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甘肃省甘谷一中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confusegate185 文档编号:349217 上传时间:2019-07-23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152.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2013学年甘肃省甘谷一中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2012-2013学年甘肃省甘谷一中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2012-2013学年甘肃省甘谷一中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2012-2013学年甘肃省甘谷一中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2012-2013学年甘肃省甘谷一中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12-2013学年甘肃省甘谷一中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图表示在某生态系统中, a、 b、 c三个种群数量变化的相互关系,下列描述正确的 ( ) A a肯定是生产者, b肯定是初级消费者 B abc 构成一条食物链 C a与 b、 b与 c为捕食关系 D a与 c为竞争关系 答案: C 试题分析 : 生产者减少直接导致消费者减少的,就上面的关系不能确定生产者,A错误。 因为不能确定生产者是谁,或有没有生产者,就无法确定食物链, B错。通过描述可以确定 a与 b、 b与 c为捕食关系, C正确,但不能确定 a与 c之间的关系, D错。 考点:种间关系 点评:本

2、题分析要对 a、 b; a、 c分别分析,否则会陷入矛盾之中。 生活在一个生物群落中的两个种群( a、 b)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 ( ) A a种群与 b种群为捕食关系 ,a种群依赖于 b种群 B a种群与 b种群为竞争关系 ,竞争程度由强到弱 C a为 S型增长 ,其增长受本身密度制约 D b为 J型增长 ,始终受到 a种群的制约 答案: C 试题分析 :图示曲线中,在 b种群达到最大点之前,是由于环境条件充裕,两个种群都可以获得自己所需要的空间和食物。随后由于二者竞争的加剧,适应性较差的 b 生物在竞争中逐渐被淘汰, A 错, B错。 a 种群由于其种群密度的增加,生存压力增

3、大,在达到 K 值时就不再继续增加, C正确。 b生物在增长阶段,不受 a制约,之后与 a竞争中失败而被淘汰, D错。 考点:种群数量变化 种间关系 点评:种间关系曲线结合种群数量变化曲线是高频考点,对于竞争曲线和捕食曲线学习时要注意辨析。 下图为种群数量增长曲线,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 K 值提高 B BC 段种群增长率逐渐下降,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C B到 C变化过程中,其天敌捕食成功率将会增加 D曲线 Y表明自然状态下种群无法实现最大增长率 答案: B 试题分析 :J 型曲线是在理想条件下的种群数量变化,而在实际环境中生物生存的资源是有限的,还有天敌的存在,都

4、限制了种群数量的增长,即呈现 S型增长, D正确。改善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生物有了更丰富的生存条件, K 就会提高, A正确。 BC 段种群数量呈现增长趋势,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B错误。随着被被捕食者种群数量的增多,天敌就可以更方便地获取到食物, C正确。答案: B。 考点:种群数量变化 点评:本题是关于 J型和 S型曲线的考查,其中两种曲线的形成原因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在决定鲸的捕捞量时,研究了右图,该图表示了鲸的出生率,死亡率与种群大小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曲线 1代表死亡率, P代表该种群的最大数量 曲线 2代表死亡率, P代表该种群的最大数量 曲线 1代表出生率, P代表环境

5、允许的最大数量 曲线 2代表出生率, P代表环境允许的最大数量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 :曲线 1如果代表死亡率,曲线 2代表出生率,则种群将出现负增长;因为图中 P一定代表环境允许的最大数量,所以 0P表示种群是增长的,可见,曲线 1应该是出生率,曲线 2是死亡率。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增长,达到环境允许的最大数量, B正确。 考点:种群数量变化 点评:本题 P点含义是突破点,同时曲线 1与 2之间的差值表示存活率。 右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 4种成分之间的关系。下列相 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1和 2包含着所有种群构成的群落 B 3代表的是自养生物 C 代表光合作用, 代表呼吸

6、作用 D 4中包含了大气中的 CO2库 答案: D 试题分析 :生态系统包括无机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4种成分,能够直接与无机环境进行物质交流的是生产者,所以其中的 4是无机环境, D正确; 1是生产者, B错; 2是消费者, 3是分解者。 是光合作用, 是呼吸作用, 表示碳以有机物形式流向消费者, C错。 1、 2、 3共同组成了生物群落, A错。 考点:生态系统物质循环 点评:本类题目属于课本中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式图的变形,认识清楚各成分在碳循环中的作用是准确迅速解答的关键。 如图是某一个湖的能量金字塔,下列相关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a、 b、 c、 d分别表示不同的 营养级 B

