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心理学)模拟试卷53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ideacase155 文档编号:842779 上传时间:2019-02-21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4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心理学)模拟试卷53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心理学)模拟试卷53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心理学)模拟试卷53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心理学)模拟试卷53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心理学)模拟试卷53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心理学)模拟试卷 53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某学生在遇到难解问题时向教师求助,然后根据教师的提示自己解决了问题,该生采用的这类求助方式是(A)工具性求助(B)执行性求助(C)目的性求助(D)被动性求助2 在弗拉维尔(Flavell)看来,元认知的成分有(A)元认知知识、元认知控制(B)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C)元认知体验、元认知控制(D)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控制3 下面不属于元认知知识的是(A)有关个人作为学习者的知识(B)有关学习策略及其使用方面的知识(C)有关任务的知识(D)有关教师教

2、学方法的知识4 丹瑟洛(Dansereau)认为,学习策略包括(A)认知信息加工策略、积极学习策略、辅助性策略、元认知策略(B)基本策略和支持策略(C)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D)计划策略、调节策略、监视策略5 下面各项中不属于“ 问题解决 ”特点的是(A)问题解决是思维过程(B)问题解决是学习过程(C)问题解决是回忆过程(D)问题解决是探究过程6 下面各项中不属于问题解决过程中使用的启发式策略的是(A)手段一目的分析法(B)爬山法(C)算法(D)逆向搜索法7 下面不属于创造性思维的特点的是(A)流畅性(B)适应性(C)灵活性(D)独创性8 当我们解决一个问题时,百思不得其解,但却

3、在不再想这个问题做其他事情时突然想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现象被称作(A)功能固着(B)定势(C)酝酿效应(D)灵感9 当我们解决一个问题时,我们常常使用原先解决问题的方式来解决新的问题,这被称作(A)功能固着(B)定势(C)酝酿效应(D)灵感10 提出智力的群因素论的心理学家是(A)斯皮尔曼(B)瑟斯顿(C)卡特尔(D)加德纳11 多元智力理论的提出者是(A)斯皮尔曼(B)瑟斯顿(C)卡特尔(D)加德纳12 卡特尔将智力划分为(A)一般智力与特殊智力(B)认知能力、操作能力与社交能力(C)流体智力与晶体智力(D)分析性智力、创造性智力与实践性智力13 在斯腾伯格的成功智力理论中,成功智力不包

4、括(A)分析性智力(B)社会性智力(C)创造性智力(D)实践性智力14 在斯腾伯格的智力理论中,用来解释创造性能力的理论是(A)智力成分亚理论(B)智力情境亚理论(C)智力经验亚理论(D)智力应用亚理论15 主体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是(A)服从(B)去个性化(C)认同(D)从众16 提出的理论能够解释道德行为发展的心理学家是(A)班杜拉(B)皮亚杰(C)科尔伯格(D)弗洛伊德17 提出的理论能够解释道德情感发展的心理学家是(A)班杜拉(B)皮亚杰(C)科尔伯格(D)弗洛伊德18 “孟母三迁 ”终使孟子成才,能够有效解释该现象的理论是(A)认知学习理论

5、(B)社会学习理论(C)人本主义理论(D)建构主义理论19 社会规范学习的过程是社会规范的(A)外铄过程(B)内化过程(C)移植过程(D)泛化过程20 社会规范内化的最高阶段是(A)依从(B)认同(C)信奉(D)同化21 当司机认识到遵守交通法则是安全行驶的保障,便自觉遵守交通规则。从社会规范内化过程的角度看,此时该司机遵守交通法则属于(A)从众(B)服从(C)偶像认同(D)价值认同22 品德培养的方法中“ 小组道德讨论法 ”的理论基础是(A)皮亚杰的道德判断理论(B)科尔伯格的道德判断理论(C)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D)霍夫曼的移情理论23 个体看到他人很悲伤时也体验到悲伤情绪,这种心理现象

