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广东汕头市潮师高中高三上期期中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Iclinic170 文档编号:340564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3.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届广东汕头市潮师高中高三上期期中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5届广东汕头市潮师高中高三上期期中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5届广东汕头市潮师高中高三上期期中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5届广东汕头市潮师高中高三上期期中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5届广东汕头市潮师高中高三上期期中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5届广东汕头市潮师高中高三上期期中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明帝京景物略载: “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 ,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 ch)锭次,以纸钱置坟头。 ”该材料中的习俗 A起源于明朝中期 B仅流传于中国北方 C受外来文化影响 D受宗法制的影响 答案: D 试题分析:材料大意为清明节人们扫墓,为坟墓除草添土,烧纸祭拜祖先,表达对祖先的缅怀之情,该习俗的产生受到宗法制送宗敬祖的影响,所以选 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宗法制 毕沙罗的瓦赞村口,在画中充满阳光、空气,清新、明净、温暖的乡村生活气息。体现这种以光和色彩作

2、为认识世界的中心的画派是 A现代主义 B现实主义 C印象主义 D浪漫主义 答案: C 试题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印象画派画家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应从光的角度来体现,但也离不开与色彩的结合,他们将光与色作为研究的中心,创立了印象画派,与材料所述相符,所以选 C 考点: 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 碰撞与冲突 印象主义 有西方学者认为,上海合作组织是前苏联国家加中国对抗美国与西方的一个形式。而俄罗斯有学者则呼吁建立一个以上海合作组织为代表的 “新华约 ”之类的某种 “反北约 ”的组织。下列对这两种观点的评述最准确的是 A对当前世界政治格局有清楚认识 B当前国际关系中仍存在 “冷战 ” C国际局势紧张,

3、大国对抗日趋激烈 D没有认清上合组织 “结伴而不结盟 ”的新特点 答案: D 试题分析:结合所学知识上合组织旨在加强成员国睦邻互信和友好合作,维护地区安全稳定,促进地区和成员国的经济发展,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它 恪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坚持所有成员国一律平等,协商解决所有问题;奉行不结盟、不针对第三方和对外开放原则;倡导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 “上海精神 ”,所以 D项说法正确。 考点: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上海合作组织 “新经济政策一执行,混乱和饥荒马上就开始平息下去了,城市恢复了生机,市场上的商店又开始有了产品的供

4、应了,物价也随之下降。那时党的口号是 学会做生意 ”。这里的 “学会做生意 ”主要指 A借助商品、市场的自由调节 B宏观调控与计划相结合 C恢复和发展私人企业 D实行粮食税制度 答案: A 试题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新经济政策实施之前苏俄实行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产品实行计划分配取消一切商品贸易,导致经济困难的出现, 1921年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强调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来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所以材料所说的 “学会做生意 ”即为借助商品、市场的自由调节来促进经济的发展,所以选 A 考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成就 新经济政策 内容 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宣称: “任何政府的正当权利,均由人民

5、同意而产生 ”; 法国大革命初期,各地人民组织自治政府, 政权落人国民会议手中。以上史实体现的政治主张是 A主权在民 B三权分立 C议会制度 D社会契约 答案: A 试题分析:结合材料 “任何政府的正当权利,均由人民同意而产生 ”可以得出独立宣言认为国家的权力在于人民,法国大革命时期人民组成自治政府,行使国家权力更是直接体现了主权在民的思想,所以选 A 考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 美国 1787年宪法、民主政治的扩展 主权在民思想 “假如一个人死后没有遗嘱,也没继承人,就该在父系亲族中找一位最亲近的亲属作为继承人。如果没有任何亲属,遗产应交给他那一族的人。 ”该法律条款最早可能出自 A

6、十二铜表法 B 1787年宪法 C人权宣言 D拿破仑法典 答案: A 试题分析:结合所学知识罗马于公元前 449年颁布了十二铜表法,其内容涉及法律诉讼的程序、债务、家庭关系、财产继承、宗教以及犯罪和刑罚方面,由此可见其最早涉及到了财产的继承问题,所以选 A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 罗马人的法律 十二铜表法 在改革开放中,我们解放思想,先后冲破了 “个人崇拜 ”、 “计划经济崇拜 ”和“所有制崇拜 ”。 下列哪次会议的召开表明我们冲破了 “计划经济崇拜 ” A中共十三大 B中共十四大 C中共十五大 D中共十六大 答案: B 试题分析:冲破计划经济崇拜即为开始提倡在中国建立市场经济,结合所

7、学可知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冲破了计划经济崇拜,所以选 B 考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改革开放 中共十四大 周恩来总理在亚非会议全体会议上的补充发言说: “从 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 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 ”中国与亚非国家之间的 “共同基础 ”是 A社会制度 B意识形态 C联合抗击西方殖民侵略 D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 答案: D 试题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其中亚非国家的共同之处在于都有遭受西方殖民主义侵略和奴役的历史,都要维护

