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黑龙江省实验中学 2018-2019 学年度上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语文学科试题第卷阅读题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小面小题。木鱼馄饨林清玄深夜到临沂街去访友,偶然在巷子里遇见多年前旧识的卖馄饨的老人,他开朗依旧,风趣依旧,虽然抵不过岁月风霜而有一点佝偻了。四年多以前,我 客居在临沂街,夜里时常工作到很晚,每天凌晨一点半左右,一阵清越的木鱼声,总是响进我临街的窗口。那木鱼的声音非常准时,天天都在凌晨的时间敲响,即使在风雨来时也不间断。刚开始的时候,木鱼声带给我一种神秘的感觉,往往令我 停止工作,出神的望着窗外的长空,心里不断的想着:这深夜的木鱼声,到底是谁敲起的?它又象征了什么意
2、义?难道有人每天凌晨一时在我住处附近念经吗?在民间,过去曾有敲木鱼为人报晓的僧侣,每日黎明将晓,他们就穿着袈裟草鞋,在街巷里穿梭,手里端着木鱼滴滴笃笃的敲出低量雄长的声音,一来叫人省睡,珍惜光阴;二来叫人在心神最为清明的五更起来读经念佛,以求精神的净化;三来僧侣借木鱼报晓来布施化缘,得些斋衬钱。我一直觉得这种敲木鱼 报佛音的事情,是中国佛教与民间生活相契一种 极好的佐证。但是,我对于这种失传于阎巷很久的传统,却出现在台北的临沂街感到迷惑。因而每当夜里在小楼上听到木鱼敲响,我都按捺不住去一探究竟的冲动。冬季里有一天,天空中落着无力的飘闪的小雨,我正读着一册印刷极为精美的金刚经,读到最后“一切有为
3、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一段,木鱼声恰好从远处的巷口传来,格外使人觉得昊天无极,我披衣坐起,撑着一把伞,决心去找木鱼声音的来处。那木鱼敲得十分沉重着力,从满天的雨丝里穿扬开来,它敲敲停停,忽远忽近,完全不像是寺庙里读经时急落的木鱼。我追踪着声音的轨迹,匆匆的穿过巷子,远远的,看到一个披着宽大布衣,戴着毡帽的小老头子,他推着一辆老旧的摊车,正摇摇摆摆的从巷子那一- 2 -头走来。摊车上挂着一盏四十烛光的灯泡,随着道路的颠踬,在微雨的暗道里飘摇。一直迷惑我的木鱼声,就是那位老头所敲出来的。一走近,才知道那只不过是一个寻常卖馄饨的摊子,我问老人为什么选择了木鱼的敲奏,他的回答竟是十分
4、简单,他说:“喜欢吃我的馄饨的老顾客,一听到我的木鱼声,他们就会跑出来买馄饨了。 ”我不禁哑然,原来木鱼在他,就像乡下卖豆花的人摇动的铃铛,或者是卖冰水的小贩手中吸引小孩的喇叭,只是一种再也简单不过的信号。是我自己把木鱼联想得太远了,其实它有时候仅仅是一种劳苦生活的工具。老人也看出了我的失望,他说:“先生,你吃一碗我的馄饨吧,完全是用精肉做成的,不加一点葱菜,连大饭店的厨师都爱吃我的馄饨呢。 ”我于是丢弃了自己对木鱼的魔障,撑着伞,站立在一座红门前,就着老人摊子上的小灯,吃了一碗馄饨。在风雨中,我品出了老人的馄饨,确是人间的美味,不下于他手中敲的木鱼。 后来,我也慢慢成为老人忠实的顾客,每天工
5、作到凌晨的段落,远远听到他的木鱼,就在巷口里候他,吃完一碗馄饨,才开始继续我一天未完的工作。 和老人熟了以后,才知道他选择木鱼做为馄饨的讯号有他独特的匠心。他说因为他的生意在深夜,实在想不出一种可以让远近都听闻而不致于吵醒熟睡人们的工具,而且深夜里像卖粽子的人大声叫嚷,是他觉得有失尊严而有所不为的,最后他选择了木鱼让清醒者可以听到他的叫唤,却不至于中断了熟睡者的美梦。木鱼总是木鱼,不管从什么角度来看它,它仍旧有它的可爱处,即使用在一个馄饨摊子上。我吃老人的馄饨吃了一年多,直到后来迁居,才失去联系,但每当在静夜里工作,我仍时常怀念着他和他的馄饨。老人是我们社会角落里一个平凡的人,他在临沂街一带卖
6、了三十年馄饨,已经成为那一带夜生活里人尽皆知的人,他固然对自己亲手烹调后小心翼翼装在铁盒的馄饨很有信心,他用木鱼声传递的馄饨也成为那一带的金字招牌。木鱼在他,在吃馄饨的人来说,都是生活里的一部分。那一天遇到老人,他还是一袭布衣、还是敲着那个敲了三十年的木鱼,可是老人已经完全忘记我了,我想,岁月在他只是云淡风清的一串声音吧。我站在巷口,看他缓缓推走小小的摊车消失在巷子的转角,一直到很远了,我还可以听见木鱼声从黑夜的空中穿过,温暖着迟睡者的心灵。木鱼在馄饨摊子里真是美,充满了生活的美,我离开的时候这样想着,有时读不读经- 3 -都是无关紧要的事。1. 下列有关文章的鉴赏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本文
7、作者由对木鱼声的误会和探究,引出了卖馄饨老人的故事,从而表达了对人生的领悟,构思巧妙。B. 文章前面写自己冬日雨天读金刚经颇有感悟,结尾说“有时读不读经都是无关紧要的事” ,意在表明现实生活可以改变人的思想。C. “木鱼”本是佛门中的用物,神秘而超凡脱俗, “馄饨”是生活, “木鱼馄饨”将表面上两个毫不相干的事物放在一起,反映卖馄饨老人的特别之处。D. 本文写一个小人物的生存状态和人生境界,充满了人性美的温情和馨香,更充满了生活的哲思和厚重感。2. 结合散文内容,简要分析“老人”这一人物形象。3. 文章第段是作者回忆四年前与老人的交往经历,请梳理其中作者的情感变化过程。【答案】1. B 2.
