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安徽省皖南八校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dealItalian200 文档编号:338446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61.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届安徽省皖南八校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4届安徽省皖南八校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4届安徽省皖南八校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14届安徽省皖南八校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14届安徽省皖南八校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4届安徽省皖南八校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中国古代, “吏 ”是贵族或大官随员或职员的通称,秦汉以后,多指没有官位的官府工作人员,但 “吏 ”常常利用办事程序繁琐、官员不熟悉政务之机,使其职位实际成为自家的 “封建 ”领地。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 A分封制的长期存在 B官僚政治的弊端 C中央集权的削弱 D相权不断膨胀 答案: B 试题分析:秦朝以后官僚政治取代了分封制,中央到地方的官员都有皇帝任免,不得世袭。官常有升迁、有调防,而吏却是永不升迁、无调防,这势必造成久居地方的 “吏 ”,成为最大的地方势力和利益集团。 B项正确; A、 C项不符合史实; D项不是根本

2、原因。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选官、用官制度制度。 有古诗这样描述江南养蚕情景: “东风二月暖洋洋,江南处处蚕桑忙。蚕欲温和桑欲干,明如良玉发奇光。缲成万缕千丝长,大筐小筐随络床。美人抽绎沾唾香,一经一纬机杼张。咿咿轧轧谐宫商,花开锦簇成匹量。莫忧八口无餐粮,朝 来镇上添远商。 ”这反映出当时 A南方经济相对落后且与外界隔绝 B小农家庭经营方式趋向多元 C耕织结合仍是主要生产方式 D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日益明朗 答案: D 试题分析:提取材料的关键信息 “莫忧八口无餐粮,朝来镇上添远商 ”,农户将蚕丝作为商品出售,反映了农产品日益商品化。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商业的发展

3、 商业的发展表现 唐六典记载: “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下而众议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散。 ”晚唐诗人王建的诗: “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对这些记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唐六典中已有关于夜市的记载 B文学作品对夜市的描写都不可靠 C记载失实,夜市在唐代不可能出现 D可说明唐代的市已有突破性发展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唐代时 “市 ”发展的有关知识点。根据材料,可以了解到唐代的市场有严格的交易时间限制,每天中午时分 “击鼓三百声 ”开市,日落前七刻, “击钲三百声 ”闭市,体现了政府对市的严格管制。晚唐诗人王建的 “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说明晚唐时期已经出

4、现了夜市。 A、 B、 C均不对。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商业的发展 城市的发展 明嘉靖年间,徽州巨商阮弼 经商于芜湖,设 “染局 ”,雇工达千人,使本已有十几家染纺且初具规模的浆染业迈上新台阶。促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包括 芜湖有良好的手工业基础 该地民族资本相对发达 该地出现新的生产关系 该地国内外市场广阔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明清时期手工业的发展。分析材料, “使本已有十几家染纺且初具规模的浆染业迈上新台阶 ”说明芜湖的浆染业发达,有良好的手工业基础;“雇工达千人 ”说明当地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B项正确。明朝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尚未产生;政府推行海禁政策,海外

5、贸易受到限制, 、 不符合史实。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手工业的发展 古代手工业经营形态 明实录记载:明成祖即位时即发诏令, “缘海军民人等,近年以来往往私自下番,交通外国今后不许。所司一遵洪武事例禁治 ”。永乐一年 (1404年)又 “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 ”。这两处记载可以证明 A海禁政策在局部地区出现了松懈 B当时沿海对外贸易获得发展 C政府开始允许民间对外贸易 D明成祖延续了明初的海禁政策 答案: D 试题分析:明朝初年,明太祖为防止海上的流亡势力勾结倭寇,危及统治,下令实行海禁;由题干材料可知,明成祖即位时即发诏令, “交通外国今后不许。所司一遵

6、洪武事例禁治 ”;随后又 “下令禁民间海船 ”。材料可以证明明成祖延续了明初的海禁政策。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资本主义萌芽与 “重农抑商 ”和 “海禁 ”政策 海禁政策 1584年,论西方发现一文中指出,殖民地即使不能直接找到黄金、白银,也肯定能给英国带来财富。新市场将大大刺激英国工业的发展。英国的雇佣机会将增多,许多流民将成为繁忙的工匠。据此可知 A殖民扩张提供了大 量自由劳动力 B.殖民扩张给英国带来更多就业机会 C.工业革命急需广阔的海外市场 D.工业生产有利于殖民地人民就业 答案: B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殖民扩张的作用。殖民扩张为英国提供了辽阔的海外市场,“新市场将大大刺激英国工业的

