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考研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古代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21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confusegate185 文档编号:842217 上传时间:2019-02-21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类试卷]考研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古代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2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古代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2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古代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2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古代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2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古代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2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考研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古代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 21 及答案与解析一、论述题1 论说周公及其在中国政治史上的影响与孔子及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南京大学 2014 年中国古代史真题)2 简述秦统一的原因及其意义。(福建师范大学 2018 年中国史综合真题)3 简述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意义。(云南大学 2013 年历史学综合真题)4 评议西周分封制与秦汉郡县制。(北京大学 2002 年中国古代史真题)5 论述西汉时期的诸侯王国问题。(2010 年统考真题)6 试析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措施及其效果。(厦门大学 1999 年中国通史真题;浙江大学 2000 年中国古代史真题;厦门大学 20

2、01 年中国古代史真题;北京大学2002 年中国古代史真题;陕西师范大学 2004 年中国古代史真题)7 试评王莽改制。(兰州大学 2000 年中国古代史真题;北京大学 2001 年中国古代史真题;华东师范大学 2003 年中国古代史真题;华东师范大学 2006 年中国古代史真题;河北大学 2006 年中国古代史真题)8 评价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影响。(内蒙古大学 2018 年中国史真题)9 评述两汉的监察制度。(陕西师范大学 2004 年中国古代史真题)10 试论秦汉时期地方行政制度及其演变。(中国人民大学 2005 年中国通史真题)11 简述西汉初年的经济政策和“文景之治” 。(中

3、国人民大学 2004 年中国古代史真题)12 简述汉武帝的经济政策及其作用。(安徽大学 2006 年中国古代史真题)13 简述东汉初恢复生产及社会经济的措施。(四川师范大学 2013 年历史学基础真题)14 简述东汉豪强地主田园的特点。(西北师范大学 2018 年历史学综合真题)15 概述汉代从“ 黄老之学 ”到“霸王道杂之”的思想演变。 (首都师范大学 2013 年历史学基础真题)16 评述汉代的经今古文之争。(四川大学 2013 年中国通史真题)17 简述汉武帝时与匈奴的三次战役。(上海大学 2018 年中国史真题)18 论述两汉对西域的经营。(西北大学 2006 年中国古代史真题)19

4、简述丝绸之路的开辟及意义。(内蒙古大学 2015 年中国史真题)20 论述魏晋南北朝历史更替的线索,并评价这个时期的政权情况。(东北师范大学2013 年历史学综合真题)21 评论九品中正制。(陕西师范大学 2004 年中国古代史真题)22 试析淝水之战前后南北政局的特点及其变化。(中国人民大学 2005 年中国通史真题)23 论述北魏孝文帝改革。(南京农业大学 1999 年中国通史真题;北京师范大学2003 年中国古代史真题;西北大学 2005 年中国古代史真题;浙江大学 2006 年中国通史真题)24 论述魏晋南北朝的门阀制度。(南京师范大学 2018 年中国通史真题)25 论述南朝中央集权

5、。(苏州大学 2018 年中国史专业基础综合真题)26 试析我国中古时期士族和庶族地主势力的消长对封建国家的影响。(北京大学2001 年中国通史真题)考研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古代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 21 答案与解析一、论述题1 【正确答案】 周公对中国政治思想的贡献十分卓著,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周公是后世许多政治制度和政治思想的创立者,无论哪个朝代,都将周公放置在极高的地位,其“ 以德治国”理念更是被奉若圭臬。作为周王朝的缔造者,周公主导或参与制定了多项具有根本性的典章制度,如分封制、井田制、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等。之后,周朝基本沿袭这些制度。秦之后虽然对部分制度有所革除,但这些制度

6、反映出的政治理念依然被沿用。如,嫡长子继承制在后世继承制度上依然至关重要,时常被援引。“敬天保民”“明德慎罚”等政治思想常被援引来劝谏帝王施行仁政。在政权合法性构建上,周公树立了“以德配天” 的政治理念;在政治制度化构建上,周公采用制作礼乐的方式;在统治策略上,周公采取“明德慎罚” 的策略。这些是后世施行政治统治的准绳。如,孔子尊奉周公设置的礼制,刘歆为王莽篡汉而祭出周公制定的周礼,韩愈为辟佛老而宣扬周公树立起来的儒学道统,等等,都是周公政治思想影响后世深远的表现。孔子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巨人。孔子文化思想体系的核心是道德教化。“礼” 是指纲常名教化的政治、社会秩序。“仁” 既是修己治人的根本原理

7、,又是道德实践的最高准则。为创立理想社会,孔子主张通过躬行“内圣外王” 的途径达到“大同”的目的。他提出“君子和而不同 ”,主张人际关系的和谐、融洽。他提出“有教无类”,主张无论地位贵贱,都可接受教育。他提出“因材施教” 等理念用于教育平等。孔子还有“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这些都被后世奉为圭臬,甚至“三纲五常 ”“三从四德”这些今日看来是糟粕的东西也在后世文化中有显著的表现。孔子较为系统地整理了周礼,撰写了春秋,表明效法先哲而为后世立法。后世将他与周公并称为“ 周孔 ”,被视为道统的代表人物。西汉董仲舒提出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宋代朱熹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儒学,

