效的缓解了旱情。材料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有 人类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自然 自然规律能为人类造福 人类认识规律就能改造自然 意识 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A
5、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材料中人类可以利用增雨来缓解旱情,这说明人类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自然,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正确,材料说的是人类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而不是说规律本身能为人类造福, 和题意无关, 的说法过于绝对,正确答案:是 C。 考点: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能力,以及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考生如果能熟练运用排除法的话,会首先把 排除掉,因为这种只要 就的说法过于绝对,一般都可以排除,再排除一个和题意无关的 ,正确答案:就出来了。 人工降雨并不是想降就降的。 2011年 4月 2日晚上 10时 40分,温州市气象局专家在苍
6、南县玉仓山山腰等待了将近 5个小时后,天空才形成了有利于人工降雨的条件,成功实施了人工降雨。这表明 A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条件的制约 B规律具有客观性,我们要尊重规律,违背规律受惩罚 C规律是客观的,是 不能改变的,是永恒不变的 D发挥主观能动性受客观规律制约 答案: A 试题分析:材料第一句就说 “人工降雨并不是想降就降的 ”,只有具备了降雨的条件才能实施人工降雨,这说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要受客观条件的制约,BD和材料没有关系, C的说法错误,因为规律是客观,但并不是说规律就是一成不变,因为运动是决定的,没有什么能一成不变,正确答案:是 A。 考点: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条件的制
7、约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材料的把握能力,以及对排除原则的利用,材料意思的表达十分清晰,考生不难看出出题者的考察意图,再利用相关的排除原则,排除掉无关的选项后,正确答案:就出来了。 人民日报载文指出,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过程中,一些基层干部不研究市场,不懂行情,胸无良策,拍脑袋决策,给工作带来了重大损失。材料中的拍脑袋决策属于 A否认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 B肯定物质决定意识的唯物主义观点 C否认物质决定意识的唯心主义观点 D否认人能够认识客观事物的不可 知论 答案: C 试题分析:不研究市场,拍脑袋决策,说明这些干部没有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8、否认物质决定意识,是唯心主义观点。拍脑袋决策的人并没有否认认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A 不选, B 和题意恰好相反, D 和材料无关,正确答案:是 C。 考点: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有的材料选的是正确的做法,有的材料选的是错误的做法,本题就是后者,考生判定材料主体的做法错误,那就要分析其违背了什么哲理。 “十二五 ”期间,城镇化将是扩大内需,带动经济增长,抵御国际经济不稳定、改变国内不平衡发 展现状的重要动力。这说明 A联系具体普遍性和客观性 B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变不利联系,建立有利联系 C事物之间的联系必然促进事物的发展 D相关事物之间都存在着必然
9、的联系 答案: A 试题分析:城镇化可以扩大内需,带动经济增长,抵御国际经济的不稳定,这说明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联系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不能随心所欲的改变和建立联系, B不正确, C的说法过于绝对, D的说法错误,因为联系是有条件的,不是任何事物之间都有联系,正确答案:是 A. 考点:联系具体普遍性和客观性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提取和解读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本题的材料意思比较清晰,考生很容易看出这是反映了联系的普遍性,但是考生不能立即就选择 A,而是要耐住性子把所有的选项都看完,确定没有比 A更合适的选项,这时才能确定答案:。 发展县域经济要跳出 “县域行政边界 ”,将县域
10、经济与区域经济融汇,从区域发展空间入手,来谋划自身的发展战略。这是因为 A只有从整体着眼,立足全局,才能寻求最优目标 B只有搞好局部,才能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C事物的联系具有条件性和多样性 D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答案: A 试 题分析:发展县域经济不能只局限于县域经济本身,而是要跳出 “县域行政边界 ”, 将县域经济与区域经济融汇,县域相对于区域来说是部分,从区域入手来谋划自身的发展战略,这是着眼于整体,说明材料强调的是整体,这样就可以排除 B, C和材料无关, D的说法错误,因为整体功能也可能会小于部分功能之和,正确答案:是 A。 考点:整体和部分的辨析关系 点评:整体和部分的辨
11、析关系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强调整体对于部分的作用,一个是强调部分对于整体的作用,在本题的选项中,这两个方面都有,那就要仔细的研读材料,看材料强调的是哪一个,从而确定 答案:。 有时,做事情没有机遇是不行的,但是有的人在机遇面前却瞻前顾后,畏缩不前,最终贻误时机,前功尽弃。这种作法的错误在于不懂得 A促进事物的发展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 B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最终是要通过质变实现的 D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答案: C 试题分析:材料的关键词是 “贻误时机 ”,这种做法的错误在于没有果断的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因为事物的发展都是通过质变实现的, A的说法没错误,但
12、是题目意思不符合, BD和材料没有关系,正确答案:是 C。 考点: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点评: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包含两个方面,一是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要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一个是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当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时,要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的飞跃,考生在做题时要根据材料确定考的是哪一个。 恩格斯提出: “我们只能在现有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能认识到什么程度。 ”这句话说明 A真理具有相对性,条件性,具体性 B在一定的时代,人们不可能获得对某一具体事物的正确认识 C人们认识事物所能达到的程度完全取决于 客观条件 D客观条件会妨碍人的主