7、 a、 b、 c、 d之间形成一条 a到 d的食物链 C a、 b、 c、 d的大小分别表示不同的营养级所得到的能量 D a、 b、 c、 d的大小变化体现了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特点 答案: B 试题分析 :能量金字塔就是依据在单位时间不同营养级生物获得能量绘制而成,A、 B正确,由于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营养级越高的生物获取的能量越少,D正确。其中的营养级是指食物网中处于同一营养级的所有生物,而不是食物链中不同营养级的的生物, B错。 考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 点评:处于不同营养级的生物不一定位于一条食物链上,这一点是 解答本题的关键。 调查某生态系统两个营养级的能量流动关系如下图所示。字母代

8、表能量数值,若能量传递效率是 15%,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 A C 0.15B B C 0.15D C C 0.15( A B D E) D B A D E 答案: A 试题分析 :能量传递效率是指输入到下一营养级的能量即被下一营养级生物所同化的能量 C占其同化量 B的百分比。从图中可以看出,生产者的总同化量 B=A C D E, C/B=15%,即 C=0.15B。 A正确。 考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 点评:能量传递效率属于高频考点。这类题目常常因为对能量传递效率的理解不到位而出现错误。所以一定要认真领会传递效率的含义。 右图表示不同概念之间的类别关系。下列不符合这种关系的是 ( ) A I

9、生态系统稳定性、 抵抗力稳定性、 恢复力稳定性 B I生态系统、 生物群落、 无机环境 C I生态系统的信息、 行为信息、 物理信息 D I生态系统、 种群、 群落 答案: D 试题分析 :从图示信息可以看出, 不仅包含并列关系的 、 ,含有其它部分。生态系统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两个方面, A错。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和生物生存的无机环境组成, B错。生态系统的信息除行为信息、物理信息还包括化学信息, C错。多个种群构成群落,群落及其无机环境构成生态系统, D正确。 考点:生态系统相关概念 点评:解答这类概念图,首先要认真观察图示信息,弄清楚各概念之间的包含关系。 不同类型的生态系

10、统其抵抗力稳定性不同。下列生态系统中抵抗力稳定性最强的是( ) A北极苔原 B温带草原 C高山草甸 D热带雨林 答案: D 试题分析 :生态系统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动调节能力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高。比较各选项的食 物网复杂程度,可以看出,热带雨林最复杂,北极苔原最简单,所以其中抵抗力稳定性最强的是热带雨林, D正确。 考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点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取决于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的复杂程度,所以分析本类试题要从分析食物网复杂程度入手。 我国海关对入境的进口货物都要进行严格检疫,严禁境外有害生物 (包括虫卵和微生物 )进入境内,若有害生物一旦进入境内适宜的环境中,结果是 (

11、) 某些有害生物的种群数量在一段时间内呈 “J”型增长 其天敌数量较多 境内生物多样性可能受到威胁 很快被淘汰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 :生物在适宜的环境中,由于生存空间和食物充足,没有天敌的限制,其种群数量在一段时间内会呈 “J”型增长。如是有害生物入侵,就会因为侵占大量空间而使当地生物生存受到很大威胁, 正确,答案: C。 考点:种群的数量变化 点评:生物的生存需要适宜的环境条件,只要条件适宜种群数量就会出现明显增加的趋势。外来物种通常会由于缺少天敌的限制而过度繁殖,对本地物种多样性产生不利影响。如美国白蛾的入侵,导致我国北方林木受到极大危害,成为目前我国林木害虫的首选。 “

12、猪 沼 茶 ”是华南山地丘陵地区常见的生态农业模式,由种植(茶树)、养殖(猪)、农户(人)和沼气生产(微生物)四个子系统构成。该生态农业模式( ) A是由茶树、猪、人和微生物组成的生态系统 B实现了物质和能量在系统中的多级循环利用 C使整个生产过程进入了废物资源化的良性循环 D注重系统内部的自身调节作用,不需要外部投入 答案: C 试题分析 :生态系统包括这一区域内的所有生物及其生物生存的无机环境, A 错。能量是不能循环利用的, B错。通过生态农业模式的建立,植物的秸秆、动物的粪便都得到了充分的 利用,实现了废物资源化的良性循环, C正确。因为人们还要不断从这一农业生态系统中输出有机产品,所