8、一直到现在,孔子在中国文化中始终处于最高地位。【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2 【正确答案】 (一) 秦统一的原因。(1) 结束诸侯割据局面,完成封建国家的统一事业,是春秋战国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首先,从经济条件上讲,由于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地区的经济联系已有一定程度的加强。这给统一局面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其次,从民族关系上讲,经过春秋、战国时期长期的民族融合,在中国境内形成了华夏族这一相当巩固的民族共同体,且有较高的经济、文化水平。再次,各阶层民众及统治者都要求统一。最后,经过长期的大国争霸和兼并战争,逐渐使秦国成为实现统一的中心力量。(2)秦国具备完成统一的实力。首先,秦

9、自商鞅变法以来,由于社会改革比较彻底,建立了比较巩固的中央集权的封建政权,新兴地主阶级的力量比较强大,经济发展比较迅速,军队装备精良,供给充足,战斗力强。其次,秦始皇促进了统一的到来,秦始皇即位后,整顿内政,对外继续采用“远交近攻” 的策略,重用人才,李斯、蒙恬、王翦等人在秦灭六国、统一全国的过程中做出了很大贡献。(二)历史意义。秦国从公元前 230 年灭韩开始到公元前 221 年灭齐为止,前后用10 年时间,就完成了统一六国的事业,从此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王朝推行了许多消除分裂因素的措施,加强了各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为中国长

10、期的统一奠定了基础。这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长期以来,中国封建社会以高度发展的经济和文化,屹立在世界文明的前列,而且能有效地抵抗外来侵略,保持国家的独立,这与公元前 3 世纪秦统一的开创之功,有着不可分割的历史联系。【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3 【正确答案】 (一) 政治上实行中央集权制。首先确立了至高无上的皇权。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都由皇帝任免,按照皇帝的律令或意志办事,军权也集中到皇帝手中。中央机构采用三公九卿制。三公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是百官之长,“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秦朝设左、右丞相,以右为尊;太尉掌军事;御史大夫“掌副丞相” ,主管

11、监察。他们互不相属,互相牵制,从而保证决断权集中在皇帝手中。秦始皇设立三公九卿制度,为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制度开创了新局面,对以后历代封建王朝的政治制度有深远的影响。在地方行政机构上,秦始皇废除了古代的封国建藩制度,将战国后期已实行的郡县制推行到全国。县以下有若干乡;乡之下有里,另有亭、邮等,构成了一套严密的地方机构。(二)巩固统一的经济政策有:公元前 216 年,秦政府颁发“使黔首自实田” 的法令,进行全国性的土地登记。这次登记的意义,在于承认现实土地的占有状况,以稳定赋税收入。这样,也就以国家统一法令的形式确认了土地的私有权。统一了货币、度量衡与车轨。具体措施是:规定货币为两等,

12、上等为黄金,以镒为单位;下等为铜币,圆形,重半两,上有“半两” 二字。新币的实行和货币的统一,消除了过去由于币制复杂而造成的商业交换中的困难,促进了商业的发展。秦始皇下令废除六国旧度量衡,以原秦国的度量衡制为基础,向全国颁行新的统一的度量衡制度及标准器。全国范围内统一车轨,大车的两轮之间,皆宽六尺,史称“车同轨” 。这一措施对发展交通运输业起了促进的作用。(三)文化政策主要有书同文和焚书坑儒。秦始皇命令丞相李斯、中车府令赵高、太史令胡毋敬等对文字进行整理。“罢其不与秦文合者” ,制定出小篆,作为标准文字,通用于公文法令。秦始皇和李斯改革并统一文字,对于巩固国家的统一,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

13、巨大的作用。秦始皇焚书坑儒,意在维护统一的集权统治,反对是古非今,打击方士荒诞不经的怪谈异说,但并未收到预期的效果。焚书坑儒的残暴做法,给民族文化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四)军事措施有征服越人、开凿灵渠、通西南夷、修万里长城北防匈奴。秦始皇经略岭南地区,征发大量的中原居民到岭南三郡定居,这些居民带去了铁器和其他先进的生产工具及生产技术,促进了岭南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也加速了当地民族的融合过程。秦经略西南夷,开五尺道,对促进巴蜀乃至中原和西南夷地区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起了重大的作用。秦始皇北防匈奴,修筑长城,对保卫黄河流域先进的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4

14、 【正确答案】 (一) 西周分封制。西周初年,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实行分封制。受封有三种原因:一为周王的同姓(姬姓)亲属,二为功臣,三为古帝王之后。诸侯对天子有隶属关系,有镇守疆土、捍卫王室、交纳贡税、朝觐述职的义务。诸侯在封国内是君主,初封时就是半独立状态,在封国内亦实行分封制。国内土地的一部分归诸侯直辖,一部分作为采邑分封给他的卿大夫,卿大夫又以同样的情况分土地给士,士直接统治、剥削庶民。封国内的层层分封制也是与宗法制度相结合的,就是嫡长子继承制。周初分封在于用众多的诸侯国以藩屏周,监视被征服的各地民众,达到巩固政权的目的。诸侯对王室有按期纳贡朝觐、出兵助王征伐等义务,其内政基本是独立的。周