13、观能动性的发挥 答案: A 试题分析: “我们只能在现有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能认识到什么程度。 ”这句话说明认识受现有条件的限制,真理具有条件性, B的说法属于不可知论,是错误的, C的说法过于绝对, D的说法错误,因为客观条件也可能帮助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并不都是妨碍,正确答案:是 A。 考点: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能力,以及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恩格斯所说的意思很清楚,就是认识要受到具体条件的限制,抓住了材料的主旨,就不难选出相对应的选项了。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该名言体现的哲学寓意是 A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
14、的 B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 C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D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答案: C 试题分析: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困难是暂时的,人们终当冲破艰难险阻而赢得胜利,这对应的哲理就是 C 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ABD的说法本身都是正确的,但不是该名言所反映的哲学寓意,因此不选。 考点: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点评:如果考生清楚这句名言是雪莱写的,清楚作者写这句名言的环境和背景,考生就很容易确定正确答案:了,这说明我们平时要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厚积薄发,不能只局限于那几本教材。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是推动
15、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举措。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哲学依据是 A整体功能总是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B部分以合理结构形成整体是,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C整体由部分构成,没有部分就没有整体 D整体和部分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的关键词是 “优化产业结构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当部分以合理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反之,则小于部分功能之和, A的说法错误, CD的说法本身没有问题,但和材料无关,正确答案:是B. 考点:整体以合理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点评:本题主要是考查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情况,整体和部分的功能有三个方面的区别:一是整体具有部
16、分所没有的功能,二是整体以合理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三当整体以不合理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小于部分功能之和,材料说的是 “优化结 构 ”,很明显对应的答案:是 B。 近些年来,各种自然灾害频发,自然灾害一般是在各种不利因素同时出现时发生的,对社会生产、人民生活各方面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这使我们更深刻的认识到 联系是普遍的,因此,任何事物都可以是某一特定事件的原因或结果 联系是多样的,因此应该全面的认识与事件有关的各种联系 联系是客观的,因此自然灾害的发生与人类的活动无关 联系是有条件的,因此应该注意具体的分析灾害发生的各种条件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 的
17、说法过于绝对,不选, 的说法错误,材料已经说得很清楚,自然灾害一般是在各种不利因素同时出现时发生的,所以人类的活动也可能会引发自然灾害,因此人们在从事各种活动时,都要考虑到其对各方面的影响,即要深刻认识到联系是多样的,有条件的,正确答案:是 C。 考点:联系是多样的,有条件的 点评:当考生遇到比较难的题目,或者是一下不能直接确定正确答案:的题目时,最好选择用排除法来做,看选项本身说法是否正确,是否和材料密切相关,说法是否过于绝对,是否主体一致,排除错的,剩下就是正确的。 由于能源紧缺,生态环境恶 化,许多地方已经认识到了能源的重要性,除了合理开发和利用国内外有限能源外,还大力开发新能源和利用再
18、生能源。这里体现唯物辩证法的道理是 A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推动认识的发展 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D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唯一特性 答案: A 试题分析:材料已经给出了明确的知识范围限制 唯物辩证法,首先就可以排除 BC两项,因它们一个是唯物论,一个认识论, D的说法也错误,因为运动只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不是物质的唯一特性,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正确答案:是 A。 考点: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点评:做哲学题,不管是主观题还是客观题,都要仔细的审题,看清题目的知识范围的限制,如果审题不清,很容易出现误选,相反,如果审题准确,可以帮助我
19、们排除一些错误的选项。 2012年 2月 11日,清华、北大等重点院校自主招生考试开始。 “是否自主招生 ”一直我国教育界争论的焦点,专家、教师、家长各抒己见,莫衷一是。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 不同认识主体对同一事 物的认识总是不同 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 事物本质的暴露和展现需要一个过程 人们对事物认识会受主观因素的影响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 的说法过于绝对, 不是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正确答案:是 ,即 D。 考点:认识具有反复性的原因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也考查考生对于排除原则的应用能力,对于说法过于绝对的选项要排除,和题意
