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类试卷]全国自考(公共政策学)模拟试卷10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eventdump275 文档编号:914077 上传时间:2019-02-28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考类试卷]全国自考(公共政策学)模拟试卷10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自考类试卷]全国自考(公共政策学)模拟试卷10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自考类试卷]全国自考(公共政策学)模拟试卷10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自考类试卷]全国自考(公共政策学)模拟试卷10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自考类试卷]全国自考(公共政策学)模拟试卷10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全国自考(公共政策学)模拟试卷 10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 作为公共政策学研究的组织由几人构成? (A)无限制(B)两人以上(C)三人以上(D)四人以上2 公共政策学的概念体系在内部构成上区分为哪几个层次? (A)核心概念、子概念(B)核心概念、次级概念、边际概念(C)核心概念、边际概念(D)主概念、次级概念3 西蒙的有限理性决策模型、诺依曼的博弈论成为公共政策学的内容,是因为决策科学与公共政策学之间是 (A)互补关系(B)一般与个别的关系(C)特殊与普遍的关系(D

2、)直接与间接的关系4 当今国际舞台上各国政府制定的外交政策多属 (A)确定型政策(B)不确定型政策(C)风险型政策(D)竞争型政策5 运用公共政策解决社会问题的最直接环节是 (A)政策分析(B)政策制定(C)政策实施(D)政策评估6 政策系统的三大子系统是 (A)主体系统、支持系统、反馈系统(B)制定系统、执行系统、主体系统(C)制定系统、执行系统、反馈系统(D)主体系统、支持系统、执行系统7 关于政府能力,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与政府权力密切相关(B)与政府职能密切相关(C)包括政策制定、政策执行和政策反馈三个层次的能力(D)是在其职责范围内的能力8 公共政策分析中最具有解释力,并且最具有

3、普适性的模型是 (A)渐进主义模型(B)规范最适模型(C)混合扫描模型(D)政治系统模型9 公共问题如何成为政策问题 (A)进入政府议程(B)扩大问题范围(C)加深矛盾(D)接受政府委托10 结构适度的政策问题结构为 (A)一位或数位决策者,无限备选方案,效用一致,结果不确定,概率不可计算(B)一位或数位决策者,有限备选方案,效用一致,结果具有确定性或风险性,概率不可计算(C)一位或数位决策者,有限备选方案,效用一致,结构不确定,概率不可计算(D)许多决策者,无限备选方案,效用冲突,结果未知,概率不可计算11 下列选项中,最能清楚显示在议程建立过程中各种因素相互作用及其对公共问题进入政府议程的

4、影响的模型是 (A)科珀的模型理论(B)埃尔德的模型理论(C)芭芭拉.尼尔森的模型理论(D)约翰.金登的模型理论12 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最具实质性意义的阶段是 (A)政策规划(B)政策设计。(C)政策抉择(D)政策采纳13 政策执行研究的发展路径是 (A)自下而上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混合自上而下(B)自下而上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混合(C)自上而下自下而上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混合(D)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混合自上而下14 公共政策具有可执行性的关键是 (A)公共政策的合理性(B)公共政策的具体明确性(C)公共政策的稳定性(D)公共政策的利益因素15 下列执行偏差行为属于象征式政策执行的是

5、 (A)土政策(B)挂羊头,卖狗肉(C)行动迟缓、思想犹豫、心理矛盾(D)到处挥舞旗帜16 目前中国政府常用的政策评估方式是 (A)政策调查报告(B)政府工作报告(C)公民意见和投诉(D)政策听证会17 政策评估标准包括事实标准、技术标准和 (A)效率标准(B)效益标准(C)数量标准(D)价值标准18 政策结果满足人们需求、价值与机会的有效程度是政策事实标准中的 (A)政策效率(B)政策效益(C)政策影响(D)回应性19 公共政策监控以参与程度为标准,可分为 (A)预防性监控、过程性监控和结果监控(B)经常性监控和引发性监控 (C)单方面监控和抗辩性监控(D)组织监控和个人监控20 关于政策创

