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公共管理学历年真题试卷汇编2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deputyduring120 文档编号:838817 上传时间:2019-02-21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10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类试卷]公共管理学历年真题试卷汇编2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考研类试卷]公共管理学历年真题试卷汇编2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考研类试卷]公共管理学历年真题试卷汇编2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考研类试卷]公共管理学历年真题试卷汇编2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考研类试卷]公共管理学历年真题试卷汇编2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公共管理学历年真题试卷汇编 2 及答案与解析1 论行政组织设计应主要考虑的问题和因素。(南京大学 2002 年考研真题)2 概括并评价当代西方政府改革的措施。(对外经贸大学 2009 年考研真题;中国传媒大学 2008 年考研真题)相关试题:试论当代西方政府改革的背景与趋势。(南京大学 2007 年考研真题)3 论中共“十五大 ”以来的行政制度改革。 (华中师范大学 2005 年考研真题)4 结合实际,论述当代中国行政改革的基本价值选择。(中国传媒大学 2008 年考研真题)5 论述西方政府间关系之网络模式。(中国传媒大学 2009 年考研真题)6 简述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方式或途径。(北京师范

2、大学 2001 年考研真题)7 结合实际,论述如何提高现代政府能力。(中国传媒大学 2009 年考研真题)8 试述公共政策学科研究的近期发展。(中国传媒大学 2009 年考研真题)9 根据公共选择和政策分析学者的观点,简述公共政策失效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对外经贸大学 2009 年考研真题)10 简述公共组织的基本特征。(中国传媒大学 2008 年考研真题)11 概述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基本观点。(华中师范大学 2007 年考研真题)12 公共选择和私人选择在哪些方面有所不同?(对外经贸大学 2008 年考研真题)13 政策制定的一般过程(按阶段分别阐述)。(北京师范大学 2002 年考研真题)14

3、 简述公共政策模型必备的条件。(中国传媒大学 2008 年考研真题)15 对决策方案进行分析评估包括哪些内容?(南京大学 2008 年考研真题)16 绩效评估的评价标准包括哪些内容?(南京大学 2008 年考研真题)17 简述我国公务员职务分类制度的基本内容。(南京大学 2005 年考研真题)18 简述规划预算的优点。(北京师范大学 2007 年考研真题)19 何谓“第三部门 ”?为何将其纳入公共部门?(南京大学 2007 年考研真题)20 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含义。(北京师范大学 2005 年考研真题)21 行政责任的特征。(对外经贸大学 2007 年考研真题;北京师范大学 2004 年考研真

4、题)22 行政和行政学(中国传媒大学 2009 年考研真题)23 行政组织结构(首都经贸大学 2007、2006 年考研真题)24 政府再造(华东政法学院 2007 年考研真题)25 结构优良问题(对外经贸大学 2008 年考研真题)26 政策监控(首都经贸大学 2008 年考研真题)27 系统决策模型(对外经贸大学 2005 年考研真题)28 权威论证(对外经贸大学 2008 年考研真题)29 功绩制(对外经贸大学 2005 考研真题)30 预算管理(华中师范大学 2004 年考研真题)31 全面质量管理(北京师范大学 2004 年考研真题)公共管理学历年真题试卷汇编 2 答案与解析1 【正

5、确答案】 行政组织设计是指为了建立最有效的相互关系而对组织活动和组织结构进行的一种有意识的合理化过程。(1)设计过程中应考虑的问题熟悉组织设计的基本内容组织设计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a组织战略目标。组织行为都是围绕着一定的目标而展开的,目标的确定是组织的基础,因此,要进行组织设计首先必须明确组织的战略目标。目标不仅规定了一个组织的任务指向,而且还表征了一个组织存在的意义和价值。b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决定某一特定管理人员应管理多少人员是一个基本的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管理幅度的设计受许多因素的影响,诸如组织成员的素质、工作内容和特性、工作基础和条件、组织环境和组织状况、地理位置、时间安排、交通

6、通信条件等。c组织职能。组织职能是对组织目标的细化和具体化,因此,组织要按照需要实现的目标来设计职能。组织的总体职能、具体职能和各职能之间的关系的明确,是组织有效运作,顺利达成组织目标的必要条件。d组织部门。组织部门是组织职能的具体承担者,是组织结构的具体构成单位。职能的明确划分是有效率的组织部门建立的基础。e组织职务。组织职务体现为具体岗位的工作任务和责任。组织职务以及相互关系的设置,关系到组织职能的发挥和任务的实现,甚至关系到组织本身的生存。f组织职权。组织职权的设计的原则主要有政令统一、责权对等、合理集权和分权等。组织职权的配置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具有较大的特殊性,在具体的职权配置过程中

7、,应当根据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进行配置。组织设计的原则组织设计原则主要包括:a实现组织目标的原则;b效率原则;c专业分工原则;d合理控制管理幅度原则;e人本主义原则;f适应环境原则;g利于科学决策原则;h精干高效原则。(2)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外部因素a环境因素。一个组织的环境是由组织外部可能影响组织的多种特定的机构和因素构成的,如供应商、顾客、竞争者、政府管理机构、公众、压力群体等,能否正确估计这些因素的影响并做出适当的应对,是决定组织设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的关键。b情报信息处理。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的社会,环境的变化,特别是在动荡变化的环境中会层出不穷地涌出许多的信息情报,如何在这些信

