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平遥中学2019届高三物理上学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dealItalian200 文档编号:922606 上传时间:2019-03-03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3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平遥中学2019届高三物理上学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平遥中学2019届高三物理上学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平遥中学2019届高三物理上学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平遥中学2019届高三物理上学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平遥中学2019届高三物理上学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平遥中学 2019 届高三年级第一学期物理试题一、选择题1.关于速度、速度改变量、加速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物体运动的速度改变量很大,它的加速度一定很大B. 某时刻物体的速度为零,其加速度一定为零C. 速度很大的物体,其加速度可以很小,可以为零D. 加速度很大时,运动物体的速度一定很大【答案】C【解析】【详解】A、物体运动的速度改变量很大,但不知道改变所用时间,故不能得到加速度很大的结论,故 A 错误;B、速度为零的物体加速度不一定为零,如竖直上抛的物体在最高点时速度为零,而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故 B 错误; C、速度很大的物体,如果速度变化很慢则加速度很

2、小,若速度没有变化则加速度为零,故C 正确;D、加速度很大时说明物体的速度变化很快,不能说明物体的速度一定很大,故 D 错误;故选 C。【点睛】加速度等于物体速度的变化量与所用时间的比值,加速度反应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2.汽车以 10 m/s 的速度行驶 5 分钟后突然刹车。如刹车过程是做匀变速运动,加速度大小为 5m/s2,则刹车后 3 秒钟内汽车所走的距离是( )A. 52.5mB. 7.5mC. 30mD. 10m【答案】D【解析】【详解】汽车刹车时间为: ,故刹车 3s 时汽车已经停止,故 3s 内的位移为:- 2 -,故 D 正确,A、B、C 错误;故选 D。【点睛】先判定刹车

3、时间,看 3s 内是否停止,由此再判定 3s 内的位移。3.给滑块一初速度 v0使它沿光滑斜面向上做匀减速运动,加速度大小为 ,当滑块速度变为方向沿斜面向下,大小为 时,所用时间是( )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设沿斜面向上为正方向,则初速度为 v0,加速度为 ,末速度为 ,由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关系有 ,解得 ,故 C 正确,A、B、D 错误;故选 C。【点睛】先设沿斜面向上为正方向,写出初速度,加速度和末速度,利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关系求出所用时间即可。4.电磁波已广泛运用于很多领域下列关于电磁波的说法符合实际的是( )A. 电磁波不能产生衍射现象B.

4、 根据多普勒效应可以判断遥远天体相对于地球的运动速度C. 常用的遥控器通过发出紫外线脉冲信号来遥控电视机D. 光在真空中运动的速度在不同惯性系中测得的数值可能不同【答案】B- 3 -【解析】A、电磁波是横波,波都能发生干涉和衍射,故 A 错误;B、由于波源与接受者的相对位移的改变,而导致接受频率的变化,称为多普勒效应,所以可以判断遥远天体相对于地球的运动速度,故 B 正确;C、常用红外线做为脉冲信号来遥控电视,故 C 错误;D、根据光速不变原理,知在不同惯性系中,光在真空中沿不同方向的传播速度大小相等,故 D 错误故选 B【点睛】明确干涉和衍射是波特有的现象;知道电磁波谱及作用功能,多普勒效应

5、和光速不变原理,属于基础题5.如图所示的位移时间( x t)图象和速度时间( v t)图象中给出四条图线,甲、乙、丙、丁代表四辆车由同一地点向同一方向运动的情况,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甲车做直线运动,乙车做曲线运动B. 0 t1时间内,甲车通过的路程大于乙车通过的路程C. 0 t2时间内,丙、丁两车在 t2时刻相距最远D. 0 t2时间内,丙、丁两车的平均速度相等【答案】C【解析】【详解】A、 xt 图象只能表示直线运动的规律,甲做匀速直线运动,乙做速度越来越小的变速直线运动,故 A 错误;B、 0 t1时间内,甲乙两车的位移相等,又都是单向直线运动,所以两车路程相等,故 B 错误;C

