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湖南岳阳县一中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hopesteam270 文档编号:340688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309.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届湖南岳阳县一中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5届湖南岳阳县一中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5届湖南岳阳县一中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15届湖南岳阳县一中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15届湖南岳阳县一中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5届湖南岳阳县一中高三 9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春秋书法体系的五个命题: “天人有序 ”“中外有别 ”“褒贬有道 ”“隐讳有法 ”和 “修辞有术 ”。这里 “书法 ”的含义是 ( ) A写字的笔法艺术 B中国传统的人生态度 C古人的书法创作要求 D古人的治史态度 答案: D 试题: 天人有序 、 中外有别 、 褒贬有道 、 隐讳有法 、 修辞有术 这五个命题 ,总体性地否定了中国史官文化产生客观性意识的任何可能。因此选择 D。 B对材料理解比较片面, AC 没有体现,排除。 考点: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儒家思想 春秋笔法 民国时期,初小四年级课本平等一文写道: “共和

2、国无阶级之分,人人平等,受治于同一之法律 虽以大总统之地位,犹必谨守法律,不能恃势以凌人。一旦罢职,即与齐民无异。 ”这表明 A民国时期中国教育发生根本变化 B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民国时期重视公民意识教育 D追求平等是民国时期政治斗争核心 答案: C 试题: A项发生于新中国成立后,故排除;由题目中的信息 “民国时期,初小四年级课本 写道 共和国 人人平等 大总统 与齐民无异 ”可知民国时期,注重平等和法制意识方面的教育,故本题应选 C项; B、 D两项的表述与题意无关,故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的影响 有学者指出:事实上农民远非如许多人想象的那样是一

3、个制度的被动接受者,他们有着自己的期望、思想和要求。他们一直有着 “反道而行 ”的 “对应 ”行为,从而以不易察觉的方式改变、修正,或是消解着上级的政策与制度。下列史实中,最能佐证材料观点的 A 发动农业合作化运动 B “大跃进 ”运动的掀起 C确立了人民公社体制 D农业生产责任制萌发 答案: D 试题:本题考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并比较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材料中 “农民并非是一个制度的被动接受者 ,他们一直有着 反道而行 的 对应 行为 ”说明农民主动实施某种制度 ,改革开放前安徽凤阳小岗村村民正是自己闯出了一条农业承包责任的形式,符合题干意思,故本题选择 D项; A、 B和

4、 C均是 “制度的被动接受者 ”不符合题意。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建设服务型政府 ”和 “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成为当前我国科学推进地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新口号。纵观历代地方行政机构变迁。下列不属于其变迁规律的是( ) A中央集权是推动地方行政机构变迁的主因 B沿袭为主、变革为辅是历代地方行政机构变迁的主线 C县作为地方行政层级的基层组织,具有相对稳定性 D地方行政机构的权力不断增强,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答案: D 试题:本题考查历代地方行政机构的变迁规律。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层级变化规律是地方权力不断被分割或日益集中于中央,总体趋势是削

5、弱, D 项表述错误,故选 D。 A项正确,地方行政机构的调整主要是为了适应中央集权的要求; B项正确,在历史上,沿袭与变革是发展的主线; C项正确,县级行政机构维持了相当长的时间,具有稳定性。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古代地方行政体制的演变。 亚里士多德说: “大家认为只有在平民政体中才可以享有自由,自由的要领之一为人人轮番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另外一个要领为人生应任情而行,各如所愿,人人应不受任何人的统治,只是这样的自由事实上不能得到,遂有轮番为统治和被统治的政治。 ”这主要说明雅典民主政治下( ) A平民政体妨碍民众 享有自由 B轮番而治是平民政治的理想途径 C人

