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福建省南安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理科生物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outsidejudge265 文档编号:349237 上传时间:2019-07-23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209.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2013学年福建省南安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理科生物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2012-2013学年福建省南安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理科生物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2012-2013学年福建省南安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理科生物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2012-2013学年福建省南安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理科生物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2012-2013学年福建省南安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理科生物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12-2013学年福建省南安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理科生物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右图为人体有关免疫的一系列变化的过程示意图,其中 表示过程,a e表示细胞或物质。错误的是 ( ) A图中 b、 d、 e能够识别 a B经 过程,产生 e的数量多、速度快 C有过敏反应的人初次接触过敏原时,无图示任何反应 D图示体液免疫, 过程发生基因选择性表达 答案: C 试题分析: A项对,图中 a、 b、 d、 e分别是抗原、 B细胞、记忆细胞和抗体,B细胞、记忆细胞和抗体均能识别抗原; B项对,经 过程,属于二次免疫,产生抗体的数量多、速度快; C项错,初次接触过敏原时,过敏原引起机体产生体液

2、免疫过程,但抗体吸附于某些细胞的表面,而不是分布于血清中;D项对, 、 过程属于细胞分化,发生基因选择性表达。 考点:本题考查体液免疫的知识。 点评:本题难度中等,属于考纲理解层次。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体液免疫的过程。 下图中甲表示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芽生长的影响,乙表示植物的芽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中的生长情况,图中 c点所对应的生长状况最有可能是( )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由甲图可知, a、 b、 c浓度促进芽的生长,其中 b浓度促进程度最大,a、 c浓度促进程度相同, d浓度抑制芽的生长;促进或抑制是与无生长素时进行比较,所以表现为促进作用的生长素浓度对应于图乙中 。 考

3、点:本题考查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两重性。 点评:本题难度中等,属于考纲理解层次。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生长素生理作用两重性的含义。 下图是生态系统中某元素循环的模式图,该图可以说明( ) ( 1)该图主要体现的是碳元素的循环 ( 2) A 与 B 两种生物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 ( 3)图中的生理过程 全在线粒体中进 行 ( 4)该物质循环带有全球性 A( 1)( 4) B( 2)( 4) C( 1)( 2) D( 1)( 3) 答案: A 试题分析:由图可知,该元素在无机环境中以 CO2形式存在,可推测该图主要体现的是碳元素的循环; A是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 B是消费者; C是分解者,生产者

4、和分解者两种生物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消费者通过呼吸作用将有机物分解成 CO2 发生在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中;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循环性。 考点:本题考查碳循环的知识。 点评:本题难度中等,属于考纲理解层次。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碳循环的过程。 下列曲线表示四个不同的自然生态系统在受到同等程度的外来干扰后,初级消费者数量的变化情况,其中抵抗力稳定性最高的生态系统是 ( )答案: C 试题分析:由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所以生态系统具有抵抗力稳定性,抵抗力稳定性最高的生态系统中种群的数量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不发生剧烈变化,所以 C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最高。 考点:本题考查抵抗力稳定性大

5、小的判断。 点评:本题难度中等,属于考纲理解层次。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大小与自我调节能力呈正相关。 生活在一个生物群落中的两个种群( a、 b)的数量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正确的是( ) A a种群与 b种群为捕食关系, a种群依赖于 b种群 B a种群与 b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强到弱 C b种群为 “J”型增长,始终受到 a种群的制约 D a种群为 “S”型增长,其增长受本身密度制约 答案: D 试题分析: A、 B项错,由图可知 ab之间为竞争关系,竞争强度逐渐增加,最后 b被淘汰; C项错, b种群数量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小; D项对, a种群为 S型增长,到达一定

6、程度后,由于种内斗争加剧,种群密度不再增加。 考点:本题考查种间关系和种群的增长曲线。 点评:本题难度中等,属于考纲理解层次。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种间关系曲线图。 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正确叙述是 ( ) 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遭到破坏,恢复原状 ”属于抵抗力稳定性 人们对自然生态系统 “干扰 ”不应超过其承受能力 热带雨林遭到严重砍伐后,其恢复力稳定性仍很强 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之一是随意增加生物种类,改变其营养结构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生态系统 “遭到破坏,恢复原状 ”属于恢复力稳定性;由于生态系统的自

