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历史学基础 (史学史与史学理论)模拟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priceawful190 文档编号:847177 上传时间:2019-02-22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5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类试卷]历史学基础 (史学史与史学理论)模拟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考研类试卷]历史学基础 (史学史与史学理论)模拟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考研类试卷]历史学基础 (史学史与史学理论)模拟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考研类试卷]历史学基础 (史学史与史学理论)模拟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考研类试卷]历史学基础 (史学史与史学理论)模拟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历史学基础 (史学史与史学理论)模拟试卷 1 及答案与解析一、论述题1 研究中国古代史的史料类型及影响。(西北大学 2015 年中国史真题)2 近年来出土了很多简,论述出土有哪些简,简有什么价值,请举例说明。(清华大学 2015 年历史学基础真题)3 简述史记汉书的主要史学成就和影响。(四川大学 2003 年中国古代史真题)4 列举唐代史学之主要成就。(东北师范大学 1998 年加试中国古代史真题)5 简述中国古代史官到史馆修史制度的演变。(北京大学 2003 年中国通史真题)6 二十四史有哪些? 请对任意两个非官修史书进行评价。(南开大学 2013 年中国历史真题)7 比较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

2、的不同之处。(陕西师范大学 2013 年中国史真题)8 试述我国古代图书分类法的演变。(兰州大学 2013 年中国史基础真题)9 论述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学术贡献以及对清代学术发展的影响。(北京师范大学 2006 年中国通史真题)10 试述春秋、战国为“ 古今一大变革之会 ”说。(华东师范大学 1999 年中国古代史真题)11 论述晚清时期我国学者对西北史地的研究。(内蒙古大学 2014 年中国史真题)12 论述唐宋之际中国文化的历史转向。(华中师范大学 2015 年中国史基础真题)13 陈寅恪在论韩愈中认为:“唐代之史可分前后两期,前期结束南北朝相承之旧局面,后期开启赵宋以降之新局面,关

3、于政治社会经济者如此,关于文化学术者亦莫不如此。” 结合史实,谈谈你的看法。 (北京大学 2016 年中国史真题)14 试述“唐宋变革论 ”,谈谈你的看法。 (南开大学 2013 年中国历史真题)15 王国维有一论断:“ 国初之学大,乾嘉之学精,道咸以降之学新” ,你如何看待?(云南大学 2013 年历史学综合真题)16 试述 20 世纪初的新史学思潮。(清华大学 2005 年中国通史真题)17 试述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一书的主要观点。(北京大学 2012 年中国古代史隋唐史复试真题)18 近代史上有“ 中体西用 ”“西体中用”“全盘西化” 等观点,谈谈你的看法。(南开大学 2013 年中

4、国历史真题)19 古今历史学家对世界历史的不同认识。(苏州大学 2013 年世界史专业基础综合真题)20 简述“事实判断、成因判断和价值判断” 三者的相互关系。 (云南大学 2013 年历史学综合真题)21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这句话是谁说的?出自哪本书?(北京师范大学 2005 年世界通史真题;陕西师范大学 2011 年世界史复试真题)历史学基础 (史学史与史学理论)模拟试卷 1 答案与解析一、论述题1 【正确答案】 史料是历史编纂和历史研究中所运用的材料。史料分类是目录学、历史文献学、史学史等研究领域的重要问题。研究中国古代史的史料类型大致可分为文献史料、考古史料两种。 文献史料是运用

5、必要的方法记录的蕴含历史信息的资料,包括文字形式和口头形式两种类型,如图书、典章、口述历史等等。其中,文字形式的史料是历史研究实践的主要类型。按照史料来源,可将史料划分为官方文书、私人撰述等,或将史书分为正史、野史、家史等。 考古史料是能够反映一定历史信息的物化遗存,通常表现为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如甲骨、金石、简帛、拓本等。一般而言,考古史料运用范围不及文献史料那样广泛,不过在先秦史、考古学、历史人类学等特定研究领域,考古史料发挥着文献史料不可替代的作用。 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既能反映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显性的历史状况,又能反映特定历史境遇、特定群体的价值观念、社会意识

6、、心理活动等隐性的历史状况。 运用文献史料与考古史料相结合的方式来从事历史研究,是史学创新的重要路径和方法。欧阳修、赵明诚、郑樵、姚际恒、崔述等古代史家对这一研究路径和方法做出了较大贡献。近代以来,这种路径和方法运用于古史研究,已经结出了丰硕的果实。王国维主张将地上之文献史料与地下之考古史料结合起来从事古史研究,创立了“二重证据法 ”。顾颉刚总结出的 “层累地造成的古史说”和胡适总结出的“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等理念和方法都是这种研究路径的成果。时至今日,“ 一份史料一分话”已经成为史学研究者共同遵守的标准。【知识模块】 史学史与史学理论2 【正确答案】 近年来出土的具有代表性的简有:193

