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模拟试卷 5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如果对了解刚出生一个月大的婴儿认识和理解世界中的什么感兴趣,则会对心理学领域中的_感兴趣。( )(A)发展心理学(B)生物心理学(C)社会心理学(D)人格心理学2 大脑皮层上的颞叶是_中枢。( )(A)视觉(B)听觉(C)言语(D)感觉运动3 保持在人脑中的过去的体验或信息,平时虽不被觉知,但可由需要时复现或提取而达到觉知的意识状态这是( )(A)意识水平(B)前意识水平(C)潜意识水平(D)无意识水平4 人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加以处理并做出解释或判断的组织加工过程是( )(A)知觉整体性(B)知觉选择性(
2、C)知觉理解性(D)知觉恒常性5 下列哪个选项符合人对时间估计的规律?( )(A)活动内容贫乏枯燥,时间短估(B)活动内容丰富有趣,时间短估(C)活动内容贫乏枯燥,回忆时时间长估(D)活动内容丰富有趣,回忆时时间短估6 当人们在交谈中提到“ 黄山 ”时,头脑中重现迎客松的形象,这是( )(A)回忆(B)重现(C)表象(D)想象7 认为人与动物不同,人的行为主要受自我意识支配,有自我实现需要。这是_心理学派的观点。( )(A)行为主义(B)精神分析(C)认知(D)人本主义8 教师一边讲课,一边观察学生的反应的注意特性是( )(A)注意广度(B)注意稳定性(C)注意分配(D)注意转移9 嗅觉适宜刺
3、激必须具有挥发性,是因为( )(A)嗅觉器官位于鼻腔上膜(B)具有挥发性的物质才有气味(C)嗅觉器官位于鼻腔下膜(D)具有挥发性的物质才能作用于嗅细胞10 在实际需要时,能够迅速、灵活地提取信息以解决当前实际问题的记忆品质是( )(A)记忆准备性(B)记忆正确性(C)记忆持久性(D)记忆敏捷性11 当创造性活动接近突破时出现的心理状态是( )(A)创造性思维(B)创造性想象(C)灵感(D)空想12 问题解决效率受问题的难易和问题解决者情绪状态的影响,当在解决难度不大的问题时其动机水平应处于_水平。( )(A)强(B)弱(C)中等(D)偏低13 在出乎意料的紧张情况下所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是( )
4、(A)心境(B)激情(C)应激(D)焦虑14 “我行我素 ”、“固执己见”是和意志的_品质相反的表现。( )(A)自觉性(B)果敢性(C)坚韧性(D)自制力15 根据个性的竞争性划分性格类型的心理学家是( )(A)斯普兰格(B)培因和李波(C)列维托夫(D)阿德勒16 智力的核心成分是( )(A)观察能力(B)记忆能力(C)创造能力(D)抽象概括能力17 一个人的稳定态度与习惯化行为方式相结合的个性心理特征是( )(A)动机(B)气质(C)能力(D)性格18 从注意品质来看,“ 一心二用 ”是( )(A)不可能的(B)不良品质(C)无条件的(D)有条件的19 好奇心、新异感、成就感及成功的喜悦
5、感等属于人的下列哪种情感?( )(A)道德感(B)美感(C)理智感(D)荣誉感20 皮亚杰所说的守恒是指( )(A)客体永久性(B)不论事物的形态如何变化,儿童都知道其本质是不变的(C)物质的总能量是不变的(D)物质的形态不会改变21 在较短的相同的时段内,同时考察不同年龄组群被试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发展水平,以了解随年龄增长被试组间的心理变化。这种研究方式称为( )(A)纵向研究(B)横断研究(C)个案研究(D)交叉设计研究22 泛灵论是指( )(A)儿童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B)儿童认为所有动物都是有生命的(C)儿童认为所有生物都是有生命的(D)儿童的思维还没有掌握守恒的概念23 客
6、体永久性是指( )(A)客体是永久存在的(B)前运算阶段儿童具有的思维特征(C)客体的耐用性(D)当某一客体从儿童视野中消失时,儿童知道该客体并非不存在了24 主体按新刺激的要求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或创造新的认知结构,以适应环境的需要。这个过程在皮亚杰学说中称为( )(A)图示(B)同化(C)顺应(D)平衡25 儿童主要凭借感知和运动之间的关系获得动作经验,并形成了一些低级的行为图式以适应外部环境。这属于皮亚杰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 )(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26 婴幼儿在与成人的交往中,学会区分“你” 、“我”、“ 他”,根据奥苏伯尔的学习分类,这里
