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史学基础(明、清(鸦片战争前))模拟试卷 4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2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0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在明的中央机构中,除了部、院、六科之外,合称“三法司” 的是( )(A)通政司、都察院、刑部(B)刑部、都察院、大理寺(C)通政司、都察院、大理寺(D)刑部、通政司、大理寺2 关于明朝“ 缇骑” 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设立于明成祖在位时期(B)兼管侦察、逮捕和审讯事务(C)超越司法部门而由皇帝直接指挥(D)表明明朝对官吏监视和对人民镇压的加强3 洪武八年,朱元璋仿照元朝的办法,印造( ),命令民间通行,形成
2、了钱、钞并用的货币制度(A)洪武通宝(B)大明宝钞(C)大明通宝(D)洪武宝钞4 万历年间,( ) 的获得使得佃农与地主之间只存在单纯的经济强制关系,没有人身依附关系(A)定额地租(B)货币地租(C)永佃权(D)分成地租5 张居正任用( ) 督修黄河,他的治河办法,对以后数百年的河工都具有深刻的影响(A)张学颜(B)李成梁(C)潘季驯(D)高拱6 扈伦四部是( )(A)建州、长白、东海、扈伦(B)哲陈、浑河、苏克苏浒、完颜(C)哈达、叶赫、乌拉、辉发(D)鸭绿江、讷殷、董鄂、渥集7 在明与后金进行战争之中,先后督军辽东的明军统帅是( )杨镐袁崇焕熊廷弼洪承畴(A)(B) (C) (D)8 明末
3、农民起义军提出的口号是( ),对于发动饥民、扩大起义军队伍,起了很大作用(A)“等贵贱,均贫富 ”(B) “摧富益贫”(C) “均田免粮”(D)“天下田天下人耕之”9 明成祖朱棣尊崇程朱理学,不属于这一时期编撰的著作是( )(A)四书大全(B) 五经大全(C) 性理大全(D)伊洛渊源录10 有明一代,私家史著相当丰富,编年体明史中篇幅最大的一部是( )(A)国榷(B) 国史纪闻(C) 皇朝大政记(D)皇明大事记11 南明残余政权的先后顺序是( )弘光政权永历政权隆武政权绍武政权(A)(B) (C) (D)12 喀尔喀是明代蒙古中兴之汗达延车臣汗后裔,不属于喀尔喀蒙古的是( )(A)扎萨克图汗(
4、B)土谢图汗(C)车臣汗(D)准噶尔部13 清廷在东北地区实行东北三将军的驻防体制,不在其列的是( )(A)奉天将军(B)吉林将军(C)乌里雅苏台将军(D)黑龙江将军14 雍正年间,曾经推行过( )制度,负责督课农业生产(A)“老农总吏 ”(B) “催课四法”(C) “摊丁入地”(D)“耗羡归公 ”15 ( )的设置是清王朝实行满汉联合、以汉制汉统治方式在军事上的具体体现(A)八旗制度(B)督抚制度(C)绿营的普遍设(D)都司卫所制度16 清代汉学中,不属于以戴震为代表的皖派的是( )(A)段玉裁(B)王念孙(C)王引之(D)钱大昕17 在公羊学沉沦千年之后,第一个重新发现并初步阐释其要旨的清
5、代学者是( )(A)魏源(B)庄存与(C)刘逢禄(D)龚自珍二、名词解释21-28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80 分。18 鱼鳞图册19 大礼仪之争20 票拟、批红21 萨尔浒之役22 多伦会盟23 改土归流24 “十通”三、史料分析题29-30 小题,每小题 30 分,共 60 分。24 阅读下列史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康熙晚年说:“ 今人民蕃庶,食众田寡,山巅尽行耕种,朕常以为忧也。”雍正继位时说:“ 国家承平日久,生齿殷繁,地土所出仅可赡给,偶遇荒欠,民食维艰,将来户口日增,何以为业?”材料二乾隆初政十余年间,萦环于心的突出问题是如何养活日益繁衍的人口,君臣以“养民”为议题,深入探讨了
6、缓解人口压力的各种方案。乾隆五年为解决“ 各省生齿日繁,地不加广,穷民资生无策” 这个越来越严重的问题,朝廷宣布“ 嗣后凡边省、内地零星地土可以开垦者,悉听本地民夷垦种” 。乾隆三十一年,将滇省一切“山头地角、坡侧旱坝、水滨河尾地土,听民开垦,不必从中区别,概免升科”。请回答:25 通过材料一,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情况?其原因何在?26 根据当时的情况,你认为有几种解决办法?27 根据材料二,可知当时采取了什么措施?效果如何?四、简答题31-34 小题,每小题 30 分,共 120 分。28 简述明朝内阁制度的演变。29 简述康熙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所作出的贡献。历史学基础(明、清(鸦片战争前)