7、发展。英国的雇佣机会将增多,许多流民将成为繁忙的工匠 ”。故 B项正确。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荷兰、英国的殖民扩张 英国的殖民扩张 中世纪以来世界金融中心的变迁经历了从以佛罗伦萨等独立城市为中心的“北意大利金融 ”,发展到以阿姆斯特丹为中心的 “荷兰金融 ”,最后到以伦敦为中心的 “英国金融 ”和以纽约华尔街为中心的 “美国金融 ”。这个变迁过程说明世界金融中心的形成 A发端于新航路开辟 B受世界贸易和生产力发展支配 C始终依靠殖民扩张 D呈现由多极化到单极化的趋势 答案: B 试题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 “北意大利金融 ”发展到 “荷兰金融 ”原因是新航路开辟后,荷兰成为

8、世界贸易的主角;从 “荷兰金融 ”发展到 “英国金融 ”原因是英国率先进行并完成 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从 “英国金融 ”发展到 “美国金融 ”原因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和两次世界大战的机遇。这个变迁过程说明世界金融中心的形成受世界贸易和生产力发展支配。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工业革命 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下面是 1820年至 1870年国际贸易额及其增长速度的演变趋势示意图,这一演变趋势主要取决于 A工业文明进程的持续发展 B世界文明融合程度的加深 C世界经济体系化与制度化的推动 D全球普遍推行自由主义贸易政策 答案: A 试题分析:从图表材料可以看出, 1820年至 18

9、70年国际贸易额持续增长,主要原因是工业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故选 A。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的影响 张之洞说: “举凡武备所资枪炮、军械、轮船、炮台、火车、电线等项,以及民间日用、农家工作之所需,无一不取资于铁。 ”这表明张之洞主张 A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B军用、民用工业并重 C优先发展基础工业 D推动国民经济军事化 答案: C 试题分析:张之洞认为 “举凡武备所资枪炮、军械、轮船、炮台、火车、电线等项,以及民间日用、农家工作之所需,无一不取资于铁。 ”特别强调创办钢铁工业对于发展近代工业和强国富民的重要意义。故选 C。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

10、曲折发展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洋务运动 1914年 12月,民国政府农商部向各省发出饬文称,一战 “未始非工商发达之转机,凡各省种种实业,俱应切实整顿,所有大小工厂悉予竭力维持,一面趁外货入口稀少之时,改良土货,仿照外货 ”。政府发表该饬文旨在 A反对世界大战 B倡导民主 科学 C宣扬实业救国 D维护领土主权 答案: C 试题分析: 1914 年 12 月 ,民国政府农商部向各省发出饬文, “凡各省种种实业,俱应切实整顿 ”,要求各省趁一战期间大力发展各种实业,旨在宣扬实业救国思想。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 下表是

11、18901933年中国 GDP结构即部分经济部门占 GDP的百分比(按照 1933年价格计算) 1890 1913 1933 种植业、渔业、林业 68.5 67.0 64.0 手工业 7.7 7.7 7.4 现代制造业 0.1 0.6 2.5 采矿业 0.2 0.3 0.8 电力 0.0 0.0 0.5 现代运输和商业 5.1 4.6 4.0 上表反映出当时中国 自然经济仍然占主导地位 现代产业有所发展 重工业整体发展缓慢 官僚资本始终控制着国家经济命脉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从图表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1890-1933年,种植业、渔业、林业和手工业占据国民

12、经济约百分之七十的比重,反映了自然经济仍然占主导地位;现代制造业、采矿业、 电力所占比重很小,说明重工业发展缓慢;现代运输和商业占据一定的比重反映了现代产业有所发展, 正确; 项材料没有体现。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经济结构的变动 当时美国记者鲍大可评论道: “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 ”这次会议是指 A雅尔塔会议 B日内瓦会议 C万隆会议 D第 26届联大 答案: B 试题分析:从材料信息 “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他改变了会议的方向 ”可以推断出是万隆会

