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模拟试卷4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progressking105 文档编号:851139 上传时间:2019-02-22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模拟试卷4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模拟试卷4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模拟试卷4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模拟试卷4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模拟试卷4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考研政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模拟试卷 4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16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A)群众观点 (B)阶级斗争观点(C)生产力观点 (D)实践观点2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客体是指(A)主体实践和认识的对象 (B)主体创造出来的对象(C)外部自然界 (D)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3 恩格斯指出:“ 人的思维的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单独是自然界本身”,这说明(A)客体即客观对象是人类认识的出发点(B)认识是客体对主体的作用(C)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

2、中介而实现的(D)认识的内容和模式是由客体提供给主体的4 在认识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是(A)实践关系 (B)认识关系 (C)价值关系 (D)审美关系5 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是通过(A)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双向运动实现的 (B)物质实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实现的(C)精神和物质的相互作用实现的 (D)主体自身的创造性活动所实现的6 “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这表明(A)人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B)人的感觉能力决定认识的产生和发展(C)人的认识能力是因人的生理结构决定的(D)事物因人的感觉而存在7 列宁

3、说:“ 人的实践经过亿万次的重复,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式固定下来。这些式正是(而且只是) ,由于亿万次的重复才有先入之见的巩固性和公理的性质。”以下选项中与这段话的含义不相符合的是(A)逻辑的式是人脑中固有的(B)主体用以加工客体信息的各种思维模式来源于实践(C)逻辑格式是合规律的实践活动在人们头脑中的积淀而形成的(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8 未来学家尼葛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 从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实践高于认识。实践高于理论认识,因为实践具有(A)普遍有效性 (B)客观规律性 (C)主体能动性 (D)直接现实性9 牛顿有一句名言:“ 假若我能比别人

4、瞭望得略为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这句话表明,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否认学习间接经验的重要性。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是(A)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B)认识的“源” 和“ 流”的关系(C)主观和客观的关系 (D)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10 列宁说,“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 ,这句话应理解为(A)革命运动是由革命理论派生的 (B)革命理论是革命运动的基础(C)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最终决定作用 (D)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重要指导作用11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A)主体对各种认识要素的建构 (B)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主体对客体本质的内省 (D)主体

5、对客体信息的选择12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反映的是(A)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B)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对立(C)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D)形而上学与辩证法的对立13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下列不属于理性认识的是(A)概念 (B)推理 (C)表象 (D)假说14 “对于同一句格言,出自饱经风霜的老年人之口与出自缺乏阅历的青少年之口,其内涵是不同的。” 这反映了(A)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B)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指导(C)认识起源于感觉、经验 (D)理性认识要通过感性认识来说明15 “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贩卖矿物的商

6、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和特性;他没有矿物学的感觉。”从哲学上讲,这段话说明(A)人的感觉是先验的 (B)人的感觉从经验中来(C)人的感觉具有主体性 (D)事物的本质取决于人16 根据认识的发展规律,在认识的“熟知” 与“真知”问题上的正确观点是(A)熟知即真知 (B)熟知不等于真知(C)熟知起源于真知 (D)熟知必然转化为真知17 “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从哲学上讲,这句话强调(A)人们对每一件事物都要细心观察 (B)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的指导(C)人们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性 (D)人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18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在于(A)感性认识

7、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B)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抽象思维(C)感性认识来源于感性具体,理性认识产生于理性具体(D)感性认识包含错误,理性认识则完全正确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34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19 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其中(A)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B)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C)客体是一切客观事物(D)主体是指一切人20 主体认识活动包含选择、建构等成分,这里的选择和建构是指(A)

8、以对客体的反映为基础(B)主体在认识活动中对客体信息的选择、重构(C)在主观范围内的选择、建构(D)在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中主体对客体的选择、重构21 实践的客体是进入主体活动的领域同主体发生功能性关系,成为主体活动所指向的客观事物,客体的基本类型有(A)自然形式的客体 (B)社会形式的客体(C)一切客观事物 (D)精神形式的客体22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A)实践关系 (B)认识关系 (C)价值关系 (D)主从关系23 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主要包括(A)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B)实践主体按照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通过一定的实践手段作用于客体(C)通过反馈

