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研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世界古代中世纪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 13及答案与解析一、论述题1 试论述古希腊文化的成就及其深远影响。(浙江大学 1999 年世界中世纪史真题;东北师范大学 2001 年世界古代史真题;华南师范大学 2004 年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真题)2 简述罗马共和国早期平民与贵族斗争的基本原因、过程是什么?你怎样评析这场以妥协与和解为结局的历史事件?(北京师范大学 2003 年世界上古、中古史真题)3 概述共和国时代罗马扩张的影响。(华中师范大学 2003 年世界古代史真题)4 论述公元前 3 世纪罗马征服意大利后的统治政策。(华东师范大学 2006 年世界通史真题)5 简述公元前
2、3 世纪至公元前 2 世纪罗马的扩张及其影响。(2008 年统考真题)6 简述布匿战争的经过。(四川大学 2014 年世界通史真题)7 试述格拉古兄弟改革的内容和意义。(北京师范大学 1999 年世界上古史真题)8 论述斯巴达克起义及其历史意义。(中国人民大学 2005 年世界通史真题)9 简述马略军事改革的主要内容和意义。(南京大学 1999 年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真题;东北师范大学 2001 年世界古代史真题)10 比较古代雅典民主政治与罗马共和政治的异同。(北京大学 2003 年世界古代史真题;北京师范大学 2006 年世界通史真题;2011 年统考真题)11 简述罗马共和体制衰亡的基本原因
3、。(中国人民大学 2016 年世界通史真题)12 简述罗马从共和国到帝国的转变。(复旦大学 2015 年历史学综合真题)13 简析罗马共和国向帝制过渡的原因。(北京大学 2015 年世界史真题)14 简析奥古斯都的元首政治。(北京大学 2000 年世界古代史真题;首都师范大学2002 年世界上古史、中古史真题)15 戴克里先为巩固罗马帝国采取了哪些措施?(南京大学 1998 年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真题)16 简述君士坦丁大帝的功绩。(北京大学 2016 年世界史真题)17 试析基督教产生的社会和思想根源。(四川大学 2013 年世界通史真题)18 论述基督教如何从非法宗教成为罗马国教和世界宗教。(
4、南京师范大学 2016 年世界通史真题)19 略论古罗马帝国时期文化的主要成就。(南京大学 2002 年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真题)20 简述罗马法的主要内容。(东北师范大学 2000 年世界上古史真题;北京师范大学 2000 年世界上古史真题;东北师范大学 2002 年世界上古史真题)21 论述从公元前后到 15 世纪亚欧大陆主要游牧帝国的兴衰。(四川大学 2016 年世界通史真题)22 概述农耕世界与游牧世界的历史与影响。(东北师范大学 2002 年世界上古中古史真题)23 论述日耳曼等蛮族对罗马帝国和欧洲历史的影响。(北京师范大学 2016 年历史学综合真题)24 论述日耳曼人迁徙的原因、基本
5、过程及影响 o(中央民族大学 2014 年历史学科基础真题)25 简述西欧中世纪“ 采邑制 ”的内容及意义 o(陕西师范大学 2016 年世界史真题)26 简述 1066 年威廉的诺曼征服对英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影响。(北京大学 1996 年世界中古史真题)27 简述英国议会的起源。(南京大学 2016 年世界史基础真题)28 简述英王亨利二世的司法改革。(南京师范大学 2016 年世界通史真题)29 简析大宪章。(中国人民大学 2017 年世界通史真题)30 简述英法百年战争的起因和结果。(南京大学 1996 年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真题;东北师范大学 1998 年世界中古史真题;东北师范大学 200
6、0 年世界通史真题;东北师范大学 2002 年世界史真题)31 论述西欧十字军东侵的历史原因及后果。(东北师范大学 2001 年世界史综合卷真题;江西师范大学 2013 年世界通史真题)32 试述基督教的产生、在罗马帝国时期的演变、在中世纪欧洲的发展历程。(华东师范大学 2004 年世界通史真题)考研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世界古代中世纪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 13答案与解析一、论述题1 【正确答案】 (一) 早期希腊文化。早期希腊文化(公元前 8 一前 6 世纪)主要是在哲学上取得了进展。希腊最早的哲学是自然哲学,即对于自然界本身的探讨和解释,主要有米利都学派和毕达哥拉斯学派。毕达哥拉斯认为抽象的
