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七校(静海一中,杨村中学,宝坻一中,大港一中等)2018_2019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联考试卷(含解析).doc

上传人:confusegate185 文档编号:928628 上传时间:2019-03-04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1.1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津市七校(静海一中,杨村中学,宝坻一中,大港一中等)2018_2019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联考试卷(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天津市七校(静海一中,杨村中学,宝坻一中,大港一中等)2018_2019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联考试卷(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天津市七校(静海一中,杨村中学,宝坻一中,大港一中等)2018_2019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联考试卷(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天津市七校(静海一中,杨村中学,宝坻一中,大港一中等)2018_2019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联考试卷(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天津市七校(静海一中,杨村中学,宝坻一中,大港一中等)2018_2019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联考试卷(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20182019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七校联考高二生物1.为了区别于个体生活的外界环境,人们把细胞生活的环境叫做内环境,下列对内环境的描述正确的是A. 内环境指的是体液B. 内环境指的是细胞外液C. 内环境指的是细胞内液D. 内环境指的是组织液、血液和淋巴液【答案】B【解析】【分析】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细胞外液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液。【详解】体液包括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细胞外液是细胞生存的液体环境,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液,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内环境,综上分析,B 正确,ACD 错误。故选 B。【点睛】细胞外液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液,注意血液不是细胞生存的液体环境。2

2、.哺乳动物肝脏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A. 血液 B. 体液 C. 细胞内液 D. 组织液【答案】D【解析】【分析】组织细胞生存的内环境为组织液,血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为血浆,淋巴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为淋巴和血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为血浆和组织液,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为淋巴和组织液。【详解】人体细胞直接生活的液体环境称为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人的肝细胞生活在组织液中,其内环境是组织液,所以 D 正确,ABC 错误。故选 D。【点睛】识记各种具体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解题关键。3.人体内环境中不存在下列哪种物质2A. 钠离子 B. 葡萄糖 C. 有氧呼吸酶 D. 血浆蛋白【答

3、案】C【解析】【分析】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凡是可以存在于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中的物质都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而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或位于细胞膜上的结构不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详解】钠离子主要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属于内环境中的成分,A 不符合题意;葡萄糖由血液运输到各个组织细胞,是内环境的成分之一,B 不符合题意;有氧呼吸酶存在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中的成分,C 符合题意;血浆蛋白是血浆中重要的蛋白质,属于内环境的成分,D 不符合题意。故选 C。【点睛】识记内环境的概念,理解分布在内环境中的成分是解题关键。4.人体血浆的 pH 值不会随剧烈运动时乳酸含量增加而大幅降低,能维持

4、稳态,下列解释不正确的是A. 大量乳酸进入血液后马上被稀释或被彻底氧化分解B. 与血浆中含有 HCO3-、HPO 42-等离子有关C. 乳酸与 HCO3-反应生成弱酸 H2CO3D. 新生成的 H2CO3不稳定分解成的 CO2可经呼吸排出【答案】A【解析】【分析】剧烈运动时,部分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并释放到血液中,由于血液中有调节酸碱平衡的物质,PH 变化不大。【详解】剧烈运动时,部分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当乳酸进入血液后,就与血液中的碳酸氢钠发生反应,生成乳酸钠和碳酸。碳酸可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血液中增多的二氧化碳可刺激呼吸中枢,使呼吸运动增强,从而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综上所述,A 符

5、合题意,BCD 不符合题意。故选 A。【点睛】理解内环境 PH 值的调节机制是解题关键。35.下列有关稳态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 健康人的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B. 稳态是机体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通过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来共同维持的C. 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D. 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答案】B【解析】【分析】稳态是指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的相对稳定状态,是机体在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下,通过各器官、系统(主要是消化、呼吸、循环、排泄这四个系统)的协调活动来共同维持的,稳态是一种相对稳定状态,不是恒定不变的。【

6、详解】内环境稳态是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下,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的稳态包括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的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内环境稳态是人体细胞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人体维持内环境的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综上分析,B 符合题意,ACD 不符合题意。故选 B。【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内环境稳态的概念、意义和调节机制,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对于内环境稳态的概念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6.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A. 兴奋 B. 刺激 C. 反射 D. 反射弧【答案