9、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D)区分实践活动的主体和客体24 下列关于实践的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主体是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B)客体是主体的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的一切对象(C)主体能够认识、利用、改造和欣赏客体(D)客体本身的状况和规律又制约和限定着主体的所有活动25 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具有同构性。下列选项中正确说明这种同构性的是(A)两种活动的基本要素都是主体、客体以及连接二者的中介(B)两种活动都是主体运用一定的手段作用于客体(C)两种活动都是以主体实际改变客体、占有客体为目的的活动(D)两种活动都表现为主体和客体按一定方式实现的相互作

10、用26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27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因为(A)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B)实践为认识提供可能(C)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D)主体用于加工客体信息的各种思维模式也来源于实践28 列宁说:“ 实践高于(理论的 )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并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这是说,实践所以高于认识是因为(A)实践包含着认识,而认识不能包含实践 (B)实践是实现思想目的的感性物质活动(C)实践是认识的根源,认识是实践的产物 (D)实践可以离开理论认识的指

11、导29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A)世界的可知性 (B)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C)认识起源于经验 (D)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30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在继承了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的合理前提的同时,又克服了它的严重缺陷。表现在(A)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 (B)把阶级斗争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C)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 (D)把群众观点引入了认识论31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种能动反映具有的特点是(A)摹写性 (B)创造性 (C)重复性 (D)规律性32 创造性从根本上把人的反映与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活动区别开来,它是反映的能动性的基本标志。反

12、映的创造性表现在人(A)不仅是客观事物的“摹本” ,而且为改造客观事物提供“ 蓝图”(B)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发展规律,而且还能进一步改变事物的发展规律(C)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现在,而且能够进一步揭示事物的过去和未来(D)不仅能够反映现实中的事物,而且能够塑造出现实中并不存在的事物33 鲁迅说:“ 从红楼梦 中,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官闱秘事”,这说明(A)认识活动具有主体性 (B)认识结果完全是认识主体决定的(C)认识结果的正确与否是因人而异的 (D)认识结果受到主体的影响34 下列命题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是(A)我思故我在 (B)存在就是被

13、感知(C)物是绝对观念的外化 (D)万物皆备于我35 下列命题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哲学观点的是(A)物是感觉的复合 (B)世界是观念的集合(C)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异化 (D)世界是上帝意志的创造物36 黑格尔认为,万事万物是“绝对精神” 的派生物;朱熹提出, “理在事先”,“ 未有天地万物已有天地万物之理”;柏拉图则认为,现实世界是“ 理念世界”的影子。对此三人的观点理解正确的有(A)都属于唯心主义 (B)都属于主观唯心主义(C)都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D)都属于机械唯物主义37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辩证过程是(A)从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的发展 (B)从间接经验到直接经验的转化(C)实践 认

14、识实践的无限循环 (D)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38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的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个论断揭示了(A)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B)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C)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D)认识过程的总的规律39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联系。表现在(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辩证统一40 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

15、,就会导致(A)唯理论 (B)诡辩论 (C)经验论 (D)宿命论41 “凡是亲眼所见的都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这个命题(A)夸大了感觉在认识中的作用。将感觉与事实相混淆(B)忽视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C)在理论上容易导致主观唯心主义(D)在实际生活中容易产生荒谬的判断42 古希腊有位哲人说:“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 ,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应该是(A)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升华(B)感性认识只能解决现象问题,理性认识才能解决本质问题(C)离开理性的感性是盲目的,甚至会歪曲事物的真相(D)感性认识对正确认识事物是没有意义的43 “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