7、数是万物之本。赫拉克利特认为万物的本原是火,他是辩证法哲学的奠基人。(二)希腊古典文化。公元前 5 世纪和公元前 4 世纪是希腊文明的古典时期。(1)德谟克利特奠定的原子学说是公认的古代唯物主义最高体系。苏格拉底是开创希腊哲学研究新方向的划时代的思想家,他把研究对象从自然转向了社会和人类的内心世界,提倡知德合一说,认为美德基于知识,而两者之获得皆有赖于教育。柏拉图的哲学思想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其核心为“理念论” 。主要作品以对话体写就,著名的有申辩篇会饮篇理想国等,内容涉及哲学、政治伦理、教育问题。亚里士多德是集古希腊科学文化知识之大成的渊博学者,他在形而上学中认为自然界是客观的、真实的存在,人
8、们的认识来自对客观世界的感觉,没有感觉就没有知识。(2)史学领域先后出现三位伟大的古典史学家。希罗多德被西方人士尊为“史学之父”。希罗多德的传世之作名为历史。修昔底德的著作是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他的特点是在记实求真方面更为精到,非常注意对史事去粗取精、辨伪存真。色诺芬是古代非常多产的作者,代表作是长征记,这是西方史学史上的第一部回忆录。(3)文学。公元前 5 世纪希腊文学的重要成果是悲剧和喜剧,这时产生了三位伟大的悲剧诗人。爱斯奇里斯是悲剧体裁的奠基者,被奉为“悲剧之父” ,代表作有被缚的普罗米修斯波斯人。索福克利斯的剧作则在艺术上最为完美,代表作俄狄浦斯王。幼里披底斯特别注重写实和激情,代表作
9、美狄亚。阿里斯多芬的喜剧也和当时的悲剧一样,被后世视为难以超越的杰作,他的喜剧多取材于现实生活,代表作阿卡奈人骑士云等。(4)天文学。古典时期天文学的研究已开始探索天体运行的客观规律。恩培多克勒首先正确解释了日食形成的规律。阿那克萨哥拉斯又正确解释了月食。此后天文学家更热衷于用几何数学和物理原理解释天文现象。到公元前 4 世纪时,天文学家欧多克索斯(约公元前 408 一前 355 年)便根据实际观测和几何原理,尝试构想宇宙的几何模型。尽管他以地球为中心的模式是错误的,他却第一次在人类文化史上提出了天体运行的全方位的科学概念。(三)希腊化时期的文化。(1)哲学。由于城邦理想的破灭和现实世界的扩大
10、,人们的思想走上了两个极端,即都脱离城邦相背而行,一方面进而拥抱广阔的世界;另一方面却对这个世界厌弃失望,退而只顾个人。当时流行的斯多噶派、伊壁鸠鲁派、犬儒学派和怀疑主义就是这两种思潮的反映。(2)史学。这一时期历史著作的体例大为增加,出现了年代记、回忆录、人物传记、国别史、世界性通史、断代史,以及区别于政治史的文明史。其中最著名的有阿卡亚同盟首领阿拉图斯(公元前 271 一前 213 年)的回忆录(30 多卷),埃及人曼涅托的埃及史,巴比伦人贝鲁苏斯的巴比伦史,狄凯尔库斯的希腊生活。(3)天文学。亚里斯托库斯(约公元前 310前 230 年)提出了“太阳中心说”。希帕库斯(公元前 160前
11、125 年)错误地提出了“ 地球中心说” 。地理学家厄拉托斯梯尼在埃及实测了子午线,主张“地圆说” 。波赛东尼厄斯 (公元前 135前 51 年)著有论海洋,提出五带的划分,把潮汐之因归于月之盈亏。【知识模块】 世界古代中世纪史2 【正确答案】 (一) 原因。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是罗马共和国早期一大主题。平民和贵族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上的不平等关系,导致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平民展开反对贵族的斗争,要求分得土地,取消债务奴役,同时在政治上也要求维护人身自由和合法权益,特别是富裕平民要求享受与贵族平等的权利,参与政权,结束贵族独揽大权的局面。(二)过程。平民对贵族斗争的第一个胜利是保民官的设立。公元
12、前 494 年,平民因不堪忍受债务奴役举行第一次撤离,当时罗马面临外敌侵袭的紧张局势,平民的撤离使贵族大为惊慌。贵族不得不与平民协商,承认平民有权选举自己的官员保民官。保民官的职责是保护平民利益,帮助平民反对官吏的侵犯和迫害,无行政权。保民官的人身不受侵犯,行为自由不受执政官和元老院的限制。如果贵族官吏通过损害平民利益的法令,保民官可以否决。保民官不能由贵族担任,必须纯粹由平民担任。保民官可以监督两名执政官,开始是两人,后来增加到十人。公元前 474 年,平民按特里布斯(地域部落)召集会议已获正式承认,称作平民会议。经该会议通过的议案称为平民决议,起初只对平民有效,后来围绕其法律效力问题展开了