13、以要保证其长期存在下去,只靠系统内部调节是不够的,还要有不断的外部投入,如追施肥料, D错。 考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 点评:生态农业目前绿色农业的重要生产模式,可以有效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这类内容的考查试题不仅在选择题,在综合题中也经常出现,要引起足够重视。 我国北方处于平衡状态的某森林生态系统,其碳素循环如右图所示,箭头和字母分别表示碳素传递方向和转移量。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 A夏季, ab+c+e B秋季, e+fc+f 答案: A 试题分析 :图示为碳循环示意图, a为光合作用过程,储存的能量可用于自身呼吸、生长发育,还有一部分( c)流向下一营养级,一部分( e)流向分解者,还有

14、相当一部分留在植物体内, A 正确。秋季,温度降低,分解者活跃性降低,e+fg, B错。 C中 b是植物的呼吸作用, g是分解者的分解作用,等式本身不成立, C错。 c是动物获取的食物, cd+f, D错。 考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 点评:解答本题要从 “能量流经某一营养级时的去路 ”去分析。 右图为一个生态系统示意图,有关的选项正确的是 ( ) A从生态学观点看,图中各种生物共同构成生态系统 B图中仅有 5条食物链 C细菌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 D绿色植物固定的能量是流入蛇的能量的 1000倍 答案: C 试题分析 :图示表示生态系统成分,图中各种生物组成群落, A错;图中有一条食物链,绿色植

15、物 蝉 螳螂 黄雀 蛇,细菌不属于食物链的成分, B错;细菌属于分解者, C正确;能量流动传递效率是 10% 20%,所以绿色植物固定的能量蛇获取能量的 625 10000倍, D错。 考点:生态系统成分 点评:解答本题需要注意细菌不属于食物链的成分。 某种群死亡率如右图中 ,出生率如图中 ,则在哪一时期此种群的个体总数达到其生活环境负荷量的顶点 ( ) A a B b C c D d 答案: C 试题分析 :在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c点)时,种群数量达到生活环境负荷量的顶点即 K 值, C正确, a、 b都表示种群数量在不断增长, c点之后种群数量在持续减少。 考点:种群数量变化 点评:解答本

16、题需要认识到 S 型曲线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明确了这一点,本题就可以顺利解决。 右图为南极某海域的食物链。据图判断正确的是 ( ) A此食物网共有 6条食物链 B硅藻既是生产者,又是分解者 C磷虾在不同食物链上都属于同一营养级 D严禁过度捕杀蓝鲸是由于其对该食物网影响最大 答案: C 试题分析 :此食物网有 9 条食物链, A 错。硅藻是光合自养型生物,属于生产者,B错。磷虾在整个食物网中属于第二营养级, C正确。对此食物网影响最大的消费者是虎鲸, D错。 考点:食物链 食物网 点评:分析食物链要从生产者开始到最高一级消费者结束。对食物网影响较大的生物是最高一级消费者,它们通过食物链、食物

17、网的能量流动调节着食物网中其它生物的数量。 下图表示处于平衡状态的某生物种群因某些外界环境变化导致种群中生物个体数量改变时的两种情形,下列有关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的分析中,正确的是 ( ) 若图甲所示为某发酵罐中菌种数量,则 a点后的变化原因可能是增加营养供应。 图乙曲线可用于指导海洋捕捞。 A只有 说法正确 B只有 说法正确 C两种说法均正确 D两种说法均不正确 答案: C 试题分析 :甲乙两曲线均表示 S型种群增长,所以当生存环境改善时种群数量会增加, 正确;分析 S型曲线可以用于指导渔业生产, 正确。 考点:种群数量变化 点评:认识 S型曲线成因和应用是解答本类题目的关键。 下面甲、乙两图

