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课程练习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postpastor181 文档编号:490046 上传时间:2018-11-30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类试卷]课程练习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考研类试卷]课程练习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考研类试卷]课程练习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考研类试卷]课程练习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考研类试卷]课程练习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课程练习试卷 1及答案与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 目前在我国高中及部分小学、初中所开设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就其主要性质而言是一种 ( ) ( A)学科课程 ( B)活动课程 ( C)综合课程 ( D)研究课程 2 我国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微观背景是 ( ) ( A)多元文化时代的到来 ( B)素质教育的实施 ( C)知识经济的出现 ( D)政治的民主化 3 通过课程评价可以找出课程计划的优点和不足,从而为其进一步完善提供建议,这体现了课程评价的什么功能 ?( ) ( A)判断成效 ( B)比较与选择课程 ( C)诊断与修订 ( D)了解目标达成程度 4 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的代表人物是 ( ) (

2、A)杜威 ( B)怀特海 ( C)布鲁纳 ( D)克伯屈 5 综合课程论把合并数门相邻学科内容形成的综合课称为 ( ) ( A)融合课程 ( B)广域课程 ( C)核心课程 ( D)合并课程 6 于 1967年提出目标游离评价模式的是 ( ) ( A)斯塔克 ( B)斯塔佛尔比姆 ( C)斯克里文 ( D)普洛沃斯 7 布鲁纳指出无论我们选择何种学科,都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 科的基本结构,据此而建立的课程理论是 ( ) ( A)存在主义课程论 ( B)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 ( C)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 ( D)后现代主义课程论 8 在教育史上真正为课程论建立起心理学基础的教育家是 ( ) ( A)亚

3、里士多德 ( B)桑代克 ( C)赫尔巴特 ( D)夸美纽斯 9 我国中小学课程 (教学 )计划的最基本部分是 ( ) ( A)课程设置 ( B)课时分配 ( C)学科顺序 ( D)学周安排 10 学校课程改革中主要是改革 ( ) ( A)课程设计 ( B)课程制 订 ( C)教材编制 ( D)课程设置 1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基础教育建立新的课程体系,试行 ( ) ( A)国家课程 ( B)地方课程 ( C)校本课程 ( D)以上三项都正确 12 国家对某一学科的教学内容及进度作出规定的指导性文件称为 ( ) ( A)教学计划 ( B)课程计划 ( C

4、)教科书 ( D)课程标准 13 后现代主义课程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学者 ( ) ( A)奈勒 ( B)多尔 ( C)杜威 ( D)巴格莱 14 突破了学科界限,体现某类知识体系之间内在联系的课程是 ( ) ( A)综合课程 ( B)选修课程 ( C)活动课程 ( D)学科课程 15 学科课程又称 ( ) ( A)综合课程 ( B)分科课程 ( C)活动课程 ( D)核心课程 16 指出 “无论我们选教何种学科,都必须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 ”的是 ( ) ( A)布鲁纳 ( B)克伯屈 ( C)赞可夫 ( D)怀特海 17 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的三个目标是 ( ) ( A)知识与技

5、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B)知识、情感、意志 ( C)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 ( D)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18 学科的设置和安排是通过 ( )体现出来的 ( A)课程计划 ( B)课程标准 ( C)教学内容 ( D)教科书 19 “公认的课程定义,已从学程的内容、科目及学程表,变为在学校领导或指导下给学习者提供的一切经验。 ”这一课程观倾向于认为课程是 ( ) ( A)学科 ( B)文化 ( C)目标 ( D)体验 20 20世纪 80年代以来,人们已不再满足于对课程计划制定的重视,纷纷开始重视课程 变革过程中的 ( ) ( A)课程内容的选择 ( B)课程内容的组织

6、 ( C)课程实施 ( D)课程评价 21 由中央政府负责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是 ( ) ( A)综合课程 ( B)隐性课程 ( C)国家课程 ( D)校本课程 二、简述题 22 影响课程变革的因素有哪些 ? 23 简述课程理论流派。 三、论述题 24 试述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 课程练习试卷 1答案与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它是以学 生的兴趣或需要为基础、根据心理逻辑而编排的课程。具有生活性、实用性、开放性 (因为学生的需要和兴趣没有边界,所以课程也没有边界,是开放的 )等特点。 【知识模块】 课程 2 【正确答案】 B

7、【试题解析】 多元文化、知识经济及民主政治都是新课改的背景,但它们是一种宏观,背景,只有素质教育的实施才是其微观层面的背景。 【知识模块】 课程 3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诊断与修订课程功能表现为对正在形成中的课程计划,可以通过评价有效地找出其优越点及成因,为修订提供建议。这种反复 的过程可使课程达到尽可能完善的程度。 【知识模块】 课程 4 【正确答案】 C 【知识模块】 课程 5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综合课程论把合并数门相邻学科内容形成的综合课称为广域课程。 【知识模块】 课程 6 【正确答案】 C 【知识模块】 课程 7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结构中心主义