6、属于(A)自我中心(B)移情 (empathy)(C)情绪唤醒(D)移情(transference)二、辨析题首先判断正误,然后说明理由。24 学习策略的实质是陈述性知识。25 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26 问题解决的过程就是提取记忆系统中知识的过程。27 加德纳认为人类的各种智能是完全独立的。三、简答题28 简述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29 简述创造性的基本结构。必答题30 新学期开始了,王老师成为初中二年级四班的班主任,这个班级可是全校有名的“乱”班,学生上课迟到、自习时吵吵闹闹等不遵守纪律现象时有发生。请根据教育心理学有关理论帮助王老师管理这个班级,使全班同学能够遵守学校和班级制定的规定。3

7、1 试述社会规范学习的过程。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心理学)模拟试卷 53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有学者按求助者的目的将学业求助划分为执行性求助与工具性求助两类。执行性求助也称非适应性求助,指儿童在面对本应自己解决的问题时,不经努力就直接向老师或同学询问正确答案或要求帮助者代替自己完成任务。工具性求助也称适应性求助,指学生向帮助者询问有关问题解决的一些信息,期望利用这些信息、借助他人的力量以达到自己解决问题或实现目标的目的。因此,本题的答案为 A。【知识模块】 教育心理学2 【正确答案】 A【试题解

8、析】 弗拉维尔认为元认知包括两个独立但又相互联系的成分:关于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观念、对认知行为的调节和控制,即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控制。国内学者董奇认为元认知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因此,本题的答案为 A。【知识模块】 教育心理学3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元认知知识包括三个方面:对学习者自己的了解、对学习任务的了解、对学习策略的了解。因此,本题的答案为 D。【知识模块】 教育心理学4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温斯坦(Weinstein)认为学习策略包括认知信息加工策略、积极学习策略、辅助性策略、元认知策略。丹瑟洛(Dansereau)认为学习策略包括基本策略和支持策略

9、。迈克卡(Mckerchie)等人认为学习策略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同时,元认知策略包括计划策略、调节策略和监控策略。因此,本题的答案为 B。【知识模块】 教育心理学5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问题解决是指由问题引发,运用一定的知识和认知策略去解决疑难的过程,或运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扫除障碍,从而将初始状态转换为目标状态,产生一个新答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思维的操作,学习面对从未遇到的困境需要积极地探究,问题解决之后学习者又积累了一种新的问题解决的方法,因此,问题解决是思维过程,也是探究过程和学习过程。仅仅靠回忆学习过的知识是不能解决问题的。【知识模块】 教育心理学6

10、【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问题解决有两种策略,一种是算法式策略,一种是启发式策略。手段一目的分析法、爬山法和逆向搜索法都属于启发式策略。【知识模块】 教育心理学7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创造性包括创造性认知品质、创造性人格品质和创造性适应品质。其中认知品质包括创造性想象、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认知策略。创造性思维具有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的特点。【知识模块】 教育心理学8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定势是由心理操作形成的模式所引起的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也就是人们在过去经验的影响下,解决问题时的倾向性。功能固着是一种从物体的正常功能的角度来思考物体的定势,也就是人们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种

11、物体的倾向性。当人们反复探索问题而仍没有结果时,暂时将问题搁置一段时间后再去研究时,问题就能较快得到解决,这种现象称为酝酿效应。因此,本题的答案为 C。【知识模块】 教育心理学9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定势是由心理操作形成的模式所引起的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也就是人们在过去经验的影响下,解决问题时的倾向性。功能固着是一种从物体的正常功能的角度来思考物体的定势,也就是人们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种物体的倾向性。当人们反复探索问题而仍没有结果时,暂时将问题搁置一段时间后再去研究时,问题就能较快得到解决,这种现象称为酝酿效应。【知识模块】 教育心理学10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英国心理学家瑟斯