6、们在平民政体中真正享有自由 D平民政体中人人应不受他人统治 答案: B 试题:本题可用排除法, “大家认为只有在平民政体中才可以享有自由 ”, A不符合题意,排除。 “另外一个要领为人生应任情而行,各如所愿,人人应不受任何人的统治,只是这样的自由事实上不能得到 ”, “遂有轮番为统治和被统治的政治 ”。据此排除 C、 D。因此选择 B。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雅典的民主政治 有人认为,如同牛顿发现了自然界的 “三大定律一样,西方先哲们也在人类社会同样发现了 “三大定律:第一,人是社会的中心;第二,个人利益是治理社会的基础,建立了承认和尊重个人利益的哲学观念;第三,任何

7、政府唯一的宗旨就是保护人民创造财富和享受幸福的自由。其中,第三大定律是指 A天赋人权 B社会契约论 C三权分立 D人民主权 答案: A 试题:关键信息:任何政府唯一的宗旨就是保护人民创造财富和享受幸福的自由。题干反映了政府所担任的角色,即政府是主权者的执行人,而非主权者本身,故 D项正确;本题 C项具有的迷惑性, 注意区分。 ABC项都没有从题干中体现。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启蒙运动 卢梭 15至 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写道: “由于 15世纪的地理大发现,欧洲一鼓作气 (或几乎如此 )挪动了自己的疆界,从而创造了奇迹 ”。对材料中的 “创造了奇迹 ”的最准确理解是 ( )

8、A哥伦布发现美洲 B荷兰建立商业殖民帝国 C美洲白银大量流入欧洲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形成 答案: D 试题: 注意 “最准确理解 ”, A、 B、 C三项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形成的具体表现,而这一切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形成是欧洲人创造了奇迹,故答案:为 D项。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工业革命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形成。 主持制定美国 1787年宪法的麦迪逊谈到民主政治时认为, “美国革命最重要特征,不仅是顺应人性,还在于对人性黑暗的承认 ”。 “自由之于党争如同空气之于火 因为自由孕育党争,所以它是政治生活的必需品,如果企图因消

9、除党争可消除自由,那就像灭绝空气一样荒唐 ”。这说明 A民主政治的建立应 基于对个人自由的尊重 B美国的民主政冶应该保护党争和自由 C西方式民主政治必然导致党争的出现 D政党政治的形成深刻影响了美国社会 答案: A 试题: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解决本题的关键:要找到题目的关键词。此题关键词是 “自由 ”。 B中没有提及民主政治导致党争,而是自由孕育党争; C没提到两党制; D没讲到影响。所以答案:选 A。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1787年宪法 俾斯麦从 19世纪 50年代末以来就在考虑一种特殊的德意志型的制度,既能保持普鲁士王朝和容克阶级的政 治统治优

10、势,又能在经济方面照顾资产阶级的利益,并使两个阶级利益互相融合,成为德意志帝国的统治基础。这种设想在 1871年帝国宪法中加以定型,最终促成了德意志新体制的形成。上述材料表明 A专制制度与民主制度可以相互补充 B德意志开创了适合国情的政治体制 C统一后的德国制度更具有专制色彩 D统一使德国资产阶级利益全面保障 答案: B 试题:材料反映出德意志新体制保持了普鲁士王朝和容克阶级的政治统治优势,照顾了资产阶级在经济方面的利益;即统一后的德国制度在政治方面带有专制色彩,在经济方面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也就是建立了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使德国迈入资本主义发展时期。故 A项说法错误; C、 D项与材料内容不

11、符;故选 B。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德意志帝国宪法 1871年 托拉斯在美国刚刚出现时, “全国视为怪物,视为妖魔。政府务所以摧抑扫除之 至千九百年以后,举国舆论,幡然一变。于是遏禁之政策,一 变为补救之政策 ”。这种变化表明当时 ( ) A政府放弃了自由竞争政策 B国家实行 “混合经济 ” C托拉斯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D政府成为 “总资本家 ” 答案: C 试题:托拉斯是垄断组织的一种形式。托拉斯的发展,对生产和市场的控制,会影响国计民生;但托拉斯也会采取市场调查,改进技术管理等措施,从而减少生产的无计划性。这也是人们对它态度变化的原因。 AB

