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2017年厦门大学考研(教育学综合)真题试卷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progressking105 文档编号:838290 上传时间:2019-02-21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4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类试卷]2017年厦门大学考研(教育学综合)真题试卷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考研类试卷]2017年厦门大学考研(教育学综合)真题试卷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考研类试卷]2017年厦门大学考研(教育学综合)真题试卷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考研类试卷]2017年厦门大学考研(教育学综合)真题试卷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考研类试卷]2017年厦门大学考研(教育学综合)真题试卷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7 年厦门大学考研(教育学综合)真题试卷及答案与解析一、简答题1 书院和科举的关系。2 民国时期的教育设计改革。3 简述进步教育运动。4 夸美纽斯的教学原则。5 我国教育研究的发展趋势。6 教育叙事研究的价值和局限。7 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8 建构主义的教学启示。9 多元智力理论。10 经典条件反射中的分化。二、材料分析题11 材料一:老师讲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一个学生说砸缸是破坏公物,老师觉得不能打击这个学生的积极性,于是鼓励说这个同学很有想象力,然后其他同学纷纷开始批评司马光。材料二:某学校规定老师只能占用一节课的 15 分钟时间用于讲解知识,其他时间留给学生自己讨论交流。(注:

2、此处材料为概述材料,不是材料原文,敬请读者见谅!)问:材料是否体现了“ 以学生为中心 ”的教学理念?你对其怎样理解?三、名词解释12 大学13 福建船政学堂14 德国双元职业教育15 明了一联想一系统一方法16 效果律17 学习动机18 研究假设19 效度20 班级授课制21 教育无目的说四、论述题22 科举制的特征和历史影响。23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和影响。24 从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的角度评述我国的教育目的。2017 年厦门大学考研(教育学综合)真题试卷答案与解析一、简答题1 【正确答案】 书院属于学校系统中的高级私学,与科举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1)相互促进:唐朝时期科举制促进了当

3、时私学的发展,从而使高级私学在唐末发展为书院的萌芽;书院产生以后,培养了大量人才参加科举的选拔。(2)相互制约:书院和整个学校系统的兴衰直接影响着科举取士的质量和数量;科举制的标准和方法制约着书院学习的内容与方法。(3)当统治者过于偏重科举时,会使得书院乃至整个学校系统沦为科举的附庸,虽然出现了诂经精舍、学海堂、漳南书院等对科举制的反抗,但最终并未改变书院的命运。(4)需要说明的是,决定书院发展的终极因素,是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而科举制只是一个辅助因素,并非科举制的产生导致了书院或学校教育的衰落。2 【正确答案】 新文化运动以来,西方国家的教学法逐渐传入中国,推动了当时的教育设计改革。

4、(1)设计教学法。这是由美国教育家克伯屈提出来的。其内容包括:放弃固定的课程体制,取消分科教学,取消教材;分为四种类型:生产者的设计、消费者的设计、问题的设计、练习的设计;包括四个步骤:决定目的、制定计划、实施计划、评判结果。这种方法发挥了儿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尊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培养了儿童的合作精神,但是容易忽略系统知识的学习。(2)道尔顿制。这是由美国教育家帕克赫斯特针对班级授课制的弊端提出来的。其内容包括:废除课堂教学、课程表和年级制,代之“ 公约”或“合同式” 的学习;把教室改为作业室或实验室;用表格法来了解学生进度;最重要的原则是自由与合作。该方法注重学生的合作能力和社会意识,但是

5、过于强调个体差异,对教师要求过高,实施时容易放任自流。(3)文纳特卡制。这是由美国教育家华虚朋提出来的。其内容包括:重视学校的功课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将个别学习和小组学习结合起来;把课程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知识与技能,第二部分为创造性地参与社会性的活动。该方法加强了儿童之间的联系,培养了合作精神,但是实施起来比较困难。3 【正确答案】 进步教育运动是 19 世纪末美国出现的教育革新运动,其理论来源于欧洲历史上的教育思想,也深受现代科学尤其是生物科学和进化论的影响。(1)过程。兴起:19 世纪末,帕克创造了昆西教学法,他被杜威称作“ 进步教育之父”。杜威创办了芝加哥实验学校,在其影响下许多进步

