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湖北部分重点中学2018年高考语文冲刺模拟试卷(含解析).doc

上传人:livefirmly316 文档编号:928877 上传时间:2019-03-04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12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湖北部分重点中学2018年高考语文冲刺模拟试卷(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山东、湖北部分重点中学2018年高考语文冲刺模拟试卷(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山东、湖北部分重点中学2018年高考语文冲刺模拟试卷(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山东、湖北部分重点中学2018年高考语文冲刺模拟试卷(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山东、湖北部分重点中学2018年高考语文冲刺模拟试卷(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齐鲁名校教科研协作体山东、湖北部分重点中学 2018 年高考冲刺模拟试卷(一)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传统书院的精神中国传统书院的根本精神,就是教之以为人之道,为学之方,这是教育的根本理念和宗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视教育。 礼记学记中明确指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作为 “立国之本”的教育并不是简单地教授知识,而是教之以为人之道和为学之方。中国传统教育是将知识和德行教育结合在一起的。近年来,教育界提倡与世界接轨,实际上就开启了一个误区:在西方的教育传统中,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一般是分头进行的,学校是知识教育的场所,教堂是道德教育的场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知

2、识教育和道德教育是集于一身的,书院充分地体现了这种理念。在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中,德育教育又是放在第一位的,为人之道是传统书院教书育人的根本理念。即使是知识传授,也不是灌输书本、章句的知识,而是教会人们发现、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方法和能力,这就是为学之方。朱熹在大学章句序中明确规定了教育中两个阶段的教学内容:八岁到十五岁小学阶段的教育是“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这个阶段的教育注重的主要是行为规范的养成;十五岁以后大学阶段的教育,“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注重道德修养、尊师重道,这都是围绕着为人之道展开的,从小学到大学都要培养人的道德品质。 朱熹还提出了六

3、条读书方法,这六条实际上也是书院的教学方法: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这就是为学之方,从学习到实践的过程朱熹都提到了。 首先,中国古代书院的理念和宗旨是围绕怎样做人、成为怎样的人来展开的,教育的根本是培养一个真正的人。我们经常会强调职业道德教育,但一个人连做人的道德都没学会,怎么可能会遵守职业道德呢?如果他能够遵守做人的基本道德,他也会遵守职业道德,二者之间是本末的关系。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做人之道是根本,只有抓住“本”,“末”才能产生,用王弼的话讲就是“举本统末”,“举本”才能“统末” 。其次,书院也继承了传统的教育理念,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这

4、两个方面的配合非常重要。一方面,不管你的资质、身份如何,都是“有教无类”;另一方面,又要根据不同的2资质进行不同的教育,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再次,书院教育理念中根本的一点就是启发式教育。孔子讲:“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充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是启发式教育的关键,然后才有“引而不发,跃如也” 。因此,学子一定要自觉主动地提出学习要求,老师才能给予针对性的教育。传统的书院教育都是自觉自愿的,古代常见学子背着粮食跑到深山老林来求学,主动性很强,做老师的就爱收这样的学生,对这样的学生才能进行启发式的教学。有了自觉性、主动性,学生才可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此外,书院坚持的另一个原则就是自学为主,相互切

5、磋,教学相长,自由讲学。这是书院非常好的传统。书院的精神是:注重学术研究,深化学理探讨。最后,书院还有一个传统,就是密切的师生关系,师生如父子,书院如家庭,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情。我们过去也常讲君父、臣子,父母官、子民,这都是通过父子关系构建一种亲情,然后达到融洽的关系。是的,中国古代确实是家国同构,古人常把国天下变成家天下,然后把家天下推扩到国天下。近百年来,我们批判宗法血缘制度的核心也是直指家国同构,不能否认家国同构确实有问题。但是,这个问题也还有其他的维度,把地方官称作“父母官”,把官员、百姓的关系纳入“父母、子女关系”中,就绝对的不好吗?父母对子女永远是无私奉献、不计回报的。有这一层

