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议论文素材库“平中见奇”的慧眼王子潇最近,一档名为声临其境的电视节目正在走红。节目形式简单,每期邀请四位配音嘉宾“藏于”幕后,为经典影视剧桥段配音,让现场嘉宾竞猜配音者是谁,并在最后的“四强争霸”中决出优胜者。印象极深的,是演员赵立新和朱亚文的配音。面对风格迥异的剧目场景、情绪反差强烈的配音桥段,二人诠释得专业而精彩,令人惊叹。这些荧屏上熟悉的面孔,居然还有这般卓越的配音功底,多变动人的嗓音,又是多么美妙。给观众意外之喜,帮观众发现“老熟人”身上鲜为人知的新亮点,正是这档节目创意的成功之处。而类似这样的小惊喜在生活中并不少见。居住多年的小区,周边的一切总觉得了如指掌,再熟悉不过。忽然在某一天
2、,发现那片常见的绿地上长出色彩斑斓的小花,那方不曾留意的人工湖里居然有锦鲤悠游,那幢每天路过的高楼在夕阳的余晖中竟有那般迷人的剪影,那个水果摊的老板娘,闲适时唱歌,歌声原来那么动听。我们于熟识的生活中,因发现新意,生出惊讶的欢喜。遇到“最熟悉的陌生人”,看到老地方的新风景,在习以为常的点滴中找到新的亮色,生活因此变得多彩有趣。能否在熟悉中找到“陌生”,在常见里萌生新见,不只靠偶然的运气,更是一种需要修炼的能力。凡常所见的韭菜花,就是一种平淡无奇的日常佐料、配食,莫说写一篇文章,就是让我们闲聊说说,也觉得无甚可谈。可在汪曾祺笔下,小小的韭菜花不但延伸出祖国大地饮食口味的差异,还牵带出丰富的文化内
3、涵。从小到大,在父亲的陪伴下,我们见到过无数次父亲的背影。但只有朱自清捕捉到父亲在车站为自己买橘时那动人的背影,并以此折射出父爱的深沉与伟大,让背影成为传世的亲情名篇。在习以为常中看到不同寻常,于司空见惯里发现别有洞天,这是汪曾祺、朱自清等写作大家不同于普通写作者的扎实功力。作为编辑,我们常收到采风散文的投稿。许多来稿所述之物、所写之景大抵相似,但呈现的文字却判若云泥。一些文章文字华丽,但状物描景信手写就,全无新意,更看不出用心何在。而有的文章虽文字朴实浅白,但往往切点独到新颖,常能发现他人所未见,于千篇一律的相似里凸显出自己的巧思和新见,令人眼前一亮。这样的质地差异,很多时候不是文字水平高低
4、,恰是缺少一双“平中见奇”的慧眼。而所谓“平中见奇”的能力,说到底是我们体味人生、感悟生活的能力。愿你我都能练就这样一双慧眼。2(选自 人民日报 2018 年 02 月 05 日 )略说分寸感王子潇最近,一款名为“跳一跳”的微信小游戏悄然流行起来。游戏画面极简,玩法也十分简单让“小人儿”从一个物体跳到另一个物体,通过触屏的时间长短来控制起跳物的弹性,顺利跳到下一处则游戏继续;“不幸”掉落,则游戏终止。完成跳跃的次数越多,落点越接近降落物的中心处,分值也就越高。这款朴素至极的游戏迅速“火”起,原因自是众多。于我而言,这款游戏的魅力,不只其带给我的休闲与放松,更在于它让我从游戏过程中体验到有关“分
5、寸拿捏”的趣味按的时间太短,跳不到下一个“箱子”;按的时间太长,反倒容易跳过。想获得更高积分,就要力争跳到“靶心”处,这便要求手下的分寸感更精准无比。一次次跳跃的完成,也是一次次分寸拿捏的考验。这款游戏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正是分寸感带来的乐趣。仔细想来,分寸之事,似乎蕴于万物之中。月盈则亏,水满则溢;不至沸点水不开,行百里者半九十。竭泽而渔则明年无鱼,为山九仞却可能功亏一篑。火候不到或尺度失据,都会引来成效未满或过犹不及的遗憾。不久前有关“油腻”中年和“佛系”青年的热议话题,本质上也是关于分寸拿捏的思考欲望过量、心态膨胀自是“油腻”萌生之肇始,但只看“病症”不看中年负担之重、奋斗之艰,未免是另
6、一种“有失分寸”的偏颇之见;心态平和、不急不躁的处事观念确有可取之处,但失掉青年朝气、放弃进取之心甚至形成消极的人生态度,反倒陷入另一番失当的心境。大到自然万物、社会百态,小到人情拿捏、琐事处理,分寸感都扮演着微妙且重要的角色。只不过,人人皆知分寸重要,实践起来却往往知易行难,甚至常常因错误的理解引来另一番“失度”的行为。譬如,有些人将为人的分寸感理解为圆滑世故的“会做人”,凡事讲求相安无事,对谁都是一团和气,发现问题也要“视若无睹”,唯恐伤了“情面”、得罪他人,恰若不成问题的问题里的丁务源,只求“你好我好大家好”,就是不把责任感放在心上。这样的人,于事业上是慵懒无为、逃避责任,腐蚀高效务实的
7、社会肌理;于生活里易虚与委蛇、心口不一,污染正直敢当的现实风气。当年山西省纪委书记金道铭,明知当地官场“暗流涌动”,腐败滋长,就是不愿“得罪人”,不想“捅娄子”,选择睁只眼闭只眼,最后竟同流合污,沦落到阶下囚的结局。把做人知分寸当作圆滑机巧的“城府修炼”,甚至是不闻不问的“鸵鸟心态”,不是“知大局”“会做人”,实是另一种丢底线、失分寸,危害甚巨。又譬如,有些人将知分寸看做懂“规矩”,认为不懂“规矩”便是不明事理、不知分寸的表现。诚然,规矩要守,万事有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是,如何正确理解“规矩”二字,结果往往千差万别。分寸不是陈规,更不是桎梏。守规矩、知分寸不等于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更不是束
