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专题 05 秋之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秋的萧瑟,万物失去往日的光辉,慢慢颓败成衰黄的颜色,慢慢倒下去,与大地融为一体,只待到春风化雨,它们就“春风吹又生”。【秋草古诗吟咏】1、薛昭蕴小重山秋到长门秋草黄秋到长门秋草黄。画梁双燕去,出宫墙。玉箫无复理霓裳。金蝉坠,鸾镜掩休妆。忆昔在昭阳。舞衣红绶带,绣鸳鸯。至今犹惹御炉香。魂梦断,愁听漏更长。【赏析】这首词写的是宫女失宠后的惨淡生活。其词分为上下阕,上阕写的是宫女失宠后的生活景象,下阕写的则是宫女得宠时的风光生活。作者在这里通过上下阕宫女生活的对比,突出了宫女失宠后生活的惨淡以及宫女的忧愁、寂寞心情。作者在这里塑造的清新朴素的意象,以及
2、对比手法的运用,为人们展现出了宫女生活的惨淡和忧愁寂寞的心情。2、郑燮沁园春恨花亦无知,月亦无聊,酒亦无灵。把夭桃斫断,煞他风景;鹦哥煮熟,佐我杯羹。焚砚烧书,椎琴裂2画,毁尽文章抹尽名。荥阳郑,有慕歌家世,乞食风情。单寒骨相难更,笑席帽青衫太瘦生。看蓬门秋草,年年破巷,疏窗细雨,夜夜孤灯。难道天公,还箝恨口,不许长吁一两声?癫狂甚,取乌丝百幅,细写凄清。【赏析】这首词表现了对黑暗社会的不满与反抗。想象奇特,富有浪漫主义精神,运用反语激词来抒写自己情感,更加强烈、感人,通过具体的富有特征的景物来渲染清苦的生活,生动形象,词语通俗,用典活脱。这首词当时即已为人传诵,板桥在刘柳鄙册子中说:“南通州
3、李瞻云,曾于成都摩诃池上听人诵予恨字词,至蓬门秋草,年年破巷,疏窗细雨,夜夜孤灯皆有赍咨涕演之意。后询其人,盖已家弦户诵有年。”3、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赏析】这首诗把边塞生活情调和强烈的时代气息结合了起来。全诗由月照凉州开始,在着重表现边城风光的同时,那种月亮照耀着七里十万家和城中荡漾的一片琵琶声,也鲜明地透露了当时凉州的阔大的格局、和平安定的气氛。如果拿它和宋代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相比,即
4、可见同样是写边城,写秋天的季节,写少数民族的音乐,但那种“长烟落日孤城闭”、“羌管悠悠霜满地”的描写,所表现的时代气氛就完全不同了。4、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赏析】这首怀古诗表面上咏的是古人古事,实际上还是着眼于今人今事,字里行间处处有诗人的自我在,但这些又写得不那么露,而是很讲究含蓄蕴藉的,诗人善于把自己的身世际遇、悲愁感兴,巧妙地结合到诗歌的形象中去,于曲折处微露讽世之意,给人以警醒的感觉。5、许浑途经秦始皇墓龙盘虎踞树层层,势入浮云亦是崩。3一种青山秋草里,路人唯
5、拜汉文陵。【赏析】此诗浑厚有味,通过对比手法来对历史人物加以抑扬,反映了作者对刚恨残暴的统治者的愤恨和对谦和仁爱的统治者的怀念,诗意填密,可以规见作者的诗心。这首诗明白无误地表现出作者自己的历史观、是非观,可说是一首议论诗。但它的字挟风雷,却出之以轻巧疏宕,唱叹有情的笔墨,有幽美的艺术魅力,而不像是在评说是非了。6、戎昱塞下曲汉将归来虏塞空,旌旗初下玉关东。高蹄战马三千匹,落日平原秋草中。【赏析】这首诗不仅句法富有变化,而且用字也特别凝炼、准确、形象。动词“凋”字,用以表示北风对白草的强大威力,“飞”字用来说明烟尘的接连不断和弥漫无际,都极为有力、准确。形容词“重”字、“深”字,更具有双重含义