15、初的分封对各地的开发和文化的传播、交融是有促进作用的。(二)秦汉郡县制。秦始皇废除了古代的封国建藩制度,将战国后期已实行的郡县制推行到全国,把全国分为 36 郡,秦末增至 40 余郡(京畿不设郡,设内史以别于其他诸郡)。郡的主要长官是郡守,掌政事和军事;另有郡尉,辅佐郡守,并掌军事;还有监御史,为中央派遣之监察官吏。郡下设若干县。万户以上的大县设“令” ,不满万户的小县设“ 长” ,令 (长)掌政事和军事;另有丞,掌文书、刑法;尉,掌军事。县以下有若干乡。乡设三老,掌教化;啬夫,负责征收租税和征发徭役;游徼负责地方治安。乡之下有里,另有亭、邮等。这样构成了一套严密的地方机构。地方长官由中央任免

16、,实行薪俸制。【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5 【正确答案】 (一) 背景。(1)秦统一后确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但分封制仍有强烈的影响。(2)汉高祖总结秦亡的原因时,认为秦朝没有封同姓子弟为王是其短命的关键所在。因此,他在剪除异姓王的同时,又陆续分封了九个刘姓子弟为王,史称同姓王。同时,刘邦在地方上继续实行郡县制。于是,西汉初年,郡县制与诸侯王国并行的制度,被称为“ 郡国并行制 ”。(二)措施。(1)文帝即位后,同姓诸侯王的势力日益膨胀。中央为加强集权,开始削弱诸侯王势力。面对中央集权与地方封国势力之间的尖锐矛盾,贾谊向文帝上治安策,提出了“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的主张。就是要将王国分割为若干小

17、国,以削弱其力量。文帝起初很重视贾谊的建议,但有些犹豫不决;后来形势更加严重了,才把齐国分为六个小王国,立齐王肥的六个儿子为王;又把淮南国分为三个小王国,立淮南王长的三个儿子为王。(2)景帝时,中央和诸侯王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御史大夫晁错上削藩策,建议借诸侯王犯错误的时机,削减诸侯王的封区。景帝采纳了这个建议,于景帝前三年(前 154 年) ,削楚王戊的东海郡,削赵王遂的常山郡,削胶西王印的六个县。这引发了七国之乱。七国之乱平定后,景帝为了进一步削弱诸侯王的权力,以加强中央集权,免除了各诸侯王的行政权力,规定诸侯王不再治民,削减了王国官吏,改称王国的丞相为相。从此以后,王国实际上变成了和中央直

18、接统辖的郡一样的地方政权。(3)元朔二年 (前 127 年),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诸侯王除了由嫡长子继承王位以外,可以推“私恩” 把王国土地的一部分分给子弟为列侯,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按照汉制,侯国隶属于郡,地位与县相当。因此王国分为侯国,就是王国的缩小和朝廷直辖土地的扩大。推恩令下后,王国纷纷请分邑子弟,于是诸侯王的支庶多得以受封为列侯,西汉王朝不用黜陟的办法而使王国的辖地缩小。元鼎五年(前 112 年),汉武帝又采取“酎金夺爵” 的措施,削夺列侯的爵位。附益法严禁封国的官吏与诸侯王串通一气,结党营私。通过这些措施,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基本上结束了汉初以来诸侯王割据的

19、局面。【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6 【正确答案】 (一) 解决诸侯王国问题。元朔二年(前 127 年),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诸侯王除了由嫡长子继承王位以外,可以推“私恩” 把王国土地的一部分分给子弟为列侯,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按照汉制,侯国隶属于郡,地位与县相当。因此王国分为侯国,就是王国的缩小和朝廷直辖土地的扩大。推恩令颁布后,王国纷纷请分邑子弟,于是诸侯王的支庶多得以受封为列侯,西汉王朝不用黜陟的办法而使王国的辖地缩小。接着,武帝颁布左官律和附益法。元鼎五年(前 112 年),汉武帝又采取“酎金夺爵” 的措施,削夺列侯的爵位。通过这些措施,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基本上结

20、束了汉初以来诸侯王割据的局面。(二)中朝的形成。为了加强皇权,限制丞相权,汉武帝提拔了一批中下层官员,作为自己的高级侍从和助手,替他出谋划策、发号施令。这样,在朝官中就有了中朝和外朝之分。由尚书、中书、侍中等组成的中朝成为实际的决策机关,而以丞相为首的外朝官,逐渐成为执行政务的机关。(三)设刺史、司隶校尉,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汉武帝于元封五年(前 106 年),分全国除京师直辖区以外的其他地区为为十三个州部(监察区),每个州部设刺史一人,称州刺史,简称刺史,以监察地方。刺史“以六条问事” ,一条是监察“强宗豪右”,五条是监察郡守、尉和王国相。征和四年(前 89 年),又于京师所在地设司隶校尉,掌