6、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政策制定和政策执行环节的创新处于核心地位(B)创新分为完全崭新的方案和改进完善的方案(C)政策创新的动力来自公共系统内部和外部(D)经济制度和体制变革是政策创新的根本动力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21 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有 (A)政策系统(B)研究主体(C)研究对象(D)概念体系(E)研究方法22 公共政策学在其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取得的显著成就有 (A)方法论多样化(B)对政策过程研究的重点的转变(C)重视政策过程中的价值因素和伦理因素(D)公共政

7、策比较研究开始起步(E)课题选择的新取向23 政策网络形成的原因主要有 (A)交流信息和意见的需要(B)交换资源的需要(C)结盟的需要(D)协调的需要(E)追逐权力的需要24 科珀等学者的政策议程确立过程模型修正之后的三种模型为 (A)外在创始模型(B)内参模型(C)动员模型(D)内在创始模型(E)渐进理性模型25 政策接续在政策过程中的意义有 (A)保持政策稳定(B)实现政策变动(C)获得社会认同(D)节省政策资源(E)提高政策绩效三、简答题每小题 5 分26 简述政策系统研究的四个重要问题。27 简述“上下来去 ”政策过程模型的构建依据。28 简述公共政策执行偏差的矫正对策。29 简述政策

8、维持的对策和措施。四、论述题每小题 15 分30 试述大众传播对公共政策制定、执行、监控、评估和调整的作用及面临的问题。31 分析邓恩的八种政策论证模式。五、案例分析题32 “捕杀令”从出台到取消近日,黑龙江省某市出台了关于贯彻执行黑龙江省犬类管理规定的通告,规定从 5 月 23 日起,城区禁止养狗;违者对其所养犬只一律捕杀。此捕杀令一出,立即引来舆论一片哗然。不过仅数日之后,此事件又“峰回路转” ,据媒体再次报道,“捕杀令”突然变脸,“一律捕杀”字眼消失,已经成立的打狗队也暂时解散。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请从现代化公共决策过程的趋势角度评价上述现象。(2)描述在中国适用的解决上述

9、困境的决策模型。33 我国颁布首部环保监管规划拟投资 150 亿元新华报业网电国内环保史上第一部自身建设规划近日获批。根据规划,至 2010年,中国将投资 14959 亿元,完成五十个国家环境监管能力建设重点项目,其中中央投资 7847 亿元。这部由环保部编制,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审批并印发的国家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十一五 ”规划,旨在建设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和完备的环境执法监督体系,以确保实现“ 十一五” 环保目标,涉及环境监测、监察、核与辐射、科研、信息与统计、宣教等领域。环保部有关负责人介绍,规划对“十一五” 期间中国环保监管建设确定了十三项任务。需在这五年期间建设的项目包括:环境质量监测

10、网络、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应急监测、核与辐射、环境的监测与监管、环境监察机构标准化、国控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固体废物监管、自然保护区管护、国家级环保机构基础设施、重大科研平台、宣教机构、环境信息与统计。这位负责人表示,规划实施后,中国环境监管能力将显著提升,可为建造国际一流的污染减排统计、监测和考核体系,实现减排目标提供强劲支持。问题:(1)结合材料说明政策规划的特征。(2)环保监管规划与具体政策设计的区别。全国自考(公共政策学)模拟试卷 10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

11、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公共政策学研究的组织由两个以上的成员构成。2 【正确答案】 B3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决策科学研究个人、群体和组织的决策活动,因此,公共政策学研究的内容包含在内。4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A 选项是假设的政策结果与实际的完全吻合,如 1977 年废除大学招生免试推荐。B 选项指难以预测假设与实际的吻合概率。C 选项指一个确定目标面临多个可能结果,如在中国建立股票市场的初始阶段决策。5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政策实施是运用公共政策解决社会问题的最直接环节,决定政策目标实现的程度和范围,是检验政策正确与否的重要途径,是完善、发展公共政策和制

12、定新政策的重要依据。6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政策系统是三大子系统即主体系统、支持系统、反馈系统构成的巨系统,并与其客体系统和环境有着频繁的互动和能量交换。7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政府能力包括政策制定和政策执行两个层次的能力。8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政治系统模型适于宏观分析,视野开阔宏大,是公共政策分析中最具有解释力,并且最具有普适性的模型。9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公共问题只有在属于政府的政策范围因而能够进入政府议程的情况下,才能成为政策问题。10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结构优良和结构适度问题均具有一位或数位决策者,有限备选方案,一致的效用,但是结