12、顿提出智力的群因素论,认为智力由七种因素构成。因此,本题的答案为 B。【知识模块】 教育心理学11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提出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人类至少存在八种智能,这八种智能既独立,又相互依赖、相互补充,共同产生人类的智力行为。因此,本题的答案为 D。【知识模块】 教育心理学12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卡特尔将智力划分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流体智力包括理解关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受先天因素影响较大。晶体智力是指对从社会文化中习得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应用的能力,受后天因素影响较大。因此,本题的答案为 C。【知识模块】 教育

13、心理学13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斯腾伯格提出的成功智力包括分析性智力、创造性智力和实践性智力三个方面。因此,本题的答案为 B。【知识模块】 教育心理学14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在斯腾伯格的理论中,用成分亚理论(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识获得成分)解释分析性智力,用情境亚理论解释实践性智力,用经验亚理论解释创造性智力。因此,本题的答案为 C。【知识模块】 教育心理学15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社会规范的学习包括社会规范的遵从、认同和信奉(内化)三种水平。其中,社会规范的遵从包括从众与服从两种类型。题中所涉及的现象属于从众。服从现象指的是主体对于某种行为本身的必要性缺乏认识

14、甚至抵触时,由于某种权威的命令或现实的压力,仍然遵从这种行为的现象。【知识模块】 教育心理学16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班杜拉是社会学习理论的提出者,强调榜样在行为形成过程中的作用,该理论对于道德行为发展具有解释力。【知识模块】 教育心理学17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弗洛伊德提出的理论虽未直接关注道德的发展,但其在关于人格结构的划分中提出的超我的概念,涉及了道德情感在个体道德发展中的作用。【知识模块】 教育心理学18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班杜拉提出的社会学习理论强调榜样在个体行为获得中的重要作用。【知识模块】 教育心理学19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社会规范学习

15、的过程是个体接受外在社会规范的过程,外在的社会规范逐渐成为自己的一部分。社会规范逐次地成为个体一部分的过程被心理学家称为内化过程。因此,本题的答案为 B。【知识模块】 教育心理学20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社会规范的内化过程包括依从、认同和信奉三个阶段,其中信奉是内化的最高阶段。信奉阶段在美国心理学家凯尔和阿伦森的著作中就叫作“内化”。因此,本题的答案为 C。【知识模块】 教育心理学21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个体认识到了规范本身的意义及必要性而发生的对规范的遵从现象是价值认同。本题中司机认识到交通法则的意义,并自觉遵守它。因此,本题的答案为 D。【知识模块】 教育心理学22

16、【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小组道德讨论即让学生在小组中就某个有关道德的典型事件进行讨论,以提高他们的道德判断水平的品德培养方法。这是基于科尔伯格道德判断而设计的德育模式。小组讨论的内容一般是关于道德两难的故事。【知识模块】 教育心理学23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移情(empathy)是个体由真实或臆想的他人情绪、情感状态引起的并与之一致的情绪、情感体验,是一种替代性的情绪、情感反应。“empathy” 也被翻译成同理心、共情等。移情(transference)是精神分析的一个用语,是来访者对分析者产生的一种强烈的情感,是来访者将自己过去对生活中某些重要人物的情感投射到咨询者身上的过

17、程。因此,本题的答案为 B。【知识模块】 教育心理学二、辨析题首先判断正误,然后说明理由。24 【正确答案】 这种表述是错误的。学习策略是一切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的方法。学习策略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灵活地运用。因此学习策略不是陈述性知识而是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是关于“ 如何做 ”的知识,它是一种经过学习自动化了的关于行为步骤的知识。它包括一切为了进行信息转换活动而采取的具体操作程序和从事这种活动的技能。【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技能的形成、学习策略及其教学的知识。认识到学习策略的实质才能找到适合于学习策略教学的教学策略。【知识模块】 教育心理学25 【正确答案】 这种说法是准确的

