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阶段 中国近代史 专题四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 潮流,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上起鸦片战争, 下讫人民解放战争胜利,主要包括近代前期的列强侵华 战争、近代前期的抗争和探索、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 大胜利。建议:第一,从近代开始,中国开始融入世界, 需要从世界的视角来看中国。注意把中国各时期的社 会状况放在世界形势的整体角度来考虑,即把中国近代,史与世界近代史有机地结合起来。第二,要运用文明史 观、整体史观、近代化史观、社会史观解读重大历史 事件(现象)。如鸦片战争、通商口岸、辛亥革命、抗 日战争胜利等。第三,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实现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高考的长期热点,复习中
2、应 联系周年热点和社会热点,加强对相关知识的复习。第,四,要多关注学术界对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和抗日战争史等的研究成果。,一、列强侵华的主要方式,二、近代前期中国人民重大抗争与探索的特点、贡献及影响1.近代前期民主革命运动的特点:(1)革命具有广泛性。(2)普遍向西方探求真理。(3)革命具有层次性、阶段性。,(4)革命具有继承性。(5)取得一定成果,但都未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2.抗争与探索的贡献和影响:(1)农民阶级的抗争与探索:太平天国运动中表现 为建立起以天京为中心的政权与清政府对峙;颁布了农 民战争的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沉重打击 了中外反动势力,首次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革命任务。
3、 在义和团运动中打出了“灭洋”的挽救民族危机的旗,帜,抗击了八国联军的侵略,粉碎了列强妄图瓜分中国的美梦,具有爱国主义精神。(2)资产阶级的抗争与探索: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促成了近代中国社会的第一次转变,使近代前期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达到顶峰。,三、近代史上中华民族的觉醒民族觉醒的本质内涵是民族认同感和为民族富强而奋斗的精神。进入近代以后,由于西方列强的野蛮侵略,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严重威胁。面对这种威胁各民族之间形成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关系,中华民族精神也在各民族共同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中得到了升华。,1.鸦片战争民族
4、意识的萌发。鸦片战争的惨败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们的思想意识也开始发生改变,人们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惊醒,反对外来侵略、保家卫国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2.甲午中日战争民族意识逐渐强化。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失败、列强掀起的瓜分狂潮使民族危机空前强化,首先是知识分子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紧接着是农民阶级发动的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掀起了辛亥革命,民族意识逐渐强化。,3.五四运动民族意识的升华。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青年学生、工人、农民、资产阶级空前团结,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表现出极大的爱国热情,使民族意识进一步升华。,4.抗日战争民族意识的高涨。随着日本侵华
5、的不断加剧,中国的民族意识进一步强化,形成高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民族复兴意识也达到了空前的觉醒。,考向一 近代前期的列强侵华战争(5年4考)【再研真题】 1.(2017江苏单科T6)鸦片战争后,两江总督耆英 说,“良民与莠民亦成水火民已焦头烂额,官犹诩 诩自得,扬言民情柔懦,安得闹事”,更“欺压良善, 自命为能员”,“此实不能御寇之由”。耆英认为鸦片,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 世纪金榜导学号 A.贫富不均 B.莠民作乱 C.民性懦弱 D.吏治败坏,【解析】选D。由材料“官犹诩诩自得”可知官吏不顾百姓安危;“良民与莠民亦成水火民情柔懦,安得闹事”可知官吏没有看清社会的主要矛盾;官吏“欺
6、压良善”,可见当时的吏治败坏,看不到世界的大势,导致战争的失败,故D正确;耆英主要分析的是官吏的乱作为,不是主要分析民众的问题,故B、 C错误;材料没有分析贫富问题,故A错误。,2.(2014江苏单科T5)右侧是清道 光帝给参与谈判大臣所下达谕旨的部 分内容,该谕旨 ( ) A.颁发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B.隐含着天朝上国的外交观念 C.导致了社会性质的根本改变 D.坚决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解析】选B。材料涉及厦门、宁波、上海的开放通商,应该是指第一次鸦片战争,A错误。对英国割占香港岛的行为清政府称为“赏借”,显然仍有天朝上国的思想,B正确。材料中清政府主要在通商、赔款方面等作出了让步,并