6、关系,恐怕比雇佣关系要好很多。所以,我们看任何问题都不能简单化。当今教育非常需要师生如父子,书院如家庭的书院传统。 传统书院里所有的老师同学同学习、同探讨、同游乐,现在还有多少地方能这样做呢?(摘编自楼宇烈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中国的传统教育和西方的教育传统完全不一样,教育界提倡与世界接轨,就是开启了一个误区。B. 朱熹的六条读书方法,从学习到实践都提到了,这体现了中国传统书院的根本精神。C. 只要一个人能够遵守做人的基本道德,他就会遵守职业道德,二者之间是本末的关系。D. 已有的教育认识和对传统文化的新思维都会影响我们对传统书院的精神内涵的

7、理解。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从多个维度审视书院的传统精神,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传统书院的师生关系。B. 文章围绕着为人之道和为学之方展开,并由此指出了中国当代教育界所存在的问题。C. 文章在叙述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书院教育的精神,彰显了立足中国当代教育的立场。D. 对于中国传统书院的根本精神,文章先交代理念和宗旨,接着逐层分析,最后强调了师生3关系的和谐。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如果学子没有自觉主动地提出学习要求,老师启发也没有用。因此,充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是启发式教育的关键。B. 如果当代教育能够践行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那么每个学生的才华就

8、可以保证得到施展。C. 只有同窗、师生之间相互切磋,从而实现了教学相长,才能自由讲学,避免灌输。D. 家国同构是很复杂的问题,密切干群关系、师生关系只是理解该问题的一种视角。【答案】1. D 2. C 3. B【解析】【1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A 项错在“完全不一样” ,范围扩大。原文第二段是“西方的学校是知识教育的场所,教堂是道德教育的场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是集于一身的,书院充分地体现了这种理念” 。B 项错在

9、以偏概全, “朱熹的六条读书”是为学之方,而不是为人之道。C 项错在说法绝对, “只要就”根据原文应改为“如果也” 。【2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此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C 项,文章是立足于传统教育的立场。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阅读材料是一篇小论文,所以要明确文章的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法。答题时注意判断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

10、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3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B 项, “保证得到实展”的说法过于绝对。原文第六段只强调了“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 。4(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树北平的人家,差不多家家都有几棵相当大的树。前院一棵大槐树是很平常的。槐荫满庭,槐影临窗,到了六七月间槐黄满树,使得家像一个家。槐树寿命很长,有人说唐槐到现在还有生存在世上的。这种树的树干就有一种纠绕蟠屈

11、的姿态,自有一股老丑而并不自谦的神气。后院照例应该有一棵榆树,榆与余同音,示有余之意。至于边旁跨院里,则只有枣树的份,枣实只合做枣泥馅子。院子中央的四盆石榴树,那是给天棚鱼缸做陪衬的。我家里还有些别的树。东院里有一棵柿子树,每年结一二百个高庄柿子,还有一棵黑枣。垂花门前有四棵西府海棠,艳丽到极点。西院里有四棵紫丁香,占了半个院子。后院有一棵香椿和一棵胡椒,椿芽、椒芽成了烧黄鱼和拌豆腐的最好的佐料。在从前的一处家园里,还有更多的树,桃、李、胡桃、杏、梨、藤萝、松、柳,无不俱备。因此,我从小就对于树存有偏爱。我尝面对着树生出许多非非之想,觉得树虽不能言、不解语,可是它也有生老病死,它也有荣枯,它也

12、晓得传宗接代,它也应该算是“有情” 。树的姿态各个不同。亭亭玉立者有之,矮墩墩的有之,有张牙舞爪者,有佝偻其背者,有戟剑森森者,有摇曳生姿者,各极其致。我想树沐浴在熏风之中,抽芽放蕊,它必有一番愉快的心情。等到花簇簇、锦簇簇,满枝头红红绿绿的时候,招蜂引蝶,自又有一番得意。落英缤纷的时候可能有一点伤感,结实累累的时候又会有一点迟暮之思。我又揣想,蚂蚁在树干上爬,可能会觉得痒痒出溜的;蝉在枝叶间高歌,也可能会觉得聒噪不堪。总之,树是活的,只是不会走路,根扎在哪里便住在哪里,永远没有颠沛流离之苦。小时候听“名人演讲” ,有一次是一位什么“都督”之类的角色讲演“人生哲学” ,我只记得其中一点点,他说