16、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表明(A)感性认识不可靠 (B)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相互联系、相互依赖(C)感性认识应该上升到理性认识 (D)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根本对立44 “尽信书,不如无书 ”,与这句话在内涵上相一致的名言还有(A)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B)无感性的理性则空(C)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D)饱经风霜的老人与缺乏阅历的少年对同一句格言的理解是不同的45 对于同一棵大树,在木匠的眼中是木材,画家看到的是色彩和色调,植物学家看到的是它的形态特征,这是由于(A)人的感觉受理性指导 (B)人的认识具有能动性(C)理性

17、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 (D)已有的认识影响感觉活动三、分析题每小题 10 分,共 40 分。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46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1一种颜色难以描绘出多彩的画卷。世界是一座丰富多彩的艺术殿堂,各国人民创造的独特文化都是这座殿堂里的瑰宝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就是各种文明不断交流、融合、创新的过程。人类历史上各种文明都以各自的独特方式为人类进步作出了贡献。胡锦涛:在耶鲁大学的演讲材料 2包容互鉴,就是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发展道路多样化,尊重和维护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摘自中国共产党第

18、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请回答:(1)指出材料 1、2 中的文明观所体现的辩证法基本观点。(2)说叫该辩证法观点的方法论意义。考研政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模拟试卷 4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16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知识模块】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2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A 正确。这里要注意区分认识论的客体与客观存在。客观存在并不就是客体,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也就是说,只有进入实践和认识活动的客观存在才是认识论的客体。【知识模

19、块】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3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创立了能动的反映论,指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不仪提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而且揭示了这种能动反映的基础和机制,这就是实践。认识之所以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正是由于实践不仅把客观事物提供给主体作为其认识的内容,而且能为主体提供加工、改造客体内容的认识模式,从而把认识的反映性和创造性统一起来。C 正确。认识的内容和模式是由实践而不是由客体提供给主体的,D 错误。A 内容本身

20、正确,但不符合题意。认识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既有客体对主体的作用。更有主体对客体的作用,B 内容不准确,且不符合题意。【知识模块】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4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A、B、C、D 都是认识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但最基本的关系是实践关系。A 正确。【知识模块】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5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既不同于一般物质实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也不同于一般的精神与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而是包含了这两种作用于自身,所以,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既具有物质性的特点,又不能归结为一般的物质性。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是通过主体客体化和

21、客体主体化双向运动实现的,A 正确。【知识模块】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6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题干的话出自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说:从主体方面来看,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这说明人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对象)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因此,A 是正确选项。D 是明显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认识的发展不是由人的感觉能力决定的;人的认识能力也不是由人的生理结构决定的,所以 B、C 也是错误选项。【知识模块】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7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不仅产生了认识的需要,还为认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并

22、把这种可能变为现实。客观事物只是由于实践的中介才转化为主体的认识对象和认识内容,同时,主体用于加工客体信息的各种思维模式,也是来源于实践。实践作为一种客观物质活动,是按照一定规律进行的,这种合规律的活动,久而久之,会在人们头脑中积淀下来,形成各种模式,如逻辑格式等。上述列宁的话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B、C、D 内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逻辑的式来源于实践,不是人脑中固有的,A 内容错误,但符合题意,是正确选项。【知识模块】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8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之所以高于理论的认识,在于它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即实践不仅是客观实在的东西,即具有客观实在性,

23、而且可以把主观的东西变为客观的东西,用这种客观效果同原来的认识加以比较,就能检验出理论的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可见,D 正确。而 D 包含着 C,本题是单选项,故应排除 C。此外,任何实践和理论的认识一样,都既有绝对性、普遍性,又有相对性,局限性,所以,普遍有效性不正确,A 不能选。 B 把实践与客观规律相混淆,也不正确。【知识模块】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9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由于具体的主体的生命和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亲身实践,而且理论或认识本身也具有历史的继承性,所以主体可以也应该通过读书或传授等方法来获取间接经验,这是发展人类认识的必要途径。但是间接经验归根到底也是来源于前人或