8、缚思想、缺少创新动力的个人借口。3当年安徽小岗村十八户居民包产到户,在多少人看来是“不合规矩”“不知分寸”的莽撞之举。如今中国尽享改革开放的红利,回头想来不禁为当年小岗村敢为人先之举赞叹不已。曾经的政府机关、科研单位,职位评聘、职称评比,讲求论资排辈、按老“规矩”办事。如今的考评体系,资历、工龄“话语权”减小,能力与业绩“权重”增加,年轻县长常现报端,“八 0”后博导早不鲜见,为社会发展注入了更多的新鲜血液。2017 年,亚洲新增十八家独角兽公司(估计市值超过十亿美元的创业公司),十五家来自中国。蔚来汽车、摩拜单车、小猪短租等新兴“独角兽”,无一不是打破传统行业思维的先行者。在一些人看来,他们
9、很多举措颇有不合时宜、“失分寸”之感,不适宜在今日中国推行。然而看到摩拜单车对我们生活的便利改变、小猪短租对旅游住宿的服务升级,便会知道,那不是一味的不自量力,而是量力而行、创新果敢的行动体现。分寸之重,贵在精准。精准于尺度拿捏,更要精准于理解正确。做人通情理但守原则,做事讲法度但肯创新,这般的分寸才不会失准,这样的“功夫”值得我们继续修行。(选自 人民日报 2018 年 01 月 29 日)2018,呼唤回归高品质阅读李艳年终岁首,很多人在总结自己前一年阅读了多少书的同时,也在计划着,2018 年应该怎样阅读。与其计划阅读多少本书,笔者提倡,在新的一年,我们更应该呼唤高品质阅读的回归。阅读有
10、很多种,尤其是在数字阅读风行的当下,阅读方式越来越多样,越来越多元。但无论阅读的方式有多少,我们提倡的所谓高品质阅读,主要有两个内涵。一是指阅读内容要有所选择。如今,图书很多,汗牛充栋。人们有“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遍人间书”的志向,但世界上那么多图书,没有人能够读完所有的书。进行高品质阅读,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实际水平,选择经过时间拣选和验证的人文社科经典、各专业领域公认的优质书籍。具体书目的选择虽然见仁见智,但它一定是给我们带来新的经验、对我们的知识构成锻炼的书,阅读的时候能够提升自己水平的书。二是高品质的阅读方式一定是深阅读。深阅读要求我们阅读起来不能是囫囵吞枣,一个字一个字地看完就
11、完事儿了。它讲究反复咀嚼、品味、思考,它以获取知识和能力、提升自身为目的,它使知识向精、深、专的方向挺进。在读完一部作品之后,可以将作者的思想内化成自己的东西。时代在变,阅读载体和人们获取知识的方式也在变。2017 年,中国数字阅读用户规模突破 3 亿,电子阅读应用层出不穷,还与社交场景紧密结合,形成线上的“读书会”“书友群”。甚至文化节目、文化类影视剧都成为带动人们阅读的新渠道。从中国诗词大会中的飞花令成为全民游戏,到朗读者里的经典美文再次进入大众视野,再到近期热播的国家宝藏让历史文物“活起来”,许多网友表示,“如今看节目也能学到好多知识”。在当下,进行高品质阅读,不必再去纠结和介意阅读的介
12、质如何。无论是电子阅读4还是纸质阅读,只要愿意沉下心来阅读,都可以获得高品质的阅读。数字阅读通常篇幅短小,以新闻性、娱乐性或者实用性迅速吸引读者,但“简书”“知乎”同样能够提供清新明快的文章或者简短有力的“干货”。只是大多时候,我们沉浸在芜杂的信息中流连忘返,沉潜阅读的耐心容易被轻松浏览的快感冲淡。所以,我们在选择不同的阅读方式时,必须注意到,数字阅读降低了阅读的门槛,但我们深阅读的时间和习惯,也容易被碎片化阅读、娱乐化所挤压的。无论纸质阅读还是电子化阅读,在挑选高品质的阅读产品时,内容上至少有两点要求。一是与国家、社会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相吻合,应该是弘扬正能量的,鼓励人们积极向上、奋发有为,
13、能够让读者追求不断实现自我提升的内容。二是在文笔或创作方式上要能够引人深思,触动人的灵魂,促进读者真正领会其文化内涵和精髓。在选择了有价值有品质的阅读内容后,我们可以将电子阅读和纸质阅读两种方式结合起来,在不同的时候选择不同的阅读方式,在阅读中充实自己、提升自己。除了阅读者的自我选择和自我要求,高品质阅读的回归,也需要社会的引导和合力,每个相关环节都不可或缺。如从基础教育环节开始,就应该引导孩子们养成热爱阅读、深入思考的习惯。而在全社会推行全民阅读、培育书香氛围的同时,多多推荐经典而有品质的好书,鼓励人们在阅读中有所思考有所收获。将初中等教育贯穿整个国民教育体系;同时建立活跃而宽松的民间平台,