18、分别表示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单独培养 (甲 )和混合培养(乙 )时的种群增长速度。从两图所示的结果可以推断 ( ) A双小核草履虫比大草履虫个体大 B双小核草履虫是大草履虫的捕食者 C双小核草履虫对环境的适应性更强 D大草履虫比双小核草履虫个体大 答案: C 试题分析 :图示结果显示,放到一起混合培养的变化曲线表示二者是竞争关系,其中双小核草履虫对环境的适应性更强,在竞争中获得充足的食物和空间, C正确。 考点:种间关系 点评:解答本题要利用种间关系曲线进行分析,不要从字面上 “大 ”、 “小 ”上去人为确定哪一个适应性更强。 如图为鱼塘中鱼的数量增长曲线,为了使鱼塘的总产量达到最大值,应该

19、做到适时捕捞。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 ) A超过 T4时捕捞,使剩余量保持在 K B超过 T3时捕捞,使剩余量保持在 3K/4 C超过 T2时捕捞,使剩余量保持在 K/2 D超过 T1时捕捞,使剩余量保持在 K/4 答案: C 试题分析 :为了使鱼塘的总产量达到最大值,应该使其数量维持在 K/2, C 正确;超过 T3、 T4 时捕捞,由于自然死亡率增加,会造成资源浪费, A、 B错;超过T1 时捕捞,使剩余量保持在 K/4,这样由于个体数量太少,使得产量减少, D错。 考点:种群数量变化 点评:学习种群变化曲线的目的就是用于指导生产,所以学习时要注意领会 S型曲线各个阶段的生物学含义。 假设

20、如图所示食物网中水稻固定的太阳能为 N,能量传递效率为 10%,则人类获得的能量 ( ) 等于 10-2N 大于 10-2N 小于 10-1N 大于 10-1N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 :人在此食物网中占有两个营养级,作为第二营养级,最多可获能量0.1N;作为第三营养级最多可以获得 0.01N,所以应该在 10-2N 与 10-1N 之间,答案: B。 考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 点评:解答本题( 1)传递效率 10%,( 2)人占有两个营养级,抓住这两点信息,就可以顺利解答本题。 生态系统中含有各种各样的信息,这些信息的传递对生物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的说法,错

21、误的是 ( ) A蝙蝠的 “回声定位 ”这一物理信息使得蝙蝠能够捕食猎物,躲避敌害 B菊花接受的日照长短这一化学信息使得菊花能够 适时开放 C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D植物间也存在信息的传递 答案: B 试题分析 :蝙蝠的 “回声定位 ”和日照长短都是物理信息, A正确, B错。信息传递的功能之一就是在生态系统中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C正确。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不仅在动物个体之间,在植物个体之间也存在信息传递,如植物激素乙烯,不仅会影响自身果实的成熟,还会影响周围植株上果实的成熟, D正确。答案: B。 考点:生态系统信息传递

22、点评:生态系统信息传递对于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近几年的各类试题中出现频率很高,学习时要认真领会。 “率 ”是指两个相关的数在一定条件下的比值,下列生物学中几个 “率 ”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对种群的大小和种群密度起决定作用是出生率和死亡率 B种群数量变化的 “J”型曲线中,能保持稳定的是种群增长率 C生态农业的建立,提高了各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D适当降低温度可以降低绿色植物的细胞呼吸速率 答案: C 试题分析 :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的大小和种群密度具有决定作用, A正确。当种群增长 率保持稳定时,种群呈现 “J”型增长, B正确。生态农业的建立,是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并

23、没有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 C 错。温度会影响酶的活性,所以适当降低温度会降低绿色植物的细胞呼吸速率, D正确,答案: C。 考点:种群特征 种群数量变化曲线 能量流动 细胞呼吸 点评:本题为综合性试题,学习时注意准确理解各部分知识。 关于右图中种群数量变化说法错误的是( ) A种群 J型曲线只有在理想条件下才能出现 B种群呈 S型增长过程中,在达到 K 值之前就是 J型增长 C自然状态下种群数量达到 600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 0 D环境条件变化时,种群的 K 值也会发生相应变化 答案: B 试题分析 :J 型曲线是在理想条件下的种群数量变化, A正确;在实际环境中生物生存的资源是有限的,还有