7、未在根本上丧失国家主权,C错误。D在材料中没有体现。,3.(2016江苏单科T9)下表是18941914年英、日等国占中国对外贸易总值的百分比。,对表中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 ) A.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加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对英贸易比重降低表明英国国际地位的明显下降 C.这一阶段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以商品倾销为主 D.对其他国家贸易比重变化折射出中国国际地位提高,【解析】选A。依据表格中“18941914年”日本对中 国贸易的数字明显呈上升趋势,说明日本对中国经济侵 略的加剧,故A正确;对英贸易比重降低表明日本和其他 国家加强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不能说明英国国际地位 下降,此时的英国仍然是
8、资本主义国家的头号强国,故B 错误;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故C错误;这一时期,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际地位没有提高。图表仅仅折射出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经济侵略的变化,故D错误。,4.(2015江苏单科T22)(13分) 甲午之役,民族之殇。对此,史学家陈旭麓说:“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旅顺陷后,海军提督丁汝昌褫职,仍统海军驻 威海,兵舰既弱,坐守而已。日舰集大连湾,将袭威海, 先攻登州,陷荣城。日舰二十五艘环威海口外。海军方 新败,并匿不出。汝昌恐北炮台不能守,命卸巨炮机件 以归,免资敌,戴宗骞持不可。无何
9、北台陷,宗骞奔刘公 岛。日军踞炮台,以台之巨炮俯击澳内兵舰海军水,手并登岸,噪出,鸣枪过市,声言向提督乞生路,刘公岛中大扰。诸洋员请姑许乞降,以安众心,汝昌不可。军士露刃挟汝昌,汝昌仰药死。诸将推洋员托汝昌之名,作降书。日军受降。,材料二 当中国盛时,日本不敢与抗。咸丰庚申中英之战,败衅,英、法、俄、美并为有约之国,日本不得与是役(甲午战争)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中国乃不国矣。 以上材料摘编自杨松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威海之战战场
10、态势的特点,归纳北洋舰队失败的主观原因。(6分)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所造成的危害。(3分),(3)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相关史实,对“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这一论断加以说明。(4分),【解析】第(1)题第一问,注意“战场态势”关键词,然 后从材料一中“坐守而已”“先攻登州,陷荣城。日舰 二十五艘环威海口外”可以概括出答案;第二问依然从 材料一中“并匿不出”“戴宗骞持不可”“声言向提 督乞生路”“诸洋员请姑许乞降”“军士露刃挟汝昌” 等有效信息归纳北洋舰队失败的主观原因。第(2)题从,材料二“是役(甲午战争)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据旅顺、
11、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中国乃不国矣”概括战败的危害。第(3)题联系课本19世纪末20世纪初有关史实直接证明“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主要从民族觉醒、救亡图存、政治运动以及促进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方面加以说明。,答案:(1)特点:敌攻我守(被动挨打);海陆交织(局处海嵎)。(2分) 原因:北洋舰队避战不出;将士贪生怕死;洋员鼓动投降;主帅指挥不力。(4分) (2)危害: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民族危机的加深);刺激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扩张野心。(3分),(3)说明:甲午战争客观上唤醒了国人的民族意识;推动了救亡图存运动;激发了政治变革
12、思潮;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现代化)进程。(4分),【考向规律】重在考查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的原因和影响。通过一段文字、图片和表格类的材料创设情境,考查学生的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读信息的能力。,【史识拓展】一、近代前期西方列强侵华给中国带来的历史影响1.政治上:一方面中国主权日益遭到破坏,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另一方面刺激了民族意识的觉醒,中国各阶层展开了救亡图存的斗争。,2.经济上:一方面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输出资本,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另一方面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诱导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3.思想上: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冲击;另一方
