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湖北省宜昌市葛洲坝中学 2017-2018 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第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4 个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据甲骨文记载,商王“鼓吹“帝”是王的祖宗神,王是“帝”的嫡系子孙。此做法A. 说明商王愚昧无知B. 便于推翻夏朝的统治C. 是为了神化王权统治D. 说明商王不知祖先来源【答案】C【解析】商代政权特点是神权和王权相结合, “祖宗神,王是帝的嫡系子孙”明显是神化王权的体现,故 C 正确;A 不是材料体现主旨;B 与神化王权无关;D 不符合材料主旨。2. 左传僖公
2、十八年载:“十有八年春王正月,宋公、曹伯、卫人、邾人伐齐。夏,师救齐。五月戊寅,宋师及齐师战于甗。齐师败绩。狄救齐。秋八月丁亥,葬齐桓公。冬,邢人,狄人伐卫。 ”材料反映出的实质是A. 周天子地位衰微B. 分封制遭到破坏C. 礼乐制不复存在D. 血缘纽带趋向瓦解【答案】B【解析】 “宋公、曹伯、卫人、邾人伐齐”反映了诸侯混战的局面,实质是分封制遭到破坏,B 正确;周天子地位衰微是分封制遭到破坏的表现,排除 A;C 表述过于绝对,错误;D 与材料无关,排除。3. 秦统一后, “废封建,立郡县” ,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 “分王子弟,以为屏藩” ,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
3、要理由。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A. 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B. 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C. 分封王族子弟体现皇权独尊- 2 -D. 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答案】C【解析】西周的分封制度造成东周时期礼崩乐坏,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不断,周朝政权也因此被推翻, A 与史实不符;中央集权的基础是郡县制,削弱地方势力,而非封王子弟,血缘分封不利于中央集权,B 错误;封建时代的最高统治者之所以长期实行血缘分封,主要是维护皇帝的特权;C 正确;周代的主要制度是分封制与宗法制,而封建时代的中央集权制否定分封制,排除 D。【名师点睛】“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 主要是维护皇帝的特权,体现皇权独尊。
4、4. 有文献记载:九品中正制之设“盖以论官吏优劣,非为士族高卑” , “其始造也,乡邑清议,不拘爵位,褒贬所加,足为劝励,尤有乡论余风” 。这表明九品中正制A. 以官吏实绩对官吏进行优劣评定B. 曾经被世族门阀所控制C. 遭到了当时很多人的反对D. 一度以德才为主要依据,不注重家世门第【答案】D【解析】根据“盖以论官吏优劣,非为士族高卑”可以得知,九品中正制设立之初是依据人才优劣确定品第,并非专为世家大族设置,只重门第。在推行过程中,仍有不少承袭察举制度的方式,即需要依据乡里的清议来评断,具备“乡论余风”的特点,因此,九品中正制一度以德才为主要依据,不注重家世门第,D 正确;以官吏实绩对官吏进
5、行优劣评定、曾经被士族门阀所控制、遭到了当时很多人的反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 A、B、C。点睛:解题的关键信息是“盖以论官吏优劣,非为士族高卑” “尤有乡论余风” 。本题容易错选 B,B 选项表述正确,但材料没有体现,再有,解答本题要打破九品中正制注重门第的思维惯势束缚。5. 按照宋制,皇帝诏旨须经朝廷商议进呈,再由皇帝审阅批准,才能发付朝廷执行。皇帝未经朝议擅自将诏旨发出,将会招致宰相的批评和抵制。这反映了宋代A. 相权对皇权的制约B. 中央官制的完善C. 皇权与相权的对立D. 君主权力的弱化- 3 -【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中的“皇帝未经朝议擅自将诏旨发出,将会招致宰相的批评和抵制” ,
6、可知相权对皇权的制约,A 正确。材料未涉及中央官制完善,B 错误。材料讲的是中央决策的程序问题,不是皇权与相权的对立,C 错误。根据史实可知,宋朝中央设二府三司,君主专制有所加强,D 错误。6.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评价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用意是在政府与社会间打通一条路,好让社会在某种条件、某种方式下掌握政治、预闻政治和运用政治。 “对该制度的理解正确的是A. 孝廉是这一制度的核心标准B. 诱导了经商逐利的社会风气C. 阻碍了社会文化教育的发展D. 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答案】D【解析】科举制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促使政府和社会之间打通道路,这一制度有利于打破世家大族垄断官场局面