8、勤劳、平凡“30 年” , “每天凌晨一点半左右”卖馄饨, “一袭布衣” 。手艺好“连大饭店的厨子都爱吃” , “人尽皆知” , “成为那一带的金字招牌” 。真诚、朴实馄饨“完全是用精肉做成的,不加一点葱菜” 。有尊严、为他人着想用木鱼做讯号, “让远近都听闻而不致于吵醒熟睡人们” 。 3. 凌晨听到木鱼声及产生的神秘玄想,对此感到迷惑。夜读金刚经偶闻木鱼声后,寻觅声源与老人相识,对老人的回答感到失望。熟识后,了解到老人以木鱼声作讯号的真正原因,心生感动;迁居后对卖木鱼馄饨老人的怀念【解析】【1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有关文章的鉴赏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
9、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这属于综合题,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分析与概括能力。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B 项,根据“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句话,可以看出“意在表明现实生活可以改变人的思想”是错误的。故本题选 B 项。- 4 -【2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结合散文内容,简要分析老人这一人物形象。 ”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人物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分析人物形象可从人物描写入手,看人物性格的具体表现。人物描写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
10、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肖像描写是对人物形象的描写,包括人物的容貌、神情、姿态、风度和服饰等。小说的语言描写包括对话和独白。个性化的对话,可以显示人物的不同性格。行动描写是指作家对人物富有性格特征的动作所作的生动、具体的描绘和刻画。人的行为动作是人物思想感情的外在显现,是人物性格的具体展露。心理描写可以使人物“深刻化” ,在人物描写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归纳,有分析,要结合具体的文本分析。 “老人是我们社会角落里一个平凡的人”他说因为他的生意在深夜,实在想不出一种可以让远近都听闻而不至于吵醒熟睡人们的工具,而且深夜里像卖粽子的人大声叫嚷,是他觉得有失尊严而有所不为的,最后他选择了木鱼。“他
11、推着一辆老旧的摊车,正摇摇摆摆地从巷子那一头走来。摊车上挂着一盏四十烛光的灯泡,随着道路的颠踬,在微雨的暗道里飘摇”从以上内容可以概括出其形象特点勤劳平凡,手艺好,真诚朴实,有尊严、为他人着想。【3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文章第段是作者回忆四年前与老人的交往经历,请梳理其中作者的情感变化过程。 ”本题考查分析作者的情感内涵。首先要阅读段,分析概括作者回忆四年前与老人的交往经历,两人之间都发生了哪些事情,这些事情引发了作者内心怎样的情绪波动。第(2)节说“每天凌晨一点半左右,一阵清越的木鱼声,总是响进我临街的窗口。那木鱼的声音非常准时,天天都在凌晨的时间敲响,即使在风雨来时也不间断。 ”第(
12、3)节, “刚开始的时候,木鱼声带给我一种神秘的感觉”继而引发了作者的玄想,对凌晨听到木鱼声他感到很茫然。第(5)节“我对于这种失传于阎巷很久的传统,却出现在台北的临沂街感到迷惑。 ”于是作者产生了一探究竟的冲动。第(7)节, “一直迷惑我的木鱼声,就是那位老头所敲出来的。 ”第(8)至(9)节,寻常卖馄饨的摊主,原来木鱼在他,仅仅是一种劳苦生活的工具。 ”第(10)节, “老人也看出了我的失望” 。第(11) (12)节, 后来, “我也慢慢成为老人忠实的顾客” ,了解到老人以木鱼声作讯号的真正原因,如他所说的“他的生意在深夜,实在想不出一种可以让远近都听闻而不致于吵醒熟睡人们的工具,而且深
13、夜里像卖粽子的人大声叫嚷,是他觉得有失尊严而有所不为的,最后他选择了木鱼让清醒者可以听到他的叫唤,却不至于中断了熟睡者的美梦。 ”听了老人的一番话, “我”心生感动。回答本题时,要能够从文中提取感情词语,比如“茫然” “失望”等,- 5 -再根据老人的言行给“我”的感触,分析概括作者的情感波动大致为:迷惑失望感动怀念。【点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首先,借助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本题可以抓住人物的言行、举止