7、我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所以人们对自然生态系统 “干扰 ”不应超过其承受能力;热带雨林营养结构复杂,其抵抗力稳定性强,恢复力稳定性弱;由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和营养成分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不能随意增加生物种类,改变营养结构。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知识。 点评:本题难度中等,属于考纲理解层次。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种类及调节。 以下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任何生命形式,如果没有接受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就谈不上对环境的适应,就不可避免的要被大自然所淘汰 B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可提高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也可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C短日照

8、作物黄麻,南种北移可延长生长期,提高麻皮产量。这是对行为信息的合理利用 D任何生态系统中,能量、物质和信息问题处于不可分割的密切相关状态 答案: C 试题分析: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者密不可分,共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也能使生物体更适应环境;应用就是提高农产品的产量 和控制害虫;短日照作物黄麻,南种北移可延长其生长期并提高麻皮产量,是物理信息的影响。 考点:本题考查信息传递的知识。 点评:本题难度中等,属于考纲理解层次。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信息传递的作用。 下列有关生物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群落演替主要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火灾后的草原,过量砍伐

9、的森林、冰川泥地上进行的演替都属于次生演替 B演替过程中由草本植物阶段渐变为灌木阶段,主要原因是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阳光 C在生物群落发展变化过程中,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是群落的演替 D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是群落内部因素的变化 答案: A 试题分析: A项错,;群落演替主要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火灾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进行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而冰川泥地上进行的演替则属于初生演替; B项对,由于灌木较为高大,比草本植物能获得更多阳光,所以由草本植物阶段渐变为灌木阶段; C项对,群落演替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D项对,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是群落

10、内部因素的变化。 考点: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的知识。 点评:本题难度中等,属于考纲理解层次。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群落演替的原因。 某小组调查一个面积为 4hm2的草场中的苍鼠的危害情况。他们在草场中共均匀放置了 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 60只,将捕获的苍鼠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生; 7天后,在相同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 46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为 23只。该草场中苍鼠的种群密度最接近( ) 120只 /hm2 B 30只 /hm2 C 92只 /hm2 D 160只 /hm2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公式种群数量 /第一次捕获个体数第二次捕获数 /第二次 捕获中标志个体数

11、,即 N/60 46/23,计算种群数量有 120只,种群密度为 120/4 30只 /hm2。 考点:本题考查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点评:本题难度中等,属于考纲理解层次。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1914年,匈牙利的科学家拜尔将燕麦胚芽鞘尖端放在去除胚芽鞘尖端的一侧,结果胚芽鞘向对侧弯曲生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实验在黑暗中进行,可排除受光不均匀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B该实验证明尖端确实能产生某种物质,该物质是吲哚乙酸 C对照组是没有尖端的胚芽鞘,结果不生长 D该实验证明了生长素在植物体内进行极性运输 答案: A 试题分析: A项对,拜尔实验是在黑暗中进行,排除

12、受光不均匀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B、 D项错,该实验说明胚芽鞘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刺激在下部分布不均匀,不能证明该刺激是某种物质,更不能证明该物质是吲哚乙酸; C项错,该实验是相互对照。 考点:本题考查拜尔实验的分析。 点评:本题难度中等,属于考纲理解层次。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拜尔实验的过程及结果分析。 下列活动中所得到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 ( ) A标志重捕法调查池塘中鲤鱼的种群密度时,部分鲤鱼身上的标志物脱落 B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没有打开电灯 C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样方线上的个体都被统计在内 D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调查

13、对象 答案: B 试题分析: A项错,标志重捕法计算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标记个体数( n) /种群数量( N) =第二次捕获的标记数 (m)/第二次捕获数 (M),部分鲤鱼身上的标志物脱落,即 m减少,故 N 变大; B项对, “打开电灯 ”不能吸引小动物,种群密度会偏小; C项错,样方线的个 体应统计相邻两边及其顶角,若统计样方线上所有个体,则所得数值偏大; D项错,调查对象是患者家系,则调查得到的发病率偏大。 考点:本题考查实验结果分析。 点评:本题难度中等,属于考纲理解层次。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种群密度调查、发病率以及土壤小动物丰富度调查。 某岛屿引入外来物种野兔,研究人员调查了 30年