7、,故 D 正确;A 是汉代选官标准;B 与材料科举制度不符;科举制有利于社会文化教育发展,故 C 错误。7. 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一书中说:“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 ”费正清这一观点A. 揭示了鸦片战争的根源B. 肯定了中国抗击侵略的正义性C. 从全球化的角度正确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影响D. 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答案】D【解析】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率先完成工业革命,为了夺取更多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而打开中国国门,并不是因为中国拒绝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结果。因此费正清的这一观点抹杀了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实质
8、,为英国侵略进行辩护。故答案为 D 项。这一观点没有揭示鸦片战争的根源,排除 A 项;从材料观点来看,没有肯定中国抗击侵略的正义性,排除 B 项;费正清讨论的是鸦片战争的爆发原因,不是鸦片战争的影响,排除 C 项。8.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的签约谈判中,清政府对增开商埠、割地、修改税则、赔款各项- 4 -均比较容易予以接受。但对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则以有违礼制为由多次拒绝,甚至打算以全免关税来换取列强放弃公使驻京。这说明清政府A. 坚决捍卫国家领土主权B. 仍然抱有天朝上国观念C. 采取了灵活的外交策略D. 开始建立近代外交体制【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政府对增开商埠、割地、修改税则、赔款各项
9、均比较容易的予以接受”体现清政府主权意识淡薄,排除 A。根据材料“对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则以有违礼制为由多次拒绝,甚至打算以全免关税来换取列强放弃公使驻京”体现清政府缺乏近代外交意识,统治集团深受天朝上国思想影响,B 项正确。材料没有清政府采取了灵活的外交策略的相关信息,排除 C。总理衙门是近代建立外交体制的表现,排除 D。所以选 B9. 某学者评论义和团运动时写道:“他们站在新旧交替的世纪转折点,对已然逝去的时光做出了深情的回望,不愿意也不屑于看一眼面前金发碧眼的西洋。 ”这里强调的是义和团运动A. 没有认识到历史发展趋势B. 起到了促进历史转折的作用C. 抗击外来侵略的英雄气概D. 本质上依
10、然是一场农民运动【答案】A【解析】 “对已然逝去的时光作出了深情的回望,不愿意也不屑于看一眼面前金发碧眼的西洋”可以看出该学者是从近代化的角度评论义和团运动,由于它盲目反对西方文明,没有认识到历史发展趋势,体现出明显的落后性,故 A 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义和团运动发生在新旧交替的世纪转折点,而不是说义和团起到了促进历史转折的作用,排除 B;材料明显不是赞扬义和团运动的英雄气概,排除 C;D 材料无法体现,排除。点睛:本题解答的关键是“对已然逝去的时光作出了深情的回望,不愿意也不屑于看一眼面前金发碧眼的西洋”准确解读,结合义和团运动的局限性进行思考。10. 徐中约在评价甲午中日战争时指出:“政府与
11、人民各行其是。战争压根没有影响到普通民众,这场战争几乎全是李鸿章的北洋水师与淮军在作战。西方观察家就精辟地将这场战争- 5 -称为李鸿章一人与日本之间的战争。 ”从中可知A. 中国封建君主专制统治腐朽B. 中国民族主义意识严重缺失C. 中日双方综合实力对比悬殊D. 中国主要军事将领妥协退让【答案】B【解析】从“李鸿章一人与日本之间的战争”可以说明无论是洋务运动还是甲午中日战争都是一小群人的活动,都脱离了民众,缺乏民主观念,因此本题选择 B 选项。A 选项没有挖掘到事情的本质;C、D 选项与材料内容无关。11. 民国法学家王宠惠曾针对民国初年根本法制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强调:“宪法之制定,有二要义