21、纠察京师百官(三公除外)和三辅(京兆、冯翊、扶风)、三河(河东、河内、河南)、弘农等七郡。刺史秩六百石,司隶校尉秩比两千石,都以京官监察地方的高官,司隶校尉还纠察朝官,史称这一制度为汉武帝“以内制外,以小制大” 之术。这套制度比秦朝的监察制度严密得多,进一步加强了皇帝对庞大的官僚群的督导与控制。(四)建立以察举制为中心的选官制度。为打破汉初“吏多军功” 的格局,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建立察举制度。元光元年(前 134 年)冬,汉武帝初令郡国每年举孝廉各一人,从此之后郡国每年推举孝廉的察举制度正式确立。除孝廉一科为察举取士的主要科目外,汉武帝还不定期设立茂才、贤良方正、文学等科察举取士,以广泛

22、地吸收地主阶级优秀人才。这些被察举到中央的人员,一般都在郎署供职,由郎官再逐渐升迁。【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7 【正确答案】 (一) 主要内容。公元 8 年,王莽代汉称帝,改国号为新。王莽掌权后,为了缓和尖锐的阶级矛盾,颁发诏令,进行改制。(1)王田、奴婢政策。为了解决长期存在的土地和奴婢问题,公元 9 年,王莽根据周礼的井田制度,规定:更名天下田为“王田” ,私人不得买卖;男丁八口以下之家占田超过一井者,分余田与宗族邻里乡党;原无田者,按制度授田,即一夫一妇授田百亩;废除奴婢制度,改奴婢之名称“私属” ,即家众、家丁。(2)五均六筅。五均是在长安及全国五大城市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设立五

23、均官。长安分东西市,设令,各市有长,令、长皆兼五均司市官,称为“五均司市师”。下设交易丞五人,钱府丞一人。五均官的任务是管理市场的物价,收工商业税。赊贷是由政府办理贷款,规定贫民遇有丧葬、祭祀或欲经营工商业而无资金的,可向钱府丞贷款。祭祀贷款限十天归还,丧事贷款限三个月归还,不收利息;工商贷款每年要交十分之一的利息。六筅是官府专营盐、铁、酒、铸钱,征收渔猎樵采之税,施行五均、赊贷,共六事。(3)改革币制。王莽改革币制是由附会周景王铸大钱引起的。他铸有各种刀币,作为大钱。在始建国元年(公元 9 年),又进行第二次改革,废刀币和五铢钱。另造二十八种货币,叫作二十八品。黄金一品,银货二品,龟宝四品,

24、贝货五品,钱货六品,布货十品。钱和布为同一物,即铜制,所以总称之为“五物、六名、二十八品”。(4)统一度量衡。王莽于公元 9 年实行统一度量衡制度,制造标准的度量衡器颁行天下,令“ 万国永遵” ,作为统一全国的度量衡标准。新莽的度量器物,传世较多,尤以原藏故宫现存台湾的王莽铜斛为珍宝,它已具备斛、斗、升、各、龠五量,构成了完整的度量衡总体。东汉以后各代,多承袭莽制。(5)更易名号。王莽为了附会西周的官制,在中央设四辅(太师、太傅、国师、国将,位上公)、三公( 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四将(更始将军、卫将军、立国将军、前将军),凡十一公。三公下设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组成中央机构。又置

25、六监(位上卿) ,分掌京师宫殿的戍卫、皇帝的舆服等。改郡太守称卒正、连率或大尹等,县令、长称宰。改变少数民族的族名和民族首领的封号,如改高句骊王为下句骊侯,改匈奴单于为降奴服于,改“匈奴单于玺” 为“新匈奴单于章”。(二)失败原因。王莽改制,有些措施触及了当时的社会重大问题,如针对土地高度集中和奴婢问题而实行“王田” 制、“私属”制,以缓和土地兼并和农民奴隶化的过程;施行五均、赊贷、六筅,以限制豪民富商的高利贷盘剥。然而这些政策并没有使其成为维系新莽政权的纽带,反而被淹没在愤怒的声浪中。(1)改制或多或少地触及了大地主、大商人的利益。如“王田” 制施行后,地主官僚因“买卖田宅 ”,获罪者不可胜

26、数,这样,原来拥护王莽的人,也转而反对改制。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日益尖锐。(2)制度本身就有弊病。如改革币制,用小钱换大钱,违反经济规律,给社会经济造成很大的混乱,“ 每一易钱,民用破业 ”,“富者不得自保,贫者无以自存”,“农商失业,食货俱废 ”,给劳动人民也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加之吏治腐败,贪官污吏借机鱼肉人民。王莽任用富商大贾执掌五均六筅的大权,他们“乘传求利,交错天下。因与郡县通奸,多张空簿,府藏不实,百姓俞病”。结果是社会经济日益恶化,阶级矛盾更加尖锐。【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8 【正确答案】 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王朝后,为巩固统治,采取了若干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一)虽置三公,事归台阁。