6、教育实验以各种形式展开。成型:1919 年,科布发起进步教育发展协会;1924 年,进步教育协会创办进步教育杂志;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成为进步教育运动的中心。转折:1929 年,经济大萧条严重影响了进步教育运动的发展,从强调儿童中心到强调学校的社会职能。衰落:1944 年,运动进入衰落阶段,进步教育协会更名为“ 美国教育联谊会”;1957 年,进步教育杂志停办,标志着美国教育史上一个时代的终结。(2)实验。帕克的昆西教学法强调儿童应处于学校教育的中心;约翰逊的有机教育学校主张遵循学生的自然生长;沃特的葛雷制将学生一分为二;帕克赫斯特的道尔顿制废除了课堂教学和年级制;华虚朋的文纳特卡制重视儿童的

7、个别差异;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取消分科教学,等等。(3)意义。对美国:a促进了美国教育现代化的转变,制约着现代美国教育发展的方向和格局;b对形成美国学校的特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根本上改变了美国学校和教室的气氛;c促进了美国教育理论研究的发展和教育理论研究的美国化。对世界: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并且成为中国、日本、苏联、印度等国的现代教育历史的重要篇章;与西欧新教育运动一起,共同构成了西方现代教育的重要开端。4 【正确答案】 (1)直观性原则。认为教学应从观察事物开始,这是教学工作的一条金科玉律,是一切教学的基础。(2)激发学生求知欲原则。在传授知识之前,父母、教师、国家必须采取一切可能的方式激

8、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他们自觉自愿地学习。(3)巩固性原则。为了使学生真正掌握知识,夸美纽斯强调,要教给学生真正有用的知识,要循序渐进,真正打好基础。(4)量力性原则。他从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出发,在教育史上率先提出了量力性原则。(5)系统性和循序渐进性原则。要求教学工作要依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理解能力,循序渐进地进行。5 【正确答案】 (1)教育研究方法的统一性与多元性。多种教育理论流派的形成导致教育研究方法的统一性和多元性。(2)现代科学研究成果及其研究方法的移植。教育现象涉及人类科学的所有领域,借鉴移植各门科学的研究方法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3)教育研究的可操作性。教育实验的人工控制和数

9、学方法与计算机技术在教育研究中的应用,都体现了可操作性。(4)关注教育研究的价值标准。注重教育研究的价值导向、伦理因素以及研究结果的价值判断等。(5)教育科学研究的自然化和生态化。在自然情境中进行研究,目的在于提高研究的外在效度及其实际应用部分。6 【正确答案】 (1)价值。教育叙事具有解放气质。教育叙事是不同于宏大叙事的另一种言说方式,它更关注基于个体专业生活的具体事件及其经验的详细描述。这使教育当事人,尤其是一线教师获得发出自己声音的机会。教育叙事是诞生原创性、本土化教育理论研究的沃土。教育叙事研究通过叙述教育当事人的故事,来寻找本土概念,发展本土案例,进行充满本土文化意蕴的解释,创造本土

10、化的教育理论,从而为我国成为教育理论输出国作出贡献。教育叙事提供了另一种研究视角。首先,教育叙事提供了从内向外的研究视角。其次,从经典教育思想到一般知识、信念与思想。教育叙事指向的不是“ 故事 ”,而是“意义”及其理解。支撑叙事研究的正是人文科学独特的方法论,即狄尔泰的“体验表达理解” 。教育叙事研究是一种质性研究,是对科学实证主义研究范式的有益补充。(2)局限。教育叙事研究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叙事有两种情形:当事人叙述自己的教育故事或者旁观者叙述当事人的故事,但是两种情形都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色彩。量化程度较低。教育叙事研究有时缺乏精准数据的支持,导致量化程度低。外在效度较低。教育叙事研究大多是

11、以个案的方式展开的,并不一定具有代表性。7 【正确答案】 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1)二者相互区别。个人全面发展,就是每个社会成员的智力和体力都获得尽可能多的、充分的、自由的和统一的发展。我国的宪法和教育法中都提到人的全面发展,具体而言,就是人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等方面全面发展,即人自身在各方面都得到发展。个性发展是指个体在需求、生活习惯、性格、能力、兴趣、价值观念等方面形成稳定的心理特征。人全面发展的目的是使人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育等各方面得到完整的、全方位的、自由的发展。个性发展的目的则是强调选择个性中具有优势的方面发展,并促使该优势的方面获得充分的发展