13、议。万隆会议会议期间,某些原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国家利用一些国家制造纷争和矛盾,并对中国发出诋毁性言论,企图分裂会议。周恩来提出 “求同存异 ”方针 ,促使会议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建国初期的外交活动 五四运动被称为创造一种新的现代的文明以挽救中国。 “新 ”的主要表现是 A知识分子发挥着移风易俗的重要作用 B激发人们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 国热情 C弘扬科学和民主成为五四的精神核心 D爱国主义与宣传马克思主义逐步结合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五四运动的理解。关键信息是 “新的现代的文明以挽救中国 ”,即指的是五四运动促

14、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并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找到了一条新的革命道路。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 五四运动 全球通史说: “几十年前还统治全球的欧洲大陆的前途这时似乎是暗淡的、危险的。但 20世纪 50年代后,东欧和西欧各国却惊人地东山再起。这一复兴同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和自信一起导致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美苏短暂的首要地位让位于一种新的多元化社会。这实质上意味着全球地方主义的恢复 至少从政治上来看是如此。 ”上述材料意在说明 A冷战时期已呈现政治多极化趋势 B美苏两极格局已被多极格局所取代 C世界格局即将呈现 “一超多强 ”局面 D多极化格局的形成致使地方主义发

15、展 答案: A 试题分析:从材料 “20 世纪 50 年代后,东欧和西欧各国却惊人地东山再起。这一复兴同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和自信一起导致 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 ”可以获得的信息是东欧、西欧东山再起;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反映出 “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 ”应该指政治多极化趋势。故答案:为 A。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多极化趋势 礼记 乐记说: “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材料表达的中心含义是 A古代中国很注重礼乐 B礼乐刑政综合为治 C礼治是核心 D古代中国很注重刑政 答案: B 试题分

16、析:题干材料的意思是:礼仪是用来诱导人心的,音乐是用来调和人的情感的,政令是用来统一人的行为的,刑罚是用来防止邪恶行为的。礼仪、音乐、刑罚和政令,它们的最终目的相同,都是用来统一民心,实现治国平天下的道理。故选 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汉武帝时,董仲舒上 “天人三策 ”,提出 “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 ”的建议。其 “养士 ”的主要目的是 A教授诸子经典,以求 “通经致用 ” B培养政府官员,扩大统治基础 C统一思想,维护政治稳定 D明定规制 ,确立官学体系 答案: C 试题分析:西汉时期,董仲舒把道家、阴阳五行家一些思想糅合

17、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而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他建议兴办太学,用儒学经典教育青年子弟,目的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以巩固政治上的统一。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0世纪初梁启超指出: “吾中国言民族主义者,当于小民族主义之外更提倡大民族主义。小民族主义者何?汉族对于国内他族是也。大民族主义者何?合国内本部属部之诸族以对于国外之诸族是也。 ”其大民族主义观念 在当时的主要价值是 A协调民族矛盾,缓和社会局势 B突破传统 “天下观 ”,否定专制 C凝聚社会力量,挽救民族危机 D追赶世界潮流,推动改良变革 答案: C 试题分析

18、:分析材料,梁启超的大民族主义的含义是 “合国内本部属部之诸族以对于国外之诸族 ”,即团结国内各民族,反抗国外异族的侵略, C项正确。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 维新思想 梁启超的民族主义 孙中山曾说: “余之谋中国革命,其所持主义,有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有规抚欧洲之学说事迹者,有吾所独见而创获者。 ”其中 “吾所独见而创获者 ”指的是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民主主义 答案: C 试题分析:孙中山认为其思想来源于: “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 ”,继承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精华; “有规抚欧洲之学说事迹者 ”,吸收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吾所独见而创获者 ”指的是民生主义。 考点: 20

19、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民生主义 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红旗 (1930年 5月 )刊载: “以为不要城市工人而用农村包围城市可以取得胜利,这无论在理论上与事实上都是行不通的。假使没有城市做领导,则任何乡村都是不能 联合起来 的。 ”这说明当时中共 A坚持以城市斗争为中心的革命道路 B走以农村为中心的革命道路失败了 C还没有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 D内部仍存在革命道路选择的分歧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对革命道路的探索。材料反映的是反对农村包围城市道路,主张 “城市中心论 ”,说明当时中共对中国革命道路的认识存在分歧。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20、 工农武装割据 有学者评论: “抗战之前的中国是传统的、一盘散沙的、领导核心无力而且缺乏代表性的非现代化中国,而抗日战争给中国的历史带来了全新的现代性。 ”“全新的现代性 ”是指 A抗日战争取得了全面的胜利 B抗战结束促进了现代化建设 C战争促进中国民族意识觉醒 D抗日战争促成了全国的统一 答案: C 试题分析:抗日战争是一场全民族参加的战争,中华民族在危机中诞生的民族意识以及对民众的全面动员,都是中国历史上闻所未闻的,因此抗日战争给中国的历史带来了全新的现代性。 C项正确。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抗日战争 图所示为新中国某一时期中学课本教材封面(上方文字为:彻底埋葬帝修反