7、】C【解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故 C 正确。名师点睛: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选项 D 为易错选项。7.有关神经元的说法错误的是A. 一个神经元就是一个神经细胞B. 神经元是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C. 神经元的细胞核位于细胞体部位4D. 一个神经元一般有多个轴突和一个树突【答案】D【解析】【分析】神经调节的结构单位是神经元,神经元由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组成,突起又分为树突和轴突,树突短而多,轴突长而少。【详解】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神经元的突起一般包括一条长而分

8、支少的轴突和数条短而呈树枝状的树突。神经元的细胞核位于细胞体部位,综上分析,D 符合题意,ABC 不符合题意。故选 D。【点睛】本题考查神经元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是对识记层次的考查,属于基础题。8.在一条离体神经纤维的中段施加电刺激,使其兴奋。下图表示刺激时膜内外电位变化和所产生的神经冲动传导方向(横向箭头表示传导方向),其中正确的是A. B. C. D. 【答案】C【解析】神经纤维受刺激后,受刺激部位由静息电位转变为动作电位,即由原来的外正内负转变为外负内正,故 D 错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A、B 都表示单向传导,是错误的;答案选 C。点

9、睛:本题考查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结合图形分析兴奋传导的特点是解题的关键:静息电位是由于 K+外流造成的,细胞膜两侧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动作电位是 Na+内流造5成的,细胞膜两侧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9.下图甲是蟾蜍离体的神经-肌肉标本示意图,图中 AB+BC=CD;乙是图甲中突触结构的放大模式图。请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为突触前膜,为突触间隙B. 的内容物释放到中主要借助生物膜的流动性C. 刺激 C 处,A、D 处可同时检测到膜电位变化D. 刺激 D 处,会释放神经递质,肌肉会收缩【答案】B【解析】【分析】甲图中是青蛙离体的神经-肌肉标本示意图,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兴奋在

10、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乙图是神经肌肉接头处(该结构类似于突触)放大模式图,为突触小泡,为突触间隙,为突触后膜。【详解】突出小泡存在突触前膜内,故为突触后膜,A 错误;突触小泡的内容物释放到突触间隙中为胞吐的方式,主要借助生物膜的流动性完成,B 正确;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根据突触的结构,可知刺激 C 处, D处可检测到膜电位变化,但由于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存在突触延搁,所以尽管 AB+BC=CD,但刺激 C 处,A、D 处仍不会同时检测到膜电位变化,C 错误;兴奋在突触的传递只能由突触前膜传到突触后膜,故刺激 D 点,不能传到 F 所在的神经细胞,D 错

11、误。故选 B。【点睛】识别突触的结构,识记兴奋在突触间单向传递的原因是解题关键。10.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时,要经过突触结构,突触后膜完成的信息转换模式为A. 电信号电信号 B. 化学信号电信号C. 化学信号化学信号 D. 电信号化学信号【答案】B6【解析】【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传递,且在突触间隙中需借助神经递质(化学信号)进行传递,因此突触处的信息转换模式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详解】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结构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突触前膜上完成的信息转换模式为电信号化学信号,而在突触后膜完成的信息转换模式为化学信号电信号。因此,在神经元之间传递兴奋时,经

12、过突触后膜完成的信息转换模式为化学信号电信号,综上分析,B 正确,ACD 错误。故选 B。【点睛】本题考查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要求考生识记突触的结构和类型,掌握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及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明确突触处的信息转换模式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再根据题干要求选出正确答案。11. 人体生命活动的最高级中枢在A. 脑干 B. 大脑皮层 C. 脊髓 D. 下丘脑【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A、C、D 都是低级神经中枢。考点: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属于对识记层次的考查。12.下列有关促胰液素发现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促胰

13、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巴甫洛夫发现并命名的B. 沃泰默之所以没有成功,是因为他囿于定论,没有大胆去质疑、探索和创新C. 斯他林和贝利斯在沃泰默的基础上,勇于向权威观点挑战,大胆质疑、探索与创新是成功的关键D. 促胰液素是由小肠黏膜分泌的,作用于胰腺,促进胰腺分泌胰液【答案】A【解析】【分析】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小肠粘膜产生的,进入血液,由血液传送到胰腺,使胰腺分泌胰液。在发现过程中,沃泰默实验分为三组,两组为对照组,一组对照是排除盐酸对胰腺作用的影响,另一组是想验证胰液分泌是由神经作用的结果,所以将神经切除;7斯他林和贝丽斯能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具有大胆质疑、探索和创