13、:“植物的根是向下伸,兽畜的头是和身躯平的,人是立起来的,他的头是在最上端。 ”我当时觉得这是一大发现,也许是生物进化论的又一崭新的说法。怪不得人为万物之灵,原来他和树比较起来是本末倒置的。人的头高高在上,所以“清气上升,浊气下降” 。可是历来有不少诗人并不这样想,他们一点也不鄙视树。美国的佛洛斯特有一首诗,名我的窗前树 ,他说他看出树与人早晚是同一命运的,都要倒下去,只有一点不同,树担心的是外在的险厄,人烦虑的是内心的风波。树和人,都是上帝的创造。最近我到阿里山去游玩,路边见到那株“神木” ,据说有三千年了,比起庄子所说的“以八千岁为春,以八千岁为秋”的上古大椿还差一大截子,总算有一把年纪,

14、可是看那一副形容枯槁的样子,5只是一具枯骸,何神之有!我不相信“枯树生华”那一套。我只能生出“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感想。我看见阿里山上的原始森林,一片片、黑压压,全是参天大树,郁郁葱葱。但与我从前在别处所见的树木气象不同。北平公园大庙里的柏,以及梓橦道上的所谓“张飞柏” ,号称“翠云廊” ,都没有这里的树那么直、那么高。像黄山的迎客松,屈铁交柯,就更不用提,那简直是放大了的盆景。这里的树大部分是桧木,全是笔直的,上好的电线杆子材料。姿态是谈不到,可是自有一种榛莽未除、入眼荒寒的原始山林的意境。局促在城市里的人走到原始森林里来,可以嗅到“高贵的野蛮人”的味道,令人精神上得到解放。(摘自梁实秋散

15、文选 ,有删改)4. 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开头形象地描写了北平的大树,也细致地描写自家的各种各样的树,寄托的是自己内心浓浓的乡愁。B. 文章引用美国诗人佛洛斯特的诗,谈及诗人对树的认识和感悟,朴素的文字却写出了不凡的生活理趣。C. 作者回忆“名人演讲” ,其目的不过是从生物进化论的角度把树更客观地介绍给读者,以便读者对树有更全面的认识。D. 文章结尾写阿里山的原始森林,既有直接描写,又以其它地方的树来衬托笔直的阿里山桧木。自然景物和审美体验有机融合,韵味丰富。5. 请赏析文中画线的语句,并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6. “一切景语皆情语” ,文章表面写树,

16、实为谈情说理。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作者表达了生活中哪些情趣和理趣?【答案】4. C 5. 1.点明树木有其情,亦有其性的哲理。2.运用排比和拟人手法,增强了艺术感染力。3.使用了叠词,使语句节奏分明、韵律和谐。 6. 1.树虽不能言、不解语,可是也有生老病死,也有荣枯,也晓得传宗接代,应该算是“有情” 。2.树是活的,根扎在哪里便住在哪里,永远没有颠沛流离之苦。3.树与人早晚是同一命运的,都要倒下去,只有一点不同,树担心的是外在的险厄,人烦虑的是内心的风波。4.局促的城里的人去接触树木森林,令人精神上得到解放。【解析】【4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

17、确的一项是” 。本题6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C 项,作者写“名人演讲”是为了和下文进行对比,突出作者对树的情感,而不是让读者全面认识树木。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 ,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5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请赏析文中画

18、线的语句,并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本题考查欣赏作品重要句子的的艺术魅力。赏析句子题,先要回答出句子使用的艺术手法及其表达效果。首先分析表现手法:“我想树沐浴在熏风之中,抽芽放蕊,它必有一番愉快的心情。 ”此句运用拟人的手法, “花簇簇” 、 “锦簇簇” 、 “红红绿绿”等叠词的使用, “满枝头红红绿绿的时候。落英缤纷的时候,结实累累的时候。 ”该句运用排比的手法。本剧排比和拟人手法,增强艺术感染力。使用叠词,使语句节奏分明、韵律和谐。点明树木有其情,亦有其性的哲理。 【6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一切景语皆情语 ,文章表面写树,实为谈情说理。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作者表达了生活中哪些情趣和理