6、、根据 图像可知,在 0-t2时间内,丁车在前,丙车在后,且 ,故两车距离越来越大;在 t2时刻之后, ,两车距离又在逐渐变小,故 t2时刻两车相距最远,C 正确;D、0 t2时间内,丙与时间轴所围面积小于丁与时间轴所围面积,故丙的位移小于丁的位移,- 4 -根据 可知,两车的平均速度不相等,故 D 错误;故选 C。【点睛】在位移-时间图象中,倾斜的直线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斜率表示速度,图象的交点表示位移相等;在速度-时间图象中,斜率表示加速度,图象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表示位移,平均加速度等于速度变化量与时间之比。6.如图所示,一束光从空气中射向折射率 n 的某种玻璃的表面, i 表示入射角

7、,则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当 i45时会发生全反射现象B. 无论入射角是多大,折射角 r 都不会超过 45C. 欲使折射角 r30,应以 i45的角度入射D. 当入射角 tani 时,反射光线跟折射光线恰好垂直【答案】A【解析】【详解】A、光从空气中射向玻璃表面时,不可能发生全反射,故 A 错误;B、当入射角最大时,根据折射定律 知,折射角也最大,而最大的入射角为 ,则由得, ,所以最大的折射角为 ,故 B 正确;C、当折射角 时,由折射定律 得入射角 ,故 C 正确;D、当反射光线跟折射光线恰好互相垂直时,设入射角为 1,折射角为 ,有 ,所以 ,故 D 正确;不正确的故选 A。【

8、点睛】光由光密(即折射率较大的介质)介质射到光疏(即折射率较小的介质)介质的界面时,全部被反射回原介质内的现象,叫做全反射;折射遵守折射定律 。7.质点由 A 点出发沿直线 AB 运动,行程的第一部分是加速度大小为 a1的匀加速运动,接着做加速度大小为 a2的匀减速运动,到达 B 点时恰好速度减为零若 AB 间总长度为 s,则质- 5 -点从 A 到 B 所用时间 t 为( )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设质点的最大速度为 v,前、后两段运动过程及全过程的平均速度相等,均为全过程: ,匀加速过程: ,匀减速过程:得: , ,代入得: , ,将 v 代入得: ,故 B 正确

9、,A、C、D 错误;故选 B。8.一列车由等长的车厢连接而成车厢之间的间隙忽略不计,一人站在站台上与第一节车厢的最前端相齐当列车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时开始计时,测量第一节车厢通过他的时间为 1 s,则从第 5 节至第 16 节车厢通过他的时间为( )A. 1sB. 2sC. 4sD. 6s【答案】B【解析】【详解】取车为参考系,把车的运动转化为人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设每节车厢长为 L,加速度为 a,则由 ,得人通过第一节车厢的时间为: , 人通过前 4 节车厢的时- 6 -间为: ,人通过前 16 节车厢的时间为: ,从第 5 节至第 16节车厢通过他的时间为: ,故 B 正确, A、 C

10、、 D 错误;故选 B。【点睛】取车为参考系,把车的运动转化为人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结合位移时间公式求出人通过第一节车厢和前 4 节、前 16 节车厢所用的时间,从而得出第 5 节至第 16 节车厢通过的时间。9.为了增大无线电台向空间辐射无线电波的能力,对 LC 振荡电路结构可采取下列哪些措施( )A. 增大电容器极板的正对面积B. 增大电容器极板的间距C. 减少自感线圈的匝数D. 提高供电电压【答案】BC【解析】【详解】A、根据题意,为了增大电台辐射能力,必须采用开放电路,提高电磁波的频率,由 可知,必须使电容 C 或电感 L 减小,而增大电容器极板的正对面积时,电容 C 增大,电磁波的频率