18、。 根据弗拉维尔的观点,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元认知是关于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是对思维和学习活动的知识认知和控制。他认为元认知包括两个独立但又相互联系的成分:关于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观念、对认知行为的调节和控制,即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控制。【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元认知的理解。元认知的英文是“metacognition”。“meta”是“在之后”的意思,“metacognition”也被翻译成“超认知”“反省认知”和“后设认知”。【知识模块】 教育心理学26 【正确答案】 这种表述是错误的。问题解决是指在问题情境中超越对所学原理的简单运用,对已有知识、技能或概念、

19、原理进行重新改组,形成一个适应问题要求的新的答案或解决方案。问题解决具有如下特点:(1)问题解决所遇到的问题是新问题,即第一次遇到的问题:(2)问题解决是一个思维的过程,它将已掌握的概念、原理根据当前问题的要求进行重新转换或组合:(3)问题解决是形成解决问题的原理或规则,并成为认知结构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问题解决是更为高级的一种学习形式。因此,问题解决绝不是简单提取记忆系统中知识的过程。【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问题解决的实质的内容。要了解“问题解决”的实质首先要了解“问题”的含义。问题是一种在给定信息和目标之间存在障碍的情境,这种,隋境是面对情境的个体从来都没有遇到过的。因此,解决问题必

20、须对所拥有经验进行重组,而不是对拥有的经验进行简单提取。【知识模块】 教育心理学27 【正确答案】 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 加德纳认为智力的内涵是多元的,它由八种相对独立的智力成分构成,它们分别是言语智力、逻辑一数学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智力、自知智力、关于自然的智力。每种智力都是一个单独的功能系统,但这些系统相互作用,从而产生整体的智力行为。【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的理解。各种智能是相对独立的关系,它们之间会相互影响。我们完成一项任务往往需要多种智能,这就会体现出多种智能共同起作用。【知识模块】 教育心理学三、简答题28 【正确答案】 (1)理解

21、与表征问题阶段。即确定问题是什么的阶段。(2)选择方法阶段。解决问题的方法包括两种类别,分别是算法和启发法。算法就是指具有解决此类问题的一系列特定步骤(在教学中往往以公式、定律的组合形式体现),或可对问题进行穷尽一切可能的尝试:清楚规定的问题主要通过“算法”来解决。启发法是指凭借经验尽快地找出一条或多条有效地解决问题的途径而不管是否还有其他途径。含糊规定的问题往往用“启发法” 。算法不能取代启发法,因为,一是有些问题没有算法或尚未发现算法,二是一些问题虽然有算法,但不如启发法迅速简捷。在教学中常用的启发法有:试误法、手段一目的分析法、逆推法、类推法、爬山法等。(3)执行方案阶段。即尝试解答阶段

22、。在这个阶段,或者是把资料放入前一阶段已确定了的算法里,答案自然就获得了;或者是选择执行自己所决定的启发法,结果却很难预期。(4)评价结果阶段。即检视结果是否是恰当的。【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的内容。虽然问题解决的过程干差万别,但一般情况下都符合上述模式,这给问题解决的教学提供了切入点。【知识模块】 教育心理学29 【正确答案】 创造性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复合体,主要包括创造性认知品质、创造性人格品质和创造性适应品质。其中创造性认知品质是指创造性心理结构中与认知加工过程有关的部分,它是创造心理活动的核心,主要包括创造性想象、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认知策略三个方面。创造性人格品质是

23、有创造性的人所具有的个性品质,对创造性发挥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包括创造性动力特征、创造性情意特征和创造性人格特征等。创造性适应品质是指个体在其创造性认知品质和创造性人格品质的基础上,通过与社会生活环境的交互作用,表现出来的对外在社会环境进行创造性的操作应对,对内在创造过程进行调试的创造性行为倾向。【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创造性的基本结构的内容。对于创造性个体特征的研究主要从认知和人格两个方面展开。由于创造性行为倾向除了个体的认知特点和人格特点对其产生影响,社会环境也会对其产生影响,因此,创造性的个体特征还包括创造性的适应品质,即个体如何将自己的能力与外界环境进行有机的互动。【知识模块】 教