24、他人的实践,而且人们接受间接经验也要或多或少地以某种直接经验为基础。也就是说,在个体知识结构中,有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之分,但就人类总体而言,认识来源于实践,来源于直接经验。所以,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是认识的“源”和“流”的关系。人们只有把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结合起来,才能有比较完全的知识。B 正确,A、C、D 不符合题意。【知识模块】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10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革命运动是主客观条件结合的结果,没有革命形势,不可能人为地制造革命运动。有革命形势,主观条件不具备,也不可能发生革命。同时,革命要取得成功,必须有正确理论的指导。列宁的话是强调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重要指导

25、作用,D 正确。但是,革命运动的基础、深刻原因,归根结底,在于社会矛盾的尖锐化。革命运动不是由革命理论派生的,革命理论也不是革命运动的基础,革命理论更不可能对革命实践起最终决定作用。【知识模块】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11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B 是正确的。主体对各种认识要素的建构和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是能动反映的内在环节和必要途径,但不是认识的本质,所以 A、D 两项是错误的,C 把认识的本质看成是主体的内省,完全违背了能动的反映论原则,当然是错误的。【知识模块】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12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

26、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反映的是两条认识路线,即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对物质与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回答,反映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割裂开来,在哲学史上表现为唯理论和经验论。唯理论片面强调理性认识的可靠性,认为感性认识是靠不住的;经验论则片面强调感性认识的可靠性,认为理性认识是靠不住的。唯理论和经验论又各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对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即对世界上的事物是联系的还是孤立的,是发展的还是静止的的不同回答,将哲学区分为形而上学与辩证法。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形而上学则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

27、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知识模块】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13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理性认识是人通过思维对事物内部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以及假说和理论等形式,A 、B 、D 不符合题意。感觉、知觉、表象是感性认识,C 符合题意。【知识模块】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14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这句格言强调理性认识要通过感性认识来说明,D 正确,其他三项与题意不符。【知识模块】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15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这句话强调人的感觉具有主体性。 C 项正确,A 、B、D 错误。【知识模块】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16 【正确答案】 B

28、【试题解析】 黑格尔在其小逻辑中说:“熟知的东西所以不是真正了解的东西,正因为它是熟知的。这就是说,人们对于熟悉的东西,往往习以为常,不加深究。因而容易停留在表面现象的了解,对它的本质并没有真正深切的认识。”熟知只是看到了眼前事物的轮廓,而对其内涵却没有加以深思,因而并不是真知,B 正确,A 错误。认识来源于实践,所以,“熟知起源于真知 ”是唯心主义观点,C 错误。熟知必然转化为真知,忽视了转化的条件,绝对化了,D 也是错误选项。【知识模块】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17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两者互相依存、互相交织和互相渗透。人们在获得感性认识时,总是

29、以原有的知识为背景,在理性认识的参与和指导下进行。本题所引用的法国科学家巴斯德的这句话,表达的也是这个意思。科学观察中能否抓住“机遇”,关键在于能否借助一定的科学理论指导,对观察到的感性材料进行正确归纳。可见,B 是正确选项。其他三项虽然也有一定道理,但与题意不符。【知识模块】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18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统一的认识过程中的两个阶段。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人在实践中通过感官对事物外部形态的直接的、具体的反映。感性认识只反映了事物的现象、各个片面和外部联系。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通过思维对事物内部联系的本质的、全面的反映。A 正确。感性

30、认识是在实践中产生的,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也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的。B、C 错误。理性认识不可能完全正确,D 错误。【知识模块】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34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19 【正确答案】 A,B【试题解析】 A、B 正确。实践活动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不是指一切人,没有思维能力、不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不是实践活动主体。实践活动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不是一切客观事物,人类实践和认识活动还没有涉及的客观事物。不是实践活动的客体。【知识模块】