14、让高等教育从事者有情怀和兴趣做文化普及工作。相信在多方合力的共同努力下,全社会的书香氛围也会越来越浓,高品质阅读也会成为更多人的习惯性选择。而通过高品质阅读,通过深入的思考和辨析,我们人类才能一代代将知识与智慧广泛传播,不断地发展、提升、进步,面对未知少一些惶恐和胆怯,多一些洞察和笃定。(选自福建日报2018 年 1 月 15 日)学以养德陈起兴中国自古就有“以德立身,以诚信得天下”之说。所谓“源静则流清,本固则丰茂”,唯有提高自我道德修养,培养合乎社会发展的优秀品格,砥砺顽强的意志,铸造积极健康的进取精神,才不枉担负国家社稷之重任。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指出:“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15、并把德才关系分成四类:一是德才兼备,为上等之人,称之为“圣人”;二是德胜才者,谓之“君子”;三是无德无才,称为“愚人”;四是无德有才,那便是“小人”。他总结历史经验得出结论:“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英国 19 世纪著名的社会改革家塞缪尔斯迈尔斯也有同样的认识,他说人类文明中那些历久弥坚的优秀道德传统,如“诚实公正、耐心仁慈、勤奋节俭”等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不会过时,人生的成功没有捷径可走,只有遵循了这些古老的优秀道德品行,人们才能在各行各业取得成功和获得幸福。学习之要贵在养德。“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即大人之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
16、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但是5“物有本末,事有终始”,只有“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孰先孰后?程子解释说:“明德为本,亲民为末。”故大学道:“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当然还要“正其心,诚其意,致其知”,这些均为修身之道。并进一步指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意即无论高低贵贱,皆应以修养品性为根本,如若本末倒置,治国平天下便无从谈起。中外人士谈及周恩来总理时,多强调儒家文化对他的影响。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指出:周恩来的教养,“来自孔子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
17、下的君子和上等人应具有的品德、智慧、尊严、宽厚、仁慈、决心和刚毅”。周恩来对名利得失的超然与淡泊,使他“虽有荣观”之高位,依然能够做到“见素抱朴”和“燕处超然”,不受功名利禄所累,不改自然朴素本性。他低调谦逊,格外能够忍受劳苦。深厚的道德修养,造就了周恩来兼具温文尔雅、谨言慎行、诚实厚道、彬彬有礼的君子人格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形象。不是人人都能成为伟大人物,但是道德修养却是人人必须谨守的为学为人之本。我们应时刻提醒自己傲不可长、欲不可纵、乐不可极、志不可满,学以养德,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选自思维与智慧2017 年 9 期)别用恶搞毁了艺术李斌伴着黄河大合唱的旋
18、律,一群人一边吼着“年终奖,年终奖,我们在嚎叫,我们在嚎叫”,一边摇头晃脑故作癫狂,时而瞪大眼时而张大嘴,时而扭动屁股乱舞手臂最近,一个“年终奖”版的黄河大合唱视频流传在网络上。低俗的歌词、夸张的表演,大多数观众看后不仅没有发出笑声甚至想“咆哮”:“怎么能这样糟蹋我们的经典歌曲!”恶搞式表演,在生活中时常可以看到。能逗乐别人固然好,但表演形式和内容本身并非没有底线。以恶搞经典作品的形式取乐观众,既不是传承经典,也绝非艺术再创作。汉书艺文志中就提到了“哗众取宠”的问题,以浮夸的言行迎合观众,借此骗取信赖和支持,说白了就是一种对观众的欺骗。生活的确需要逗笑和欢笑,但一种表演能否达到逗笑别人的效果,
19、靠的是实实在在的功力和水平。一位老艺术家提醒过,“歌词最容易写,歌词最不容易写好”。娱乐有娱乐的底线,严肃有严肃的必要,调侃经典作品、愚弄历史记忆,既超出了娱乐的边界也亵渎了艺术的神圣,根本无法传递会心的笑声。之所以说恶搞经典作品危害甚深,不仅因为恶搞本身的解构负能量很大,也在于“集体无意识”的破坏力量不容小觑。不可否认,恶搞在表演时可能激起一些廉价笑声。正因为解构和恶搞经典来得容易,博得的笑声也很廉价,所以表演形式容易被更多人模仿。有记者发现,恶搞黄河大合唱不仅堂而皇之出现在某些公司年会上,还出现在幼儿园、中学、大学等教育机构的晚会上,甚至登上了电视荧幕。嘻嘻哈哈一场看似无足轻重,但廉价笑声
