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河南省河南大学附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Iclinic170 文档编号:348988 上传时间:2019-07-23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83.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2013学年河南省河南大学附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12-2013学年河南省河南大学附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12-2013学年河南省河南大学附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12-2013学年河南省河南大学附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12-2013学年河南省河南大学附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12-2013学年河南省河南大学附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地震波在不同媒介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科学家利用这一原理探究地球内部结构。据此回答文题。 【小题 1】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时,科学家们发现在距离地面大约 2 900千米深度处横波速度突然降低为零,纵波速度也突然降低,这说明了 ( ) A地球内部存在着岩浆 B该深度上下层次的温度变化明显 C大陆地壳与大洋地壳的厚度不同 D该深度上下层次的物质组成存在很大差异 【小题 2】人们在生产活动中还常利用地震波 ( ) A传递声音信号 B进行地质探矿 C调查农作物病虫害情况 D测量山峰的高度 答案: 【小题 1】

2、D 【小题 2】 B 试题分析: 【小题 1】根据所学的有关地震波的知识可知,地震波可分为横波和纵波两种,再结合材料中相关信息可知, “地震波在不同媒介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 ”这一信息,可以推定,如果在地球内部距地表大约 2900千米处,横、纵波突然发生明显的变变化,只能说明在此上下层次的物质组成明显不同,这也正是当年德国地球物理学家古登堡发现这一不连续界面的依据,故选 D。一般认为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它距地表的深度大约是 100千米 400千米,故选项 A的说法是错误的。地震波波速的变化一般来说与地壳的厚度、温度没有多大的关系,故 B C选项的说法是错误的。 【小题 2】不同矿物质的组成不

3、同,地震波在其中的传播速度会有一定的变化,利用这一变化可以探明地下矿物的物类、埋藏深度、储藏量等。故地震波还可以用在地质探矿方面,故选 B。当今时代对农作物病虫害的调查与山峰的高度的测量一般都会使用 3S系统。而声音信号的传递是使用现代的通讯工具来完成的。故选项 A C D均是错误的。 考点:地震波 的特点及其应用 点评:本组题是对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认知方法的考查,属于基本概念,难度小 有关大气运动的力的正确叙述是: A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并指向高压 B地转偏向力既改变风向,又改变风速 C摩擦力与风向相反,只减小风速,不影响风向 D水平气压梯度力对风速风向起主要作用 答案: D 试题分析

4、:近地面大气运动受到三个力的作用,其中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源动力,它总是与等压线垂直,并从高压指向低压;地转偏向始终与风向垂直,在风的形成过程中,它只改变风向, 不改变风速。摩擦力与风向相反,有减 小风速的作用。但需要注意的是风向是三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故不说它对风向没有影响。由此可知选项 A B C 均是错误的,故选 D 考点:风的形成过程中三个力的作用 点评:本题的关键是掌握近地面风的形成是三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需要考生准确理解三个力各自所起的作用与特点,难度偏大。 该图为南半球近地面大气水平运动模式图,如果 这个力不存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这个力会增大 B 与 的交角始终不变 C

5、的方向最终会与等压线平行 D 与 最终会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水平气压梯度力始终是从高压指向低这一知识点,可以判定 为水平气压梯度力,其大小不因其它两个力的大小而改变,它只取决于水平气压梯度的大小(单位距离的气压差异)。再根据题目中的提示 “南半球 ”可知地转偏向力向左偏,可以推断 为风向,又因为地转偏力始终与风向垂直,则可以肯定 为地转偏力,摩擦力与风向相反,故 为摩擦力。当摩擦力不存在时,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在二力的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考点:风的形成过程中三个力的作用 点评:本题的关键是掌握近地面风的形成是三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需要 考生准确理

6、解三个力各自所起的作用与特点,难度较大。 该图为南半球等压线分布示意图,风向正确的是: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水平气压梯度力始终是从高压指向低这一知识点,可以排除选项 D C , 再根据题目中的提示 “南半球 ”可知地转偏向力向左偏,可以判定只有 A的风向是正确的,故选 A. 考点:风向的判定 点评: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平气压梯度力始终是从高压指向低、地转偏向力在南半球是向左偏这两个知识点,同时注意近地面的风在三力的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有一定的夹角。难度较小 该图是某大陆沿北回归线作的剖面示意图,据此回答问 题。 【小题 1】如果图中 M、 P表示近地面的等压面,此时 地吹 A东南风 B东北风