14、来分析人物形象,还可从情节的发展中把握人物形象,因为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人物灵魂深处的东西来,离开了情节,就不知道人物怎样做事,也就无法分析人物性格特征。要了解人物性格,必须透过情节中发生的事情这种外在现象去剖析现象背后的本质。故事情节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其次,分析矛盾冲突,把握人物性格特征。矛盾冲突是构成情节的基础,是展示人物性格的手段。优秀的小说,总是充分地揭示社会生活本质的矛盾和斗争,在典型的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一般说来,矛盾冲突展开得越充分,人物性格也就越鲜明。还可以借助描写方法、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
15、,探究形成人物命运和性格的社会原因、人物间的关系、作者倾向等分析人物形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面小 题。泰山人向天的倾诉梁 衡我曾游黄山,却未写一字,其云蒸霞蔚之态,叫我后悔自己不是一名画家。今我游泰山,又遇到这种窘态。其遍布石树间的秦汉遗迹,叫我后悔没有专攻历史。呜呼,真正的名山自 有其灵,自有其魂,怎么用文字描述呢?我是乘着缆车直上南天门的。天门虎踞两山之间,扼守深谷之上,石砌的城楼横空出世,门洞下十八盘的石阶曲折明灭直下沟底,门楼上有一副石刻联:“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阶崇万级俯临千嶂奇观。 ”我倚门回望人间,已是云海茫茫,不见尘寰。渐走渐高,泰山已用她巨人的肩膀将我们托在凌霄之中。我
16、登上山顶的舍身崖,凭栏望去,远处凄迷朦胧,不知何方世界。近处对面的山或陡立如墙,伟岸英雄;或奇峰突起,逸俊超拔。四周怪石或横出山腰,或探下云海,或中裂一线,或聚成一簇。风呼呼吹过,衣不能披,人几不可立。云急急扑来,一头撞在山腰上就立即被推回山谷,被吸进石缝。这狂啸着、似乎要淹没世界的云涛雾海,一到岱顶石前,就偃旗息鼓,落荒而去。此时此景叫我感到泰山就是天地间的支柱。再回头看那些象征坚强生命的劲松,它们攀附于石缝间不过是一点绿色的苔痕;那些象征神灵威力的佛寺道观,填缀于崖畔岩间,不过是些红黄色的积木。- 6 -倒是脚下这块曾使孔子小天下的巨石,探于云海之上,迎风沐雨,向没有尽头的天空伸去。泰山,
17、无论是森森的万物还是冥冥的神灵,一切在你的面前都是这样的卑微。这岱顶的确是一个与天对话的好地方。各种各样的人在尘世间活久了,总想摆脱地心的吸力向天而去。于是他们便选中了这东海之滨、齐鲁平原上拔地而起的泰山。泰山之巅并不像一般山峰尖峭锐立,顶上平缓开阔,这里有平台可徘徊思索,有亭可登高望日,有许多巨石可供人留字,好像上天在它的大门口专为人类准备了一个进见的丹墀,好让人们诉说自己的心愿。我看过几个国外的教堂,你置身其中仰望空阔阴森的穹顶,及顶窗上射进的几丝阳光,顿觉人的渺小,而神虽不可见却又无处不在,紧攥着你的魂灵。但你一出教堂,就觉得刚才是在人为布置好的密室里与上帝幽会。而在岱顶,你会确实感到不
18、是在密室而是在天宫门口与天帝对话。同是表达人的崇拜,表现人与神的相通,但那气魄,那氛围,那效果迥然不同。前者是自卑自怯的窃窃私语,后者是坦诚大胆的直抒胸臆,不但可以说,还可以写,而天帝为你准备好的纸就是这些极大极硬的花岗石。这里几乎无石不刻,大者洗削整面石壁,写洋洋文章;小者暗取石上缓平之处,留一字两字。山风呼啸,石林挺立,秦篆汉隶旁出左右。千百年来,各种各样的人们总是这样挥汗如雨、气喘吁吁地登上这个大舞台,在这里留诗留字,借风势山威向天倾诉自己的思想,表达自己的意志。你看,帝王来了,他们对岱岳神是那样的虔诚,穿着长长的衮服,戴着高高的皇冠,又将车轮包上蒲草,不敢伤害岱神的一草一木。他们受命于
19、天,自然要到这离天最近的地方,求天保佑国泰民安。诗人来了,他们要借这山的坚毅与风的狂舞铸炼诗魂。李白登高狂呼“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 ,杜甫沉吟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志士来了,他们要借苍松,借落日,借飞雪来寄托自己的抱负。一块石头上刻着这样一首诗:“眼底乾坤小,胸中块垒多。峰项最高处,拔剑纵狂歌。 ”将军来了,徐向前刻石“登高壮观天地间” ,陈毅刻石“泰岳高纵万山从” 。还有许多字词石刻如“五岳独尊” “登峰造极” “擎天捧日” “仰观俯察”等等,其中“果然”两字最耐人寻味。确实,每个中国人未来泰山之前谁心里没有她的尊严,她的形象呢?一到极顶,此情此景便无复多说了。我们步行下山,天
20、将黑时到了泰安城里的岱宗庙。这庙和北京的故宫一个格式,只是高度低了三砖。在中国就像只有皇帝才配有一座故宫一样,哪还有第二座山配有这样一座大庙呢?岱岳之神不是寺院里的观音,更不是村口庙里的土地、锅台上的灶君,是整个民族心中的文化之神,是充盈于天地之间数千年的民族之魂。我站在岱庙的城楼上,遥望夕阳中的泰山,默默地向她行着注目礼。4.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7 -A. 本文在写法上突破了游记散文移步换景的常规模式,而是一笔落下,直上岱顶,俯察仰观,向天倾诉,直言泰山之雄伟,尽抒生命之尊贵。B. 第段用“我曾游黄山”的经历正面衬托今天游泰山的状况,突出泰山历史文化的