11、 f 可减小,故 A 错误;B、根据 可知,当增大电容器极板间的距离时, C 减小,电磁波的频率 f 可增大,故B 正确;C、又因为电感 L 与线圈的匝数、面积大小、线圈的长短以及线圈中有无铁芯等因素有关,而减小自感线圈的匝数时,电感 L 减小,电磁波的频率 f 可增大,故 C 正确;D、由 可知,电磁波的频率与电压无关,故 D 错误;故选 BC。【点睛】明确振荡电路的原理,知道振荡电路产生的振荡电流频率平方与线圈 L 及电容器 C成反比;同时明确如何才能增大发射电磁波的能力。10. 如图所示,两束单色光 a、b 从水下射向 A 点后,光线经折射合成一束光 c,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7

12、 -A. 用同一双缝干涉实验装置分别以 a、b 光做实验,a 光的干涉条纹间距大于 b 光的干涉条纹间距B. 用 a、b 光分别做单缝衍射实验时它们的衍射条纹宽度都是均匀的C. 在水中 a 光的速度比 b 光的速度小D. a 光在水中的临界角大于 b 光在水中的临界角【答案】AD【解析】试题分析:由光路图可知,a 光的折射率小于 b 光,则 a 光的波长大于 b 光;根据 可知用同一双缝干涉实验装置分别以 a、b 光做实验,a 光的干涉条纹间距大于 b 光的干涉条纹间距,选项 A 正确;无论用什么单色光做单缝衍射实验时它们的衍射条纹宽度都不是均匀的,选项 B 错误;因为 a 光的折射率小于 b

13、 光,根据 可知在水中 a 光的速度比 b 光的速度大,选项 C 错误;根据 可知在水中 a 光的临界角大于 b 光的临界角,选项 D 正确;由于 a光的波长大于 b 光,故 a 比 b 更容易发生衍射现象,选项 E 正确。故选 ADE。考点:光的折射;光的干涉;光的衍射;全反射。11.光在科学技术、生产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用透明的标准平面样板检查光学平面的平整程度是利用光的偏振现象B. 用三棱镜观察白光看到彩色图样是利用光的折射现象C. 在光导纤维束内传送图像是利用光的色散现象D. 光学镜头上的增透膜是利用光的干涉现象【答案】BD【解析】【详解】A、用透明的标

14、准平面样板检查光学平面的平整程度是利用光的干涉现象,故 A 错误;B、用三棱镜观察白光看到的彩色图样是利用光的色散现象,故 B 正确;- 8 -C、在光导纤维束内传送图象是利用光的全反射现象,故 C 错误;D、光学镜头上的增透膜是利用光的干涉现象,故 D 正确;故选 BD。12.一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做刹车实验,若从 0 时刻起汽车在运动过程中的位移与速度的关系式为 x(100.1 v2) m,则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上述过程的加速度大小为 5 m/s2B. 刹车过程持续的时间为 5 sC. 刹车过程的位移为 5 mD. 0 时刻的初速度为 10 m/s【答案】AD【解析】【详解】 AD、

15、根据公式 和位移与速度的关系式为 ,可得:, ,解得: ,符号表示与运动方向相反,故 A、 D 正确;B、刹车时间 ,故 B 错误;C、刹车位移为 ,故 C 错误;故选 AD。【点睛】由位移与速度的关系式为 可知刹车时初速度和加速度,就可判断刹车时间,从而可求刹车位移。二、实验题13.研究小车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其中斜面倾角 可调打点计时器的工作频率为 50 Hz.纸带上计数点的间距如图乙所示,其中每相邻两点之间还有 4 个记录点未画出.- 9 -(1)部分实验步骤如下:A测量完毕,关闭电源,取出纸带B接通电源,待打点计时器工作稳定后放开小车C将小车停靠在打点计时器附近,小车尾