13、长期的斗争。为了限制贵族滥用职权,随意解释习惯法,平民要求制定成文法。经过一番斗争,成立了拥有全权制定法律的十人团,于公元前 451前450 年公布了十二铜表法。该法典基本上是习惯法的汇编,其实质是维护贵族奴隶主的私有财产。然而,法律既已编订成明确的条文,量刑定罪以此为准,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在司法上的专横行为。平民达到公布法律的目的后,继续为争取政治权利而斗争。公元前 449 年,瓦列里乌斯和荷拉提乌斯当选为执政官,实施了一项重要法案,规定全体公民都必须遵守平民决议。公元前 445 年,根据坎努利尤斯法,废除了十二铜表法中平民与贵族通婚的禁令。但是,贵族坚决不同意坎努利尤斯的另一提议:
14、平民也应有当选执政官的权利。最后,两方面达成妥协,从公元前 444 年开始,停选执政官,选举具有执政官权力的军政官,军政官初为三人,后增至六人。虽然按规定平民和贵族皆可当选,实际上却由贵族把持,但毕竟平民可以当选,这是贵族的一大让步,这可能是因为当时罗马对外战事频繁,贵族出于军事上的需要而作出的让步。公元前 367 年通过了著名的李锡尼和绥克斯图法案,规定:所有债务的已付债息折作本金计算,尚欠部分分三年偿清;占有公有地的最高限额为 500 犹格;取消军政官,重选执政官,两执政官之一须由平民担任。该法案的通过,是平民反对贵族斗争胜利的一个里程碑。平民可以担任最高官职,其他原有的和新设的官职也陆续
15、对平民开放,这就使平民上层有可能逐渐跻身最高权势者的行列,平民和贵族的关系随之有所缓和。公元前 326 年通过了波提利阿法,禁止以人身抵债,实际上废止了债务奴役制。公元前 287 年,平民举行最后一次撤离。结果,平民出身的霍腾西阿被任命为独裁官,颁布了霍腾西阿法案,重申平民决议对全体公民都有法律效力。这一事件标志着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三)意义。经过对贵族的长期斗争,平民在法律上取得了罗马公民在政治和社会方面的全部权利,这对罗马国家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1)政治上,首先是消灭了氏族残余,促进了罗马共和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其次,在平民与贵族的斗争中,新法律的颁布,新官职的设立,新
16、社会组织制度的创立,使罗马国家机构不断完善,国家制度日臻完备。(2)经济上,国家结束内战,转而对外扩张,这有利于奴隶制经济的发展。由于废除了债务奴役,划清了自由民和奴隶的界限,罗马人不能再奴役本国人为奴隶,从此走上了奴役外籍人的道路。(3)军事上,平民和贵族的斗争使罗马共和国自由民内部关系得到一定程度的调整,扩大了共和国的社会基础,巩固了罗马公民兵制度,加强了罗马的军事力量。罗马就是靠着一支坚强的公民兵进行对外扩张,使自己由一个小小城邦发展成为统一意大利半岛、进而征服了整个地中海世界的强大国家。【知识模块】 世界古代中世纪史3 【正确答案】 罗马的对外战争以及随之而来的一系列胜利,不仅确立了罗
17、马人在地中海地区的霸主地位,而且也为罗马和意大利经济走上畸形发展的道路创造了条件。正是在征服和战争的影响下,罗马的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奴隶制经济有了充分的发展;大土地所有制明显增长;金融高利贷资本和商业资本有了巨大的增加;骑士阶层的兴起与发展。(一)对外征服的成功给罗马带来了大量的奴隶,给意大利带来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造成严重的社会后果。大量使用奴隶劳动的各种庄园的出现,开始排挤小农经济,产生严重的土地兼并和土地集中现象。(二)大土地所有制的增长和小农的破产在意大利各地发展也不平衡,一般说来,在意大利南部和中部发展比较迅速,奴隶制庄园占据着优势;北部特别
18、是波河流域发展较为迟缓,在那里还保存着相当数量的小农。(三)伴随着海外扩张,罗马的海外贸易以及金融和高利贷活动飞速发展起来,对于沟通地中海区域的贸易起着重要作用。罗马和意大利商人利用罗马国家提供的优惠条件,经营民间贸易,将各种商品转运至各地市场。约在公元前 3 世纪初,罗马出现了铸币,最初为铜币,以阿司为单位,不久又铸造银币。大约在公元前 211 年罗马实行币制改革,发行新的银币第纳里,相当于 10 个阿司,从此奠定了银本位制的基础,作为交换媒介的铸币流通,促进了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引发了对金融业的需要。(四)随着海外扩张以及海外贸易和金融商业的发展,一些商人因经商、包税、承包和信贷活动而发财