8、国家独立,发展经济和维护世界和平,所以选 D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亚非会议 1934年 11月,天津益世报发表了一篇名为一个匪区农况变迁之描述的报道: “匪祸前,农民不知国家为何物,更不知世界上尚有其他国家,今则知之;昔之认为须有皇帝以统治天下,今则认为人民也可以管理国家;昔不知开会为何事,今则不但知之,且可选举委员,当主席。 ”该 “匪区 ”应该是 A农村革命根据地 B日本占领区 C陕甘宁边区 D解放区 答案: A 试题分析:依据题干时间 1934年可知为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以得出材料所描述的农民觉悟的提高在于中国共产党的努力宣传,地区应为农村革命根据地

9、,所以选 A 考点:近 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国共十年对峙 1882年 9月申报记载: “即如公司一端,人见轮船招商与开平矿务获利无算,于是风气大开,群情若骛,期年之内效法者十数起。每一新公司出,千百人争购之,以得票为幸 ”。这种现象说明了 A政府经济政策发生重大变化 B洋务企业近代化因素增多 C社会各界支持集股筹资企业 D国人逐渐接受新型商业模式 答案: D 试题分析:材料所说为洋务派创办的民用工业获取了高额的利润,引起了人们的广泛认可,刺激了私人投资于近代企业,人们纷纷购买新产品,体现出了人们逐渐接受了新型 经济发展模式,所以选 D 考点: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 洋务运动 影响 元

10、代杂剧窦娥冤,通过窦娥含冤而死的故事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剧中窦娥死后,六月飞雪、楚州大旱。这种描写体现了 A佛教的因果循环 B法家的严刑竣法 C道家的无为而治 D儒家的天人感应 答案: D 试题分析:材料所述窦娥因含冤而死,以致上天为之悲愤,为之动容,而六月下雪,楚州大旱,体现出了儒家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所以选 D 考点:中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汉代儒学 董仲舒的君权神授、天人感应 古人云: “天子之耳不能自聪,天子之目不能自明 ”。因此,中国古代建立了 A监察制度 B三公制度 C谏议制度 D选官制度 答案: C 试题分析:材料大意为天子深居廊庙之高,远离民间,虽有耳却不能详实闻说到民

11、间疾苦,有目也不能亲眼见之,因此决策容易导致失误,为了避免失误所以采用了谏议制度,所以选 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 谏议制度 综合题 ( 26分)对同一历史事件,不同的立场会有不同的历史认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胜的日本确保了侵略中国东北的桥头堡,获得的巨额战争赔 款加快了以军需产业为中心的产业化。同时镇压了抵抗日本侵略的东学农民运动,强迫进行甲午改革,扩大了对朝鲜的影响力。以甲午战争为契机,长期延续的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国际秩序宣告瓦解。 韩国国定教科书 材料二 日清战争是作为欧美式近代立宪国家而发展的日本与中华帝国的决战。被称为 “沉睡的狮子 ”而让人

12、惧怕其潜力的清朝,与世界的预料相反,一下子就败给了新兴的日本,自古以来东亚所持续的中华秩序崩溃了。其后,列强诸国群聚清朝,马上获得了各自的租借地(借用他国领土的土地),构筑了进入中国的立脚点。 日本扶桑社出版的新 编历史教科书 请回答: ( 1)据材料一说明韩国史学界普遍关注甲午战争的主因。( 3分) ( 2)据材料指出韩、日教科书认为甲午战争对东亚历史和世界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7 分)结合所学,谈谈甲午战争对大清王朝造成的强烈冲击。( 8 分) ( 3)扶桑版日本教科书中关于 “日清战争 ”的阐述,哪些是中国史学界认可的事实?( 4分)哪里又是中国人民不能接受的?( 4分) 答案:(

13、1)甲午战争使朝鲜遭受严重的民族灾难。( 3分) ( 2)对东亚的影响:甲午战争导致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传统的世界秩序崩溃;( 2分)新兴的日本成为该地区的霸主。( 2分) 对世界的影响:甲午战争刺激了列强的侵略野心,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3分) 对大清王朝的冲击:清政府被迫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 2分)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掀起维新变法运动;( 2分)清朝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国际地位进一步下降,巨额赔款使国力进一步衰弱;( 2分)中国人在精神和信心上开始抛弃清王朝,辛亥革命最终推翻了清朝的统治。( 2分) ( 3)认可的:日本战胜东亚大国中国,让世界

14、大吃一惊;以此为转机, “列强诸国 ”以租借地形式开始瓜分 中国。( 4分) 不能接受的:把列强瓜分中国写为 “进入中国 ”,同时丝毫看不到日本对侵占中国领土(辽东半岛和台湾)的批判和反省。( 4分) 试题分析:( 1)依据材料 “同时镇压了抵抗日本侵略的东学农民运动,强迫进行甲午改革,扩大了对朝鲜的影响力。以甲午战争为契机,长期延续的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国际秩序宣告瓦解 ”可以得出甲午战后日本加强了对朝鲜的统治,时期成为了日本的殖民地,给朝鲜带来了沉重的灾难,所以引起了韩国学者的关注 ( 2)结合材料 “以甲午战争为契机,长期延续的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国际秩序宣告瓦解 ”可以得出对东亚的 影响为