14、间野兔种群数量的变化,并据此绘制了 值变化曲线。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第 1年至第 5年间野兔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 B第 5年起野兔种群数量开始下降 C第 15年至第 20年间野兔种群数量呈 “J”型增长 D第 20年至第 30年间野兔种群数量增长率为 0 答案: D 试题分析:由于在第 1年至第 5年间的 值大于 1,所以野兔种群数量处于增长状态;第 5年初 值大于 1,种群数量表现为增加;在第 15年至第 20年间由于值小于 1,所以野兔种群数量减少;在第 20年至第 30年间由于 值等于 1,野兔种群数量增长率为 0。 考点:本题考查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点评:本题难度中等,属于考纲

15、理解层次。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种群增长率与时间的关系。 甲、乙分别为人体体液中物质交换、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示意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人体过敏反应时,甲图中的 A增加导致组织水肿 B乙图中的 D是生态系统中的主要成分 C人体 O2浓度最高的部位是甲图中的 B D食物链中能量最少的是乙图中的 B所处的营养级 答案: A 试题分析:从甲图的分析, A是组织液、 B是淋巴、 C是血浆、 D是细胞内液,人体过敏反应时,组织液增加导致组织水肿;人体 O2浓度最高的是甲图中的 C。从乙图中的分析,可以得出 D是无机环境, A是生产者, C是消费者, B是分解者。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 A,食物链中能量

16、最少的 C。 考点:本题考查人体体液中物质交换以及碳循环的知识。 点评:本 题难度中等,属于考纲理解层次。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判断图中各字母的含义。 下图表示物种 A与物种 B的关系,错误的是 ( ) A信息可在物种 A和物种 B之间相互传递 B A物种含有的能量比 B物种多 C物种 A与物种 B之间是捕食关系 D物质在物种 A与物种 B之间是循环的 答案: D 试题分析:由图可知,物种 A与物种 B之间是捕食关系,物种 A是被捕食者,物种 B是捕食者, A物种含有的能量比 B物种多,信息可在物种 A和物种 B之间相互传递, ABC 正确;物质只能由 A传到 B,而不能由 B传到 A, D错。

17、故本题选 D。 考点:本题考查物种之间的关系。 点评:本题难度中等,属于考纲理解层次。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曲线图的含义。 探究吲哚乙酸对月季插条生根的作用,结果如下图。有关实验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是 ( ) A不同浓度的吲哚乙酸处理扦插枝条的时间应不同 B本实验可以不设用蒸馏水处理扦插枝条的对照组 C使扦插枝条产生相同根数的吲哚乙酸浓度相同 D吲哚乙酸超过一定浓度范围能抑制扦插枝条生根 答案: D 试题分析: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吲哚乙酸对月季插条生根的作用,则吲哚乙酸的浓度是自变量,月季插条生根的数量是因变量,吲哚乙酸处理扦插枝条的时间应相同;本实验应设置空白对照组,即用蒸馏水处理扦插枝条;

18、根据生长素生理作用的曲线图可知使插条产生相同根数的吲哚乙酸浓度不一定相同;由于生长素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所以吲哚乙酸超过一定浓度范围能抑制插条生根。 考点:本题考查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 点评:本题难度中等,属于考纲理解层次。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根据图像判断。 如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元素的循环过程,其中 A、 B、 C表示生态系统的不同成分,正确的是( ) A 过程代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B A、 B分别代表消费者和生产者 C 是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 D疏松土壤可能加快 过程 答案: D 试题分析:据表可知 A是分解者, B是生产者, C是消费者; 过程代表生产者的呼吸作用;温室效应形成的主要原因

19、是 化石燃料的燃烧;疏松土壤可增加土壤中 O2,促进微生物的呼吸作用。 考点:本题考查碳循环的知识。 点评:本题难度中等,属于考纲理解层次。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碳循环的过程。 我国 “神舟七号 ”飞船成功地将三位航天员送入太空, 28日飞 船安全返回地面,首次实现中国航天员太空出舱行走。下表甲、乙、丙表示在训练过程中,实际测得某位航天员的三项生理指标。以下对此表分析及相关生物学知识的叙述正确的是( ) 甲项 进食后(小时) 0.5 1 1.5 2 2.5 血糖浓度 120 120 110 90 95 乙项 测量时间 6时 9时 12时 15时 18时 体温( ) 36.7 36.8 37 37