31、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20 【正确答案】 A,B,D【试题解析】 主体在反映客体的过程中,必然会动用其内部结构的所有功能,对所反映对象的内容进行选择、整理、改造、建构等等,不过,主体认识活动包含的选择、建构,不是在主观范围内的选择、建构,而是必须以对客体的反映为基础,在认识活动中对客体信息的选择、重构,在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中主体对客体的选择、重构,因此,C 项错误,A、B、D 正确。【知识模块】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21 【正确答案】 A,B,D【试题解析】 A、B、D 正确。客体不是指一切客观事物,当然 C 项也不可能是客体的基本类型之一。【知识模块】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22 【正确答案】 A,

32、B【试题解析】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A 、B 正确。价值关系也属于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但不是根本关系,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不是主从关系,C、D 错误。【知识模块】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23 【正确答案】 A,B,C【试题解析】 选项 A、B、C 正确,D 选项与题干的要求无关。【知识模块】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24 【正确答案】 C,D【试题解析】 C、D 正确。A、B 只讲主体与客体的含义,没有讲关系,与题干要求不符合。【知识模块】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25 【正确答案】 A,B,C,D【试题解析】 A、B、D 正确。认识活动的主体只是观念地改变客体,实践活动是以主体实际改

33、变客体、占有客体为目的的活动。【知识模块】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26 【正确答案】 A,B,C,D【试题解析】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A、B、 C、D 都正确。【知识模块】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27 【正确答案】 A,B,C,D【试题解析】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首先,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人成为认识主体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人改造客观世界活动的需要;客观存在的事物也是由于实践的需要,作为实践改造的对象,才逐一地成为认识的客体。其次,实践还为认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并

34、把这种可能变为现实,使认识得以产生。实践把主体和客体直接地、现实地联结起来,使主体能从客体中获得真实可靠的信息。客观事物只是由于实践的中介才转化为主体的认识对象和认识内容。不仅如此,主体用于加工客体信息的各种思维模式,也是来源于实践。A、B、C、D 都正确。【知识模块】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28 【正确答案】 A,B,C【试题解析】 这句话来自列宁的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所谓实践的普遍性的品格,是指每一种实践都含有同类实践共同的规律性的东西。在实践中,只要具备了大体相同的条件,就有可能得到大体相同的结果。但普遍性的品格是实践与理论共同具有的,不仅实践具有普遍性品格,理论也具有普遍性的品格,因为理

35、论是反映事物的共同本质、反映客观规律的。实践是认识的根源,认识是实践的产物。理论的这种普遍性,正是来源于实践的普遍性,是实践的普遍性的正确反映。但是,直接现实性是实践所特有的品格,是理论所不具备的。实践,是直接改造客观世界的活生生的物质活动,是实现思想目的的感性物质活动,它能给人们直接提供看得见、摸得着的显示成果。这是实践的特点,也是实践的优点。而理论则不然,它只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反映在头脑里的观念形态的东西。即使是正确的理论,它本身也没有直接的现实性,只具有间接的现实性。总之,实践包含着认识,而认识不能包含实践;实践是实现思想目的的感性物质活动;实践是认识的根源,认识是实践的产物,A、B

36、、C 正确。D 项内容错误,也与题意不符。【知识模块】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29 【正确答案】 B,D【试题解析】 B、D 是正确选项。A 项错误,因为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可知论,但唯心主义认识论并非都是不可知论,彻底的唯心论如黑格尔就是可知论;C 项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都可以接受,区别在于是否承认经验有客观来源。因此,A 、C 项都不正确。【知识模块】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30 【正确答案】 A,C【试题解析】 旧唯物主义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外界对象。它有两个严重缺陷;一是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二是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不了

37、解认识的辩证性质,不能把认识看做是不断发展的过程,而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这种消极被动的直观反映论是不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继承了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的合理前提,又克服了它的严重缺陷,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创立了能动的反映论,科学地揭示了认识的本质,指出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同时,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科学地揭示了认识过程中的多方面的辩证关系,全面地揭示了认识的辩证过程,把认识看成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由浅入深的充满矛盾的能动的认识过程。因此,A 、C 正确。阶级斗争的观点、群众观点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观点,B、D 两项与题意不符,不选。【知识