20、无关的要排除,这种四选二 的题目,只要排除了两项,正确答案:就出来了。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为和平探索太空做出来巨 大的努力,中国的神舟系列探索,嫦娥系列探索,使我们中国人对太空的认识进一步加深。这说明 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认识推动实践的发展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随着神舟系列的探索,中国人对太空的认识逐步加深,说明认识具有无限性,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正确,神舟系列的探索,不是生产实践活动, 不正确,认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正确的认识推动实践的发展,而错误的认识则阻碍实践的发展, 不正确,答案:是 D。
21、考点: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解读和分析材料的能力,考试为了迅速而准确的把握材料的主旨,要学会抓材料的关键句和关键词,这需要考生有敏锐的判断能力,这种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做题中培养出来的。 画饼不能充饥,但人们却能 “望梅止渴 ”。这说明 A生活中并不都是物质决定意识 B从实际出发要求我们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C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D人们可以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 答案: C 试题分析: “望梅止渴 ”说的是听到梅子,人们就会想到梅 子的酸甜,就会分泌唾液,从而起到缓解干渴的作用,这说明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在马克思
22、主义哲学中,决定意识的唯有物质,所以 A不选, B和材料没有关系, D的说法错误,因为规律是不能改变的,正确答案:是 C。 考点:意识的反作用 点评:要做好本题,就必须熟悉 “望梅止渴 ”这个典故,只要熟悉了这个典故,就很容易看出哪个选项是与之相符合的选项,当然,为了万无一失,还是要先确定其他选项为什么不能选,然后再确定正确答案:。 古代中国人认为天地最大,它包容万物,天在上,地在下,天为阳,地为阴,天地和,万物生,没有天地便没有一切,天地就是宇宙,宇宙就是天地。上述观点 坚持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 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对世界的认识是一种可贵的猜测
23、,没有科学依据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从材料中来看,认为没有天地就没有一切的观点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从中看不出辩证法思想, 不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某种具体的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否定了意识是世界的本 原,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但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某种具体的物质形态等同于物质,对世界的认识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 正确, 不选,正确答案:是 B。 考点: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情况,考生只有掌握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才能在读本题材料的时候确定题目考查的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对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书本上有明确的评价,考生只
24、要记忆即可。 蔡元培在北京大学月刊中指出: “治自然,科学得,局守一门,而不肯稍涉哲学,不知哲学之归宿,其中如自然哲学一部,尤 为科学家所需要 ”。这说明 A自然科学与哲学是相互联系的 B自然科学需要哲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C自然科学是哲学的基础 D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答案: B 试题分析:通读材料后得到材料的主旨是科学家需要哲学,很明显 题目考查的是哲学对具体科学的作用,结合书本上的知识点,得到答案:是 B 自然科学需要哲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考点: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点评: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一是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
25、论的指导,在做题时,考生要根据材料的主旨确定强调的是哪个方面,从而确定答案:。 “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动伟大的事业 ”。从哲学上看,该论断说明 A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B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D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的关键词一是事业,一是精神,结合题肢分析可以确定在本题中事业是物质,而精神是意识,伟大的事业 孕育伟大的精神,说明了物质决定意识,伟大的精神推动伟大的事业,说明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答案:是 C,其他选项都不符合题意。 考点: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点评:在做题时要把题干和题肢结合起来考虑
26、,例如本题,如果只看题干不知要考什么,结合了题肢就发现考查的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这时再回过头来分析题干,就很容易确定其对应的选项了。 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根本原因在于 A它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B它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C它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D它对事物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答案: C 试题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就在于它坚持科学的实践观点,就在于它的全部理论都来自实践,实践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也与时俱进, ABD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作用,而不是其与时俱进的原因,正确答案:是 C。 考点: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俱进的根本原因 点评:本题考查