12、D项与题目无关,排除。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次工业革命 垄断的出现 20世纪 30年代,美国每周有成千上万的人去电影院,轻歌曼舞的幻想型影片备受欢迎,当红童星秀兰 邓波儿通常在电影中扮演孤儿去感化富人。这一现象 A表明了新政已使全国重现繁荣的景象 B反映了民众逃避现实来求慰藉的心态 C体现了民众身陷危机淡定应对的精神 D说明了现代主义艺术得到社会的认可 答案: B 试题:从 “20世纪 30年代 ”这一时间概念中无法判断已经实行新政且取得成绩,故 A项错误;结合史实可知美国经济危机时亦有社会暴乱和动荡,且从题干中的 “幻想型影片备受欢迎 ”可知淡定应对表述不准确,故 B项错

13、误;从 “幻想型 ”“扮演孤儿去感化富人 ”可知逃避现实希求慰藉表述与题意最为符合,故 C项正确;现代主义艺术特点是反传统和个性化,而题干没有体现,故 D项错误。 考点: 1929 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危机;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电影艺术 下表是俄罗斯尤里 列瓦达咨询分析中心就 “十月革命给俄罗斯人带来什么? ”作的 4次咨询调查。从中可以看出十几年来俄罗斯民众 年份 1990年 1997年 2004年 2006年 开创了俄国历史的新时期 23% 23% 30% 30% 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26% 26% 27% 30% 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18% 19% 16% 10% 是一场灾祸

14、12% 16% 14% 16% 难以回答 21% 16% 13% 13% 一直十分推崇十月革命 对十月革命存在多元化看法 对十月革命的看法起伏较大 对十月革命的正面评价呈上升趋势 A B C D 答案: D 试题:本题主要考察学生运用数据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分析上表认为 “开创了俄国历史的新时期 ”和 “ 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这两项的比例从 1990年的 49%到 2006年上升为 60%,可见 正确。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十月革命 评价影响 下表是国民政府中央农业试验所的一组全国性抽样调查数据 年份 佃农( %) 半佃农( %) 自耕农( %) 1935 29 24

15、47 1936 30 24 46 1937 37 26 37 1938 38 27 35 该表反映了当时农村 A土地兼并的趋势 B生产结构的调整 C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 D土地所有制度的变革 答案: A 试题:结合图表分析可知:佃农和半佃农从 1935年到 1938年所占农村从业人数的比例在上升,而拥有自己土地的自耕农人数在不断减少,这意味着无地和少地租种地主土地的人数在增多,而自有田农民在减少,说明农村失地现象越来越明显,这种形势客观上反映出土地集中、兼并的趋势;选项 A的表述不符合历史事实,在国民政府统治期间,实行的土地所有制度基本上就是封建土地私有制,从来没有发生过变革;而从表格农村农民身

16、份的变更看不出来 B、 C两项所述的农村生产结构和耕作方式的变化。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土地兼并 经济史专家认为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曾出 现三次热潮: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兴起; 19世纪末 20世纪初,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这 “三次热潮 ”的相同作用是 ( ) A根本上动摇了传统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 B促进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 C一定程度上瓦解着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 D为辛亥革命奠定了物质和阶级基础 答案: C 试题:本题是考察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历程的理解。民族资本主义虽有发展但没能

17、根本动摇传统生产方式,自然经济依然占主导地位 A错误;民主共和思想广泛传播是辛亥革命的影响 B错误; D选项与题意时间不符。 C正确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民族工业的兴起;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作用 据吕氏春秋通诠 知度载: “上计,战国、秦、汉时地方官于年终将境内户口、赋税、盗贼、狱讼等项编造计簿,遣吏逐级上报,奏呈朝廷 称为上计。 ”据此, “上计制 ”的主要意图是 A控制地方财政税收 B监督考核地方官员 C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D防止官员弄虚作假 答案: B 试题: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和准确解读的能