38、模块】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31 【正确答案】 A,B【试题解析】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认为,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主体在反映客体过程中,不仅能对客观对象进行直观的摹写,而且能对客观对象作出抽象和概括的反映;不仅能反映事物当下的样子,而且能反映它由于人的改造活动而可能成为的样子。也就是说,人的认识不仅仅是客观事物的“摹本”,而且为改造客观事物提供“蓝图”。因此,由反映所形成的观念的映象,既是一种反映,又是一种创造,是一种创造性的反映。A、B 正确,C、D 与题意不符。【知识模块】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32 【正确答案】 A,C,D【试题解析】 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

39、的过程。创造性表现在不仅能对客观对象进行直观的摹写,而且能对客观对象作出抽象和概括的反映;不仅能反映事物当下样子,而且能反映它由于人的改造活动而可能成为的样子。也就是说,人的认识不仅仅是客观事物的“摹本”,而且为改造客观事物提供“蓝图”。因此,由反映所形成的观念的映象,既是一种反映,又是一种创造,是一种创造性的反映。A、C、D 正确。规律可以认识,但不能创造,也不能改变,B 错误。【知识模块】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33 【正确答案】 A,D【试题解析】 认识活动具有主体性,受到主体的影响,但不完全是认识主体决定的。A、D 正确,B 错误。虽然由于主体认识角度和立场、观点、方法等方面的差异。人们关

40、于同一客体的认识结果往往会有所不同,有时甚至截然相反。但这并不表明认识结果的正确与否是凶人而异的。认识结果只有符合客体属性、客观规律才可能是正确的,C 错误。【知识模块】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34 【正确答案】 A,B,D【试题解析】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人的“感觉”、“精神”、“心”等)当做世界的本原,客观唯心主义把虚构出来的在人以外存在的“客观精神”当做世界的本原。本题四个选项,分别引用了笛卡尔(A 项)、贝克莱 (B 项)、黑格尔(C 项)、孟子(D 项 )的哲学命题。其中除 C 项是客观唯心主义外,其余 A、B、D 三项均为主观唯心主义。【知识模块】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35 【正

41、确答案】 C,D【试题解析】 C、D 是正确选项。客观唯心主义把虚构出来的在人以外存在的“客观精神”当做世界的本原。【知识模块】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36 【正确答案】 A,C【试题解析】 题干的观点属于唯心主义中的客观唯心主义,A 、C 正确。客观唯心主义把虚构出来的在人以外存在的“客观精神”(如“绝对精神”、“理”、“理念世界”)当做世界的本原。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人的“感觉”、“精神”、“心”等)当做世界的本原,B 项错误。机械唯物主义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承认世界的物质性,它的局限在于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世界,看不到世界的事物和现象之间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或者只是承认机械的

42、联系和机械的运动,因而表现出机械的、形而上学的特征。但机械唯物主义是与唯心主义根本不同的唯物主义,D 项错误。【知识模块】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37 【正确答案】 A,C,D【试题解析】 认识的辩证过程就是运用辩证法阐述认识的来源、变化发展以及认识过程的相互关系。D 是讲认识过程中。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和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C 是讲认识发展的规律,讲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A 是讲真理的发展过程,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A 、C 、D 是正确项。直接经验是指从亲身实践中获取的知识,间接经验是指通过读书或传授等方法获取的知识,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是认识的源与流的关系,B 项把间

43、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讲颠倒了,是错误项。【知识模块】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38 【正确答案】 A,B,C,D【试题解析】 认识来源于实践。认识的发展过程表现为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和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还表现为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认识发展的无限性。认识发展的无限性是指,对于事物发展过程的推移来说,人类的认识是永无止境、无限发展的,它表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不断推移的永无止境的前进运动。这种认识的无限发展过程,在形式上是循环往复,在实质上是前进上升。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决定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A、B、C、D 全对。【