7、0 年在内蒙古居延出土的居延汉简;1957 年在河南信阳出土的长台关楚简;1972 年在山东临沂出土的银雀山汉墓;1973 年在湖南长沙出土的马王堆帛书;1975 年在湖北云梦出土的睡虎地秦简;1977 年在安徽阜阳出土的双古堆汉墓竹简;1983 年在湖北江陵出土的张家山汉简;1986 年在甘肃天水出土的放马滩秦简;1987 年在湖北荆门出土的包山楚简;1993 年在湖北沙洋出土的郭店楚墓竹简;1996 年在湖南长沙出土的走马楼简牍;等等。 简帛或简牍对历史研究的价值非常大。第一,出土简可以弥补传世文献的不足。如,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学界对许多重大问题的探讨出现文献制约甚至文献真空,而睡虎地秦

8、简等简的出土提供了不少那个时代的历史信息,对解决一些聚讼已久的问题大有裨益。第二,以出土简文与传世典籍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历史,是史学创新的重要路径。中国古代史研究上的许多问题仅据传世典籍只能处于推测和猜想阶段,如夏商周断代工程,大量简的出土提供了对疑古辨伪进行反思的学术契机,使得有些问题得以确定下来。如,传世文献多称“汉承秦制” ,但是对这一说法的理解及具体情况有不同的声音。张家山汉简记载的汉初律令为此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依据。再如,郭店楚简的相关信息证实了庄子中关于先秦诸书的编排顺序与事实契合。第三,出土简扩大了历史视野,使历史书写更加饱满、丰盈。传世典籍记载的内容多局限于政治、军事、经济等大历史

9、的范畴,而出土简较多地关注日常生活等小历史的范畴,对历史书写的完整性有所补益。第四,出土简对校勘、辨伪、辑佚、注译、标点古籍提供了重要依据。许多版本的传世典籍出现有各种讹误、缺漏、曲解等,大量简的出土校正了部分问题。第五,出土简使我们对古书的体例有了更清楚的认识。传世典籍中关于古书体例的认识多停留在文字性描述上,而简可以图文并茂、直观地呈现出文字描述所难以呈现的信息。 总之,简的出土为史学研究提供了新资料和新契机,对简的研究是史学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当今史学研究领域,尤其是宋代之前的历史研究领域,研读简文是十分必要的研究路径。【知识模块】 史学史与史学理论3 【正确答案】 (一) 史记记事

10、始于传说的黄帝,止于汉武帝太初年间,包括上下 3000 年的历史,尤详于战国、秦、汉。全书分为 12 本纪、10 表、8 书、30 世家、70 列传,共 130 篇、52 万余字。本纪按年代顺序记述帝王的言行和政绩;世家记载诸侯国的兴衰;列传主要记载各种代表人物的活动;表则按年代谱列各时期的重大事件;书是有关经济、政治和文化制度的专篇。这五种不同的体例互相配合,广阔地反映了 3000 年的社会历史面貌。 (二)汉书 由 12 本纪、8 表、10 志、70 列传组成,共 100 篇、80 万字。基本沿袭史记体例而稍作变更,改“书” 为“志”,把“世家”并入“ 列传”。汉书在编纂学上的成就很大,它

11、包举一代,自成一书,创造了断代史的体例;它在史记的基础上进一步整理了纪传体,使体例更加统一,历史资料和历史知识更加丰富。在汉书10 志中,首创了刑法、五行、地理、艺文等四志,系统地整理了中国自西汉以来在刑法、哲学、地理、典籍等方面的资料和研究成果。汉书的不足就是失去了对社会的大胆批判精神。【知识模块】 史学史与史学理论4 【正确答案】 (一) 国家正式开馆修史始于唐太宗时期,由宰相监修。从此,官修史书由史官修撰并由宰相监修成为制度,直到清朝。唐初史馆奉诏所修正史有晋书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隋书等共六部。史家李延寿私人撰南史和北史两部。鉴于梁、陈、北齐、周、隋五史没有志,后来又编修了五代史志十种,一

12、并附进隋书,即今隋书十志。 (二)史通 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史学理论著作,作者刘知几。史通共 20 卷,对唐代以前的史学著作和史学家作了系统的总结,并提出了刘知几个人的修史主张。他指出,史学家要兼有才(写作能力)、学(历史知识)、识(认识能力)三长,而尤以“史识”为最重要。他主张,撰写史书要 “不掩恶,不虚美”,“ 良史以实录直书为贵”,反对“妄生穿凿,轻究本原” 。刘知几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位史学评论家,他的理论、观点在当时是很进步的。史通对后代治史、著史发生了巨大的影响。 (三)通典 是我国第一部专门记述历代典章制度的通史,为杜佑(735812 年)所撰。通典记事,上起黄帝,下迄唐天宝年间。全

13、书共有 200 卷,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等九门,每门又分若干目。对于每一制度,都从上古记述到唐朝,唐代尤详,有很重要的史料价值。通典的问世,创立了一种新的史书载体政书体,后来的“三通”“九通”“十通”以及各种会要、会典的编纂,都是在它的直接影响下产生的。 (四)唐六典 成于开元二十七年(739 年) ,共 30 卷,为李林甫奉敕编撰,是一部以开元年间现行的职官制度为本,追溯其历史沿革源流,以明设官分职的典章著作。书中保存了大量唐朝前期的田亩、户籍、赋役、考选、礼乐、军防、驿传、刑法、营缮、水利等制度和法令等方面的重要资料。【知识模块】 史学史与史学理论5 【正确答案