14、新的精神。【详解】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小肠粘膜产生的,是由斯他林和贝丽斯发现并命名的,A 错误;沃泰默之所以没有成功,是因为他囿于定论,没有大胆去质疑、探索和创新,B 正确;斯他林和贝丽斯能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具有大胆质疑、探索和创新的精神,C 正确;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小肠粘膜产生的,进入血液,由血液传送到胰腺,使胰腺分泌胰液,D 正确。【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人类对激素的发现过程,明确人类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促胰液素,并区分清楚发现过程中各个科学家做的实验和做出的贡献。13.下列不属于内分泌腺的是A. 垂体 B. 肾上腺 C. 汗腺 D. 甲状腺【答案】C

15、【解析】【分析】内分泌腺没有导管,分泌的激素直接进入内环境,外分泌腺有导管,分泌物通过导管排到外界环境。【详解】人体内有许多腺体,其中有些腺体没有导管,它们的分泌物直接进入腺体内的毛细血管,并随着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这类腺体叫做内分泌腺,如垂体、甲状腺、胸腺、胰岛、肾上腺、性腺(睾丸和卵巢)和垂体等;有些腺体如汗腺、唾液腺、皮脂腺等,它们的分泌物可以通过导管排出去,这类腺体叫做外分泌腺。综上分析,C 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 C。【点睛】区分内分泌腺和外分泌腺是解题关键。14.下列激素不是由垂体分泌或释放的是A. 促甲状腺激素 B. 肾上腺素 C. 生长激素 D. 抗利尿激素【答案

16、】B【解析】【分析】下丘脑合成促激素释放激素、抗利尿激素;垂体合成生长激素、促激素;甲状腺合成甲状腺激素;性腺合成性激素;肾上腺合成肾上腺素;胰岛 B 细胞合成胰岛素;胰岛 A 细胞合成胰高血糖素。8【详解】生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由垂体分泌,抗利尿激素是小丘脑合成分泌,但由垂体释放的,肾上腺素是由肾上腺合成并分泌的,综上分析,B 符合题意,ACD 不符合题意。故选 B。【点睛】识记各种腺体分泌的激素种类是解题的关键。15.下列关于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叙述,正确的是A. 饥饿时,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分解B. 大量口服胰岛素,可使血糖快速降低而使机体表现出低血糖症状C. 胰岛素由

17、胰岛 A 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由胰岛 B 细胞分泌D. 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答案】D【解析】【分析】与血糖调节相关的激素主要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其中胰岛素是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是由胰岛 B 细胞分泌的,它能促进全身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是由胰岛 A 细胞分泌的,能促进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详解】饥饿时,血糖浓度降低,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促进肝糖原分解,肌糖原不能分解形成葡萄糖,A 错误;胰岛素的本质为蛋白质,口服后会被蛋白酶分解,不能再起作用,B 错误;胰

18、岛素由胰岛 B 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由胰岛 A 细胞分泌,C 错误;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以及抑制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D 正确。故选 D。【点睛】识记血糖调节的有关激素的作用原理是解题关键。16.下列关于人体激素调节特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微量和高效 B. 通过体液运输C. 直接参与细胞内生命活动 D. 作用于靶细胞、靶器官【答案】C【解析】【分析】激素调节的特点是微量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或靶器官,作用迟缓,时间长。9【详解】激素的含量少但作用大,说明了激素调节具有微量和高效的特点,A 正确;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弥散到体液中,随血

19、液流到全身各处,并作用于靶细胞和靶器官,BD 正确,激素只起调节作用,不直接参与细胞内生命活动,C 错误。故选 C。【点睛】激素对生命活动起调节作用,种类多、量极微,既不组成细胞结构,又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17.课外小组在实验中给正常小白鼠注射胰岛素后,小白鼠进入休克状态。要想使小白鼠即刻苏醒,可再注射适量的A. 生理盐水 B. 甲状腺素C. 葡萄糖溶液 D. 生长激素注射液【答案】C【解析】【分析】胰岛素能降低血糖,小白鼠出现休克是由于血糖低造成的,要想即刻苏醒,应使血糖升高。【详解】生理盐水能维持细胞的形态,但不能提高血糖浓度,A 错误;甲状腺激素的作用是提高新陈代谢,加快物质氧化