19、趣?”本题考查概括作者的生活情趣和理趣。阅读全文,第 2 节末句“我尝面对着树生出许多非非之想,觉得树虽不能言、不解语,可是它也有生老病死,它也有荣枯,它也晓得传宗接代,它也应该算是有情 。 ”第 3 节末句“总之,树是活的,只是不会走路,根扎在哪里便住在哪里,永远没有颠沛流离之苦。 ” 第 5 节“美国的佛洛斯特有一首诗,名我的窗前树 ,他说他看出树与人早晚是同一命运的,都要倒下去,只有一点不同,树担心的是外在的险厄,人烦虑的是内心的风波。树和人,都是上帝的创造。最后一节说“局促在城市里的人走到原始森林里来,可以嗅到高贵的野蛮人的味道,令人精神上得到解放。 ”根据以上有效的语句,概括出作者的

20、生活情趣和理趣。实用类文本阅读材料一:2015 年年初,一则关于大陆游客赴日抢购马桶盖的新闻在互联网上引发热议。据报道,日本温水 7 洗净马桶盖成为国人赴日采购清单的首选,有人甚至一次买两三只带回国。72015 年两会期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对“马桶盖”现象作了回应。对于“出国买马桶盖”问题,总理表态:第一,要抱着“开放的心态” ,反对贸易壁垒,因为“消费者有权享有更多选择” ;第二,中国企业要升级,如果国内也有相同质量的产品,应该更有竞争力。 “起码能为消费者省下机票钱!”一个小小的马桶盖能使总理如此重视,原因是在经济新常态下,消费对未来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愈加重要。(摘编自新华社报道)材料二:

21、三大需求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拉动(数据国家统计局)注: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消费、资本形成、净出口是经济增长的三大驱动力,是拉动经济增长必不可缺的要素,从增长动力角度而言,净出口大小受外部经济体运行程度影响,属于外生驱动力,而消费和资本形成属内部驱动力,具有主动性,能够在经济疲软时自主拉动经济增长。材料三:2014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阐释了经济发展的“新常态” 。 “新常态”不同于以往相对稳定发展状态,是 30 多年高速增长后的稳定换挡,是进入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许可的正常运行区间新阶段的标志,是在经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叠加的新时期。我国正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而消费主

22、导的经济自主协调发展是向新常态平稳过渡的主要路径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核心问题。(摘编自杨英杰新常态下的心常态:让我们习惯增长的“极限” )材料四:8我国的居民最终消费率不仅较低,而且还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2000 年以来,经合组织(OECD)成员国的居民最终消费率平均水平一直保持在 55%57%之间。其中,美国一直保持在 70%以上,日本和韩国也在 50%60%之间。而我国居民最终消费率从 2000 年的46.4%下降到 2013 年的 34.1%。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生活必需的消费支出占比会不断下降,发展和享受型的消费支出占比会持续上升。但在我国,生存型消费支出所占比重较高,而且呈现上升

23、趋势。20002013 年期间,我国城镇居民“衣食住行”类消费支出占比由 69.3%提高至 74%,发展和享受型的“生活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教育文化与娱乐服务”类消费支出占比则由27.3%降至 26%。另外,我国城乡和区域消费差距不断扩大。就城乡差距来看,2013 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现金消费支出为 18022.6 元,而占据总人口比例 46.2%的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消费支出仅为 6112.9 元。2013 年,东、西部地区居民消费支出相差高达 2.7 倍,东、中、西和东北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比分别为 52.3%、20.4%、17.9%和 9.4%。(摘编自经济日报报道)7. 下列对材料相

24、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A. 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必不可少的要素,能够在经济疲软时自主拉动经济增长。因此,消费对未来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愈加重要。B. 净出口大小受外部经济体运行程度影响,它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拉动波动较大。而属于内部驱动力的最终消费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拉动就较为平稳。C. 我国加快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积极的向经济发展“新常态”过渡,就要强化以消费为主导的经济自主协调性。D. 我国城镇居民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生活必需的消费支出占比也会不断下降,发展和享受型的消费支出占比会逐渐上升。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A. 大陆游客赴日抢购马桶盖的现象能引起总理重视