13、面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开阔了中国人的视野。,二、中国近代外交:从“朝贡体系”到“不平等条约体系”1.朝贡体系:立足点是“华夷观”思想,体现了古代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定位。在该体系下,“朝贡册封”是其基本外交模式,实质上是宗主认同外交。在朝贡体系影响下,东亚地区逐渐形成一个以汉字、儒家、佛教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2.不平等条约体系:在中国近代史上由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所确立的西方列强在华特权制度的总称。其法律依据是1842年南京条约以来的所有不平等条约。这个不平等条约体系的本质特征是西方列强通过战争手段凭借不平等条约,在中国享有各种特权,使中国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3.不平等条约体系的另一面,
14、将中国推入近代化的进程中,具有客观上的积极作用:首先,列强强迫中国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迫使中国融入全球化的进程,中国经济开始了与世界经济的接轨;其次,使中国外交从朝贡外交转向近代外交,须遵循互派外交使节、递交国书等国际惯例;再次,不平等条约体系使中国政府有了谈判意识和条约意识。,三、从多角度理解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转折点1.列强侵华方式:列强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2.民族危机程度: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3.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领导戊戌变法、辛亥革命。4.救亡图存、革命力量:由学习
15、器物转向学习制度。中华民族新觉醒,更多阶级、阶层投入救亡图存行列。,四、近代列强侵华的阶段特征及与资本主义发展的关系1.阶段特征:(1)19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列强的侵略以发动战争为手段;以商品输出为主要侵略方式;侵华的主要国家为英、法、美、俄。,(2)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的侵略在政治上由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到实行“以华治华”;经济上由商品输出为主到由资本输出为主。侵华的主要国家除英、法、美、俄外,德、日、意也加入,尤其是日本曾独霸中国。(3)20世纪三十四年代:列强的侵华方式由“以华治华”到独霸中国;侵华的主要国家是美、日。,2.与资本主义发展的关系:(1)两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主要
16、是以战争为手段,以打开和扩大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为目的,反映了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要求扩大商品市场的愿望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的特点。,(2)甲午中日战争及以后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列强则是以扩大资本输出为目的,反映了由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向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过渡、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及列强瓜分世界的要求。,【典题精练】 1.(新题预测)南京条约第十一条规定:议定英国住中国之总管大员,与大清大臣无论京内、京外者,有文书来往,用照会字样;英国属员,用申陈字样;大臣批复用札行字样;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若两国商贾上达官宪,不在议内,仍用禀明字样为着。该条款反映世纪金榜导学号( ),
17、A.英国尚未扭转官方交往劣势 B.清廷完全放弃闭关锁国政策 C.中英条约签订以平等为前提 D.中国传统华夷观念有所改变,【解析】选D。从材料中“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可知中国与英国在官方交往上是平等的,A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对中英两国外交往来的规定,没有体现出清政府完全放弃闭关锁国政策,B错误;南京条约是在中国战败的情况下签订的不平等条约,C错误;从材料中“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可知,中国对待英国不再保持天朝上国鄙视外邦的华夷观念,D正确。,2.(2018南通一模)著名史学家陈旭麓先生认为1840 年以来,中国因外患而遭受的每一次失败都产生过体现 警悟的先觉者。但他们的周围和身后没