20、.1 36.9 丙项 测试物 胃液 唾液 血液 肠液 胰液 PH 0.9 1.5 6.8 7.4 7.7 8.0 A进食 1 2小时内,血糖浓度变化与血糖转变为肝糖原有关 B 1.5小时后,胰岛素开始发挥其作用 C甲项调节由激素控制,属于体液调节;乙项由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控制,属于神经调节 D根据丙项数据分析,人体蛋白酶所需的最适 pH要明显高于淀粉酶 答案: A 试题分析: A项对,进食 12小时内, 血糖浓度升高,血糖进入肝细胞合成肝糖原,从而使血糖浓度降低; B项错,当血糖浓度较高时,胰岛素就开始发挥作用; C项错,血糖平衡调节以及体温调节均属于神经 -体液调节; D项错,人体蛋白酶包括

21、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淀粉酶包括唾液淀粉酶、肠淀粉酶 和胰淀粉酶,最适 pH不能直接比较。 考点:本题考查血糖浓度、体温和 pH调节。 点评:本题难度中等,属于考纲理解层次。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血糖平衡调节和体温调节的过程。 如图是一个反射弧的部分结构图,甲、乙表示连接在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表。当在 A、 B点分别给以能引起兴奋的刺激,甲、乙电流表的指针发生的变化情况是( ) A相同,两次刺激后甲、乙都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B不同,刺激 A点时甲发生一次偏转,乙不偏转,刺激 B点时甲、乙均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C不同,刺激 A 点时甲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乙不偏转,刺激 B 点时甲、乙均发生两

22、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D相同,刺激 A点甲不偏转,乙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刺激 B点时乙不偏转,甲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答案: B 试题分析:兴奋在神经元间单向传递,只能从突触前膜传到突触后膜(注意甲的细胞体周围)。所以刺激 A点,兴奋传到甲的细胞体后就不会传到乙细胞,甲电流表只发生一次偏转,乙不偏转;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递,刺激 B 点,兴奋可传至甲细胞,甲和乙电流表的指针发生两次相反方向的偏转。 考点:本题考查兴奋在神经细胞间传递是单向的,在神经细 胞上传导是双向的特点。 点评:本题难度中等,属于考纲理解层次。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以及兴奋在神经元间的单向传递。 图

23、为某地东亚飞蝗种群变化示意图,下列错误的是 ( ) A为有效防止蝗灾,应在 a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 B a-b段,该种群的增长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呈正相关 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可防止 c点出现 D控制种群数量在 d-e水平,有利于维持该地区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答案: B 试题分析: A项对, a点是种群增长速度最快的点,所以为有效防止蝗灾,应在a点之 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 B项错, a到 b点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不断减小,但种群数量增加; C项对,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来降低限制种群数量的增长; D项对,种群数量的稳定,有利于维持该地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考点:本题考查

24、种群数量的变化。 点评:本题难度中等,属于考纲理解层次。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把握好 K 值和1/2K 值的生态含义。 下列有关调查种群密度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五点取样和等距离取样是样方法取样的常用方式,遵循了随机取样的原则 B调查古树木、蝗虫的幼虫、某种蛇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样方法 C标志重捕法调查得到的种群密度一般不是最精确的现实反映 D将 M只鹿标记,在捕获的 n只鹿中有 m只被标记,则该鹿群约有 (Mn)m只 答案: B 试题分析: A项对,样方法取样的常用方式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最关键是随机取样; B项错,调查蛇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标志重捕法; C项对,标志重捕法

25、是对种群密度的估算,不是最精确的现实反映; D项对,根据公式:种群数量 /第一次捕获个体数第二次捕获数 /第二次捕获中标志个体数,解得该鹿群个体数约有 (Mn)m只。 考点:本题考查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点评:本题难度中等,属于考纲理解层次。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下图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和种群密度的关系,据此正确是 ( ) A在 K/2时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 B图示规律也可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 C该图可用于实践中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充量 D在 K/2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 答案: C 试题分析: A项错,在 K/2时,种群的净补充量最大,因此对于有害动物不宜在此防治; B