20、分解,使血糖含量降低,B 错误;胰岛素是降血糖的激素,小白鼠进入休克状态,说明血糖含量较低,要使其及时苏醒可注射适量注射葡萄糖,C 正确;生长激素可促进生长,不能调节血糖,D 错误。故选 C。【点睛】识记胰岛素的功能和掌握血糖调节的过程是解题关键。18.如图为血糖调节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 人体正常血糖浓度范围是 0.81.2 g/L,甲过程是胰岛 B 细胞分泌的激素在起作用。B. 血糖浓度的变化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血糖平衡的过程,这种调节方式属于反馈调节C. 和代表的物质完全相同10D. 乙过程中起作用的激素主要是胰高血糖素【答案】C【解析】【分析】血糖升高,胰岛素分泌增多,促进

21、组织细胞对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使血糖降低。血糖降低,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使血糖升高。【详解】人体正常血糖浓度范围是 0.81.2 g/L,甲血糖较高,胰岛 B 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增加,促进组织细胞对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使血糖降低,A 正确;胰岛素使血糖浓度降低,当血糖浓度降低到一定程度时,又反过来影响胰岛素的分泌,这属于反馈调节,胰高血糖素使血糖浓度升高,当血糖浓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又反过来影响胰高血糖素的分泌,这也属于反馈调节,B 正确;血糖高时,可以合成肝糖原和肌糖原,血糖低时只有肝糖原能分解,故和代表的物质不完全相同,C 错误;乙为血糖低,主要是在胰高血糖

22、素的作用下升高血糖,D 正确。故选 C。【点睛】本题考查血糖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人体血糖调节的具体过程,掌握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细胞、具体功能及相互关系,同时能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的知识合理解释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19.下列关于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表述,哪一项是不正确的A. 神经调节迅速、准确,作用时间短暂,但作用范围广泛B. 体液调节缓慢,作用范围较广泛,作用时间持久C. 内分泌腺会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D. 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可能会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答案】A【解析】【分析】1、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比较如下表:112、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1)内分泌腺受中枢

23、神经系统的调节,体液调节可以看做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2)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两者常常同时调节生命活动。【详解】由分析内容可知,神经调节迅速、准确,作用时间短暂,但作用范围比较局限,A 错误;体液调节缓慢,作用范围较广泛,作用时间比较长,B 正确;内分泌腺会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如血糖调节中胰岛会直接受下丘脑调节,而甲状腺间接的受下丘脑控制,C 正确;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如甲状腺激素能够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还能够促进神经系统的兴奋性,D 正确。 故选 A。【点睛】本题考查了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相关知识,考生要能够比较并识记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区别,主

24、要从作用途径、反应速度、作用范围、作用时间等方面进行比较;识记两者之间的关系,特别识记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20.免疫系统组成的完整叙述是A. 免疫活性物质、抗原、淋巴细胞B. 免疫细胞、免疫器官、免疫活性物质C. 免疫细胞、抗体、淋巴因子D. 免疫器官、淋巴细胞、抗体【答案】B【解析】【分析】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组成。【详解】免疫系统主要包括免疫器官(如扁桃体、淋巴结、胸腺、骨髓、脾等) 、免疫细胞(主要有吞噬细胞、淋巴细胞等)和免疫活性物质(主要有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综上所述, B 正确,ACD 错误。故选 B。【点睛】本题考查免疫系统的组成,准确识记免疫系

25、统的组成是解题的关键。1221.抵御病原体的攻击,人体共有三道防线。组成第三道防线“部队”主要是A. 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B. 抗体C. 皮肤和黏膜 D. 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答案】D【解析】【分析】人体免疫三道防线一是由皮肤、黏膜组成的第一道防线,二是由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组成的第二道防线,三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和淋巴组成的第三道防线。组成第三道防线“部队”的主要是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详解】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属于第二道防线,A 错误;抗体属于体液免疫中的免疫活性物质,第三道防线为特异性免疫过程,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主要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

26、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B 错误,D 正确;皮肤和黏膜属于第一道防线,C 错误。故选 D。【点睛】识记人体三道防线的组成是解题的关键。22.病毒会侵入人体细胞,寄生在宿主细胞内,机体可通过下列哪种途径消灭病原体A. 体液免疫 B. 细胞免疫C. 自身免疫 D. 非特异性免疫【答案】B【解析】【分析】体液免疫清除的是内环境中的抗原,细胞免疫针对的是细胞内的病原体、发生病变的机体细胞。【详解】体液免疫是将细胞外液中的抗原消灭,A 错误;抗原一旦侵入宿主细胞内部,体液中的抗体就不能与这些抗原直接发生特异性结合了,人体就要通过细胞免疫,借助效应T 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抗原释放出来,再通过体液免疫