7、C西北风 D西南风 【小题 2】图中下列地区昼夜温差最小的是 ( ) A 处 B 处 C 处 D 处 答案: 【小题 1】 A 【小题 2】 A 试题分析: 【小题 1】注意观察 M、 P两等压面所显示的特点是:在陆地上向上凸,海洋上向下弯曲,根据等压线要竖直方向上的弯曲规律 “高凸低凹 ”可以判定此时陆地是高压,海洋是低压,风应该从陆地吹向海洋;再根据题上的提示 “是沿北回归线所做的剖面图 ”可知左右方向分别表示的是西东两个方向,北半球受地转向力的影响,向右发生偏转即可以判定图中此时 地吹东南风 【小题 2】根据所学的大气的作用原理可知多云的地区比晴朗的地区的昼夜温差小,由此可以排除选项 C

8、 D 。再根据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可知,海上的昼夜温差较陆地小,进而可以肯定答案:为 A 考点:大气的热力作用与风向 的判定 点评:本组题需要考生掌握等压线在竖直方向的弯曲规律、影响近地面的风的形成的三个力的作用及特点、方向的判定、大气的热力作用等相关知识,综合性较强,难度较大。 读 “以北极为中心的局部大气环流分布示意图 ”(AB为晨昏线,阴影部分为气压带 ),回答 【小题 1】图中甲所在地的气压带名称应该是 ( ) A赤道低气压带 B副极地低气压带 C副热带高气压带 D极地高气压带 【小题 2】图示时刻,北京时间为 ( ) A 11时 B 17时 C次日 2时 D次日 5时 【小题 3】在此

9、期间,以下地理现象可能出现的是 ( ) A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盛行西北风 B南极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C开封正在举办菊花花会 D澳大利亚正值高温酷暑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2】 D 【小题 3】 B 试题分析: 【小题 1】根据所学的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可知,能控制 3040地带的气压带只能是副热带高气压带。 【小题 2】根据题意并结合上题的分析,可以肯定这时北纬 3040地带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说明时间是在每年的夏季,北极地区应该有极昼现象。再根据图中的相关信息可以肯定图的晨昏线 与北纬 700纬线相切,过切点的经线( 450E)的地方时 0: 00或 24: 00,由此可以

10、得出北京时间为次日 5时。 【小题 3】北半球的夏季,南半球正值冬季, “澳大利亚正值高温酷暑 ”不可信。此时长江中下游地区盛行东南季风。开封的菊花花会应该是在春季举行。南极地区出现极夜是比较正常的。故选 B。 考点:全球气压带、风带及日照图的综合判读 点评:本题涉及到全球气压带、风带与日照图的综合判读,要求考生有较强的从图中获取有效信息并能迅速调动和运用所学的知识的能力,综合性强,难度较大。 读近地面气压带、风带示意图,回答问题。 【小题 1】图中气压带代表 ( ) A赤道低气压带 B副极地低气压带 C极地高气压带 D副热带高气压带 【小题 2】图中风带代表 ( ) A风带 1为东北信风带

11、B风带 1为盛行西风带 C风带 2为盛行西风带 D风带 2为东南信风带 答案: 【小题 1】 D 【小题 2】 C 试题分析: 【小题 1】根据气流总是从高压流向低压可以肯定图的气压带只能是高压带,排除选项 A B C 。故选 D。 【小题 2】从图中风向的偏转方向不难确定是发是南半球的气压带,再结合上题的结论,可以肯定图中的气压带为南半球的副热带高压带,由此就可以断定图中的风带 1、 2分别为东南信风带和盛行西风带。故选 C 考点: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判定 点评:本题的关键是从气流运动的方向来确定图中气压带为高压带,再根据风向的偏转方向为确定所属的南北半球,进而才能确定对应的风带的名称。这要求

12、考在熟悉课本基础知识的基础之上,具有较强的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有关气压带和风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低气压带均盛行上升气流 B高气压带均是由于空气冷却下沉形成的 C赤道低气压带北邻东南信风 D南半球的盛行西风是西南风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的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不难发现:极地高气压带是因为空气冷却下沉所形成的,而南北半球的两个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形成是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造成高空气流下沉而形成的。在赤道低压的北侧是东北信风带,而不是东南信风;南半球的盛行西风是属于西北风,故选项 B C D 的说法都是错误的,只有选项 A的说法是正确的,赤道低气压带是因为近地面的气流受热上升。