21、! ),这一历史时期 A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基础得以奠定 B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基本中断 C奠定了依法治国的重要基础 D基层民主有一定扩大和加强 答案: B 试题分析:从教材封面的文字 “彻底埋葬帝修反 ”可以判断该时期是 “文革 ”时期,这一时期民主、法制遭受践踏,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基本中断。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文化大革命 ” 文革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极端的自由导致极端的奴役 ”,这是柏拉图批判雅典民主制的核心理念。此语体现了柏拉图的政治观点是 A民主城邦里应一切自由 B人人享有直接参政权利 C直接民主存在体制危机 D人人有拒绝参政的 自由 答案: C 试题分析:雅典的民主

22、政治建立在 “轮番为治 ”的理念上,每位公民都可以直接行使参政权利。人人都有机会参政或拒绝参政的绝对自由,使得民主泛滥,政治如同儿戏。最终导致希腊城邦衰落,被马其顿控制。柏拉图批判雅典民主 “极端的自由导致极端的奴役 ”,指出了雅典直接民主的局限。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雅典民主政治 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 十二铜表法规定: “出卖的物品纵使交付,非在买受人付清价款或提供担保以满足出卖人的要求后,其所有权并不移转。 ”该规定反映了 A罗马法对贵族利益的维护 B罗马法对私有财产的保护 C古罗马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D古罗马严格限制商品交换 答案: B 试题分析:十二铜表法是罗马第一部成文法,法

23、律内容相当广泛,条文比较明晰。分析本题材料, “即使卖方已将出卖物交付给买方 ,在价款付清之前 ,他仍保留该物品的所有权 ”。这一规定反映了法律对私有财产进行严格的保护。 A、C、 D 三项说法与材料无直接的联系。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罗马法 十二铜表法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充分体现了普鲁士容克阶级的政治统治优势,又在经济方面照顾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并使两个 阶级互为支撑,成为德意志帝国的统治基础,最终促成了德意志工业化的迅速实现。上述材料表明 A专制制度与民主制度可以相互补充 B专制集权符合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 C容克阶级在政治上能够自我近代化 D 1871年宪法基本符合当时德意

24、志国情 答案: D 试题分析: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从德意志本国的国情出发,照顾到统治阶级内不同阶层的利益,通过协调各方关系,最终将国家统治的基础固定下来,实质上是为德意志开创了适合国情的政治体制。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德 意志帝国宪法 1871年 萨缪尔 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指出: “西方在冷战中获胜带来的不是胜利,而是衰竭。 ”其依据主要是 A美国的冷战战略遭遇重大挫折 B西欧经济发展陷入困境 C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格局解体 D多个力量中心日益崛起 答案: D 试题分析:萨缪尔 亨廷顿认为冷战时期文明间的权力均势正在变化,

25、 “西方在冷战中获胜带来的不是胜利,而是衰竭 ”,西方文明正在衰落,它在领土和人口、经济产值、军事能力等方面逐步发展缓慢;中华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东正教文明、拉美文明等多个力量中心日益崛起。故选 D。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冷战 综合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天津条约本已明确规定西方公使可以常驻北京,并得到了咸丰皇帝的亲自批准,但皇帝本人压根就没打算认真履行条约,而是不久就试图借上海关税谈判之 机,极力想取消条约中关于公使驻京、内江通商、内地游历等条款,而公使驻京是皇帝特别要打掉的 “第一要事 ”。为此,竟不惜以全免关税

26、和开放鸦片自由贸易为条件。也就是说,皇帝下旨,只要外国公使答应不常驻北京,中国关税也不收了,鸦片贸易也可以放开。 袁南生不平等条约的另一面 材料二 1860年与英法媾和的惨痛教训,促使恭亲王对洋人的态度发生了彻底的转变。在此以前,他也是激烈反洋的,主张对外夷索求作坚决抵制并处死巴夏礼 (Harry Parkes);而在媾和以后,他形成了对夷务的新概念。他逐渐尊重甚至崇拜英国的力量 ,认定中国别无选择,只有去学会如何与西方共处。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就在一战正酣的时候,俄国爆发十月革命,中国政府遂趁机开始声称为了 “不为接济乱党之用 ”停止支付俄国赔款: “兹俄国内乱有难平定,其正式政府尤

