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综合练习试卷37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刘芸 文档编号:849317 上传时间:2019-02-2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类试卷]综合练习试卷37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考研类试卷]综合练习试卷37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考研类试卷]综合练习试卷37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考研类试卷]综合练习试卷37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考研类试卷]综合练习试卷37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综合练习试卷 37 及答案与解析一、名词解释1 head start2 性别认同3 新皮亚杰学派4 两难故事5 自我效能感6 创造性思维7 教育心理学(educational psychology)8 迁移9 行为目标10 心智技能(mental skill)二、简答题11 简述自我效能感对行为活动的作用。12 维果斯基的发展观与皮亚杰的发展观的异同,及两种理论对教学实践的启示。13 简述发现学习。14 简述价值观、态度、品德及其相互关系。三、论述题15 举例说明艾利斯情绪调节的 ABC 理论。16 下面是一位 14 岁男生的日记摘抄,试分析日记内容反映的初中生的典型心理特点。大人们常说“ 少

2、年不识愁滋味 ”,其实他们并不了解我们。不到两年,我长高了,吃得多了,有了自己的主见,而不再是“小小少年” 。但是在父母眼里,我仍然还是个孩子,逛公园、逛商店或外出散步,妈妈还是像过去一样,拉着我的手,生怕我会走丢似的。要是被同学看见了,真是丢死人了。更让我苦恼的是,妈妈总是事无巨细地管着我,每天骑车上学,妈妈总是不断地唠叨:“马路上多加小心 ”;晚上做完作业,刚打开电视想看看体育新闻,妈妈又会问;“作业做完了吗 ?早点休息,明天一大早还得上学呢!”运动鞋想买阿迪达斯的,妈妈却非要买耐克的走进教室,我总觉得有几十双眼睛在盯着我,跟女同学打个招呼会感到脸红心跳;一次考试取得好成绩会欣喜若狂,一次

3、小考考砸了会垂头丧气;为了一个小问题,会与同学争得面红耳赤;当答不出老师的提问时,又会觉得羞愧难当在同学的眼中,我帅吗?在老师和同学的心目中。我是一个好学生吗? 尽管有这么多烦恼,父母却浑然不知,有时候想和他们交流,但又总觉得有些难以启齿。真不知道该向谁诉说。仔细观察班上其他同学,虽然他们表面上显得若无其事,但似乎又都与我有同样的问题、困惑和迷茫综合练习试卷 37 答案与解析一、名词解释1 【正确答案】 提前教育、领先,提前教育是指对 06 岁特别是 03 岁小儿进行有组织、有目的的丰富环境的教育活动,其目的是为了开发婴幼儿的潜能。婴幼儿潜能开发包括身心两个方面,即身体潜能的开发和心智潜能的开

4、发,后者又可分为智慧潜能的开发与人格潜能的开发与培养。2 【正确答案】 性别认同是指对一个人在基本生物学特性上属于男或女的认知和接受,即理解性别。完整的性别概念包括两个基本成分,一是性别同一性,二是性别恒常性。(1)性别同一性指对自己性别的辨认和理解,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知道自己是男性还是女性,儿童在 3 岁左右就能达到性别的同一性。(2)性别恒常性指对一个人性别不变性的了解和认识。包括三方面的内容:性别的时间恒常性,也称性别的稳定性,指知道一个人的性别不会随时间或年龄而发生变化;性别的情境恒常性,也称性别的一致性,指知道一个人的性别不会随其服饰、发型及所从事的活动而发生变化;性别的非动机性,指

5、知道一个人的性别不会随其愿望而改变。研究表明,幼儿达到性别稳定性的平均年龄是 4 岁左右,达到性别一致性的年龄是 5 岁左右。研究还表明,幼儿首先获得的是关于自己的性别恒常性,然后是关于其他同性别儿童的性别恒常性,最后是关于其他异性儿童的性别恒常性。【知识模块】 综合3 【正确答案】 新皮亚杰学派是相对于皮亚杰学派而言。主要观点是恢复了日内瓦大学重视教育研究的传统;不仅仅追求心理学理论研究的科学价值,而更重要的是重视应用的研究;不赞成只研究认知的发展,而是要求把儿童心理发展当作一个整体来研究;试图创设几个变量相互作用的情景,给儿童提供分析、抽取、鉴别客体属性的机会,从而强调被试在实验过程中的作