8、息当中筛选出组织有用的信息,并且做出相应的对策,是一个艺术的过程。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组织结构变动的方向和内容。内部因素a战略和目标。对于组织而言,组织的战略和目标是组织设计的基本依据,组织结构与组织战略的关系是手段与目的的关系,两者之间联系密切。b技术水平。组织内部的技术分工,会导致组织结构的新变化。新的组织生产和管理技术的引进,必然带来一些相关部门的调整以及部门之间关系的重新整合。c组织规模。组织规模对组织结构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并且在组织发展的不同阶段也是有差别的。d组织成员的社会心理需求。霍桑实验证明,组织中的个人不仅仅是“经济人” ,同时也是有社会交往需要的“社会人”

9、,而组织的结构模式对组织成员的态度和行为有相当影响。e文化差异。不同的文化传统是组织设计多样性的一个重要原因。【知识模块】 公共组织理论2 【正确答案】 (1)当代西方政府改革的背景经济和政治因素在将改革提上议事日程中起决定性的作用。20 世纪 70 年代石油危机之后的经济衰退,导致西方各国高额的财政赤字,福利国家不堪重负,并面临一系列新的社会与政治问题,这是引发政府改革的直接原因。经济全球化的出现是当代西方政府改革的一个推动力。全球化趋势加强了各个西方国家对本国经济竞争力的高度重视。政府如何引导和调控国民经济运作,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促进经济发展,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新技术革命尤其是信息革命是

10、当代西方政府改革的一种催化剂。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建立起灵活、高效、透明的政府创造了可能性,新通信技术以及接触政府信息的便利使公民和社会团体更容易参与公共管理活动,这要求对政府组织及其运作过程作出变革与调整。传统的官僚体制(科层制 )的失效和商业管理模式的示范性影响是当代西方“ 新公共管理”运动兴起的另一个动因。(2)当代西方政府改革的措施新公共管理是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以后公共管理领域中出现的一种显著的国际性趋势。政府改革的浪潮席卷西方乃至全世界。当代西方政府改革的措施包括:政府职能的优化当代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改革的重点之一是重新界定政府职能。在“ 新公共管理主义 ”的视野中

11、,政府由大量社会事务中解脱出来,将这些职能交给或归还给社会,由社会经济组织或中介组织去承担,政府则制定法律和规章制度,监督和执行法律和法规。当代西方各国政府优化政府职能、减少政府干预的基本途径是通过采取民营化、放松管制以及压缩式管理等途径将政府兴办和管理的大部分公共企业交给市场和社会,尽可能地将公共部门承担的社会服务出租和承包出去。经过职能调整,西方发达国家政府的经济社会管理职能仅限于:建立全面而系统的经济立法体系,把社会经济活动纳入法制轨道;通过计划、财政、金融干预等手段,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公共物品以及公共服务的提供。公共服务的市场化、社会化在当代西方国家的行政改革中存在着这样一种趋势,

12、即政府充分利用市场和社会的力量,推行公共服务市场化和社会化。具体说来,公共服务市场化、社会化在实践中主要采取的形式有:a政府业务合同出租。利用合同承包的方式把政府的一些工作任务推向市场,其基本运作方式是政府将需要或者适合出租的公共项目向私营企业以及社会中介组织招标,竞争的获胜者与政府主管部门签订合同,前者完成任务并达到合同规定的标准,后者支付合同约定的报酬。合同承包使某些具体公共服务的供给过程按照市场逻辑运作,其实质在于政府通过合同的形式在公共领域引入市场机制,通过投标者的竞争和制约行为完成公共服务提供的“准市场化” 。b以私补公,打破政府垄断,建立政府部门与私营企业的伙伴关系。为了弥补政府能

13、力和财力的不足,西方各国政府在改革的过程中,采取利用私营企业补充公共部门的方式,打破政府对一切公共服务垄断的传统,建立起公共部门与私营企业的伙伴关系,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c公共服务社会化。即政府授权社区并鼓励各社区建立各种公共事业,政府机构出面组织邻里互助、街道联防等,以改进社会服务和控制犯罪活动。分权当代西方国家行政改革的目标之一在于分散政府管理职能,缩小政府行政范围,因而必然要实行分权与权力下放。分权既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又涉及中央政府内部上下级关系。中央政府部门内部上下级关系的改革更是当代西方国家行政改革的热点。在西方政府的机构改革中,许多政府经济部门被改为准政府机构或独立出去。实践表