27、刘秀削弱三公的权力,加强尚书台的权力,这是他的重要集权措施之一。东汉初年,中央最高的官职是三公,即司徒、司空和太尉,但三公的职位虽高,徒有虚名,并无实权。东汉初年,正式成立尚书台,作为总理国家政务的中枢机构。在东汉,尚书台实际上成了皇帝真正决策和发号施令的权力机构,三公和九卿只是受命办事,形成“虽置三公,事归台阁。三公之职,备员而已”的局面。三公或大将军只有经过皇帝恩准,加“录尚书事” 头衔,方可参与中枢决策。六曹尚书的职掌涉及行政、民事、外交、司法等诸多与三公九卿所掌相重的事务,并凌驾于三公九卿之上,大大地削弱了三公的权力。(二)退功臣进文吏。刘秀“ 退功臣进文吏”之策的关键是 “退功臣”。

28、其做法,一是封侯褒扬,就是给功臣以尊崇的地位和优厚的经济待遇,褒赞建朝之功。二是奉朝请,不任吏职,就是让功臣居家静养,朝廷有事即奉请入朝参与议事,日常不任官职。对功臣的妥善安置,是东汉王朝重建过程中的成功之举。刘秀在退功臣的同时,多次征召“天下俊贤 ”,收罗天下文士充任吏职。为广进文吏,刘秀完善了自西汉以来的察举制,将每年一度的选举固定成为制度。尽管东汉后来的察举制度流弊丛生,但刘秀的察举求得了许多求上进、勤吏政的好官吏,对东汉初年社会政治的稳定和经济的恢复起到了重要作用。(三)集军权于中央。刘秀一再削弱地方的军权,加强中央的军权。他在建国不久,就下诏撤销了郡国都尉的建制,将兵权并归守、相。后

29、又取消了各郡、国的轻车、骑士、材官、楼船士四种常备军,还取消了每年一度的都试制度。从此,守、相的军权也被取消了。郡、国的军队很少,一般不能作战。大的战争要依靠中央的军队。(四)加强监察制度。为了实行对政府官员行政的有效监督,刘秀在继承秦、西汉监察制的基础上,组建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监察机构,包括御史中丞、司隶校尉和州刺史。改西汉御史大夫为司空,不负监察之责,而将御史大夫属下的御史中丞改任御史台长官,负责监察百官,权位与司隶校尉、尚书令并重。司隶校尉兼领一州,又为中央要职,有监察公卿的权力,再加上中央总监察机构御史台、地方的州刺史,就形成从中央到地方完整的强有力的监察系统,大大地稳固了东汉前期的皇权

30、。东汉初年,通过加强中央集权的各项措施,东汉王朝取得了政治上的稳固,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基础。【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9 【正确答案】 (一) 西汉的监察制度。主要由刺史与司隶校尉构成。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汉武帝于元封五年(前 106 年),分全国除京师直辖区以外的其他地区为十三个州部(监察区) ,每个州部设刺史一人,称州刺史,简称刺史,以监察地方。刺史“以六条问事 ”,一条是监察 “强宗豪右”,五条是监察郡守、尉和王国相。征和四年(前 89 年) ,又于京师所在地设司隶校尉,掌纠察京师百官(三公除外)和三辅(京兆、冯翊、扶风) 、三河(河东、河内、河南) 、弘农七郡。刺史秩六百石,司隶

31、校尉秩比两千石,都以京官监察地方的高官,司隶校尉还纠察朝官,史称这一制度为汉武帝“以内制外,以小制大” 之术。这套制度比秦朝的监察制度严密得多,进一步加强了皇帝对于庞大的官僚群的督导与控制。(二)东汉的监察制度。刘秀在继承秦、西汉监察制的基础上,组建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监察机构,包括御史中丞、司隶校尉和州刺史。司隶校尉兼领一州,又为中央要职,有监察公卿的权力,再加上中央总监察机构御史台、地方的州刺史,就形成从中央到地方完整的强有力的监察系统,大大地稳固了东汉前期的皇权。(1)御史中丞。东汉改西汉御史大夫为司空,不负监察之责,而将御史大夫属下的御史中丞改任御史台长官,负责监察百官,御史中丞,秩千石。

32、御史中丞下有治书侍御史 2 人,掌法律条文解释;侍御史 15 人,掌察举官吏违法,接受公卿群吏奏事。官吏朝见皇帝或国家举行祭天、祀庙、封王侯、拜将相等大典时,御史中丞或侍御史监察威仪。御史中丞的权力仅次于尚书令。(2)司隶校尉。西汉武帝时置司隶校尉,至成帝时废除。东汉又复置,兼领一州事,秩比二千石。设从事史十二人,主管察举中央百官犯法者和本部各郡事务。司隶校尉既是京官,又是地方官。参与议论朝政时,位在九卿之上,朝贺时,处于公卿之下。监察权之大,“ 无所不纠,唯不察三公 ”。在公卿朝见皇帝时,尚书令、御史中丞、司隶校尉均专席而坐,号日“三独坐” 。刘秀重用司隶校尉有别于御史中丞,重在抑制贵戚、权