20、中所传播的,并不是什么娱乐精神或者欢笑氛围,而是价值的愈发虚无,道义的Comment A1: 预测卷好像有这篇文章6愈发破落。以无所谓的态度恶搞和篡改经典作品,会在温水煮青蛙中撕毁本应坚守和捍卫的道义底线、价值认同,从而拉低人们的审美品位,混淆正常的社会认知。由此而言,抵制恶搞和解构,人人都有责。历史不是一个什么都可以装的“空袋子”,承载着历史记忆和民族情感的文艺作品,同样不是什么都可装的“空袋子”、想怎么改就怎么改的“草稿纸”。黄河大合唱中所歌唱的,是八路军东渡黄河、饮马太行抗击日寇的坚定决心,是全民族觉醒、同日寇抗战到底的不屈精神,说它是“民族之魂”“不朽之作”毫不夸张。为图搞笑而篡改这一
21、反映民族救亡之声的代表作,显然是一种对历史的亵渎、对民族精神的挥霍,与浑浑噩噩的“蓬间雀”何异?军人常常说,和平年代尤须警惕“和平积习”。对我们每个人而言,同样需要保持对历史冷漠病和虚无症等和平积习的警惕。“不懂自己出生前历史的人,永远是个孩子。”对待先辈们燃烧生命谱写的历史,抱持温情与敬意是最起码的要求。历史里不仅有先辈的奋斗,更维系着我辈的过去和未来;经典作品承载着的不仅是艺术创作的高峰,更有民族的兴衰和荣辱。尊重历史、尊重经典,其实就是对自己的尊重,对未来的尊重。(人民日报2018 年 01月 29日)文学当助人识己叶廷芳古希腊苏格拉底在德尔斐神庙上刻下这一铭语:认识你自己。它成为千百年
22、来人类自我觉醒的警句。现代人的悲剧就在于由于不能认识自己而蹈入盲区,或导致与外部世界的种种冲突,诸如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科学的关系等。人类的各种危机根源于人类自身,要克服这种危机,需从人自身入手。这方面文学大有可为,因为文学是“人学”,正是追问和塑造人的灵魂的学问。文学要帮助人类认识自己,首先要有自审意识。真正伟大的作家本质上都是思想家,他能在人的灵魂深处发现更隐蔽的东西。鲁迅十分赞赏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人的灵魂“挖掘得深”的本领,说他能在“罪恶深处拷问出洁白来”。同样,一个“洁白”的人拷问到最后,也可以挖出他的污秽来。卡夫卡在文学上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用怪诞、荒
23、诞、悖谬等非同寻常的手法,有效地揭去长期掩饰在人们身上那层“温情脉脉的面纱”,让人们进一步认清自己生存的真实境况。自审意识需建立在对人性的认识基础上。现代社会一方面脱离了基本的食物链式生存方式;一方面仍然带有食物链的标记,随时准备弱肉强食,若将这两种现象加以概括,就是“善恶并存”,这是人性本质。伟大诗人歌德创作的浮士德,在主人公开拓进取的道路上始终有一个名叫梅菲斯特费勒斯的魔鬼伴随,伺机使坏,诱使浮士德犯错甚至犯罪。这个故事既是人类进步史的隐喻,也是个人成长的隐喻,一个人的成长总是进取精神与消极精神相伴而行。如何让“人”对自己的内心有所审视?有能耐的作家自有办法。例如剧作家迪伦马特在老妇还乡中
24、采用的是“精神围攻法”:他让年轻时犯有过失的主人公突然陷入猝不及防的精神围攻之中。不管主人公怎样东奔西突,只见包围圈日益收紧,绝望中他开始反省自己,决心用生命赎回这一罪过。于是这个人物形象不再猥琐,涅槃出7一种“庄严的气派”。其次,文学要有危机意识和大生态意识,以地球为背景建立一种大生命系统,关爱任何一种生命的现状与未来。优秀的作家不仅是思想家,还是预言家。20 世纪 20 年代,生态问题还没有突显出来的时候,德国表现主义作家德柏林就写了一部长篇小说山岳、海洋与巨人,预言人类对大自然无节制掠夺带来的后果。与此同时,文学需有大爱意识,文学家应该具有人类良知。例如原子弹问世后,迪伦马特写出了物理学
25、家一剧,追问科学家:你是不顾一切地发明呢,还是以维护人类命运为前提呢?此剧一经问世,一年半之内仅在德语国家就上演了 1500 多场,引起了人们的反思。可以说,人类认识宇宙真理的路有多长,人类认识自我的路就有多长。这一论断的确立当可使经常鼓噪或担心“文学死了”的人们安稳地入睡了。(人民日报2017.11.14,有删改)涵养几分静气宋 威一则故事,读来耐人寻味。父亲丢了一块表,抱怨着四处寻找,可怎么也找不到;等他出去后,儿子悄悄进屋,不一会儿就找到了。父亲很好奇,儿子则回答:我就安静地坐着,听到滴答滴答的声音,表就找到了。这就是“心静”的力量。“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一事当前,苦恼