8、课程论也可称作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 【知识模块】 课程 8 【正确答案】 C 【知识模块】 课程 9 【正确答案】 A 【知识模 块】 课程 10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学校课程改革中主要是改革课程设置。 【知识模块】 课程 11 【正确答案】 C 【知识模块】 课程 12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知识模块】 课程 13 【正确答案】 B 【知识模块】 课程 14 【正确答案】 A 【试题解析】 综合课程是指突破了学科界限,体现某类知识体系之间内在联系的课程。 【知识模 块】 课程 15 【正确

9、答案】 B 【试题解析】 理解性知识。分科课程是指以分门别类的学科知识体系为基础的课程。 【知识模块】 课程 16 【正确答案】 A 【试题解析】 布鲁纳强调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知识模块】 课程 17 【正确答案】 A 【试题解析】 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的三个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识模块】 课程 18 【正确答案】 A 【试题解析】 课程计划具体规定了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学科开设的顺序及课 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 【知识模块】 课程 19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这是一种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它强调的是人的体验。 【知识模块】 课程 2

10、0 【正确答案】 D 【知识模块】 课程 21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国家课程是由国家根据自身利益及公民的基本素质要求而开发设计的课程,是一个国家课程的主体,大多体现为核心课程。 【知识模块】 课程 二、简述题 22 【正确答案】 影响课程变革的因素多种多样,其中主要有: (1)政治因素对课程变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政治因素影响课程目标的厘定; 政治因素影响课程变革的内容选择; 政治因素制约着课程的编制过程。 (2)经济因素对课程变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经济领域劳动力素质提高的要求制约课程目标; 经济的地区差异性制约课程变革; 市场经济与课程变革:课程价值取向的变化、课程目标综合性、

11、课程结构的优化。 (3)文化因素与课程变革的关系主要表现在: 文化模式与课程变革,文化模式通常是指民族各部分文化内容之间彼此交错联系而形成的一种系统的文化结构。它是一个民族文化赖以生存 和发展的根本特征。 文化变迁与课程变革,文化变迁是指文化内容或结构的变化,通常表现为新文化的增加和旧文化的改变,亦即文化与文化之间的传播或文化自身的创造。 文化多元与课程改革,文化多元 (Cultural P1uralism)或多元文化 (Multi Culture)是指社会内部多种文化并存的状态。 (4)科技革新是影响课程变革的一个重要因素,主要表现在: 科技革新制约着课程变革的目标; 科技革新推动课程结构的

12、变革; 科技革新影响着课程变革的速度。 (5)课程变革必须适应并促进学生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课程变革必须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 课程变革要能满足学生需要; 课程变革着眼点: “最近发展区 ”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在进行教学时必须注意学生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指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他把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称为 “最近发展区 (Zone Proximate Development)”,它表现为 “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凭借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 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 ”。 【知识模块】 课程

13、 23 【正确答案】 (1)经验主义课程论又称学生中心主义课程论。主要代表人物有杜威、罗杰斯等。主要观点包括: 学生是课程的核心; 学校课程应以学生的兴趣或生活为基础; 学校教学应以活动和问题反思为核心; 学生在课程开发中起重要作用。 从其基本观点可以看出,经验主义课程论看到了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的不足,看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作用,对于现代课程的改造起到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但是,由于它过分注重经验,强调心理逻辑,重视实用性,以致对于知识的系统性,学科 自身的逻辑性、学术性照顾不够,具有浓重的实用主义和自然主义色彩。 (2)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主要代表人物有布鲁纳、施瓦布等。主要观点包括: 知识课

14、程的核心; 学校课程应以学科分类为基础; 教学以分科教学为核心,以学科基本结构的掌握为目标; 学科专家在课程开发中起重要作用。 从其基本观点可以看出,学科中心主义看到了学科知识的发展价值,看到了现代社会知识剧增所带来的社会知识增长的无限性与个体知识增长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试图通过学科结构的掌握来解决这一问题,有其积极意义。但是,由于学科中心主义过分注重 知识,强调学科逻辑,重视学术性,以致对于经验、心理逻辑、实用性有所忽视,且具有浓厚的精英主义色彩。 (3)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主要代表人物有布拉梅尔德、弗莱雷等。主要观点包括: 社会改造是课程的核心; 学校课程应以建造新的社会秩序为方向,应该把

15、学生看做社会的一员; 课程知识应该有助于学生的社会反思,课程的价值既不能根据学科知识本身的逻辑来判断,也不能根据学生的兴趣、需要来判断,而应该有助于学生的社会反思,唤醒学生的社会意识、社会责任和社会使命; 社会问题而非知识问题才是课程的核心问题; 吸收不同社会群 体参与到课程开发中来。 社会改造主义树立了一种新的课程观念,开辟了课程研究的新方向。但它取消了课程问题的独特性。 (4)存在主义课程论。主要代表人物是奈勒。主要观点包括: 课程最终要由学生的需要决定; 教材是学生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的手段; 人文学科应该成为课程的重点。 需要指出的是,存在主义之所以反对固定的课程,主要是因为它没有考虑到