7、发生的学习实质上是( )(A)符号表征学习(B)概念学习(C)命题学习(D)接受学习27 学习外语时,本国语的语音具有_作用。( )(A)正迁移(B)负迁移(C)高原现象(D)反馈28 研究表明,学习成功的儿童往往对学习抱积极态度,学习屡受挫折的儿童对学习抱消极态度。这种现象的最合理的解释是( )(A)认知失调(B)经典条件反射(C)效果律(D)社会学习论29 下列情境中代表内在动机的情境是( )(A)课间休息时,小李回到教室里做作业(B)王老师对张华的单词测验成绩表示满意(C)校长在全校大会上宣布三好学生名单(D)陈英每天独自看几小时电视30 按照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法,学习者使用符号与环境相
8、互作用的能力称为( )(A)智慧技能(B)认知策略(C)言语信息(D)动作技能31 与学习活动本身相联系的学习动机属于( )(A)间接的远景性动机(B)直接的近景性动机(C)间接的近景性动机(D)直接的远景性动机32 注意的衰减模型和单通道模型的相同之处在于( )(A)都认为一些在非追随耳中呈现的重要信息受到激活后可被识别(B)都认为非追随耳的信息被彻底过滤掉了(C)都认为过滤器的位置处在初级分析和高级的意义分析之间(D)都认为到达高级分析水平的通道只有一条33 增加击中的奖励数会使( )(A)辨别力指数 d增加(B)判断标准 降低(C)判断标准 增加(D)辨别力指数 d降低34 两因素完全随
9、机试验设计中,下述计算自由度的公式中,哪一个是求误差项的?( )(A)npq-1(B) pq(n-1)(C) (p-1)(q-1)n(D)(p-1)(q-1)35 某研究者想以反应时为指标来研究人们对老年人是否存在偏见,可向他推荐的一种研究方法是( )(A)加因素法(B)减数法(C)开窗实验(D)内隐联想测验36 以下哪位科学家绘成了遗忘曲线?( )(A)弗洛伊德(B)马斯洛(C)华生(D)艾宾浩斯37 开窗实验可由汉弥尔顿(Hamilton,1977)和霍克基(Hockey,1981)的字母转换实验为例加以说明,在该实验中,如果看到“U+4”,被试的反应应该为( )(A)T(B) W(C)
10、Y(D)S38 内隐联想测验是对_进行测量。( )(A)内隐社会认知(B)内隐记忆(C)无意识想象(D)无意识推理39 某研究者想使用信号检测论方法考查新教师与老教师抓作弊学生的能力,在这里噪音是( )(A)新教师(B)老教师(C)没有作弊的学生(D)作弊的学生40 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记录被试在一般生活条件下的言语和行为表现,并以此分析心理发展特征和规律的研究方法是( )(A)实验法(B)访谈法(C)观察法(D)问卷法41 “材料呈现方式对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影响”一文标题显示,作为自变量的是( )(A)材料性质(B)材料数量(C)材料呈现方式(D)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42 涉及人类被试的实
11、验心理学研究应该遵循的伦理道德不包括( )(A)保障被试的知情同意权(B)保障被试的退出自由(C)保密原则(D)给被试一定的被试费用43 有一考察性别因素和三种教学方式教学效果差异的研究,实验是随机取样,随机分组,各组人数相同。请问用何统计分析方法处理结果?( )(A)区组设计的方差分析(B)裂区设计方差分析(C)析因设计方差分析(D)判别分析44 假设学生数学成绩服从正态分布,描述学生性别与数学成绩之间的相关用( )(A)积差相关(B)肯德尔相关(C)二列相关(D)点二列相关45 有一学生的成绩低于平均成绩一个标准差,请问他在该班的百分位等级是( )(A)16(B) 36(C) 50(D)8
12、446 计算列联相关系数的适应资料为( )(A)等级数据(B)计数数据(C)二分变量(D)等距数据47 数列 17.6,18.2,16.4,17.9,18.3,16.4,19.2,13.2,16.6 的四分位差是( )(A)0.5(B) 0.6(C) 0.9(D)1.248 已知 X 与 Y 的相关系数 r1=0.38,在 0.05 的水平上显著;A 与 B 的相关系数r2=0.18,在 0.05 的水平上不显著。则( )(A)r 1 与 r2 在 0.05 的水平上差异显著(B) T1 与 r2 在统计上肯定有显著差异(C)无法推知 r1 与 r2 在统计上差异是否显著(D)r 1 与 r2