33、臣,以提高皇权。(3)州刺史。东汉初年,在司隶校尉辖区之外,分全国为十二州(部),每州设刺史一人,秩六百石。刺史于每年八月巡行所属郡国,检阅刑狱情况,考察长吏政绩年终奏于皇帝。其职权在西汉的基础上,将地方选举劾奏之权也转归刺史。刺史职权的扩大是皇权加强的表现,到东汉中后期,刺史逐渐获得地方行政权和领兵权,便发展成为分裂王朝的地方割据势力。【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10 【正确答案】 (一) 秦之郡县制。秦始皇废除了封国建藩制度,将战国后期已实行的郡县制推行到全国,把全国分为 36 郡,秦末增至 40 余郡(京畿不设郡,设内史以别于其他诸郡)。郡的主要长官是郡守,掌政事和军事;另有郡尉,辅佐郡守,

34、并掌军事;还有监御史,为中央派遣之监察官吏。(二)西汉之郡国并行制。刘邦在剪除异姓王的同时,又陆续分封了九个刘姓子弟为王,史称同姓王。同时,刘邦在地方上继续实行郡县制。于是,西汉初年,郡县制与诸侯王国并行的制度,被称为“郡国并行制” 。当时的郡只有十五个,主要设置在旧秦国的疆域之内和魏、韩、楚的西部地区。王国的政权机构和中央基本相同,除太傅和丞相由中央任命外,自御史大夫以下的各级官吏,都由诸侯王自己任命。诸侯王还有一定的军权,有财政权,可在国内征收赋税。诸侯王国和郡都直属于中央。郡国并行制引发了严重的诸侯王国问题,直至汉武帝时期才最终解决。(三)东汉之州郡县制。刺史为汉武帝于元封五年(前 10

35、6 年)设置,以监察地方。时刺史无固定治所,刘秀改革使刺史有固定治所,实际上成为比郡高一级的行政长官,可以处理地方政务,不通过三公,可直接上奏皇帝,这就将地方行政管理直接置于皇帝的控制之下,并逐渐形成州、郡、县三级管理制度。【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11 【正确答案】 汉文帝和景帝执政时期,继续实行轻徭薄赋、奖励生产、与民休息的政策,扭转了汉初以来经济落后、政局不稳的局面,使社会经济由恢复而发展,人民生活更加安定,物资丰厚。史称此时为“文景之治” 。(一)轻徭薄赋。文帝、景帝实行轻徭薄赋政策。主要内容有三项:文帝在一段时期内免征田租,景帝则将田租由十五税一减至三十税一,并立为定制。算赋由每人每年

36、纳一算(一百二十钱) 减为四十钱。徭役由原每人每年在本郡充更卒一个月减为三年充更卒一个月。(二)贵粟政策。贵粟政策是文帝时的政论家晁错提出来的。具体做法是“使民以粟为赏罚”,就是人民可以用粮食向国家买爵位,也可以用粮食赎罪。国家的粮食多了,可以减轻租赋;商人要买爵位,就要向农民买粮,粮价也会提高。为了北防匈奴,令为买爵或赎罪而人粟者将粟运至长城沿线。这里的粮食足够五年之用后,再运至内地各郡县收藏。这项政策一实行,国家的存粮大增,农民的生活和生产都一度得到改善;商人的社会、政治地位也大大提高。(三)惠商政策。文帝还变“ 抑商”政策为“惠商”政策。下令 “开关梁,弛山泽之禁”,就是取消在关口津梁处

37、检查来往行人的制度和山林川泽樵采、捕捞的禁令。商人们可以自由贩运,任意开山鼓铸,砍伐木材。这些措施实行后,商业和手工业都获得迅速的发展。(四)宽减刑罚。在法律方面,文帝、景帝提倡轻刑慎罚。文帝废除了秦以来犯罪亲属连坐、没为官奴婢的“收孥相坐律令” 和约束臣民言论的 “诽谤妖言之罪”。因齐地少女缇萦上书,将黥、劓、刖等几种残害肢体的肉刑改以笞刑代替,景帝又减少了笞刑数目。【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12 【正确答案】 (一) 五铢钱。为了解决私人铸劣钱营利造成的币制紊乱问题,汉武帝决定从统一货币种类、统一货币发行权人手。元狩五年(前 118 年),武帝初令郡国铸五铢钱。元鼎四年(前 113 年),汉

38、武帝下令宣布禁止郡国铸钱,把全国各地私铸的钱币运到京师销毁,把钱币大权收归中央,成立了专门的铸币机构,即由水衡都尉的属官钟官、辨铜、技巧三官负责铸造五铢钱。钟官负责铸造,辨铜负责审查铜的质量成色,技巧负责刻范。这次新铸的五铢钱(也称上林钱或三官钱)重如其文,钱的质量很高,便于流通,成为当时唯一合法的货币。(二)盐铁专营。元狩四年(前 119 年) ,汉武帝任用大盐商东郭咸阳和大冶铁商孔仅为大农丞,专门负责管理盐铁事宜,从此盐铁由政府专卖。在各盐铁产区设立盐官、铁官,隶属于大农。盐官负责组织盐业生产,备置煮盐用的“牢盆” ,募民制盐,然后将产品统一收购发卖,未经盐官组织而私煮盐者有罪,更不得私售