18、有社会意义的 群体,他们走得越远越孤独。但战争大败,“成中国之 巨祸”,它促成了中国民族认识的亟变,中国的民族具 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这里的“战争”,指的应是 ( )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第一次世界大战,【解析】选B。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民族危机大大加深,救亡运动高涨,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故排除A、C、D,选B。,3.(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偶然与必然 工业革命 英国 明清时期的中国 禁烟运动,材料二 破坏与建设 有人说,如果没有鸦片战争砸开我们这个封闭的铁罐头,中国不知道还要经历几百年、几千年
19、才能进化到现代文明社会。也有人说,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民族灾难。,材料三 侵略与学习 甲午战争之前,相对来讲,两国之间算是比较平等的。但是甲午以后这种局面就改变了,两国之间的关系发生那么大的转折,这跟两国的历史有很大的关系,有一些经验教训不能够轻易忘掉,不过,20世纪的历史已经证明,甲午以后,这两个国家都输了。 甲午战争:中日双输的历史教训,(1)结合所学知识,运用材料一中的四个词语,以“偶然与必然”为题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紧扣主题,观点合理;史实准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合乎逻辑;字数在150字左右。(6分) (2)谈谈你对材料二观点的认识并说明理由。(4分)
20、 (3)结合材料三与20世纪上半期有关史实说明,作者为什么认为日本也输了?(2分),【解析】第(1)题,结合鸦片战争爆发前中英两国的社 会状况和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围绕材料一所给词语, 从偶然与必然的角度论述鸦片战争的爆发,注意观点正 确,史论结合。第(2)题第一问,材料二从“破坏与建设” 两方面评价鸦片战争的影响,可从破坏、建设或二者兼 有的角度表述认识;第二问,结合认识,运用相关基础知,识加以说明即可。第(3)题,结合20世纪日本对外扩张的影响,及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战败的史实说明日本输了的表现。,答案:(1)写作示例:工业革命后,英国迫切需要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因此极力推行侵略扩张政
21、策(必然性)。明清时期的中国处于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对外奉行“闭关锁国”政策,因此中国必然会成为西方列强侵略的对象。为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英国无耻地向中国走私鸦片,清政府的禁烟运动成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偶然性)。(6分),(2)观点一:破坏性。鸦片战争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完整遭到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观点二:建设性。鸦片战争在客观上传播了西方先进的文化和科技,使新思潮萌发,从而开始了向近代社会的过渡。 观点三:二者兼而有之。破坏性:理由参考观点一;建设性:理由参考观点二。(4分),(3)原因:日本疯狂对外扩张,引起被压迫国家和民族的反抗;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广岛、长崎被原子
22、弹轰炸,战后被美国单独占领。从这些方面说,日本输了。(2分),考向二 近代前期的抗争和探索(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5年3考)【再研真题】 1.(2018江苏单科T8)近代四川有一首民谣:“自从 光绪二十八年把路办,银子凑了万万千,也有官的商的 款,最可怜的庄稼汉,一两粮也出这项钱。要办路因为,哪一件?怕的是外国占路权。”与该民谣相关的历史事件 ( ) A.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 B.加速清朝政府的垮台 C.促使五四爱国运动的发生 D.推动国民革命的兴起,【学科素养】时空观念:光绪二十八年,近代四川。 历史解释:题干中的民谣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 近代中国人民“收回利权”的爱国主义情怀。,【思
23、维脉图】,【解析】选B。由“近代四川”“自从光绪二十八年把 路办,银子凑了万万千,也有官的商的款,最可怜的庄稼 汉,一两粮也出这项钱。要办路因为哪一件?怕的是外 国占路权”可知,与该民谣有关的历史事件是四川保路 运动。四川保路运动发生后,清政府调集湖北新军入川 引发武昌起义,武昌起义加速了清朝政府的垮台,B正确。,太平天国运动时间是1851-1864年,与“光绪二十八年”不符合,A错误。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促使五四爱国运动的发生,C错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兴起,D错误。,2.(2016江苏单科T6)有学者认为,天朝田亩制度 在晚清思想史中具有独特性,显示了传统思想里从未有