21、厚重无法用文字描述。C. 第段大量引用古人诗词和刻石文字,既强化了文章的主旨,也增加了作品的文采,丰富了文章自身的文化内涵。D. 作者说“这岱顶的确是一个与天对话的好地方” ,是因为泰山拔地而起,岱顶高在凌霄之上。5. 赏析文中画线语句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答案】4. D 5. 综合使用排比、比拟、比喻等修辞手法,将正面描写与侧面衬托相结合,用富有力度而又生动形象的语言,将泰山山、石、云、雾的形态刻画得鲜活可见,在表现云雾不堪一击的同时,特别突出了山石的伟岸、坚定和气势不凡。【解析】【4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
22、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这属于综合题,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分析与概括能力。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D 项,原因概括不全面。作者说“这岱顶的确是一个与天对话的好地方” ,是因为泰山拔地而起,岱顶高在凌霄之上。岱顶平缓开阔,有平台可徘徊思索。岱顶像天宫门口,可坦诚大胆地向天直抒胸臆。有巨石供人写字,可以石为纸倾诉。故本题选 D 项。【5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要求“赏析文中画横线语句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 ,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23、。作答时注意从修辞手法,描写(写景)的角度考虑。如“近处对面的山或陡立如墙,伟岸英雄” ,这是比喻修辞;“四周怪石或横出山腰,或探下云海,或中裂一线,或聚成一簇” ,这是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云急急扑来,一头撞在山腰上就立即被推回山谷” “就偃旗息鼓,落荒而去” ,这是比拟的修辞手法。画横线语句是作者登上山顶的舍身崖所见之景,综合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将泰山山、石、云、雾的形态刻画得鲜活、生动,抒发了“泰山就是天地间的支柱”的感慨。回答本题时,首先要真确判定所使用的修辞手法,描写手法,再结合句子或词语分析运用这些手法的效果。- 8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
24、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 ,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古代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面小题。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
25、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 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师进,次于陉。夏,楚子使屈完如师。师退,次于召陵。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谷同好,如何?”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 ”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26、!”屈完及诸侯盟。(选自左传 )6. 下列词语中,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A. 敢不共给 敢:谦辞,等于说“怎敢” “岂敢”B. 君其问诸水滨 其:表委婉的语气词,还是C. 次于召陵 次:军队临时驻扎D. 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 敝:损害,损伤7. 下列对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五侯九伯,指公、侯、伯、子、男五等诸侯和九州之长,文中泛指天下诸侯。- 9 -B. 包茅,古代祭祀时用以滤酒的菁茅。因以裹束菁茅置于匣中,故称“包茅” 。C. 不谷,不善,亦作“不榖” 。古代王侯自称的谦词。除此之外,侯王还往往谦称自身为孤、寡、朕等。D. 社稷, “社”指土神, “稷”指谷神,古代君主都