27、将抗原清除,由于病毒是寄生在活细胞内的,所以机体主要通过细胞免疫清除病毒,B 正确;自身免疫是免疫功能过强引起的疾病,C 错误;非特异性免疫包括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侵入细胞的病毒启动的是第三道防线中的细胞免疫,D 错误。故选 B。13【点睛】掌握免疫系统的功能、特异性免疫过程及免疫功能异常疾病等相关知识点是解题的关键。尤其对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对象的理解是解题突破点。23.下列不属于过敏反应特点的是A. 一般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 B. 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C. 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性差异 D. 由机体初次接受过敏原刺激引起【答案】D【解析】过敏反应是机体再次接受过敏原刺激引起的,

28、一般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性差异,选 D。24.生物体内细胞间可通过图示中的两种方式进行信息交流。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A. 神经元之间通过方式进行信息传递 B. 垂体通过方式将信息传递给甲状腺C. 血糖调节存在两种信息传递方式 D. 图中化学物质不可能代表胰岛素【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可知,为通过体液的作用来完成的间接交流如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进入体液体液运输靶细胞受体信息靶细胞;为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详解】神经细胞释放的神经递质进入组织液,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所以神经元之间通过方式

29、进行信息传递,A 错误; 垂体通过释放促甲状腺激素将信息传递给甲状腺,即方式,B 错误;血糖调节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即存在两种信息传递方式,C 正确;胰岛素通过血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途径为,D 错误。故选 C。【点睛】理解不同调节过程中信号分子运输的途径是解题关键。25.小明分别给三只健康白鼠注射了 A、B、C 三种激素,观察到的白鼠相应的反应是:注射A 后细胞代谢加快,体内产热量增加;注射 B 后引起低血糖,甚至昏迷;注射 C 后血糖升高,出现口渴症状。据此判断激素 A、B、C 的名称依次是14A. 甲状腺激素、胰岛素、生长激素B. 甲状腺激素、胰岛素、胰高血糖素C. 肾上腺素、生长激素

30、、促甲状腺激素D. 胰高血糖素、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答案】B【解析】【分析】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物质氧化分解,使产热量增加,胰岛素能降低血糖,胰高血糖素能升高血糖。【详解】胰岛 B 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可以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并氧化分解、合成糖原或转化为非糖物质,同时抑制非糖物质转化为血糖,从而使血糖含量降低,出现低血糖的症状;胰高血糖素可使血糖升高,血糖升高,血浆渗透压增大,机体出现渴觉;使细胞代谢加快,并使体内产热量增加,是甲状腺激素的作用。综上分析,A 为甲状腺激素,B 为胰岛素,C为胰高血糖素,故 B 符合题意,ACD 不符合题意。故选 B。【点睛】识记各种激素的作用是解题的关键。26. 当

31、一个人突然遇见很危险的情境时,血液中肾上腺素的含量立即上升,产生多种生理反应,这一生理调节过程属于A. 神经调节 B. 体液调节 C. 神经一体液调节 D. 激素调节【答案】C【解析】遇到危险时,通过大脑皮层产生的兴奋,作用于肾上腺,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产生多种生理反应,大脑皮层产生的兴奋作用于肾上腺,属于神经调节,肾上腺素发挥作用,属于体液调节,所以该调节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考点定位】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名师点睛】神经-体液调节:有些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在这种情况下,体液调节是神经调节的一个传出环节,是反射传出道路的延伸27.在农业生产上,常用生长素

32、类似物进行田间除草,其原理与下列实验或现象相似的一组是A. 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扦插枝条的形态学下端15B. 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涂在未受粉的番茄花蕾上,培育出无籽番茄C. 植物的顶端优势现象D. 除去发育的种子,子房发育停止【答案】C【解析】【分析】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主要表现为: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可以疏花蔬果,也可以防止落花落果;既能促进生根,也能抑制生根。 能够体现生长素两重性的实例有:顶端优势、根的向地性、根的背光性等。 生长素类似物除田中杂草利用了高浓度的生长素能抑制生长的原理。【详解】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处理扦插枝条的形态学