24、过的一种组合,即“财产共有与权力全面控制的组合”。 在这种思想的“组合”过程中,没有对其产生影响的是( ),A.农民起义中的“均贫富”思想 B.基督教平等思想 C.礼记礼运中“大同”思想 D.“中体西用”思想,【解析】选D。本题以天朝田亩制度为切入点,考查这个纲领所处的时代背景。“财产共有”即平均主义的思想,A、B、C都对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平均主义思想产生了影响,故不选。“中体西用”思想是19世纪60年代地主阶级洋务派开展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强调“师夷长技”,与天朝田亩制度体现的思想不符,故D错误,符合题意。,3.(2015江苏单科T6)某学者说:“农民造反者长歌涌入金陵,开始建造人间小天堂,
25、曾是他们的喜剧;天京陷落则是他们的悲剧。”“他们”从“喜剧”走向“悲剧”的根本原因是( ) A.定都天京的战略失误 B.“人间小天堂”的腐朽享乐,C.绝对平均的社会纲领 D.“农民造反者”的社会角色,【解析】选D。天京陷落标志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所以本题实际是问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故D正确。,【考向规律】重在考查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过程和失败原因与教训以及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影响。利用学者的观点及民谣创设情境材料,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读信息的能力。复习备考时,注意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中国人民进行抗争和探索的原因以及产生的深远影响,认识农民阶级时代与阶级的局限
26、性以及近代中国人民迸发出的爱国主义情怀。,【史识拓展】一、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比较,二、多元史观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转型的影响1.革命史观: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完整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2.近代化史观:是一场深刻的近代化运动,它促进了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近代化。(1)政治:推翻了清政府,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迈出了中国政治由专制向民主转化的重要一步。,(2)经济:制定法令保护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实业救国成为潮流。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奠定了基础。(3)法制: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近现代法制观念。(4)思想:使民主共和观念深
27、入人心,使国人的思想进一步解放。,3.文明史观:促进了传统文明向近代文明的转变,在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4.社会史观:使社会生活发生巨变,自由、平等、博爱的风气兴起。剪辫易服、废止缠足、废除跪拜礼和革除“大人“老爷“等称谓的移风易俗举措,使得国民的面貌为之一新。,5.整体史观:是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组成部分,推动了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是亚洲觉醒的典型代表。,【典题精练】 1.(新题预测)徐中约中国近代史载:“他们于1855年4月第三次攻取武汉,并席卷湖北和江西,将曾国藩困在江西境内。整个长江流域都落入了革命军之手,命运真是太照顾他们了。但就在他们胜利的巅峰,沉重的打击从其内部
28、出现”这场运动 世纪金榜导学号( ),A.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 B.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C.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 D.建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解析】选C。据材料中“于1855年4月第三次攻取武 汉,并席卷湖北和江西,将曾国藩困在江西境内。 整个长江流域都落入了革命军之手”分析可知是太平 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没有推翻君主专制制度,A错 误;辛亥革命后才有北洋军阀的统治,与材料中“1855 年4月”不符,B错误;太平天国运动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与材料中“整个长江流域都落入了革命军之手”相符,C正确;大革命失败后,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为起点,建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与材料中“1855年”不符,D错误。