12、。(2)二者相互促进。全面发展是个性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全面发展要求培养学生达到国家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基本范畴规定的所有受教育者都应达到的基本标准,最终实现身心和谐发展。个性发展也必须以尊重基本的道德价值规范、遵守国家法律为基础和前提,是在全面发展基础上的选择性发展。因此,教育是要培养全面发展而富有个性、既德才兼备又保持个性的人。这种教育观应贯穿于教育发展的全过程。8 【正确答案】 建构主义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流派之一,其思想观点已经渗透到当今的教学实践当中。(1)建构主义学习观。知识观:在知识的意义上,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只是人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并不是最终的答案;在知识的应用上,建构

13、主义强调应用的情境性;在知识的学习上,建构主义认为理解只能由个体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学生观:首先,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他们在日常学习中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教学要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 出新的经验;其次,教学要为学生创设理想的学习情境,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激发学生的推理、分析等思维活动。学习观:第一,学习的主动建构性,每个学生都在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构建自己的理解;第二,学习的社会互动性,学习任务是通过各成员在学习过程中的沟通交流、共同分享学习资源完成的;第三,学习的情境性,知识只有通过实际情境中的应用活动才能真正被人理解。(2

14、)教学实例。强调主体性:当今所提倡的探究性学习就是重视学生主体性的体现,使学生自己通过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来建构知识。注重情境性:当今的教学实践也特别重视情境性教学。例如,抛锚式教学将学习活动与某种有意义的情境挂钩,侧重于教学开始前的情境性;认知学徒制使经验较少的学生在专家指导下参加某种真实性活动,侧重于教学过程中的情境性;随机通达教学对同一内容的学习在不同时间多次进行,每次的情境都经过改组,侧重于不同情境之间的学习迁移。主张互动与合作:当今教学中所提倡的合作学习,很好地体现了这一思想。同一小组的学生通过合作共事,共同完成小组的学习目标。合作学习的目的不仅是培养学生主动求知的能力,而且发展了学生

15、在合作过程中的人际交往能力。综上所述,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学生主体性,注重情境性,主张互动与合作,对当今的教学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 9 【正确答案】 多元智力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来的。(1)其内容是认为人类的心理能力至少应该包括八种智力,即言语智力、数理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体能智力、社交智力、自知智力、自然智力。这八种智力的不同组合使每个人的智力都有独特的表现方式和特点。(2)其特点是有一定的生理学基础,且不否认文化历史的作用,强调教育的作用。(3)该理论突破了传统的智力范畴,提出了多维智力理念,并相应引发了人们对教育、人才、智力开发、教育评价的思考。10 【正确答案】 经

16、典条件反射是巴甫洛夫通过狗分泌唾液的实验所提出来的理论。其规律包括习得、消退、泛化、分化等。分化是对刺激的差异的不同反应,即只对特定刺激给予强化,而对引起条件反射泛化的类似刺激不予强化,这样,条件反射就可以得到分化,类似的相同的刺激就可以得到辨别。例如,当狗对类似响铃的声音也产生条件反射时,却不给它肉,几次之后,狗就发现这种声音与响铃有区别,不再产生对它的条件反射。二、材料分析题11 【正确答案】 (1)概括材料。材料一,老师为了不打击学生积极性,误导了学生的答题思路甚至价值观。材料二,老师把大部分课堂时间都安排给学生,导致时间没有被有效利用,过于极端。因此,两则材料都没有体现正确的“以学生为

17、中心” 的教学理念。(2)理解。“以学生为中心”的核心含义是教学要尊重学生的能动性,尊重学生的兴趣,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而不是由学生主导教学的全过程。科学的教学理念或者师生关系应该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即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学生是教学认识的主体。整个教学过程应该以教师为主导,同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二者统一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实践中。例如,在材料一中,教师在肯定学生想象力以维持其积极性的同时,要予以正确引导,使学生有清晰的前提,司马光在砸缸的故事中是个积极正面的形象;在材料二中,教师应该自己领导并掌控课堂的大部分时间,同时给学生留有讨论的空间。三、名词解释12 【正确答案】 大学

18、是礼记的一篇,是“四书” 之首,是春秋战国时期思孟学派所作。主要阐明大学之道,即大学教育的纲领。其内容包括“ 三纲领、八条目 ”。三纲领即“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八条目即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中心环节是“ 修身” 。大学具有逻辑性、可行性、层次性,具有极强的伦理性和人文色彩,对中国人的立德修身产生了深远影响。13 【正确答案】 福建船政学堂是在洋务运动时期由左宗棠奏请创办的一所军事学堂。其主要目的是培养造船和驾驶人才。其机构分为前学堂和后学堂,前学堂学习制造技术,后学堂学习驾驶和轮机技术。后来前学堂增添了“ 绘事院 ”和“艺圃”。“绘事