44、知识模块】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39 【正确答案】 A,B,C,D【试题解析】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统一的认识过程中的两个阶段,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相互联系表现在:首先,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依存。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唯物论;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辩证法。其次,在实际的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互相交织、互相渗透的。一方面,感性中渗透着理性的因素;另一方面,理性中渗透着感性的因素。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两者统一的基础是实践。感性认识是在实践中产生的。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也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的。A、B、C、D

45、全对。【知识模块】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40 【正确答案】 A,C【试题解析】 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割裂开来,在哲学史上表现为唯理论和经验论。唯理论片面强调理性认识的可靠性,认为感性认识是靠不住的;经验论则片面强调感性认识的可靠性,认为理性认识是靠不住的。A 、C 正确B、D 与题意不符。【知识模块】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41 【正确答案】 A,B,C,D【试题解析】 客观事物有外部表现和内部联系。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现象,人们可通过感官感知,事物的内在联系是本质,只有靠人的理性思维才能把握。现象有真象和假象之分。很清楚,亲眼所见的,有些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有些则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虚假反

46、映或骗局。必须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加以分析,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才能判断真假,得到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夸大感觉在认识中的作用,将感觉与事实相混淆,在理论上容易导致主观唯心论,在实际生活中容易产生荒谬的判断。A、B、C、D 全对。【知识模块】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42 【正确答案】 A,B,C【试题解析】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感性是理性的基础,理性是感性的指导。感性只解决现象问题,理性才解决本质问题。上述命题强调了理忡的重要作用,指出离开理性是肓目的,甚至会歪曲事物的真相,这是有合理之处的。但是,也不能因此而完全否定感性的重要作用。D 错误, A、B、C 正确。【知识模块】 认识世

47、界和改造世界43 【正确答案】 B,C【试题解析】 毛泽东的这句话强调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相互联系、相互依赖,感性认识应该上升到理性认识,B、C 正确。但这句话并不是说感性认识不可靠,相反,感性认识由于其直接性和具体性的特点,恰恰具有可靠性,不过,这也是它的局限性所在。感性认识的局限性是只反映了事物的现象、各个片面和外部联系,而认识的任务却要求把握事物的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这就必须实现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不是根本对立的。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质的区别,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相互联系的。所以,A、D 错误。【知识模块】 认识世界和

48、改造世界44 【正确答案】 A,B,D【试题解析】 本题题干“尽信书,不如无书”是对孟子话的改编,孟子的原话是“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意思是仅有书本知识(间接经验)是不够的,还要重视直接经验。重视实践。其内涵涉及理论与实践、间接经验(学习书本知识)与直接经验(亲身体验)、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A 项“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是我国宋代诗人陆游勉励他的儿子的一首诗中的两句,强调“要躬行”,与题干内涵一致,是正确选项。B 项是德国哲学家康德的一句名言中的前半句,康德的原话是“无感性的理性则空,无理性的感性则肓”,前半句“无感性的理性则空”与题干引言内涵相符,是正确选项。D 项“饱经风