7、)模拟试卷 4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2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0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刑部受天下复审,都察院纠察,大理寺驳正,三者合称“三法司”,而通政司掌出纳帝命,受理臣民章奏,互通上下之情,是皇帝的喉舌,不是司法机构。【知识模块】 明、清(鸦片战争前)2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明太祖在洪武十五年设立锦衣卫,置指挥使等,名为“缇骑”。锦衣卫设有监狱,称“诏狱”,廷杖行刑任务也是由锦衣卫执行,是洪武时期特务政治和重典统治的重要表现。【知识模块】 明、清(鸦片战争前)3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8、 公元 1368 年,朱元璋建立明朝政权,仿照元代初年的办法,用钞不用钱。明的年代比元长久得多,纸币却始终只用一种,明太祖朱元璋发行的大明宝钞。这种统一性是前代所没有的,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纸币。【知识模块】 明、清(鸦片战争前)4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永佃权就是在不欠租、不转佃的条件下,可以有永远的耕种和自由退佃的权力,使他们获得了更为独立、自主的经济社会地位。【知识模块】 明、清(鸦片战争前)5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是对于张居正改革的一个方面的考查。万历六年他任用潘季驯督修黄河,他的办法是在徐州至淮河之间,筑两道堤坝,内堤筑于河槽两侧,称缕堤,以防黄河溃决,此次河工有
9、效地抑制了黄河泛滥,使漕运畅通,弃地变为良田。考生可以联系清代对于黄河的治理,比较二者的异同。【知识模块】 明、清(鸦片战争前)6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难度较大,考生在备考中往往没有注意到这个小小的细节,需要有深厚的历史积累才能解答,也提醒考生备考时力争全面,切忌盲点。【知识模块】 明、清(鸦片战争前)7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是对于明朝与后金之间战争的基本概况的考查。杨镐指挥了1619 年的萨尔浒之役,熊廷弼提出“三方布置策”,1622 年广宁之战战败,袁崇焕在 1627 年宁锦之役战胜强敌,洪承畴主持了松锦决战,最后投降。【知识模块】 明、清(鸦片战争前)8 【正
10、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是对于明末农民战争的考查。“免粮”针对明朝赋役苛重的社会现实,斗争对象是明朝国家和各级官府,体现的是农民和官府的矛盾,是官民关系问题;“均田”是针对明末农民土地高度集中的现实,体现的是农民对土地的要求,斗争的对象是地主,所冲击的是租佃剥削关系本身,体现的是地主的和佃农的关系,是土地占有关系的问题。【知识模块】 明、清(鸦片战争前)9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伊洛渊源录是南宋朱熹的著作,其他则都是这一时期的著作,辑录了宋、元理学各家之说。【知识模块】 明、清(鸦片战争前)10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明朝的私家史著。谈迁的国榷全书 108 卷
11、,约500 万字,记载元文宗天历元年到明弘光元年,对于明史的研究,特别是明代建州女真史及崇祯朝历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知识模块】 明、清(鸦片战争前)11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南明政权的基本概况,应对南明政权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在各高校单独命题时这个知识点曾经作为名词解释出现过。【知识模块】 明、清(鸦片战争前)12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清时期蒙古的概况。准噶尔部是卫拉特蒙古的一部,包括和硕特、辉特、土尔扈特、杜尔伯特等部。【知识模块】 明、清(鸦片战争前)13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是对于清廷在东北边疆地区的机构设置的考查。清朝在