19、院” 培养图纸的制作人才,“ 艺圃”实际上是在职培训学校。该学堂开创了近代职工在职教育的先声,是洋务学堂中持续时间最久的一所,为近代中国海军输送了第一批战舰指挥和驾驶人才,为近代中国船舰制造业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是近代中国海军人才的摇篮。14 【正确答案】 “ 双元职业教育 ”是指整个培训过程在工厂企业和国家的职业学校进行的一种教育方式。在培训条例制定方面,在德国经济部和教育文化部的统一组织下,由行业协会、工会、教师三方代表共同拟定用于职业培训的标准和各项具体要求,充分反映产业现实和发展的需要。在培训的组织方式上,采用由企业进行实际操作方面的培训,培训学校完成相应的理论知识的培训,企业与职业学校

20、两方面共同完成对职业学校学生的培训工作。德国双元职业教育的主要特点有:培训目标更符合企业的需要,学生的学习目的明确,“为未来工作而学习 ”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真实的生产环境及先进的设施设备,使学生比较接近实践,接近未来工作的需要:能较早地接近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专业技能的训练目的明确,工艺规范等更符合企业生产的要求。15 【正确答案】 “ 明了一联想一系统一方法 ”是 19 世纪德国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在教学的形式阶段论中提出的四个教学阶段。明了阶段,教师要讲解新教材,学生的心理处于“静止的专心” 状态,其兴趣阶段是注意,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叙述。联想阶段,通过师生谈话把新旧观念结

21、合起来,学生的心理处于“动态的专心” 状态,其兴趣阶段是期待,教学方法是自由交谈。系统阶段,在教师的指导下寻找结论和规则,使观念系统化,形成概念。学生的心理处于“静止的审思 ”状态,其兴趣阶段是要求,教师要运用综合的方法,使知识系统化。方法阶段,通过练习把知识应用于实践,学生的心理处于“动态的审思” 状态。其兴趣阶段是行动,教学方法主要是应用,如做作业、写文章、修改等。该理论不仅反映了人类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本质认识的发展,而且具有广泛的实践意义,不足之处是带有机械论倾向。16 【正确答案】 效果律是行为主义流派心理学家桑代克提出的学习规律。效果律表明一个动作如果跟随的是一个满意的变化,在类似

22、的情境中这个动作重复的可能性将增加;但是,如果跟随的是一个不满意的变化,这个动作重复的可能性将减少。这样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当前行为的后果对决定他未来的行为起着关键作用。奖励是影响学习的主要因素。在桑代克后来的著作中,取消了效果律中消极的或令人烦恼的部分。因为他发现惩罚并不一定削弱联结,其效果并非与奖励相对。17 【正确答案】 学习动机是激励并维持学生朝向某一目的的学习行为的动力倾向。学习动机在学习过程中具有定向、激发和调节的作用。其分类可以通过动力来源划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而奥苏伯尔根据学习动机影响学生学业成就的不同,将其划分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18 【正确答案】

23、研究假设是研究课题确定后依据一定的知识、事实和资料,对所研究问题的规律或原因作出的推测性论断和假定性说明,是研究之前预先设想的、暂时的理论,是对研究课题设想出的一种或几种可能的结论或答案。其特征是有一定的科学依据,有一定的推测性质。其作用主要是帮助研究者明确研究目的;使研究者合理设计研究方案,选择研究方法;有利于研究者对变量进行控制,避免盲目性。假设涉及的主要变量有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假设表述的规范性要求包括:科学性、推测性、明确性、可检验性、简洁性。19 【正确答案】 效度是测量调查的评价指标之一。其含义是指测量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也就是测量的结果与所要达到的目标两者之间相符合的程度。提

24、高效度的方法有精选试题、提高信度等。效度与信度的关系既相互联系又互相制约,具有效度的测量具有一定信度,而具有信度的测量则不一定具有效度。20 【正确答案】 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授课,同一班级的学生学习内容和进度必须一致。其特征是学生固定、教师固定、时间固定、场所固定、内容固定。班级授课制是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其最大的优点是教学效率高,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最大的缺点是难以照顾学生个别差异,容易忽略学生主体性。因此,在实际教学当中,应综合多种教学组织形式来弥补班级授课制的不足之处。2