6、,不仅写出霜重、年深的情况,而且进一步表示出边将内心的深重痛苦,十分形象而 又含蓄。前人评价戎昱的诗“滥觞晚唐”,就是指其遣词造句严整工稳而言,但诗人的“匠心”表现在诗中却堪称羚羊挂角不着痕迹。7、辛弃疾千秋岁为金陵史致道留守寿塞垣秋草,又报平安好。尊俎上,英雄表。金汤生气象,珠玉霏谭笑。春近也,梅花得似人难老。莫惜金尊倒。凤诏看看到。留不住,江东小。从容帷幄去,整顿乾坤了。千百岁,从今尽是中书考。【赏析】千秋岁为金陵史致道留守寿是一首寿词。其思路与寿韩南涧词相近,大致是赞颂寿主的事功,寄托词人的爱国情思。此词语美词工,格调恢宏,字里行间,不仅赞颂了寿主的功绩,还热切期望将领们挥军北伐,净扫强
7、虏,恢复河山。这也是众多爱国志士们的共同心愿。【秋草古文吟诵】秋寻草自序谭元春予赴友人孟诞先之约,以有此寻也。是时,秋也,故曰秋寻。夫秋也,草木疏而不积,山川澹而不媚,结朿凉而不燥。比之春,如舍佳人而逢高僧于绽衣洗钵也(1)。比之夏,如辞贵游而侣韵士于清泉白石也。比之冬,又如耻孤寒而露英雄于夜雨疏灯也。天以此时新其位置,洗其烦秽,待游人之至。而游人者,不能自清其胸中,以求秋之所在,而动曰:“悲秋”。予尝言宋玉有悲,是以悲秋;后人未尝有悲而悲之,不信胸中而信纸上,予悲夫悲秋者也。天下山水多矣,老子之身不足以了其半(2),而辄于耳目步履中得一石一湫(3),徘徊难去。入西山恍然,入雷山恍然,入洪山恍
8、然,入九峰山恍然,何恍然之多耶?然则予胸中或本有一“恍然”以来,而山山若遇也。4予乘秋而出,先秋而归。家有五弟,冠者四矣(4),皆能以至性奇情,佐予之所不及。花棚草径、柳堤瓜架之间,亦可乐也。曰“秋寻”者,又以见秋而外,皆家居也。诞先曰:“子家居诗少,秋寻诗多,吾为子刻秋寻草。”【注释】(1)绽衣:缝补衣服。(2)老子:自称,犹“老头”。(3)湫(qi):空洞、深潭。(4)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成人礼,结发戴冠。【白话译文】我赴朋友孟诞先之约,才有此次寻芳。这时正是秋天,所以叫“秋寻”。秋天这个时节,草木萧疏而不茂盛,山川清淡而不妩媚。和春天相比,好像是舍弃美人却遇着高僧穿着破衣在洗饭钵;和夏天
9、相比,好像离开无官职的王公贵族而和高雅人士在清泉白石上作伴;和冬天相比,又好像是耻于贫寒无依靠而和英雄露宿在夜雨疏灯下。上天在 时改变了他的位置,洗尽了他的烦恼浊秽,等待游人的到来,但是游人却不能自己清洗心胸来求得秋的所在,却动辄说“悲愁”,我曾经说宋玉有悲伤的事情,所以悲愁。后人不曾有悲却为悲愁,不相信自己的内心而相信纸上的东西,我为那些悲愁的人感到悲伤。天下的山水很多,我不能了解其中的一半,却总是对平时见到的一石一洞,流连忘返。进入西山恍然大悟,为什么有这么多恍然大悟呢?看来是我胸中或许原本就有一座“恍然”之山,这时山与山就好像相遇了。我趁着秋天出来,先于秋天回家。家里有五个弟弟,成年的有
10、四个,他们都能用极高的悟性与才情,帮助我做无法完成的事情。花棚草径,柳堤瓜架之间,也有值得高兴的地方。说是“秋寻”,还因为我赏秋以外都在家里住着。诞先说:“你家居的诗很少,寻秋的诗很多,我为你刊刻秋寻草。”【文章赏析】自宋玉写悲秋以来,文人墨客多是胸中无悲秋之意,笔下却有悲秋之作,言不由衷,舞文弄墨,玩文字游戏而已。谭元春这篇散文,反其道而行之,写的是乐秋,以表明自己决不做耳食之士,要写就写出自己的主见,使文章有真景的灵魂之气,有真情的灵性之感。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作者先表明自己对秋的主观感受:草木、山川、空气是“不积”、“不媚”、“不燥”。这三个“不”,奠定了文章的情感基调,全然没有杜甫“万方