13、南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也是因为冷暖气流交遇形成锋面之后,暖气流沿锋面上升而形成的。故低压带均盛行上升气流。 考点:三圈环流的形成与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点评:本题的关键要求考生熟悉三圈环流的形成及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属于识记性较强的题目,难度不大。 读 “北半球中高纬度示意图 ”,完成问题。 【小题 1】有关甲、乙的位置,正确的是( ) A甲位于 30N B乙位于 30N C甲位于 90N D无法确定 【小题 2】有关 气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是冷性气流 B 是暖性气流 C 是西风带 D 是西风带 答案: 【小题 1】 A 【小题 2】 C 试题分析:根据图示中 两股气流交

14、遇形成锋面后, 沿锋面上升,可以肯定 从低纬方向来的暖气流, 是从高纬方向来的冷气流,进而可以肯定 、 所在的环流分别是北半球的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甲所在的纬度位置是在30N 附近,乙在 900N 附近。从 30N 附近流向 600N 附近的 气流为北半球的盛行西风(西北风),是一股暖气流;从 900N 附近流向 600N 附近的 气流是北半球的极 地东风(东北风),是一股冷气流。 考点:三圈环流的形成与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点评:本题的关键是要求考生利用 600N 附近的极锋两侧的气流来确定图示为三圈环流的中、高纬环流,再通过两股交遇后的气流在锋面上的上下关系来确定其冷暖性质,进而完成相应

15、的判断,题目难度虽然不是太大,但需要考生有较强的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以下各项的一组风带中,风向相同的有 ( )。 A南半球的信风带与北半球的信风带 B北半球的极地东风带与南半球的极地东风带 C南半球的信风带与南半球的极地东风带 D南半球的中纬西风带与北半球的中纬西风带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可知,南北半球的信风分别是东南信风和东北信风,故选项 A错误;南北半球的极地东风带的风向分别是东南风和东北风,故选项 B的说法也是错误的。南北半球的盛行西风分别是西北风和西南风,故选项 D也是错误的,只有选项 C南半球的信风带(东南风)与南半球的极地东风带(东南风)的风向是

16、相同的说法是正确的。故选 C 考点 :全球的六个风带的风向特点 点评:本题的只要考生熟悉全球的六大风带的分布规律及其风向的特点即可完成,属于识记性的题目,难 度不大。 下列四幅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图 (图中曲线表示等压面,直线表示等高面 )中,正确的是 答案: A 试题分析:在近地面,受热气流上升,形成低压(热低压),遇冷收缩下沉,形成高压(冷高压)。在热低压的高空由于近地面的气流上升形成相对高压(动力高压),冷高压的上空由于气流的下水下沉,形成相对的低压(动力低)。使得在竖直方向上的等压线发生弯曲,弯曲遵循的原则是 “高凸低凹 ”,根据这一原则就容易选出正确的选项 A,其它的选项均是错误。

17、 考点:热力环流中竖直方向上等压面的弯曲规律 点评:本题关键是掌握热力环流中高低压的形成与竖直方向上等压面弯曲规律:“高凸低凹 ”,难度较大。 下面四幅图表示的热力环流中,错误的是( ) 答案: C 试题分析:海陆风是热力环流中一个典型的实例,因为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白天陆地气温高,气流上升,形成低压,海洋气温低,盛行下沉气流,形成高压,风从海洋吹向陆地。故 C图中的热力环流正好弄反了。 考点:热力环流及其实例 点评:本题关键是考生真正掌握热力环的形成原理,对各种形式的热力环流模式能正确地进行分析与理解,难度对高一来说是比较适中 读图,据此完成问题。 【小题 1】有关气温和气压,叙述正确的是

18、( ) A 地气温小于 B 地是高气压 C 地是高气压 D 处的气压值有可能大于 【小题 2】有关 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若 位于同一纬度,则 地气温最低 B若 表示三个不同纬度带,则 的纬度最低 C若图中表示三圈环流,则可表示为低纬度环流 D若表示城郊热力环流,则 的气压要高于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2】 C 试题分析: 【小题 1】高低压一定是在同一水平面上进行比较的,在同一竖直方向上,越往高空,气压越低,所以 D选项的说法是错误的。气体受热膨胀上升,形成热低压。遇冷收缩形成冷高压,从图中所示的状况,容易判断选项 A B的说法是错误的。正是因为 处的气流上升,在其高空 处