13、 在统计上并不存在显著差异49 标准分数的均值和方差分别为( )(A)1 和 0(B) 0 和 0(C) 0 和 1(D)1 和 150 对于 HSD 检验和 Scheffe 检验,以下哪种说法是错误的?( )(A)两种检验都是事后检验(B) HSI)检验比 Scheffe 检验更敏感(C) HSD 检验只能用于 n 相等的情况(D)Scheffe 检验控制了族系(familywise)误差,因此犯类错误的风险较小51 下列哪一个是正相关的例子?( )(A)随着教育水平的降低,犯罪率逐渐增加(B)犯罪率不随人口的增加而增加(C)随着收入水平的较低,犯罪率逐渐增加(D)随着城市人口的减少,犯罪率
14、逐渐降低52 两个四选一的选择题,一考生全凭猜测,两个题全选对的概率为( )(A)0.025(B) 0.05(C) 0.0625(D)0.553 在一个负偏态的分布当中( )(A)中数大于众数(B)中数小于平均数(C)平均数大于众数(D)中数大于平均数54 王立在这次的期末考试中,年级排名第 25,参加考试者共 1000 名学生,王立的百分等级为( )(A)97.55(B) 90(C) 75(D)2555 先将总体分为若干层次或子总体,然后独立、随机地从每一层次选取样本,该取样方法是( )(A)简单随机抽样(B)分组抽样(C)系统抽样(D)分层抽样56 如果测验的目的在于选出 10%的差生进行
15、补习,则测验合适的难度应为( )(A)0.9(B) 0.5(C) 0.2(D)0.157 T 分数是( )(A)以 57 为均数,10 为一个标准差(B)以 60 为均数,10 为一个标准差(C)以 50 为均数,10 为一个标准差(D)以 55 为均数,10 为一个标准差58 对于选择题而言,P 值一般应 _概率水平。( )(A)等于(B)大于(C)小于(D)不考虑59 年级当量是指( )(A)儿童智力水平所能上学的年级(B)年级量表,即测验结果说明属于哪一年级的水平(C)儿童成绩在年级中所处的位置(D)智龄60 两次实施测验( )(A)间隔时间越长越好(B)间隔时间没有特殊要求(C)应连续
16、进行(D)间隔以 24 周为宜,最好不超过 6 个月61 以下哪一项不属于等值的操作定义?( )(A)样本组间随机性(B)等价性(C)对称性(D)样本组间一致性62 洛德(Lord)提出在学绩测验中,为了保证其可靠性,各类选择题的理想平均难度为:五择一测题,0.70;四择一测题,0.74;三择一测题,0.77;二择一题为( )(A)0.78(B) 0.79(C) 0.85(D)0.963 一个包括 40 个题目的测验信度为 0.80,欲将信度提高到 0.90,通过斯皮尔曼一布朗公式的导出公式计算出至少应增加_个题数。( )(A)40(B) 60(C) 100(D)5064 格赛尔发展程序表的主
17、要特点是( )(A)2 个月6 岁儿童适用(B)包括动作行为、适应行为、语言行为、个人以及与人们交往的行为(C)包括心理量表、动作量表、行为记录(D)检验小儿是否有行为异常或神经系统障碍时可当辅助工具65 下列测验中属于自陈量表测量的是( )(A)主题统觉测验(B)卜氏儿童社会行为量表(C)品格教育测验(CEI)(D)16 种人格因素测验(16PF)二、多选题66 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的区别有( )(A)短时记忆无需意识参与(B)长时记忆中的信息不易受干扰(C)短时记忆不采用意义编码(D)长时记忆中的信息不易消退67 环境刺激提供的物理线索有( )(A)遮挡(B)几何透视(C)阴影(D)运动视差
18、68 瞬时记忆是以_的形式保持信息的。( )(A)刺激物的形象(B)感觉后像(C)语音(D)语义69 要提高统计结论的效度,要做到( )(A)必须保证数据的质量(B)要明确各种统计检验方法的基本假设和适用条件,选用适宜的统计程序(C)此外还应注意适当增大样本的容量(D)给变量下明确的操作定义,并制定相应的客观测量指标70 男女儿童在认知方面的差异表现在( )(A)性别差异有年龄倾向性(B)男女儿童的智力有不同的优势领域(C)幼儿时期男孩的智力略优于女孩,但不显著(D)当男性青春高峰期到来时,男性的智力开始逐渐优于女性71 根据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动机过程包括( )(A)直接强化(B)替代强化