24、天敌的存在,在 J型曲线与 S型曲线之间的范围表示被不断淘汰的个体, B错;从 K/2开始出生率在逐渐降低,达到 600即 K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增长率为 0, C正确;限制种群数量的增长的因素就是由于环境条件的有限性,所以当环境条件有所改善时 ,K 值会增加,环境变恶劣时, K 值降低, D正确。答案: B。 考点:生态系统种群数量变化 点评: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从 J型、 S型曲线形成原因上去分析。 某自然生态系统中有四种生物构成的一条食物链,甲 乙 丙 丁,其中甲是自养型生物。某一时间分别测得这四种生物所含的有机物总量分别为 a、 b、c、 d。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从无机环

25、境中获得的能量肯定大于 a所含的能量 B若 b 0.2a,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不会受影响 C甲单一个体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在四种生物中最多 D这四种生物个体的总和构成一个自然生态群落 答案: A 试题分析 :能量流动是单向、逐级递减的,传递效率通常是 10% 20%。某一时间测得的数值小于其获得的能量, 因为这个数值是其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值,其中呼吸散失部分是测不到的, A 正确。 B 的数值是 a 的 0.1 0.2 倍之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不会受到影响, B错。生态系统某一营养级的能量是指这一营养级全部生物同化的能量,不是其中某一个体持有的能量, C错。这四种生物仅仅是生态系统的生物的一小

26、部分,构不成群落, D错。 考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 点评: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逐级递减的,传递效率通常是 10% 20%,只有遵循这一自然规律,生态系统才能持续发展下去。 图中甲、乙、丙分别代表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中的三大功能类群。下列说 法正确的是 ( ) A丙处于两个营养级,是杂食性动物 B图中表示出了两个食物链 C图中的箭头可以表示物质和能量的传递方向 D乙 丙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10% 20% 答案: C 试题分析 :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类群是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利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关系分析可知:丙是分解者,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 A、 B错, C正确。能量传递效率是相对于生产者和消费

27、者来说的,所以 D错。 考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 点评:解答本题明确 “三大生物类群 ”是关键,抓住这一点,本题就可以顺利解答。 下列有关碳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光合作用是 CO2进入生物群落的唯一途径 B动物细胞的无氧呼吸是大气 CO2的产生途径之一 C没有分解者,碳循环仍可保持平衡状态 D初级消费者通过消化系统摄入生产者合成的含碳有机物 答案: D 试题分析 :CO2 进入生物群落可以通过光合作用还可以通过化能合成作用, A 错。大气中 CO2主要来自各种生物的有氧呼吸而非无氧呼吸, B错。分解者是生态系统重要的必不可少的组成成分之一,没有分解者,动植物残体、遗落物中的有机物就不能被分

28、解, C错。消化系统的功能就是将摄取的食物中不能被直接吸收的有机物消化为可吸收的小分子有机物, D正确。 考点:生态系统物质循环 点评:碳是以 CO2的形式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的,在生物群落内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流动的。 下列有关生物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是群落内部因素的变化 B群落演替主要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火灾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冰川泥地上进行的演替都属于次生演替 C在群落的发展变化过程中,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是群落的演替 D演替过程中由草本植物阶段渐变为灌木阶段,主要原因是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阳光 答案: B 试

29、题分析 :群落的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所替代的过程, C正确。群落的演替根本原因是来自内部的因素,如土壤含量的变化。人为因素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但并不能最终决定群落演替的进程, A正确。初生演替是从裸露的岩石即没有土壤的条件下开始的,而火灾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都有原有土壤条件的保留,所以这样的演替都属于次生演替;冰川泥地上进行的演替是原有初生演替过程的一个阶段,不属于次生演替 , B错。群落演替一般包括裸岩阶段 -地衣阶段 -苔藓阶段 -草本植物阶段 -灌木阶段 -裸子植物阶段 -被子植物阶段。 D正确。 考点:群落演替 点评:群落演替主要有初生演替

30、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其中的次生演替的判断需要注意两个条件( 1)受到破坏,( 2)保留有原有土壤条件,否则为初生演替。 在某池塘中,第一次捕获鲫鱼 100条,做上标记后放回,第二次捕获鲫鱼90条,其中有标记的 25条。则池塘中共约有鲫鱼 ( ) A 29条 B 360条 C 390条 D 394条 答案: B 试题分析 :本方法为标志重捕法, 条, B正确。 考点:种群特征 点评:标志重捕法是动物密度调查常用的方法,需要用数学方法对种群密度进行估算。这种类型题出现几率较高,平时学习时要熟练掌握计算方法。 藏羚羊是我国特有的珍稀保护动物,要调查藏羚羊的种群密度,最适合的方法是 ( ) A目测估计