18、力。每年年终,地方官员将地方治理状况( “境内户口、赋税、盗贼、狱讼等 ” )向上级汇报,类似于当今的年终考核,官员所呈上的报告作为考核地方官员的依据,因此答案:为B。上计是由地方官员上报的,实际情况上级并不能全部了解,因此 D 项错误。AC 两项材料无法体现。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郡县制 “主父偃说上(汉武帝)曰: 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地之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子弟以地 ,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 于是上从其计,亦如己愿 ”。上述材料中,主父偃建议的巧妙之处在于 A以广建侯国的办法来拱卫中央政权 B

19、有利于刘姓政权且抚慰了异姓功臣 C以宣扬仁孝之道为由而削弱地方王国的势力 D以分封王国子弟办法来调整统治者内部关系 答案: C 试题: “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地之封,则仁孝之道不宣 ”。材料表明嫡长子继承制下余子不能分封,不能使仁孝之道发扬光大,“令诸侯得推恩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 于是上从其计,亦如己愿 ”,说明推恩令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因此选择 C。 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春秋何贵乎元而言之?元者,始也,言本正也。道,王道也。王者,人之始也。王正,则元气和顺,风雨时,景星见,黄龙下。王不正,则上变天,贼气并见

20、。 ”材料表达的主要思想是( ) A君权神授 B天人感应 C心外无物 D格物致知 答案: B 试题: “元者,始也,言本正也。道,王道也。王者,人之始也 ”。这里董仲舒把王道与天联系在一起, “王正 ”与 “王不正 ”,都会天的层面上表现出来,有限制暴政的作用。因此选择 B。 A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C属于 “陆王心学 ”内容, D是程朱理学的穷理方式,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天人感应 据叶德辉书林清话,五代后唐时,在宰相冯道主持下,开始将儒家 “九经 ”校勘后刻版印刷。宋初国子监有书版四千,至真宗景德二年,书版剧增至十万。此外中央崇文院、司天监、秘书监等

21、机构也都大量刻书。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由此推断 A宰相冯道发明雕版印刷术 B活字印刷已取代雕版印刷 C雕版印刷得到了广泛应用 D雕版印刷限用于官方刻书 答案: C 试题: 根据所学可知,隋唐时期就已经使用雕版印刷术,而冯道生活在五代后唐时期,所以 A项错误;活字印刷题中材料没有涉及,故 B项错误;由 “书版剧增 至十万 ”、 “机构也都大量刻书 ”“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 ”等信息可以判断 C项符合题意; “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 ”表明雕版印刷不仅仅局限于官方刻书, D项表述错误。所以该题答案:为 C。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雕版印刷术

22、 中国古代有这样一类官员,他们充当皇帝私人顾问,其权力来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属于这类官员的有 A秦朝御史大夫 B汉朝丞相 C唐朝六部尚书 D明朝内阁大学士 答案: D 试题: A、 B、 C选项都是法定的中央一级官制。而明朝的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 或决策机构,这些官员只能 “他们充当皇帝私人顾问,其权力来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 ”,不能统率六部,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小依皇帝的旨意而定。因此选择 D. 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内阁的出现 北宋中期, “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 ”。这

23、表明交子 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 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 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 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答案: A 试题:考察中国古代的货币。北宋中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交子。材料 “以便贸易 ”说明这种货币具有交易凭证的作用。故应选 A。 “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 ”,说明交子产生是因为铁钱不便于交易, B不符合材料意思, CD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古代商业的发展 交子 隋唐时期,出现 “三教合一 ”主张,儒、佛、道三家互相吸取有关的思想理论,逐渐融合。 “圣人虽在庙堂之上,然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 ”这一观点说的是 A佛教与

24、道教的调和 B儒学与道教的调和 C三教的调和 D儒学与佛教的调和 答案: B 试题: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圣人指的是孔子, “圣人虽在庙堂之上,然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 ”,是指儒家思想虽然仍被视为统治思想,但其内容已经融入了道教的学说,故此题应选择 B。 考点: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 程朱理学 三教合一 下列三张图所揭示出的我国古代商业活动中心发展的趋势是 ( ) A由黄河中下游地区逐渐向长江中下游地区发展 B政治中心南移推动商业活动中心向南方地区发展 C经济重心南移推动商业活动中心向南方地区发展 D由主要在北方地区逐渐向南方和沿海地区发展 答案: D 试题:本题主要考察学生的读图能力。图