19、致富,在罗马社会中形成了一个新兴的富有阶层即骑士。骑士名称来源于森都利亚大会中由第一等级最富有公民组成的骑兵森都利亚,但在后来则指财产相当于这一等级的新兴的金融商业奴隶主。随着骑士经济地位的兴起,他们对政治权利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一支新的政治力量开始在罗马政坛悄然兴起。【知识模块】 世界古代中世纪史4 【正确答案】 公元前 3 世纪,罗马在征服意大利后,根据被征服者的不同情况,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进行统治。罗马按照各地区在被征服过程中所持的立场及其在军事、经济上的战略地位,将它们划分为下列六种主要类型:(一)罗马公民殖民地。罗马为了控制被征服地区并缓和罗马土地问题,将被征服地区部分土地收归国有,进
20、行移民。罗马公民殖民地具有军事性质,初为罗马管理,后实行自治,其居民与罗马公社公民享有同等权利。(二)有投票权的拉丁自治市。其居民具有本市和罗马的公民权,有权参加罗马公民大会,行使投票表决权以及在军团中服役。(三)无投票权的非拉丁自治市。其居民享有部分罗马公民权,有与罗马通商通婚等权利,但不能参加罗马公民大会,也不能担任官职。(四)拉丁殖民地。这是拉丁同盟城市在罗马征服地区建立的殖民地,其内部实行自治,居民只有迁居罗马才能得到罗马公民权。(五)同盟者地区。这是在罗马扩张中愿意归顺罗马的城市。它们内政保留自治,但外部事务要完全听命于罗马。它们必须按与罗马签订的条约履行各种义务,如向罗马提供军队、
21、战舰、军费等。另外还有迫降地区。这是坚决抵抗过罗马的城市或部落。它们几乎没有任何权利,由罗马派官管理。【知识模块】 世界古代中世纪史5 【正确答案】 (一) 过程。公元前 3 世纪至公元前 2 世纪罗马的扩张步骤是:公元前 3 世纪前期,罗马发动对意大利南部希腊城邦的战争,统一意大利半岛。后又通过第一、第二次布匿战争击败迦太基,控制地中海西部地区。公元前 3 世纪后期和公元前 2 世纪前期,通过马其顿战争征服了希腊,又通过第三次布匿战争消灭了迦太基,征服了北非。(二)影响。罗马的对外战争以及随之而来的一系列胜利,不仅确立了罗马人在地中海地区的霸主地位,而且也为罗马和意大利经济走上畸形发展的道路
22、创造了条件。正是在征服和战争的影响下,罗马的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奴隶制经济有了充分的发展;大土地所有制明显增长;金融高利贷资本和商业资本有了巨大的增加;骑士阶层的兴起与发展。【知识模块】 世界古代中世纪史6 【正确答案】 罗马在征服意大利后向海外扩张,与西地中海强国迦太基发生了争夺西部地中海霸权的斗争。这场战争从公元前 264 年开始,至公元前 146 年结束,历经三次。因为罗马人称腓尼基人为“布匿人” ,而迦太基又是腓尼基人的一个殖民地,因此历史上常常称这场战争为“布匿战争” 。(一)第一次布匿战争 (公元前 264前 241 年) ,是因为争夺西西里岛而引起的。导火线
23、是麦撒那事件。皮洛士战争期间,西西里岛东部叙拉古的意大利雇佣兵强占了西西里东北角的麦撤那城。叙拉古派兵围困该城。城中的意大利人分成两派,分别向罗马和迦太基求援,两强为争夺对西西里的控制权进行了第一次布匿战争。战争开始后,罗马军队首先挫败迦太基人,然后占领叙拉古。迦太基则以强大的海军封锁西西里和意大利海岸,进行回击。为增强海上实力,罗马迅速组建了一支海军,取得了米列和埃克诺穆斯海战的胜利。但进攻迦太基本土的远征军遭到失败。公元前 241 年,双方在西西里海岸附近的伊伽特群岛决战,罗马取胜,迦太基被迫求和。根据和约,罗马人不仅获得迦太基的大量赔款,而且全部占领了西西里及其附近的意大利岛屿。不久,罗
24、马乘迦太基雇佣兵和奴隶暴动之机,强占了撒丁岛和科西嘉,也将其置为罗马行省。(二)迦太基不甘心失败,战后在西班牙拓展势力范围,营建反击罗马的基地。当迦太基人在经营西班牙时,罗马人则迅速向意大利北部进军。罗马人在吞并了山南高卢后,越过阿尔卑斯山,把势力扩展到那尔旁高卢(今法国南部一带)。这时,罗马和迦太基都把目光投向西班牙北部。公元前 219 年,迦太基主将汉尼拔在经过多年的经营以后,率军攻毁罗马在西班牙的同盟者萨贡托。罗马遂向迦太基人宣战,第二次布匿战争(公元前 218 一前 201 年)爆发。公元前 218 年,汉尼拔率领雇佣军从西班牙出发,翻越阿尔卑斯山,突入意大利本土。公元前 217 年,