49、霜的老人与缺乏阅历的少年对同一句格言的理解是不同的”(黑格尔名言),强调理性认识不仅以感性认识为基础,而且要通过感性认识来说明,感性认识丰富的人与经验贫乏的人相比,对事物理解的深度是不一样的,也符合题意。C 项“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毛泽东名言),是强调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内容和形式上的质的区别,强调理性认识的重要性,与题干引言内涵不符,是干扰项,正确答案为 A、B、D。【知识模块】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45 【正确答案】 A,B,D【试题解析】 A、B、D 正确。从题干可知,这是关于认识的本质和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的题目。人们在获得感性认识时,总是以原有的知识为背景,使用已有的概念和逻辑框架,在理性认识参与和指导下进行。接触同样的客观事物,由于理论准备不同,感受就可能大不一样。大树在木匠、画家、植物学家的眼中的感觉不同,这是由于他们各自有着不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这些就影响着他们对大树的观察和感受,所以,A、D 是对的。在观察同一棵大树时,木匠、画家、植物学家有着不同的利益和需要,关注点也就不同,对客体信息的选择会表现出差异,这也就是人的认识的能动性。可见 B 也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 EN ISO 6185-3-2014 en Inflatable boats - Part 3 Boats with a hull length less than 8 m with a motor rating of 15 kW and greater《充气艇 第3部分 全长小于8米且额定功率在15千瓦或高于15千瓦的充气艇(ISO 6185-3 2014.pdf EN ISO 6185-3-2014 en Inflatable boats - Part 3 Boats with a hull length less than 8 m with a motor rating of 15 kW and greater《充气艇 第3部分 全长小于8米且额定功率在15千瓦或高于15千瓦的充气艇(ISO 6185-3 2014.pdf
  • EN ISO 6185-4-2011 en Inflatable boats - Part 4 Boats with a hull length of between 8 m and 24 m with a motor power rating of 15 kW and greater《充气艇 第4部分 船体长度在8 m和24 m之间 电机额定功率为15 k.pdf EN ISO 6185-4-2011 en Inflatable boats - Part 4 Boats with a hull length of between 8 m and 24 m with a motor power rating of 15 kW and greater《充气艇 第4部分 船体长度在8 m和24 m之间 电机额定功率为15 k.pdf
  • EN ISO 6186-1998 en Plastics - Determination of Pourability《塑料 浇注性的测定 ISO 6186-1998》.pdf EN ISO 6186-1998 en Plastics - Determination of Pourability《塑料 浇注性的测定 ISO 6186-1998》.pdf
  • EN ISO 62-2008 en Plastics - Determination of water absorption《塑料 吸水性的测定》.pdf EN ISO 62-2008 en Plastics - Determination of water absorption《塑料 吸水性的测定》.pdf
  • EN ISO 6218-2015 en Inland navigation vessels - Manually-and power-operated coupling devices for pushing units and coupled vessels - Safety requirements and main dimensions《内河航行船舶 .pdf EN ISO 6218-2015 en Inland navigation vessels - Manually-and power-operated coupling devices for pushing units and coupled vessels - Safety requirements and main dimensions《内河航行船舶 .pdf
  • EN ISO 6222-1999 en Water Quality - Enumeration of Culturable Micro-Organisms - Colony Count by Inoculation in a Nutrient Agar Culture Medium《水质 可培养微生物的计数方法 营养琼脂介质中接种法进行群落计数法》.pdf EN ISO 6222-1999 en Water Quality - Enumeration of Culturable Micro-Organisms - Colony Count by Inoculation in a Nutrient Agar Culture Medium《水质 可培养微生物的计数方法 营养琼脂介质中接种法进行群落计数法》.pdf
  • EN ISO 6224-2011 en Thermoplastics hoses textile-reinforced for general-purpose water applications - Specification《一般用途的输水用织物增强的热塑性软管 规范》.pdf EN ISO 6224-2011 en Thermoplastics hoses textile-reinforced for general-purpose water applications - Specification《一般用途的输水用织物增强的热塑性软管 规范》.pdf
  • EN ISO 6246-2017 en Petroleum products - Gum content of fuels - Jet evaporation method《石油产品-燃料-胶含量喷射蒸发法(ISO 6246 2017)》.pdf EN ISO 6246-2017 en Petroleum products - Gum content of fuels - Jet evaporation method《石油产品-燃料-胶含量喷射蒸发法(ISO 6246 2017)》.pdf
  • EN ISO 6259-1-2015 en Thermoplastics pipes - Determination of tensile properties - Part 1 General test method《热塑管 拉伸特性的测定 第1部分 通用试验方法(ISO 6259-1 2015)》.pdf EN ISO 6259-1-2015 en Thermoplastics pipes - Determination of tensile properties - Part 1 General test method《热塑管 拉伸特性的测定 第1部分 通用试验方法(ISO 6259-1 2015)》.pdf
  •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大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