19、形成一个相对高压(动力高压),故选项 C是正确的。 【小题 2】若 位于同一纬度,从 地盛行上升气流不难推断其气温最高。 表示三个不同纬度带,则图示为三圈环流的组成部分,根据所学的有关三圈环流的知识容易推断这两个环流是属于低纬环流, 地处于赤道附近,纬度应该是最低的 。无论是哪种形式的热力环形式,图中的 地一定是低压中心所在地,其气压值一定低于 、 ,故选 C 考点:大气运动及三圈环流 点评:本题一定要求考生掌握热力环流中不同方向上的气压大小关系及其比较方法、三圈环流等相关知识点,试题难度比较适中。 关于地球内部圈层的正确叙述是 ( ) A地壳厚薄不一,大陆部分比较厚,大洋部分比较薄 B莫霍界

20、面以上是地壳,莫霍界面以下是地核 C古登堡界面以上是地壳,古登堡界面以下是地幔 D根据地震波的变化可知,地幔和地核的物质状态为液态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对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的研究发现,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大圈层,莫霍界面以上是地壳,莫霍界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以上是地幔,古登堡界面以下是地核。地壳具有厚度的不均一性和硅铝层的不连续分布两大特点,大陆地壳是双层结构既有硅铝层,也有硅镁层,比较厚;大洋地壳为单层结构,只有硅镁层,比较薄。只有外核可能为准液态,其它圈层都是以固态为主,故选项 B C D 的说法均是错误的,故选 A 考点:地球内部各大层的特点 点评:本题是学生对

21、地球内部各大圈层的特点比较熟悉,属于识记性比较强的基本概念题 难度小 纵波和横波在古登堡界面处发生的显著变化是 ( ) A波速都降低为零 B波速都明显增加 C纵波完全消失、横波波速突然下降 D横波完全消失、纵波波速突然下降 答案: D 试题分析:地震波在经过莫霍界时,波速都明显增加,只不过纵波的增速更大、更快;在经过古登堡界面时,横波完全消失、纵波也波速突然下降 ,故选 D 考点: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时的波速变化特点。 点评:本题要求对教材中相关图记忆比较清楚,而有较为深刻的研究,还是属于知识的识记性较强的题目,难度略大。 使地球上表面 “体温 ”变化不至于过于剧烈的最重要原因是: A地球上

22、有面积广阔的水圈 B地球上有厚厚的大气圈 C地球上有生气勃勃的生物圈 D地球上海陆分布均匀 答案: B 试题分析:地球是目前发现的唯一具有生命的天体,这与其自身拥有适宜的温度条件有关,这种温度条件包括自身温度的高低与变化幅度大小两个方面,地球的自身温度的比较适中,在较大程度上是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其 “体温 ”的变化幅度小是因为地球周围有一层厚厚的大气,一方面对太阳辐射起到了削弱作用,另一方面近地面也对地球起到了一定的保温作用。 其实地表的温度变化幅度不大还有另一个因素,就是地球的自转周期适中,使得地表白天的升温幅度不会过大,晚上的降温幅度也不会过大,昼夜温差小。故选 D 考点:地球生命存在的条

23、件 点评:本题是属于地球生命存在条件的拓展题目,学生容易把思维想到地球的外部圈层所起的作用上去,进而出现错选 ,题目难度不大。 该图为 “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 ”,读图回答问题。 【小题 1】图中数码所代表的地球圈层正确的有 ( ) A 为地壳 B 为岩石圈 C 为软流层 D 为下地幔 【小题 2】下列有关地球圈层特点的途述,正确的有 ( ) A 圈层为人类主要活动环境 B 圈层的厚度陆地较海洋大 C 圈层横波不能穿过 D 圈层的物质状态为固体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2】 B 试题分析: 【小题 1】根据所学的知识可知图中的 、 、 、 、 平流层、地壳、软流层、外核、内核,故选 C

24、 【小题 2】人类活动的主要环境是陆地环境,不是 所代表的平流层。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过程中,只是地表以下大约 2900千米处的古登堡面处突然消失,在地壳和 所在的软流中是可以通过的,横波不能通过 所在的圈层,说明它是处于一种准液态状态,故选项 A C D都是错误的。只有选项 B的说法是正确的, 所代表是地壳,地壳的最大特点是厚度的不均一性和硅铝层的不连续分布,大陆地壳是双层结构既有硅铝层,也有硅镁层,比较厚;大洋地壳为单层结构,只有硅镁层,比较薄。故选 B 考点:地球各大圈层分布状况 点评:本题不仅要求考生熟悉地球内部各大圈的名称与分布,同时还要求对各圈层所在的距地表的深度数字都比较熟悉,