26、项错,该图示不能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由于人类与自然种群不同,受其他因素如计划生育的影响, C项对,该图可 用于实践中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充量,用于指导生产实际; D项错,在 K 值时捕捞鱼类得到的日捕获量最多。 考点:本题考查出生率和死亡率与种群密度的关系分析。 点评:本题难度中等,属于考纲理解层次。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曲线图的含义。 2010年担任世博会的保安们长时间不吃饭、不喝水、不休息,体内激素含量变化正确的是 ( ) A甲状腺激素增多,胰高血糖素减少 B促甲状腺激素和抗利尿激素均减少 C胰岛素和抗利尿激素均减少 D胰高血糖素和抗利尿激素均增多 答案: D 试题分析:甲状腺激素促进细胞代

27、谢,增加产热;胰高血糖素使血糖含量升高;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的生长发育以及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与分泌;抗利尿激素具有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使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长时间不吃饭、不喝水、不休息,血糖浓度降低,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所以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胰高血糖素和抗利尿激素均增多,胰岛素减少。 考点:本题考查激素调节的知识。 点评:本题难度中等,属于考纲理解层次。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长时间不吃饭、不喝水、不休息时血糖含量、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变 化。 下面是与促胰液素发现过程有关的四个实验,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 稀盐酸 小肠肠腔 胰腺分泌胰液 稀盐酸 静脉

28、血液 胰液不分泌 稀盐酸 小肠肠腔 (去除神经 ) 胰腺分泌胰液 小肠黏膜稀盐酸沙子制成提取液 静脉血液 胰腺分泌胰液 A 与 、 与 对比说明胰液分泌不是稀盐酸直接作用的结果 B要证明胰液分泌还受不受神经的调节应该再设计实验继续探究 C 对比说明胰液分泌受小肠黏膜产生的物质由血液运输来调节 D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胰腺分泌的 答案: D 试题分析: A项对, 与 组成的实验的自变量是盐酸刺激的部位,因变量是胰液是否分泌,其结果说明稀盐酸是通过小肠肠腔起作用的,不能直接起作用; 与 组成的实验的自变量是是否含有小肠黏膜的化学物质,因变量是胰腺是否分泌胰液,其结果说明胰腺分泌胰液与

29、小肠膜产生的化学物质有关; B 项对, 与 组成的实验自变量是通向小肠的神经,因变量是胰腺是否分泌胰液,其结果说明胰腺分泌胰液可以不通过神经调节产生,但也可能通过神经调节,要证明胰液分泌还受不受神经的调节应该再设计实验继续探究; C项对, 对比说明胰液分泌受小肠黏膜 产生的物质由血液运输来调节; D 项错,促胰液素是由小肠肠腔产生的,促进胰腺分泌胰液。 考点:本题考查促胰液素发现实验的分析。 点评:本题难度中等,属于考纲理解层次。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实验自变量和因变量。 如图所示,图 1为细胞膜亚显微结构示意图,图 2为突触结构示意图,则正确的是 ( ) A图 1中 侧为细胞膜内侧, 侧为

30、细胞膜外侧 B脂质分子可优先通过细胞膜与图 1中 A密切相关 C图 2中 E为突触后膜, F为突触前膜, C物质被释放出来依靠主动运输 D图 2中 C的名称为神经递质, C与 D结合后,突触后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 答案: D 试题分析: A项错,根据糖蛋白位置可判断 侧为细胞膜外侧, 侧为细胞膜内侧; B项错,脂质分子优先通过细胞膜与糖蛋白无关,糖蛋白与细胞识别有关; C项错,图 2中 E是突触前膜, F是突触后膜,神经递质被释放出来依靠胞吐方式; D 项对,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后,突触后膜发生电位变化。 考点:本题考查细胞膜亚显微结构和突触结构的有关内容。 点评:本题难度中等,

31、属于考纲理解层次。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兴奋在突触间传递的过程。 当人吃了过咸的食物时,机体对细胞外液渗透压 的调节过程有如下几步,其中正确的是 ( ) 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 大脑皮层兴奋产生渴觉 下丘脑神经细胞分泌抗利尿激素增加 摄水量增加 减少尿的排出 A B C 或 D 或 答案: C 试题分析:在机体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调节中,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相互协调地发挥作用;神经调节有 和 ,体液调节是 ;并且是先产生 ,后产生 ;故答案:选 C。 考点:本题考查人体水盐平衡的调节。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属于考纲理解层次。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人体水盐平衡的调节的基本过程。 在对一块 5 000 m