14、明,实行合理分权,把公共服务让独立机构、社会和非政府组织去承担有很大的好处,这些组织比集权的机构拥有更多的灵活性,它们对于情况和公共需求能迅速地作出反应,而且效率更高,责任性更强,更具有创新精神。引入现代化管理技术当代政府内部公共管理体制改革的最显著特征是公共行政中的管理主义倾向,即引进现代化管理技术尤其是私营部门的管理技术来“重塑政府”,实现政府管理的现代化,建立一个“ 市场化”、“企业化政府” 。被广泛用于政府管理的工商管理方法有:战略管理、全面质量管理、顾客管理、成本管理、标杆管理等。同时,利用信息技术,发展电子政府。电子政府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概念,而是一种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政府治理新模

15、式。西方各国的行政改革广泛应用了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人力资源管理改革在公共人事管理改革方面,西方发达国家采取的主要措施有:a放松管制、增强灵活性。西方各国在录用、报酬、职位分类、培训等方面放松管制,增强灵活性,举措包括消除繁杂的规则,减少繁文缛节以及防止办事拖拉等。各国的具体做法不同,但都是要增强灵活性。b公共管理者的非职业化。文官终身受雇受到改革的猛烈冲击;强制性裁员和日益增多的短期合同侵蚀了职位和永久性原则;以引入市场机制和工商管理技术以及强调顾客导向的管理主义改革,加强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管理者之间的交流;合同雇用制和临时聘用已经成为公共部门以及政府机构用人的常见方式;公共机构职位专属

16、性以及文官制度永业制的终结,已经在政府常任文官中引起震动。c绩效评估以及灵活的付酬制度。西方公务员制度改革的另一个基本取向是注重结果而非过程控制,重视绩效评估,并采取灵活的付酬与奖励措施。在经合组织国家中,绩效评估、付酬的灵活性和业绩奖励同样成为最普遍的改革措施之一。机构的重组机构的重组是对公共部门组织实质性的调整,其目的是使政府活动更有计划性和协调性。用批判的眼光看,机构的重组可以被视为“机构清理” ,或者说是通过一系列努力,使公共部门的组织图更简洁一些。【知识模块】 政府改革与治理3 【正确答案】 解放以来,为适应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我国先后进行了8 次大的以机构改革为主要内容的行政

17、改革,而“十五大” 以来主要是 1998 年的改革和 2003 年的改革。(1)1998 年的改革这是历次改革中力度最大、机构变化和人员调整最大的一次。根据党的十五大精神,此次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制,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建设高素质专业化行政管理干部队伍,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国特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是: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把政府职能转变到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把生产经营权力交给企业。按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调整政府组织机构,实行精兵简政。加强宏观经济调控部门,调整和减少专业经济部门,

18、适当调整社会服务部门,加强执法监管部门,发展社会中介组织。按权责一致的原则,调整政府部门的职责权限,划分部门间的职能分工,克服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弊端。按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要求,加强行政体系的法律建设。(2)2003 年以来的改革 2003 年 3 月,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新一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启动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五次行政改革。这次改革的目的在于解决行政管理体制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为促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组织保障。此次改革重点是: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健全金融监管体制,继续推进流通管理体制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和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建设。根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

19、,除办公厅外,国务院组成部门共设 28 个。国务院机构改革后,地方各级政府机构改革在中央统一部署下,也结合实际积极探索符合各地特点的改革路子。2006 年 10 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按照转变职能、权责一致、强化服务、改进管理、提高效能的要求,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优化机构设置,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以发展社会事业和解决民生问题为重点,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注重向农村、基层、欠发达地区倾斜,逐步形成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创新公共服务体制,改进公共服务方式,加强公共设施建设;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

20、,简化办事程序,创新管理制度,为群众和基层提供方便快捷优质服务;推行政务公开,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推进公共服务信息化,及时发布公共信息,为群众生活和参与经济社会活动创造便利条件;完善公共服务政策体系,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增强政府公信力。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强调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要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规范行政行为,加强行政执法部门建设,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运行的干预。可以预见,新一轮的改革将在“大部制改革”,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效能政府、法治政府等方面全方位铺开。【知识模块】 政府改革与治理4 【正确答案】 当代中国

21、行政改革需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价值选择:(1)市场经济是我国政府行政改革的经济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实际上构成了推进我国国家现代化的社会共同政治纲领的基础,同时构成了我国政府宏观公共政策选择的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则从根本上规定了我国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模式,进而规定了我国政府改革的方向:政府改革首先必须有利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市场的有效运作及其发展,在根本上则必须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有利于提高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在此意义上,市场经济实际上构成了我国政府改革的逻辑起点。我国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政府改革,着力区分市场行为规范与政府行政行为规范,在严格规范

22、市场主体的市场行为的同时,严格规范政府自身的公共行政行为,并在市场行为规范与政府行政行为规范之间建立起良性的互动关系。市场经济的特性与政府改革的内在价值联系可以作如下理解:市场经济是以公平竞争、等价交换为基本原则的自由竞争的经济。政府因其公共权力主体的功能定位,不是也不应该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而只能是市场规则的制定者和执行者。这就要求我国政府:a切实转变行政观念,置身于直接的市场竞争之外。为此,必须加快实现政府与市场的功能性分离。b实现政府行政职能的公共化、政府行政行为的公开化、政府政策的公平化,通过重新评估和构建政府制度,有效地防止和反对政府权能“越位” ,防止和反对由于公共行政权力主体广泛