16、学生对这种课程的态度,而不是反对课程本身和体现各门学科知识的教材。 (5)后现代主义课程论。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学者多尔,多尔在批判泰勒课程模式是现代主义 封闭课程体系的产物和典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后现代课程的标准 (4R):丰富性 (Richness)、循环性 (Recursion)、关联性 (Recursion)、严密性 (Rigor)。 【知识模块】 课程 三、论述题 24 【正确答案】 (1)目标评价模式。代表人物是泰勒,该模式一共包括了七个步骤: 确定教育计划的目标,目标的建立和表述是整个评价过程的基础。 根据行为和内容来界说每一个目标。 确定使用目标的情境。 设计呈现情境的方式,泰勒强

17、调情境对于所要评价的行为应当是 “诱发 ”而不是“要求 ”即行为表现要真实自然。 设计获取记录的方式,泰勒注重记录行为方式的多样,书面测验中学生的答案、作文、演讲、艺术作品等都是可以保存并且仔细评估的记录。 确定评估时使用的计分单位。 设计获取代表性的样本的手段,在此,泰勒主要强调要为评价建立真实可靠的样本。 目标评价模式作为泰勒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曾产生过十分普遍的影响,这一模式也确实存在一定的科学性,而且清楚、明确、易于操作。但作为这一模式基础的行为目标本身以及对于预期的行为目标以外因素的忽视,导致了对这一模 式的诸多批评,以致后来许多的评价模式正是在对目标评价模式批评的基础上形成的。 (

18、2)目的讲离评价模式。斯克里文在 1967年提出了目标游离评价模式,他认为,目标评价模式只考虑到原定目标的预期效应,忽视了非预期效应,而评价应当注重的恰恰是课程的实际效应而不仅仅是预期效应。 目标游离评价模式的评价重点从课程的预期效果转向了课程的实际效果。 斯克里文对目标评价模式的批评是中肯的,但是完全游离于既定目标之外,评价将是不可想像的,其价值也将是没有保证的。比较能够令人接受的是将目标游离评价模式作为目标模式的 补充和发展。 (3)外观评价模式。斯塔克于 1967年提出了外观评价模式。该模式也是在对目标模式的批评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斯塔克认为,目标评价模式忽视了教育的前提条件和相互作用,以

19、及这些因素对教育的影响。在外观评价模式中,包括了三个重要的因素:前提条件、相互作用、结果。评价是以这三个因素为基础建立起来的。 显然,这种模式注重课程实施过程的动态方面,并且将与课程有关的各种信息纳入评价之中,这些都有它的独特优势。但在观察、描述和判断中容易带有主观性,因此影响评价结果的可靠和可信。 (4)CIPP评 价模式。包括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结果评价,这一模式是由斯塔弗尔比姆等学者提出的。他们认为,课程评价不仅是对课程目标实现的状况作出判断,而且应当为课程的改革服务,涉及课程改革的决策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设计决策:涉及终止、改变或维持某种课程;结构性决策:涉及改变课程的各种活

20、动;实施决策;循环决策,了解改革的效果后,决定是否纳入课程,后者再次实验。 CIPP的四个部分分别与之相对应: 背景评价:确定课程计划实施单位的背景;明确评价对象及其需要;明确满足需要的机会;诊断需要的基本问题,在 此基础上确定一般和具体的目标;判断目标是否已经反映了这些需要。 输入评价:为了帮助决策者选择达到目标的最佳手段,对可供选择的各种课程计划所作的评价。 过程评价:过程评价主要有三个目标,即为决策者提供反馈信息、预测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缺点并为修订或详细解说计划提供指引以及记录课程的实施过程,包括实施涉及的成本、参与者和观察者如何判定实施的质量等。 结果评价:测量、解释和评判课程

21、计划的成绩,帮助决策者决定是否应当终止、修订或继续课程计划。 (5)差距评价。该评价模式由普洛沃斯提出。 他认为学校在课程实践中,往往不是完全执行课程计划,而是会有所偏离。因此,如果只就各种不同的课程计划本身进行比较和评价是没有意义的。为此,普洛沃斯提出了差距评价模式,目的在于将设计的课程标准与实际的课程表现加以比较,找出彼此之间的差距,找出造成差距的原因,作为改进课程的依据,并且决定是继续课程计划,还是重复或终止课程计划。这一模式包括四个部分和五个阶段。 四个部分包括: 确定课程标准; 确定课程表现; 对标准和表现进行比较; 确定差别是否存在。 五个阶段是: 设计阶段:界定课程计划的标准,以

22、此作为评价的依据。所谓标准,主要包括课程计划的目标、实现这些目标所需要的人力和物力、师生为达到目标所从事的活动。 装置评价阶段:了解实际的课程计划内各种资源分配与原来设计的课程计划之间相互吻合的程度、具体的差距所在。 过程评价阶段:检查课程计划实施过程中的各种因素与预定的计划标准的差距。也就是了解课程计划的实施,即条件、教学过程、学习结果等是否与预期标准存在差别,能否产生预期的结果。 成果评价阶段:评价课程的最终结果是否与预期标准存在差别。预期的最终 目标是否达成,实际结果与预期结果之间的差别是怎样的。 成本效益评价阶段:根据以上各方面的评价结果,从整体上评价课程计划与其他计划的异同和优劣。 【知识模块】 课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大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