12、焉:一曰,宪法者非因一人而定,乃因一国而定也。二曰,宪法者非因一时而定,乃因永久而定也。 ”以该学者视角判断,下列属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存在的问题是A. 实行民主宪政而非专制政治B. 通过法律确立民主共和制度C. 倡导“中国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D. 革命派想借此约束限制袁世凯专权【答案】D【解析】实行民主宪政,符合民主法治精神,不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存在的问题,故 A项错误;B 项通过法律确立民主,符合法制精神,不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存在的问题,故 B 项错误;C 项倡导主权在民,符合民主精神,不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存在的问题,故 C 项错误;D 项违背材料中“宪法者非因一时而定,乃因永久而定也”的
13、问题,不符合法制精神,符合题意,故选 D 项。点睛: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宪法者非因一人而定,乃因一国而定也” ,结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行责任内阁制的目的分析解答。12. 1930 年 4 月中原大战爆发,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等联合发动反对蒋介石的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规模最大的军阀混战。当时的中共中央领导人乘机提出把组织工人罢工、组织地方起义、组织兵变等作为革命的中心策略来抓。这表明当时的中共中央领导人A. 对中国革命的任务认识模糊B. 能从时局出发做出正确决策C. 对革命形势的估计明显错误- 6 -D. 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答案】C【解析】据材料“1930 年中共中央领导人乘机提出把
14、组织工人罢工、组织地方起义、组织兵变等作为革命的中心策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敌我力量对比仍然是敌强我弱,正确的革命道路应该是农村包围城市,故这说明当时的中共中央领导人对革命形势的估计明显错误,故 C 项正确;材料主旨不是说明中国革命的任务,而是反映革命的道路和策略,故A 项错误;组织工人罢工、组织地方起义并不是当时的正确决策,故 B 项错误;在此之前中国共产党已经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故 D 项错误。故选 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扣住题干的时间:1930 年,再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组织工人罢工、组织地方起义、组织兵变等作为革命的中心策略” ,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工
15、农武装割据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错误选项,得出正确答案。13. 八七会议通过的最近职工运动议决案指出:“工人阶级应该时刻准备能领导并参加武装暴动。以乡村农民之胜利为依据,推翻反革命政权,而建立革命平民的民权的城市政府”。材料表明当时中共中央A. 确定了土地革命的方针B. 坚持城市中心的革命模式C. 摆脱了共产国际的影响D. 主张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答案】B【解析】根据“工人阶级应该时刻准备能领导并参加武装暴动” “而建立革命平民的民权的城市政府” ,反映中共中央仍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故 B 正确;C 不符合史实;D 不符合材料“而建立革命平民的民权的城市政府” ,排除 D。14. 全面抗
16、战爆发后,国民党制定了与日本拼消耗,打阵地战的持久消耗战略。到 1938 年11 月,国民党调整了其抗战战略,强调“政治重于军事,游击战重于正规战,变敌后方为前方,用三分之一力量于后方” 。这一变化表明国民党A. 抗战重心转移到敌后战场B. 赞同中共的政治军事主张C. 强化了片面抗战路线D. 认可敌后游击战作用【答案】D- 7 -【解析】从国民党作战方针上面的转变可以看出,国民党对游击战的作用是认可的,意识到敌后战场游击战的必要性,所以本题选择 D 选项。A 选项错误,国民党的正面战场依旧是抗战的重心所在;B 选项无法从这一政策的改变就得出这样的结论;C 选项错误,与材料描述的内容不符。15.
