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外教育史)模拟试卷27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eastlab115 文档编号:842375 上传时间:2019-02-21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4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外教育史)模拟试卷27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外教育史)模拟试卷27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外教育史)模拟试卷27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外教育史)模拟试卷27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外教育史)模拟试卷27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外教育史)模拟试卷 27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西周的学校大体可以划分为两类,即( )。(A)官学和私学(B)大学和小学(C)国学和庠序(D)国学和乡学2 在我国教育史上,最早对社会文明进行猛烈批判的学派是( )。(A)儒家(B)道家(C)法家(D)墨家3 汉灵帝时设立的( ) 是一所研究文学艺术的专门学校。(A)宫邸学(B)四门学(C)鸿都门学(D)国子学4 中唐时期以儒家思想卫道者自居的著名思想家是( )。(A)韩愈(B)柳宗元(C)杜甫(D)自居易5 “八股取士 ”的考试形式,在 ( )确定。(A)

2、宋代(B)元代(C)明代(D)清代6 ( )学堂作为近代中国第一所海军制造与驾驶学校,被誉为近代中国海军人才的摇篮。(A)天津水师(B)江南水师(C)福州船政(D)湖北武备7 清政府规定从( ) 年起,所有乡试、会试一律停止,科举制度正式废除。(A)1906 年(B) 1902 年(C) 1904 年(D)190518 1917 年,以( ) 为首组织了“ 中华职业教育社”,将职业教育思潮推向高峰。(A)蔡元培(B)吴稚晖(C)黄炎培(D)傅增湘9 南京国民政府在中等及以上学校推行“导师制” 的时间是 ( )。(A)抗战初期(B)大革命时期(C)抗战期间(D)民国初期10 认为中国传统社会本是

3、一个“伦理本位,职业分途” 的社会的教育家是( )。(A)梁漱溟(B)陶行知(C)黄炎培(D)晏阳初11 在古埃及的学校教育中,培养管理文档和管理财务的人员的学校是( )。(A)宫廷学校(B)文士学校(C)职官学校(D)僧侣学校12 在教育史上,认为学习即回忆,最早提出“回忆说” 的教育家是( )。(A)亚里士多德(B)西塞罗(C)苏格拉底(D)柏拉图13 欧洲中世纪基督教的教育形式,除了修道院以外,( )也是著名的一种。(A)宫廷学校(B)骑士学校(C)堂区学校(D)寺庙学校14 文艺复兴时期,教育家( )尤为强调古典学科的地位,认为古典文化教育本身就是目的,他对 15 世纪末意大利“西塞罗

4、主义” 的产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A)卡斯底格朗(B)维多里诺(C)弗吉里奥(D)格里诺15 “教育万能 ”的口号是( )的教育主张,他把人的成长归因于教育与环境。(A)爱尔维修(B)狄德罗(C)涂尔干(D)拉夏洛泰16 1751 年,科学家、政治家富兰克林在费城创办了第一所( )。这是美国中等教育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标志。(A)文实中学(B)公立中学(C)实科中学(D)文士中学17 1889 年,英国教育家( )在英格兰创办了欧洲第一所新学校阿博茨霍尔姆乡村寄宿学校,标志着新教育运动的开端。(A)雷迪(B)利茨(C)德莫林(D)费里埃尔18 20 世纪 80 年代,日本教育改革的领导机构是。1

5、984 年成立的( )和 1987 年文部省成立的“ 教育改革推进本部 ”。(A)教育部(B)临时教育审议会(C)教育委员会(D)国家教育委员会二、辨析题首先判断正误,然后说明理由。19 西周时期还没有出现按年龄人不同类型学校的情况。20 殿试制度是在宋代成为制度的。21 古罗马的文法学校是一种外国语学校。22 弗吉里奥“ 快乐之家” 的学生多为贫困儿童。23 赞可夫用“ 一般发展” 概念取代 “全面发展”。三、简答题24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朝宋的“四馆” 是指哪四馆?它和总明观有何区别?25 简谈京师大学堂创建的意义。26 简述国民政府“ 三民主义 ”的教育宗旨。27 简述昆体良关于教师的论述

6、。28 简述涂尔干的教育思想。必答题29 简述王充的教育思想。30 简述 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初英国教育的发展。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外教育史)模拟试卷 27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2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3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4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5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6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7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8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

7、史9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10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11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12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13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14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15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16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17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18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二、辨析题首先判断正误,然后说明理由。19 【正确答案】 错误。西周时期的国学依据学生入学年龄和程度高下分为大学和小学两级,无论是小学还是大