25、罗马军队在特拉西美诺湖附近遭到汉尼拔军的伏击,几乎全军覆灭。于是罗马元老院宣布紧急状态,贵族出生的费边被任命为独裁官。费边采取保存实力的拖延战术,不与汉尼拔正面冲突,避免主力决战,用拖延战术消耗汉尼拔的有生力量。战争的拖延使意大利城乡遭到严重破坏,引起普遍不满,因此在罗马要求速战速决的呼声日渐高涨。公元前 216 年,费边的独裁官任期结束,罗马军与汉尼拔军的激战随即开始。双方的激战发生在坎尼一带,汉尼拔发挥骑兵优势,采用两翼包抄战术,重创罗马军队。坎尼战役对罗马的打击十分沉重。不久,南部、中部和北部意大利的一些地区纷纷脱离罗马。罗马重新恢复费边的战略,避免决战,积蓄力量,严惩倒向汉尼拔的城市,
26、破坏敌人的补给线,战争的优势渐渐转到罗马一边。公元前 204 年,罗马遣军直趋北非,把战火引入迦太基本土。公元前 202 年,迦太基军与罗马军激战于北非的扎马,汉尼拔惨遭失败。次年,双方订立和约,规定:迦太基放弃阿非利加以外的全部领土;除保留 10 艘舰船外,其余一律交与罗马;50 年内向罗马赔款 1 万塔兰特;没有得到罗马的许可,不得与任何国家交战。第二次布匿战争正式结束。(三)此后,罗马唯恐迦太基强盛,于是在公元前 149 年发动了第三次布匿战争(公元前 149 一前 146 年)。公元前 146 年,迦太基城被罗马攻陷,城市被夷为平地,幸存者 5 万余人皆被卖为奴隶。罗马在迦太基的废墟上
27、设置了一个新的行省,称为“阿非利加”。【知识模块】 世界古代中世纪史7 【正确答案】 (一) 内容。第一次西西里奴隶起义之时,罗马城乡平民在格拉古兄弟领导下,掀起了一场以土地改革为中心的社会改革运动。当时罗马土地集中和农民破产已造成严重的社会后果,失地农民迫切要求重新获得土地。而贵族中一些有识之士鉴于农民破产有损兵源和安定,试图从上至下推行土地改革,解决土地问题,以缓解自由民内部矛盾,巩固共和国的社会基础。公元前 133 年,在罗马平民和贵族改革派的支持和拥护下,提比略.格拉古就任保民官,随即提出土地改革法案。其内容为:每一家长占有公有土地不得超过 500犹格,连同其子占地,每户最高限额为 1
28、000 犹格,超过此数的部分收归国有,由国家统一以份地的形式将其分给无地公民。法案同时规定,这些份地不得出卖,只许世袭使用。法案通过后,提比略及其岳父以及弟弟盖约.格拉古(公元前 153 一前121 年)三人被选入土地委员会,开展限田和分配土地的工作。为了实施土地法案,提比略竞选连任下一年保民官,但当时罗马法律是不允许保民官连任的。元老贵族以此为借口,诬蔑提比略想做国王。在选举保民官那天,他们武装冲进会场,当众打死提比略及其追随者 300 余人,投尸于第伯河。公元前 123 年,提比略.格拉古的弟弟盖约.格拉古出任保名官,继续推行改革。他在吸取提比略.格拉古改革失败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土地法、
29、粮食法(向贫民廉价出售粮食) 、审判法(从骑士中任命法官)、亚细亚行省法(亚细亚行省的税收交由骑士承包)、设置迦太基殖民地的迦太基殖民地法、授予意大利同盟者公民权的公民法等包罗广泛的激进改革方案,并获得民众的大力支持,盖约.格拉古也因此取得了连任保民官的殊荣。但不久元老贵族故伎重演,武装袭击改革派,盖约.格拉古及其 3000 余支持者罹难。格拉古兄弟改革遭到失败。(二)意义。格拉古兄弟实行改革,企图通过限制占用公有地和分配土地给农民的立法,遏止土地兼并,保护小农经济,以维护罗马国家的社会基础和军事力量。但是,当时罗马处在城邦危机时期,小农的分化和破产已成历史发展必然趋势,已不可能维持小土地所有
30、制。格拉古兄弟改革在历史上仍有重要意义。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土地集中进程,改善了部分平民的生活条件,特别是盖约在形势推动下由单纯的土地改革发展到实行多方面的社会改革,沉重地打击了元老贵族势力,改进了国家行政和司法管理机能。【知识模块】 世界古代中世纪史8 【正确答案】 (一) 过程。公元前 73 一前 71 年,意大利本土爆发了以斯巴达克为首的奴隶大起义,史称斯巴达克起义。斯巴达克是色雷斯人,在与罗马的战争中被俘并沦为角斗奴。公元前 73 年,斯巴达克率同伴 70 余人逃至维苏威火山起义。公元前 72 年,队伍达 12 万人。斯巴达克率军北进,直抵波河流域。接着,又挥师南下,指向罗马城。罗马
31、元老院授克拉苏以独裁官的权力,全力镇压起义。斯巴达克绕过罗马城,率军至半岛南端,欲渡海去西西里,未成。此时,克拉苏尾随而至。并在半岛最狭窄处设防线,堵截起义军归路。起义军回师突破克拉苏防线,向半岛东南岸挺进。在进军途中起义队伍发生分裂,力量削弱。公元前 71 年,双方在阿普利亚进行决战,起义军失败,斯巴达克牺牲。(二)历史意义。斯巴达克起义沉重地打击了罗马奴隶主阶级的统治,迫使罗马迅速调整了主人与奴隶之间的关系。同时,这次起义促使罗马的奴隶制剥削关系发生了变化。授产制和隶农制在罗马开始出现,这些对于罗马社会经济的发展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知识模块】 世界古代中世纪史9 【正确答案】 (一) 内