23、且直接地不当介入市场活动而得以滋长的不公平、不规范市场行为的泛社会化倾向。与此相联系,必须强有力地克服地方保护主义,维护国内大市场的统一性、充分性、扩展性。c充分尊重、支持和保护独立经济法人的“ 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 的主体地位,并相应在市场准人、融资渠道、进出口贸易权、结汇权等方面广泛地实行普惠制。市场经济是以法制(治)为基础的规则经济。这就要求我国政府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和现代国家社会生活的通则,在与市场良性互动的过程中,逐步调整或修正公共行政权力关系,通过发布公共政策不断公开和明确地实施政策导向,不断明晰和强化市场的竞争规则,进而建立必要的市场秩序。市场竞争规则公信力的

24、源起和强化,则取决于规则本身的公平性、合理性,规则制定过程的公开性、透明度,维护和执行规则主体的公正性、可靠性。其中,建立和完善以公民的参政议政权为基础的政务公开制度,以行政责任为核心的政府自律制度,以公正的司法审判为保证的司法制度,以新闻报道为主要形式的社会舆论监督制度以及这些制度的有效的运行机制,具有紧迫的制度意义。这就要求我国各级政府通过行政改革首先有效地解决自身的思想观念、政策规范、决策程序、管理方式、操作技术等诸方面的法制(治)问题,提高政府政策系统集成的能力,进而通过系统运作有效地提高我国市场的法制(治)水准。市场经济是以利益为导向的经济。这就要求政府肯定以利益为导向的社会价值标准

25、的合理性,依法保护个人和经济主体的劳动所得。但是,市场竞争不仅会导致个人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占有量的两极分化,而且会导致利益的集团化、区域化、行业化,形成普遍的利益集团,并因此产生更为激烈的竞争。在市场经济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政府尚没有通过连续不断的公共政策,合理而有效地调节广泛社会利益关系的理论和实践,其中包括调节公共利益关系的机制。在这方面,政府的价值标准是一个包含效率与公平的双重目标:寻求和建立一种有效的制度框架,在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激发生产者的工作动机和经营者的创造欲望的同时,防止财产和社会权力的无限制的两极分化,从而维护社会的基本均衡,而政府及其官员在这样一个制度创新的过程中,只是且只能

26、是社会公共利益的代表者。这就需要在丰富政府的“利益价值观 ”的基础上,通过政府制度创新实现社会分配制度及其运行机制的更新。(2)制度创新是我国政府改革的主要途径现代化是当代中国最高的国家和民族利益所在。全面和加速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因此构成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政府一切公共政策选择的价值基础。与此相联系,我国提出并发展了具有革命性质的现代化纲领,实施了前所未有的改革开放的系统工程,在宏观公共政策的层面上广泛实行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单一所有制形式向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转变,简单管理方式向复合管理方式的转变,大一统集权领导体制向参与、分权领导体制的转变等一系列具有制度创新涵义的

27、改革,并因此强有力地激发了社会生产力,大大推进了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就基本的价值取向而言,我国政府改革的宏观价值目标可以表述为:通过制度创新重塑政府,进而在现代国家的意义上构建一个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时代变迁客观要求的职能确定、权力关系明确、自律和自控机制健全、公共政策灵通而有效、公共行政管理坚强有力的政府行政体制。政府改革与制度安排。就国家形态而言,制度是指以宪法、法律、法规为基本内容的正式规则和以习俗、传统、习惯等形式存在的非正式规则交错构成的一整套的规则体系及其实现机制,是不同的社会群体为了存续和利益分配而在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通过复杂的“ 交易 ”方式共同选择、共同安排且必须共同遵守的关

28、于人们社会行为的规则体系;就其功能而言,制度是全社会的“游戏规则” ,是为了确定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社会性制约;就其形成而言,制度是制度安排的结果。制度安排则是确定支配经济单位或社会单位之间可能的合作与竞争方式的行为过程。制度安排的主体或促动者,既可能是单个人(法权人),也可能是一批自愿合作在一起的人(法权团体) ,或者是政府(公共权力主体) 。在实际过程中,最广泛的制度安排的形式存在于纯粹自愿的形式与完全由政府控制和经营的形式之间的广大区域。这可以理解为,政府既是既定制度的固定和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又是实现制度安排的最经常的主体之一。改革是政府实现制度安排的主要形式。政府改革与制度

29、环境。政府及政府改革总是在一定的制度环境之中存在和运行的。制度环境是一系列用来建立生产、交换与分配基础的政治、社会和法律基础的规则之和。或者说是一一个国家的以宪法和法律结构为核心的“基础性制度安排” 制度环境决定政府改革的方向,制约其基本的价值选择以及具体的政策选择。在此意义上,政府改革的价值目标,不在于突破制度环境的架构,而在于在既定的制度环境中有效地改变。在制度环境得以改变的历史条件 F,政府改革的价值选择就在于相应转变行政观念,实现政府制度的创新。政府改革与制度创新。制度创新也称制度发展,政府制度创新是指政府基于一定的新的价值理念重新审视自身,进而通过一定的法定程序实行广泛的行政改革,实