27、的是考生对书本知识点的延伸理解,虽然书上没有讲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俱进的根本原因,但是讲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其中一个特征是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立在实践的 基础上的,所以它是与时俱进的。 近年来,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我国货币政策的关键词也相应发生了由 “适度从紧 ”到 “适度宽松的 ”,再到 “稳健的 ”变化。从哲学上看,这种变化体现了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人们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总是难免的 任何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真理在实践中总是被新的认识否定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通读材料,摘取
28、的关键词句是: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我国的货币政策也相应发生变化,这说明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正确, 的说法和材料没有关系, 的说法错误,真理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并不是说已经确定的真理被推翻,而是不断向前发展,正确答案:是 A。 考点: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点评:当考生把材料和题肢通读一遍后,应该基本能确定 正确,但这时不要急于选出答案:,而是要用所学的知识点,结合材料分析剩下的选项,以确定其为错误,这样才能确保答案:的正确。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我们党的发展观不断完善,从 “发展是硬道理 ”到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再到 “经济社会和人的
29、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这说明 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人们的认识水平在实践中不断提高 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和变化发展的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我们党的发展观不断完善,这说明真理是不断发展的,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人们的认识水平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材料中并不能体 现出规律,所以 和材料没有关系,正确答案:是 B。 考点: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人们的认识水平在实践中不断提高 点评:材料型的选择题,要求选项和材料密切相关,如果和材料无关的选项,就算本身说法正确,也要排除掉,本题的 就是如此。
30、 十二五规划与此前的规划有着本质的差别,过去的规划追求 “国富 ”,十二五规划则追求 “民富 ”。 “国富 ”到 “民富 ”的转变成为公众关注的最大亮点。这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A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前进的、上升的 B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C事物的变化是不依 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D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 答案: B 试题分析:十二五规划与此前的规划有着本质的差别,这说明国家的规划也要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所反映的哲学道理是: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A 的说法错误,因为有前进、上升的变化,也有后退、下降的变化, CD和材
31、料没有关系,正确答案:是 B。 考点: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点评: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主旨突出了从国富 ”到 “民富 ”的转变,关键词是 “转变 ”,即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而材料中并没有提到变化和人的意志的关系,也没有提到变化的规律性,利用排除法,很容易确定答案:。 历史上曾经显赫一时的古楼兰人神秘的消失了。考古证实,当时楼兰人规模稍大的墓穴,要用掉 600棵树木。等到人们认识到砍伐林木、破坏环境的恶果,再实施 “严谨砍伐活动,否则罚马一匹 ”时, “楼兰已毁,无力回天 ”了。题中材料告诉我们 A真理的最重要属性是客观性 B整体与部分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部分决定整体
32、 C 规律具有客观性,违背规律受惩罚 D量变是质变的基础,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答案: C 试题分析:通读材料,得到的信息是:楼兰毁灭的原因是因为过度的砍伐树木,这说明自然界的运行有其固有的规律,如果人类不遵循自然界的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真理的客观性指的是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A和材料无关, B的说法错误,因为虽然关键部分的功能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但不能因此就说部分决定整体, D的说法也错误,因为量变要达成质变,必须突破度的限制,如果只是在度的范围内量变是不能发生质变的,正确答案:是 C。 考点:规律的客观性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解读和获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只要抓住了材
33、料的主旨,才能选出对应的选项,要抓住材料的主旨,必须要抓住材料的关键词,考生在平时的练习中要锻炼准确的抓住材料关键词的能力。 科学发展观不仅从哲学理论上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且从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国情出发,揭示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特殊规律。基于过去在片面发展观的指导下,片面追求 GD.P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党中央审时度势,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这说明 A. 任何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B.真正的哲学正确的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 C. 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D. 哲学就是反映社会各方面内容的科学 答案: B 试题分析:只有真正的