25、一的商业城市主要分布在北方,图二唐朝时期商业城市主要分布在北方以及江南和沿海地区,明朝时期集中在南方和沿海地区。随着时间的变化和经济重心的南移,商业城市逐渐向南方和沿海地区发展,因此选择 D。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古代商业的发展 商业城市的兴起 从顺治元年到嘉庆十二年 (16441807 年 )160年间,银钱比价表现出较长时期的相对稳定,始终是一千文左右波动 之后几十年里,银一两所换制钱已达一千二三百 文,最高达一千六百文 “ 其势日就增加,尚无底止 ”。 “其势日就增加,尚无底止 ”出现的原因是 ( ) A资源稀缺,供不应求 B国家管制,流通减少 C西方侵略,白银外流 D滥

26、发纸币,银贵钱贱 答案: C 试题:从顺治元年到嘉庆十二年 (16441807 年 )160 年间,银钱比价相对稳定,银价比变化之大,注意时间信息 “之后几十年里 ”。 1807年后的几十年里出现银贵钱贱的主要原因是鸦片战争以后 ,鸦片走私更加猖獗 ,白银外流 ,银价激涨。因此选择 C.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鸦片战争 虎门销烟 宣统皇帝的退位诏书写道: “ 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 予亦何忍以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 ” 这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份皇帝诏书,也被称为新时代开始的一个重要见证,是因为它 ( ) A意味着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B标志资产阶级共和政体的确立 C宣告中国君

27、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D宣告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答案: C 试题: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912年 2月 12日,清帝宣布退位,表明清政府统治结束,也表明二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结束,C项正确。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于 1912年 1月 1日 , D项错误, A、 B项无法体现。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 同盟会要求所有会员都 “矢忠矢信 ”地遵守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的主张。事实上,光复会只着重 “种族革命 ”,怀疑 “民权主义 ”;同盟会的重要分支共进会把 “平均地权 ”改为 “平均人权 ”;同盟会的重要成员宋教仁也认为

28、 “平均地权 ”理想太高。对上述现象理解错误的是 ( ) A辛亥革命缺乏权威的领导核心 B从某方面揭示了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C反映了同盟会内部实际上存在代表不同利益的阶级 D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是资产阶级具有妥协性 答案: C 试题:本题中体现了同盟会和光复会、共进会对革命纲领的理解分歧,因此 A、B、 D 正确。同盟会是资产阶级政党,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故 C 项符合题意。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三民主义 综合题 ( 20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民国元年 9 -12月预算,中央政府总收入 2719万余元,总支出 7009万余元 1913 年 4月北京政府与英、法、德

29、、俄、日五国银行团签订善后借款合同,借款总额 2500万英镑,年息 5厘,按 84%实交,以关税和盐税为抵押47年偿清,本息共计 67893597英镑。 ( 1)依据材料分析民国初年的财政状况及其影响。( 6分) 材料二 20世纪 30、 40年代的一场侵略与反侵略战争是中华民族遭遇的严峻考验。 ( 2)结合上图及历史知识,阐释日本侵华行为对中国近代工业的空前破坏。( 4分) 材料三 1949-1978年被称为走传统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时期。 材料四 许多学者提出,应该以更加宽广的视野看对外开放,开放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建设领域。 20世纪 90年代中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了顺应国际的发展潮流和国内改革的