25、1 【正确答案】 教育无目的说是由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来的。杜威对教育即生活、生长、经验的改造的认识,决定了其教育无目的说。杜威将教育目的分为教育过程以外的目的和教育过程以内的目的。教育过程内在的目的强调了对儿童心理的关注,反对传统的远离儿童目前需要和理解能力的抽象遥远的目的,依据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与兴趣、需要,去促进其生长和发展。除此之外,教育没有任何其他外在的目的。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说不是说教育没有目的,而是指教育没有外在的目的。该观点是杜威对其教育本质认识的发展,从全新的角度阐述了教育目的,也包含着其强烈的以民主主义改造社会的社会理想。四、论述题22 【正确答案】 科举制是一种通过分科考试

26、以成绩选拔人才的考试制度,产生于隋朝,发展于唐朝,经宋、明、清各朝代的发展更加完善,于清末 1905 年被废除,共存在了 1300 年,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持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的选士制度。(1)特征。科举制的特征通过其生源、程序、科目、方法等各个方面表现出来。在生源上,包括生徒和乡贡。在程序上,包括乡试一省试一吏部试。在科目上,包括文科举和武科举。其中文科举中的明经科与进士科最受人重视。在方法上,包括帖经、墨义、口试、策问、诗赋五种。(2)历史影响。首先,科举制的历史影响表现在它与学校的关系上:相互促进:科举制刺激了人们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了教育的发展;学校教育促进科举制的发展,培养了大量人才

27、参加科举的选拔。相互制约:学校教育的兴衰直接影响科举取士的质量和数量;科举制的标准和方法制约着学校学习的内容与方法。当统治者过于偏重科举时,会使学校沦为科举的附庸。需要说明的是,决定学校发展的终极因素,是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而科举制只是一个辅助因素,并非科举制的产生导致了学校教育的衰落。其次,科举制的历史影响表现在它的积极作用上: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制。第一,中央政府掌握选士大权,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制;第二,官吏经过科举选拔,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有利于国家长治久安;第三,士子通过科举制获得参政机会,扩大统治基础;第四,利用科举制统一思想,笼络人心,缓和阶级矛盾。使选士与育士紧密结合。第一,

28、促使社会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第二,促进人们思想统一于儒学,结束思想混乱的局面;第三,刺激学校教育的发展,利于教育的普及;第四,种类繁多的考试科目扭转了人们重文轻武、重经学轻科学的现象。使选拔人才较为公正客观。第一,重视人的知识才能,而非门第;第二,策问与诗赋更利于检验人的能力;第三,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实行文官考试的国家。最后,科举制也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1)国家只注重科举而忽视了学校教育,使学校沦为科举的附庸。(2)科举制具有很大的欺骗性。第一,评分时的主观随意影响评分的客观性;第二,考官受贿和考生作弊现象严重;第三,诱骗知识分子为功名利禄而学习,使很多考生将终生浪费在考场之上。(3)科举制

29、束缚思想,败坏学风。第一,导致学校形成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的风气;第二,影响中国知识分子的性格形成,如易形成重权威轻创新、重书本轻实践、独立性弱依赖性强的性格特征;第三,形成功利主义色彩的畸形读书观,如“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等。23 【正确答案】 赫尔巴特是德国 19 世纪著名的教育家,提出把教育学建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并提出了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被称为“教育学之父” ,代表作是普通教育学。(1)理论基础。伦理学基础:提出了五种道德观念,即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公平与报偿。心理学基础:提出统觉团的概念,新的感觉表象与已有观念相结合,形成统觉团。统觉的条件是兴趣。(2)道德教育理论。教育

30、目的:可能的目的是指发展多方面的兴趣,使人的各种潜力得到和谐发展。必要的目的是指要养成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和公平五种道德观念。教育性教学原则:教育(道德教育) 通过而且只有通过教学才能真正产生实际作用,教学是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道德教育的途径包括训育和儿童管理。训育是指有目的地进行培养,其目的在于形成性格的道德力量;儿童管理的目的在于创造秩序,使教学更好地进行。训育要形成美德,儿童管理要防止恶行。(3)课程理论。经验、兴趣与课程。a经验:儿童在日常生活中获得的经验是教学活动赖以进行的基础。但儿童早期经验并不是完美无缺的,而是分散、杂乱的,需要教学加以补充和整理。反映在教材中则为直观教材。