31、法 B标志重捕法 C逐个计数法 D样方法 答案: B 试题分析 :藏羚羊生活在我国青藏高原地区,奔跑速度很快,活动范围广,采用A、 C、 D所示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显然是不可取的。所以针对这种活动范围广的动物宜采用标志重捕法 ,B正确。 考点:种群特征 点评:目测估计法用于土壤 小动物丰富度调查;逐个计数法是对数量较少的生物进行统计的方法,如对东北虎、长江白鳍豚等生物的调查;样方法通常是针对数量多的植物的调查方法。 下列选项中属于种群特征的是 ( ) A信息传递 B物种丰富度 C年龄组成 D种间关系 答案: C 试题分析 :种群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组成、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性别比例等,

32、 C正确。物种丰富度、种间关系属于群落层次,信息传递属于生态系统功能层次。 考点:种群特征 点评:四个选项都属于生态系统的术语,学习时要注意区别。 草原中有一种鸟,当雄鸟发现危险时就会急速起飞,并用力抖动两翼,给孵卵的雌鸟发 出逃避的信号。这种信息属于( ) A物理信息 B营养信息 C化学信息 D行为信息 答案: D 试题分析 :从题中描述可知,雄鸟的这一传递信息的方式属于行为信息, D 正确。B本身不属于信息传递的方式, B错。物理信息是指声音、光、物理震动等;化学信息是通过化学物质来传递信息的,如气味、昆虫的性外激素等。 考点: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点评:生态系统信息传递在生物适应环境过程中

33、具有重要的作用。学习时要通过实例准确理解三种信息传递方式的区别。 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是由下列哪种生物同化的( ) A生产者 B初级消费者 C次级消费者 D分解者 答案: A 试题分析 :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有机物是其未能消化的有机物,主要是纤维素,纤维素是植物所合成, A正确。 考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 点评:各级消费者的粪便中能量都是自身未能消化吸收的能量,并未转化成自身的能量,所以都属于前一营养级生物同化的能量。 在生态系统中,连接生物和无机环境的两个重 要组成成分是 ( ) A生产者和非生物成分 B消费者和有机物质 C生产者和消费者 D生产者和分解者 答案: D 试题分析 :生产者将无机

34、物合成有机物,分解者则是将动植物残体、遗落物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所以 D正确。 考点:生态系统的成分 点评:学习本部分知识要注意区分生态系统各成分的作用。 白蚁消化道内有一种叫多鞭毛虫的原生动物。多鞭毛虫能分泌水解纤维素的酶来消化白蚁的食物 -木材,若把白蚁体内的多鞭毛虫杀死,白蚁很快也就饿死,而多鞭毛虫离开白蚁的消化道也不能生活,这两种生物之间的关系是( ) A互利共生 B寄生 C腐生 D竞争 答案: A 试题分析 :从题干信息分析可知,二者之间构成了相互依存、互惠互利即互利共生关系, A正确。虽然多鞭毛虫生活在白蚁消化道内,但其分解纤维素产生的葡萄糖,可以被白蚁吸收,而白

35、蚁可以不断啃食木材获取纤维素,所以二者不是寄生, B错。腐生是指某种生物以腐败的生物残体中有机物为营养来源维持生命,如蘑菇、木耳等, C错。竞争是两种生物为争夺共同的资源而引 发的斗争关系, D错。 考点:生物的种间关系 点评:区分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类属要从概念入手。 在生态系统中,以朽木和粪便为生的蕈类、蚯蚓等生物为( ) A次级消费者 B生产者 C分解者 D初级消费者 答案: C 试题分析 :朽木和粪便中主要成分是纤维素,生产者、消费者都不能利用其中的能量,只有分解者具有分解纤维素的能力, C正确。 考点:生态系统成分 点评: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占有不同的地位。生产者主要是将无机物合成为有机