12、边疆地区设置军政机构统辖该地区的军政事务,鸟里雅苏台将军是清廷在喀尔喀蒙古地区设立的最高行政建制,不属于东北三将军的驻防体制。【知识模块】 明、清(鸦片战争前)14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本题是对于雍正时期的一项农业制度的考查,也包括了对于其他制度的考查。雍正时期,推行“老农总吏”制度。命州县在下属各乡选择一二名“勤朴无过”的老农,予以八品顶戴,负责督课农业生产。【知识模块】 明、清(鸦片战争前)15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是对于清朝军制的具体考查。为了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确保国家统一和对内实施镇压,清廷实行八旗兵在重要之地重点驻防与汉人绿营兵的各省普遍设置相结合的军事制度,
13、形成从内地到边疆的严密的军事控制。绿营兵是由汉人组成的军队,同为国家的经制兵,是清朝赖以维护统治的主要力量。【知识模块】 明、清(鸦片战争前)16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是对于清代汉学学者的综合考查。选项 D 钱大昕是吴派代表之一,撰成廿二史考异,是乾嘉史学的代表作。【知识模块】 明、清(鸦片战争前)17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是对清代学术变化的考查。庄存与在博通群经的同时,开始注意久湮不传的春秋公羊学,撰成春秋正辞,这是清代今文经学复兴的开山之作。其他选项皆为其后辈。【知识模块】 明、清(鸦片战争前)二、名词解释21-28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80 分。18
14、【正确答案】 简称图册。南宋以后官府为征派赋役而绘制的土地簿册。南宋行经界法,有些地区按保甲绘制地形图,标出各户占有田地名称、顷亩、四至以及公共池塘、沼泽、山丘等,存于官府备查。因图上所绘田亩,依次排列,呈鱼鳞状,故名。随税粮多寡规定粮区,每区设大粮长四人,使集里甲耆民,丈量田亩并绘制鱼鳞图,其法与南宋时接近而略详,有总图、分图,且依县、州、府分别汇集成册,浙江布政司首先编造成功,遂推广各地。后历时稍久,图册所记已与实际情况有所不符,故自明中叶至清常加修订。清咸丰年间损坏很多,至同治五年苏南地区还曾重造。此图册是为官府摊派赋税的重要依据。【试题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明清时期的赋役征收的基本制度。
15、在回答此类名词解释的时候,一定要全面厘清制度的来龙去脉。另外,考生要了解:配合鱼鳞图册的是皇册。【知识模块】 明、清(鸦片战争前)19 【正确答案】 大礼仪是明嘉靖年间确定兴献王朱佑杭尊号的争论,因系朝廷礼法之至大者,故名。正德十六年,武宗死,无子,兴献王长子朱厚璁即皇帝位,下令礼臣议其生父朱祜杭尊号。以首辅杨廷和、礼部尚书毛澄为首的朝臣主尊孝宗为皇考,朱祐杬为皇叔父;观政进士张璁、南京刑部主事桂萼等迎合上意,议尊朱祐杬为皇考。双方争论激烈。嘉靖三年四月,追尊世宗父母。朝臣二百余人跪于左顺门前力争,激怒世宗,下狱者一百三十四人,廷杖而死者十六人。这一事件对嘉靖朝政治影响颇大。【试题解析】 大礼
16、仪之争事件前后延续了十余年,对明朝政治产生了深刻影响。首辅专权和内阁纷争,使得朝廷政治相当混乱。不仅使得嘉、万时期的政治缺乏应有的连续性,还造成了王朝士大夫之间党同伐异之风。考生应该能够完整地表述事件起因、经过、结果以及影响。【知识模块】 明、清(鸦片战争前)20 【正确答案】 是明代国家大事的决策处理程序。明宣德年间,内阁的地位显著上升。内阁的主要工作,从过去比较空泛的“参预机务” 转变为固定的票拟,即代替皇帝阅读臣僚章奏,草拟处理意见,“用小票墨书,贴各疏面上进” ,亦谓“条旨”。自此票拟逐渐成为内阁最重要和制度化的职掌。票拟进呈皇帝裁决,皇帝用红笔在奏章和票拟上批答,称为批红。对票拟内容
17、不同意时,皇帝可以加以改动或发还内阁令其再拟,称为“ 改票”。批红权后多交由司礼监秉笔太监。【试题解析】 明太祖废相后,票拟、批红是明代在制度探索过程中出现的制度创建,使得内阁的权力职掌逐渐固定化、制度化,对于明中后期的政局以及清代的制度都有重要的影响。【知识模块】 明、清(鸦片战争前)21 【正确答案】 明万历四十六年,努尔哈赤以“七大恨” 誓师伐明。明廷以杨镐为辽东经略,出镇辽东。次年,以十万余人分四路出师,想一举消灭后金。四路军为山海关总兵杜松、辽东总兵李如柏、开原总兵马林和辽阳总兵刘铤,以杜松部为主力。明军企图以“ 分进合击 ”取胜,但由于杜松轻敌,在萨尔浒遇伏,全军覆没。继而马林败逃