17、 解读地图是历史学习的一项重要能力。下图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一次重要战役形势图,下列有关这次战役的说法正确的是A. 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B. 是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C. 是中日双方在抗日战争中第一场大型会战D. 是相持阶段对全局胜败具有决定意义的会战【答案】C【解析】材料表明这场战役发生在上海,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是中日军队之间的战役,因此这场战役应当是 1937 年 8 月11 月的淞沪会战,是中日双方在抗日战争中第一场大型会战。故答案为 C 项。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排除 A 项;百团大战是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排除 B 项;淞沪会战是抗战防御阶段
18、而不是相持阶段的大会战,排除 D 项。16. 观察并分析下表(19371942 年国民党军队阵亡人数统计表) ,从表中能够得出的历史结论是:年代 阵亡人数(人) 年代 阵亡人数(人)1937 125130 1940 339530- 8 -1938 249213 1941 1449511939 169562 1942 87719A. 国民党军队对抗日战争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B. 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始终是抗日战争的主战场C. 国民党是领导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力量D. 国共合作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最根本保证【答案】A【解析】图表数据说明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作出了重大牺牲,国民党军队为抗日战
19、争作出了重大贡献,A 项正确;B 项说法错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在相持阶段到来以后,逐渐成为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C、D 项说法错误,广大人民支持抗战才是抗战胜利的根本保证,可以排除。17. 蒋介石认为中共某一军事举动“东可威胁京畿(指南京) ,西可威胁武汉,南可阻碍长江运输,在战略上对于国民政府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顾虑” 。此军事举动A. 扭转了解放战争的态势B. 揭开了战略决战的序幕C. 解放了长江以北地区,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D. 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答案】A【解析】 “东可威胁京畿(指南京) ,西可威胁武汉,南可阻碍长江运输”的军事行动是指解放战争时期的千里跃进大别山,这揭开了战
20、略反攻的序幕,故选 A;战略决战开始于辽沈战役,地理位置与上述位置不一致,故 B 与题意不符;三大战役解放了长江以北地区,使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故排除 C;渡江战役和解放南京的行动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统治,故 D也与题意不符。18. 下图是中国著名漫画家沈同衡在抗战结束后创作的一幅漫画(漫画题目欢迎会谈对该漫画的解读正确的是- 9 -A. 国民党希望以军事来商谈和平建国问题B. 重庆谈判之中的军事威胁的气氛较浓厚C. 国民党借和平之名赢得部署内战的时间D.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在军事上占绝对优势【答案】C【解析】图片反映了抗战胜利后初期国民党采用两面手法:高举“和平建国”的旗号和作部署内战的准备,
21、据此可知,国民党假借和谈部署内战,体现了漫画作者批判国民党假和谈的阴谋,故 C 正确;A 项不符合抗日胜利后的史实;图片无法体现重庆谈判之中和当时国民党军事实力的强弱,B、D 错误。19. 公元前 340 年,雅典一下层女子因亵渎神灵被控犯罪,按法律当处死,辩护人用动情的言辞质问,难道你们忍心让这位阿芙罗狄特,古希腊美丽女神的弟子香消玉殒吗,经投票陪审法庭判其无罪,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A. 民主原则贯穿司法过程B. 妇女享有广泛政治权利C. 法律注重保护平民权益D. 司法审判缺乏严格程序【答案】A- 10 -点睛: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简单概括出这个审判结果产生的流程:辩护人辩护陪审团投票陪审法庭宣判
22、,显然这是一套庭审的民主程序运作,民主原则贯穿司法过程不言而喻。此题容易选错的是 D 选项,选错的原因主要是被材料的表象所迷惑,同时没有充分认识和理解雅典民主政治。20. 公元前 406 年,雅典公民大会通过处决 6 位将军的决议,但冤案不久获得平反;按照法律规定,提出处决动议的卡里克塞诺斯等人须对此负责,因此被法庭收押审判。这反映了雅典民主政治A. 实行权力制衡原则B. 维护政治精英利益C. 确保公民人身安全D. 崇尚法律至上精神【答案】D21. 罗马法规定:“法律承认个人有独立的人格,承认个人生活中有一部分是不可干预的,在未经个人许可时,即使国家也不得干预个人生活的这一部分。 ”这主要表明