24、育心理学必答题30 【正确答案】 王老师要做的是使该班的同学进行校规和班规的学习,也就是使他们学习一些社会规范,因此,应根据社会规范学习的过程与条件的有关研究成果帮助王老师改变班风。社会规范的学习目的就是对社会规范的接受,包括对社会规范的依从、认同和信奉。(1)社会规范的依从依从作为社会规范的一种接受水平,一般指行为主体对别人或团体提出的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甚至有抵触的认识和情绪时,既不违背,也不反抗,仍然遵照执行的一种遵从现象。依从现象有从众与服从两种表现或类型。在这一阶段,王老师可以采取如下策略:第一,明确规定,明确奖励和惩罚的措施。通过惩罚使学生服从规定。第二,与表现较好

25、的学生沟通,使他们能够遵守规定,从而产生从众效应,使其他同学也能遵守规定。(2)社会规范的认同社会认同是社会影响内化的心理基础,包括情感、态度乃至认识的移入过程。规范认同属于社会认同的范畴。认同作为社会规范的一种接受水平,一般指行为主体在认识、情感上与行为上对规范趋于一致,从而产生自愿对规范的遵从现象。认同分为偶像认同与价值认同两种基本类型。在这个阶段,王老师可以采取如下策略:第一,树立榜样,使同学们产生偶像认同。第二,通过主题班会讨论遵守学校规定的重要性,使同学们产生价值认同。(3)社会规范的信奉社会规范的信奉即个体对社会规范的接受,将外在于主体的行为要求转化为主体内在的行为需要,确立社会规

26、范的遵从态度的过程。在这个阶段,王老师可以采取如下策略:第一,深化学生对规范价值的认识。包括对规范实践后果的认识、集体主义价值观的掌握。同时,也要帮助学生消除意义障碍。所谓意义障碍,指妨碍学生对社会规范价值做出正确认识的错误思想。在这一阶段,对各种意义障碍都要晓之以理,摆事实,讲道理,进行说服教育,不可压服。第二,丰富学生对社会规范的情绪体验。包括注意丰富主体对情境的感受、注意结合学生已有的经验对情境进行评价、丰富学生对社会规范后果及其意义作用的认识。另外,情绪也可以通过“替代” 作用而学到。这表现为通过观察别人的情绪反应学到一种情绪反应。【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社会规范学习的过程与条件的内

27、容。社会规范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分阶段的,并有一定规律的。要注意将这一规律与教育实践联系起来。【知识模块】 教育心理学31 【正确答案】 社会规范学习的过程是社会规范接受和内化的过程,这种内化过程大致经历三个阶段:(1)社会规范的依从依从作为社会规范的一种接受水平,一般指行为主体对别人或团体提出的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甚至有抵触的认识和情绪时,既不违背他人意愿,也不反抗,仍然遵照执行的一种遵从现象。依从现象有从众与服从两种表现或类型。从众指主体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服从指主体对于某种行为本身的必要性缺乏认识甚至有抵触时,由于某种权威

28、的命令或现实的压力,仍然遵从这种行为要求的现象。(2)社会规范的认同社会认同是社会影响内化的心理基础,包括情感、态度乃至认识的移入过程。规范认同属于社会认同的范畴。认同作为社会规范的一种接受水平,一般指行为主体在认识、情感、行为上与规范趋于一致,从而产生自愿对规范遵从的现象。认同作为社会规范的一种接受水平,分为偶像认同与价值认同两种基本类型。(3)社会规范的信奉信奉是内化的高级阶段,是指学习者对社会规范及其价值原则有了深刻的理解,并持有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之成为自己的一种信念,与原有的价值观念一体化。此时,学习者所做出的规范行为是由自己的价值信念所驱动的。【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社会规范学习过程的理解。社会规范学习过程就是社会规范的内化过程,是个体在与社会接触的过程中,渐渐将社会规范转化为自己一部分的过程。【知识模块】 教育心理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大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