14、】 (一) 史官制度。史官是掌管史料、记录史事、撰写史书的官员。周设大史、小史、内史、外史、御史。秦汉设太史令。三国魏置著作郎掌国史修撰,西晋起隶属秘书省。 (二)史馆制度。 629 年,唐太宗将史馆自秘书省著作局移于门下省北,并令宰相任监修,负责编撰前代和本朝国史,把纪传体正史的编修掌握在政府手中,自此迄清代,官修正史成为历代相沿的制度。宋代史馆分国史院及实录院两部分。辽、金沿置。元代以翰林院兼国史院。明代并于翰林院。清代设国史馆、实录馆。【知识模块】 史学史与史学理论6 【正确答案】 (一) 二十四史: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范哗后汉书;陈寿三国志;房玄龄晋书;沈约宋书;萧子显南齐书;姚思廉

15、梁书;姚思廉陈书;魏收魏书;李百药北齐书;令狐德棻周书;魏征隋书;李延寿南史北史;刘晌旧唐书;薛居正旧五代史;欧阳修新唐书新五代史;脱脱宋史辽史金史;宋濂元史;张廷玉明史。 (二)评价。 史记以人物传记为主,体例严整,内容丰富,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为此后两千年间的正史编纂创立规范。汉书在编纂学上的成就很大,它包举一代,自成一书,创造了断代史的体例;汉书的不足就是失去了对社会的大胆批判精神。【知识模块】 史学史与史学理论7 【正确答案】 (一) 永乐大典成书于明成祖永乐时,由解缙等奉命纂修。全书为 22877 卷,另有凡例、目录 60 卷,合共 22937 卷,装订成 11095 册。全

16、书收人古书七八千种,上自先秦,下到明初。永乐大典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类书,而且也是世界上最早和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可惜这部名贵典籍在清末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已被焚烧殆尽,少量的被劫到国外。目前经多方访查整理,已由中华书局影印出版了 797 卷。 (二)四库全书 是清乾隆皇帝委派纪昀等许多著名学者编纂的,全书分为经、史、子、集四类,收入古书 3503 种,共 79337 卷,装订成 36304 册,这是中国最大的一部丛书。书成后共缮写 7 部,现完整保存下来的还有 4 部。四库全书编成后,编者们又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200 卷,仍以经、史、子、集分类,类下又分目属,每书皆摘举要点

17、,考其源流得失,广泛地评价了我国的古籍,可为阅读古籍入门之书。【知识模块】 史学史与史学理论8 【正确答案】 我国古代图书分类的正式出现以刘歆的七略为标志,至清代四库全书总目成熟。主要的分类方法有六分法、四分法和十二分法。(一)六分法。刘歆的 七略创立了我国第一个图书分类体系六分法。七略包括“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 。“辑略”是刘向写的一篇提要,总括了先秦学术思想的源流演变和当时图书事业的发展。其余的六个部分相当于今天图书分类的大类。 (二)四分法。魏郑默作 中经,开创了四分法。西晋荀勖依据中经,编成中经新簿,将图书分为甲、乙、丙、丁四部。隋书?经籍志正式确定了

18、四分法及经、史、子、集的部类名称。这是我国现存的第二部系统的综合性的分类目录。此后,四分法在我国图书分类史上占据了统治地位,到清代编制四库全书时,四分法更为完善。 (三)十二分法。郑樵是我国宋代著名的史学家、目录学家等。郑樵的通志. 艺文略分类体系如下:经类、礼类、乐类、小学类、史类、诸子类、星数类、五行类、艺术类、医方类、类书类、文类。类下再分家,家下再分种,一共 12 类 100 家422 种。十二分法在四分法的基础上演绎而来,但郑樵首创了三级(类、家、种)分类体例。【知识模块】 史学史与史学理论9 【正确答案】 (一) 学术贡献。(1)黄宗羲的主要著作有明儒学案宋元学案和明夷待访录等。黄

19、宗羲在哲学思想上肯定“ 理在气中 “的唯物主义观点,在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对君主专制制度作了深刻的揭露,指出专制帝王把天下当作自己的产业,乃害民之贼。又指出专制帝王之法乃“ 一家之法 ”,并非天下人之大法。还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反映了当时社会变迁的现实和社会的要求。 (2)顾炎武的主要著作有天下郡国利病书日知录亭林文集等。顾炎武的哲学思想上有唯物主义成分,在政治思想方面也激烈反对君主专制,主张限制君权,扩大地方权力。在治学方面,顾炎武提倡“经世致用”“明道救世”,反对空言,成为嘉道时期经世思潮兴起的重要源头。他的天下郡国利病书就是以有益于世用为目的而写成的。 (3)王夫之的著作主要有张子正蒙注