15、甲午战争导致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传统的世界秩序崩溃,日本取代中国成为了亚洲地区的霸主;结合材料三可以得出在甲午中日战争影响下,列强纷至沓来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争后经济方面,清政府为了偿还战争赔款被迫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队伍发展壮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资产阶级发起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扶桑版日本教科书中关于 “日清战争 ”的阐述中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结局及其 对西方国家产生的影响是相对客观的,是为中国史学界所认可的,但其没有提及日本对中国的侵略

16、违背了当时的历史事实,是不能接受的。 考点: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甲午中日战争 ( 26分)择业观的变化反映时代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末清初理学家张履祥在训子语中说: “士为四民之首,从师受学,便有上达之路 ”, “治生以稼穑)为先,舍稼穑无可为生者。 ” “商贾近利,易坏心术;工技役于人,近贱。 ” 材料二:英国经济学家托马斯 孟 ( 1571- 1641年 )认为一个 “国家可以致富 ”,“只有靠着商人们所掌握的秘诀才行的。 ”因此,我们应该把商人 “列为这样一种受人尊重的地位;因为商人肩负与其他各国往来的商务而被称为国家财产的管理者,实在是受之

17、无愧的。 ” 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 材料三: 1952年出版的苏联小说茹尔宾一家是一部描写工人生活的优秀作品。该作品以近乎理想化的正面人物形象来表达工人阶级的劳动、生活、道德和优秀传统,成功地塑造了 “新世界的主人 ”的艺术形象。作品中有一情节:主人公茹尔宾全家庆祝孙子的诞生,他们为一个新工人的诞生而骄傲。 材料四: 2005年,上海市质量协会用户评价中心发布了上海市中小学生成长质量公益调查的报告。通过对义务教育阶段的上海学生家长进行拦截调查,共搜集总样本数为 1324份。在回答 “今后希望孩子做什么 ”的单项选择题时,30.9%的家长选择公务员,仅有 1.1%的家长希望孩子成为工人。人才就

18、业意向根据频率高低依次为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垄断性企业、金融保险等。 ( 1) 17世纪欧洲对外贸易最发达的是哪一个国家?材料一和材料二所反映的择业观有什么不同?( 6分) ( 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 16-17世纪中国与英国形成不同择业观的原 因。( 10分) ( 3)材料三和材料四对工人这一职业的认识有何不同?这两则材料对于探究工人社会地位的变迁分别有何局限?( 8分) ( 4)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探究,你认为影响择业观的因素有哪些?( 2分) 答案:( 1)国家:荷兰( 2分) 不同:中国 耕读为正途的传统择业观(做官务农),歧视商人( 2分) 英国 商人地位高,商人职业受重视(

19、 2分) ( 2)中国:自然经济占主导、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儒家 “学而优则仕 ”观念、科举制的影响等因素,传统择业观仍占主流( 4分,每点 2分,任答 2点即可) 英国: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促进资 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对外贸易的发展,商人社会地位提高;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重商主义思想的流行等( 6分,每点 2分,任答 3点即可) ( 3)不同:材料三 推崇工人这一职业,认为工人是新世界的主人;( 2分); 材料四 工人这一职业的社会认同感低,仅有少量人愿意当工人( 2分) 局限:材料三 来源于小说,带有明显的主观夸大的色彩;( 2分); 材料四 只反映局部。( 2分) ( 4)

20、因素:时代环境(背景)、立场、地域、传统思想、主流价值观等( 3 分,每点 1分,任答 2点即可,其他言之成理也可给分) 试题分析:( 1)结 合所学知识十七世纪的荷兰,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商业船队,几乎垄断了当时的海外贸易成为了当时的海上霸主所以 17世纪欧洲对外贸易最发达的国家应为荷兰;依据材料可知中国人的择业观中注重农业,轻视商人,与我国传统的经济政策 “重农抑商相吻合,而英国主张把商人放在人们尊重的地位,体现出了对商业的重视。 ( 2)中英两国不同的择业观的出现是由于当时两国的经济、政治、思想发展现状决定的,相对而言古代中国自然经济占主导、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儒家 “学而优则仕 ”观念、

21、科举制的影响等因素,所以传统择业观仍占主流;英国新航路开辟、殖民扩 张,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对外贸易的发展,商人社会地位提高;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重商主义思想的流行等所以出现了新的择业观 ( 3)依据材料可知材料三比较重视工人这一职业,而材料四对新时期中国的择业观的统计则体现出了人们对于工人职业的轻视,不愿意当工人。究其局限而言材料三来自于小说,处于当时政治经济的需求有很大的人为加工的成分,不一定是历史现实的真实反映,而材料四中的调查仅局限于小部分人,所以也不一定能客观反映中国的现实。 ( 4)结合上述回答和所学知识可以得出择业观受当时所处的时代环境和经济发展 现状,社会主流思想文化和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社会需求的影响,所以有时代环境(背景)、立场、地域、传统思想、主流价值观等 考点: 古代中国和近现代世界的经济 择业观 中外比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