25、难度虽然不大,但识记性较强。 2009年 12月底,菲律宾马荣火山开始喷发。此次火山喷发出大量炽热的岩浆,这些物质可能来源于 ( ) A岩石圈 B地壳 C下地 幔 D软流层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的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可知,在上地幔中的岩石圈顶部的下面存在着一个软流层,一般都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故选 D 考点:地球内部各大圈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点评:本题虽然是一个识记性的题目,但它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增强了高一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改中 “让学生学习有用的地理 ”这一精神。 对地面起保温作用的辐射形式是 ( ) A大气逆辐射 B大气辐射 C地面辐射 D太阳辐射 答案: A

26、试题分析:太阳通过太阳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主要传给了大地,大地又以大地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主要传给了大气,大气在吸收了热量后双以大气辐射的形式向外释放能量,其中大部分是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回到了地面,减少了地面因地面辐射而造成的热量损失,对地面起到了一定的保温作用。故选 A 考点:大气的热力作用 点评:本题的关键是考生对大气的热力作用的全过程比较熟悉,懂得大气的保温作用是两个过程: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和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把热量还给地面的过程,难度不大 夏季白天天空多云时,气温不太高,原因是 ( ) A云层吸收了太阳辐射 B云层反射了太阳辐射 C云层散射了太阳辐射 D云层逆辐射弱 答案: A 试题分析:太

27、阳辐射大到地面之前要经过大气层,大气对太阳辐射有一定的削弱作用,这包括了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反射作用的大小与云层的多少、厚度有较大的关系。白天天空中的云量越多,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越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就少,大气吸收到地面长波辐射也少,大气的温度就不会过高。故选 A 考点: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点评:本题的关键考生对大气的热力作用的全过程比较熟悉,懂得太阳把热量传大地的过程中会受到大气对太阳辐射的三种削弱作用,地面得到的太阳辐射的减少,大气得到地面的热量也相应就少,明白大地是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的热量来源,本题难度不大,理论性强。 下列辐射按波长由长到短的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 ) A

28、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 B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太阳辐射 C地面辐射,太阳辐射,大气辐射 D大气辐射,地面辐射,太阳辐射 答案: D 试题分析:一般来说,物体都在向外以电磁波的形式释放能量,物体的温度越高, 释放出来的能量的波长就越是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区域。根据所学的 “太阳暖大地 ”、 “ 大地暖大气 ”、 “ 大气保大地 ”的原理可知太阳的温度大地的温度大气的温度。故太阳辐射的波长地面辐射的波长大气辐射的波长 ,故选 D 考点: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的波长关系 点评:本题是一个识记性比较强的题目,只要求学生知道三者的波长关系即可,不一定要求学生掌握其理论依据。 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

29、: A不同纬度间的温度差异 B海陆之间的热力差异 C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差异 D地球自转引起的偏向力 答案: D 试题分析: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冷热不均。大气受上升膨胀,遇冷收缩下沉,进而造成大气在竖直方向上的升降地运动,升降运动的结果造成同一水平面上的水平气压差,再度引起土气在水平方向的运动 风,形成热力环流。不同纬度之间存在热量差异,一般来说低纬度地区的气温高,高纬度地区的气温低,近地面气流总是存在从高纬流向低纬的趋势。但当真正的大气运动起来以后,会受到地球自转偏向力、海陆分布差异及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引起的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等多因素的影响,使得全球的大气运动变得比较复杂。 考点:大气运动

30、的形成 点评:本题关 键是要求考生明白大气运动的形成过程中的几个重要概念:能量来源、根本原因、大气水平运动的根本原因(源动力),地球自转对三圈环流的形成的影响、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海陆分布对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影响等众多因素。题目本身不难,但原理性较强。 综合题 据 “近地面风向示意图 ”回答问题( 10分、每空一分) ( 1)写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力的名称: a: _ _c: _ _ d: _ _。据图判断该风向位于 半球 ( 2)若无 c、 d ,只受到 a力作用,风向将与等压线 _;其方向总是由_指向 _。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 。 ( 3)若无 d,只受 a、 c影响,风向最终将与等压线