25、,其关键原因就是在经济新常态下,消费对国家经济增长极其重要。B. 根据材料二可知,属于外生驱动力的净出口和属于内部驱动力的资本形成,在拉动国内生产总值时都有较大波动。C. 2014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阐释了经济发展的“新常态” 。缩小我国城乡和区域消费差距,是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所面临的唯一挑战。9D. 因为消费者有权享有更多的选择,所以应抱着开放的心态,反对贸易壁垒,鼓励我国居民赴境外采购高档优质商品。E. 我国的居民最终消费率与美国、日本等国家相比处于低位,且呈现出逐年下降趋势,因而使得我国经济发展不同于以往相对稳定的发展状态。9. 怎样才能有效推进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请结合上述材

26、料简要概括。【答案】7. D 8. AB 9. 1.提高我国高质量产品的有效供给,增强国内居民的消费信心,从而促进国内消费,推动经济发展。2.积极改善居民消费支出比例和区域消费差距的不合理现状,推动经济自主协调发展。【解析】【7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D 项,根据材料四第 2 段说“但在我国降至 26%。 ”,可知 D 项的叙述错误。【8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

27、容的分析与评价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C 项,错在“唯一挑战”的“唯一” 。根据材料四,我国居民的消费支出比例也不合理。D 项, “鼓励我国居民赴境外采购高档优质商品”原文没有这一说法。E 项,因果关系不存在,属于强加因果。点睛:此类题目答题时应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以偏概全或偷换概念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分析推理类题目较难,答题时首先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对照,从中找到与原文表述有出入的答案,就可以做出正确选择。【9 题详解】试题分析

28、:题干是“怎样才能有效推进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请结合上述材料简要概括。 ”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分析、筛选、整合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对文中重要内容要认真分析、筛选、整合。材料一中引用李克强总理的话“第二,中国企业要升级,如果国内也有相同质量的产品,应该更有竞争力。10” 这表明:提高我国高质量产品的有效供给,增强国内居民的消费信心,从而促进国内消费,推动经济发展。材料四中列举了一系列数字,说明在我国,生存型消费支出所占比重较高,而且呈现上升趋势。我国城镇居民“衣食住行”类消费支出占比有所提高,发展和享受型的“生活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教育文化与娱乐服务”类

29、消费支出占比则呈下降趋势。另外,我国城乡和区域消费差距不断扩大。就城乡差距来看,2013 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现金消费支出高于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消费。2013 年,东、西部地区居民消费支出相差高达 2.7 倍,东、中、西和东北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比依次下降。这一切现象表明:积极改善居民消费支出比例和区域消费差距的不合理现状,推动经济自主协调发展。本题从产品质量的提高、消费自信,改善消费差距等方面回答推进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的做法。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

30、的区间。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四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张骞,汉中人也,建元中为郎。时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月氏遁而怨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使月氏,与堂邑氏奴甘父俱出陇西。径匈奴,匈奴得之,传诣单于。单于曰:“月氏在吾北,汉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汉肯听我乎?”留骞十余岁,予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居匈奴

31、西,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西走数十日至大宛。大宛闻汉之饶财,欲通不得,见骞,喜,问欲何之。骞曰:“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今亡,唯王使人道送我。诚得至,反汉,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 ”大宛以为然,遣骞,抵康居。康居传致大月氏。大月氏王已为胡所杀,立其夫人为王。既臣大夏而君之,地肥饶,少寇,志安乐,又自以远远汉,殊无报胡之心。骞从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领。留岁余,还,欲从羌中归,复为匈奴所得。留岁余,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拜骞太中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11天子既闻大宛及大夏、安息之属皆大国,多奇物,土著,颇与中国同俗,而兵弱,贵汉