30、加快加深的需要,走向了对外开放水平 的质的飞跃的新阶段。 ( 3)概括 20世纪 50年代新中国工业化的主要特点及形成原因。 简述 20世纪 90年代以来的中国加大全方位开放力度的主要表现。( 10分) 答案:( 1)入不敷出;北洋政府出卖国家利权;列强重利盘剥,对华控制加剧。(若答出加重人民负担,激化社会矛盾等可得 2分) ( 2)战争破坏了近代中国东部地区原有工业基础;日军掠夺沦陷区资源,以“军事管理 ”等方式控制工矿业;控制铁路和大城市,挤压民族工业的生存空间。 ( 3)特点 :计划经济体制为基础(实行单一公有制或高度集中管理体制);优先发展重工业。 原因 :工 业基础薄弱;严峻国际环境

31、;对苏联工业化的借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表现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发开放浦东、加入世贸,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写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成立上海合作组织等给 1分 )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考查的主要知识点是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的比较。 (1)结合材料分析即可,关键是提炼材料信息,从材料 “总收入 2 719 万余元,总支出 7 009 万余元 ”可以看出民国政府此时处于入不敷出的境地;从材料 “84%实交,以关税和 盐税为抵押 47 年偿清 ”说明清政府此时的财政经济受到列强的控制。 ( 2)此题考查的是日军

32、侵华对中国民族工业的影响。从图片可以看出我国东部地区的民族工业受到了严重的摧残,沦陷区日军到处掠夺资源,军事统制,民族工业的发展空间受到了严重的压制。帝国主义侵略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 (3)主要是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经济发展特点及原因,特点主要是经济发展模式、所有制结构。我国改革开放前主要是实行计划经济体制,重点发展重工业。这种工业化的原因要结合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来分析。因为没有经济建设的经验,借鉴了苏联的斯 大林模式。 (3)关键是抓住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 ”“全方位开放力度 ”这两点即可。 90年代以来,我国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同时加大了对外开放的步

33、伐。 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我国基本上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民国政府的财政状况;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 日军对占领区民族工业的破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建国后的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家庭联产承 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 (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 清王朝虽然开创了 “康乾盛世 ”,但那只是落日的余辉,很快就暗淡下去。反观西方各国,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实力迅速增强。它们对内实行资产阶级民主

34、制度,对外推行扩张政策。 1840年,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摘自人教版必修一 材料二 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世界力图 “改变中国 ”,而我们不能只是仇恨和愤怒,我们不能狭隘地站在爱新觉罗家族政权的立场上,而是应该站在文明中国的立场上。 “清代中国 ”需要改变,封闭和孤立的,腐 朽和没落的,我们自己也在内部改变,无论是洋务运动,还是戊戌变法,无论是辛亥革命,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无论是李鸿章,还是康有为,无论是孙中山,还是毛泽东,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都在尝试利用各种方法,内部改变着 “清代中国 ”,不断催生着一个崭新的新中国。 裴钰改变中国 鸦片战争英国出兵 170周年反思 材料三 Revol

35、ution者,若转轮然,从根柢处掀翻之,而别造一新世界。(注:“革 ”字有变革、更改之意) 梁启超释革( 1903年) 材料一和材料二认为鸦片战争是中国 “重新回到全面开放和多样化的近代文 明转型 ”的转折点。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6分 ) 有人认为辛亥革命是 “别造一新世界 ”。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你是否同意其观点?请说明你的理由。( 6分) 答案: )鸦片战争使中国被迫放弃了闭关锁国的政策,开始面向世界;自然经济开始解体,预示着新的经济形态(民族资本主义)将会出现;惊醒了部分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中国开始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促使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 ( 2)同意。 辛亥革

36、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民主共和制度。 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促进了思想解放。 辛亥革命促进了民族资本 主义经济的发展。 辛亥革命促进了社会生活的现代化。( 三点,任意一点 2分) 不同意。 民国建立后,专制势力依然强大,并控制了政权。( 2分) 地主土地所有制未被打破;小农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纲常礼教、等级观念仍根深蒂固。( 两点,任意一点 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试题:第( 1)问,考查学生理解分析的能力,关注鸦片战争在近代中国从闭关锁国到开过开放、由传统文明向近代文明过渡的影响,对这种转型的理解主要从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客观影响等方面进行理解,可以从