36、物;消费者主要是为植物的传粉、种子传播有重要作用;分解者则是将动植物残体、遗落物中复杂有机物分解成简单无机物,释放到无机环境。 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中,构成塔基的一般是 ( ) A初级消费者 B生产者 C次级消费者 D分解者 答案: B 试题分析 :生态系统存在的基础是生产者,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所用能量金字塔的 “塔基 ”是生产者, B正确。 考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 点评: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营养级越高,获得的能量越少。 在一个阴湿山洼草丛中,有一堆长满苔藓的朽木,聚集着蚂蚁、蚯蚓、蜘蛛、老鼠等动物,这些生物共同构成了一个( ) A生物群落

37、 B种群 C生态系统 D生物群体 答案: A 试题分析 :生物群落是指一定自然区域内所生活的所有生物总和。种群是这个自然区域内同一物种生物个体总和。这一自然区域所有生物及其生活的无机环境共同组成生态系统。由题干信息可知,在一个阴湿山洼草丛中的这些生物共同构成一个生物群落, A正确。 考点: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概念 点评:分析本类题目要从概念入手,区分其中范围是同一种生物个体总和、所有生物还是生物及无机环境。 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 ( ) A照射到该生态系统内所有植物体叶面上的太阳能 B射进该系统的全部太阳能 C该系统全部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 D生产者传递给消费者的全部能量 答案: C

38、试题分析: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指系统全部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输送到地球的能量并没有全部照射到生产者上,照射到生产者上的能量一部分被反射即并未全部被固定到有机物中。其中的生产者 包括植物和自养型微生物如蓝藻、硝化细菌, A、 B错误, C正确。生产者自身呼吸要消耗一部分能量,还有一部分随残枝落叶流向分解者,传递给消费者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一般占其固定太阳能总量的 10% 20%, D错误。 考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点评:关于本部分内容,学习时要注意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指系统全部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而并非生态系统所有生物持有能量的总和。 下面的实例中,能构成群落的是 ( )

39、A亚马孙河谷的热带雨林 B无菌培养基污染后长出的共生菌落 C大兴安岭的红松林 D无菌培养基上接种后长出的大肠杆菌菌落 答案: B 试题分析 :群落是指一定区域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A、 C表示的是生态系统, D是种群。无菌培养基污染后长出的共生菌落,反映了这一区域的多个种群及生物之间的关系, B正确。 考点:群落 点评: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概念平时学习是要注意三者的范围、联系。同种生物个体组成种群,多个种群组成群落,群落及无机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生物群落的结构,以下不正确的是( ) A在垂直方向,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B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布依赖于植物 C动物群落中没有水平结构 D在水平方

40、向上,不同地段的生物种类分布有差异 答案: C 试题分析 :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和水平方向上的水平结构,所以 A、 D正确。因为植物为动物提供了食物和栖息场所,所以动物会随着植物的分布而分布,即动物的分布有分层现象,有水平结构。 B正确, C错。 考点:群落的结构 点评:本题认识 “植物为动物提供了食物和栖息场所 ”是解答的关键。 有关 “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的理解,正确的是 ( ) 生产者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属于自养型生物 生产者的细胞呼吸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实现了物质的循环 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降低了环境温度 生态系统内流动的能量全部来自生产者固定的能量 A B

41、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 :生产者之所以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因为生产者可以将无机物合成为有机物,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到有机物中,这些能量一方面为自身所用,更是为生态系统其它生物所用, D正确。 考点:生态系统的成分 点评:生产者属于自养型生物,可以为其它生物提供食物,还可以为其它生物提 供栖息场所。所以在生态系统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关于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不一定是分解者,而有可能是生产者或消费者 B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可以供绿色植物再利用 C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释放出来的能量,可供绿色植物同化作用再利用 D分解者一定都

42、是微生物,微生物不一定都是分解者 答案: B 试题分析 :分解者就是指营腐生生活的生物,其中包括营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和某些动物,如动物中的蚯蚓、蜣螂等, A错。分解者的作用就是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供绿色植物再利用, B正确。生态系统中各个生物类群通过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不能再返回生物群落, C错。分解者中有一些是动物如蚯蚓,微生物中的硝化细菌、蓝藻是生产者, D错。 考点:生态系统成分 点评:分解者通常会被误认为就是微生物,通过题中可以看出其实这两个概念是不能划等号的。 谚语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隐含了一条食物链。螳螂位于这条食物链的 ( ) A第二营养级