26、抱怨无济于事,烦躁惊慌也于事无补,唯有稳住阵脚、静下心来、凝神细思,方能寻觅解决之道。诸葛亮在诫子书中一语道破“静”的重要,“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坚守内心的宁静,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见天地之精微,察万物之规律。那么,“静心功夫”从何处得来?“不奋发,则心日颓靡;不检束,则心日恣肆。”涵养静心功夫,离不开严格的自律。毛泽东同志在湖南一师求学时,特意到最喧闹的地方读书,目的就是锻炼意志,让自己能够胸怀静气,心绪不受外界所扰。为了让自己安静下来,有人给自己定下“静坐”的“日课”,坚持每天独坐两小时,终于改掉了身上浮躁的毛病。严格的自律,助人逐渐养成宁静、专一的心态,
27、让人虽得意而不忘形、处困顿而不沉沦、临诱惑而不摇摆,也因静而明志,因静而生慧。有人说,每临大事有静气。大事当前的静心功夫,往往得益于艰难困苦的历练。苏轼书舟中作字记载,一次乘船途中,滩险舟危,舟中士子面无人色,唯独他“作字不少衰”。这份从容盖因其“更变亦多矣”,所以能临事不惧,处变不惊。可见,不惮于在难事、烦事、急事、苦事上多磨炼,就能将内心打磨得成熟豁达,沉稳有定力,不再拘泥于一时一事的得失;多经历几番雨疏风骤的洗礼,耐得几回兴衰荣辱的打磨,就能在大事来临之时,气定神闲、沉着冷静,抵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读书以养性,书画以养心。“静心功夫”,还可从读书中来。寂寞忧愁时读一阙定风波,
28、心会变得豁达敞亮;委屈不平时读一卷宽容的哲学,能收获“既忍且耐”的智慧。身处低谷之时,从书中汲取前行的力量,纵使“山重水复”也终将迎来“柳暗花8明”;得意之时,时常读书以自省,也才能“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端起沉甸甸的书本,走进书中的世界,浮躁之气便能荡涤一空,久而久之,自然能寻得“此心安处”。古人云:“人心多从动处失真。若一念不生,澄然静坐,云兴而悠然共逝,雨滴而冷然俱清,鸟啼而欣然有会,花落而潇然自得。何地无真境,何物无真机。”涵养几分静气,绝非暮气沉沉,而是多一些沉潜、少一些浮躁,多一些从容不迫、少一些进退失据。“静心”的功夫,助人眼界开阔,胸襟豁达,挺过如磐风雨,包容万千气象,寻得生命
29、真谛。(选自人民日报2018.1.16.04 版,有删改)深挖一眼泉李慧勇近日阅读,看到一个有趣情节。据载,唐代书法家欧阳询在赶路途中,偶然发现晋代书法名家索靖写的石碑。他观赏了一阵,刚准备离开又忍不住返回,然后下马继续研究。最后,干脆坐下来反复揣摩,竟在碑旁一连坐卧 3 天。如此专注,不知者或以为痴,却是成就事业的必然。古人云:“心不专一,不能专诚。”不专不诚,焉能成事?历史上,勾践多年卧薪尝胆、发愤图强,终成霸业;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书写了不朽篇章。今天,屠呦呦靠着滴水穿石的韧劲,历经 190 次失败,最终提取出挽救无数生命的青蒿素;黄大年凭着“不疯魔,不成活”的
30、拼劲,不舍昼夜、潜心科研,引领中国走入“深地时代”。任何一个成功者的足迹,都刻印着艰辛与执著,专注成为他们不可或缺的品质。反观一些人,缺乏尽职履责的恒心和定力,在浮躁中蹉跎了时光,靡费了才干。有的人稍遇挫折,就想调岗位、换环境;有的人拈轻怕重、见异思迁,这山望着那山高;有的人怕吃苦,难以静心做事,凡事追求“短平快”。“欲多则心散,心散则志衰,志衰则思不达也。”专注的人,往往能把时间、精力和智慧聚焦于关键目标,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即便碰到诱惑、遭受挫折,也能不为所动、勇往直前,直至成功。反之,一个人如果心浮气躁、朝三暮四,干什么都会虎头蛇尾、半途而废。事实证明,如果无法保持专注,很容易陷入
31、躁动、低效、粗浅的泥淖。进而言之,专注也体现为一种内心的坚守,一种忘我的情怀。诗人贾岛“推”“敲”未定,在驴背上想得出了神,不知不觉闯入韩愈的仪仗队。王国维亦总结过众所周知的求学三个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凡此莫不表明,无论读书学习还是干事创业,都体现为日积月累、历久弥深的过程,都需要目标专一、久久为功。涵养专注力,信念与责任感是最好的守护者。古人说得好:“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信念坚定方能凝神,凝神则能气定,气定而能专注。而唤醒内心深处的责任意识,时常