30、现国家行政制度发展性更新的行为过程。从经验分析来看,政府主导的制度创新是后发展国家制度创新的经常形式,在某些条件下甚至是决定性的创新形式。我国改革开放二十几年的历史进程也经验性地证明了这一点。在此意义上,我国政府改革的价值目标,在于形成新的政策意愿和行政能力,在可持续发展阶段上继续承担推动我国各项制度创新的历史责任。(3)政府能力是我国政府改革的行为诉求我国各级政府的能力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并因此构成了我国政府改革的宏观价值目标之一。一般而论,政府能力主要由四个方面的相互交织、互为条件的能力构成:政策能力,即正确地制定和有效地执行公共政策的能力;管理能力,即综合实施社会公共行政管理的能力;服

31、务能力,即有效地向公众全面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能力;自控能力,即自律和自我更新的能力。公共政策能力。由我国现实的政策环境所决定,政策能力是我国政府改革价值取向的首要着力点。在现有发展阶段上,我国政府的宏观公共政策的制定能力与微观公共政策的执行能力具有突出重要的意义。正确地制定宏观公共政策的能力之所以重要,是因其涉及国家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准而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我国正处在新世纪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急剧变化是这一时期的突出特点,我国政府的公共政策环境亦相应大大地复杂化。政府的政策意志以及以有效的反应和应变能力、适应环境创新发展的能力为基础的公共政策能力因此而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行政管理能力

32、。政府综合实施社会公共行政管理的能力,是指政府通过一定的行政行为,包括管理原则、管理程序、管理途径、管理方式、管理技术的有效运用,使既定的公共政策成为社会公众遵从的行为准则,进而实现既定公共政策价值目标的能力。在可以预计的未来,为了实现国家既定的发展目标,我国政府行政管理能力的基本价值坐标将主要集中在这样一些问题上:在有效导引和促成经济结构调整的基础上,推动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能力等方面。相比之下,效果更能体现行政目的,更能体现通过公共管理过程实现公共政策价值的程度,因而更应成为我国政府行政行为的价值标准。社会服务能力。我国现阶段,我国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价值理念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与制度创新

33、紧密相联的两个问题上:a如何尽快开发和开放国家各项公用基础设施,例如,公用信息网络、政府数据库、国立图书馆等,进而最大限度地公开、扩散、辐射、转化除国家保密法规定以外的所有国家信息资源;b如何尽快建立和完善政府的社会支持、社会帮助、社会救援的组织体制和制度规定,进而直接为公民及公民团体服务。自我控制能力。政府的自控能力主要是指政府依据法律和法规,适应社会环境的变迁和公众意愿的改变,对政府及其官员的行为进行有效规范性约束的能力。与制度创新以及政策能力、管理能力相联系,其基本的价值界定在于,如何有效地保障行政宗旨,防止和反对滥用公共行政权力,实现依法行政。作为我国政府改革的价值目标,政府自控能力属

34、于“吏治” 的范畴,其实质在于 “以法律为准绳“处理官民关系、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其主要问题则在于如何有效地制止公共行政权力主体的“寻租”行为。【知识模块】 政府改革与治理5 【正确答案】 政府间关系的研究途径主要有三种:传统的中央控制模式、地方自治模式和网络模式。这三种分析途径各自反映了不同时期政府间关系的主要特征。网络理论的形成缘于传统等级制组织的困惑和网络时代对新型组织模式的呼唤。在政府间的网络关系中,中央政府以及各级政府是网络的平等行动者,他们因为资源的相互依赖而彼此联结在一起,并且采取合作的策略来实现自己的目标。政府组织等级制的合法性问题日益尖锐,许多国家都试图通过改革来重理政府间的关

35、系,政府间关系的变革,使网络模式成为重理政府间关系的选择。网络作为一种组织互动模式的研究工具,受到广泛青睐。(1)网络的基本内容网络通常包含三个基本的内容:网络是由各种各样的行动者构成的,每个行动者都有自己的目标,且在地位上是平等的;网络之所以存在是因为行动者之间的相互依赖; 网络行动者采取合作的策略活动来实现自己的目标。(2)网络模式的特征行动者的多样性与等级制色彩的弱化。政府间网络是由多样化的行动者(multipleact。 rs)组成的,包括中央政府以及各级地方政府,每个政府都有自己的目标。网络关系中的各个政府虽然在管辖权限上存在差别,但等级色彩与隶属关系已大大弱化,并趋向消亡。在网络世

36、界中,政府组织间的结构呈现出扁平化的特征。相互依赖与分权相互依赖是网络的本质特征,相互依赖性的提高需要实现政府间权力的分享,这样才能实现资源在各个政府之间的均衡分配。行动者的相互依赖是网络关系最本质的特征,正因为相互依赖才能使行动者实现地位的平等,正因为相互依赖才需要采取合作的策略活动。策略活动与合作策略活动的展开以相互依赖为前提。在相互依赖的网络世界中,目标的取得需要相关各方的互动与调适,因此行动者会进行识别,并主动联系那些掌握着与目标实现有关的资源的相关各方。网络世界中的各个政府之间尤其是地方政府之间不是互相孤立的,当它们无法依靠自身的资源获取目标时,它们会主动进行联系,因此它们的策略是合

