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通史)历年真题试卷3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orderah291 文档编号:847157 上传时间:2019-02-2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类试卷]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通史)历年真题试卷3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考研类试卷]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通史)历年真题试卷3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考研类试卷]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通史)历年真题试卷3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考研类试卷]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通史)历年真题试卷3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考研类试卷]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通史)历年真题试卷3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通史)历年真题试卷 3 及答案与解析一、名词解释21-28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80 分。1 长平之战2 度田事件3 大唐西域记4 军机处5 马关条约6 谭嗣同7 七千人大会二、简答题31-34 小题,每小题 30 分,共 120 分。8 评价韩非的法家思想。9 简述安史之乱的原因和后果。10 简述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11 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稳定市场物价的措施。三、论述题12 论述明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13 论述中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主要原因。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通史)历年真题试卷 3 答案与解析一、名词解释21-28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80

2、 分。1 【正确答案】 战国后期秦赵之间的一次决定性战役。公元前 260 年,秦攻韩,又与赵国争夺韩国的上党郡。秦赵两军在长平展开决战秦将白起击破赵军主力,杀赵将赵括,大败赵军。后坑杀赵军四十万余。从此赵国一蹶不振,无力再与秦国抗衡,秦围国力大幅度超越于同时代各国,极大地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2 【正确答案】 东汉光武帝时期因度田而引发的地方豪强与中央对抗的事变。土地问题是西汉中后期留下来的重要社会问题。汉光武帝于建武十五年下令核查土地,引发了地方豪强叛变。汉光武帝采取分化与镇压相结合的政策,平息了叛乱。度田事件显示出地方豪强势力的强大。3 【正确答案】 唐代关于西域的历史地理著作。撰写者

3、为僧人玄奘、辩机。627 年,玄奘西行印度游学,645 年返回长安。为了把这十多年的见闻记录下来,由玄奘口述,辩机笔录,于 646 年成书。全书共十二卷,记述了包括今新疆、中亚等国以及印度等南亚国家和地区的概况。该书是研究中国西北民族历史地理的重要资料。4 【正确答案】 清代雍正设立的处理机要的中枢机构。雍正八年(1730 年),为处理西北军务设立军机处,取代了议政王大臣会议参与政务的权力。军机处的职官有军机大臣和军机章京。军机处成立后,议政王大臣会议于 1791 年废止,内阁成为办理例行事务的机构,一切机密大事均归于军机处。但军机处在形式上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军机处也无专官。军机大臣、军

4、机章京以原官兼任,皇帝可以随时令其离开军机处。军机处的设立加强了君主的专制权力。5 【正确答案】 1895 年清政府和日本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方代表为李鸿章和李经芳,日方代表为伊藤博文和陆奥宗光。主要内容是:(1)中国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2)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和澎湖列岛给日本;(3)赔偿军费二万万两白银;(4)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个通商口岸,日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岸;(5)允许日本臣民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工厂,产品运销内地只按进口货纳税,并准在内地设栈寄存。事后,由于俄、德、法三国的干涉,日本将辽东半岛退还给中国,中国付给日本酬银三千万两。马关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

5、日甲午战争的结束。6 【正确答案】 近代改良派政治家、思想家。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1897 年曾协办开矿、筑路等新政,次年办湘报,宣传变法。百日维新中任四品卿衔军机章京,积极推行新法。戊戌政变时不肯出走,与林旭等六人同时遇害。其伦理思想依托中国思想史上关于“仁” 的学说,宣传现代资产阶级的人性论和民权说。主要著作是仁学,有谭嗣同全集。7 【正确答案】 1962 年 1 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的扩大的工作会议。会议初步总结了“大跃进 ”中的经验教训。会议前后又为 “反右倾”运动中被错误批判的大多数同志进行了甄别平反。七千人大会虽然未能彻底克服党内存在的左的指导思想,但是对于纠正“大跃进 ”