23、罗马法- 11 -A. 强调法律至上B. 维护公民平等C. 限制公权滥用D. 追求司法公正【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法律承认个人有独立的人格,承认个人生活中有一部分是不可干预的,在未经个人许可时,即使国家也不得干预个人生活的这一部分。 ”可知材料强调保护私权,限制公权滥用;故 C 正确;“在未经个人许可时,即使国家也不得干预个人生活的这一部分”,强调保护私权,而不是法律至上、公民平等,故 A、B 错误;题干涉及的是保护私权,限制公权滥用,与司法公正无关,排除 D。22. 1713 年英国内阁会议通过了一份结束欧洲战争的条约,安妮女王将条约提交枢密院,枢密院院长克蒙德里勋爵告诉女王说,枢密院需
24、要一段时间讨论,并强调了枢密院决策权的独立性。安妮女王为此大发雷霆,克蒙德里也丢了官职。这件事反映了当时英国A. 英王权力仍在强化B. 内阁与国王共同进退C. 枢密院对内阁负责D. 君主立宪制尚不完善【答案】D【解析】依据题文中“1713 年”可知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已经建立,但是安妮女王仍能对议会大发雷霆,克里蒙德丢了官职,这说明当时的国王权力很大,即君主立宪制度仍然不完善,故 D 项正确。A 项不符合题意,英国君主立宪制建立后,王权逐步被削弱。B、C 两项在题文中没有表述。23. 不同于中国“蓝天白云”的汽车牌照,美国的汽车牌照可谓“色彩纷呈、五花八门” ,一般每个州的汽车车牌都会有自己的特色
25、,各州牌照的设计并无统一的规则。美国汽车牌照的设计可以从侧面反映出A. 美国牌照设计没有规范的标准B. 美国联邦制国家结构形式的特点C. 美国没有实现真正的国家统一D. 美国联邦政府分权与制衡的原则【答案】B- 12 -【解析】 “一般每个州的汽车车牌都会有自己的特色,各州牌照的设计并无统一的规则”表明美国联邦制国家结构形式的特点,国家的最高权力属于联邦政府,各州拥有自主权,故 B正确;A 是材料反映的现象,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C 表述错误;D 材料无法体现,排除。24. 19 世纪 70 年代,法国农民反对君主派搞政变,工人群众对于共和制的态度更为鲜明。君主派中比较清醒的人则曾无可奈何地
26、说:“我们是君主派,但法国不是” 。这反映了A. 君主派已经完全放弃君主政体B. 共和派与君主派达成妥协C. 共和制度有较广泛的社会基础D. 共和派与君主派长期斗争【答案】C【解析】由“君主派中比较清醒的人也是能认识到的”可知“完全放弃专制政体”的说法不符合事实,故 A 项错误;从材料中对待共和的态度,法国农民是反对君主派搞政变,工人是更为鲜明,部分君主派是无可奈何,可知民主共和逐渐深入人心,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故C 项正确;B、D 不符合材料主旨。第卷(非选择题)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 3 小题,其中 25 题 14 分,26 题 18 分,27 题 20 分,共 52 分)25. 中国的
27、政治制度自古至今绵延流长,不同时代呈现不同特点,在传承借鉴中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帝国以多极简化方式的强力融合,结束了七大战国的裂土分治,使华夏世界获得了统一治权条件下的空前广阔的发展空间。秦,确实是中国帝国时代的开创者。孙皓晖大秦帝国材料二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又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必得中书、门下二省共同认可,那道敕书才算合法。钱穆国史新论材料三黄仁宇曾说:“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
28、可以的。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述秦帝国的建立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13 -(2)如何理解材料二中“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唐代宰相实行委员制有何历史意义?(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三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 “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给中国社会发展带来什么深远影响?【答案】 (1)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利于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2)理解:汉代实行三公九卿制,宰相为百官之首;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均为宰相。意义:三省之间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三省之间相互牵制,避免了权臣大权独揽,加强了皇权。(3)
29、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影响:形成了极端君主专制统治,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解析】 (1)从材料一中的“结束了七大战国的裂土分治,使华夏世界获得了统一治权条件下的空前广阔的发展空间” ,可得出有利于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再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2) “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汉代的宰相是三公之首,唐代的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互牵制的角度进行分析。唐朝的三省制的评价,结合所学知识,从提高办事效率、加强皇权等方面分析。(3) “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 ,从明清两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