27、未知何日始能成立,拟将前项赔款自本月份起,仍行停止交付,以期慎重。 ”1918 年 7月到 1919年 7月,苏俄发出过三次声明,表示放弃旧俄在华一切特权,包括 “停止 1901年中国政府签订的条约中规定的偿付军费形式向中国索收的款额,包括未来应付款额外过去的欠款。 ” 直至 1920年 3月北洋政府才开始 认真考虑苏俄放弃庚子赔款的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政府对待天津条约的态度及其原因。(5分 )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政府对外政策发生的变化及其影响。(5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洋政府废止庚子赔款中对俄赔款的原因。根据上述材料,简

28、述你对中国近代外交的认识。 (8分) 答案: (1)态度:不准备认真履行条约。 (l分)原因:清政府缺乏近代外交意识,谈判意识和条约意识不强;统治集团的天朝上国思想。 (4分) (2)变化:由坚决抵制外夷到尊重并崇拜外夷,并采 取合作政策。 (1分)影响:列强对清政府的控制逐步加强;洋务运动兴起。 (4分) (3)原因:借十月革命俄国局势混乱,停止支付俄国赔款;苏俄处于内战,为摆脱国际孤立,争取北洋政府的支持,主动示好表示放弃旧俄在华一切特权。 (4分)认识:近代中国外交带有浓厚的半殖民地性;能逐步与国际法接轨,抓住国际形势的变动,积极外交。 (4分,紧扣材料,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试题分析

29、: ( 1)根据材料一可知,清政府对待天津条约的态度是 “压根就没打算认真履行条约 ”、 “极力想取消条约中关于公使驻京、内江通商、内地游历等条款 ”。原 因是清政府缺乏近代外交意识;统治集团的天朝上国思想。 ( 2)材料一中清政府竭力抵制西方列强,材料二中奕 等人 “逐渐尊重甚至崇拜英国的力量,认定中国别无选择,只有去学会如何与西方共处。 ”这一变化促使清朝的中央机构逐渐半殖民地化; “形成了对夷务的新概念 ”推动洋务运动兴起。 ( 3)依据材料三分析概括北洋政府废止庚子赔款中对俄赔款的原因:俄国爆发十月革命,中国政府遂趁机开始声称为了 “不为接济乱党之用 ”停止支付俄国赔款; 1918年

30、7月到 1919年 7月,苏俄发出过三次声明,表示放弃旧俄在华一切特权。第二小问属于开放型的问题,考生只要紧扣材料,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 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6分) 材料一 民国初年中国的政治发展其实应视为现代中国史上的第一次民主转型。下图记录了 1833年 1915年 “共和 ”“民主 ”这两个关键词在部分著作和报刊中出现的频率。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图中 “共和 ”“民主 ”字眼在 1893-1913年出现的频率呈现快速增加趋势的主

31、 要原因。 (4分) 材料二 下图为 1940年 1947年报刊上 “民主 ”出现频率统计图 (2)依图分析 19401947年 “民主 ”出现的频率高低情况并说明理由。 (8分) 材料三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参加北平市首次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后,感慨万端: “我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 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 ” 金冲及新中国 的第一年:写在国庆 55周年之际 (3)材料三反映出新中国的政治生活发生怎样的变化?请简述发生变化的原因。(4分) 答案: (1)民族资本主义

32、经济的成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或辛亥革命 )(4分,答其中任意两点即可) (2)19401944年 “民主 ”出现频率不高,原因是以抗日为重。 (2分) 1945一 1946年 “民主 ”出现频率较高,原因是抗日的胜利使人们看到和平的曙光;重庆谈判签订双十协定; 1946年政协会议的召开,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决议。 (4分 ) 1947 年 “民主 ”频率 下降,是因为内战爆发,专制统治的压制。 (2分) (3)变化:民主从少数人才享有的权利变成多数人都能享受的权利;贫苦民众从被压在社会最底层到当家作主人。原因:新中国的建立,人民当家作主。 (4 分) 试题分析