6、和“反右倾”的错误起了积极的作用,对于动员全党坚决贯彻执行以调整为中心的“ 八字方针 ”是一个重要的转折。二、简答题31-34 小题,每小题 30 分,共 120 分。8 【正确答案】 (1)法家的代表人物商鞅重“ 法”,申不害重 “术”,慎到重“ 势”,从不同角度提出加强君权的主张。韩非认为,要建立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法、术、势缺一不可。“ 法” 指成文法令, “术”指国君操纵臣下的手段, “势”指国君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势。他主张把法、术、势结合起来,以加强中央集权制。关于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他提出“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韩非的这些主张,为结束诸侯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

7、集权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根据。(2)韩非继承了荀子的性恶论,认为人生来是自私自利的,统治者与人民的关系是建筑在利害矛盾的基础上的,他认为不可能使人民心悦诚服地供统治者剥削,必须用暴力加以强迫,他毫不掩饰自己的剥削阶级立场。如说:“严家无悍虏,而慈母有败子,吾以此知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之不足以止乱也。”实行轻罪重判,可以使“小过不生,大罪不至” 。“上设重刑者而奸尽止”。他一再强调要用严刑峻法制止人民的反抗。这是地主与农民的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在理论上的表现。9 【正确答案】 (一) 安史之乱发生的主要原因土地兼并严重;边防节度使权力过大,成为强大的地方势力;中央统治集团日益腐朽。(二)经过天宝

8、十四载(755 年) ,集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于一身的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因其密友史思明与其协同叛乱,故史称“安史之乱” 。叛军连败唐军,攻入洛阳。天宝十五年(756 年) 正月,安禄山在洛阳称帝,国号大燕。六月,破潼关,进占长安。唐玄宗仓皇出逃。行至马嵬驿(今陕西兴平西),禁军哗变,杀死杨国忠,又迫唐玄宗缢死杨贵妃。唐玄宗逃往成都。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是为唐肃宗。唐肃宗即位后,依靠朔方节度使郭子仪和河东节度使李光弼的兵力,又调集西北各路军队,积极准备反攻。南面则有张巡和许远坚守睢阳(今河南商丘南),鲁炅坚守南阳,挡住叛军南下的通道,保障了唐朝江、淮财赋的来源。至德二年(757 年),

9、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杀死,庆绪自立为帝。乾元二年(759 年),史思明又杀安庆绪,自立为大燕皇帝,上元二年(761 年),史思明又被其子史朝义所杀。763 年,史朝义兵败自杀。安史之乱至此平息,前后共经历八年(755763 年)。(三)影响安史之乱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破坏,是唐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之后,统一、繁荣、强盛的统治局面成为过去,唐王朝开始走向下坡路。(1)在政治方面,打破了唐王朝的统一局面,中央的权力日益削弱,藩镇割据势力在安史之乱后越来越强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2)在经济方面,黄河流域遭到严重破坏,而江南的经济未遭破坏,日益发展,经济超过北方。(3)在民族关系方面,唐朝日益失掉“

10、天可汗“的优势。为平定安史之乱,唐朝的边防军队多征调至内地,造成了边防空虚,周边少数民族政权趁机对唐进攻,西域、河陇地区相继被吐蕃占领,南方也经常受到南诏的侵扰。在民族斗争中,唐朝不得不由进攻转为防守。10 【正确答案】 1859 年 4 月,洪仁王于从香港来到天京。他到天京后不久,被封为干王,总理太平天国朝政。洪仁歼就任不久,便向天王提出了一个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纲领资政新篇。该书分“用人察失 ”“风风类”“法法类”“ 刑刑类”四个部分,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的改革问题。在政治方面,提出“禁朋党之弊” ,反对“结盟联党”,要求统一号令,加强中央集权。在经济方面,主张发展近代工业交

11、通,包括兴建铁路、公路,制造轮船;允许民间雇工开矿,鼓励富民投资,兴办银行,发行纸币等。在文化方面,主张破除封建迷信和陈规陋俗,提倡办学馆、医院,禁溺婴及买卖人口和使用奴婢,严禁鸦片入口。在外交方面,主张同资本主义国家自由通商,进行文化交流,但外人不得干涉太平天国的内政和“国法” 。资政新篇明确提出中国要向西方国家学习,发展资本主义,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符合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与农民中原有的平均主义理想相比,这是一个大进步。资政新篇并没有给太平天国后期政治带来重大变化,它的思想意义大于实际意义。但是,资政新篇不是农民起义实践的产物,不反映农民当时最迫切的利益和要求,严重脱离了太平天