31、b兴趣:只有与儿童经验相联系的内容,才能引起儿童浓厚的兴趣。它能使儿童保持意识的警觉状态,从而更好地接受教材。c兴趣课程体系:第一,经验的兴趣分为三类,分别是:经验的兴趣,对应的课程是自然、物理、化学等;思辨的兴趣,对应的课程是数学、逻辑、文法等;审美的兴趣,对应的课程是文学、绘画等。第二,同情的兴趣也分为三类,分别是:同情的兴趣,对应的课程是外国语、本国语等;社会的兴趣,对应的课程是历史、政治等;宗教的兴趣,对应的课程是神学。统觉与课程:新的观念和知识总是在原有的理智背景中形成的,是以原有观念和知识为基础产生的。课程的安排应当使儿童能够不断地从熟悉的材料逐步过渡到密切相关但还不熟悉的材料。据

32、此,他提出了相关与集中两个概念。a相关:学校不同课程的安排应当相互影响、相互联系。b集中:在学校的所有课程之中,选择一门科目作为学习的中心,使其他科目都作为学习和理解它的手段。儿童发展与课程:文化纪元理论是儿童以课程维度设计选择课程的基础。a婴儿期对应的是人类历史早期,课程内容是身体养护、感官训练。b幼儿期对应的是人类的想象期,课程内容是荷马史诗等具有想象力的材料。c青年期和童年期对应的是人类的理性发展期,课程内容是数学和历史等。(4)教学理论。教学进程理论:该理论以统觉理论为基础。他认为统觉的过程具有三个环节:感官的刺激、新旧观念的分析和联合、统觉团的形成。与此相对应的方法是:单纯的提示教学

33、、分析教学和综合教学。教学形式阶段论:该理论将教学过程划分为“明了一联想一系统一方法”四个阶段,并对每个阶段的心理状态和兴趣状态进行了归类。a明了阶段,教师要讲解新教材,学生的心理处于“ 静止的专心”状态,其兴趣阶段是注意,老师的教学方法是叙述。b联想阶段指通过师生谈话把新旧观念结合起来,学生的心理处于“动态的专心”状态,其兴趣阶段是期待,教学方法是自由交谈。c系统阶段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寻找结论和规则,使观念系统化,形成概念,学生的心理处于“ 静止的审思 ”状态,其兴趣阶段是要求,教师要运用综合的方法,使知识系统化。d方法阶段指通过练习把知识应用于实践,学生的心理处于“动态的审思” 状态,其兴趣

34、阶段是行动,教学方法主要是应用,如做作业、写文章、修改等。(5)影响。对德国: 1868 年成立了科学教育委员会,致力于赫尔巴特教育理论的传播,以后在德国的许多地区都建立了类似的组织,一时间形成了人数众多的赫尔巴特学派。在 19 世纪后期,“ 赫尔巴特主义在德国已经成为一种宗教” 。对美国:赫尔巴特的学说在美国也引起了巨大的反响。1892 年,美国成立了全国赫尔巴特协会,其目的在于促进赫尔巴特思想的传播和它在美国学校的应用。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赫尔巴特及其德国信徒的大批著作被译成英文,其学说成为美国教育界的主导思想。对亚洲:赫尔巴特的教育学说对亚洲一些国家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中国,最早系统引进的

35、西方教育学说就是赫尔巴特及其信徒的理论。20 世纪初,其理论在中国广泛传播,对当时废科举、兴学堂和发展近代师范教育,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局限性: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对赫尔巴特理论的批评开始出现,其理论强调课堂、书本、教师三中心,被认为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充满思辨和神秘色彩,许多论述带有一定程度的机械性和片面性。24 【正确答案】 (1)个人本位论。个人本位论以卢梭、裴斯泰洛齐等为代表,主要观点有:教育目的应该从受教育者的本性出发;重视人的价值、个性发展和需要;教育目的在于帮助人们充分实现自然潜能;人的本性是“ 自然性”,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2)社会本位论。社会本位论以凯兴斯泰

36、纳、涂尔干等人为代表,主要观点有:教育目的应该从社会需要出发;人的发展只为服从社会的需要;教育的最高目的是使个人成为国家的合格公民;人的本性是社会性,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3)评述。我国的教育目的是:“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国的教育目的含有社会本位论的因素,强调教育要为社会服务,要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彰显了社会价值,有利于调动国家和社会资源来发展教育,使教育有坚实的社会基础。我国的教育目的也含有个人本位论的因素,重视每个人在德智体美方面的全面发展。这强调了人的价值,倡导人的自由与个性,有利于发挥个体的能动作用。综上所述,社会本位论与个人本位论各有优缺点,我国的教育目的则把二者相结合,取长补短,落实于人的发展之中,符合我国的实际国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大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