32、2的野生草坪进行野外调查时,选取了 5个样点,每个样点4 m2,发现 5个样点中某种草药的株数依次为 12、 15、 14、 17、 12。可估算出这块草坪中这种草药株数为 ( ) A 15000 B 16250 C 17500 D 70000 答案: C 试题分析:由于选取了五个样方,平均每个样方中的草药株数约为(12+15+14+17+12)/5=14株,所以 5000m2中总株数为 5000414=17500株。 考点:本题考查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点评:本题难度中等,属于考纲理解层次。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植物种群密度通常用样方法进行调查其种群数量,计算样方的平均值。 运动员在参加激

33、烈比赛的过程中,需要通过一定机制来维持内环境的稳态。错误的是 ( ) A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并释放到血液中的乳酸,由缓冲物质中和以维持酸碱平衡 B运动使产热增多,可通过神经 -体液调节以维持体温稳定 C大量流汗导致失水过多,通过减少抗利尿激素分泌进行调节 D葡萄糖的大量消耗使血糖浓度偏低,可以通过增加胰高血糖素分泌进行调节 答案: C 试题分析: A项对,由于人体内存在酸碱缓冲物质,可中和进入血液中的乳酸以维持酸碱平衡; B项对,运动时细胞呼吸加快,产热增加,通过神经 -体液调节以维持体温稳定; C 项错,由于汗液丢失大量的水分,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尿液减少; D项对,胰高血

34、糖素使血糖浓度升高,所以葡萄糖的大量消耗使血糖浓度降低,可通过分泌胰高血糖素来调节增加血糖,以维持血糖平衡。 考点: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的调节。 点评:本题难度中等,属于考纲理解层 次。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血糖平衡调节、体温调节、 pH调节以及水平衡调节。 下列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神经细胞外侧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的方向相同 B兴奋部位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膜内为正、膜外为负 C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能够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或抑制 D细胞膜内外 K+、 Na+分布不均匀是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基础 答案: A 试题分析: A项错,神经细胞外侧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神经细

35、胞内侧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 B项对,兴奋部位膜内外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 C项对, 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可引起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 D项对,神经细胞膜内外 Na+、 K+分布不均匀是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基础。 考点:本题考查神经兴奋的知识。 点评:本题难度中等,属于考纲理解层次。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过程。 下列物质中 ,都可在人体血浆中找到的是 ( ) A氨基酸、纤维素、二氧化碳、钠离子 B胃蛋白酶、钙离子、脂肪、葡萄糖 C甲状腺激素、氧、尿素、蛋白质 D呼吸酶、脂肪酸、尿酸、胆固醇 答案: C 试题分析:血浆中约 90%是水,其余 10%分别是:无机盐、蛋白质

36、,以及血液运送的物质,包括各种营养物质、各种代谢废物、气体、激素等。纤维素不能被人体消化吸收进入人体,胃蛋白酶属于消化酶,在血浆中不存在;呼吸酶存在于细胞内液中,不存在血浆中。 考点:本题考查血浆的组成成分。 点评:本题难度中等,属于考纲理解层次。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存在于血浆的成分。 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 ( ) A食物链和食物网 B生态系统的成分和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C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D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无机环境 答案: B 试题分析:生态系统的结 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以及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态

37、系统的营养结构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属于考纲识记层次。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生态系统结构的组成。 人体内下列各项生理变化与右图变化趋势相符的是( )答案: D 试题分析: A 项错,当外界温度升高时,人体耗氧量减少,当外界温度降低时,人体耗氧量增加; B 项错,肾上腺素具有升高血糖的作用,当血糖浓度升高时,肾上腺素分泌减少,当血糖浓度降低时,肾上腺素分泌增加; C项错,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达到一定程度时,抑制垂体的活动,促甲状腺激素含量减少; D项对,抗利尿激素具有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所以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