12、国农民起义的斗争现实。11 【正确答案】 (一) 主要措施(1)加强金融管理,制裁破坏金融的首要分子。政府明令禁止金、银、外币在市场流通,由人民银行挂牌收兑。同时,加强私营金融机构的管理,将它们置于国家银行的控制之下。(2)调集、掌握主要物资,实行集中抛售。这是战胜投机资本的物质基础和最有效的经济手段。针对各地投机资本家串通一气的情况,人民政府采取在各大城市同时抛售的办法,以使投机资本家不能彼此呼应。(3)加强市场管理。国家公布了工商业登记办法,未经核准者不得开业。建立交易所,实行主要物资集中交易,禁止买空卖空。实行价格管理,禁止哄抬物价。管理物资采购,使大批量的物资采购置于国家监督之下。(4

13、)统一全国财政收支,重点是财政收入,使国家收入的主要部分,包括公粮、关税、盐税等,集中到中央,归中央财政部统一调度使用,用于国家的主要支出。(5)统一全国物资调度。成立全国仓库物资清理调配委员会,所有仓库物资由政务院财经委员会统一调度,合理使用,使国家所有的重要物资,从分散状态集中起来,变成有效的力量。(6)统一全国现金管理。指定中国人民银行为国家现金调度的总机构。外汇牌价和外汇调度由人民银行统一管理,一切军政机关和公营企业的现金,除近期使用者外,一律存人国家银行。(二)意义财政统一和收支接近平衡,物价从狂涨到稳定,标志我国财政经济状况已开始好转,它使新中国更加稳固地站住了脚跟。三、论述题12

14、 【正确答案】 (1)废中书省,权分六部。明朝初年,中央和地方的政治建制基本承袭元朝。中央设中书省,置左、右丞相。不久,太祖朱元璋发现中书省的丞相和地方行省的权力过大,决心加以改革。洪武十三年(1380 年),因丞相胡惟庸专权揽政,且欲谋反,朱元璋杀胡惟庸,废除中书省及丞相,并且规定以后子孙不准设丞相,臣下有奏请者处以极刑。朱元璋废掉中书省和丞相后,即提高六部的地位,升尚书为正二品,侍郎为正三品,委大政于六部,由六部分理天下庶务。由此六部尚书之上更无首长,六部各不相属,六部尚书平列,上面总其成者是皇帝。自秦、汉以来实行了一千余年的丞相制度从此废除,皇帝的权力更大了。六部以吏部掌职官最为重要,户

15、、兵二部的权力稍次。不过明代的六部只是具体的办事机构。(2)建立内阁。明太祖废丞相后,繁剧的政务和大量的奏札自非一个人的精力所能料理。洪武十五年(1382 年),他仿宋制设置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等殿阁大学士,由文人充任,批阅奏章,只可备顾问。明成祖即位以后,则特召解缙、胡广、杨荣等七人人直文渊阁,得以参预机务,称为内阁学士,渐升为大学士。内阁之名及阁臣参预机务自此始。宣宗常到内阁,命阁臣票拟。特别是到英宗时,小皇帝九岁即位,不能处理国事,凡章奏皆由阁臣票拟呈进,以后内阁票拟遂成为制度。所谓票拟,即一切内外章奏送到内阁,由阁臣代替皇帝先看,提出处理意见,墨书在一张小票(纸条) 上,附贴在

16、章奏上,呈进皇帝。皇帝看过之后,把小票撕了,亲自用红笔写批在章奏上,这叫作批红。内阁票拟经皇帝批红之后,就变成正式谕旨发下。不过大臣的票拟只有经皇帝朱批之后方能生效,故天下事务权力仍旧归于皇上,内阁仍只是辅政机构。(3)设立五军都督府。洪武初年,由大都督府的大都督节制中外诸军。洪武十三年(1380 年 )正月,改大都督府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简称五军府),分领在京的除亲军外的各卫所和在外的各都司。五军都督府与兵部共掌兵权。兵部是任命将领、发布调遣命令的机构(调兵必须奉旨),但不直接统率军队。五军都督府则是主管军籍和军政的机构,虽然分领在京及在各地的军队,但不能自己调遣军队及任命将领。