30、施进行分析,得出答案。深远影响:明清已经是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此时君主专制的加强,对长远的历史发展来讲,消极影响更大。从消极方面即妨碍社会进步方面进行分析,得出答案。2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英国权利法案规定: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议会之选举应是自由的。材料二- 14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据材料一概括权利法案的主要内容,该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确立了什么样的政体?(2)材料二“美国联邦政府结构示意图”体现了什么原
31、则?指出各部门的产生方式?(3)当今英国的国家元首是国王,美国的国家元首是总统,两者在产生方式、任职期限、行政权力上有何不同?【答案】 (1)限制国王权力保证议会权力(或限制了国王的立法权、财政权,保证议会选举自由) ;君主立宪制。(2)三权分立(分权与制衡) 。国会:参议院由每州议会选举 2 人,众议院由各州按人口比例选出;总统:选民间接选举产生;最高法院大法官由总统任命,参议院批准(3)产生方式:英国国王是世袭的;美国总统由选举产生。任职期限:英国国王任职终身;美国总统每届任期四年,连任不超过两届。行政权力:英国国王统而不治;美国总统掌握国家的行政大权。【解析】 (1)根据材料中的“英国权
32、利法案规定: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议会之选举应是自由的” ,可知限制了国王权力,保证议会权力,君主立宪制确立。(2)从材料二的图示可知,这是三权分立。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从三个部门国会、总统、最高法院阐述产生方式,得出答案。(3)根据所学可知,英国国王是世袭的;美国总统由选举产生。英国国王任职终身;美国总统每届任期四年,连任不超过两届。英国国王统而不治;美国总统掌握国家的行政大权。- 15 -2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北京大学发行
33、杂志多种,转以提倡过激派伪说。平时教授学生也本此旨。此次罢学风潮,近因虽由政治问题以生,未始不由此种学说有以致之,审察学生举动几类俄国过激之所为。摘自 1919 年北京政府教育部主事的条陈材料二自北京大学发生五四运动以来,一般爱国青年无不革新思想为将来革新事业之预备,于是蓬蓬勃勃,发抒言论,各种新出版物,为热心青年所举办者,纷纷应时而出。扬葩吐艳,各极其致,社会遂蒙绝大之影响。虽以顽劣之伪政府,犹且不敢撄其锋。推其原始,不过由于出版界之一二觉悟者从事提倡,遂至舆论大放异彩,学潮弥漫全国,人皆激发天良,誓死为国家爱国之运动。摘自 1920 年 1 月孙中山关于五四运动材料三在二十年前的今天,由学
34、生们参加的历史上叫作五四运动的大事件,在中国发生了,这是一个有重大意义的运动。 “五四”以来,中国青年起了什么作用呢?起先锋队的作用,但是光靠它是不能打败敌人的,因为它还不是主力军。主力军是谁呢?就是工农大众。中国的知识青年和学生们,一定要到工农群众中去,把他们动员组织起来,没有工农这个主力军,单靠知识青年和学生青年这支军队,要达到反帝反封建的胜利,是做不到的。摘自 1939 年 5 月毛泽东青年运动的方向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伪说” “罢学风潮” “近因”各指什么?(2)材料一与材料二对学生运动的态度有何不同?(3)从孙中山的评论中,反映出五四运动的核心精神是什么?材料二中孙中山对五四
35、运动从北京发展到全国的原因的分析是否中肯?为什么?(4)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指出毛泽东和孙中山看法与主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答案】 (1) “伪说”指:社会主义学说(马克思主义学说) ;“罢学风潮”指:五四运动;“近因”指: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2)材料一诬蔑、敌视学生运动;材料二支持、赞扬学生运动为爱国运动。(3)核心精神:爱国。不中肯。原因:因为五四运动之所以扩大到全国,是由于中国工人阶级加入斗争行列,推动了斗争的深入和发展;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孙中山没有看到无产阶级的伟大作用。(4)同:都指出了五四运动的重大意义,并加以肯定。异:孙中山没有认识到工农群众的- 16 -力量毛泽东
36、则认识到了工农群众的伟大力量,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保证。【解析】试题分析:(1)注意“摘自 1919 年北京政府教育部主事的条陈” ,本问还需联想到新文化运动,概括所学知识,可知“伪说”指:社会主义学说(马克思主义学说);“罢学风潮”指:五四运动;“近因”指: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政治问题)。(2)从材料一中的“审察学生举动几类俄国过激之所为”可知当时北京政府对学生运动是敌视与诬蔑的;而材料二中“誓死为国家爱国之运动”等话语,显然说明孙中山是支持、赞扬学生运动的。(3)从第(2)题分析中,很明显说明其核心精神是爱国,然而孙中山分析五四运动从北京发展到全国的原因是“不过由于出版界之一二觉悟者从事提倡” ,这是不中肯的,五四运动中的主要力量是无产阶级,是五四运动获得一定胜利的重要因素,孙中山没有看到无产阶级在运动中起到的作用。(4)孙中山认为五四运动是爱国,这是对五四运动给予了肯定与支持,毛泽东同样也是如此,“这是一个有重大意义的运动” ,然而毛泽东却认识到了无产阶级的力量的重要性, “主力军是谁呢?就是工农大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