6、用。目前还没有形成明确的体系。【知识模块】 综合4 【正确答案】 两难故事是柯尔伯格用来研究柯尔伯格研究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一种方法。柯尔伯格采用道德两难故事,与 1016 岁儿童进行道德谈话。两难故事创设了一种道德两难情境,要求儿童作出选择。人的行动是应该遵从规则和权威,还是应该遵从与此相冲突的他人的需要与利益?经典的两难故事为:一个名叫海因茨的人,需要一种昂贵的特效药来挽救生命垂危的妻子。他向发明并控制这种药的药剂师提出先付一半的钱,另一半以后再付,却遭到药剂师的拒绝。海因茨为挽救妻子,若偷取药品就违背了社会“不许偷盗” 的规则;若遵守社会规则,就使妻子等死。柯尔伯格依据儿童对遵从规则还是服

7、从需要的行为选择,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划分为三种水平、六个阶段。【知识模块】 综合5 【正确答案】 自我效能感是班杜拉在社会学习理论中提出的一个概念。是人们对自己在特定情景中是否有能力操作行为的预期。班杜拉在他的动机理论中指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和先行因素的影响。他进一步把预期分为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结果预期是指个体关于某种行为可引起某种具体结果的信念;效能预期是指自己是否具有引发某一结果的能力的信念。自我效能感本质上就是效能预期,表现为个体对自己能力的自信程度。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主要有: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替代经验、言语劝说和情绪唤醒等。自我效能感具有一些功能;决定人们对活动的选

8、择及对该活动的坚持性;影响人们在困难面前的态度;影响新行为的获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影响活动的情绪。【知识模块】 综合6 【正确答案】 创造性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最高表现。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心理过程,人借助思维反映现实的对象和现实的本质特征,并提示现象与事实之中及它们之间的各种联系。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而思维能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与常规思维相对而言。创造性思维具有多向性、变通性,批判性和直觉性,具有发散思维的能力,取得的思维成果具有创造性,往往以“奇” 、“异”制胜。【知识模块】 综合7 【正确答案】 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研

9、究教与学的情境中人的心理现象及其交互作用规律的科学,包括受教育者在学习中掌握知识及技能、发展智力及个性、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和发展规律,以及教育者在教学中如何运用这些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有效教育的各种心理规律。【知识模块】 综合8 【正确答案】 迁移指先前的学习会对当前的学习产生影响,或者当前的学习会对先前的学习产生影响。这种影响有两种:一种是能起积极促进作用的,叫正迁移;一种是会有消极干扰作用的,叫负迁移。迁移的原理是客观事物之间普遍存在的联系,以及客观事物之间的互相制约性。迁移的方法就是通过类比推理,沟通新旧事物之间的联系,通过比较、分析、综合,然后对事物进行抽象、概括。教

10、学中就是要促进学生的正迁移,尽量减少负迁移。【知识模块】 综合9 【正确答案】 行为目标是教学目标的一种,是把学校要达成的教育目标,以具体的行为方式的形式加以陈述,指明教学活动结束后在学生身上发生的行为变化。行为目标以学生的行为表现作为叙述,与一般以教师活动或教材内容等叙述的目标不同。行为目标的设计,旨在目标的具体化和可操作性,用泰勒的话说是为了“有助于选择学习经验和指导教学”。行为目标是随着课程研究领域的独立而出现并逐步发展、完善起来的课程目标模式。【知识模块】 综合10 【正确答案】 心智技能即“智力技能” ,是一种调节和控制心智活动的经验,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它具有对

11、象的观念性、过程的内潜性和结构的简缩性等特点。广义的心智技能指个体表现在求学、做事等各方面的聪明才智。狭义的心智技能指智力测验测到的能力。心智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区别于本能。它是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基础上,主体通过动作经验的内化而形成的。【知识模块】 综合二、简答题11 【正确答案】 自我效能感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最早提出,指人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它与自我能力感同义。(1)自我效能感的内涵班杜拉指出,自我效能感是人对自己行为效果的期待。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的影响。行为的结果因素。即通常所说的强化,但是班杜拉关于强化的看法不同于传统