32、自警自省,则能抵御外在诱惑、对抗消极散漫。对个体而言,根除沽名钓誉之心、摈弃急功近利之意、涤荡冒进浮躁之气,才能凝神静气、9行稳致远,抵达成功的彼岸。“用功譬若掘井”,一锹下去可能会遇到瓦砾,也可能会遇到岩石。但是,只要心无旁骛,倾力深挖一口井,自有清泉涌出之日。排除一切干扰、集中全部精力,始终保持那么一种静气志气、痴劲钻劲,我们就一定能看到别样的风景,成就生命的丰盈。( 选自 人民日报 2017.9.20,有删改)别把你的大脑当搜索框饶高琦新年伊始,互联网投资新风口“直播答题”近乎在一夜间刷爆各大平台,冲顶大会芝士超人百万英雄等各类直播答题 APP 一夜之间火爆大江南北。低门槛、高奖金、良好
33、的互动性及灵活的模式,让逐渐沉寂的电视版有奖问答迅速引爆社交网络。“能挣钱,又能学知识”“知识变现”让直播答题初一露面,似乎就在“格调”上胜了游戏直播、弹幕狂欢等上一代风口一筹。全民狂欢,疯抢大奖,这样的“奶嘴乐”在娱乐至死的年头本无可厚非。但谁要说直播答题和曾经的电视答题里学到的是“知识”,那可就得大大地打个问号了。电影泰坦尼克号男主角为女主角画的是什么?哪种海洋动物的血不是红色?盐度最低的海是哪个?准备充分的用户或许能够迅速抢选出答案。但这里的“素描”“鲎”和“波罗的海”真的是知识吗?现代汉语大词典中,知识被定义为人在社会实践中获得的认知和经验的总和,以及学术、文化或学问。对于渔民、海洋生
34、物工作者,流蓝血的“鲎”可能是有用的认识,因为这是掌握它的人生活和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但脱离了这些,鲎流蓝血就从知识变成了聊以打发时间的谈资和“知道”。事实上众多答题用户自己也都是边听题,边在网络的“知道”上搜索答案。现在越来越多的智能外挂和答题机器人加入大战,也纷纷表现出了远胜于人的精度和速度。但是自从 2011 年 IBM Watson 在电视答题中完胜人类冠军后,这类事件就再也无法引爆媒体了。人工智能产业已经明证在一切有形式化规则、范围和答案的比赛中,机器都将战胜人类。而人类创造它们也正是为了将自己从繁琐而重复的“知道”和“操作”中解放出来。信息科学中,存在一个四层金字塔模型,自下至上分
35、别是数据、信息、知识和智慧。数据是对客观事物的观察结果,有价值的数据构成信息,用于解决问题的结构化信息则成为知识,而金字塔尖的智慧则是为达成目标而运用知识的能力。由此不难看出,“泰坦尼克号中的杰克给露丝画过素描”这一点在绝大多数场景下,不过是数据或信息。目前,知识图谱因其对人工智能和互联网的巨大作用,成为了学术界和工业界下大力研究的领域。典型的知识图谱由大量的实体和实体之间的表示不同关系的链接构成。知识图谱本身是知识,而里面的节点只是数据。这也说明,只有互相链接,具有结构和功能,形成体系的数据才能成为知识,才能为真正解决问题提供帮助。“知道”和“知识”之间,还差着一张“大网”。10德国哲学家尼
36、采写过一篇文章叫我为什么这么聪明。他的回答是:我之所以这么聪明,是因为我从来不在不必要的事情上浪费精力。各种精心设计答题竞赛本身绝对是娱乐工业智慧和知识的结晶,但指望从题里学到知识,就大错特错了。毕竟你的大脑不是被设计出来当搜索框用的。(选自科技日报2018.1.19,有删改)漫谈读书卢海娟最近看到一位老师关于读书的言论,对师生读书必要性论述很是赞赏。在讨论学生该读什么书时,却产生分歧。他的结论是中学生不该读郭敬明的小时代这类书,因这与考试无关,也非“正经”书。世间事就是这样,难免重复当年,我们就曾被师长耳提面命,说书有好坏之分,有正经书和闲书,有用的书和没用的书哪些能读,哪些不能读,师长们手
37、中总有把明晃晃的尺子。好在我的父母没有草木皆兵。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我就开启自己的读书旅程。上世纪 80 年代初,那是物质和精神都较贫瘠的年代,我没有选择,遇见什么读什么,全凭个人与书的缘分。从中草药手册赤脚医生工作手册到各种话本、小说、传奇故事二叔看什么我就看什么。那些书,既不够“正经”也非主流,但情节曲折,人物命运坎坷,因此很好看。因为看到这么多“好看”的书,尤其看到大人们不愿让看的书,读书欲望越来越强烈。看书并没有耽误我的学习,相反,因为热爱文字,课本就是阅读首选。每次收到新课本,废寝忘食也要把所有文字先读一遍。因为喜欢阅读,为了读到更多的书,我学会一目十行,阅读和学习效率都很高。记笔记也
38、好,写作业也好,总是最先完成。这种高效的读书写作方式让我受益终生。今天,我每年利用业余时间写百余篇小文在报刊杂志发表,却不会因此而忙乱,即缘于此。除了文学书,我也喜欢自然科学。大家有种偏见,认为爱读书的人都会偏科。数理化难道不需要文字表述吗?爱读书的人又怎会厚此薄彼?数理化教科书一到手,我一定细心翻看一遍。回首童年和少年时代,凡是热爱的学科和取得好成绩的学科,上课和做题时,一定是处于亢奋状态,充满求知欲望。做教育,能让学生一生都保持这种亢奋,这种热情,这种收放自如脑洞大开的状态,才是理想的状态。基于此,凭啥围追堵截,不让孩子看“好看”的书呢?只有孩子觉得书“好看”,他才会有继续读书的欲望。在开