19、(C)自我强化(D)间接强化72 实验信度的验证,包括( )(A)直接验证(B)系统验证(C)概念验证(D)内容验证73 实验中规定操作定义可以( )(A)使研究者的思考具体而清晰(B)增进科学研究者之间沟通的正确性(C)减少一门学科所用概念或变量的数目(D)使问题变简单了74 方差分析所满足的基本条件有( )(A)总体服从正态分布(B)变异的可加性(C)样本数必须大于两组(D)方差齐性75 关于系统抽样正确的有( )(A)在总体数目为 N 的情况下,选择 1/K 的被试作为样本,则可以在抽样范围内选择每个第 K 个人构成样本(B)系统抽样要求目标总体无序可排,无等级结构存在(C)如果发现排列
20、有某种内部规律,按规律取样(D)第一个第 K 个人从哪里数起,是随机的三、简答题76 简述马赫带(mach band)现象。77 简述皮格马利翁效应。78 什么是加因素法?79 简述单侧检验与双侧检验的区别和联系。四、综合题80 用你所知道的心理学知识,说明人的道德发展是怎样的。81 论述博克(Borke,1975) 的“农场景观”实验与皮亚杰的“三座山实验” 的异同。82 举例说明记忆的实验性分离现象。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模拟试卷 5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正确答案】 A2 【正确答案】 B3 【正确答案】 B4 【正确答案】 C5 【正确答案】 B6 【正确答案】
21、C7 【正确答案】 D8 【正确答案】 C9 【正确答案】 D10 【正确答案】 A11 【正确答案】 C12 【正确答案】 A13 【正确答案】 C14 【正确答案】 C15 【正确答案】 D16 【正确答案】 D17 【正确答案】 D18 【正确答案】 D19 【正确答案】 C20 【正确答案】 B21 【正确答案】 B22 【正确答案】 A23 【正确答案】 D24 【正确答案】 C25 【正确答案】 A26 【正确答案】 B27 【正确答案】 B28 【正确答案】 C29 【正确答案】 D30 【正确答案】 A31 【正确答案】 B32 【正确答案】 C33 【正确答案】 B34 【正
22、确答案】 B35 【正确答案】 D36 【正确答案】 D37 【正确答案】 C38 【正确答案】 A39 【正确答案】 C40 【正确答案】 C41 【正确答案】 C42 【正确答案】 D43 【正确答案】 C44 【正确答案】 D45 【正确答案】 A46 【正确答案】 B47 【正确答案】 C48 【正确答案】 C49 【正确答案】 C50 【正确答案】 D51 【正确答案】 D52 【正确答案】 B53 【正确答案】 D54 【正确答案】 A55 【正确答案】 D56 【正确答案】 A57 【正确答案】 C58 【正确答案】 B59 【正确答案】 B60 【正确答案】 D61 【正确答案
23、】 A62 【正确答案】 C63 【正确答案】 D64 【正确答案】 B65 【正确答案】 D二、多选题66 【正确答案】 B,D67 【正确答案】 A,B,C,D68 【正确答案】 A,B69 【正确答案】 A,B,C70 【正确答案】 A,B,D71 【正确答案】 A,B,C72 【正确答案】 A,B,C73 【正确答案】 A,C74 【正确答案】 A,B,D75 【正确答案】 A,B,D三、简答题76 【正确答案】 (1) 马赫带现象是指人们在明暗变化的边界上,常常在亮区看到一条更亮的光带,而在暗区看到一条更暗的线条的现象。从刺激的能量分布来看,亮区的明亮部分和暗区的黑暗部分在刺激的强度
24、上和该区的其他部分相同,而人们看到的明暗部分在边界处却出现了起伏现象。可见,马赫带不是由于刺激能量的实际分布不均产生的,而是由于神经网络对视觉信息进行加工的结果。(2) 可以用侧抑制来解释马赫带现象的产生。侧抑制是指相邻的感受器之间能够彼此抑制的现象,一个神经元兴奋时对附近神经元有抑制作用。一个区域的神经元通过自己的轴突旁支或中间的神经元互相连接,每一个神经元都可能抑制它附近的神经元。在马赫带现象中,视感受器中的神经元接受来自亮区的刺激,在一系列并行的神经通路中,某个通道兴奋,这就会抑制周围的通路,使其周围形成一个抑制带,从而免受邻近通路的干扰,那么,神经元对暗区刺激的感受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