33、下端,促进扦插枝条生根利用了生长素能促进枝条生根的原理,A 错误;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培育无子番茄利用了生长素能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的原理,B 错误;生长素类似物除田中杂草利用了高浓度的生长素能抑制生长的原理,顶端优势现象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运往侧芽,使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增加,侧芽生长受到抑制,二者均体现了高浓度生长素的抑制作用,C 正确;发育的种子能产生生长素,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除去发育的种子,子房发育停止,该过程利用的是生长素促进子房发育的原理,D 错误。故选 C。【点睛】考查生长素类似物作用的知识,主要考查考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掌握,考生要能够识记生长素两重性的典型实例,正确区分生长素类似物

34、在各种实例中作用的原理是解题关键。28.研究发现生长素(IAA)和赤霉素(GA)对茎切段、胚芽鞘等离体器官的作用如图,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16图一表明 IAA 和 GA 均具有促进茎段生长的作用,但 GA 的促进效应较 IAA 明显图一表明 IAA 和 GA 同时存在时,具有明显增效作用图二表明生长素与赤霉素之间为拮抗关系图二表明赤霉素通过自身能转化为生长素而对生长起调节作用A. B. C. D. 【答案】B【解析】【分析】分甲图一:不加激素的一组为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单独加 IAA 的一组和单独加 GA 的一组的茎段的平均伸长量都大于未加激素的一组,且加 IAA 的一组的茎段平均伸长量大

35、于单独加 GA 的一组;同时加入 IAA 和 GA 时,促进茎段伸长的效果更明显。 分析图二:图二表明赤霉素通过促进生长素合成、抑制生长素分解来促进细胞伸长。【详解】由图一可知,单独加 IAA 的一组和单独加 GA 的一组的茎段平均伸长量都大于未加激素的一组,说明 IAA 和 GA 都能促进茎段伸长,且单独加入 IAA 的一组,其茎段的平均伸长量大于单独加入 GA 的一组,说明 IAA 比 GA 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明显,错误;由图一可知,IAA 和 GA 同时存在时,促进作用大于单独加 IAA 的一组和单独加 GA 的一组,说明 IAA 和 GA 同时存在时,具有明显增强作用,正确; 图二表明

36、,赤霉素通过促进生长素合成、抑制生长素分解来促进细胞伸长,生长素也能促进细胞伸长,故生长素与赤霉素之间为协同关系,错误;图二表明,赤霉素是通过促进生长素合成来促进细胞伸长的,错误。综上分析,错误,即 B 符合题意,ACD 不符合题意。故选 B。17【点睛】本题属于信息题,结合曲线图,考查植物激素及其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价值。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曲线图的分析,要求考生正确区分实验组和对照组,通过对比各组得出正确结论,再准确判断各选项。29.生长素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而不能反过来运输的情况称为A. 非极性运输 B. 单向运输 C. 被动运输 D. 极性运输【答案】D【解析】生长素可以进行极性

37、运输和非极性运输,其中极性运输指的是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而不能反过来运输,故选 D。30.下列关于生长素的发现、产生、运输及作用的说法错误的是A. 人们通过对植物向光性的研究发现了生长素B. 从收集的植物侧芽中可大量提取生长素C. 顶芽合成的生长素通过主动运输至侧芽D. 高浓度的生长素可抑制植物生长【答案】B【解析】【分析】科学家通过对向光性的研究最终发现了生长素,生长素的含量很低,故不能从侧芽中大量提取生长素。【详解】人们对植物向光性的研究最终发现了生长素,A 正确;生长素在植物体内含量极低,故从收集的植物侧芽中不可大量提取生长素,B 错误;顶芽合成的生长素通过主动运输的

38、方式运输到侧芽,这属于极性运输,C 正确;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当生长素浓度过高时,能促进乙烯的合成,进而抑制植物的生长,D 正确。故选 B。【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与主动运输,生长素的作用特点,对生长素的发现、产生、运输、作用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31.在右侧单侧光的照射下,分析两株胚芽鞘将弯向同一方向的是18A. A B. B C. C D. D【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植物相关弯曲的判断,判断的标准(1)是弯不弯曲看生长素的分布,生不生长看有无生长素;(2)单侧光可以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含生长素的琼脂块可以为没有尖端的胚芽鞘提供生长素;(3)感光部位是尖端。【详