11、多难此登临”的悲情,更没有宋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慨叹。宋玉和杜甫的时代,有着其悲愤的理由,如果无悲却硬要写悲,就会有无病呻吟之嫌。这里,三个“不”,尽洗前人悲凉之秋的衰气,而易之以峻远之秋5的清谈灵气,给人以耳目清新之感。接着,作者不故弄玄虚,不矫揉造作,用整体是排比、局部是比喻的句子,分别从高僧式的清净、韵士式的雅致、英雄式的高昂三个不同的角度,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他陶醉于秋色之中的快乐之情,展现在读者面前的秋景是清新中的淡雅和别致中的高洁,可与杜牧率直地将喜爱秋景之真情融于“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山行媲美。作者认为,秋景是“洗其烦秽”之景,是上天赐予人类的高
12、洁之景,有超凡脱俗的灵性美。如此胜景,游人须有清新而不俗的胸怀才能赏玩。如果有游人囿于先人悲秋的思维定势,那赏秋只能是在秋色中寻觅和验证先人的悲情,而不是在发现和体悟秋色的真正意味。所以,作者“悲夫悲秋者”,旗帜鲜明地对那些相信书本而不相信自己,缺乏独立思考“未尝有悲而悲之”的人,提出了尖锐的批评。“新其位置,洗其烦秽”后的秋景,是怡情之胜景,也是给人以感悟之胜景。为了说明这个道理,作者用简洁的语言勾勒了自己因“一石一湫”而“徘徊难去”的情景。这种因喜爱自然景色而流连忘返的人物心理描写,衬托了自然秋景的美丽和怡情,也说明用心去发现,哪怕是“一石一湫”也是美不胜收的。“于耳目步履中得”的经验之谈
13、,既强调了生活要亲身体验和用心感受,也强调了写作要摹写真景和抒发真情。作者其后不厌其烦地写自己对诸山的“恍然”,由点及面地反复铺陈渲染,都是为了说明赏秋是心灵与自然的交流过程,而非简单地以耳食的悲情来看待美好的秋天。作者充分地利用“一石一湫”的自然细节来展露心迹,透析情感,陶冶情操,提升自己品位的生活态度,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自然有灵性,能给人以感悟,但要人们用真情去发现和体悟。“花棚草径、柳堤瓜架之间,亦可乐也”,作者虽然生活在人们习以“悲”为常的秋天,但其求真求实、求异创新的精神和主观的快乐无处不在,笔下的自然灵性也无处不有。人乐景则乐,人悲景亦悲。物我合一,是文章情景交融的至高境界。这
14、篇文章告诉读者,作家诗人只有亲自去寻秋,才能写出真正的秋景,只有不人云亦云,才能发出真心的感悟。真景与真情的完美统一,才能感染读者。文中充分表现了作者重视从实践中感悟自然,重视用真情去赏景,重视用真情为文的生活和写作态度。【作者简介】谭元春(15861637),字友夏,号鹄湾,明代文学家,竟陵(今湖北天门)人。与钟惺(15741624)同为竟陵派的创始人,世称“钟谭”。1627 年(天启七年)中举人。著有岳归堂集十卷和谭友夏合集二十三卷。秋寻草自序又名题秋寻草。因为作者的秋寻诗写得多,友人孟诞先要为他刻秋寻草集,所以作者写下了这篇自序。【秋草诗歌吟唱】编秋草郑愁予6一 试看,编织秋的晨与夜像芒
15、草的叶箨编织那左与右,制一双赶路的鞋子看哪,那穿看晨与夜的,赶路的雁来了我猜想,那雁的记忆多是寒了的,与暑了的追迫二岛上的秋晨,老是迭挂看一幅幅黄花的黄与棕榈的棕而我透明板下的,却是你画的北方那儿大地的粗糙在这里压平风沙与理想都变得细腻每想起,如同成群奔驰的牧马麦子熟了,熟在九月牧人的风的鞭子下啊,北方古老的磨磐年年磨着新的麦子三我是不会织锦的,你早知道而我心丝扭成的小绳啊却老拖着别离的日子是雾凝成了露珠,抑乎露珠化成了雾谁让我们有着的总是太阳与月亮的争执7一束别离的日子像黄花置于年华的空瓶上如果置花的是你,秋天哪:我便欣然地收下吧四月儿圆过了,已是晚秋,我要说今年的西风太早。连日的都城过看圣