39、。铁官主管铁矿开采冶炼、铁器铸造及其销售,对生产过程的控制比制盐更加严密。盐铁官营使朝廷获得重利,打击了富商大贾和大手工业者,但也有了产品质次价高之弊,损及百姓。天汉三年(前 98 年),又实行酒类专卖,郡国设榷酤官垄断酒类销售,其生产或出自官府作坊,或由私人向官府承包。(三)均输与平准。元封元年(前 110 年) ,汉武帝采纳大农令桑弘羊的建议,在全国实行均输平准政策。均输就是调剂运输;平准即平稳物价。所谓均输法,就是在中央主管国家财政的大司农之下设立均输官,由均输官到各郡国收购物资,把各地应当运交中央的物资运到售价较高的地区出卖,再买该地物产,易地出售,辗转交换,最后把中央所需货物运回长安

40、。平准法就是由国家平抑物价的政策。其办法是由国家在长安和其他主要城市中设置掌管物价的官吏,利用均输官所储存的物资,根据市场上的物价,贵时抛售,贱时收购,这样打击富商大贾的囤积居奇行为,使市面物价保持稳定。西汉朝廷通过均输、平准控制了许多商品的购销,增加了财政收入,并大夺商人之利。(四)算缗与告缗。为了打击富商大贾、高利贷者的经济势力,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汉武帝于元狩四年(前 119 年)颁布了算缗令。算缗就是向大商人、高利贷者征收财产税。规定商人财产每 2000 钱,抽税一算(120 钱);经营手工业者的财产,凡4000 钱,抽一算;不是三老和北边骑士而有轺车者,每辆抽税一算,商人的车,则征收

41、二算;船五丈以上者,每只船抽税一算。元鼎三年(前 114 年)又实行告缗,即鼓励告发算缗不实。凡揭发属实,即没收被告者全部财产,并罚戍边一年,告发者奖给被没收财产的一半。【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13 【正确答案】 (一) 解放奴婢。奴婢问题是西汉中、后期以来一直严重存在的社会问题。为了缓和阶级矛盾,使封建政府控制更多的劳动力,以增加赋税收入,光武帝刘秀从建武二年(公元 26 年)到十四年(公元 38 年)中,先后下达六次有关释放奴婢和三次有关禁止虐待奴婢的诏令。释放奴婢的范围包括:因贫穷而“嫁妻卖子”者;王莽时没人为官奴婢者;被权势之家掠为私奴婢者等等。解放奴婢、禁止残害奴婢的政策的实行,对稳

42、定社会秩序、恢复发展社会经济,都起了积极的作用。(二)赋民公田与假民公田。东汉初期,由于战争破坏和人口锐减,政府掌握着大片荒芜无主的公田。东汉朝廷除了将这些“公田” 的一部分赐给功臣贵族外,主要用于“赋民”或“假民”耕种。“赋” 即给予。赋民公田,就是将国家所有土地给予贫民耕种。接受赋田的农民,也就获得了土地的所有权,成为按法令独立向国家缴纳租税的自耕农。“ 假,犹租赁。 ”接受假田的贫民,在性质上变成了国家的佃农,向国家缴纳假税。两种耕种公田的形式,朝廷都可以有时给予粮种、耕牛加以扶植。东汉初期实行赋民公田与假民公田之策,目的都在于解决破产农民无地耕种的问题。(三)度田。土地问题是西汉中后期

43、留下来的另一重要社会问题,也是最主要的社会问题,东汉政府于建武十五年(公元 39 年)下诏州郡,清查核实天下的田地以及户口、年龄,即所谓“ 度田令 ”。这样做有两个目的: (1)限制豪强大家兼并土地和奴役人口的数量;(2)便于封建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东汉以度田为措施,整顿田亩、户籍及赋税管理,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14 【正确答案】 东汉时期,豪强地主几乎不受限制地发展起来,形成了对社会政治与经济具有重大影响的豪强地主田庄。(一)豪强地主田庄具有显著特点。(1) 规模大,多种经营。经过数十年甚至近百年的土地兼并,东汉豪强地主田庄的规模都十分巨大。一般以农业为主,兼营

44、林、牧、渔各业,还从事某些手工业,或进行一定的商业和高利贷活动。(2)聚族而居,宾客相附。东汉地主田庄往往以宗族为核心聚族而居,这里有宗族聚居的因素和社会动乱宗族互保的原因。每一个田庄,在若干作坊、宅院、庭院之外,多修有高墙,在高墙的四周建有嘹望谯楼,战乱时每一个田庄就是一个坞堡。这样,在地主田庄里,就往往聚有宗族、宾客、徒附、部曲和奴婢数百人或数千人,田庄主既是占有整个庄园的大地主,又是宗族长。(3)拥有私人武装。东汉豪强地主武装的形成,与刘秀削弱地方军权有关。随着郡国都尉的废除和轻车、骑士、材官、楼船士及军假吏等地方军队的省罢,豪强为了田庄的治安,组建了田庄武装。这支田庄内的地主私人武装,