32、容。公元前 107 年,马略在平民的拥护下当选为执政官,出任朱古达战争中罗马军队的总指挥。并在后几年中连任执政官,率军作战。在此期间,为了增强罗马军事力量,取得战争胜利,马略实行了军事改革。主要内容为:(1)以募兵制代替公民兵制。原公民兵制按财产等级征兵编队,但有限的公民数量不能满足连年争战日益增大的征兵需要,募兵制取消了财产资格限制,吸收无产者入伍。实行这一制度,使他很快征集到补充北非军团所需的新兵,大约有50006000 人。不过,马略采用募兵制后,公民兵制并未完全废除,在公元前 l世纪,当招募志愿兵不能满足需要时,往往又强制征集公民参军。马略实行募兵制后,士兵除获得薪饷外,还可得到国家提
33、供的武器给养,且供养不再在军饷中扣除。(2)明确兵役期限。原公民兵制无兵役期限,公民临战从军,休战务农。马略明确规定了 16 年为募兵制期限,使士兵复员有期可望,缓解了征兵的难度。(3)规定了军饷和复员优待制度。凡军人都有规定的军饷。一般情况下,士兵一年发 1200 阿司,百人队长加倍,骑兵发三倍。明确和稳定的军饷标志着军队的职业化,军人从公民中分离出来。特别重要的是,规定了复员军人由国家分给一份土地体现安置和优待,极大地调动了应征人伍者的积极性。(4)改革军队编制。为了加强军团的机动灵活性,马略在军团中推行联队制。联队是介于军团和连队之间的组织,配有 600 名重装步兵,能够单独执行战术任务
34、,独立进行军事行动。每个军团有 10 个联队,每个联队辖 3 个连队(6 个百人队)。联队制军团的作战阵式仍保持三列队法。(5)马略还统一军队的武器装备,重装步兵一律配备投枪和短剑,并改进了投枪构造和运载工具。此外,马略对军队进行严格训练,把当时角斗学校的训练方法引入军中,以提高士兵的战术技能。经过军事改革和整顿,罗马军队的战斗力大为提高。马略依靠改组的军队,于公元前 105 年胜利结束了朱古达战争。从公元前 104 年开始,马略用了 4 年时间,击退了侵入那尔旁高卢和意大利帕杜斯河流域的北方日耳曼人的两支部落森布里人和条顿人,保卫了意大利北部边疆。(二)意义。马略军事改革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35、这次改革冲破旧的城邦制度的传统,改变了罗马以公民兵为基础的军事制度。募兵制代替公民兵制,使得大批无业游民加入军队,部分地解决了小农破产而引起的社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国家安定。通过广开兵源和提高军队战斗力,解决了当时罗马军队出现的问题,符合奴隶主阶级加强统治和进行对外战争的需要,进一步推动了罗马奴隶制国家的发展。改革导致罗马军队社会成分的变化,使罗马军队由农民为骨干的公民兵变成了以无产者为主要来源的职业军队。改革后逐步建立起来的老兵分配份地的制度,也改变罗马土地问题的性质,即由破产农民要求恢复土地的斗争变为老兵争取份地的斗争。职业兵的出现改变了罗马共和国领导军队的局面,从而为军事将领实施独
36、裁统治奠定了基础。【知识模块】 世界古代中世纪史10 【正确答案】 (一) 相同之处:均以公民权为基础,保障成年男性公民的参政权。(二)不同之处:雅典民主政体强调公民的平等参与和轮流管理,罗马共和政体具有明显的贵族政治特征。雅典民主政体以公民大会为最高权力机关,城邦所有重大事务由公民投票进行决策;五百人议事会及陪审法庭成员从公民中抽签选出;绝大部分官员也从公民中抽签选出,任期一年,且所有官员行使职权时均采用集体决策。罗马共和政体采取权力分割和制衡的做法,以执政官为最高行政长官,两执政官多从贵族中选举产生;由贵族组成的元老院为事实上的最高行政机构,决定国家的军事、外交和财政事务;公民大会是主要的
37、立法机构,亦负责选举高级行政长官,但均采取团体票制;平民选举的保民官,保障下层公民权益,拥有否决元老院和公民大会决议的权力。【知识模块】 世界古代中世纪史11 【正确答案】 (一) 奴隶制的发展。奴隶制由于允许富人剥削外国人而不是本国公民来发展胜利成果,从而改变了自由公民的社会生活条件,改变了意大利以自由劳动为主的局面。一部分上层公民业已脱离劳动;一部分失去土地的公民则无所事事,成天寄生于罗马城内。他们视体力劳动为卑贱之事,公民与生产相分离的现象日趋严重。奴隶制的发展在导致公民普遍厌恶劳动的同时,也加剧了公民间的两极分化。公民间贫富分化加大的结果必然是剥夺贫穷公民的经济和政治权力,从而动摇共和
38、政体之民众基础。(二)国家经济的壮大。国家经济的壮大是共和政体发挥作用的结果,但对国家经济的混乱管理又使共和政体陷入了无序状态。在不明晰如何使用、谁来使用国库资源的情况下,内战也是必然的事。从某种意义上说,内战就是将军们为争夺国家资源支配权的战争。内战的结果是共和政体的消亡和元首制的诞生。而元首制的诞生实际上也就明确了国家资源支配权属于谁的大问题。(三)元老院对军队的失控。当罗马的统治局限在意大利时,所有士兵都是公民;军队由执政官征集。军队的人数不多,国家只把有一定财产的人吸收到军队里来。元老院也能密切监视将领们的行动,使其无法作出违反国家的事情。但是当军团越过阿尔卑斯山和大海的时候,战士们在