18、开原,刘铤力战死,仅李如柏全师而退。萨尔浒之役以四路明军三路遭全歼而结束。经此一役,努尔哈赤在东北的地位更加巩固,而明朝在辽东的统治愈趋动摇。后金牢牢掌握着对明战争的主动权。【试题解析】 萨尔浒之役是后金对明战争的转折点,是明清史阶段比较重要的内容,在往年各高校单独命题时经常作为名词解释的形式出现。【知识模块】 明、清(鸦片战争前)22 【正确答案】 清康熙帝为加强北方边防和对喀尔喀蒙古的管理,于康熙三十年在多伦诺尔与蒙古各部贵族进行的会盟。当时,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进攻喀尔喀蒙古,喀尔喀蒙古三部 10 万众南下投清。康熙帝为安置喀尔喀蒙古,并加强对其管理,遂决定于多伦举行会盟。康熙帝于御营殿帐
19、依次召见内蒙古、外蒙古王公贵族,并赐宴。次日,召集土谢图汗察珲多尔济、哲布尊丹巴等 35 名喀尔喀三部贵族会盟。主要内容为:规定喀尔喀蒙古须遵行清廷的法令;令土谢图汗察珲多尔济等具疏请罪,以结束喀尔喀蒙古内部纷争;废除喀尔喀三部旧有济农、诺颜等名号,留汗号,依次授以汗、亲王、郡王、贝勒等爵位;依 49 旗例编族,分左中右三路,设盟,实行盟旗制度。此次会盟,改善了喀尔喀蒙古各部与清之间的关系,并使清王朝对漠北地区的管辖得到加强。【试题解析】 多伦会盟是清朝民族关系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通过会盟确立了清朝对漠北蒙古的正式管辖,大力发展满蒙贵族的姻亲关系,对于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有着积极贡献。【知识模
20、块】 明、清(鸦片战争前)23 【正确答案】 也称改土设流、改土为流、改土易流。明清时对以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为主之地方行政制度的改革。即废除自元代以来世袭之土官,而代之以流官的统治。始于明洪武二十八年,时云南越州土知州因作乱被斩,乃废土州,置越州卫。其后时有此举,而规模较大者,一为永乐时平贵州思南、思州两宣慰使之乱;一为万历时平四川播州宣慰使之叛。清雍正年间,由云贵总督鄂尔泰主持的改流,乃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涉及云南、广西、贵州等五省。在改流地区,清政府设兵驻防,实行屯田,兴办学校,编造户口,废除过去土司残暴统治,杜绝土司之间之纷争,促进边远地区与内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加强了中央对边远地区的控
21、制。但直至清末,土司制度在一些地区仍然存在。【试题解析】 考生要认识到:改土归流不仅是清朝的实践,在明朝时就已经实行,不要由于重点强调清,而忽视了明的改土归流;用兵土司的种种残暴行为给各族人民带来灾难,但是有利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生产发展,人民生活改善,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统一。【知识模块】 明、清(鸦片战争前)24 【正确答案】 是十部书名中带有“通” 字的古典文献。最初有唐代杜佑所撰的通典,后有宋代郑樵所撰的通志,元代马端临所撰的文献通考,清高宗敕撰的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清朝通典清朝通志清朝文献通考和近代刘锦藻所撰的清朝续文献通考后人称之为“十通” 。它是一套有关中国历代典章制度的大型工具书。
22、其内容包含了上起远古时期下至清朝末年历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制度方面的资料,共计两千七百多卷,约两千八百万字,内容广博,规模宏大。其中的通典通志和文献通考成就最高,在中国史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史学研究人士必备的工具书。【试题解析】 “十通”系统完整地记录了中国历代典章制度沿革发展。“十通”再加上汇编某一朝代各项经济、政治、社会制度的会要,如唐会要、宋会要等,统称为“典志”。【知识模块】 明、清(鸦片战争前)三、史料分析题29-30 小题,每小题 30 分,共 60 分。【知识模块】 明、清(鸦片战争前)25 【正确答案】 通过材料一可以看到人口压力在康乾盛世的起步阶段就已经隐然显现
23、,到了乾隆中期,18 世纪 60 年代以后负面作用日益严重。出现人口问题的原因是:平定三藩之后到乾隆三十九年清水教起义,一百多年的和平时期保证了社会稳定;这一个时期的国家统计效率提高;国家传统的社会结构,文化特点起着重要的影响;制度改革,摊丁入亩,人民不再考虑隐瞒户口;气候条件适宜;食物结构发生改变,传播新品种。【知识模块】 明、清(鸦片战争前)26 【正确答案】 根据当时情况可以有如下对策:以鼓励垦荒为主,辅以兴修水利、轻徭薄赋、完善仓储赈济制度等,以达到最大限度增加土地资源,养活被现有耕地挤压出去的过剩人口的目的;发展工商业、城镇服务型行业和农村手工业以及其他副业来吸纳过剩人口,这是摆脱了
