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安庆市第一中学、芜湖市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马鞍山市第二中学、铜陵市第一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末联考试卷(含解析).doc

上传人:李朗 文档编号:942335 上传时间:2019-03-05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20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安庆市第一中学、芜湖市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马鞍山市第二中学、铜陵市第一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末联考试卷(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安徽省安庆市第一中学、芜湖市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马鞍山市第二中学、铜陵市第一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末联考试卷(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安徽省安庆市第一中学、芜湖市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马鞍山市第二中学、铜陵市第一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末联考试卷(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安徽省安庆市第一中学、芜湖市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马鞍山市第二中学、铜陵市第一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末联考试卷(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安徽省安庆市第一中学、芜湖市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马鞍山市第二中学、铜陵市第一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末联考试卷(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安徽省安庆一中、安师大附中、马鞍山二中、铜陵一中 2017-2018 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生物试题一、选择题1.下列有关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A. 所有动物细跑和植物细胞中都有功能不同的溶酶体B. 内质网、高尔基体都参与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加工C. 细胞膜上分布的蛋白质其种类和数量都有可变性D. 颤藻、小球藻的细胞中物质通过时都要消耗能量【答案】C【解析】【分析】溶酶体存在于动物、真菌和某些植物的细胞中,是“消化车间” ,内含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的病毒或细菌;分泌蛋白在核糖体上合成,在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上完成加工和转运,通过胞吐的方式运出细胞;细胞

2、癌变时细胞膜成分会发生改变,产生甲胎蛋白、癌胚抗原等,因此细胞膜上分布的蛋白质种类和数量都有可变性;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有多种,其中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详解】A. 溶酶体起消化功能,并不是所有植物细胞都含有溶酶体,A 错误;B. 内质网、高尔基体只参与分泌蛋白的加工过程,B 错误;C. 细胞在不同时期细胞膜上的蛋白质种类和数量可能发生改变,C 正确;D. 颤藻、小球藻中不是所有物质通过时都要消耗能量,如 H2O,D 错误。【点睛】本题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要求学生识记细胞中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分布和功能以及物质进出细胞的主要方式,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2.下列关于细胞膜的叙

3、述,错误的是A. 组成细胞膜的元素有 C、H、0、N、PB. 不同细胞间的融合可体现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C. 癌细胞的细胞膜上会出现甲胎蛋白和癌胚抗原D. 细胞间的信息交流都需要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参与【答案】D【解析】- 2 -【分析】细胞膜主要由磷脂分子、蛋白质分子等构成,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是运动的,因此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细胞融合、胞吞胞吐等都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有关;与正常细胞相比,癌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减少、甲胎蛋白和癌胚抗原增加;细胞间的信息交流的方式主要有三种: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通过血液运送到全身各处,作用于靶细胞,如激素;相邻两个细胞的细胞膜接触,通过糖蛋白识别,如精卵识别;高等

4、植物细胞间通过细胞间的胞间连丝来相互连接。【详解】A. 细胞膜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磷脂,组成元素有 C、H、O、N、P,A 正确;B. 细胞之间的融合原理是细胞膜具有一定流动性,B 正确;C. 细胞癌变后细胞膜成分会发生改变,产生甲胎蛋白、癌胚抗原等,C 正确;D. 细胞间信息交流并非都是通过细胞膜上的糖蛋白进行的,如植物细胞可通过胞间连丝进行信息交流,D 错误。【点睛】本题考查了细胞膜的结构、成分及相关功能,解答本题首先要先了解细胞膜的结构,在进一步知道细胞膜组成物质和相应的组成元素,细胞膜结构特点及功能等内容,属于识记内容。3.下列有关细胞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 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进行有丝

5、分裂时,中心体在间期进行复制B. 细菌在合成分泌蛋白时,离不开高尔基体的加工C. 固定 CO2时,无需叶绿体的类囊体簿膜上产生的 ATP 供能D. 在线粒体中,葡萄糖彻底分解成 CO2和 H2O【答案】C【解析】【分析】中心体存在于动物和低等植物中,高等植物无中心体;细菌是原核生物,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暗反应发生场所是叶绿体基质中,首先发生 CO2的固定,即 CO2和 C5结合形成两分子的 C3,C 3接受 ATP 释放的能量并被H还原;需氧呼吸过程中,葡萄糖首先在细胞质基质分解为丙酮酸,丙酮酸进入线粒体后分解为 CO2和 H2O。【详解】A. 洋葱是高等植物,无中心体,A 错误;B. 细菌