39、许多战役中就不得不留驻在他们所征服的地方,这样他们就逐渐地丧失了公民们应有的精神,而在手中掌握着军队和王国的将领们感到自己的力量很大,就不想再听命于别人了。(四)公民权的扩大导致公民同一价值观的消失。在过去的罗马城里,人民是被一种同样的精神、对自由的一种同样的爱、对暴政的一种同样的憎恨所鼓舞的;过去在罗马,对于元老院的权力和显贵的特权的嫉妒总是和尊敬混合在一起的,这种嫉妒不过是对平等的一种爱罢了。意大利各民族成为罗马的公民以后,每一个城市便表现出了它自己的特色,表现出了它所关心的特殊利益,表现出了它对某一个强大的保护者的依赖。因此人们就不再用和先前相同的眼光看待罗马,也不再像以前那样地爱自己的
40、祖国,对罗马的依恋之情也不复存在了。野心家们之所以把别的城市的居民和整个民族引入罗马,为的是制造选举时的混乱或操纵选举。共和政体因为根本无法结束罗马的无政府状态,所以灭亡也是必然的事。【知识模块】 世界古代中世纪史12 【正确答案】 (一) 学界主流的学术观点认为:尖锐的矛盾导致公元前 3 世纪中叶至公元 1 世纪,罗马历史经历了一系列激烈的动荡,事实上这一系列的动荡造成了罗马由共和国向帝国的转变。期间经历了西西里起义和斯巴达克奴隶起义,以及挽救危机的改革格拉古兄弟改革、马略军事改革。执政官苏拉在平定了东方凯旋后,建立起罗马历史上的第一个军事独裁政治,给共和制度以沉重的打击。在苏拉死后,凯撒、
41、庞培、克拉苏三人出于政治需要结为同盟前三头同盟。当克拉苏战死后,凯撒成为新的独裁官,实行了许多影响深远的改革,使一些支持共和制的元老非常的不满,凯撒遇刺身亡。凯撒死后,罗马的政治又是一片混乱。屋大维迫于形势和安东尼、雷必达结成了后三头同盟。屋大维在亚克兴海角大败安东尼,把埃及并人罗马版图。至此屋大维结束了多年的内战,重新统一了分裂的罗马。当他凯旋罗马时,元老院授予他“奥古斯都”的称号,正式确立了元首制的军事独裁,共和国实际已经进入了帝制时代。(二)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是罗马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的一个具有根本性的重大问题。其间,罗马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诸多领域都发生了一系列的深刻变革,有许
42、多问题具有相当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目前,我国古代罗马史学界对这一时期的专门研究尚显薄弱。改革开放之前,旧的观点认为,罗马从共和国向帝国转变的过程中:(1)元老贵族奴隶主集团在当时已成为众矢之的,是一切进步势力打击的主要对象;(2)改革派代表着骑士、外省奴隶主和中、小奴隶主的势力,在奴隶起义的推动下,经过长期斗争,克服重重阻力,终于取得胜利,夺得了政权;(3)罗马共和制到帝制转变的实质,就是取消元老贵族的政治经济特权,打破他们对社会发展造成的障碍,把历史推向前进。改革开放以来,以上观点得到修正,王阁森认为,罗马共和制到帝制转变的阶级实质,并不是中小奴隶主打破元老贵族的特权,而是在整个帝国范围内
43、联合奴隶主阶级,特别是大奴隶主阶级,以军事的、集权的帝国形式强化对奴隶、贫民的统治和镇压。在联合过程中,各地区、各阶层的奴隶主之间彼此仇杀纷争不已,原有的元老和骑士在“ 公敌宣告”中丧生破产,消失大部,但结果并非中小奴隶主得势,而是新起的大奴隶主(军事统帅、自治市和行省贵族等)与旧有的元老、骑士合流掌握政权。中小奴隶主的要求固然以分得土地等形式得到一些满足,但不占主要地位。【知识模块】 世界古代中世纪史13 【正确答案】 公元前 6 世纪罗马从一个蕞尔小邦征服整个意大利后,经过布匿战争、马其顿战争、叙利亚战争等一系列对外征战成为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公元前 3 世纪中叶至公元 1 世纪,罗马经历
44、了一系列激烈的社会斗争,进而向帝国转变,其中有着深刻原因。这是一个罗马史研究的重大问题,中国史学界主流观点认为:(一)阶级矛盾和斗争。公元前 3 世纪到公元前 2 世纪,罗马奴隶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奴隶和奴隶主的阶级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奴隶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激起了奴隶的反抗,导致了西西里奴隶起义、斯巴达克起义等,奴隶起义沉重打击了罗马奴隶主的统治,加速了罗马从共和国向帝制的转变过程。(二)经济基础被破坏。罗马的共和政体是在城邦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城邦制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是小农经济。当大量使用奴隶,奴隶制充分发展,地产日益集中于人数不多的大土地所有者手中时,小农经济瓦解了,城邦的经济基础