27、祭社稷,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8. 下列选项中对文章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齐桓公率领各诸侯国的军队攻打蔡国。蔡国溃败,接着又去攻打楚国。B. 齐国因为楚国没有向周天子进贡酿酒用的包茅,因此向楚国大举进军。C. 齐桓公与屈完乘车观看齐国联军,炫耀自己的军事实力,以此要挟楚国。D. 楚国倾全国之力,凭借楚国坚固的城池,最终用武力战胜了强大的齐国。9. 翻译下列句子(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答案】6. D 7. C 8. D 9. (1)如果放弃攻打郑国,而把郑国作为您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
28、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2)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解析】【6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词语中,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意思和用法的把握。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D 项, “敝”:谦辞,用于与自己有关的事物。 “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蒙您的恩惠,我们的国家能得到神降之福。故本题选 D 项。【7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在平时学习中应多多
29、识记积累相关的知识,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C 项,错在“侯王还往往谦称自身为孤、寡、朕等” 。其中“朕”是皇帝的自称。秦灭六国以后,天子始自称“朕” 。故本题选 C 项。【8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选项中对文章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 10 -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D 项,
30、无中生有。文中并没有说“楚国倾全国之力,凭借楚国坚固的城池,最终用武力战胜了强大的齐国。 ”原文只是说如果齐国想凭借武力工大楚国,那么楚国将以方城山为城,以汉水作护城河,君王的军队再多,也无济于事。故本题选 D 项。【9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翻译下列句子。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第一句关键点:“以为”:“把(郑国)作为” ;“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共”同“
31、供” , “供给” ;“乏困”:“缺乏的东西” 。第二句关键点:“所以”:“的原因” ;“非常”:“意外的变故” ;判断句要译为“,是” 。【点睛】解答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方法是: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
32、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参考译文:春天,齐桓公统率诸侯的军队侵入蔡国,蔡军溃败,于是又去攻楚。楚王派使臣来,对齐桓公说:您住在北海,我处南海,真是风马牛不相及啊!想不到您会来到我的土地上,这是什么缘故呢?”管仲代表桓公回答:“从前召康公曾代表周王命令我先君太公:五等诸侯,九州伯长,如有过错,你都可讨伐,以辅佐周王。 他还向我先君指定了管辖的地域:东到大海,西到黄河,南到穆陵,北到无棣。你们不按时贡献包茅,不供应周王祭祀的用品,使王室无法在神前行缩酒之礼。我不能不来责问。昭王南巡而未能回京,我要问个明白。 ”楚使回答说:“贡品未能按时进献,真是我国君王的过错。怎敢不- 11 -供应呢!至于昭王南
33、巡未返,请您去问汉水之滨吧。 ” 齐军又向前进,驻扎在陉。 夏天,楚王派屈完来到齐营。齐军后撤,扎在召陵。齐桓公命令诸侯的军队摆成阵势,与屈完同乘一辆车,检阅队伍。齐桓公对他说:“这次来难道为了我个人?不,是为了继承我们两国先君的友好关系罢了。与我们和好吧,怎么样?”屈完回答说:“蒙您的恩惠,我们的国家能得到神降之福,您又不惜屈尊与我国君主和好,这正是我国君主的愿望啊。 ”齐桓公又说:“像我这样的大军,谁能抵挡?凭借这样大军攻城,何城不能攻下?”屈完回答说:“君王您若用恩德安抚诸侯,谁敢不服?若想凭借武力,那么,楚国将以方城山为城,以汉水作护城河,君王的军队再多,也无济于事啊!”古代诗歌阅读阅