6、是原核生物,无高尔基体,B 错误;C. 固定 CO2时不消耗 ATP,类囊体簿膜上产生的 ATP 用于 C3的还原,C 正确;- 3 -D. 葡萄糖不能进入线粒体,D 错误。【点睛】本题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要求学生识记细胞中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分布和功能,掌握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的代谢过程,并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4.下列有关细胞分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 干细胞是一类未分化的细胞B. 分化前后的细胞中含有相同的核酸C. 已分化的细胞不再具有分裂和分化能力D. 细胞分化使细胞种类增多,功能趋向专门化【答案】D【解析】【分析】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

7、能上发生稳定性的差异的过程称为细胞分化,细胞分化使多细胞生物体内的细胞趋向专门化,有利于提高各种生理功能的效率。细胞分化的本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分化的细胞遗传物质相同,仍含有全套基因,同一个体内细胞存在差别的根本原因是 mRNA 不完全相同,最终合成的蛋白质也不完全相同。【详解】A. 干细胞是一类未分化或分化程度低的细胞,如造血干细胞,A 错误;B. 分化前后的细胞中含有相同的遗传物质,RNA 不完全相同,B 错误;C. 随着细胞分化程度的加深,细胞的分裂能力逐渐下降,已分化的细胞在特定条件下也可以分裂分化,C 错误;D. 细胞分化使细胞种类增多,功能趋向专门化,D 正确。【点睛】本题考查细

8、胞分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属于对基础知识的考查,难度不大。5.下列物质进出细胞需要消耗能量的是A. 性腺细胞分泌性激素 B. 动作电位产生时钠离子的内流C. 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物的排出 D. 变形虫对胞外大分子物质的摄入【答案】D【解析】【分析】性激素属于固醇类激素,本质是脂质,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细胞;神经细胞膜外 Na+浓度高,- 4 -动作电位产生时,Na +内流是协助扩散实现;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 CO2,两者通过自由扩散排出细胞;变形虫对胞外大分子的吸收方式是胞吞,利用的原理是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详解】A. 性激素是脂质,以自由扩散方式进出细胞,不消耗能

9、量,A 错误;B. 动作电位产生时 Na+内流是协助扩散,不消耗能量,B 错误;C. 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物是酒精和 CO2,通过自由扩散方式排出细胞,不消耗能量,C 错误; D. 变形虫摄入胞外大分子物质方式是胞吞,需要消耗能量,D 正确。【点睛】本题考查物质的跨膜运输,解答本题关键是理解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其异同,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6.在核仁中存在着一类小的 RNA,称为 snoRNA,它可能与下列哪个生理过程有关A. 纤维素的形成 B. 蛇毒的清除 C. 雄激素的合成 D. 以上都不对【答案】B【解析】【分析】核仁与核糖体的形成有关,snoRNA 很可能参与 rRNA 的加工过程

10、,而核糖体是蛋白质的合成车间。【详解】snoRNA 很可能参与 rRNA 的加工过程,而核糖体是蛋白质的合成车间,蛇毒的清除需要特定的抗体,抗体的本质是蛋白质,因此 ACD 错误,B 正确。【点睛】本题结合细胞核的结构与功能,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7.下列关于生物学实验的描述,正确的是A. 在常温下,双缩脲试剂加入到酶溶液中一定能观察到紫色反应B. 为加速健那绿染液对线粒体染色,可用适宜浓度的盐酸处理细胞C. 洋葱根尖制成装片后进行低温处理,可观察到染色体加倍的细胞D. 超过最适浓度的 NAA 溶液也可能会促进枝条生根【答案】D【解析】【分析】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可选择

11、双缩脲试剂检测,少数酶是 RNA,可用吡罗红检测;健那绿染液是专一性染线粒体的活细胞染料;诱导染色体加倍,可将洋葱根尖进行低温处理,再制成- 5 -装片;NAA 低浓度下促进生根,高浓度抑制生根,超过最适浓度也不一定会抑制生根。【详解】A. 有些酶是 RNA,不与双缩脲试剂反应,A 错误;B. 健那绿是染线粒体的活细胞染料,染色时需保持活体状态,不能用盐酸处理细胞,B 错误;C. 观察染色体加倍的细胞,应先将洋葱根尖低温处理再制成装片,C 错误;D. 超过最适浓度的 NAA 溶液也可能会促进枝条生根,D 正确。【点睛】本题考查教材中常见实验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要理解相关实验的目的、原理、方