29、,2.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太平天国的英雄们用鲜血和生命的代价激烈抗争,以追求自己的理想。但在新的生产方式出现之前,他们不可能单凭自己的力量找到一条取代封建制度的出路。这一观点旨在强调 ( ) A.太平天国革命纲领具有空想性 B.太平天国未能联合其他反清力量,C.太平天国的失败缘于时代局限 D.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导致革命失败,【解析】选C。材料中“在新的生产方式出现之前,他们不可能”旨在强调革命纲领具有空想性的原因,A错误;未能联合其他反清力量与史实不符,B错误;材料中“在新的生产方式出现之前,他们不可能单凭自己的力量找到”表明时代的局限,C正确;阶级的局限性与材料中“在新的生产方式出现之前”的时
30、代局限不符,D错误。,3.(2018苏锡常镇四市一模)在制定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时,宋教仁一再要求采用责任内阁制,但南京临时政府未予理会,采取了总统制。此后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却又将已经开始实施运作的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这一改动( ) A.利于制约总统专权 B.导致民主共和名存实亡 C.有助于袁世凯称帝 D.使宪法背离了分权原则,【解析】选A。依据材料可知南京临时政府由主张实行“总统制”到主张“责任内阁制”,责任内阁制限制了总统的权力,这与当时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有关,有利于限制袁世凯的权力,故A正确,C错误;B、D说法错误。,考向三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5年6考) 【再
31、研真题】 1.(2018江苏单科T10)下侧是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兵力对比图。由此可知,人民军队兵力总数占据优势始于 ( ),A.全面内战爆发时 B.战略反攻开始前 C.三大战役进行中 D.渡江战役结束后,【学科素养】时空观念:1946年6月、1947年6月、1948年11月 历史解释:解读材料,论证人民军队兵力开始占优势的事件,【思维脉图】,【解析】选C。仔细观察“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兵力对比图”可知,直至三大战役进行的“1948年11月”,人民军队兵力总数才开始占据优势,C正确。全面内战爆发于1946年6月,A错误。战略反攻开始于1947年6月, B错误。渡江战役结束是在1949年4月,D
32、错误。,2.(2017江苏单科T8)1922年9月,中共机关刊物向导发文指出,在军阀割据的现状下,战乱是不可避免的,只有建立“统一全国的中央政府,然后国内和平才能够实现”。这表明,“打倒军阀”正在成为( ),A.人民的迫切愿望 B.国民政府的执政理念 C.知识分子的共识 D.全体国民的共同选择,【解析】选A。向导是当时中国共产党的机关刊物,而中国共产党代表广大民众的利益,故A正确;当时中国共产党还不能代表所有的知识分子和全体国民,故C、D错误;1922年正是北洋军阀政府统治时期,不可能提出“打倒军阀”,故B错误。,3.(2017江苏单科T10)1937年8月,毛泽东强调要“发挥红军的特长”,创
33、建根据地,开展游击战,钳制与消灭敌人。在此原则指导下,人民军队 ( )A.粉碎了第三次“围剿” B.变敌后为抗日的战场C.赢得长征的伟大胜利 D.取得台儿庄战役大捷,【解析】选B。由时间“1937年8月”可知,A、C不符合题干要求;由“创建根据地钳制与消灭敌人”可知人民军队在抗日战争时期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故B正确;台儿庄战役是正面战场取得的一场大捷,故D不符合题意。,4.(2016江苏单科T11)1938年1月,国民政府为管理全国经济事务,将实业部改组为经济部,其职权范围包括了战时主要生产领域和商业领域,下属机构众多。经济部的设立 ( ) 世纪金榜导学号,A.适应了战争持久化的需
34、要 B.标志着工作重心转向经济领域 C.提高了后方百姓生活水平 D.导致抗战时期行政效率的低下,【解析】选A。由题中的时间“1938年”和“经济部” 的职权范围包括“战时主要生产领域和商业领域”,可 知经济部的设立有利于为抗战提供持久的物质保障,故 A正确;经济部的设立是为抗战提供物质保障,国民政府 工作重心仍然是抗战,并没有转移,故B错误;经济部的 设立是为了对经济进行统制,适应战争的需要,不是为,了提高后方百姓生活水平,故C错误;经济部的设立,适应了抗战的需要,与抗战时期行政效率的低下没有关系,故D错误。,5.(2015江苏单科T10)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说:“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
35、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这一时期内,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一时出现了生气蓬勃的新气象。”此处“新气象”主要是指 (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 B.敌后战场已成为主战场 C.国民党军队基本扭转了战局 D.全国性抗战局面的形成,【解析】选D。材料中时间是1937年7月7日到1938年10 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于1937年9月,A错误;1937年 7月7日到1938年10月属于抗战防御阶段,国民党的正面 战场发挥主要的作用,故B错误;防御阶段国民党正面战 场基本处于溃败状态,故C不符合史实;1937年7月7日到 1938年10月属于抗战防御阶段,“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