32、财物;其北则大月氏、康居之属,兵强,可以赂遗设利朝也。诚得而以义属之,则广地万里,重九译,致殊俗,威德遍于四海。乃令因蜀犍为发间使,四道并出,皆各行一二千里。骞以校尉从大将军击匈奴,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乃封骞为博望侯。是岁元朔六年也。后二年,骞为卫尉,与李广俱出右北平击匈奴。匈奴围李将军,军失亡多,而骞后期当斩,赎为庶人。天子数问骞大夏之属。骞既失侯,因曰:“既连乌孙,自其西大夏之属皆可招来而为外臣。 ”天子以为然拜骞为中郎将将三百人马各二匹牛羊以万数资金市帛直数千巨万多持节副使道可便遣之旁国。骞还,拜为大行。岁余,骞卒。后岁余,其所遣副使通大夏之属者皆颇与其人俱来,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

33、节选自汉书 ,有删改)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所做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天子以为然/拜骞为中郎/将将三百人/马各二匹/牛羊以万数/资金市帛直数千巨万/多持节副使/道可便遣之旁国。B. 天子以为然/拜骞为中郎将/将三百人/马各二匹/牛羊以万数/资金市帛直数千巨万/多持节副使/道可便遣之旁国。C. 天子以为然/拜骞为中郎将/将三百人/马各二匹/牛羊以万数/资金市帛直数千巨万/多持节副使道/可便遣之旁国。D. 天子以为然/拜骞为中郎/将将三百人/马各二匹/牛羊以万数/资金市帛直数千巨万/多持节副使道/可便遣之旁国。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单

34、于:是匈奴人对他们部落联盟首领的专称。意为广大之貌。此称号始创于匈奴著名的冒顿单于之父头曼单于,之后该称号一直沿袭至匈奴灭亡。B. 大将军:指的是汉武帝时期抗击匈奴的名将卫青,卫青开启了汉朝反击匈奴十年的戎马生涯,写下了反败为胜的新篇章,七战无一败绩,为历代兵家所敬仰。C. 汉节:汉代朝廷派出使臣或传达皇帝命令时,凭节为信,中央设有专门掌管符工的官员,名叫“符节令” 。苏武就曾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汉文帝也曾派遣魏尚持节去云中赦免冯唐之罪。12D. 匈奴、月氏、大宛、康居、大夏、安息、乌孙等古代国家政权,都是张骞出使西域过程中所到、所闻之处,处于古代丝绸之路上

35、。12. 下列对原文信息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正因为匈奴与月氏之间出现仇怨,所以汉朝乘机招募使者取道匈奴前往月氏,与月氏共同对付匈奴,张骞便以郎的身份应召前往。B. 张骞在困境之中不忘朝廷使命。虽被匈奴扣留十余载,最终还是寻找机会与身边人逃往月氏,只是月氏王认为与汉朝距离甚远,所以不再准备向匈奴报仇。C. 张骞将出使后的见闻上报朝廷,汉朝天子认为值得与兵弱的大宛、大夏、安息和兵强的大月氏、康居这些国家政权交往,可以用道义使他们成为汉朝的臣属国。D. 张骞也是仕途坎坷。曾因熟悉匈奴地界而帮助军队而被封为博望侯,可又因为李广所率军队被匈奴围杀而没能及时赶到救援,险些被杀,最后被削去侯位

36、。13. 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2)后岁余,其所遣副使通大夏之属者皆颇与其人俱来,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答案】10. B 11. C 12. B 13. (1)汉朝正想要消灭匈奴,听说此事后,想要派出使者到月氏,路途必然要经过匈奴境内,于是招募能够出使月氏的人。(2)又过了一年,他(张骞)所派遣出使大夏等国的副使都同有关国家(那些国家)的使者一起回来,从此以后汉朝西北方向的国家开始跟汉朝互通往来(互通使者) 。【解析】【10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所做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文言

37、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捕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比如本题:“拜骞为中郎将” ,本句中,动词“拜”的意思是“授予官职” ,“为”的意思是“担任” , “中郎将”是官职,该句句意是:“授予张骞担任中郎将一职” ,句意完整,故中间不能停顿,这样就排除 A 项、D 项。 “多持节副使道可便遣之旁国”的意思是“分派多名持节的副使,道