8、学都有入学年龄限制。【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20 【正确答案】 正确。殿试虽然由武则天开创,但其作为制度则是在宋代确立的。【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21 【正确答案】 错误。古代罗马的“文法学校” 属于中学性质,它本来是一种外国语学校,即希腊语学校,但到了共和末期,由于罗马(拉丁)文化的发展,又出现了拉丁文法学校,所以其已经不是单纯的外国语学校。【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22 【正确答案】 错误。“快乐之家” 的学生多为贵族富豪子弟,只有少数家庭贫苦但颇具天才的儿童,其办学的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国家官吏、教会领袖和兴办工商业的企业家。【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23 【正确答案】 错误

9、。一般发展指的是“人的发展问题的心理和教育学方面” ,是指“儿童个性的发展,它的所有方面的发展” 。“一般发展”的概念并不取代“ 全面发展”的概念,它既不同于特殊发展(即数学、语言、音乐等方面的发展 )而言,也有别于智力发展。一般发展包括智力的发展、道德情感的发展、意志的发展、个性特点、集体主义和身体的发育等各个方面。【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三、简答题24 【正确答案】 (1)南朝宋元嘉时期,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官学教育出现了暂时的繁荣。438 年,宋稳帝王下令设立儒学馆、玄学馆、史学馆和文学馆等四馆,各就其专业招收学生进行教学和研究。玄学、史学、文学与儒学并列,是为学制上的一大改革,反映了当

10、时思想文化的实际变化。(2)470 年,宋明帝因国学废止,下令设立总明观,又称东观。置祭酒,设儒、道、文、史四科。每科学士 10 人。总明观至 485 年因国学兴建而废止。总明观不是纯粹的教学机构,而是藏书、研究和教学三位一体的机构,并且教学任务实际上已退居次要地位。其四科虽与元嘉时期的四馆分科相同,但它以结构完备的领导机构统领四科,比四馆在管理上更为完善,使四个单科性质的大学发展成为多科性大学中实行分科教授的制度。【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25 【正确答案】 (1)京师大学堂的创办,既说明建立自己的高等教育机构已经引起清廷朝野的广泛重视,也反映了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的内在逻辑。(2)京师大学堂章程

11、在办学宗旨、课程设置、学生入学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的规定,为中国近代新学制的制订提供了摹本,是我国学制史上的一个新起点。(3)京师大学堂所开创的统辖各省学堂的规制适应了当时教育发展的需要,在中国教育行政从传统向近代转型的过程中发挥了过渡性的作用。(4)京师大学堂所确立的师法日本的办学方针影响了清末民初中国教育发展的价值取向。【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26 【正确答案】 (1)“三民主义”教育宗旨的具体内容是: “中华民国之教育根据三民主义,以充实人民生活,扶植社会生存,发展国民生计,延续民族生命为目的。务期民族独立,民权普遍,民生发展,以促进世界大同。”(2)“三民主义”教育由“党化教育”蜕变而来

12、,实质上是国民党反共、反对民族民主革命和为建立独裁统治服务的手段,完全违背了孙中山提出的新三民主义的反帝反封建革命目标。【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27 【正确答案】 昆体良认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着重要作用,因而对教师进行了多方面论述:(1)教师应品格纯正,德才兼备,用高尚的道德影响学生,用自己的才智去教导他们。(2)教师应以父母般的感情对待学生,既要严格要求,又要高度热情。教师应该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能力和性格进行教育。(3)教师多称赞、鼓励学生,少指责、惩罚他们。昆体良特别反对体罚,认为那是一种人格侮辱,不能收到教育效果。因此,他说:“如果这位教师,是一位精通训练的人

13、,他绝对不需要此种的惩罚。”(4)进行教学时要有弛有张,只有经过休息恢复精力,才能更好地去学习。教学方法必须适合儿童年龄特点,不同的年龄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等等。【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28 【正确答案】 (1)涂尔干的教育思想中心是强调教育和社会的联系。(2)涂尔干认为教育的任务在于培养个人使其具备作为社会成员与特定群体成员所必须具备的身心状况。(3)教育具有三方面的功能:其一,教育在于使年轻一代系统地社会化;其二,教育要使个体所隐藏的想要表现出来的能力得到显示;其三,教育还可以将个体适应社会生活所必须的各种能力,进行代际间的传递。(4)在道德教育方面,涂尔干提出道德教育非宗教化的观点,把道德

14、教育直接与社会联系起来。在德育的具体实施上,提出小学阶段时机最佳,要把社会群体的道德价值取向内化为个体的道德行为规范。在教育学与社会学关系上,他认为,教育学对社会学具有明显的依赖性。【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必答题29 【正确答案】 (1)对谶纬神学的批判。反对“信师是古”,主张“极问”。王充认为“ 世儒学者好信师而是古,以为圣贤所言皆无非,专精讲习,不知难问”,这是一种盲目迷信的恶习,他主张“ 问难”。这对于打破盲目崇拜孔孟的迷信思想、揭露当时儒家神学的虚妄有重大作用,也是对师生关系、古今关系的一种有益探索。王充批评当时的教育严重脱离实际,学用相违,所培养的人“ 但拘一经”,或只知“记诵章句