20、周易外传读四书大全说读通鉴论和宋论等。王夫之继承了宋代张载的唯物主义思想,通过对宋、明以来主、客观唯心主义的批判继承,建立了超越前人的唯物主义思想。主张“尽天地之间,无不是气,即无不是理也”。他还提出了“ 耕者有其田 ”的主张,认为土地不是帝王的私产,是耕者所有。 (二)影响。顾炎武、黄宗羲等人主张学术要切实、有用,不承认在经学之外存在独立的所谓理学,反对理学空谈心性的弊病,提倡修己治人的实学。对儒家经典的理解和认识,主张从小学入手,用训诂名物的方法达其真义。他们的经世致用主张,是对明朝覆亡的反思,也有复明反清的功用在内。但是,随着清政权的巩固,政府一面用大兴文字狱的方式加强思想钳制,另一面提

21、倡整理、考订古典文献以转移人们反清的视线。在这一背景下,顾炎武等人所提倡的重视现实社会问题研究的精神遭到阉割,但他们重视读书、反对空谈的学风对后来的学者却产生了深远影响。【知识模块】 史学史与史学理论10 【正确答案】 明末清初之著名思想家王夫之在其读通鉴论中称春秋战国为“古今一大变革之会 ”,其所指即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的过程之中,这种变革概括而言即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具体而言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诸多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一)经济领域:奴隶社会实行井田制,农民以劳役地租的形式耕种贵族土地;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水平提高,依附于

22、奴隶主贵族的生产者逐渐转化为独立的生产者,井田制日益崩溃,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渐形成。 (二)政治领域:随着井田制的瓦解,以之为基础的政治上层建筑亦随之崩溃,主要表现为礼崩乐坏。周王室地位衰微,诸侯展开争霸战争,并由此掀起声势浩大的变法改革运动,沉重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树立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优势,逐渐确立了新的封建秩序。 (三)文化领域:奴隶社会的文化为贵族所垄断,即“学在官府”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奴隶制度的瓦解,旧的奴隶主贵族逐渐没落,“士” 阶层开始兴起,他们广开私学、著书立说,发表自己的主张,推动了学术下移,并由此开创了“百家争鸣” 的学术繁荣局面。 (四)阶级关系:社会变革带来

23、了阶级关系的变动,奴隶社会中奴隶主与奴隶相应地转化为封建社会的地主和农民;阶级变动导致社会关系复杂化,统治者对治国方式也作出相应的调整,典型的例子是成文法的颁布。【知识模块】 史学史与史学理论11 【正确答案】 (一) 背景与研究特点。19 世纪以后,西北边疆危机的浮现使西北地区日益为世人所关注,一些进步学者试图通过西北史地的研究,来辨明形势,求得安边对策。 其研究特点是:(1)他们的史地研究都寓有强烈的经世致用精神。他们对西北舆地、水道变迁、城垣兴废、民情风俗、兵额财赋的实地考察或考证,无不是为了解决当时各种急迫的边政问题,如国防、边疆行政体制、农田水利、民族关系等。(2)他们不仅都精于朴学

24、,善于运用乾嘉以来考据学的有关成果以及考证、校勘、训诂等方法,从文献上考索史地,还十分注重实地勘察。由此形成了一套朴实严谨的治学方法。 (二)代表人物与著作。(1)祁韵士据其亲履西北考察所得,参以史乘,别为西域释地和西陲要略,考古证今,述新疆山川地理、城池沿革及天山南北两路山水、屯田、训练、牧养和少数民族源流风俗。(2)徐松曾遍历新疆各城,记其道路曲折,复证之占史方略及案牍有关记载,撰有新疆赋西域水道记等有关西北史地著作多种。(3)龚自珍的 西域置行省议,针对西北边政的不安现状,首先提出了在新疆设立行省的建议,并对新疆的经济、边防等都作了具体论述。(4)沈垚的新疆私议 ,列举汉以来历朝经营西域

25、的史实,说明新疆的安定对我国国防和领土统一的意义十分重大。并针对新疆的局势,提出了加强边政建设、开发水利、实行屯田等巩固边防的主张。(5)张穆的蒙古游牧记 ,分述漠北、漠南、漠西蒙古各扎萨克的历史沿革、封爵世系、地理方位、山川河流、城池庙宇、卡伦驿站等。以资料翔实、考订精审而备受推崇。(6)何秋涛的 朔方备乘,记叙了汉晋至清道光间有关中国蒙古、新疆至中亚、东欧等地区的史事,并对元代北边诸王及北方疆域详加考证。【知识模块】 史学史与史学理论12 【正确答案】 唐宋之际中国文化出现重大变迁,中国古代史家郑樵、陈邦瞻、赵翼等,中国近代史家夏曾佑、陈寅恪、钱穆、雷海宗等,现代史家邓广铭、漆侠、王曾瑜、

26、张广达、张邦炜、李华瑞、钱婉约等,日本史家内藤湖南、宫崎市定等,都注意到了这一点。目前学界对这一历史转向的研究一般是在“唐宋变革论” 的视域中展开的。 “唐宋变革论 ”是日本学者内藤湖南在研究中国历史并吸收中国史家和欧日史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的颇富解释力的论断。 随着门阀制度衰落、阀阅观念淡薄、士庶鸿沟消融、科举制度完善,士大夫群体队伍壮大,文化事业繁荣,文化形式趋于多样,唐宋之际文化形态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大体而言,上承魏晋南北朝老庄思想、佛教和胡人习俗的唐代文化以接受外来文化为主。与之相对,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学在这一巨变中日渐衰微,一直到唐中叶后,儒学才重新受到重视。到了宋代,情况大不一