34、哲学才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才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而不是反映社会各方面内容的科学,所以,ACD的说法都错误,正确答案:是 B。 考点:真正的哲学正确的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考生在学习书上知识的时候,既要知道怎样说是正确的,也要知道容易出现哪些错误的说法,例如本题, “真正的哲学 ”和 “任何哲学 ”不是一回事,要知道什么时候用 “真正的哲学 ”,什么时候用“任何哲学 ”。 党的十八大提出到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人民生活水平将会有更大的提高。这必将鼓舞全
35、国人民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材料体现的哲学观点有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意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 认识具有 反复性和无限性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党的十八大提出目标,这些目标鼓舞了全国人民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很明显材料强调的是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意识具有主观能动性,而不是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材料也无法体现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正确答案:是 B。 考点:意识的能动作用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分析和获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考生在读过题肢后即可发现这是考查物质的决定作用,或者是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结合材料,可以确定答案:是意识的反作
36、用。 安徽省的小岗村,率先把 “人民公社 ”改为 “分田到户 ”,打破高度集中的集体模式。而现在,小岗村人民又自愿重新组织起来,推行 “新型合作社会 ”。这说明 真理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追求真理要与时俱进 真理性认识也包含错误的成分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真理是正确的认识,不是客观实在, 不正确,到底是 “分田到户 ”还是 “新型合作社会 ”,是根据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来确定的,说明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不是一成不变的,追求真理要与时俱进, 正确 ,真理和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 错误,正确答案:是 C。 考点: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点评:本题
37、考查考生解读材料的能力,以及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把材料和题肢结合后很容易发现材料要反映的知识点是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如果考生对基础知识很熟悉,也能很快判断 错误,从而很快确定答案:。 要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求真务实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彼时的 “真 ”不能代替此时的 “真 ”,彼时的 “实 ”不能代替此时的 “实 ”。其中的哲学道理是 A事物的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 B事物运动的方式是永恒不变的 C真与假,虚与实相互交织,真理具 D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有相对性 的 答案: A 试题分析:材料的关键句是:求真务实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真理之所以是不断向前
38、发展的,因为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着的物质世界,即事物的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 B的说法错误,因为运动是绝对的,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事物的运动方式也是如此; CD和材料的意思不符合,正确答案:是 A。 考点:事物的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分析和理解材料的能力。材料的意思是问为什么 “真理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没有 一劳永逸的真理 ”,答案:很简单,因为事物的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 古楼兰现象对于我们今天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哲学启示是 A保护资源和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B坚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C必须正确的把握发展的实质,坚持不断创新 D事
39、物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构成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答案: B 试题分析:古楼兰现象对于我们的启示是我们要看到事物之间存在着普遍的联系,联系具有多样性,我们不仅要看到眼前的联系,也要看到长远的联系,古楼兰的人正是因为不懂森林和保持水土的关系,所以才导致了国家的毁灭,因为要求我们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坚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A不是哲学启示,古楼兰的毁灭和创新没有关系, D 也是楼兰毁灭给我们的启示,正确答案:是 B。 考点:坚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点评:本题很多同学会误选 A,因为古楼兰的毁灭正是因为没有保护森林,导致了水土的流失,最终国家被风沙淹没,所以很多考生会 毫不犹豫的
40、选 A,殊不知这正中了出题者的圈套,因为题目要求选的是 “哲学启示 ”, A虽然说得很有道理,可是却不是 “哲学启示 ”,首先就要被排除掉。 综合题 材料 去年长江发生的全流域特大洪水,其水量和峰高均与 1954年大体相当,但水性却超过历史最高值。出现这种情况与生态环境状况直接相关。据统计,近 30年间,长江流域森林覆盖率减少一半,水土流失面积增加一倍,中下游湖泊面积减少 45.5%、湖底普遍淤高 1一 3米。 去年洪灾过后,国家高度重视环保工作,又采取了包括制定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在内的一系列措施,要求各地保护森林资源,制止毁林开垦、乱占林地行为,并对加强水利设施建设、 “退耕还林 ”、 “