16、节的欢乐我突想归去为甚么过了双十才是重阳惦记着十月的港上,那儿十月的青空多游云海上多白浪我想登高望你,“海原”原是寂寞的争看纵放又争看谢落遍开着白花不结一颗果【秋草名篇欣赏】野草的呼吸迟子建去年三月,雪花还未从北方收脚,寒流仍环绕冰城、不识相地穿街走巷时,盼春心切的我,一头扎进哈尔滨城郊的室内花卉市场,在姹紫嫣红的花中,选购了几盆色彩艳丽的四季海棠,抱回家中。这一簇簇的海棠花儿,在窗前,在桌畔,就像迎春的爆竹,等待点燃。而悄无声息燃响它们的,就是阳光了。在最初的一周,它们在日光中心思透明地大炫姿容,开得火爆。粉色的比朝霞还要明媚,鹅黄的娇嫩得赛过柳芽,橘色的仿佛通身流着蜜,火红的透着葡萄酒般的
17、醇香,让人有啜饮的欲望。居室春意盈盈,叫人愉悦。每日晨起,我都做早课似的,先赏花儿。我喝一杯凉白开,也给它们灌上一点生水。也许是浇水频繁的缘故吧,十多天后,我发现粉色的四季海棠首先烂了根,花儿做了噩梦似的,花瓣边缘浮现出黑边,像是生了黑眼圈。鹅黄的四季海棠叶片萎靡,花朵也蔫了。我以为它们缺乏营养,于是又浇花卉营养液。可不管我怎样挽留,四季海棠去意已定,没有一盆不烂根的了,花茎接二连三倒伏,8那一团团花朵,自绝于青春似的,香销玉殒。我只得清理了残花败叶,沮丧地将花盆摞起,扔在阳台一角。时隔多日,暮春时分,一个午后,我去阳台晒衣服,无意间低头,发现这摞花盆的最上一盆,有银线似的东西在闪光。我凑近一
18、看,原来是一棵细若游丝的草,从干硬的土里飞出来了!它已生长了一段时日了吧,有半根筷子长了。因为是在板结如水泥般的土里顽强钻出来的,缺光少水,它看上去病恹恹的,单细不说,草色也极为黯淡。我想一棵草再折腾,也开不出花儿来,所以感慨一番,浇了点水,算是善待了它,由它去了。那期间我忙于装修新居,忙于外出开会,在家时虽也去阳台舀米取面,晾衣晒被,但哪会顾及一棵草的命运呢。它就在无人的角落中,挣扎着活。直到七月下旬我参加香港书展归来,打扫阳台时,才发现它已成了气候。盆中的野草不是一棵,而是七八棵了,它们相互搀扶着,努力向上,疏朗有致,绿意荡漾。这盆不屈不挠成长的野草,终于打动了我,我把它搬到卧室的南窗前,
19、当花儿养起来。有了阳光的照拂,有了水的滋养,野草出落得比春花还要漂亮。它们像一把插在笔筒的鹅毛笔,期待我书写着什么。有时我会朝它吹上一口气,看野草风情万种地起舞,将穿窗而入的阳光,也搅得乱了阵脚,窗前光影缭乱。还有时我会含上一口清水,“噗”的一声,将清水喷射到野草上,看它仿佛沐浴着朝露的模样。我就这样与野草共呼吸,直到哈尔滨的菊花,在浓霜中耷拉下脑袋,所有户外的花儿,在冷风中折翼,我居室的野草,依然自由舒展着婀娜的腰肢。它仿佛知道我嫌它不能开花似的,居然长出花茎,开出几株穗状的米粒似的花儿,如一面面耀眼的小旗子,宣示着它的春天。这盆欣欣向荣的野草,直到年底,才呈颓势。先是开花的草茎,变得干瘪,
20、落下草籽。跟着是花盆外缘的野草,朝圣般地匍匐下身子。到了春节,野草大都枯黄,只有中央新生的草,仍是绿的。它就这样一边枯萎一边生新芽,所以直到如今,这盆野草,依然活着。当一个人的呼吸,与野草的呼吸融合在一起时,在风刀霜剑的背后,在凉薄而喧嚣的世间,宁静与超然,安详与平和,善与慈,爱与美,就会在不老的四季中,缠绕在你的枝头,与你同在。我从事文学写作三十余年了,小说应该是我创作的主业,因为在虚构的世界中,更容易实践我的文学理想。但我也热爱散文,常常会在情不自禁时,投入它的怀抱。它就像一池碧水,洗濯着尘世的我。这些不经意间写就的散文,就像我居室的那盆野草,在小天地中,率性地生长,不拘时令,生机缭绕,带
21、给我无限的感动和遐想。我愿将这样的野草,捧给亲爱的读者。碱蓬草胡修江9秋天是属于陶渊明的。金秋的菊花开放时,天空蓝得像一个童话,于是人们就登上高坡,高坡上满是文人的诗情,亲朋们精致的思念。而此时,我的心灵却被一丛丛红红的野草完全占据了。乡人说,那是碱蓬草,是沿海滩涂特有的一种植被,也叫碱蓬菜。说它是菜,是怀了亲切;说它是草,是因为野生野长。五月长出新芽时,草叶还翠绿如滴,然后由于生长在海陆之间,潮来潮往间,叶子就逐渐开始变红了,九、十月间,简直是漫滩遍野的红。它喜欢盐碱地,喜欢和海浪亲吻,丛丛簇簇,扎根于荒凉,向翱翔的海鸥铺展野性的美丽。碱蓬草生长在海滩上,一年又一年,蛮横、执着,看惯的人觉得