27、样,佛、道、儒等各派思想趋于融合,渐成一统之局,具有民族本位文化的理学被孕育出来。唐代文化精神及动态是复杂而进取的,入宋后文化精神及动态转为简单而收敛,以至到南宋时,道统思想愈加强固,甚至到了拒斥外来文化的地步。唐宋之际,开放性、博采兼收型文化转向内聚性、固守本位文化。 统归起来,唐宋之际中国文化的历史转向的表现主要有:(1)学术上从汉学到宋学,经学上出现由注重师法、疏不破注到疑古惑经、己意解经的转变;(2)文学从雅到俗,古文运动的复兴驱动着文学创作上由注重四六的骈文体到注重自由表达的散文体的转变;(3)历史编纂法上出现崇尚照录到注重别裁的转变,以及“春秋笔法” 的复归;(4)哲学上出现义理之

28、学取代训诂之学的趋势;(5)诗、词、曲等都出现由注重形式到自由发挥的转变;(6)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也都出现由贵族化到平民化的转变,书法从以碑书为主转变为以帖书为主,绘画从以宗教画、政治画为主转变为以山水画、花鸟画为主,音乐、舞蹈由贵族气息转变为平民气息。 唐宋之际文化转向与贵族政治统治发展为君主专制统治息息相关,反映出士大夫和普通百姓的文化诉求和文化风格,呈现出平民化、自由化的特征,经此一变,宋代文化更加贴近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知识模块】 史学史与史学理论13 【正确答案】 陈寅恪所持论断是学术界广泛讨论的“唐中叶变革论” ,与日本史家内藤湖南所持“ 唐宋变革论 ”有诸多相似之处

29、。这一论断有一定的道理,且有较为丰富的史料做支撑,为历史研究者尤其是南北朝至宋代研究者提出了一个较具启发意义的论题。当代史学研究者中不乏援引该论断展开研究者,反映出该论断的生命力之强。 按陈寅恪的见解,唐中叶是中国历史的转型期,以中华数千年文化传承而论,宋代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而这一巨变发生的起点大约在唐中叶。这种认识大体可以成立。以唐代中叶为界,前后两个时期的确发生了巨大的变迁。(1)南北朝门阀政治发展到唐中叶后变成君主独裁政治,贵族地位下降,平民地位提升;(2)阀阅观念大大淡化,平民主义抬头,婚俗中的门第观念淡化;(3)南北朝政局动荡局面结束,大一统局面逐步奠定;(4)经济形态发生重大改

30、变,南北朝的庄园制变成租庸调制,贵族掌握的农奴成为朝廷掌握的佃户,实物经济逐渐转变为货币经济,两税法实施后,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大大减弱;(5)南北朝九品中正制演变成科举制,选拔官吏不问出身,而问忠诚和才学;(6)贵族集团势力弱化,开始出现朋党政治;(7)文化上,魏晋南北朝老庄思想、佛教思想和胡人文化逐渐演变为唐中叶后儒学思想、中原文化,佛、道、儒等各派思想趋于融合,渐成一统之局,具有民族本位文化的理学被孕育出来。 不过,陈寅恪的见解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任何一个论断都只是历史认识中的抽象性认识,是对历史发展大势的勾勒性描述,不能涵盖所有的历史课题,也不可能解释所有的历史问题。唐代近三百年必定有许多

31、较为稳定的方面,政治上具有一脉相承性,统治策略上具有连续性,经济上和文化上也有继承和发展性,在很多历史问题上,唐代前后期差异并不那么显著。陈寅恪论断的适用范围是有限的,唐代疆域辽阔,边疆及偏远地区的发展水平远不及京畿和中原地区,富庶地区发生的显著变迁未必也发生在落后地区,落后地区某些方面的显著变迁未必适用于“唐中叶变革论”。因而,该说法不宜过分拔高或泛化,应当有其特定的时空范围。 总之,陈寅恪的论断具有启发意义,在一定程度上接近于历史的本来面目。历史是复杂多变的,历史研究既要勇于创新,又要讲究学理,更要从史料出发。史学研究者在引用或借鉴这一论断时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可以偏概全。【知识模块】

32、 史学史与史学理论14 【正确答案】 (一)“唐宋变革”论的内容。“唐宋变革”论由日本学者内藤湖南于1910 年在概括的唐宋时代观中提出。内藤湖南把中国历史的时代划分为上古(至后汉中叶)、中世(从五胡十六国至唐中叶) 、近世(前期:宋元;后期:明清)。在此基础上,内藤湖南认为,“唐代是中世的结束,而宋代则是近世的开始” 。中世与近世的差异体现在:(1)从政治上讲,是贵族政治的衰落,君主独裁政治的兴起。(2)人民的地位也有了显著的变化。(3)君主与人民之间的阶层官吏,其录用法也改革成为科举制。亦即选用官吏的方法,由从贵族阶级中推举变为科举考试录用。 (二)认识与评价。(1)从范式的角度而言,日本