12、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综合运用实验方法和技能,需要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主要归纳和总结。8.下列对有关比值或数值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 某细胞在发生质壁分离复原时,其细胞液浓度与外界溶液浓度之比逐渐增大B. 在造血干细胞增殖的一个周期中核 DNA 数与染色体数之比有 1:12:11:1C. 若标记的个体难以被再次抓捉,则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的结果将偏小D. 正常照光的植物突然遮光,短吋间内叶绿体中 NADPH 与 NADP+的比值会增大【答案】B【解析】【分析】当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复原时,细胞渗透吸水,细胞液浓度减少,细胞液浓度与外界溶液浓度之比减小;细胞核中的 DNA 位于染色

13、质或染色体上,造血干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核 DNA 数与染色体数之比变化为 1:12:11:1;N(种群个体总数)=(标志总数重捕数)/重捕个体中被标志的个体数,若标记的个体难以被再次抓捉,说明重捕个体中被标识的个体数偏小,根据计算公式可知会导致 N 偏大,从而导致调查密度升高;突然遮光后光反应停止,NADPH停止生成,NADPH/NADP +比值会下降。【详解】A. 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复原时,细胞液浓度与外界溶液浓度差减小,比值减小,A 错误;B. 造血干细胞增殖过程中核 DNA 数与染色体数之比变化为 1:12:11:1,B 正确;C. 若标记的个体难以被再次抓捉,则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的结果

14、将偏大,C 错误;D. 正常照光的植物突然遮光,短时间内叶绿体产生的 NADPH 减少,但 NADP+仍在产生,NADPH 与 NADP+的比值会减小,D 错误。【点睛】本题考查知识点涉及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及其复原、有丝分裂过程中物质和结构的- 6 -变化、种群密度调查、光合作用过程中物质变化等内容,意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点,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判断的能力。9.某动物的毛色由 A+、A、a3 个复等位基因控制,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A +、A、a 分别控制灰红色、蓝色和巧克力色,其显、隐性关系表现为 A+Aa,该动物某一种群,A +和 a 基因的频率均为 1/3。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 控制该

15、动物毛色的基因型有 6 种B. 该种群随机交配所得的后代中灰红色占 5/9C. 灰红色与蓝色杂交,后代可能出现 3 种毛色D. A+和 a 是由 A 分别发生显性和隐性突变而来【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题意,A +和 a 基因的频率均为 1/3,则 A 基因频率也为 1/3,能够组成的基因型有 6 种,灰红色表示为 A+,蓝色为 A,据此分析。【详解】A. 控制该动物毛色的基因型有 6 种,A 正确;B. 该种群随机交配所得的后代中灰红色即 A+=1/311/31-1/31/3=5/9,B 正确;C. 灰红色为 A+,蓝色为 A,两者杂交后代基因组成为 A+A、A +、A、, 由于代表基因

16、不确定,因此最多可能出现 3 种毛色,C 正确;D. A+、A、a 是复等位基因,且 A+Aa,由于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无法确定具体基因突变方式,D 错误。【点睛】本题结合哺乳动物的毛色,考查基因分离定律及应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判断基因型,分析各个组合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本题易错点是 D,需要学生正确理解基因突变的特点。10. 将一批基因型为 AA 与 Aa 的豌豆种子种下,自然状态下(假设结实率相同)其子代中基因型为 AA、Aa、aa 的数量比为 3:2:1,则这批种子中,基因型为 Aa 的豌豆所占比例为A. 13 B. 12 C. 23 D. 34【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自然状态下豌

17、豆自花传粉,假设基因型为 Aa 的豌豆所占比例为 X,则 AA 所占比例为 1X,则基因型为 Aa 的豌豆子代中基因型及比例为 AA1/4X、Aa2/4X、aa1/4X,基因型- 7 -为 AA 的豌豆子代中基因型及比例为 AA(1X) ,已知子代中 AA、Aa、aa 的数量比为3:2:1,即 aa=1/6=1/4X,算出 X=2/3。故选 C 项。考点:本题考查基因的分离定律,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论联系实际;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11.下列有关变异及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 如果没有基因突变,纯种高茎豌豆与矮茎豌豆杂交子代不会产生矮茎植株B. 由于基

18、因突变是不定向的,因此在豌豆中控制髙茎的基因可以突变为控制绿色的基因C. 在生物进化过程中,具有捕食关系的两种生物互为选择因素D. 金丝猴的不同个体之间通过生存斗争实现了共同进化【答案】C【解析】【分析】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也不一定相同,表现型还受到环境因素如水、营养等影响;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基因突变的结果是变成原来基因的等位基因;在长期的生物进化过程中,具有捕食关系的两种生物互为选择因素;共同进化发生在不同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详解】A. 由于环境因素也会影响表现型,因此纯种高茎豌豆与矮茎豌豆杂交子代可能会表现为矮茎,A 错误;B. 基因突变产生的是其等位基因,因此在豌豆中控制