17、这二者互相钳制,又都不能指挥军队,以使最高统一指挥权操于皇帝手中。(4)建立监察制度与三法司。洪武初年的监察机关称御史台。洪武十五年(1382 年)十月改称都察院,长官有左、右都御史等,专职弹劾百司。都察院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定员 110 人,职纠内外官员。给事中制度是独立于都察院之外的另一套监察体系。朱元璋按六部的建制,设立吏、户、礼、兵、刑、工六科,各置都给事中、左右给事中、给事中等官,共 50 余人。这六科是独立的,其职在分别稽察六部事务,六部有违失,可以驳正。给事中与监察御史合称为科道官。三法司指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三法司会审指明代重大刑狱要由上述三部门共同完成,刑部主审理、都察院主

18、纠察、大理寺主驳正,这是明代重要的司法审判和监察制度。刑部属六部之一,掌天下刑名、关禁之政令。大理寺是复审平反刑狱的机构,明代沿袭旧称,仍设大理寺卿一人,下设左、右二寺。虽刑部、都察院审理,审查过的案件均应由大理寺复查、驳正。三法司并行体现了明代司法的慎刑原则,防止司法监察权过于集中,滥用职权。通政司是明代创设的,掌收内外一切章奏、封驳和臣民密封申诉之件。长官为通政使。朱元璋认为政务如水,应当使之常通,即下情上达之意,所以这个机关以通政为名。通政司地位仅次于六部和都察院,并与部、院和大理寺卿等并称为“九卿” 。(5)设置厂卫制度。洪武十五年,太祖改革禁卫军时,建立十二个亲军卫,其中最重要的就是

19、“ 锦衣卫” 。锦衣卫主官为卫指挥使, “掌侍卫、缉捕、刑狱之事”。因特殊的职责,锦衣以皇室安全为由,经常四处秘密调查,庭外用刑。明前期的“厂” 指永乐十八年(1420 年) 建立的东厂。东厂全称“ 东辑事厂” ,是宦官组成的、直接听命于皇帝的特务机构。东厂设掌印太监一员,掌班、领班、司房无定员。它和侍卫亲军的锦衣卫一样,只对皇帝负责,无须经司法机关批准即可随意缉拿官民。明中期,还设置过性质类似的西厂和内行厂等由宦官主持的特务机构。厂卫虽属两个不同的机构,但性质大体相同,都是君主专制的产物。(6)成立三司。洪武九年(1376 年) ,朱元璋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称为省),简称为布政

20、司,主管一省的民政和财政;另设提刑按察使司,掌管司法;设都指挥使司(简称都司) ,掌管地方军政。三者合称“三司” 。三司在省里是平行的,彼此不相统属,各同中央有关部门发生联系。如布政司与六部发生联系,也与都察院有联系。按察司听命于刑部、都察院,都司听命于兵部及五府。这样,三司分权鼎力,可以防止地方权力过大。但事无统属,运转不灵。所以明中期以后,朝廷纷纷派部院大臣出任总督、巡抚各差,以驾于三司之上。这些总督、巡抚并非官名,只是一种差遣。(7)实行卫所制度。明朝军队的基层组织分为卫、所两级,叫作“卫所制度” 。大致5600 人为一卫,称为卫指挥使司,卫的长官是指挥使。一卫辖有 5 个千户所,每千户

21、所 1120 人,设千户 1 人。千户所辖有 10 个百户所,每百户所 112 人,设百户1 人。百户所辖有总旗二,小旗十。约 50 人为一总旗,一个总旗领 5 个小旗,约10 人为一小旗。卫、所遍布全国各地,自京师至府、县皆有卫、所。卫隶属于都指挥使司,都指挥使司又分隶于五军都督府,并听命于兵部。13 【正确答案】 1945 年 8 月 15 日,日本天皇发表投降诏书,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9 月 2 日,日本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中国人民经过十四年的浴血奋战,终于迎来胜利的喜悦。胜利来之不易,这是中国人民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全民族抗战的胜利,是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团结战斗的胜利。有学者认为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有:(1)近现代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历史基础;(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为抗战胜利创造了前提条件;(3)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4)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是抗战胜利的国际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大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