45、随之崩溃。(三)奴隶主内部矛盾尖锐。由于海外扩张及奴隶制的进一步发展,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小土地所有者和大土地所有者之间矛盾尖锐;罗马社会新兴的奴隶主阶层骑士产生,他们在政治上没有实权,仅能担任保民官之类的军职,骑士阶层和元老院之间矛盾尖锐。(四)连绵的征战给罗马带来了大量的财富、土地和奴隶,使得罗马奴隶制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导致罗马阶级关系日益复杂,以及奴隶与奴隶主阶级之间、小土地所有者和大土地所有者之间、罗马及同盟者和被征服者之间、统治阶级内部元老和骑士阶层之间的矛盾。尖锐的矛盾导致公元前 3 世纪中叶至公元 1 世纪,罗马经历了一系列激烈的动荡,事实上这一系列的
46、动荡造成了罗马由共和国向帝国的转变。我国史学界关于罗马共和国向帝国转变的原因的研究一直较为薄弱,近年来,也有学者提出一些新观点和看法,例如从道德的沦丧和价值的变化、罗马共和国贪污腐化、贫富分化等角度来解读罗马共和国向帝国过渡的原因。【知识模块】 世界古代中世纪史14 【正确答案】 (一) 元首的政治。屋大维战胜安东尼后,成为罗马唯一的最高统治者。但由于共和制度的影响和维护共和传统的势力仍然存在,他并未直接称帝,而是采用“元首 ”称号实行个人的军事独裁,建立了元首制的统治形式。元首乃元老院中首席元老和公民中第一公民。屋大维采用这一称号,显示自己忠于共和制,而非实行军事独裁。所谓元首制,实际上就是
47、指用第一公民的名义来对罗马进行统治的制度。屋大维在公元前 32前 23 年连任执政官。公元前 29 年,屋大维从东方返回罗马,获得“元首 ”称号。当年,他还被赋予监察官的权力,次年即改组了元老院。在重新确定的元老名单中,屋大维名列首位,成为首席元老。公元前 27 年 1 月,元老院授予他“ 奥古斯都”( 意为至圣至尊 )的尊称和其他荣誉,并恳请他直接管辖高卢、西班牙和叙利亚 3 个行省,统率 20 个军团,为期 10 年,后来这个期限又得到延长。公元前 23 年,屋大维辞去执政官职务,但得到卸任执政官至高无上的统治权和保民官权力。公元前 12 年,他又担任作为宗教最高职务的大祭司长。公元前 2
48、 年,屋大维重又担任执政官,并获得“祖国之父” 的荣誉称号。至此,屋大维的权力达到顶峰。(二)评价。屋大维建立的元首制是披着共和外衣的帝制,实质上是隐蔽的专制君主制。从表面上来看,屋大维统治时期共和制的各种政治机构和官职依然存在,他所拥有的各种职权都是由元老院和公民大会授予的,其中有些职务和权力在共和时代也不乏先例。其实,屋大维假共和之名,独揽国家大权,加上他在当时享有崇高的威望,使他凌驾于元老院和其他各种官职之上,特别是他掌握着军队的领导权,保证了他对国家事务的最高决定权。【知识模块】 世界古代中世纪史15 【正确答案】 284 年,宫廷近卫军首领戴克里先取得帝国政权。戴克里先为了加强中央的
49、统治,挽救罗马帝国的危机,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一)在政治上,改元首称号为君主,正式采用君主制的政治形式和礼仪。同时,他又把帝国划分为四部分,实行“四帝共治” ,即由四个统治者来共同治理罗马帝国。其中戴克里先和马克西米努斯称“奥古斯都” ,加列里乌斯和君士坦丁乌斯二人称“恺撒”。奥古斯都卸任或死后,由其副手继任。戴克里先力图以此规范帝国最高统治者的继承秩序。此外,为防止行省分裂倾向,他缩小行省规模,将原来的 47 个省重新划为 100 个行省,分属 12 个行政区,行省内实行军政分立,行省总督没有兵权。(二)在军事上,把军队分为边防军和巡防军。边防军和巡防军之间分工明确,前者管边疆事务,后者负责帝国内部事务。军队数量增至 60 万左右,军团数增至 72个。有大量的隶农和日耳曼人开始进入罗马军队,他们成为罗马军队的重要力量。(三)进行税制改革。为了改变帝国各地税种不一的现状,戴克里先规定赋税以实物为主,并统一税制。为扩大税收,他规定对农村人口一律收土地税和人头税,市民只纳货币人头税,税额加大,但男子全税,妇女减半,而官兵、无产者和奴隶则免税。与此同时,他为了稳定帝国的经济,又对币制和物价进行改革。铸造新金币,规定每个标准金币的含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