13、构优良政策问题的结果具有确定性或风险性,概率可计算,而结构适度政策问题的结果不确定,概率不可计算。D 选项属于结构不良政策问题的特点。11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约翰.金登的模型理论建立在问题流、政策流和政治流的基础上,相对科珀和埃尔德的模型理论、芭芭拉.尼尔森的模型理论更能清楚显示在议程建立过程中各种因素相互作用及其对公共问题进入政府议程的影响。12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政策抉择是由公共政策的制定者根据政策规划建议和要考量的相关事项,按照一定的决策制度和程序规定,对解决有关政策问题的行动方案作出决定性选择的过程,它是最具实质性意义的阶段。13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14、政策执行研究经历了三代发展路径,第一代即“自上而下”,主张政策由上层通过集权、命令、控制来规划和制定;第二代即“自下而上”,主张“草根路径”;第三代即整合路径,结合“向前推进策略”和“向后推进策略”。14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影响政策执行的政策本身因素包含政策的合理性、具体性和稳定性,其中具体明确是公共政策可执行的关键。15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政策执行偏差的表现形式有七种:到处挥舞旗帜是象征式政策执行的表现;“土政策”是附加式政策执行的表现;不全面和不充分是残缺式政策执行的表现;“挂羊头,卖狗肉”是替代式政策执行的表现;行动迟缓、思想犹豫、心理矛盾是观望式政策执行的表现;

15、机械照抄是照搬式政策执行的表现;分工不合理、相互推诿是规避式政策执行的表现。16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政策调查报告由各级政府政策研究室来完成,是目前中国政府常用的政策评估方式。ABCD 选项以及政府效能考评或绩效考评这五个方面是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做的政策评估的主要方面。17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政策评估是建立在事实标准、技术标准和价值标准之上的一项活动,其中事实标准包括政策效率、政策效益、政策影响和回应性;技术标准包括多样化、系统化和数量化,价值标准包括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公正和社会可持续发展。18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事实标准内容包括政策效率、政策效益、政策影

16、响和回应性。回应性重点在于政策的具体内容的实际效果。19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A 选项是以时间先后为标准划分的, B 选项是以监控经常性为标准划分的。20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D 选项经济制度和体制变革应是政策创新的直接动力,民众诉求则是政策创新的根本动力。除此之外,政策创新的外部动力还包括地区之间的竞争压力和参与世界竞争的需要。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21 【正确答案】 C,D,E22 【正确答案】 A,B,C,D【试题解析】 E 选项属于公共政策学的近

17、期发展。23 【正确答案】 A,B,C,D,E【试题解析】 政策网络的兴起源于政策环境的快速变化,决策参与主体相互依赖,形成交流信息意见、交换资源、结盟、协调、追逐权力的需要,促使政策网络形成。24 【正确答案】 A,C,D【试题解析】 科珀等根据政府在议程建立中所起的不同作用以及创始者扩散问题的程度和方向,提出三种模型,即外在创始模型、动员模型和内在创始模型。25 【正确答案】 A,B,C【试题解析】 政策接续是政策连续性的纽带,是政策体系和结构有机联系的粘合剂,有利于保持政策稳定、实现政策变动、获得社会对政策的认同。DE 选项属于政策终结的作用。三、简答题每小题 5 分26 【正确答案】

18、(1)直接的政策制定系统中决策者的类别差异。(2)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系统与对象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3)公共政策直接主体系统与政策支持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4)公共政策制定系统内部的结构。27 【正确答案】 鉴于政策制定过程在认识论上是一个从“形而下” 到“形而上”+的过程,政策执行过程在认识论上是一个从“形而上” 到“形而下”的过程,与此同时整个政策过程在政策主体与政策客体的关系上则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的过程,所以我们从总体上称之为“上下来去” 政策过程模型。28 【正确答案】 第一,加强公共政策执行的成本一收益分析。第二,加强公共政策的认知力度。第三,努力提高公共政策执行者的素质