38、 考点:本题考查激素含量的变化。 点评:本题难度中等,属于考纲理解层次。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各种激素的作用。 我国第 24次南极考察队历经 156天惊涛骇浪、冰雪交加的洗礼和考验,在南极考察期间,科学家经常需要从温暖的驻地室内 进入冰天雪地中,此过程中体内发生的反应是( ) A皮肤血管舒张,皮肤的血流量增加,抵御寒冷 B垂体合成并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量增加,代谢活动增强 C骨骼肌战栗,产热量增加 D下丘脑里的冷觉感受器兴奋,并将兴奋传递到大脑皮层形成冷觉 答案: C 试题分析: A项错,从温暖环境进入寒冷环境中机体为了维持体温平衡需要增加产热,降低散热。皮肤血管舒张,皮肤的血流量增加,

39、属于增加散热; B项错,垂体合成并释放的激素为促甲状腺激素; C项对,骨骼肌战栗属于增加产热的方式; D项错,冷觉感受器位于皮肤、内脏 和黏膜上。 考点:本题考查体温调节的知识。 点评:本题难度中等,属于考纲理解层次。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寒冷环境下体温调节的过程。 下面是有关燕麦实验的示意图,图中所示燕麦胚芽鞘的某些部位纵向插入了云母片。请分析图中 a至 f的琼脂块中,生长素含量正确的一组是 ( ) A ab、 c d、 e a侧的生长素;中间的图由于云母片的作用,导致生长素不能横向运输,以至 c侧的生长素 d侧的生长素;单侧光不会影响琼脂块上的生长素的分布,所以 e侧的生长素 f侧的生长素。

40、 考点:本题考查生长素含量的分布。 点评:本题难度中等,属于考纲理解层次。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生长素在单侧光作用下的运输方向。 关于植物激素及其类似物在农业生产实践上的应用,符合实际的叙述是( ) A黄瓜结果后,喷洒一定量的脱落酸可防止果实脱落 B利用低浓度 2, 4-D作除草剂,可抑制农田中杂草生长 C用一定浓度赤霉素溶液处理黄麻、芦苇等植物,使植株增高 D番茄开花后,喷洒一定浓度的乙烯利溶液,可促进 子房发育成果实 答案: C 试题分析: A项错,脱落酸具有促进果实脱落的作用; B项错,利用高浓度 2,4D 作除草剂,可抑制农田中杂草生长; C项对,赤霉素具有促进植株生长的作用,所以用一定

41、浓度赤霉素溶液处理黄麻、芦苇等植物,使植株增高; D项错,番茄开花后,喷洒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可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而乙烯利是催熟剂,促进果实成熟。 考点:本题考查植物激素及其类似物的作用。 点评:本题难度中等,属于考纲理解层次。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记植物激素的作用。 下列有关免疫调节的说法,正确的共有( )个 一个浆细胞(效应 B淋巴细胞)只能产生一种抗体; 一个吞噬细胞可吞噬多种抗原; 机体自身组织和细胞不可能成为抗原; 一个记忆细胞可识别多种抗原; 特异性免疫是非特异性免疫的基础; 免疫功能过低会导致风湿性心脏病; A 0个 B 1个 C 2个 D 3个 答案: C 试题分析: 对

42、,抗体具有特异性,一个浆细胞只能产生一种抗体; 对,吞噬细胞不具有特异性,一个吞噬细胞可吞噬多种抗原; 错,机体自身组织或细胞一旦受损或异常,可成为抗原; 错,记忆细胞具有特异性,一个记忆细胞只能识别一种抗原; 错,非特异性免疫是特异性免疫的基础; 错,风湿性心脏病是免疫功能过高引起的。 考点:本题考查免疫调节的知识。 点评:本题难度中等,属于考纲理解层次。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免疫调节的过程。 麻疹病毒减毒活疫苗的广泛接种,显著降低了麻疹的发病率。世界卫生组织已将麻疹列为优先消灭目标。下列相关 叙述正确的是 ( ) A该疫苗是小分子物质,其表面的抗原可被免疫细胞识别 B初次接种该疫苗后,刺激机

43、体免疫系统,可产生效应 T细胞和抗体 C再次接种该疫苗后,记忆细胞分化成效应 B细胞释放淋巴因子 D入侵的麻疹病毒被抗体结合失去致病能力,被 T细胞吞噬消化 答案: B 试题分析: A项错,疫苗是大分子物质,其表面的抗原可被免疫细胞识别; B项对,疫苗属于减毒病毒,初次接种后,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可产生效应 T细胞和抗体; C 项错,再次接种该疫苗后,记忆细胞分化成效应 B 细胞释放抗体;D项错,入侵的麻疹病毒被抗体结合失去致病能力,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考点:本题考查免疫应用特异性免疫的知识。 点评:本题难度中等,属于考纲理解层次。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初次免疫和二次免疫的过程。 下图为人体处于某一