22、是顺理成章,初到的人觉得惊讶神奇。我虽不是伴着碱蓬长大的,但也不是第一次来到这里,所以,我和它就有了一种若即若离的默契,它正适合我的细细阅读。暂时的逃离城市,既非归隐,也非从俗,就是想在作秀般的喧扰中寻到一点朴实的宁静。登高赏菊,很多人是因为陶渊明,似是一种硬造的文人情结,我不想这样。陶渊明的归隐,因着文人的清高,并非本愿,乃逃禄而归耕,不论外表装饰得如何轻视世事,洒脱不凡,内心却更强烈地执着人生,非常痛苦。他种的豆从来就长不好,草长得太茂盛;他的田园就像一个装饰好背景的舞台,一个人粉墨登场,耕种就是演戏了。但当你面对这一丛丛犹如红色的地毯般一直铺到天边的碱蓬草时,你就会直面最朴素的生命诠释:
23、自然。你能炫耀一种坚强么?坚强是在不适合自己的环境中的勇敢生存,碱蓬草不是,它就适合盐碱地,土地肥沃,就会死亡;你能赞美一种热情么?热情是无时无刻不在的青春的涌动,碱蓬草不是,秋天过后就会凋萎。当年在大沽河边,英雄战死在疆场,鲜血染红了大地,也染红了河岸海边的漫山遍野的碱蓬草,从此野草涂上了英雄的光辉。今天,理想主义的时代渐渐远离我们而去,但草却依然在顽强地生长,铅华洗尽,本色如初。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瓜菜代”的岁月,碱蓬草成为救命草。滩边的渔民村妇采来碱蓬草的籽、叶和茎,掺着玉米面蒸出来红草馍馍,几乎拯救了一整代人。今天,也不会再有人会钟情于它,只有一些都市人,在厌倦了生猛海鲜、大鱼大肉后,
24、买上一两个碱蓬菜的包子,调节一下已被油腻堵塞的肠胃。碱蓬草依旧鲜红亮丽,依旧春天发芽,秋天枯萎。它能觉出自己地位的变化、曾经的荣辱么?草木无情,多情的只是人类自己,但往往又是自作多情。草依旧是草,就如同人依旧是人。碱蓬草环绕的,是一处处的养虾池,那些赤脚的农民经常从碱蓬草上走过,每一天夕阳坠落的时候,家人送来饭菜,一家人就这样在晚霞的余晖中享受着最平常的幸福。为了看虾,他们晚上经常睡在只能放下一张床的小屋中,夜风吹送,送来大海的涛声,与之相伴的就是这丛丛的碱蓬草,一生的匆忙岁月,几世的艰辛劳碌,都融进瞬间的永恒中了。他们说,这里没什么风景。风景就是每天一如既往的生活。如今,对都市人而言,单纯玲
25、珑的风景已经不再具有太大的诱惑,粗犷与坦荡反倒吊足了一些人的胃口。于是更多的人开始走马观花般地浏览“荒凉”,对此,我只想说,向往一种勾人魂魄的旅程的同时,不要玷污了一份朴拙,一份厚重。10对于那丛红草,我也只是一个过客,回归都市,心依旧茫然,脚步依然匆忙。该忘掉的就忘掉吧,不能忘怀的,就存在心底,一切随缘,自由地生长吧。 【秋草专题练习】一、阅读下面内容,完成下列小题。(共 14 分)沃田里的野草加拿大诺尔曼白求恩五月里的一个早晨,保定郊外的一块农田里,一位锄草的老汉把弯了半天的衰老酸痛的腰伸伸直,拄着锄头凝望远方。他的脸晒得黝黑,眼圈周围皱纹丛生,好几道深深的沟纹显现在腮帮上,越过他那干瘪的
26、嘴角。他光着脊梁,下身穿一条打了补钉、褪了色的青布裤子。两只脚赤裸着,头上裹一块毛巾,白发从毛巾底下露出来,依然浓密厚实。“唉,”老汉叹口气,“日子可真不好过呵。”他煎熬着,饱尝困苦。起先,他犯了咳嗽毛病,好像压根儿就不会好转似的。接着,他的独生子又参加游击队打仗去了,撇下田园无人耕种,只好由他出来干活。随后,日本鬼子穷凶极恶,夺走了他的一半收成,一个子儿也不给。他一生所遇到的桩桩不称心的事,对他来说,都成了这种或那种野草。咳嗽毛病是一种野草;他不得不又到地里去干活是一种野草;儿子不在身边是一种野草;日本鬼子是一种野草,而且是一种个儿最大的野草。老汉脑子里想的尽是野草,但也浮现出一片广阔葱翠的