37、作而不是竞争。在以上三个特征中,行动者的相互依赖是网络关系最本质的特征,正因为相互依赖才能使行动者实现地位的平等,正因为相互依赖才需要采取合作的策略活动。同时,它们又是彼此交织,不可分离的。总之,网络模式下的政府间关系要求降低一体化的程度以弱化等级色彩,要求政府间的分权以提高地方的自主性,要求政府间的彼此合作以实现各方的共赢。西方各国的政府间关系的调整尽管并没有统一的指导思想,更多的只是对社会需求的回应,但其总体上却切合了网络模式的这些基本特征。【知识模块】 政府间关系6 【正确答案】 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方式有:(1)政府机构改革必须纳入法制化轨道政府机构改革必须是法制化的改革,不能是随意性的

38、改革。政府机构的设置,人员的增减,职权的确定,都必须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在目前情况下,机构的设置和人员的增减仍然是长官意志起决定性作用,理论与现实有很大的差距。在政府机构中要避免人治,只能借助法律,别无他途。(2)要实现从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的观念转变全能政府又称万能政府或无限政府。全能政府的最大特点是包揽一切社会事务,垄断一切社会权力,独占一切社会资源,政治体制、行政体制和经济体制重合为一,高度集权,党政不分,政企不分,政事不分。政府提取公共资源的能力有限,即使采用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有限的资源也无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政府不是全能的,政府不要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政府应该低限度地干预经济,

39、干预社会的各方面事务。总之,政府的管理有限,责任也有限。(3)要实现从权威主义行政向民主行政的转变权威主义行政即精英行政,它只相信政府,只相信政府能够管理好社会公共事务,只相信少数精英人物有足够智慧和能力进行管理。全能政府是权威主义行政的极端形式,在这种权威主义思想的指导下,难以进行民主行政的建设。但是,现在是信息社会,虚拟社会、电子政府和网上团体已经存在,民主思想将广泛传播,民主行政也必然因应而出。(4)在管理方式上要实现从统治方式向管理方式的转变统治方式是阶级对阶级的统治,可以说是对敌对阶级的管制方式。这里应当明确指出,对敌对阶级进行管制是天经地义的,是处理敌我矛盾的管理方式。但是这种方式

40、不能用来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人民内部出现的各种问题是依法进行管理的问题。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是政府低度干预的经济,用强制的方式进行行政干预必然是市场失败。政府处理各种社会事务也不能用统治方式进行管理,而必须用管理方式进行管理。(5)实现从以官为本到以民为本的彻底转变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以官为本在领导方面表现为长官意志和一言堂。如果不根除这种长官意志和一言堂,不可能实现从权威主义的行政向民主行政的转变。以官为本造成了社会行政化和官僚化,而如果不以民为本,不实现行政民主,政府的合法性就很难得到认同。政府机构改革,如果仅仅是机构和人员的增减,而不从根本上改变人的观念,那么,就不会实现

41、政府职能的真正转变。转变观念不是少数政府官员的事情,广大人民群众也必须转变观念。【知识模块】 政府作用7 【正确答案】 (1)政府能力的内涵政府能力主要是指现代国家政府即国家行政机关,在既定的国家宪政体制内,通过制定和执行品质优良、积极而有效的公共政策,最大可能地动员、利用、组合、发掘、培植资源,为社会和公众提供广泛而良好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理性地确立社会普遍遵从的正式规则并积极引导更为广泛的非正式的社会规则,维护社会公正和秩序,形成有效调节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的制度及其机制,进而在比较的意义上促进国家快速、均衡、持续、健康发展的能力。有效性是政府能力的核心概念。政府能力的基本构成包括:经济管

42、理能力。包括:a 推动本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b维持税收和保持公共财政收支平衡的能力;c有效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政治和社会管理能力。包括:a 维护社会基本秩序的能力;b达成社会谅解和实现社会整合的能力;c实现和维护基本社会公正的能力;d促进社会均衡发展的能力。行政组织管理能力。包括:a 有效的反应和应变的能力。b适应环境创新发展的能力。创新发展是一个政府乃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和适应环境能力的主要标志之一。“ 创新”与“发展”是两个相互联系的范畴。 c改革和自我更新的能力。现代政府的上述能力无疑是现代政府的基本能力。但这些能力都只在一种条件下才可能形成和得到提升,即政府自身具有自我更新的

43、能力。(2)提高现代政府能力的途径结合实际,提高现代国家政府能力,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提高我国政府的经济管理能力 a制定更加合理的经济发展政策,推动经济的发展。这是社会主义初级发展阶段的需要,适应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适应丰富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理论与实践的需要,并成为其中的主导力量,进而有效地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使政府成为维护社会公正的权威之一。b维持税收和保持公共财政收支平衡。制定有利于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比较有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和收入的合理分配,合理配置税收在公共财政收入中占的比重,确定合理的税率和税种,合理征收资源税。c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在国际竞争