45、多由徒附和宾客组成。(4)豪强地主田庄与自耕农经济相比,具有很强的生存与发展能力。地主田庄具有兴修水利、制造推广新农具、实施耕作新技术等能力,而这些对于自耕农来说则是不可想象的。以宗法关系聚族而居的地主田庄可以组织大规模农业生产,这也是个体自耕农不可能做到的。田庄经济比自耕农经济具有明显的进步性。(二)影响。豪强地主田庄经营范围很广,使各种生产互相促进,克服了一般地主单一经营的缺点。同时,田庄对生产精心策划和组织管理,在战乱期间,对生产发展也起了一定的保护作用。东汉政权从一开始就建立在豪强宗法势力统治的基础之上,这也是东汉一代地方宗族势力不断发展,以至控制了地方政治、经济、军事力量,造成严重封

46、建割据,形成军阀混战、三国分立的重要原因。【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15 【正确答案】 (一) 西汉建立之初,经济凋敝,社会残破。刘邦为了稳定社会秩序,恢复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的生活,巩固统治,就采纳了士人陆贾的建议,用“无为而治”的思想指导政治,基本上沿用秦朝的政治制度,适应当时的政治和社会形势以制定政策,将新建王朝稳定了下来。汉初的无为而治方针不同于法家的严刑峻法,也不同于儒家的繁文缛节,主要是道家思想的体现。当时的道家思想称为“黄老之学”,“老”即老子,“黄” 指黄帝。因战国道家学者假托黄帝之名撰写了黄帝四经等著作,故黄帝在一段时期内也被当作道家的代表人物。黄老之学适应了汉初希望安宁、清静的

47、普遍社会心理。(二)但是在官吏中或社会上,诸子百家的思想都很活跃,以黄老无为思想指导政治,这样的情况是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于是,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即用经过董仲舒改造过的儒学思想,作为统治思想。董仲舒还特别强调法治,把儒法两家糅合为一体,既主张“以教化为大务” ,又主张“正法度之宜”,其实质就是外儒内法,也就是汉宣帝所说的“ 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这种统治思想一直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奉行。【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16 【正确答案】 (一) 经今古文之争的经过。(1)秦朝不仅“焚书坑儒”,还下“挟书令”,即藏有儒家经典者治罪,因之在秦代无传授和学习儒家经典

48、者。汉初,儒家经典只能靠那些仅存下来的学者们背诵记录,再由当时通行的文字隶书抄写下来。后来在孔子旧宅与河间献王等处,又陆续得到许多战国时代遗留下来的儒家经典,字体是用秦统一前的篆书抄写的,因此被称为古文经,原来用隶书字体写的便称为今文经。今文经和古文经不仅字体不同,篇章多少不同,而且对经学内容的解释也有很大差异。今文经学解释经义,主要在于“通经致用”,着重章句推衍,结合阴阳五行灾异和刑名学说来发挥“ 微言大义”,提倡大一统、尊君抑臣、正名分等思想。古文经学则看重章句训诂,把儒学经典视为古代历史资料,包括许多应该效法的古代社会政治制度。两派之间有着严格的界限。(2)今文经出现较早,而且董仲舒以治

49、今文经春秋公羊传得到汉武帝赏识,故在董仲舒的建议下陆续被立为学官。古文经晚出,遭到今文经派的排斥,长期不得立为学官。成帝时命人搜求天下遗书,刘向、刘歆父子等先后负责搜集到的大量图书的整理工作,又发现了春秋左氏传毛诗逸礼等古文经书。王莽当权时,由于托古改制的需要,刘歆借机把左氏春秋古文尚书逸礼毛诗立于学官,后又立乐经为博士,周官经六篇也立为博士。东汉光武帝时,取消古文经博士,复立今文经博士,共十四博士。古文经虽不得立学官,但在民间却广为流传。(3)古文经学家贾逵、马融、郑玄兼通今文经。郑玄破除各家传统,广采众说,遍注群经,得到经今古文两派的赞许,号称“郑学” 。至此,基本上结束了经今古文之争。许慎为了反对今文经学派根据隶书经典穿凿附会、曲解经文,用了 22 年的时间,写成说文解字一书,收小篆 9353 个,收古文(战国文字)、籀文(西周、春秋文字)1163 个为重文;每个字标明字形,注出音读,推究字义。全书分为 540部,全部解说不过 133 万多字,简明扼要,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编辑完善、内容丰富的字典。(二)评价。西汉时期经今古文之争,是儒家内部争夺“禄利之路” 的斗争,是统治阶级争权夺利的一种表现形式。虽然他们两家各立门户,争论不休,但在歌颂先王先圣、美化古代政治制度、为封建统治阶级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大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