16、部与纸带相连D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平板上,让纸带穿过限位孔上述实验步骤的正确顺序是:_(用字母填写)(2)图乙中标出的相邻两计数点的时间间隔 T_s.(3)计数点 5 对应的瞬时速度大小的计算式为 v5_(4)为了充分利用记录数据,减小误差,小车加速度大小的计算式应为 a_【答案】 (1). DCBA (2). 0.1 (3). (4). 【解析】试题分析:(1)先连接实验器材,后穿纸带,再连接小车,最后打点并选择纸带进行数据处理,故正确顺序为 DBCA;(2)打点计时器的工作频率为 50HZ,每隔 0.02s 打一次电,每相邻两点之间还有 4 个记录点未画出,共 5 个 0.02s,故 ;(3

17、)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中时间中点的速度等于该过程中的平均速度,可以求出打纸带上E 点时小车的瞬时速度大小:(3)根据公式 得 ,解得考点: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14.在用插针法测定玻璃砖的折射率的实验中,甲、乙、丙三位同学在纸上画出的界面aa、 bb与玻璃砖位置的关系分别如图、和所示,其中甲、丙两同学用的是矩形玻璃砖,乙同学用的是梯形玻璃砖他们的其他操作均正确,且均以 aa、 bb为界面画光路图- 10 -(1)甲同学测得的折射率与真实值相比_(填“偏大” “偏小” “不变” 或“可能偏大、可能偏小、可能不变”)(2)乙同学测得的折射率与真实值相比_(填“偏大” “偏小” “不变” 或“可能偏大、

18、可能偏小、可能不变”)(3)丙同学测得的折射率与真实值相比_(填“偏大” “偏小” “不变” 或“可能偏大、可能偏小、可能不变”)【答案】 (1). 偏小; (2). 不变; (3). 可能偏大,可能偏小,可能不变;【解析】【分析】用插针法测定玻璃砖折射率的实验原理是折射定律 ,作出光路图,确定折射光线的偏折情况,分析入射角与折射角的误差,来确定折射率的误差。【详解】(1)甲同学测量的光路图如图甲所示,真实值 ,测量值 ,因 ,故,所以甲同学测得的折射率与真实值相比偏小;(2)乙同学测量的光路图如图乙所示,测量值 ,与真实值相等;(3)丙同学的测量可能出现三种可能,光路图如图丙所示,当出射点为

19、 c 时,测量值与真实值相同,当出射点在 c 左侧时,测量值小于真实值,当出射点在 c 点右侧时,测量值大于真实值,故丙同学测得的折射率与真实值相比可能偏大,可能偏小,可能不变;故答案为:(1)偏小;(2)不变;(3)可能偏大,可能偏小,可能不变。15.(1)如图所示是用双缝干涉测光波波长的实验设备示意图,图中是光源、是滤光片、是单缝、是双缝、是光屏下列操作能增大光屏上相邻两亮条纹之间距离的是_- 11 -A增大和之间的距离B增大和之间的距离C将绿色滤光片改成红色滤光片D增大双缝之间的距离(2)如果将灯泡换成激光光源,该实验照样可以完成,这时可以去掉的部件是_(填数字代号)(3)转动测量头的手

20、轮,使分划板中心刻线对准第 1 条亮条纹,读出手轮的读数如图甲所示继续转动手轮,使分划板中心刻线对准第 10 条亮条纹,读出手轮的读数如图乙所示则相邻两亮条纹的间距是_mm(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4)在(3)前提下,如果已经量得双缝的间距是 0.30 mm,双缝和光屏之间的距离是 900 mm,则待测光的波长是_m(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答案】 (1). BC; (2). ; (3). 1.61; (4). ;【解析】【分析】根据双缝干涉条纹的间距公式得出增加相邻亮纹(暗纹)间的距离的方法;将灯泡换成激光光源,激光的单色性好,不需要滤光片;螺旋测微器的读数等于固定刻度读数加上可动刻度读数,