12、的行为主义理论,他把强化分为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通过一定的榜样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或学习倾向)和自我强化三种。行为的先行因素。班杜拉认为,行为出现的原因不是随后的强化,而是人在认知到行为与强化之间的相倚关系之后产生的对下一步强化的期待,这成为决定行为的先行因素。期待分为结果期待和效果期待两种。结果期待是指人对自己的某一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强化) 的推测。效果期待即自我效能感。(2)自我效能感对行为活动的作用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对行为活动具有以下作用:决定人们对活动的选择,以及进行该活动的坚持性。自我效能感高的人倾向于选择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在困难面前能坚持自己的行为。影响人们在困难面前的态度

13、。自我效能感高的人敢于面对困难,有高昂的斗志,相信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可以克服困难。影响活动时的情绪。自我效能感高的人热情开朗,情绪饱满,富有自信心。12 【正确答案】 (1)相同点都强调主体的活动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都强调主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2)不同点皮亚杰认为个体发展是生物适应的过程,强调人的自然本性;维果斯基认为个体发展受社会文化历史因素的制约,强调人的社会本性。在发展的关键问题上,皮亚杰认为发展的关键在于儿童的独立探索活动,成人的直接教育是不重要的;维果斯基则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认为环境、教育的质量决定着智力发展的质量。在发展是否存在阶段性上,皮亚杰认为儿童的发展存在阶段性;维果斯基认

14、为发展是连续的,没有绝对的阶段。在思维与语言的关系上,皮亚杰认为思维发展决定语言的发展;维果斯基认为语言的发展决定思维的发展。(3)对教学实践的启示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理论启发我们要重视社会文化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同时要探讨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由此确定合适的教学内容;另外还要注重学生知识的内化过程;皮亚杰的理论启发我们要对儿童的认知结构和知识建构过程进行深人的分析。根据儿童所处的不同的思维阶段来设计教育训练活动。【知识模块】 综合13 【正确答案】 (1)布鲁纳认为,发现是教育学生的主要手段,学生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最好方法是发现法。所谓发现法,就是教师向学生提出有关问题,引导学生学习、搜集有

15、关资料,通过积极思考,自己体会、“发现” 概念和原理。它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展探究性思维为目标,以基本材料为内容,使学生通过再发现的步骤来进行学习的教学方法。一般来说,发现法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提出和明确使学生感兴趣的问题。第二,使学生对问题体验到某种程度的不确定性,以激发探究的欲望。第三,提供解决问题的各种假设。第四,协助学生搜集和组织可用于做结论的资料。第五,组织学生审查有关资料,得出应有结论。第六,引导学生运用分析思维去验证结论,最终使问题得到解决。(2)由于布鲁纳认为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积极的探究者,因此,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帮助学生形成一种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

16、现成的知识,在于促进学生自己去思考并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在他看来,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鼓励学生有发现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帮助学生寻找新问题与已有知识的联系,训练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协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启发学生进行对比。(3)心理学研究和教学实践表明,发现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未知事物的兴趣,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内在动机和学习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自由回旋的余地,有利于掌握知识的体系和学习的方法,有利于学生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有利于知识、技能的巩固和迁移。由于发现法的有效性取决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丰富性和一定的思维能力,所以,一般来说,学生的年级越高,

17、越适宜使用发现法。(4)发现学习法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强调学习的认知过程,重视认知结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独立思考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这些思想都是应当充分肯定和提倡的。但是,发现法也有其不利的一面,如教学时间过长,降低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等等。【知识模块】 综合14 【正确答案】 价值观是个体对自然、社会、人生问题的带有根本性的总观点,它的形成是由人的知识水平、生活环境等因素决定的,同时受人的情感意志、理想动机、立场态度等个性因素所制约。价值观在高中阶段初步形成。态度是一个人对待某一事物的倾向性,通常表现为积极或消极、热情或冷淡、好或坏。科学素养中的态度是指一个人对待科学事物的倾向性,是积极的,还是消

18、极的;是热情的,还是冷淡的;是好的,还是坏的。学习态度是指学习者对学习较为持久的肯定或否定的行为倾向或内部反应的准备状态。品德指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形成和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固的特征。品德是一种反映形式,它具体体现为一定社会道德要求的个人意识和行为总体的特征。品德是人在实践活动中,在社会道德关系和道德舆论的作用下,在道德教育影响下形成的,它是社会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在发展儿童的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课程目标是相通的。品德就是付诸于行动的价值观。良好的态度有利于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学中就是要为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知识模块】 综合三、论述题15