34、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面小题。春晴怀故园海棠二首(其一)杨万里故园今日海棠开,梦入江西锦绣堆。万物皆春人独老,一年过社燕方回。似青似白天浓淡,欲堕还飞絮往来。无那风光餐不得,遣诗招入翠琼杯。【注】杨万里,江西吉水人,做此诗时他正离家宦游,在广州任内。10.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 “锦绣堆”形容海棠花团锦簇,如堆锦织绣。诗人眼前的这一片繁花似锦的美丽景象使他联想到故园的春日。B. “万物皆春”明点“春” , “一年过社”说的是春社,暗点“春” 。海棠花开、燕子飞回,使人感到花也春,鸟也春。C. 诗人从春日海棠开花、万物春回,联想到自己老了,并以生机勃勃的春景正衬自己的衰飒老气。
35、D. 第三联“似青似白”句写空中浮云,时多时少,故天色像青像白、或浓或淡,正是初晴景象,照应题目“晴”字。E. 最后一联说,无奈这美好的春日风光吃不得,那么就让诗歌把它招引到翡翠琼瑶做的酒杯中来吧。11.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 请简要分析。- 12 -【答案】10. AC 11. 故园之思(怀乡之情) 。写故园海棠花开、眼前燕回絮飞的美好春色,寓情于景,抒发思乡之情;爱春、惜春之情。春光明媚,诗人爱之欲餐,抒写爱惜春天之意;年华老去,愁对春光的孤寂之情。诗人在春光中孤独地老去,抒发枉抛光阴之叹。【解析】【10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本题考查鉴赏
36、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诗人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诗句的内容和思想情感。A 项,虚实搞错了。“锦绣堆” ,这一片繁花似锦的美丽景象并非眼前的实景,为虚写。C 项,手法说错。诗人以生机勃勃的春景反衬自己的衰飒老气。故本题选 AC 项。【11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 请简要分析。 ”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诗歌的内容和诗人的思想情感。读懂全诗,根据具体诗句分析。本诗首联开头点题,写春晴怀念故园的海棠。写梦只是一种手段,目的在于表达思念之情。颔联、颈联写梦醒之后,眼前所见之景。第三句, “万物皆春”明点“春”字。作者从春日海棠开花,想到万物回春,又联想到自己将要老了。春天的
37、景色和青春的少年,是很和谐的,都富有生气。可这里把春景和老人摆在一起,形成一种对比,是生气勃勃和衰飒老气的对比。这里有意拿春景来反衬自己虚度年华,寄托了无限感慨,也激起了对春天的热爱。第四句中“一年过社”暗点“春”字。这里说的是春社。燕子是候鸟,过了春社日(春分前后),才从南方海岛上飞回。这一句和上句相呼应,以燕子飞回,补充说明“万物皆春” ,使人感到花也春,鸟也春。颈联的出句写空中浮云,时多时少,故天色像青像白、或浓或淡,正是初晴景象。对句以直白之语,将柳絮将飞又堕的神态写出来。这柳絮像是要掉下来,却又飞上去,飘个不停。这一联也是形容“万物皆春” ,使人感到天空也是春,柳絮也是春。最后一联说
38、,无奈这美好的春日风光吃不得,那么就让诗歌把它招引到翡翠美玉做的酒杯中来吧。作者一反其意,说春光“餐不得”;却又天真地设想:吟诗,让诗把它引到酒杯里,就可以连同酒一起喝下去了。正是用这种浪漫天真的构思,表现了作者热爱故园春光的真挚感情。题干要求回答的是“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 ,故回答本题时,要结合关键的诗句,分点回答即可。即:从故园之思、爱春惜春之情、年华老去,愁对春光的孤寂之情等方面回答。【点睛】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从作者和创作背景- 13 -入手,做到知人论世。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
39、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分析景物的色彩倾向,一般来说景物的色调和作者内心的情感是相辅相承的,暖色调和积极向上有关,冷色调和哀愁有关。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后面的注解。关注体现情感的重要词语。古代诗人特别注重关键词,并以此作为情感表达、意境营造的核心。如“残、缺、断、愁”等词语常与诗人内心的寂寞和孤寂有关。名篇名句默写12.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荆轲刺秦王中易水送别时,荆轲所吟唱的诗句是:_,_。(2)沁园春 长沙诗人故地重游,引发