19、。第四,加强公共政策执行的控制与监督。第五,加强公共政策执行的制度创新。29 【正确答案】 第一,政策主体的政策维持,包括保持政策主体的稳定;保持政策主体对政策目标一致和一贯的认同;保持政策主体间的沟通与合作;建立完善的政策体制和机制。第二,政策客体的政策维持;包括要明确具体地界定政策问题;扩大政策受益群体或政策认同群体的范围;积极推动政策观望群体的转化;减少政策受损群体或抵触群体的数量。第三,政策环境创设。第四,提高政策绩效。第五,政策法制化,它是保持政策稳定的最好方式,但要首先具有广泛的影响和一致的认同。四、论述题每小题 15 分30 【正确答案】 大众传播是现代社会最普遍的信息集约者、传

20、播者和沟通者,被马克思称为与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并列的“第四种权力” 。(一)大众传播对公共政策制定的作用。第一,提出公共问题并推动问题认定。(1)监测环境变化,及时发现和提出公共问题;(2)促进信息交流,释放社会多元诉求。(3)制造“焦点效应”,催生热点公共问题。第二,有效影响政策议程的设置。 (1)推动公众议程尽快转化为政策议程。(2)价值取向和利益导向的引导者。(3)构建“第二现实”,即利用自己的敏锐嗅觉通过频频报道和讨论某个问题,影响受众的认知和态度,进而影响政策议程的建立。第三,影响公共政策的抉择。(二)大众传播对政策执行和监控的作用。第一,为政策执行提供良好的舆论支持;第二,监督

21、和控制政策执行过程。(三)大众传播对政策评估和调整的作用。第一,及时收集和反馈公众对政策的意见;第二,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进行政策评估;第三,推动公共政策的及时调整,即快捷、接触范围广、真实性强。但是,受市场因素的冲击、大众传媒自身发育不健全和自利取向等因素的影响,大众传播面临着“ 公共性缺失 ”的问题,这样的大众传播对政策的公共利益取向势必产生负面影响。31 【正确答案】 邓恩认为,政策论证的模式是把支持相关信息转化为支持主张的工具。至少有八种转换的模式或者方式:(1)权威模式。利用政策论证者自身的社会成就或特殊身份所产生的权威性影响作为论证信息的可信度基础。(2)统计模式。以统计学假设为基础而

22、进行的政策论证。(3)类别模式。指某一类别中的大多数个体所具有的特征,该类别中的某一个体就具有这些特征。(4)直觉模式。相关信息转换为政策主张所依据的假设是公共决策者所具备的直觉特质。(5)分析模式。相关信息转换为政策主张所依据的是运用数学模拟、时间序列分析、系统分析等高度精致化的分析方法获得的信息。(6)解释模式。政策论证者以政策的因果关系作为论据的基础,假设特定的原生性因素的出现是某种结果的出现的原因。(7)实用模式。政策主张以来自于政策行为者的动机、个案比较、相似或类似个案类推的论证为基础。(8)价值评价模式。相关信息转换为政策主张依据道德原则或伦理规范对有关政策及其结果所作的价值判断。

23、五、案例分析题32 【正确答案】 (1)全球范围的现代化浪潮客观要求公共政策决策过程要实现理性化、专业化、科学化、民主化。上述影响大众的公共决策,一推出就遭遇“夭折” 命运,就是因为未能遵循决策过程的客观要求,尤其是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既未制定详细合理的行动计划,也未组织群众听证。(2)“上下来去”政策过程模型以科学决策为根本诉求,在认识论上是 “形而下”到“形而上”的过程,在主客体关系上是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决策过程充分体现了理性、专业、科学、民主的特色,是解决我国决策问题的有效模型。33 【正确答案】 (1)政策规划有两个特征:从政策规划主体来讲,多元化和政府主导并存;从时间进程上来看,政策规划主要存在于政策目标的确定与政策抉择之间。政策规划以政府为主导,体现在环保部编制,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审批;材料中环保监管规划仅涉及对环保监管目标实施方案的构建,因此满足政策规划的特征。(2)政策规划重点考虑解决方案的形成和研判,偏重理性和技术层面的分析;而政策设计将政策问题、政策方案、政策制定和政策执行都联系起来,不强调政策阶段划分。首部环保监管规划由环保部编制,确立了建设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和完备的环境执法监督体系这一总体目标,确定了十三项任务,但任务具体执行措施仍需依据规划进一步明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大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