27、田野景象。这就是中国。依他看来,他的整个国家就是一片广裹无边的农田。他见到这块辽阔的田野孽生着犹如故人一般的杂草,正在肆无忌悼地窒息着嫩绿的玉米的生命。太阳越升越高。老汉又埋头锄草。锄到一垄尽头时,他突然愣住了。田边有个奇怪的大窟窿,当中竖起一个顶端削掉的大黑萝卜似的玩艺儿。他一时猜不出那是啥东西。后来,他想起来了。对,没错儿!是颗炮弹!那是日本鬼子用火车从北平运来的。他和他的街坊常常谈起那些大炮,多可怕的武器啊,敌人有多少尊大炮啊,而咱们的队伍却一尊也没有,真叫人遗憾。不过,话说回来,咱们也确实有那么一尊,只有一尊。那是上个月袭击敌人时掳获过来的。他记得有一次他的儿子偷偷回家来跟他提起过它。
28、想起这些,老脑筋里慢慢琢磨出一个主意。11他小心翼翼地把炮弹抱起来,把它放进一边的驮筐里,另一边装些泥土保持平衡。接着,他用树叶盖住炮弹,把它藏得严严实实,就赶着毛驴走出庄稼地,踏上那条漫长而灰尘扑扑的道路去寻找他的儿子。那一大块方格图案的绿油油的平原一直延伸到遥远昏暗的地平线。沿路草丛里长着风信子和粉红的11竹桃花。交叉的水渠里,棕色的水几乎没有流动。白杨和垂柳矗立着,闪闪发光,伞状的青枝绿叶纹丝不动,高耸直入宁静的碧空。他催赶毛驴一里又一里地朝前走。晌午了,天可真叫热。大汗淋漓,在腮帮上往下流成了一条条小12溪流。他焦躁地用毛巾擦了又擦,又急匆匆地向前赶去。傍晚时,他终于找到了游击队。游击
29、队员们欢呼着迎接他。他从人群中一眼就瞥见了儿子。他对儿13子说:“小子,我给你捎来一样东西。”他弯腰把炮弹捧在手里,和蔼地说,“我是在地里找到的。我把它给你们捎回来了,你们可以再用它一次。”人群一阵沉默,接着阵阵笑声从他们嘻开的嘴巴里爆发出来。街头响彻他们爽朗的欢笑声。14老汉不吭声,困惑地瞧着他们,脸上闪现一丝摸不清头脑的神情,正如乌云划过天空一般。他瞧瞧15这边,又瞧瞧那边。真是莫名其妙。 他忧郁不快地瞧瞧那些战士,瞧瞧自己的儿子。但是他们谁也说不出话来,个个笑得前俯后仰。他16们相互捶捶后背,或者乐不可支,瘫在对方的怀里。老汉拣起缰绳,开始把毛驴牵出那个团团围住他的哄笑的人群。儿子感到气
30、氛不大对头,首先止住笑。他用手揪住老汉的袖子。转身对大家说道:“同志们,我们17都应该感激我爹。他帮了我们一个大忙。”“对,对,”大伙儿喊道,终于领悟到老汉的误解,全都明白应该不让他伤心。“对,您是个好18的战士。我们都很感激您。”老汉又高兴起来。这一天,他根除了一棵硕大的野草。他为了把中国的大地扫得干干净净而尽了点19力。(选自世界文学1979 年第 5 期 梅绍武译,有删改)1、从修辞的角度分析第段画线的句子,并简述其表达作用。(3 分)2、文章在刻画人物时运用了多种方法,在第两段中任选一段加以赏析。(3 分)3、结合内容理解小说标题的含义。(3 分)4、紧密联系文章内容,再结合下面的资料
31、,说说作者白求恩是怎样的一个人。(3 分)12白求恩是加拿大共产党员,国际主义战士,著名胸外科医师,他在中国的一年半时间里为中国的抗日战争呕心沥血。同时,他还是一位充满温情的革命者。1939 年,他在我国晋察冀边区忘我工作的间隙写下沃田里的野草这篇小说。毛泽东同志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对他作出了高度评价。5、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A.本文叙述了老汉锄草、发现炮弹,最终将炮弹送到游击队的故事。B.老汉因为作出了一个重要决定而突然紧张起来,第 11 段的景物衬托了这种惶恐的心情。C.游击队员因老汉送来一颗无法使用的哑弹而哄笑,老汉为此而闷闷不乐。D.“野草”是承载着主人公