40、对往昔生活回忆的诗句是:_,_。(3)沉默呵,沉默呵!_,_。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答案】 (1). 风萧萧兮易水寒 (2).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3). 携来百侣曾游 (4).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5). 不在沉默中爆发 (6). 就在沉默中灭亡【解析】【详解】试题分析:考查默写常见古诗文名篇名句的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如同音字、形似字、通假字、难写字等字的写法。如“萧” “兮” “复” “携” “游”“峥嵘”
41、“稠” “”爆“沉默” ,理解字义去记忆。【点睛】考查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常常分为三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和记忆同时考查。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另外,较长的句子不能掉字。第卷 基础表达题基础知识13.下列选项中的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阙:侵损,削减B. 失其所与,不知 与:结交,亲附- 14 -C. 再拜献大王
42、足下 再:再一次,又一次D. 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侍:陪坐【答案】C【解析】【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选项中的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意义和用法的把握。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C 项, “再”是“两次”的意思。 “再拜”:拜两次,古代隆重的礼节。 “再拜献大王足下”的意思是“行两拜礼敬献给大王” 。故本题选 C 项。14.下列选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 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B.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C. 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D.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答案】A【解析】【详
43、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通假字现象。通假字是泛指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 “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我们把它叫做“本字” 。B项, “振”通“震” ,害怕。C 项, “距”通“拒” ,占据;“内”通“纳” ,使纳。D 项,“倍”通“背” ,违背。故本题选 A 项。【点睛】古人造出一个字,表达一个意思,可是该用哪个字表示哪个意思的思维却还在形成过程中,没有一定规律,既可以使用这个字表示某个意思,又可以使用另外一个声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表示那个意思。所以,时代越前的文章,通假字越多。
44、音同本字,借来一用。借来的字只能作为临时工。如“蚤”与“早” ;如“当”与“倘” 。其特点是“因音通假” 。因为古代的字很贫乏,所以用有限的字来表达意思。15.下列选项中没有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A. 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B.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C.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D.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15 -【答案】A【解析】【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选项中没有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古今异义现象的把握。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B“穷困”:古