36、较努力的”,可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下全民族进行抗战,故D正确。,【史识拓展】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探索1.革命道路的探索从中共“二大”到八七会议(1)中共“二大”提出了最低革命纲领,但是在革命道路上基本上照搬了苏联的以城市为中心的道路。,(2)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为中国革命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2.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从八七会议到遵义会议(1)八七会议清算了大革命后期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2)1935年的遵义会议上,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了党内存在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遵义会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
37、,3.革命政策的调整:(1)1935年瓦窑堡会议,制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2)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中国共产党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3)全民族抗战开始后,中国共产党开辟了敌后战场。(4)抗战胜利前夕,中共七大召开,会上将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完全走向成熟。(5)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积极参加重庆谈判并签署了双十协定,在重庆政治协商会议上为争取和平与民主作出了最大努力。,二、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的历史贡献1.政治上:倡导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全民族抗战,打击了国民党的分裂投降活动,维护了统一战线;领导沦陷区人民开展各种反抗斗争。,2.军事上:取
38、得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平型关大捷,坚定了全国人民的抗战决心;创建了敌后抗日根据地,开辟了敌后战场,在抗战初期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战场。在相持阶段成为抗战的主战场,发动百团大战,对争取抗战形势好转起了积极作用。及时开展局部反攻,为最后打败日本侵略者作出了重大贡献。,3.思想上: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即人民战争路线;提出持久战的思想,指出了抗战胜利的正确道路;召开党的七大,为抗战胜利作了充分的准备。,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关系的演变,【典题精练】 1.(新题预测)民国十六年一月出版的中国农民问题记载:“凡我军所到,农民必担茶担水,以相慰劳,跋涉险阻,以为向导。常有手持木棍,截击敌兵,夺其枪械,以为我军
39、效力。”材料中所提及的“军”和事件指的是 世纪金榜导学号( ),A.工农红军和土地革命 B.湖北新军和国民革命 C.国民革命军和北伐 D.八路军和抗日战争,【解析】选C。1927年7月,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 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失败,10月,毛泽东率部队到达井 冈山,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 命,与材料中民国十六年一月”即1927年1月不符,A错 误;湖北新军是1911年辛亥革命的军事力量,与材料中 “民国十六年”不符,B错误;1926-1927年国民革命军,进行北伐,与材料中“民国十六年”即1927年相符,C正确;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改组八路军,与材料中“民国十六
40、年”不符,D错误。,2.1944年11月,美国总统特使赫尔利访问延安后,对外宣称:“国民政府和国民党所秉持的原则与中国共产党所秉持的原则之间,即使有所分歧,分歧也不是很大。” 当时国共两党的原则中“分歧”最小的是 ( ) A.抗战进行到底 B.军队上交国家 C.建立联合政府 D.推行政治民主,【解析】选A。1944年在抗战期间,国共分歧最小的是抗战到底,A正确;抗战期间,在军队上交国家方面,国共两党存在严重分歧,B错误;抗战期间共产党赞成建立联合政府,国民党赞成建立一党专政的政府,C错误;抗战期间,共产党主张推行政治民主,国民党主张一个政党,一个主义,一个领袖,D错误。,【备选训练】 (12分