25、所以,在明暗相差明显的边界,看到的亮区更亮,而暗区更暗了。马赫带现象可以增加事物的可识别性,使人易于形成迅速、正确、有效的感知觉。77 【正确答案】 (1) 皮格马利翁效应也称“ 罗森塔尔效应” 、“人际期望效应”,指教师对学生的殷切期望能够戏剧性的收到预期效果的一种社会心理效应。由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等人在著名的“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教师期望和小学生智力发展” 实验中发现并命名。(2) 实验中先对小学一至六年级学生进行了一次预测未来发展的智力测验,而后在各班随机抽取 20%的学生作为实验组,并向各班教师称这些学生是极具发展潜力的学生,其余 80%的学生作为控制组。8 个月后,对全体学生进行一
26、次同样的测验,发现一、二年级实验组较控制组的学生智力有很大的提高,其余两组差别不明显。他们认为,教师因受到实验者的暗示,对实验组的学生抱有很高的期望,并且有意无意中通过自己的态度、表情、关注、赞许等方式把隐含的期望传达给这些学生,学生则给老师积极的反馈;而这种反馈又激起教师更大的教育热情,维持其原有的期望水平并给予更多的关注。如此循环往复,以至这些学生的智力、学业成绩以及社会行为都朝着老师期望的方向良性发展。并借用古希腊神话中的人物皮格马利翁命名该现象。78 【正确答案】 认知心理学家斯腾伯格发展了唐德斯的减数法反应时逻辑,提出了加法法则,称之为加因素法。它不是对减数法反应时间的否定,而是减数
27、法的发展和延伸。(1) 斯腾伯格首先提出了加因素法的主要假设,即加因素法的实验逻辑。加因素法假设:如果两个因素有交互作用,那么它们是作用于同一个加工阶段的;而如果两个因素不存在交互作用,即相互独立,那么它们则作用于不同的加工阶段。斯腾伯格认为,人的信息加工过程是系列进行的而不是平行发生的。人的信息加工过程是由一系列有先后顺序的加工阶段组成的。这是加因素法的一个基本前提,加因素法的采用是在假定这个前提成立的条件下进行的。因此,在加因素法反应时间的实验中,研究者通常认定,完成一个作业所需的时间是这一系列信息加工阶段分别需要的时间总和。加因素法反应时间实验的逻辑是: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互相制约的,即
28、一个因素的效应可以改变另一因素的效应,那么这两个因素只作用于同一个信息加工阶段;而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分别独立的,即可以相加,那么这两个因素是各自作用于不同的加工阶段的。(2) 根据这个逻辑,在应用加因素法进行实验时,研究者在影响反应时间的各种因素(变量 )中找出其中独立的因素。如果发现可以影响完成作业所需时间的一些因素,那么单独地或成对地应用这些因素进行实验,就可以观察到完成作业时的时间变化。当两个实验因素影响两个不同的阶段时,它们将对总反应时间产生独立的效应,即不管一个因素的水平变化如何,另一个因素对反应时间的影响是恒定的,这样称两个因素的影响效应是相加的。加因素法就是这样通过探索有相加效
29、应的因素,来区分不同的加工阶段,从而尝试找出某信息加工的所有阶段,以推断整个的信息加工过程。可见,加因素法实验所侧重的,不是区分出每个阶段的加工时间,而是证实不同加工阶段的存在,以及辨认它们各自的前后顺序。(3) 斯腾伯格曾借助加因素法揭示了短时记忆提取过程的四个独立因素,并根据这四个独立因素,提出了短时记忆信息提取过程包含相应的四个独立加工阶段,即刺激编码阶段、顺序比较阶段、二择一的决策阶段和反应组织阶段。(4) 对于加因素法所依托的系列加工而不是平行加工的这个前提,一些心理学家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信息加工中是应该存在平行加工的可能的。加因素法首先假设信息加工是系列的,然后推测出信息加工的各
30、个加工阶段,这有一种循环论证的倾向。另一方面,关于加因素法反应时实验的逻辑,即能否应用可相加和相互制约的效应来确认信息加工的阶段,也遭到了众多研究者的质疑。相反,斯腾伯格用加因素法进行了一系列严谨的实验,并得出了一系列有力的实验结果。因此,不能因为这些质疑而否定加因素法的价值。79 【正确答案】 只强调差异性而不强调方向性的检验称为双侧检验。不仅强调差异性而且强调差异的方向性的检验称为单侧检验。 (1) 二者的联系如下: 遵循的基本统计学原理相同,二者都是遵循假设检验的基本原理即反证法,通过拒绝或接受原假设(虚无假设、零假设),来对备择假设(研究假设)进行取舍。 二者需遵循的假设检验步骤相同。