32、强烈情感的主线.同时还起着贯串情节的作用。【答案】二、阅读下面内容,完成下列小题。(14 分)草木故园彭家河比起人丁,乡下的草木已日渐兴旺。乡村其实是属于草木的,村民本是不速之客。在发现有水有树后,那一队队从猿一路迁徙成人的村民们便驻扎下来,开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谈婚论嫁,生儿育女。于是,乡村便改变成了另一种模样。正是由于村民们的到来,那些山山岭岭、沟沟坪坪便也同时有了名字,成为村民们最朴素的方位标识。13彭家是我们那个家族聚居的一个小山坪,村里最古老的那棵柏树要七八个青壮年伸手才合围得住。浓密的树枝遮蔽了树下的山坡,树下一年四季都是干燥干净的,没有草木能在它的身下生长,粗大的树干也没有人能
33、攀爬。老家的房屋后面有三棵古老的柏树。每天晚上,从远处的西河或者嘉陵江里劳作一天的白老鹳回来后,都要在树上吵闹一会儿才肯睡觉,听着那些声音,我便会梦到很远很远的地方。风雨过后,我家房顶上便落满了白老鹳粪和长长短短的枯树枝,有时还有些鱼骨头,我爹便把那些粪扫下来堆在一起,作为自留地里的底肥,那些树枝和圆圆黑黑的柏树果便撮回灶屋烧锅煮饭。每年夏天的晚上,村里都会刮几次大风,听着房顶上呼啸的风声,我不怕房顶上的瓦被风揭走,却怕那些大树顺风倒下来砸着我家的破瓦房,于是我不敢入睡。然而就在恐惧之中,我却一次又一次地慢慢睡着了。那些古树个个巍峨挺拔,村民们路过时都要仰望才看得到树枝。在我上小学的时候,有一
34、棵大树为了全村的族人,做出了最后的牺牲。村里要通电了,要永远告别柴木取火的时代了。然而我们村除了树多就是人穷,哪里找钱买电线电杆呢?村里大大小小开了几天会,决定砍掉一棵古树。那树在我家的东面。在挖浮土的前夜,村上找来德高望重的长者在树下烧了纸、杀了鸡、点上香,祭祀这棵树后,第二天一早才动工。我们周围的大人小孩便围着那树张望,那棵树也有两三个成年人合抱那么粗了。村里木匠专门找来一根一米多长的钢锯条,为古树做了一个特大号的锯子,几个青壮年坐在树的两边,轮流使劲儿拉锯。在来回的锯齿中,热腾腾的金黄锯末便在一颗颗雪亮的锯齿间落下,很快就在树干的两边积了一大堆。看着那两堆细软的散发着热气的锯末,我仿佛看
35、到那是树里流出的血。半个时辰过后,那宽大的锯条还卡在粗壮的树干中间,仿佛咬在树干上的一排锋利牙齿。周围的大大小小都端着饭碗过来看看,嘴里啧啧地说:这树真大。长了几千年,难道不大吗?哪个人能活这么久呢?那棵大柏树在几天后便支离破碎了,中间的树干也成了一段段的木料。这些上好的木料都先后运出了村,有的换成了电线,有的变成了电杆。那棵大柏树的根也慢慢挖出了一些,那个巨大的有一人多深的大坑也填平了,种上了胡豆。每次看到那里长出的开着紫黑小花的矮矮胡豆,我便想起那个地方曾经站着的巨大的柏树。房前屋后全都是树和竹子,这些我都心中有数。后檐有棵柚子树,东面路边有棵紫薇树,房子后面还有几棵大柏树。多年没有回家,
36、这些东西依然清楚。然而,多年没有回家打扫院坝,不少不知名的草也慢慢侵过屋外的石板,蓬勃向前。与我的老家一样,李家湾、蒲家湾、杨家山的那些院落也慢慢人去屋空。老的去世了,年轻的外出打工去了,年幼的也跟上年轻的父母进城当了农民工子弟。他们在乡下的家园也日渐荒芜,还给了草木。那些没有砍下的树,那些没有除掉的草,又慢慢地,静静地,把曾经撕开的伤口一点一点缝合,把曾经的人世悲欢一点一点地掩埋。回望老家,草木葱笼。14(摘编自在川北1、下列对作品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第段写乡村属于草木,有水有树才有了村民的扎根与繁衍,照应题目,为下文写草木与村民生活的关系以及“我”的情感张本。B第段
37、和第段围绕树叙写老家生活留给“我”的印象。文中既写出了树与人、鸟相处的状况,也暗示了树对“我家”造成的实际威胁。C第段中,“我仿佛看到那是树里流出的血”一句,作者从生命体验的角度,表达了大柏树被村民锯出锯末时“我”内心的惋惜。D作者追忆故园草木,饱含深情,对村民远离家园以致故园逐渐荒凉这一现象做了深层次的反思,并提出了委婉的批评。2、第段所叙写的祭祀大柏树这件事,反映了村民的什么心理?请简要分析。(5 分)3、请根据文本,探析“回望老家,草木葱茏”这句话的含意。(6 分)【答案】三、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列小题。(20 分)故乡草刘翠婵这个时节,草是村庄最新鲜的主人,它惬意地盛开,有点乍乍乎