4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下发2017年1号函件关 于在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 概念的函。文件表示,根据在教材中要落实“十四年 抗战概念”的精神,教育部要求对各级各类教材进行修,改,在2017年春季教材中全面落实。 中国新闻网,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高潮时期的1915年,日本为了扩大在中国的权益,强硬地提出了对华“二十一条”的要求。中国视此为“国辱”,一时间民族主义高涨,恢复主权和排日运动蓬勃发展。辛亥革命领导人孙中山的接班人蒋介石以统一全国为目标,开始“北伐”,其态势对满蒙地区构成了威胁。,陆军痛感为了国家的总体战略,需要获得满洲的铁、 煤炭等
42、资源,为了与“假想敌”苏联的战争,也急需确 保满洲。当时,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已经对日本的政治 和社会产生了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由美国总统威尔逊的倡议, 成立了“国际联盟”,东亚地区也加快了建立国际秩序,(华盛顿体系)的步伐。特别是九国条约,承诺了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综上所述,当时的“日本面临着来自外部的三种压力”。为了维护日本在满蒙的利益,日本最终发动了九一八事变。 高桥正卫昭和时期的军阀,材料三 1934年6月,伪满洲国协和会次长阪谷希一就明确说明:关东军和中国驻屯军认为“满洲已经到手了,可是满洲的资源究竟不如华北。山西的铁和煤都是无穷无尽的,如果一不注意,就会落入英美手
43、中。因此,目前把华北弄到手是最要紧的,也是大好时机”。 日本侵华战争的真正目的,(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教育部要求各级各类教材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历史依据。(4分) (2)依据材料二分析日本在满蒙地区发动九一八事变的“外部压力”。(6分) (3)依据材料三概括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根本目的。(2分),【解析】第(1)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依据是1931年日 本发动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中国开始了局部抗战, 到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一共是十四年。第 (2)题,据材料二“中国视此为国辱,一时间民族主 义高涨,恢复主权和排日运动蓬勃发展”得出中国民族 主义的高涨等。第(3
44、)题,据材料三“关东军和中国驻,屯军认为满洲已经到手了,可是满洲的资源究竟不如华北。山西的铁和煤都是无穷无尽的,如果一不注意,就会落入英美手中”得出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获取经济利益。,答案:(1)依据:1931 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侵略中国,中国进行局部抗战;1945 年 8 月日本无条件投降。(4分) (2)压力:中国民族主义的兴起;苏联和共产主义;英、美等发达帝国主义国家主宰的“华盛顿体系”的束缚。(6分) (3)目的:最大限度地攫取经济利益。(2分),战后国共两党由合作走向决裂的原因由合作走向决裂,是战后国共关系的总特点。造成这种局面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基本的
45、原因是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二者的主次地位发生变化的结果。除此之外,还有以下内外两个因素。,第一,国共关系由合作走向分裂的根本原因,是由 于国民党顽固坚持一党独裁制度。坚持一党独裁,反对 成立联合政府,是国民党政府一贯坚持的方针。在抗战 期间,中国共产党从抗日大局出发,曾就边区问题,军队 问题,组织联合政府等问题,与国民党多次进行商谈,但 均因国民党的阻挠破坏毫无结果。战后,蒋介石虽口头,上也讲了一些有关和平、民主等动听的承诺,但是,他们又表示,实现这些承诺的条件是所谓“根本大法不容变更,政府基础不容动摇”。其实质就是坚持国民党一党独裁,反对成立联合政府。这样,一心想成立联合政府,以实现民主、和平
46、、团结的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的独裁政策就处于难以调和的地步,终于导致了国共关系的破裂。,可以说,国民党的独裁政策,是国共关系破裂的内部原因,也是根本原因。第二,美国的扶蒋反共政策与苏联的扶蒋抑共政策,是导致国共关系破裂的外部原因。抗战胜利前后,美国和苏联两个对中国很有影响力的大国,为在远东争夺霸权的需要确立了各自的对华政策。,从1944年下半年开始,美国为在战后控制中国,遏止苏联,即设计了以扶蒋反共为主旨的对华政策。这个政策的基本点是,在中国选择与苏联有严重政治冲突,明确表示战后将站在美国一边的蒋介石,是非常理想的。,与美国相比,苏联的战后政策是以扶蒋抑共为主旨 的。其基本点是,承认蒋介石的国
47、民党政府为中国惟一 合法政府;通过支持蒋介石国民党对中国的统治,来确 立苏联在亚洲的战略地位。为此,苏联政府力图说服中 国共产党放弃武装斗争,解散军队,参加国民政府,使国 民党统一中国。应该说,苏联采取的这种扶蒋抑共的政,策,是与其在战后所推行的民族利己主义的全球战略相 关的。不可否认,苏联在战后曾支持中国共产党军队进 入东北,并控制了部分地区,为中国共产党建立稳固的 东北根据地创造了条件。但同时要看到,苏联承认的是 国民政府,并试图以此换取苏联在东北的特权,因此,中 国共产党对于苏联,仅是一种地方势力。苏联这种做法,不仅贬低了中国共产党的地位,而且为蒋介石发动内战、制造国共分裂增加了筹码。因此,可以这样认为,如果说,美国的扶蒋反共政策直接将中国推上了内战的道路,那么苏联所采取的扶蒋抑共政策则在客观上为蒋介石分裂国共关系提供了条件。 据刘芃、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