24、传统思路的以工业化和城镇化解决人口压力的崭新对策;还有海外移民和海外殖民的特殊途径。【知识模块】 明、清(鸦片战争前)27 【正确答案】 康雍乾时代国家为了缓和人口压力,最终采取了以垦荒为主的传统型对策。通过政策、法律手段进行规定。政策手段,对于零星土地“概免升课” ;法律手段上规定,过去开垦的土地隐匿下来,禁止各省清丈土地,不许举报隐匿。这策略不是积极的进取的,而是默许、消极的,但是非常有效、务实。其效果:国家财政并未随着土地的开垦而增加,而是将开垦利益让给因人口压力被排挤出来的移民。但是有一定的局限性,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经济增长方式是粗放型的,只是量的积累,在质的方面,产品结构没有改变
25、,发展没有潜力、后劲。【试题解析】 18 世纪的人口问题、物价的持续上涨和失去制衡的专制皇权是康乾盛世的三大隐患,清朝衰败的根源也在于此。考生应该能够准确把握其原因、影响、背景。【知识模块】 明、清(鸦片战争前)四、简答题31-34 小题,每小题 30 分,共 120 分。28 【正确答案】 明初废除宰相之后,皇帝的日常工作大为增加,疲于应付,挑选一些官员承担秘书、顾问工作,辅佐理政形成固定的秘书咨询机构,即内阁。(1)内阁在明太祖时即有萌芽。废相不久设立“ 四辅官” ,后改设殿阁大学士,皆轮值备问,自此秘书官员常设,渐有内阁之称。(2)仁宗、宣宗到英宗正统前期,内阁的地位有了显著上升。此时内
26、阁的主要工作从过去的“ 参预机务, 转变为固定的“ 票拟”,自此票拟逐渐成为内阁最重要和制度化的职掌。法定角色仍不过相当于皇帝的秘书处。(3)正统以下,内阁制度继续发展。内阁大学士排名有了先后,开始有了“首辅”的尊称,在朝廷的地位,内阁逐渐在部、阁之争中占得上风。(4)从嘉靖继位起,内阁首辅在朝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权势更重。与此相关的,阁臣之间围绕首辅位置的倾轧争夺愈演愈烈。从张居正死后直到明亡,内阁大臣基本上碌碌无为,内阁政治的黄金时期已经结束。从严格意义上说,内阁不能与此前的宰相等同:(1)内阁制度上只是承担秘书、顾问工作,虽有议政之权,而无监督百官执行之权,不能指挥六部。(2)内阁的议政权
27、也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其票拟是否生效,要取决于皇帝的批红。(3)内阁议政带有很大的被动色彩,主要是被动接受顾问,缺乏向皇帝主动建议权。(4)在明朝大部分时间,内阁未被看作正式机构,而只是临时性的办公场所。总之,内阁最多只具有“ 准宰相 ”的性质。【试题解析】 明朝内阁制度和宦官在国家政务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共同成为明朝上层权力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内阁制在明朝政治生活中的作用不言而喻,如果考查明朝的政治就必须涉及,考生应该重点关注。【知识模块】 明、清(鸦片战争前)29 【正确答案】 康熙帝的高明之处在于不满足于当时疆域的现状,此时“中国” 的概念突破了此前汉王朝疆域范围。康熙为了稳定和巩固国
28、家疆域进行了不懈的努力:(1)平定三藩。康熙十二年批准尚可喜撤藩,吴三桂遂起兵造反,尚之信、耿精忠先后响应,史称“ 三藩之乱 ”。康熙二十年清军进军云南,三藩彻底失败。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提高了汉族官僚在清政权中的地位,提高了康熙的权威。(2)化解明遗民的反满情绪,对遗民做统战工作。争取了新一代知识分子对清的认同,军事征服不能决定战争的胜负,战争之后采用政治手段来解决问题。(3)统一台湾,开放海禁。康熙二十三年,施琅率军打败台湾水师,郑克爽请降,台湾复归大陆。开放六省海禁,开设江、浙、闽、粤四海关。康熙二十四年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4)中俄签订 尼布楚条约,划定中俄东段边界。两次雅克萨之战打败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这是中俄两国第一个平等条约,维护了中俄边界 100 多年的稳定。(5)统一漠北,三次亲征朔漠。康熙二十九年、三十五年、三十六年三次亲征,打败准噶尔。康熙三十年主持多伦会盟,安定了众蒙古。【试题解析】 康熙帝在位 61 年,为康乾盛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贡献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巩固统一”一直是考查的重点,还有关于康熙帝的评价也是一个经常涉及的题目。【知识模块】 明、清(鸦片战争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