33、学术界的“ 唐宋变革”论经过几代人的建构,有较为严格的分期标准、变革范围、变革时期、变革走向和影响,从而形成对唐宋以后中国历史发展脉络基本估价的理论体系,亦即一种特定的史观。(2)日本学术界的宋代近世说,是站在世界史的范围,认为中国的宋元时期与西亚、南亚、东亚及欧洲的近世化过程相同步,或者说是世界近代化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3)日本学术界的“ 唐宋变革”论从假说到形成理论体系的模式,无疑对认识中国唐宋以后历史发展脉络具有方法论的意义,但必须强调它只是一种理论,或是一种观察视角,或是一种方法,或者是一家之言,并不具有普世或“四海之内皆准” 的意义。【知识模块】 史学史与史学理论15 【正确答案

34、】 1919 年,王国维在沈曾植七十大寿时作沈乙庵先生七十寿序,把清代学术发展概括为“ 清学三阶段论 ”,即“国初之学大,乾嘉之学精,道咸以降之学新”。 (一)清学的三个阶段。(1)“国初之学大”。清初之学由顾炎武开创,是“以经世为体,以经、史为用”的“ 经世之学”,代表人物有:顾炎武提倡“ 经世致用”、“明道救世” ,反对空言,主要著作有天下郡国利病书日知录亭林文集等;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提倡工商皆本,主要著作有明儒学案宋元学案和明夷待访录等。(2)“乾嘉之学精”。乾嘉之学由戴震、钱大昕开创,乾嘉时期是 “以经、史为体,而其所得往往裨于经世” 的“经史之学”。乾嘉考据学主张从文字音韵、名物训

35、诂、校勘辑佚等方面人手,从事经书古义的考证,并由此推广到其他书籍。他们治学严谨,反对宋明理学空谈心性的弊病,提倡汉学,但并不泥古、独尊汉学,而是强调通经致用,从古代寻找变革的根据。(3)“道咸以降之学新”。道咸之学由龚自珍、魏源领军,道咸时期是 “言经者及今文,考史者兼辽、金、元,治地理逮四裔”的“ 新学”。如魏源的海国图志、徐继畲与瀛环志略和姚莹与康蝤纪行。 (二)三者之间的联系。(1)三个阶段的学术形态虽然不同,但其形成却具有相同的原因世道之变化。清初学者“多胜国遗老,离伤乱之际,志在经世,故多为致用之学” ;乾嘉时期“纪纲既张,天下大定” ,对经世的关注下降, “得肆意稽古 ”,“经、史

36、、小学专门之业兴”;道咸之际, “政治风俗已渐变于昔,国势亦稍稍不振”,虽“学者尚承乾嘉之风”,但为“图变革 ”,故学术 “不循国初及乾嘉诸老为学之成法”。(2)三个阶段虽然学术形态不同,但方法则大体相同“学问之品类不同,而其方法则一。国初诸老用此以治经世之学,乾嘉诸老用之以治经、史之学,先生复广之以治一切诸学。”【知识模块】 史学史与史学理论16 【正确答案】 (一) 梁启超的中国史叙论和新史学共同构成了“新史学”思潮的开端。1901 年梁启超发表中国史叙论、1902 年发表新史学,提出旧史学有四弊、二病、三恶果,必须进行“史界革命” ,建立“新史学”。 (二)王国维以甲骨文为主要资料,以地

37、下出土的新材料与纸上之材料相互印证的二重证据法为主要方法,完成了其以古史新证为代表的建设工作。 (三)胡适则力倡科学观念,以实验主义为思想武器,主张学术研究要“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 ,与陈独秀、丁文江等人一起倡导科学思潮。 (四)1923 年顾颉刚在 努力周刊的副刊读书杂志上发表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提出了“ 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 ”说,打破了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至当时的古史体系,又掀起一股疑古思潮。 (五)1928 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成立,以傅斯年为核心,以陈寅恪、赵元任、李济、徐中舒等人为骨干,形成了一个研究集体。以“史学即是史料学” 为中心命题,主张以史料为核心,利用现代

38、科学的手段,建设近代科学的历史学。 另外还有重视史观建设的史学家,如张荫麟、朱谦之、常乃德、雷海宗等,他们或主张历史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或主张生机史观,或主张生物史观,或以文化形态史观相砥砺,对历史学的意义和社会作用多有阐发,对新史学的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知识模块】 史学史与史学理论17 【正确答案】 (一) 该书系统地论述了自汉魏到隋唐各种制度的渊源和演变。过去史家一般认为,隋唐制度上承西魏北周。而此书以丰富的史料论证,隋唐制度实有三个来源:一是北魏北齐,二是梁陈,三是西魏北周,而以北魏北齐为主。书中通过大量翔实的史料说明北魏北齐如何通过不同途径汇集了汉魏以来传统华夏文化的各个因素,