38、路可以方便通行的话就派人去往旁边的国家。其中“道”13是“道路”的意思。故应在“道”的前面停顿。排除 C 项。据此推断,B 项正确。文言断句后,语意要符合文意。疏通文意为:天子认为有道理,于是封张拜骞为中郎将,率领三百人,各派两匹马,赶着数以万计的牛羊,带着价值数千万的黄金绢帛,分派多名持节的副使,道路可以方便通行的话就派人去往旁边的国家。【11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考生在平时学习中应多多识记积累相关的知识。C 项, “赦免冯唐之罪”错,赦免“魏尚” 。【12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

39、列对原文信息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B 项, “只是月氏王认为与汉朝距离甚远,所以不再准备向匈奴报仇” ,原因有误。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

40、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还有细节方面容易出题,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特别是细节处,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13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

41、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第(1)句关键点:“方”:“正” ;“更”:“变更,经过” ;“乃”:“于是” ;“能使者”:“能够出使月氏的人” 。第(2)句关键点:“副使通大夏之属者”:“出使大夏等国的副使” ;“其人”:“那些使者” ;“始”:“开始” ;“于”:“跟” 。14参考译文:张骞,是汉中人,建元年中当上了郎官。当时投降汉朝的匈奴人说匈奴打败了月氏王,月氏王逃亡并因此怨恨匈奴,但是没有人能帮助他一同攻击匈奴。汉朝正想准备消灭匈奴,听说此事后,想要派出使者到月氏,路途必然要经过匈奴境内,于是招募能够出使月氏的人。张骞以郎官的身份应召,出使月氏,与堂邑甘父

42、一起从陇西出关。经过匈奴的时候,匈奴抓住了他们,押送到单于那里。单于说:“月氏国在我们北方,汉朝为什么要前往出使月氏?我想要派人出使南越,汉朝会听凭我的人过去么?”于是扣留了张骞十多年,给他择赔了妻室,并且有了儿子,然而张骞始终保留着汉朝的符节,不肯投降。张骞居住在匈奴西部,趁机与他的下属向月氏国逃去,向西走了几十天到了大宛。大宛国听说汉朝有丰富的财物,想通使而不能,看见了张骞,很是惊喜,问他想要到哪里。张骞说:“我们为汉朝出使月氏却被匈奴封锁道路,如今逃亡出来,只希望大王派人引路送我们。如果真能够到达月氏,返回汉朝后,汉朝送给大王的财物是说不尽的。 ”大宛认为说的有道理,就护送张骞,抵达康居

43、。康居再把他们转送到大月氏。大月氏王已经被匈奴杀掉,匈奴人用力他的夫人为王。已经使大夏国称臣做了大夏国的君主,土地肥沃富饶,境内很少有盗寇,感到满足安乐,又认为距离汉朝遥远而不想亲近汉朝,根本就没有报复匈奴的心思了。张骞从月氏到了大夏,最终不能摸透月氏的真实意图。留下一年多,想要返回,要从羌人聚居的地方回去,又被匈奴人俘获。留下有一年多,单于死去,国内动荡混乱。张骞与匈奴妻子和堂邑甘父一起逃亡回到汉朝。朝廷封张骞为太中大夫,封堂邑甘父为奉使君。当初张骞出行时有一百余多人,同去十三年,只有二人能够回还。汉朝天子听说了大宛及大夏、安息之类的国家都是大国,有很多奇特的物品,世代不迁徙,很大程度上跟中

44、原国家有相同的习俗,而军队力量较弱,看中汉朝的财物;它北面的是大月氏、康居这些国家,军队强盛,可以用赠送财物、给以利益的办法使他们朝拜汉朝。如果真的能够用恩义使他们归服,那么就能扩充万里之广的土地,讲不同语言有不同习俗的各国就会前来归附,这样汉朝的威望恩德就会遍及四海。汉朝天子于是命令经由蜀郡、犍为郡派出负有见机行事使命的使者,四条道路上一同出使,都各自出行一二千里。张骞以校尉的身份跟随大将军卫青攻击匈奴,知晓有水草之处,军队能够及时得到供给没有物资缺乏,于是被封为博望侯。这一年是元朔六年。过了两年,张骞当上了卫尉,跟随李广将军一起从右北平出发攻打匈奴。匈奴把李将军包围,军队死掉逃跑的人很多,