44、状态时的皮肤结构示意图 ,据图可知,此人正处于( ) A温度适宜环境 B炎热环境 C寒冷环境 D剧烈运动 答案: C 试题分析:寒冷环境中,机体通过神经 -体液调节来维持体温的恒定,即减少散热量,增加产热量,比如立毛肌收缩、骨骼肌战栗、血管收缩等;炎热环境中应该通过增加散热量,减少产热量来维持体 温恒定。温度适宜和剧烈运动都不会有上述现象。 考点:本题考查寒冷环境下机体的调节方式。 点评:本题难度中等,属于考纲理解层次。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机体如何调节人体的体温。 右图是反射弧的模式图( a、 b、 c、 d、 e表示反射弧的组成部分, 、 表示突触的组成部分),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正

45、常机体内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单向的 B切断 d、刺激 b,不会引起效应器收缩 C兴奋在结构 c和结构 b的传导速度相同 D 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 化学信号 电信号 答案: A 试题分析: A项对,由于兴奋在神经间传递具有单向性,所以兴奋在反射弧中传导具有单向性; B项错,根据 结构可知 e是感受器、 a是效应器,所以切断d、刺激 b,会引起效应器收缩; C 项错,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形式传导,在神经元间以化学信号形式传递,所以兴奋在结构 c上传递速度比结构 a慢; D项错, 处是突触后膜,在其上信号变化是化学信号 电信号。 考点:本题考查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递。 点评:本题难度中等,属

46、于考纲理解层次。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反射弧五个环节的具体名称。 下列关于酶及激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酶与激素在生物体新陈 代谢过程中的作用特点都是微量、高效、促进 B生物体中能产生激素的细胞不一定能产生酶 C生物体中能产生酶的细胞一定能产生激素 D激素产生后一般作用于其他细胞 答案: D 试题分析: A项错,酶具有催化作用,激素具有调节作用,不是促进作用; B项错,能产生激素的细胞一定能产生酶; C项错,能产生酶的细胞不一定能产生激素; D项对,激素产生后,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特定的器官或细胞。 考点:本题考查激素和酶的区别。 点评:本题难度中等,属于考纲理解层次。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激素

47、和酶的概念和作用。 多种激素共同调节人体生理活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在血糖调节上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两者间表现为协同作用 B在体温调节上甲状腺激素与肾上腺素两者间表现为拮抗作用 C在血糖调节上胰高血糖素与肾上腺素两者间表现为拮抗作用 D在调节生长发育过程中甲状腺激素与生长激素两者间表现为协同作用 答案: D 试题分析: A项错,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作用相反,表现为拮抗作用; B项错,甲状腺激素与肾上腺素在维持体温相对稳定,都是产热,表现为协同作用;C项错,胰高血糖素与肾上腺在升高血糖维持血糖相对稳定起协同作 用; D项对,甲状腺激素和生长激素在幼小动物个体发育过程中作用相同,起协同作用

48、。 考点:本题考查激素的作用。 点评:本题难度中等,属于考纲理解层次。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各种激素的作用。 综合题 内环境的稳态是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稳态的维持依赖于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请据图回答问题: .(1) 寒冷状态下,机体体温调节过程可通过上图中 和 来实现。 (答标号 ) (2) 饭后 3-4小时,机体通过 分解和 转化过程使血糖含量仍保持相对稳定。 .肝脏是人体内的巨大的 “化工厂 ”,对人体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 ( 1)肝脏里有一种数量较多的枯否氏细胞,它能吞噬、消化病原微生物,这种免疫方式叫做 免疫。 ( 2)我国是乙型肝炎病的高发区,据统计我国乙肝病毒携带者约为 1.2亿,感染率高达 60%。乙肝病毒 (HBV)是一种 DNA病毒,它能侵入人体的肝细胞并在肝细胞内增殖。但 HBV不直接损伤肝细胞,乙肝患者肝组织受损伤是通过免疫反应引起的。机体在清除 HBV的同时,常常会导致肝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