31、_。 ( 4)在近地面大气中,风向与等压线的关系为 _。 答案:( 1)水平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 摩擦力 北( 2)垂直 高压 低压 赤道高空( 3) 平行 ( 4)斜交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是考查大气的水平运动 风的形成机理。第( 1)题,近地面大气运动一般都会受到三个力的作用,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源动力,它总是与等压线垂直,并从 高压( 1005 百帕)指向低压( 1000 百帕)即图中 a;地转偏向始终与风向垂直,摩擦力与风向相反,但在一条直线上。故 c代表的地转偏向力,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之下,风向偏离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不可能超过 900,由此可以肯定 b 代表的风

32、向, d 代表的是摩擦力。从图上不难看出风向相对于水平气压梯度力而言,是向右发生了偏转,由此可以判定该地地处北半球。第( 2)题 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源动力,若无地转偏向力 c、摩擦力 d,只受到水平气压梯度力 a的作用,风向将始终垂直于等压线,并且由高压指向低压。大气的水平运 动不受摩擦力的情况一般是发生在高空,不受地转偏向力的情况,只能发生在赤道地区,若要同时不受这两个力的作用,则只能在赤道的上空。第( 3)题,若大气的水平运动只受到水平气压梯度力 a和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力,没有摩擦力,最终风向与等压线平行。第( 4)题近地面大气的水平运动一般都会受到三个力的作用,最终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

33、斜交。 考点:风的形成 点评:本题的关键考生熟悉在受到不同力的作用下风向的特点及各个力在风的形成中所起的作用,题目带有较强的物理性质,难度对高一的考生来说比较一般。 读全球性大气环流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 12分) (1)图中字母与数字代表的气压带或风带是: A , B 。 C , D , 1 , 2 , 3 , 4 。( 8分) ( 2)在图中 3和 5处画出盛行风向( 4分) 答案:( 1)赤道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 东南信风带 东北信风带 盛行西风带 极地东风带 ( 2) 3处画西南风, 5处画西北风 试题分析:第( 1)题 只要考生能熟悉记忆即可,

34、试题本身没有难度。第( 2)题南北纬 4060地带是西风带的位置,只不过北半球是西南风,南半球是西北风。 考点:本题是考查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 点评:试题本身没有难度,完全是一个识记性的题目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8分 ) (1)甲、乙、丙、丁四点的气压大小,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为:_。 (2分 ) (2)用箭头在图上标出环流模式。 (2分 ) (3)甲、乙两地中气温较高的是 _。 (2分 ) (4)一般情况下,甲、乙两地对应的天气状况分别是:甲地 _,乙地_,两地气温日较差较大的是 _。 (6分 ) (5)假若图示区域位于北半球,则甲、乙之间的风向为 _ _,丙、丁之间的风向 为

35、 _ _。 (4分 ) (6)假若图示环流为城市热岛环流,则表示郊区的是 _地。 (2分 ) 答案:( 1)乙甲丁丙( 2)略(热力环流的方向为顺时针方向)( 3)甲( 4)阴雨 晴朗 乙( 5)东北风 西风( 6)乙 试题分析:第( 1)题,利用竖直方向上等压线弯曲变化的规律 “高凸低凹 ”可以推断高空的丙、丁分别为低压、高压,对应的近地面的乙和甲分别为高压和低压,再根据在竖直方向上 “越往高空气压越低 ”的原理可以得出四地的气压大小关系为乙甲丁丙。第( 2)题 根据第( 1)题的分析可以比较容易完成热力环流图 顺时针方向。第( 3)题 近地面的高低压的形成与热力因素有关,受热上升形成热低压

36、,遇冷下沉形成冷高压,故甲地的气温高于乙地。第( 4)题,气流上升的过程中,受冷容易成云致雨,多阴雨天气,气温的日较差小。气流下沉,的天气一般是晴朗天气,气温的日较差大。第( 5)题,假若图示区域位于北半球,近地面气流在从乙流向甲的过程中,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向右偏转,成东北风。高空气流从丁流向丙的过程中,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向右偏转 900,成西风。第( 6)题,在城市热岛环流中,近地面的气流总是 从郊区流向城区,由此推断甲为城区,乙为郊区。 考点:综合考查热力环流的相关知识 点评:本题的综合性较强,要求学生全面、深入的掌握热力环流的相关知识,试题难度不是太大,但是试题本身追求知识掌握的全面性,这对高一的考生来说也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