39、解】据 A 项图分析,左侧胚芽鞘能感受单侧光,向右弯向光源生长,右侧胚芽鞘切去尖端,并放置了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由于没有尖端感光,故直立生长,A 不符合题意;据 B 项图分析,左侧胚芽鞘能感受单侧光,向右弯向光源生长,右侧不透光的锡箔小帽套在了尖端下部,尖端也可以感受单侧光,故左右两侧胚芽鞘均向右弯曲生长,B 符合题意;据 C 图分析,左侧胚芽鞘向右弯曲生长,右侧胚芽鞘有不透光的锡箔小帽套在了尖端,不能感受单侧光,表现直立生长,C 不符合题意;据 D 项图分析,左侧胚芽鞘向右弯曲生长,右侧胚芽鞘没有尖端,不能产生生长素,故不生长,D 不符合题意。故选 B。【点睛】长不长,看有无生长素,弯不弯看

40、生长素分布是否均匀。具体题目中准确分析生长素的产生和分布情况是解题的关键。32.在单侧光的照射下,植物朝向光源方向生长的原因是A. 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 B. 单侧光改变了植物生长方向C. 单侧光促进生长素的产生 D. 单侧光抑制生长素的产生【答案】A【解析】【分析】植物的茎在单侧光的照射下,使向光侧的生长素发生横向运输运到背光侧,造成背光侧的生长素浓度高于向光侧,茎对生长素不敏感,结果背光侧促进生长作用明显高于向光侧,植物向光弯曲生长。【详解】植物向光性的原因是单侧光照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使背光侧生长素分布比向光侧多,背光侧生长快,因此植物弯向光源生长,综上分析,A 正确,BCD 错

41、误。故选 A。【点睛】对于植物向光性原因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1933. 用保留有芽和幼叶的枝条进行扦插,比较容易生根成活,这是因为芽和幼叶具有的特点是A. 能迅速生长 B. 能进行光合作用C. 能产生生长素 D. 储存较多的有机物【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幼嫩的芽和叶能产生生长素,生长素能促进扦插枝条的生根从而提高成活率,故选 C。考点:本题考查生长素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34.用燕麦幼苗重复向光性实验,将幼苗尖端切下置于琼脂块上,经过一段时间后取下幼苗尖端,将处理过的琼脂块,继续在黑暗中进行如下图所示的实验,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 增加琼脂块上放置的尖端数,去顶

42、的燕麦幼苗的弯曲程度可能会增加B. 若用人工合成的 2,4-D 取代尖端在上图的处理,燕麦幼苗也会弯曲C. 科学实验也证实:幼苗尖端所合成激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D. 若将处理过的琼脂块置于切去尖端的燕麦幼苗正上方、完全盖住尖端切口,则此燕麦幼苗不生长【答案】D【解析】【分析】胚芽鞘尖端能产生生长素,接触过尖端的琼脂块含有生长素,随着接触尖端数量的增加,琼脂块中含有的生长素增加。将含生长素的琼脂块置于去掉尖端的一侧,则胚芽鞘将弯向不放置琼脂块的一侧。弯曲角度与琼脂块中所含生长素含量有关。【详解】增加琼脂块上的尖端数,增加了生长素的含量,所以去顶的燕麦幼苗的弯曲程度20可能会增加,A 正确;人工合成

43、剂 2,4D 是生长素类似物,也可以产生与题图相似的结果,B 正确;幼苗尖端产生的物质是生长素,向下运输到侧芽,使侧芽生长素浓度过高,抑制了侧芽的生长,该实验可证实:幼苗尖端所合成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C 正确;若将处理过的琼脂块置于切去尖端的燕麦幼苗正上方、完全盖住尖端切口,由于琼脂块中生长素均匀向下运输,促进了下面的生长,所以此燕麦胚芽鞘会直立生长,D 错误。故选 D。【点睛】正确理解不同浓度的生长素促进生长的效果不同是解决问题的关键。35.小明设计如下实验,他将在单侧光照射下的胚芽鞘尖端放在琼脂块上并用玻璃片进行如图处理 1 处理;一段时间后将 A、B 琼脂块分别置于相同的去尖端的胚芽

44、鞘甲和乙的一侧,数天后生长结果如图 2。该实验能得到的结论是A. 胚芽鞘甲生长速度快于乙 B. 单侧光干扰生长素向下运输C. 玻脂块 A 与 B 的生长素含量相同 D. 玻脂块 B 中的生长素含量多于 A【答案】D【解析】【分析】植物向光性产生的原因是由于生长素分布不均。单侧光照射,使生长素从向光一侧运输到了背光一侧,背光侧的生长素浓度高,生长快,向光侧的生长素浓度低,生长慢,所以植物表现出了向光性。【详解】图 2 显示,乙弯曲的程度大于甲,因此胚芽鞘甲生长速度慢于乙,A 错误;单侧光不能干扰生长素向下运输,B 错误;由于单侧光条件下,生长素进行了横向运输,所以图 1 中 B 收集到的生长素大