41、退田还湖 ”等作出安排。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 1)运用哲学知识,说明人类为什么要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 8分) ( 2)结合上述材料,说明怎样才能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 6分) 答案:( 1) 1、自然界的存在是客观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类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不能随意的破坏自然。( 2分) 2、物质运动有规律,人类要按照客观规律 办事,违背规律受惩罚。( 3分) 3、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人与自然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人类只有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永续发展。( 3分) ( 2)( 6分) 1、按客观规律办事就要尊重客观规律。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能
42、够认识和利用规律,但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会受到惩罚。治理江河、兴修水利就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体现;而破坏生态环境,导致灾情加重,则是违肯客观规律的结果。( 3分) 2、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国家兴修水利,保护生态环境体现了发挥主观能动性 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 3分) 试题分析:( 1)题目给出的知识范围是 “哲学知识 ”,这就意味着考生要在整个哲学书中所有的原理方法论中选择合适的来回答,那么如何确定哪个是和材料相对应的呢?这就需要考生仔细的阅读材料,准确把握其中的关键词,材料中说 “出现这种情况与生态环境状况直接相关 ”,这个 “相关 ”,不就是相互影响、
43、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吗?如此可以找到联系的观点。长江流域森林覆盖率减少一半,水土流失面积增加一倍,中下游湖泊面积减少 45.5%、湖底普遍淤高 1一 3米。这句话说明如果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因此要尊重 规律。人们必须和自然和谐相处,因为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 2)题目给出了范围的限制 怎样才能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我们书上有确定的知识点,就是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结合材料分析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规律的客观性,联系的普遍性,怎样按客观规律办事。 点评:哲学的主观题一般都是需要用原理和方法论来回答,所以考
44、生要把书上的所有原理方法论放在一起来识记,记忆的时候既要整体记忆,又要把其分成四个部分: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历史唯物主 义,对于辩证法又要分成三个部分: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之所以要这样做,就是因为哲学答题的知识范围大小不等,大到整本哲学书,小道一个知识点都有。 材料:河北省沙河市地处太行山东麓,地下资源丰富,早在改革开放之初,该市就提出 “挖出地下聚宝盆,培植地上摇钱树 ”的经济发展思路。经过近 20多年的开发,当地经济发展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环境却遭到严重破坏,生态资源恶化。近年来,该市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对市情进行了再分析,再认识,决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实现经济发展
45、由资源依赖向开放创新转变。经过近十年的努力 ,目前,该市又成为山清水秀的美丽城市。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知识,分析上述材料体现的哲学观点?( 8分) 答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来源和动力。当地经济发展走了弯路,实践中认识到应该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繁重的道路。 2、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该市对经济发展方式的认识经过了反复的过程,使认识不断深化。 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发展真理。 4、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正确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该市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转变发展方式,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每点 2分) 试 题分析:题目明确给出了知识范围的限制
46、认识论,考生首先要把认识论的所有原理方法论回忆出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有了原理方法论,结合材料分析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的唯物辩证法认识论的原理和方法论 点评:在整个哲学书中,认识论的原理和方法论是最少,也是最简单的,容易理解,也比较好记忆,因此考查认识论的哲学题,相对来说是比较好答的,得分也 比较高,考生要注意把握好这类容易得分的题。 资料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感叹道: “余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
47、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历史上,洞庭湖的面积曾广达 6000多平方公里。但多年来,由于片面强调粮食生产,洞庭湖区大规模围湖造田,加上大量泥沙淤积,造成洞庭湖面积不断缩小。近些年,该地区逐步退耕还湖,尤其是 1998年以来,政府投资 70亿元,进行综合治理,洞庭湖面积扩大了 1/5,湖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除传统种植业外,还发展了养殖业、加工业等,湖区居民收入明显提高。 从围湖 造田到退耕还湖的转变,给我们什么哲学启示?( 6分) 答案:从洞庭湖的变迁,我们可以认识到: 1、联系具有普遍性,发展经济必须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2、认识具有反复性,人类认识自然规律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3、规律具有客观性,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违背客观规律要受到惩罚(每点 2分) 试题分析:题目要求的知识范围是整个哲学书,材料的限制是:从围湖造田到退耕还湖的转变,遇到这类保护环境的题,考生首先就要想到要用两个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