38、乎。各种各样的草竞相开放,比花儿还要热烈。有的草小得只有米粒大,挤挤挨挨偎在一起,一个春天长下来,还是那么小,看着人心生疼。15有的草大大咧咧地长,一个晚上不见,就会蹿出老高。后院一堵不大的矮墙上,就有十几种草在这里聚会。村子是离不开草的,人和牲畜都离不开。如果没有稻草,就长不出稻谷,没有稻谷,一年的希望又在哪里?如果没有各种各样的草,牛吃什么羊吃什么猪又吃什么?鸡鸭鹅不怎么吃草,但有草的地方,就有它们肥沃的粮食,各色虫子、蚯蚓随时恭候着它们的到来。稻草香甜。稻谷在草叶上扬花、抽穗,凝结一年的希望,从嫩绿到金黄,村人忧心忡忡地牵挂着。当金黄来临,村庄就丰硕,香喷喷的气息萦绕在村头村尾,像村口溪
39、流哗哗的碎语,止也止不住。稻草在我心里是一种有温度的草,它恰到好处地温暖了我童年的许多个冬天。那时夏天收割完,每家每户都会在稻草堆里挑出一些长得好的草杆,晒干后扎成草垫,待到冬天铺在席子下,就是暖了。盛开的草,漫山遍野站着,站成村庄一季一季的依靠。很多不知名的草,长在村庄之上,墙头、瓦顶、乱石堆,无处不在且长势良好。长在屋顶上的草带着一身的侠气,春归时醉享天涯春风,夏日里骄阳烈焰缠身,挺到秋来又要饱尝风霜雨雪,冬临就化作檐角的一撮泥土。这样的草,孤独地长在高处的瓦上,是藏在村庄深处的魂魄。死了一拨,瓦就黑上一层,村庄就在它们一次次死去活来中渐渐老去。一些废弃的墙头上,每年都有不同的草在长。生在
40、废墟上,便是野草了。伫立风中,它们的命运并不会随村庄的命运起伏。除了神,只有野草可以在废墟上歌唱。有了盛开的草,村子就像有了一件压箱子的衣料,大太阳底下一抖,就会抖出许多难言的气息。草的一生是一个四季轮回,村人的一生是六七十年或七八十年。村庄的一生又是多长?我以为,所有的村庄都应该是长生不老的。可是我看着它渐渐不在了,最初是人声在这里低落下去,接着是牲畜开始稀疏,最后是草爬满了老屋的许多角落。在屋里盛开的草,丧失了平原上的芬芳,因为此时的它已是荒草。村子里一个上了年纪的老人在沉睡中死去,这对他来说是一种最得体最幸福的死法,不用劳烦子女们奔波,不用拖着疲弱之躯苦等油尽灯枯。村庄又少了一个人,村上
41、的草又多了一棵或一丛。老人们总说自己的命和草一样贱,到头来只有草可以做最后的陪伴,在灵魂没入土地的时候,一生的凄苦都化作了来年坟上青葱的草叶。草是有来生的,无论死得多么难看,春风一点染,它就又是芳草了。村庄和村庄上的人们没有来生,一旦离去,永不回头。(选自福建文学2011 年第 1 期,有删节)1、文章第段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描绘了怎样的情景?(4 分)2、在作者笔下,稻草具有怎样的特点?请概括说明。(4 分)3、文章第段写生长在废弃墙头上的野草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6 分)164、本文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结合全文简要探究。(6 分)【答案】1、运用了比喻(1 分)、比拟(1)等修辞,运用了对比(1 分)的手法,描绘了春天村庄里小草竞相生长的情景(1 分)。 2、稻草香甜(1 分),带给村里人一年的希望(1 分);稻草温暖(1 分,或“有温度”),温暖作者童年许多个冬天(1 分)。 3、既写出了小村庄的破败(2 分);又写出了村民的渺小卑微(2 分),以及他们乐观面对命运的精神(2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