39、而成为隋唐制度的主要来源。 (二)该书揭示出唐初政治是以“ 关陇集团”所推行的关中本位政策为其立法施政的基础的,由此唐初统治阶层实有胡汉民族融混、文武兼备、皇室与将相统一等特点。但从武则天始,关中本位的政策基础被破坏,到唐玄宗后已不能维持,统治集团因而发生变化,并表现为科举兴、府兵废、文武互异、胡汉分歧、皇室与将相鸿沟相隔。至于贯穿“ 安史之乱”后的李唐政局的另一条基本线索,则是出自低微的内廷宦官勾结外廷士大夫党派之间的斗争。在外廷士大夫针锋相对、势不两立的党派则是由于他们分别属于不同的集团,即山东大家士族与科举出身的新兴势力。该书从各个不同的层面论述了关中本位政策的形成及其破坏对唐代政治的深

40、刻影响。【知识模块】 史学史与史学理论18 【正确答案】 近代关于调和中西文化冲突主要有三个观点:“中体西用”“西体中用”和“全盘西化”。(一)“中体西用”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简称。所谓中学是指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学术,西学是指近代由西方传人的西方学术。中体西用是借用中国哲学的体用范畴,说明以中学为根本、西学为末用的观点。明确而全面地讲中体西用,并发生重大影响的是洋务派的重要代表张之洞,他在劝学篇中说:“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中体西用自张之洞阐发后,在思想界产生很大反响。 (二)“西体中用”。“西体中用”是早期维新派提出的处理中西学关系的一个命题。它的基本内

41、涵是,西学自有本末,即政治上的议院为本、经济上的以商为本、文化上的以学为本。中国必须引效其体而行之为用。早期维新派以此与洋务派分离。 (三)“全盘西化”。主张不预设任何人为的限制,照搬西方的社会制度和文化意识作为民族自救的根本出路。这种观点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陈序经。胡适于 1929 年写成中国今日的文化冲突一文,正式提出“全盘西化” 一词。1934 年,陈序经发表中国文化的出路一书,回顾六七十年来中国人对西洋文化的态度的变更,指出复古派、折中派“ 各有其不足 ”,断言“我们的唯一办法,是全盘接受西化”,强调要“彻底地打破中国的传统思想的垄断” ,“此为救治中国目前危亡的根本”。【知识模块】 史学

42、史与史学理论19 【正确答案】 (一) 古代历史学家早就已经把记述历史的范围扩大到他们当时已知的世界。在一定意义上,他们为这个已知地理范围所写的历史,就是他们各自所处时代的世界历史。代表人物与作品:古希腊希罗多德历史、西汉司马迁史记等。 (二)中古世界历史,受宗教神学影响。历史学家把属于同一宗教地区的历史作为历史的主体或中心,忽视或蔑视即使已有所知的异族或异教地区的历史。如奥托年代记、塔巴里历代先知与帝王年代记等。 (三)具有近代意义的世界历史著述开始于西欧文艺复兴时期和稍后的启蒙运动时期。文艺复兴时期萨贝利科著恩奈阿德,记述了从古代到 16 世纪的世界历史。这是具有近代意义的世界史著述的开端

43、,特点是一反欧洲中世纪史学的神本思想,开始把世界历史理解为一个世俗的、以人为本的演变过程。到了 18 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著论各民族的风格与精神,不仅进一步突破基督教神学对史学的束缚,而且突破自古以来传统史学以局部世界为全部世界的局限。 (四)“欧洲中心论”。随着西方殖民大国在近代世界日益上升的支配地位,由此形成西方史学中的“ 西欧中心论 ”。兰克晚年编著、身后由其弟子据遗稿补足的 世界历史七卷,是一部以拉丁、日耳曼六大民族为主体的世界史。 (五)把各国历史汇编为世界史的做法,开始于 18 世纪中叶,如 17361765 年,英国坎普贝尔等人编写的自远古迄今的世界历史。此后,新的大型汇编

44、相继出现。其中最著名的是英国的“ 剑桥三史 ”,即剑桥古代史 剑桥中古史和剑桥近代史。 (六)20 世纪初期, “欧洲中心论”在西方史学中的统治地位开始动摇。形态学派历史学家施本格勒的西方的没落和汤因比的历史研究,从历史的综合比较研究中得出他们不同于兰克的世界历史的观点,他们把世界历史看作多种文明的生长和衰灭的历史,而非单一文明发生和扩散的历史,这在一定意义上是对“欧洲中心论”的突破。20 世纪 40 年代,巴勒克拉夫在他的文集变动世界中的历史里提出西方史学必须放弃“ 西欧中心论 ”,并须重新定向。与此同时,对分国编列式的世界史体系,也有学者提出不同看法。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就试图打破分

45、国、分地区的编列方法,更多地注重不同时代世界各地区的共同形势以及各文明之间的相互关系。【知识模块】 史学史与史学理论20 【正确答案】 (一) 事实判断、成因判断和价值判断是历史认识的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事实判断,可以称之为考实性认识,它是通过对史料的辨析获得的对历史事实的认识;事实判断的目的在于求得历史事实的真相,为进行其他两个层次的判断打下基础。第二层次成因判断,可以称之为因果关系或规律性的认识,它是在已经确认的事实基础上对各个事实之间的相互关系或联系的认识;成因判断是研究者完成了事实判断以后,总要对为什么会有那样的事实作出解释。成因判断就是对历史事实出现的原因作出判断,实际上就是对事实出现