44、中趋利避害,最大限度地避免世界经济对本国经济的不良影响,同时借助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各种资源条件,最大限度地实现本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这是是否“有效”参与国际竞争的价值标准,尤其对于后发展国家,这是是否“有效”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价值标准。提高我国政府的政治和社会管理能力 a实现和维护基本社会公正的能力。我国政府应该着重解决两个问题:一是,社会财富的分配问题。合理地分配迅速增加的社会财富,其中不仅涉及税收和公共财政支出的问题,而且涉及医疗保险制度、救济制度、就业制度、财产制度、养老制度等一系列重要的社会问题。二是,腐败问题。解决政府公共权力的“寻租现象” 或政府官员的腐败问题。 b促进社会均衡发展。“

45、效率”与“公平”的矛盾,以及物质和精神的矛盾,这两对矛盾亟需解决。政府具有较好的平衡能力,表现为综合考量各种性质的政策问题,进而进行系统的政策设计,并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实现社会均衡发展的目标。提高我国政府的行政组织管理能力 a提高迅速作出最优化对策的能力。在对历史成因、现实条件、制约因素等作出合理解析的基础上,在符合时效原则的前提下作出最优化的对策。在这里,对策是否最优在现实生活中实际上是按照“满意标准”来衡量的。我国政府应该致力于作出最优决策,争取最大程度的满意标准。b提高改革和自我更新的能力。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要求政府的能力也相应作出调整和更新。我国现在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快速阶段,政府的自我更

46、新能力有待提高。同时提高适应环境创新发展的能力,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我国现阶段的国情。总之,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进程中,政府能力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基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人们认识到,尽管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在发展水平、文化传统、基本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相应选择了不同的发展模式或发展道路,政府的地位和作用亦相应存在相当大的不同。但在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日益加深、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间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政府的宏观公共行政能力正在变得愈来愈重要。政府能力的强弱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前景,我国的政府能力虽然近些年得到很大发展,但在某些方面还存在一些缺陷,政府需要在结合实际的情况下,同时借鉴西方的

47、先进经验,为提高自身能力不断努力。【知识模块】 政府作用8 【正确答案】 (1)政策科学的发展历史公共政策学科研究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古代的政策研究认为,政策分析作为一种特殊的人类活动,是随着社会组织的变化而变化的,而社会组织又是伴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与相对稳定的居住形式的发展而变化的。随着城市文明的逐步发展,各种专门政策分析人才应运而生。直到 18 世纪欧洲工业革命期间,政策研究才有了相对独立的地位。到 19 世纪,不仅制定政策的知识结构发生变化,而且研究方法也随之变化。(2)近代政策科学的提出:公共政策分析的发展,与政策科学的大发展有关。20 世纪 60 年代后期,美国公众对战争、贫困、犯

48、罪等社会问题所给予的特别关注,进一步推动了政策科学的发展。与科学技术发展的重大成就相比,人们普遍感到政府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过于软弱,需要建立政策科学,改变传统的决策方式。公共政策学科研究发展到近期,有两个明显特征:与政策研究相关的学科,如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以及其他社会科学的专业化;推动公共政策研究的是那些擅长教学和科学研究的著名学者与教授。他们越来越多地被政府召去,参与政府的决策与管理。近期发展表现在“ 政策科学 ”概念的提出。“政策科学”的概念,主要是由美国政治科学家 H.D.拉斯韦尔提出的。拉斯韦尔的政策科学一书,首次对政策科学的基本范畴与方法等内容做出了规定,奠定了政策科学的基础。这