43、 B第三营养级 C第四营养级 D第五营养级 答案: B 试题分析 :食物链是 由生产者和消费者所组成,以第一营养级生产者开头,最高一级消费者结束。可见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这句谚语所隐含的一条食物链中缺少生产者,即缺少第一营养级。 考点: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点评:食物链、食物网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食物链是由生产者和消费者所组成,分解者不属于食物链的成分,这些在学习时要注意。 一个生态系统若能长期维持下去,除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外,不可缺少的是( ) A生产者和消费者 B消费者和分解者 C生产者和分解者 D所有生物成分 答案: C 试题分析 :生产者和分解者沟通了生物界与非生

44、物界之间的物质和能量关系,消费者主要是对植物传粉、种子传播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生物成分是 C。 考点:生态系统成分 点评:学习本部分知识不仅要注意生态系统的各个组成成分,还要对各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细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按营养功能分,它应属于( ) A生产者 B分解者 C消费者 D因细菌的种类不同而不同 答案: D 试题分析 :硝化细菌属于自养需氧型生物,为生产者;大肠杆菌等属于异养型生物,为分解者;与豆科植物形成共生关系的根瘤菌属于异养型生物,为消费者。D正确。 考点:生态系统成分 点评:细菌虽然都属于原核生物,但其代谢类型不同,在生态系统中营养功

45、能也不同。 下列关于种群的正确叙述是( ) 内蒙古草原上全部的牛是一个种群 种群内的雌雄个体间可以相互交配完成生殖过程 在种群内常因争夺食物而发生竞争 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性别比例也可影响种群密度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迁出率和迁入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 :种群是指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总和。通常所说的牛属于偶蹄目牛科牛亚科,在内蒙古草原有野生牛、野生牦牛,还有大量人工养殖的黄牛、奶牛等,其中牦牛与其它牛属于不同的物种, 正确。因为种群内雌雄个体为同一物种的生物,相互交配生殖完成种族的延续, 正确。竞争属于种间关系,

46、 错。年龄组 成可以用来预测种群发展趋势,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迁出率迁入率对种群密度具有决定作用, 、 、 、 对。答案: D。 考点:种群 种群特征 点评:解答本题要求正确理解种群概念以及种群各个特征在种群发展中的作用。 预测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口数量的动态信息主要依赖于 ( ) A居住人口年龄结构 B现有人口数量和密度 C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 D男女性别比 答案: A 试题分析 :种群特征中的年龄组成可以用来预测一个种群的发展趋势,所以预测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口数量的动态信息主要依赖于 A-居住人口年龄结构。 考点:种群特征 点评:种群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组成

47、、性别比例、出生率死亡率、迁出率迁入率等,其中种群密度能够反映种群大小,年龄组成可以用来预测种群发展趋势,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迁出率迁入率对种群密度具有决定作用。 下列有关生物丰富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丰富度是指单位面积或空间内生物个体数目的多少 B越靠近热带地区,生物的丰富度一定越高 C一般来说,某个区域生物丰富度越高,该区域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越高 D在探究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的过程中,要对取样土壤中的各种生物个体逐个计数 答案: C 试题分析 :生物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而不是生物个体的多少, A错。热带地区不仅有热带雨林还有沙漠,如非洲的撒哈

48、拉沙漠和卡拉哈里沙漠,西亚的阿拉伯沙漠等, B错。丰富度越高,食物网越复杂,其自动调节能力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 C正确。探究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是对土壤中小动物的种类进行调查,而不是对各种生物个体多少的调查, D错。 考点:生物丰富度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对丰富度概念的理解,所以解题时要对照丰富度概念进行逐项排查。 某同学完成了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的对照实验,对照组 ( ) A土壤不作处理,自然状态 B土壤进行处理 C排除土壤微生物的作用 D尽可能避免土壤理化性质 答案: A 试题分析 :对照实验中的对照组,就是接近于自然状态的一组,即不施加变量处理的一组, A正确,其它错误。 考点:生态系统成分 分解者的作用 点评:本实验属于设计实验类。对照实验是生物实验中常见实验方法,通常将施加变量处理的一组称为实验组,不施加变量处理的一组为对照组,目的是验证变量的作用。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功能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能量只能由较低营养级流向较高营养级 B食物链中的营养级可以是无限的 C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可以长期的保持动态平衡 D生态系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