19、 【正确答案】 情绪调节的 ABC 理论是艾利斯提出的一种用来进行情绪调节的理论。(1)艾利斯认为人的情绪的产生是一个被称作 ABC 的过程。A 是指诱发性事件(Activating events);B 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性事件后产生的信念(Beliefs),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 是指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后果(Consequence)。艾利斯认为 A 是引起 C 的间接原因,更直接的原因是 B,人们对事物的看法不同,会引起行为和情绪的不同。(2)例如:高考失败的学生容易得上抑郁症。高考失败是一个事件,是一桩既成的事实。抑郁症是学生情绪反应的结果。按照艾利斯的解释,高考

20、失败与抑郁症之间,并不能直接构成因果关系。学生对高考所持有的信念,或对自己高考失败后果的认知解释,才是引起情绪抑郁与心理异常的真正原因。学生在高考失败后,会分析失败的原因。如果把高考失败归因于自己的能力不够,或者平日学习努力程度不够,认为高考失败了自己就没有前途,对不起家长和老师,甚至觉得没脸见人,就会因自责而极度痛苦;反之,如果学生认为仅凭一次考试并不能说明自己的学习情况不良,况且人生取得成功的机会很多,并不一定只有上大学才有出路,通过自学也可以成材,就不会产生过多的自责,也就不会形成抑郁症。【知识模块】 综合16 【正确答案】 日记内容反映了初中生在青春期前后的自我意识、情绪情感和思维这三

21、方面的心理变化特点。(1)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评价的发展a自我评价的独立性增强,表现在有主见、注重同学和老师的评价。日记中写到:“有了自己的主见,而不再是小小少年” ,“答不出老师的提问时,会觉得羞愧难当”,等都说明这位少年在意老师和同学对他的评价和看法,希望自己可以在别人面前建立良好的形象。b对自己的评价更加全面,从关注生理的自我如关注身高、外貌等向心理的自我转变如关注自己的烦恼、感受,更多关注自己内心世界。日记中提到“我长高了,吃多了但是在父母眼里,我仍然是个孩子”,可以看出,该生不愿意让别人看到他妈妈对他像小孩子一样,他希望自己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情,做出判断。他在日记里问自己,“ 我帅

22、吗 ?我是一个好学生吗?”等等,说明他对自己的思考不仅仅停留在外表上,而且对自己有心理的自我的关注。自我体验的发展a成人感显著增强,感到自己已经长大成人,希望独立于父母,产生反抗心理。反抗性表现在和父母的关系上。初中生认为自己有能力在生活细节上作出决定,不再需要父母的意见。如日记中提到:他想买自己喜欢的鞋子,但是妈妈却买别的等,妈妈总是不断的唠叨让他注意很多事情,而他认为自己已经不是小孩子,有能力自己决定一些事情,希望独立于父母。b心理上出现闭锁性,很多事情难以启齿,无从倾诉。在日记的最后,该生写到“尽管有这么多烦恼,父母却浑然不知真不知道该向谁诉说。” 他认为老师、同学、父母都不理解他,并且

23、同学和他有一样的苦恼,他希望交流,但是又不知该如何和同学交流,因此表现出闭锁性。e自我体验更复杂、深刻,日记显示该学生对于自我的思考更加深人。他知道自己有许多苦恼、问题、困惑、迷茫,希望得到解决,他感觉别的同学和他面临相同的问题,他对自己表现出的行为有了进一步的思考,说明其自我体验更加复杂。(2)情绪情感的两极性特征强烈、狂暴与温和、平静共存。从日记中的许多情绪描述如“ 欣喜若狂、垂头丧气”“面红耳赤”等可以看出,同样的刺激在初中生那里引起更大的情绪反应,但这时的情绪表现较过去已不太开放和充分,并能适当的控制消极情绪。内向性和表现性共存。从“ 难以启齿”和希望倾诉之间的矛盾可以看出,初中生有时会隐蔽某些情绪。而在表露情绪时,自觉或不自觉的带上一定表演痕迹,失去了情绪表现的自然性。(3)思维中自我中心再度出现初中生思维中的自我中心再度出现,在心理上,他们制造出了假想的观众。因此,感觉每天就像生活在舞台上一样受到别人的欣赏或批评。初中生非常重视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所以要花很多时间和心力来应付这些假想的观众。如日记中提到感到有几十双眼睛在监督自己,因而常感到手足无措。【知识模块】 综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大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