15、”,犹如鹦鹉学舌,实际运用、动手能力极差。他认为接受教育“贵通”、“贵用”,能通览古今,学用结合,有独立见解,不受传统思想的束缚。(2)关于教育作用。王充与董仲舒类似,也认为人性有善恶,他把人性分为三种:有生来就善的,是中人以上的人;有生来就恶的人,是中人以下的人;有无善无恶,或善恶混杂的人,是中人。但人性的善恶并非受命于天,而是由自然的“气” 构成的。人性“秉气有厚薄,故性有善恶” 。他强调教育对人性形成发展的作用,在他看来,人的善恶关键在于教育,中人之性可以通过教育使之定型,生来就恶的人也可以通过教育使恶为善,生来就善的人也可以通过教育使善为恶。总之,人的善恶在于教育。所以,他强调统治者应

16、该重视教育,发挥教育在治国化民中的重要作用。(3)培养目标。王充理想的培养目标首先是“ 鸿儒”,其次是 “文人”。他把人才分为五个层次:第一是“ 鸿儒” ,能独立思考,著书立说;第二是“文人”,独立思考能力略逊,但文才甚佳,善于写一般的奏章公文;第三是“通人” ,文笔谈不上,但能博览古今,知识渊博;第四是“儒生” ,连博览也谈不上了,只能掌握一门专业 (一经),从事教学而已,这是人才的低档次,只比没文化的俗人强一点;第五是“文吏” ,受过识字教育,但“ 无篇章之诵,不闻仁义之语 ”,或依靠门第,或攀援权贵,人仕成吏,启用这种人不利于国家实行德治的政策。可见王充特别推崇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其次是

17、文才,再次才是知识的渊博程度,最看不起专经传授的教师。这固然是出于他对当时经学教育的强列不满,但轻视一般传授知识的教师也是片面的。(4)教育内容。王充认为,不能仅学儒学,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思想僵化,思路狭窄。他认为凡是人类社会遗留下来的一切文化知识都应当学习,应当“博通百家” 。(5)论学习。学知与闻见。王充坚持唯物主义立场,认为天地之间没有生而知之的人,学习是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他认为,学习应是感性认识(“见闻为”) 与理性思考(“开心意”) 相结合的过程。思考与求是。王充认为学习的效果必须通过客观事实和实际效果来“ 效验”,认识和理论只有符合事实效果,才是正确的。问难与距师。他对当时儒者“

18、好信师而是古”的盲从、迷信学风进行了尖锐的批评。“问难”不同于一般不明白时的提问,而是质问。问难的对象没有限制,甚至可以是圣贤。圣贤也不可能事事正确,也并非每句话都无懈可击。“距师” ,即与师保持距离,也就是不能完全附和老师,要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30 【正确答案】 (1)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变化。1902 年,英国颁布了巴尔福教育法,设立地方教育当局管理教育,促成了英国政府教育委员会和地方教育委员会的结合,形成了以地方教育当局为主体的英国教育管理体制,对后来英国教育管理体制和中等管理教育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2)公共教育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普及初等义务教育。1918 年,

19、英国国会通过了教育大臣费舍提出的教育议案,制定了新的初等教育法,即费舍教育法。该法加强地方当局发展教育的权力和国家教育委员会制约地方当局的权限,在建立完整的国家教育制度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等教育的变化。第一,哈多报告,强调教育是一个连续过程,可分小学、中学两阶段,提出了初等教育终点和初等教育后的分流。第二,斯宾斯报告,根据初级技术学校增加的事实,把哈多报告的双轨改变成三轨,使技术中学成为中等教育的一部分。第三,巴特勒教育法(也称1944 年教育法)。加强国家对教育的控制和领导,设立教育部统一领导全国的教育;加强地方教育行政管理权限,设立由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组成的公共教育系统。该法

20、形成了初、中等和继续教育衔接的教育制度,扩大国民受教育机会,对英国战后教育发展的基本方针和政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第四,综合中学运动。1951 年,英国工党提出了发展综合中学的计划。高等教育的改革。第一,20 世纪 60 年代,罗宾斯提出应为所有在能力和成绩方面合格的,并愿意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提供高等教育课程,这个建议被称为“罗宾斯原则” ,为此英国兴办了许多大学。第二,60 年代末期,英国创办了“开放大学” ,以成人教育为对象,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灵活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第三,进入 80 年代以后,教育改革仍把重点放在高等教育,同时对整个教育体制提出了全面的改革设想。19811983 年,英国连续发表了十多份对高等教育的调查报告,称为雷沃体姆报告。1988 年,通过了教育大臣贝克提交的教育改革法案,即1988 年教育改革法。法案主要是关于普通中小学教育的改革问题,但也涉及到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教育管理、教育经费等多方面问题。1988被看做是自巴特勒教育法以来,英国教育史上又一次里程碑式的教育改革法案,强化了中央集权式的教育管理体制。【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大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