46、的因果规律性作出判断。第三层次价值判断,可以称之为评价性认识,它是在前两个层次的认识基础上对历史上出现的事件、人物、制度和过程等进行是非善恶或利弊得失的评价以资鉴于现实的认识。 (二)价值判断就是研究者对他所研究的历史人物、事件、制度或过程的是非善恶或利弊得失作出判断。事实、成因和价值这三个层次的判断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简略地归结为:事实判断是基础,成因判断是关键,价值判断是目的和归宿。事实判断回答“是什么 ”的问题,成因判断回答 “为什么“ 的问题,价值判断回答“应该怎么办”的问题,三个层次的判断组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历史认识。【知识模块】 史学史与史学理论21 【正确答案】 (一)“一切历

47、史都是当代史”是意大利学者克罗齐 (Benedetto Croce,18661952)在 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一书中提出的著名命题。 (二)该命题包含着两个理论前提:历史是思想(精神)史、思想(精神)是历史的创造者。“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这个命题,包括以下几层意思:(1)历史认识是一种现实的思想活动;(2)现实的兴趣以及生活的需要才会引起对过去的历史的探索和研究;(3)对过去的历史的思考和理解总是受到现实的兴趣和价值观念的影响。正是现实的需要呼唤着过去的历史,过去的历史才得以复活并获得它的当代性;那些不能引起人们现实的兴趣的历史则是不具有当代性的。一旦生活的发展需要这种历史时,死历史就会复活,过去史将会变成当代史。 (三)克罗齐还将历史与编年史作了区分。编年史是指没有生命的死的材料的堆积,历史则是指活生生的历史。活历史就是当前的历史。编年史和历史之所以区别开来是因为它们是两种不同的精神态度。历史总是跟思想活动联系在一起的,一旦历史不再是思想而只是以抽象的字句记录下来时,它就变成了编年史。历史是活的编年史,编年史是死的历史;历史是当前的历史,编年史是过去的历史。【知识模块】 史学史与史学理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 BS EN 1728-2012 Furniture Seating Test methods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strength and durability《家具 座椅 强度和耐久性测定的试验方法》.pdf BS EN 1728-2012 Furniture Seating Test methods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strength and durability《家具 座椅 强度和耐久性测定的试验方法》.pdf
  • BS EN 1729-1-2015 Furniture Chairs and tables for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Functional dimensions《家具 教育机构用桌椅 功能尺寸》.pdf BS EN 1729-1-2015 Furniture Chairs and tables for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Functional dimensions《家具 教育机构用桌椅 功能尺寸》.pdf
  • BS EN 1729-2-2012 Furniture Chairs and tables for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Safety requirements and test methods《家具 教育机构用桌椅 第2部分 安全要求和试验方法》.pdf BS EN 1729-2-2012 Furniture Chairs and tables for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Safety requirements and test methods《家具 教育机构用桌椅 第2部分 安全要求和试验方法》.pdf
  • BS EN 1730-2012 Furniture Tables Test methods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stability strength and durability《家具 桌子 用于测定稳定性 强度和耐久性的试验方法》.pdf BS EN 1730-2012 Furniture Tables Test methods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stability strength and durability《家具 桌子 用于测定稳定性 强度和耐久性的试验方法》.pdf
  • BS EN 1731-2006 Personal eye protection - Mesh eye and face protectors《个人眼睛保护 网状眼睛和面部护具》.pdf BS EN 1731-2006 Personal eye protection - Mesh eye and face protectors《个人眼睛保护 网状眼睛和面部护具》.pdf
  • BS EN 1734-1997 Rubber- or plastics- coated fabrics - Determination of resistance to water penetration - Low-pressure method《橡胶或塑料涂覆织物 耐水渗透性测定 低压法》.pdf BS EN 1734-1997 Rubber- or plastics- coated fabrics - Determination of resistance to water penetration - Low-pressure method《橡胶或塑料涂覆织物 耐水渗透性测定 低压法》.pdf
  • BS EN 1735-1997 Rubber- or plastics- coated fabrics Determination of flexibility《橡胶或塑料涂覆织物 挠曲性测定》.pdf BS EN 1735-1997 Rubber- or plastics- coated fabrics Determination of flexibility《橡胶或塑料涂覆织物 挠曲性测定》.pdf
  • BS EN 1736-2008 Refrigerating systems nand heat pumps — nFlexible pipe elements nvibration isolators nexpansion joints and nnon-metallic tubes — nRequirements design nand installat.pdf BS EN 1736-2008 Refrigerating systems nand heat pumps — nFlexible pipe elements nvibration isolators nexpansion joints and nnon-metallic tubes — nRequirements design nand installat.pdf
  • BS EN 1737-1998 Determination of shear strength of welded joints of reinforcement mats or cages for prefabricated components made of autoclaved aerated concrete or lightweight aggr.pdf BS EN 1737-1998 Determination of shear strength of welded joints of reinforcement mats or cages for prefabricated components made of autoclaved aerated concrete or lightweight aggr.pdf
  •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大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