21、需要估读一位,再依据 ,根据双缝干涉条纹的间距公式 求出光波的波长。【详解】解:(1)根据 知,为增大相邻亮纹(暗纹)间的距离,可采取增大双缝到光屏的距离、减小双缝间距离、或增大入射光的波长,而单缝与双缝间距不会影响条纹间距,故BC 正确, AD 错误;(2)将灯泡换成激光光源,激光的单色性好,不需要滤光片与单缝,即为与;- 12 -(3)图乙中固定刻度读数为 0.0mm,可动刻度读数为 0.014.5=0.045mm,所以最终读数,图丙中固定刻度读数为 14.5mm,可动刻度读数为 0.013.5=0.035mm,所以最终读数 ,根据 ;(4)相邻干涉条纹的间距 ,由 得:三、计算题16.一

22、杂技演员,用一只手抛球他每隔 0.4 s 抛出一球,接到球便立即把球抛出,已知除抛、接球的时刻外,空中总有四个球,将球的运动看做是竖直方向的运动,不计空气阻力,g10 m/s 2,求球能到达的最大高度(从抛球点算起)【答案】3.2m【解析】【分析】根据竖直上抛运动的特点,尤其是对其运动“对称性”的理解,然后利用位移公式求解。【详解】根据竖直上抛的对称性可知,空中的四个球,有两个在上升,两个下降,由于每隔0.4s 抛一个,因此从抛出到最高点时间为 t=0.8s,所以上升最大高度:17.一列沿 x 轴正方向传播的简谐波,其波源位于坐标原点 O,且在 t0 时刻的波形图如图所示已知这列波在 P 出现

23、两次波峰的最短时间是 0.4 s,求:(1)这列波的波速;(2)试写出质点 P 做简谐运动的表达式; (3)从 t0 时刻开始计时,质点 R 第一次到达波谷所用的时间【答案】 (1) (2) (3)0.8s【解析】【分析】根据 求出这列波的波速;由图可知 A=4cm,根据 求出角速度,再写出质点 P 做简谐- 13 -运动的表达式;先求出这列波传到 R 质点的时间,由图可知质点 R 的起振方向为沿 y 轴正方向,所以 R 质点振动后再经过 后才能第一次到达波谷,再求出从 t0 时刻开始计时,质点 R 第一次到达波谷所用的时间。【详解】解:(1)由题意可知: =4m, T=0.4s得:(2)由图

24、可知 A=4cm, 故质点 P 做简谐运动的表达式为(3)这列波传到 R 质点的时间为 又由图可知质点 R 的起振方向为沿 y 轴正方向,所以 R 质点振动后再经过 后才能第一次到达波谷,故再经过 s 后质点 R 才能第一次到达波谷18.图示为某种透明介质的截面图, AOC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BC 为半径 R10cm 的四分之一圆弧, AB 与水平屏幕 MN 垂直并接触于 A 点。由红光和紫光两种单色光组成的细束复色光射向圆心 O,在 AB 分界面上的入射角 i=45,结果在水平屏幕 MN 上出现两个亮斑,左右亮斑分别为 P1、 P2。假设该介质对红光和紫光的折射率分别为 n1 = , n2