37、政治、经济、思想观念三方面阐释即 可。 ( 2)本题是观点评论题型,首先要明确材料的大意。梁启超认为,革命 “若转轮然,从根柢处掀翻之,而别造一新世界 ”,认为革命对于社会的改造作用十分彻底。题干提供了一个观点,有人认为辛亥革命是 “别造一新世界 ”,在作答的时候要明确自己的态度是同意还是反对,并运用史实论证即可。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鸦片战争的影响;史学理论与方法 历史方法论 历史观;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评价和影响 ( 18分)国家实力有两种,一种是硬实力,指国家的经济、军事等实 力;另一种是软实力,指国家的文化价值观

38、念、社会制度等实力。现代社会看重软实力的竞争。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日本学者认为,隋唐时期,日本从中国学习了几个文化要素,使得日本的历史完成了一个飞跃,这几个文化要素就是汉字、儒学、官制和大乘佛教。 孟宪实传统文化:中国文化软实力之源 材料二:中国的传统文化自汉以来,是以儒学为中心的文化架构,一直被我们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文化,但是到了晚清出现千年未有之文化危机 从晚清开始,中国社会就是一个不断重建文化自信心的过程,这种文化自信心的建设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 廖保平铁屋里的大国突围 材料三:公民社会是独立于政府之外的力量。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 奈认为,当今美国的软实

39、力主要依靠的是公民社会而不是政府,中国则倾向于依靠政府政策和公共外交手段来影响中国软实力。 约瑟夫 奈著权力的未来 ( 1)试以唐宋的史实为例,从文化价 值、社会制度等角度概括古代中国软实力的表现。( 4分) (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史实说明近代中国社会是如何从物质方面、制度方面、精神方面来 “重建文化自信心的 ”。( 6分) ( 3)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在政府主导下为提升国家软实力所作的努力有哪些?( 4分) ( 4)有人认为,美国开国元勋奠定了美国发展软实力的基础,请从价值观念和体制构建两个方面说明这一观点。( 4分) 答案:( 1)表现:文化价值:儒学发展到哲理化的理学;中国文化对周边

40、国家文化发展影响深远,中华文化圈形成;四大发明的传播推动着世界文明的发展。 社会制度: 实行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完善中央集权制。 ( 2) 物质层面:兴起洋务运动,积极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制度层面: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推动民主政治的构建; 精神层面:掀起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推动民主思想的发展。 ( 3)努力 政治方面: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文化教育:实行双百方针;推动扫盲教育、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发展;积极传播中国文化,创办孔子学院; 外交方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加入 WTO 组织等。 (其他言之成理亦可酎情给分,软实力如果答了经济发展或军事方面,不给分。)

41、 ( 4) 价值观念:天赋人权,自由平等,主权在民; 体制构建:三权分立、共和制、总统制。 试题分析:( 1)首先明确文化软实力的含义: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实力,在此基础上结合所学中国古代的文化成就回答该问题即可,即儒学发展到哲理化的理学;中国文化对周边国家文化发展影响深远,中华文化圈形成;四大发明的传播推动着世界文明的发展;社会制度:实行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完善中央集权制。 ( 2)问题二可以转换成近代以来中国如何建立新型文化,即物质层面:兴起洋务运动,积极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制度层面: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推动民主政治的构建;精神层面:掀起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推动

42、民主思想的发展。 ( 3)结合教材内容可以直接归纳直接出新中国成立后大力推动文化发展的举措以及所取得的文化成就即可,即政治方面: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文化教育:实行双百方针;推动扫盲教育、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发展;积极传播中国文化,创办孔子学院;外交方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加入 WTO组织等。 ( 4)回答该问题首先在于明确美国文化的软实力的内涵:天赋人权,自由平等,主权在民,然后在此基础上寻找为实现上述理念美国开国领导人 华盛顿,所作的努力及所指定的制度即可,即三权分立、共和制、总统制。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儒学的世界影响;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1787年宪法 1787年宪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