31、即均包括提出假设,选择待检验的统计量并计算其值,确定显著性水平即临界值,作出统计决断,报告结果等步骤。 (2) 二者的区别如下: (以样本平均数与总体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为例) 问题的提法不同。 双侧检验的提法是: 和已知常数 0 是否有显著性差异? 单侧检验的提法是: 是否显著高于已知常数 0(右侧检验)? 是否显著地低于已知常数 0(左侧检验)? 建立假设的形式不同。 双侧检验的原假设和备择假设为:H 0:=0,H1:0。 单侧检验的原假设和备择假设为:H 0:=0,H1: 0(右侧检验),或 H0:0,H 1: 0(左侧检验)。拒绝域不同。四、综合题80 【正确答案】 当今心理学关于道
32、德发展的研究主要有三大不同理论模型:道德的认知发展模型、道德发展的社会学习理论和道德发展的精神分析理论。(1) 认知发展心理学家认为道德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认知发展,并遵循一定的阶段次序,此理论的代表者有皮亚杰、柯尔伯格。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他将儿童道德的发展划分为 4 个阶段。a前道德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没有真正的道德概念,也不能把自己从他人中分化出来。b道德实在论阶段,也称为道德的他律阶段。此阶段中,儿童认为道德规则是由权威制定的,是绝对而不可改变的,因此他们对道德规则绝对遵从。他们判断行为的好坏只根据行为客观后果,而非意图或动机。判断人的行为时,不是好就是坏,且存在内在的公正
33、,认为惩罚是天意,违反规则就一定会受到惩罚,而不管是否被发现。C道德相对论阶段,也称道德的自律阶段。在此阶段,儿童认为规则不是绝对的,可以怀疑,可以改变。判断行为时,不只考虑行为的后果,还考虑行为的动机和意图。且能把自己置于别人的位置,判断不再绝对化。d青少年时期,对应于形式运算阶段,他们的道德推理开始超越个人的水平,开始关注社会和政治问题。道德发展趋于成熟。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模型。这是对皮亚杰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他认为人类道德的发展遵循三个可预测的水平,分别为前习俗、习俗和后习俗水平。前习俗水平,道德推理的前提是个体必须服务于自己的需要;习俗水平,道德推理的基础是社会系统,必须基于法律和规
34、章;后习俗水平,道德推理所基于的假设是每个人的价值、尊严和权利必须维持。每个水平又包含两个阶段,则一共划分为六个阶段。a他律道德阶段,认为道德来自于权力和权威。b个人主义、工具性目的和交换阶段,认为道德意味着寻求自身利益。C人际遵从阶段,认为道德就是使个体为他人所接纳,可以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认为两人问的共识比个人利益重要。遵从大多数人认为正确的行为。d法律和秩序阶段,认为合法的就是正确的,从维护社会系统的角度理解道德。e社会契约阶段,认为人的权利要先于法律,道德的基础是保护每个人的人权。f普遍的伦理原则阶段,认为道德是关乎个人良心的事情,从个人原则公道性的角度来理解道德决策。认为生命的意义
35、高于一切,对道德的认识提高到了人类尊严的高度。这两种理论均认为,道德的发展是认知技能发展和个体社会经验共同作用的结果。认知技能的发展促使儿童逐渐摆脱自我中心思维,评价道德时考虑更多的信息,促使其道德从他律阶段到自律阶段的转换。而社会经验使儿童认识到自己的观点有别于他人的观点,且对于他人的观点也可以提出疑问进行修改,从而使道德观由绝对权威向道德相对论发展。(2)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类道德的发展就是道德行为的发展过程,是渐进的过程。道德行为发展同其他行为一样为社会学习的产物。此理论认为道德习得的过程会受认知发展的影响,但他们更强调渚如强化、惩罚和观察学习等的环境机制,认为道德发生主要取决于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和个人经验。道德发展也同样是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替代强化与自我强化、观察和模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