25、 = 。(1)判断 P1、 P2两处产生亮斑的颜色;(2)求两个亮斑间的距离 P1P2。【答案】 (1)亮斑 P1为红色,亮斑 P2为红色与紫色的混合色(2)(5 + 10)cm 【解析】本题考查光的折射和全反射,需画出光路图对问题分析。(1)设该介质对红光和紫光的临界角分别为 C1、 C2,则,解得: C160同理 C245- 14 -i = 45 = C2, i = 45 C1所以紫光在 AB 面发生全反射,而红光在 AB 面一部分折射,一部分反射,且由几何关系可知,反射光线与 AC 垂直,所以亮斑 P1为红色,亮斑 P2为红色与紫色的混合色。(2)画出如图光路图,设折射角为 r,根据折射定律有,解得由几何知识可得 ,解得:由几何知识可得 AOP2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则所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 EN ISO 10350-1-2008 en Plastics - Acquisition and presentation of comparable single-point data - Part 1 Moulding materials (Incorporates Amendment A1 2014)《塑料 可比单点数据的采集和表示法 第1部分 模塑.pdf EN ISO 10350-1-2008 en Plastics - Acquisition and presentation of comparable single-point data - Part 1 Moulding materials (Incorporates Amendment A1 2014)《塑料 可比单点数据的采集和表示法 第1部分 模塑.pdf
  • EN ISO 10350-1-2017 en Plastics - Acquisition and presentation of comparable single-point data - Part 1 Moulding materials.pdf EN ISO 10350-1-2017 en Plastics - Acquisition and presentation of comparable single-point data - Part 1 Moulding materials.pdf
  • EN ISO 10350-2-2011 en Plastics - Acquisition and presentation of comparable single-point data - Part 2 Long-fibre-reinforced plastics《塑料 采集和表示可比单点数据 第2部分 长纤维增强塑料》.pdf EN ISO 10350-2-2011 en Plastics - Acquisition and presentation of comparable single-point data - Part 2 Long-fibre-reinforced plastics《塑料 采集和表示可比单点数据 第2部分 长纤维增强塑料》.pdf
  • EN ISO 10352-2010 en Fibre-reinforced plastics - Moulding compounds and prepregs - Determination of mass per unit area《纤维增强塑料 模塑化合物和聚酯胶片 单位面积质量的测定》.pdf EN ISO 10352-2010 en Fibre-reinforced plastics - Moulding compounds and prepregs - Determination of mass per unit area《纤维增强塑料 模塑化合物和聚酯胶片 单位面积质量的测定》.pdf
  • EN ISO 10360-1-2000 en Geometrical Product Specifications (GPS) - Acceptance and reverification tests for coordinate measuring machines (CMM) - Part 1 Vocabulary《产品几何量技术规范(GPS) 坐标测.pdf EN ISO 10360-1-2000 en Geometrical Product Specifications (GPS) - Acceptance and reverification tests for coordinate measuring machines (CMM) - Part 1 Vocabulary《产品几何量技术规范(GPS) 坐标测.pdf
  • EN ISO 10360-10-2016 en Geometrical product specifications (GPS) - Acceptance and reverification tests for coordinate measuring systems (CMS) - Part 10 Laser trackers for measuring.pdf EN ISO 10360-10-2016 en Geometrical product specifications (GPS) - Acceptance and reverification tests for coordinate measuring systems (CMS) - Part 10 Laser trackers for measuring.pdf
  • EN ISO 10360-12-2016 en Geometrical product specifications (GPS) - Acceptance and reverification tests for coordinate measuring systems (CMS) - Part 12 Articulated arm coordinate m.pdf EN ISO 10360-12-2016 en Geometrical product specifications (GPS) - Acceptance and reverification tests for coordinate measuring systems (CMS) - Part 12 Articulated arm coordinate m.pdf
  • EN ISO 10360-2-2009 en Geometrical product specifications (GPS) - Acceptance and reverification tests for coordinate measuring machines (CMM) - Part 2 CMMs used for measuring linea.pdf EN ISO 10360-2-2009 en Geometrical product specifications (GPS) - Acceptance and reverification tests for coordinate measuring machines (CMM) - Part 2 CMMs used for measuring linea.pdf
  • EN ISO 10360-3-2000 en Geometrical Product Specifications (GPS) - Acceptance and Reverification Tests for Coordinate Measuring Machines (CMM) - Part 3 CMMs with the Axis of a Rotar.pdf EN ISO 10360-3-2000 en Geometrical Product Specifications (GPS) - Acceptance and Reverification Tests for Coordinate Measuring Machines (CMM) - Part 3 CMMs with the Axis of a Rotar.pdf
  •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