33、: ( 1)联系 1893-1913年的时代背景,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分析这一时期 “共和 ”“民主 ”字眼出现的频率呈现快速增加趋势的主要原因。 ( 2)通过材料二 “1940年 -1947年报刊上 民主 出现频率统计图 ”可以看出,1940-1944年民主出现的频率不高; 1945一 1946年 “民主 ”出现频率较 高; 1947 年 “民主 ”频率下降。原因可以从社会主要矛盾和国内政局的变化等方面分析。 ( 3)材料三 “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 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 ”反映了社会各阶层都能享受到

34、管理国家的权利。原因是新中国成立,人民实现了当家作主的愿望。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民主政治发展的历程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从 1830年开始,几乎每户英国家庭都把自己的积蓄用来购买铁路公司发放的建设债券 。从 1840年到 1845年,英国民间一共有超过 1000个铁路兴建项目被提到议事日程。 1846年被认为是 “铁路狂热 ”年代的峰顶,这一年有 272个关于成立铁路公司的议案在国会被讨论,无一不是顺利过关。随着铁路股的价格上涨,越来越多的投机资金流入这个行业。到 1850年,英国建成的和在建的铁路总长已分别达到 6000英里和 1000英里

35、,大致形成了今天的英国铁路轮廓。 摘编自纪双城英国铁路狂飙历时 20年 材料二 1879年,李鸿章为了将唐山开平煤矿的煤炭运往天津,奏请修建唐山至北塘的铁路。李鸿章的奏请开初得到清 政府的批准,随后便遭到顽固的王公大臣的群起攻击。他们说什么火车会 “烟伤禾稼,震动寝陵(清朝皇陵 )”,会 “惊耳骇目,鬼神呵谴 ”。他们的结论是,铁路 “为祖宗所未创,应当立予停止,以维国本而顺舆情 ”。面对强大的守旧势力,清政府的当权者撤销了原议,决定将铁路缩短,仅修唐山至胥各庄一段 摘编自中国铁路的发展历程 材料三 事实上,四川商办公司原先就存在着温和派与激进派的观点的分歧,清政府的所作所为,却起到了 “为渊

36、驱鱼 ”的作用。 保路运动中的上层温和派原先主张,只要政府如数还款,就同意把商办改为铁路官办,此 时,由于清政府不愿全数还款,他们感受到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害与威胁,于是一反原来的态度,也跟着激进派一样,变得强硬起来。 萧功秦清末 “保路运动 ”的再反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推动英国铁路 “狂飙 ”历时 20年的原因。 (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铁路诞生的历史背景及近代阻碍我国铁路建设的主要因素。 (5分) (3)根据以上材料,概述铁路建设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5分) 答案: (1)原因: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对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的需求增强;政府、国

37、会的大力支持;民间资本大量流入。 (6分) (2)背景: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后,军事工业面临能源运输的困难。 (2分)因素:传统观念和守旧力量的阻碍;清政府顽固派的迂腐守旧和政局动荡;外国资本主义的压制。 (3分) (3)影响:铁路建设为工业化提供客观条件; (1分)带来新旧观念的冲突和文明的碰撞; (2分)铁路建设涉及政府决策、民间资本、外国资本和民众生活等多个方面,处置不当会引发社会动荡。 (2分,言之有理即可) 试题分析: ( 1) 1830-1850年,英国铁路进入 20年的 “狂飙 ”时期,原因主要有:工业革命的推动; “几乎每户英国家庭都把自己的积蓄用来购买铁路公司发放的建设债券

38、”; “随着铁路股的价格上涨,越来越多的投机资金流入这个行业。 ”民间资本大量流入; “1846年被认为是 “铁路狂热 ”年代的峰顶,这一年有 272个关于成立铁路公司的议案在国会被讨论,无一不是顺利过关 ”,政府、国会的大力支持。 ( 2)材料二指出: 1879年,李鸿章为了将唐山开平煤矿的煤炭运往天津,奏请修建唐山至北塘的铁路。可见清政府修建铁路是为了解决洋务企业运输的困难。 “李鸿章的 奏请开初得到清政府的批准,随后便遭到顽固的王公大臣的群起攻击,他们说什么火车会 烟伤禾稼,震动寝陵 。 ”可知近代中国的铁路建设缓慢,主要原因是受到传统观念和守旧力量的阻碍。 ( 3)该问属于开放型的问题,考生只要紧扣材料,言之有理即可得分。如铁路建设为工业化提供客观条件;带来新旧观念的冲突和文明的碰撞;铁路建设处置不当会引发社会动荡等。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铁路事业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