45、而张骞没能按时救援应当被斩首,用钱赎罪贬为平民。15天子多次问询张骞关于大夏之国的情况。张骞已经失掉了侯位,于是说:“联合了乌孙之后,它西面的大夏等国都可以招来而成为汉朝的外臣。 ”天子认为有道理,于是封张拜骞为中郎将,率领三百人,各派两匹马,赶着数以万计的牛羊,带着价值数千万的黄金绢帛,分派多名持节的副使,道路可以方便通行的话就派人去往旁边的国家。张骞回来后,封为专管接待宾客的大行令。过了一年多,张骞去世了。又过了一年,他所派遣出使大夏等国的副使都同有关国家的使者一起回来,于是(从此以后)汉朝西北方向的国家开始跟汉朝互通往来(互通使者)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11 分)阅读

46、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蝶恋花密州上元苏轼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看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注释苏轼于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 年)九月,由杭州通判调知密州,十一月三日到任。次年上元日写下这首词。写完这首词后,他在超然台记中追述:“始至之日,岁比不登,连年蝗旱,民不聊生。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 ”14. 下列诗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灯火钱塘三五夜” ,点出灯夕的盛况。 “明月如霜” ,写月光之白。元宵夜月正圆,灯月交辉,引来满城男女游赏。B.

47、“更无一点尘随马” ,化用苏味道正月十五夜诗“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句,进一步从动态写游人。说“无一点尘” ,更显江南气候之清润。C. “寂寞山城人老也”是一句过片,使情调陡然一转,用“寂寞”二字,将前面“钱塘三五夜”那一片热闹景象全部移来,与密州上元相互映衬。D. 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 ,形容密州的元宵节远没有杭州的元宵节热闹,只有在农家社稷时才有鼓箫乐曲。E. “昏昏雪意云垂野”一句,不但写出了密州气候的寒冷,而且也让人感觉到环境的空旷苍凉,诗人借此抒发了仕途坎坷,远离富庶之地,被贬贫寒之地的愤懑之情。15. 有人评价苏轼这首蝶恋花 ,确是“有境界”之作,写出了对“凡耳目之所接者”的真

48、实感受,请结合诗句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16【答案】14. CE 15. ( 1)对杭州的思念之情。这首词题记为 “密州上元” ,词却从钱塘的上元夜写起。钱塘也就是杭州,诗人写灯、写月、写人,声色交错,渲染杭州元宵节的热闹、繁荣景象,表达对杭州的思念。(2)初来密州时的寂寞心情和年龄老大的感慨。 “寂寞山城人老也”是一句过片,使情调陡然一转,用“寂寞”二字,将前面“钱塘三五夜”那一片热闹景象全部移来,为密州上元作反衬,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了密州上元的寂寞冷清。(3)对国计民生的忧患和对“瑞雪兆丰年”的喜悦之情。比起自身境遇,更让诗人感到郁郁不乐的是这里连年蝗旱,民不聊生。诗人在上元之夜,随意闲行

49、,听到箫鼓之声,走去一看,原来是村民正举行社祭,祈求丰年。郊外彤云四垂,阴霾欲雪。 “昏昏雪意云垂野”一句,表面上意象凄惨,却是写出了他心中的希望,有一种“瑞雪兆丰年”的喜悦之情。【解析】【14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诗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首先要读懂是的内容和思想情感。C 项,用“寂寞”二字,将前面“钱塘三五夜”那一片热闹景象全部移来,为密州上元作反衬,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了密州上元的寂寞冷清。E 项, “昏昏雪意云垂野”一句,表面上意象凄惨,却是写出了他心中的希望,有一种“瑞雪兆丰年”的喜悦之情。【15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有人评价苏轼这首蝶恋花 ,确是有境界之作,写出了对凡耳目之所接者的真实感受,请结合诗句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 ”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诗人的思想情感的变化。读懂全诗,根据具体诗句分析,再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全词用粗笔勾勒的手法,抓住杭州、密州气候、地理、风俗等方面各自的特点,描绘了杭州上元和密州上元节的不同景象,流露了作者对杭州的思念和初来密州时的寂寞心情。这首词题记为密州上元,词却从钱塘的上元夜写起。钱塘也就是杭州,苏轼曾那里过了三个元宵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