45、于 A, C 错误;乙弯曲的程度大于甲,胚芽鞘乙生长速度快于甲,因此 B 琼脂块中的生长素含量多于 A,D 正确。故选 D。【点睛】本题考查了向光性的实验,意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实验探究能力,试题难度中等,解答的关键是掌握向光性的原因。36.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21在植物体内含量极少 在植物体内含量很多 产生部位也是作用部位 促进细胞的代谢 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化学本质是有机物A. B. C. D. 【答案】B【解析】【分析】植物激素是由植物自身产生的、能由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详解】植物激素是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在植物体

46、内含量极少,正确,错误;由植物激素的概念可知,植物激素的产生部位不一定是作用部位,错误;植物激素的作用是调节生命活动,可能起促进作用,也可能起抑制作用,错误; 植物激素的化学本质是有机物,不一定是蛋白质,错误,正确,综上分析,正确,即 B 正确,ACD 错误。故选 B。【点睛】对于植物激素的概念和植物激素的作用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37.下图是某研究小组进行的“某除草剂对小麦幼苗及小麦地杂草生长影响的研究”的结果图。根据该实验结果你认为该除草剂建议使用的最佳浓度是A. aB. bC. cD. d【答案】D【解析】【分析】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生长素的两重性与生

47、长22素的浓度、植物器官的种类、细胞的年龄和植物的种类有关。【详解】由图可知,a 点时是促进杂草生长的最适宜的浓度,杂草生长最快,A 错误; b点时也会促进杂草的生长,此时杂草与小麦的生长速度相同,达不到除草的目的,B 错误;c 点时除草剂既不抑制也不促进杂草的生长,不是除草的最佳浓度,C 错误; d 点时除草剂抑制杂草的生长,促进玉米的生长,故可用此浓度作为除草剂,D 正确。故选 D。【点睛】本题考查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以及生长素类似物的应用,意在考查考生的析图能力和理解能力。38.对四棵具有顶端优势的棉花植株分别进行下列四种处理,哪种处理会使植株的侧芽发育为枝条A. 不去顶,在侧芽上涂以低

48、浓度的生长素B. 去顶后在断口上放一富含生长素的琼脂小块C. 去顶端后在断口放一琼脂小块D. 不去顶,去掉侧芽【答案】C【解析】【分析】植物顶芽生长对侧芽萌发和侧芽生长的抑制作用,叫做顶端优势。顶芽产生生长素,沿茎向侧芽运输,侧芽生长素浓度过高抑制生长,在切除顶端后的断面上施加生长素,侧芽萌发受抑制,与不切除顶端相同。【详解】不去顶芽,顶芽产生的生长素使侧芽浓度过高抑制生长,再在侧芽上涂以低浓度的生长素,则侧芽生长素浓度更高,更不利于侧芽发育成枝条,A 不符合题意 ;如果去除顶芽后放涂抹生长素的琼脂块,侧芽处的生长素浓度依然较高,对侧芽还是抑制作用,B不符合题意;因为顶芽的存在会抑制侧芽生长成

49、为侧枝,要想使侧芽发育成侧枝,需要解除顶端优势,即去除顶芽,在断口放空白琼脂块即可,C 符合题意;不去顶芽,去掉侧芽后,侧芽无法发育成侧枝,不去顶芽,顶芽产生的生长素仍会抑制下面其它侧芽的发育,D 不符合题意。 故选 C。【点睛】本题考查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解决本题需熟练掌握顶端优势与去除顶端优势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2339.下列关于“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的实验叙述中,错误的是A. 实验中不同浓度生长素类似物溶液浸泡不同插条的时间长短不同B. 探究的问题:某种植物插条生根的最适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是多少C. 在正式实验前先做一个预实验,目的是为正式实验摸索条件D. 本实验的自变量是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答案】A【解析】【分析】该实验探究的问题是促进某种植物插条生根的生长素类似物的最适浓度;该实验的自变量是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无关变量(如枝条长度、生长素类似物处理的时间等)应控制为等量;实验前做一个预实验,目的是为正式实验摸索条件,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