49、样,政策研究从此就建立在科学之上,并逐步形成一门独立学科。拉斯韦尔曾对政策科学概述了六大特征:政策科学是关于民主主义的学问;政策科学的哲学基础建立在理性实证主义之上;政策科学是一门对于时间和空间都非常敏感的科学;政策科学具有跨学科的特点;政策科学是一门必须和政府官员共同研究的学问;政策科学必须以社会发展为研究对象,具有“ 发展概念”。(3)政策科学范式的形成政策科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研究,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与叶海卡.德洛尔的工作分不开。德洛尔批评了拉斯韦尔的过分推崇行为科学方法论的作用,分析了管理科学与行为科学方法的局限性。以德洛尔为首的一派政策科学家所提出的理论与观点,已在这一学科中处于领先地位,成为政策科学的基本范式。其理论的基本内容如下:(1)政策科学的目的在于认识和端正社会发展方向;(2)政策科学所关注的政策制定系统,是宏观的公共政策制定系统;(3)政策科学打破了许多学科之间的传统界限,吸收了多学科的有益知识;(4)政策科学的建立,首先是以抽象的政策制定理论框架为基础;(5)政策科学第一次把个人的经验、社会常识也纳入学科知识系统中;(6)政策科学试图将探讨价值、价值协调、价值代价和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 ETSI TS 101 376-6-1-2001 GEO-Mobile Radio Interface Specifications Part 6 Speech Coding Specifications Sub-Part 1 Speech Processing Functions GMR-1 06 001《GEO-移动无线接口规范 第6部分 语音编码规范 _1.pdf ETSI TS 101 376-6-1-2001 GEO-Mobile Radio Interface Specifications Part 6 Speech Coding Specifications Sub-Part 1 Speech Processing Functions GMR-1 06 001《GEO-移动无线接口规范 第6部分 语音编码规范 _1.pdf
  • ETSI TS 101 376-6-2-2001 GEO-Mobile Radio Interface Specifications Part 6 Speech Coding Specifications Sub-Part 2 Speech Transcoding GMR-1 06 010《GEO-移动无线接口规范 第6部分 语音编码规范 第2子部分 语音转.pdf ETSI TS 101 376-6-2-2001 GEO-Mobile Radio Interface Specifications Part 6 Speech Coding Specifications Sub-Part 2 Speech Transcoding GMR-1 06 010《GEO-移动无线接口规范 第6部分 语音编码规范 第2子部分 语音转.pdf
  • ETSI TS 101 376-6-2-2001 GEO-Mobile Radio Interface Specifications Part 6 Speech Coding Specifications Sub-Part 2 Speech Transcoding GMR-1 06 010《GEO-移动无线接口规范 第6部分 语音编码规范 第2子部分 语音转_1.pdf ETSI TS 101 376-6-2-2001 GEO-Mobile Radio Interface Specifications Part 6 Speech Coding Specifications Sub-Part 2 Speech Transcoding GMR-1 06 010《GEO-移动无线接口规范 第6部分 语音编码规范 第2子部分 语音转_1.pdf
  • ETSI TS 101 376-6-3-2001 GEO-Mobile Radio Interface Specifications Part 6 Speech Coding Specifications Sub-Part 3 Substitution and Muting of Lost Frames GMR-1 06 011《GEO-移动无线接口规范 第.pdf ETSI TS 101 376-6-3-2001 GEO-Mobile Radio Interface Specifications Part 6 Speech Coding Specifications Sub-Part 3 Substitution and Muting of Lost Frames GMR-1 06 011《GEO-移动无线接口规范 第.pdf
  • ETSI TS 101 376-6-3-2001 GEO-Mobile Radio Interface Specifications Part 6 Speech Coding Specifications Sub-Part 3 Substitution and Muting of Lost Frames GMR-1 06 011《GEO-移动无线接口规范 第_1.pdf ETSI TS 101 376-6-3-2001 GEO-Mobile Radio Interface Specifications Part 6 Speech Coding Specifications Sub-Part 3 Substitution and Muting of Lost Frames GMR-1 06 011《GEO-移动无线接口规范 第_1.pdf
  • ETSI TS 101 376-6-4-2001 GEO-Mobile Radio Interface Specifications Part 6 Speech Coding Specifications Sub-Part 4 Vocoder Comfort Noise Aspects GMR-1 06 012《GEO-移动无线接口规范 第6部分 语音编码规.pdf ETSI TS 101 376-6-4-2001 GEO-Mobile Radio Interface Specifications Part 6 Speech Coding Specifications Sub-Part 4 Vocoder Comfort Noise Aspects GMR-1 06 012《GEO-移动无线接口规范 第6部分 语音编码规.pdf
  • ETSI TS 101 376-6-4-2001 GEO-Mobile Radio Interface Specifications Part 6 Speech Coding Specifications Sub-Part 4 Vocoder Comfort Noise Aspects GMR-1 06 012《GEO-移动无线接口规范 第6部分 语音编码规_1.pdf ETSI TS 101 376-6-4-2001 GEO-Mobile Radio Interface Specifications Part 6 Speech Coding Specifications Sub-Part 4 Vocoder Comfort Noise Aspects GMR-1 06 012《GEO-移动无线接口规范 第6部分 语音编码规_1.pdf
  • ETSI TS 101 376-6-5-2001 GEO-Mobile Radio Interface Specifications Part 6 Speech Coding Specifications Sub-Part 5 Vocoder Discontinuous Transmission (DTX) GMR-1 06 031《GEO-移动无线接口规范.pdf ETSI TS 101 376-6-5-2001 GEO-Mobile Radio Interface Specifications Part 6 Speech Coding Specifications Sub-Part 5 Vocoder Discontinuous Transmission (DTX) GMR-1 06 031《GEO-移动无线接口规范.pdf
  • ETSI TS 101 376-6-5-2001 GEO-Mobile Radio Interface Specifications Part 6 Speech Coding Specifications Sub-Part 5 Vocoder Discontinuous Transmission (DTX) GMR-1 06 031《GEO-移动无线接口规范_1.pdf ETSI TS 101 376-6-5-2001 GEO-Mobile Radio Interface Specifications Part 6 Speech Coding Specifications Sub-Part 5 Vocoder Discontinuous Transmission (DTX) GMR-1 06 031《GEO-移动无线接口规范_1.pdf
  •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大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