39、篇提到的那位老师眼里,读书是要与考试挂钩才有用。除了应付考试必读书目之外,读其他书便是浪费时间。对此,我只能一声叹息:被动阅读,哪还有什么乐趣可言?当读书完全成为一种功课,成为家庭作业,成为考试题目,成为压力,谁还会爱上读书呢?没有爱,就没有动力,11无怪乎现在的孩子整天忙于功课,疲惫不堪。随着国家对出版物管理日益完善,教师应对书有信心,放心大胆让孩子们走进阅读世界,自由选择。他们认为“好看”的书,可浏览,可精读,也可陶醉其中。不要急于让孩子做笔记,更不要写什么读后感,不要采取任何让孩子反感的方式,只需全心全意把孩子们读书的热望培养起来。只有爱上读书,专家学者推荐书目才不会成为孩子们讨厌的负担
40、。只有爱上读书,才会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教育才会真正有效。(选自(工人日报2017.11.14,有删改)读书可以任性一点张 贺现在的家长普遍重视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不少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小书架,但是如果问一问孩子书架上的书都读过吗,那么答案十有八九会让父母失望,从头到尾认真读过的书不过少数几本,能反复阅读的就更少了。也就是说,孩子的阅读量和拥有的图书量不成比例,这就意味着家长在给孩子选择图书时出现了严重的错位。父母认为好的书,孩子不感兴趣;孩子喜欢的书,家长认为不值得读。对于这个问题,我的看法是,把选择权交给孩子,孩子喜欢读什么就读什么。对此,不少朋友难以接受,他们说:“小孩子懂什么?怎么能让
41、他们自己去选呢?读到坏书怎么办?”其实,“读什么书”这个问题最有发言权的是孩子自己。父母为孩子选择的图书不论多么优秀,如果孩子不喜欢,读不进去,还是没用的。更何况,所谓父母为孩子挑选图书如今已经沦为根据销量排名和网站评论买书的“跟风”,未必就真的适合孩子。对于孩子的成长而言,重要的不是读什么,而是培养一种以书为伴的良好习惯,而这种习惯只能通过从头到尾读完一本再读一本的循环不断的过程才能培养出来。阅读是需要耐心的,如果书中的故事抓不住孩子的心,以小孩子的专注程度,很快就会把书扔在一边不再读了。所以,我们的目标其实是通过阅读培养专注和耐心,这两种品质的价值远远超过某本书所传递的知识。实际上,决定孩
42、子未来人生和事业成就的最重要的品质之一就是专注和耐心。明白了这个道理,家长就不必再纠结于孩子读什么书,而应该着力培养孩子的专注和耐心。只有孩子感兴趣的书,他才有可能认真地耐心地读完。完完整整读完一本书所带来的成就感也会使孩子更加自信,不会因书太厚而产生畏惧感。美国著名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就是一个好例子。阿西莫夫小时候热衷于阅读低俗杂志小说,他爸爸斥之为“垃圾”,但阿西莫夫说:“不论低俗杂志小说多么无聊,还是该读一读。年轻人渴望阅读粗野的、粗制滥造的、文体臃肿、题材陈腐的故事,只有通过阅读这些故事的单词和句子才能满足他们的这种渴望。凡是读过的人都必然会受到阅读能力的训练,其中一小部分人会转而去阅读
43、比较好的作品。”阿西莫夫就是通过大量阅读通俗小说培养了对文学和写作的兴趣。对于提高阅读能力来说,有时候“量”比“质”重要,只有量上去了,阅读能力才会有一个质的提高。所谓阅读能力,本质就是记忆与理解。如同健身时必须通过反复提举12重物才能促使肌肉生长,只有大量阅读才能刺激大脑掌握阅读技能,更有效率地处理信息的输入输出。因此,在青少年时期大量阅读是极其重要的,记忆力和理解力会因此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所以,父母应该鼓励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大量阅读,而不必过于计较读什么。越是年幼的孩子对阅读材料的趣味性要求越高。此时如果家长一味强调要读好书,读名著,反而容易使孩子以为读书就是这么没意思,难以真正建立阅读
44、习惯。反之,带孩子去书店或图书馆,让孩子自己随便选,只要去的次数足够多,孩子最终将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读书的劲头就会大大增强。犹太人有一个传统,在给孩子的第一本书上涂蜂蜜,让孩子从小就认为读书是一件甜蜜的事,目的正在于此。读书,还是要任性一点儿的。(选自人民日报2017 年 6 月 29 日,有删改)读书可以拓展人生的宽度,提升人生的质量郑伟钦沈括梦溪笔谈载:“古人藏书辟蠹用芸草。芸,香草也。”古人用芸草来保证藏书不被蠹虫蛀坏,还能留有幽幽清香,“书香”一词由此产生。古人如此藏书,体现了对书的珍爱。书是美好的东西,读书是一件美好的事。那么,为什么要读书?因为,读书让人知不足。知定力不足。“三天