45、义:走投无路;今义:贫穷,经济困难。 “长者”: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处指樊於期;今义:年长之人。C 项, “币”:古义:礼物;今义:货币与物品。D 项, “婚姻”:古义:结为儿女亲家;今义:多为结婚的事。故本题选 A 项。【点睛】古今异义的变化:词汇的发展,体现在实词上,最显著的就是词义的古今变化。古今词义的差别,因其演变情形的不同,大致有如下几种:一、词义扩大。如, “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中的“江” “河”与“淮” “汉”并列,指“长江”和“黄河” 。 “江”和“河”在古代是专有名词,现在扩大为用于泛指的通名了。二、词义缩小。如, “金就砺则利”中的“金”原泛指一切金属,现在专
46、指黄金。三、词义转移。有的词古今词义差别很大,词义发生了转移,即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了。如,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中的“烈士” ,本指有操守有抱负的男子,现在则专指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人。四、感情色彩变化。如, “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是指地位低下, “鄙”是指知识浅陋,并没有贬义,现在的“卑鄙”则指品质恶劣,已变为贬义词。五、名称说法改变。文言中某些事物的称呼,在现代汉语中已换成另一种说法。只在某些特定的场合或固定短语中还保留着。如成语“目不识丁”现在已改用“眼睛”一词。六、词义弱化。如“很” ,古义是凶狠,表示的程度很高,很深,现在表示的程度不怎么高深。 “怨” ,古义表示仇恨、怀
47、恨,现在表示埋怨、责备。七、词义强化。如“恨” ,古代表示遗憾、不满的意思,今天表示仇恨、怀恨。 “诛” ,最初只是责备之意,后来强化为“杀戮”的意思。八、褒贬有变。如“爪牙”古时指武臣或得力助手,属于褒义。而现代汉语中的“爪牙”则是“比喻坏人的党羽和帮凶” ,为贬义。16.下列选项中的加粗的字,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B.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C.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D. 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答案】C【解析】【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选项中的加粗的字,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 16 -理解常见文言词类活用的辨析。
48、A 项, “东” ,名词作状语,在东方。B 项, “东” ,名词作动词,向东进发。D 项, “北” ,名词作状语,向北。故本题选 C 项。【点睛】常见文言词类名词活用为动词的情况: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名词后面带宾语,名词活用为动词。如“驴不胜怒,蹄之”的“蹄”本是名词,后面接宾语“之”时,“蹄”活用为动词“踢” 。名词后面带补语,名词活用为动词。如“履至尊而制六合”中的“履” ,带补语“至尊” ,用作动词“登上” 。前面有能愿动词或副词,名词活用为动词。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中的“水” ,其前带副词“非”和能愿动词“能” ,用作动词“游水” 。同一名词迭用,或两个名词连用,这两个名词既不是
49、叠字,又不是联合、偏正、复指关系,则其中一个名词常用作动词。如“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名词“事”迭用,第一个用作动词“做、从事” 。前面有结构助词“所” ,名词活用为动词。如“置人所罾鱼腹中” ,名词“罾”前有结构助词“所” ,故用作动词“用网捕捉” 。方位名词常用作动词,有的前面有连词“而”或副词,有的前面既没有连词“而”也没有副词。如 “秦师遂东” ,方位名词“东”前面有副词“遂” ,用作动词“向东进发” 。名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或使宾语产生这个名词用作动词后所表示的动作。如“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 “王”后跟“我”作宾语,是“使我为王” 。作使动用法的名词,后面也偶尔有省略宾语。如“天子不得而臣也” , “不得而臣”相当于“不得而臣之” ,意思是“不得使之为臣” 。 方位名词,是名词的一类,活用为动词后有时也有使动用法。如“故王不如东苏子” ,方位名词的使动用法,便是使宾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