45、不读书,自感面目狰狞”。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本。事务繁忙心情烦躁之际翻开经典,能从里面感受圣贤“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崇高信念。这一对比,更能发觉自己的渺小。现代生活忙忙碌碌、紧张劳累,这时候,书的“精神食粮”作用便得以体现。知才具不足。毛主席当年就告诫全党领导干部要有“本领恐慌”意识,要加强读书学习。第四批全国干部学习培训教材中习近平总书记的一段话,让我印象深刻。“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想一帆风顺推进我们的事业是不可能的。可以预见,前进道路上,来自各方面的困难、风险、挑战肯定会不断出现,关键看我们有没有克服它们、战胜它们
46、、驾驭它们的本领。”改革之路漫长而又充满险阻。进入全面攻坚期,工作在一线的党员干部,更要有本领不够的危机感和紧迫感,不断读书学习,从中把握精神、汲取知识,增强本领、提高水平。人的成长、成熟、成才是一个与时俱进、不断上升的过程。当今时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应用期日趋缩短,更要求我们不断汲取新理念、新信息、新知识。读书无止境。勤于思考、善于解码,才能实现读得其所,学有所用。一贵在坚持,忌躁贵恒。一日无书,百事荒废。读书是一个需要长期付出辛劳的过程,不能心浮气躁、浅尝辄止,而应当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水滴石穿。读书如锻炼,锻炼与不锻炼的人,隔一天看,没有任何区别;隔一个月看,差异甚微;但
47、是隔五年十年看,身体和精神状态上就有了巨大差别。在坚持阅读中,我们能看到这个世界更多一点。二贵在系统,忌窄贵广,忌浅贵深。总有人说,读书到底应该注重量的积累还是深度的挖掘。在我看来,量的积累和深度挖掘不矛盾,可以并行不悖。我们既需要把书读厚,13又需要把书读薄,前者就是“量的积累”,后者就是“深度挖掘”。初读一本书,免不了要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见到一种观点,以点带面地联想,发散思维。这时就需要从古今中外寻找答案,一本书满足不了我们的求知欲,一类观点说服不了我们内心的想法。那么,书读多了,也就读广了。另外,也要兼顾深入挖掘。曾经有人在某名校进修时,每周都被要求阅读一本哲学著作,但到周末则要把哲学
48、论文缩写成薄薄的两页,这样,渐渐地,所读过的哲学思想和意识理念自然会在脑海里留下印象。这就是“读薄”,是直达事物的本质的过程。三贵在应用,忌虚贵实。要善于将书本中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实现学有所悟,学有所获,学有所用。真正的阅读具有两个必不可少的维度,即反思与行动。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它可以拓展人生的宽度,提升人生的质量。(摘自 人民日报 2017.12.2,有删改)善于总结是一种智慧何冠军总结是一种智慧,也是一门学问。历览前贤俊杰,凡事业有成者,往往都善于总结。秦国蜀郡太守李冰潜心钻研水文,设计建造了“独奇千古”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总结出“深淘滩,低作堰”的治水六字诀、“遇湾截角,逢正抽
49、心”的八字真言,泽被后世。楚霸王项羽自矜其功,直到四面楚歌时仍执迷不悟,发出“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的喟叹;而汉高祖刘邦清醒自知,将“所以取天下”的原因归结为“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回溯历史,一个人总结能力的高下,映照着认识水平、为人境界,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人生走向与事业成败。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善于总结经验。正如毛泽东同志在 1965 年与程思远谈话时所言,“我是靠总结经验吃饭的”。事实证明,从革命年代、建设时期到改革岁月,打完一场仗、建完一项工程、推进一项改革,我们党都会及时总结反思,认真发扬优点、纠正失误。正是在不断地总结归纳中,我们走出了一条符合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筑牢了事业发展的坚实基础。然而,现实中不少看似有模有样的总结,却背离了初衷。有人把总结等同于写材料,任由“秀才”坐而论道、凭空出理,只求辞藻华丽、句式整齐,不管是否源自实践,是否对工作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