19、髙茎的基因不会突变为控制绿色的基因,B 错误;C. 在生物进化过程中,具有捕食关系的两种生物互为选择因素,C 正确;D. 共同进化发生在不同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不发生在金丝猴种群内部,D错误。【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变异及进化相关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解答本题要注意辨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相关概念,同时要正确理解基因与性状之间的关系。12.豌豆中有两对性状分别由独立遗传的两对等位基因(A/a,B/b)控制。现用两种纯合豌豆杂交,F 2出现 4 种类型且比例为 5:3:3:1。已知豌豆有一种精子不具有受精能力,则该精子的基因组成是A. AB B. Ab C. aB D. ab【答案】

20、A- 8 -【解析】【分析】由于 F2出现 4 种类型且比例为 5:3:3:1,两对性状分别由独立遗传的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因此符合自由组合定律,因此 F1为 AaBb,推测 4 种表现型的基因组成为AB、Abb、aaB、aabb,两对基因组合产生的卵细胞有 AB、Ab、aB、ab,已知豌豆有一种精子不具有受精能力,可根据选项进行假设分析。【详解】若 AB 无受精能力,子代比例为 5:3:3:1,A 正确; 若 Ab 无受精能力,子代比例应为 7:1:3:1,B 错误;若 aB 无受精能力,子代比例应为 7:3:1:1,C 错误;若 ab 无受精能力,子代比例应为 8:2:2,D 错误。故 A

21、正确。【点睛】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 9:3:3:1 的性状分离比变式,根据子代比例推测精子致死类型,意在考查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13.下列关于生物变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 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突变即基因突变B. 三体(2n+l)和单体(2n-l)属于二倍体C. 三倍体无子西瓜属于不可遗传的变异D. 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答案】B【解析】【分析】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其中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统称为突变;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同源染色体之间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换属

22、于基因重组。【详解】A. 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突变即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A 错误;B. 三体(2n+l)是二倍体多 1 条染色体,单体(2n-l)是二倍体少 1 条染色体,它们都属于二倍体,B 正确;C. 三倍体无子西瓜的育种方法是多倍体育种,原理是染色体变异,属于可遗传变异,C 错误;D. 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属于易位,D 错误。【点睛】本题考查生物进化、可遗传变异、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变异的类型和原理做出区分。- 9 -14.某种动物(2N=6)的基因型为 AaCcRrXTY,其中 A 和 C 基因位于一条常染

23、色体上,R、r 基因位于另一对常染色体上。该动物的一个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产生甲、乙、丙、丁四个精细胞,其中精细胞甲的基因型为 AcRXTY,精细胞乙与精细胞甲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而精细胞丙和精细胞丁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结构变异,下列对这四个精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A. 精细胞甲含有 5 条染色体 B. 精细胞乙的基因型为 AcRXTYC. 精细胞丙含有 2 条常染色体 D. 精细胞丁的基因型不是 aCr 就是 ACr【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题意,精细胞甲的基因型为 AcRXTY,由于 A 和 C 基因位于一条常染色体上,说明 C、c发生了交叉互换且减数分裂过程

24、中 X、Y 未分离;精细胞乙与精细胞甲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因此乙基因型为 ACRXTY,而精细胞丙和精细胞丁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因此丙和丁基因型为 acr、aCr,据此分析。【详解】A. 精细胞甲中 A 和 C 位于一条常染色体上,R 位于另一对常染色体上,因此含有 4条染色体,A 错误; B. 精细胞乙的基因型为 ACRXTY,B 错误;C. 精细胞丙基因型为 aCr,含有 2 条常染色体,C 正确; D. 精细胞丁的基因型为 acr 或 aCr,D 错误。【点睛】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能根据配子基因组成分析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的能力,要求学

25、生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并能应用相关知识结合题干信息进行推理、判断。15.果蝇的后胸正常和后胸异常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卷翅和非卷翅是由另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一对后胸正常卷翅果蝇杂交的子代中出现了后胸异常雌果蝇,雄果蝇中的非卷翅个体占 1/4。不考虑变异的情况下,下列推理合理的是( )A. 亲本雌蝇只含一种隐性基因 B. 子代不会出现后胸正常非卷翅雌果蝇C. 两对基因都位于常染色体上 D. 两对基因只能位于同一对染色体上【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 10 -后胸正常卷翅果蝇相互交配,出现后胸异常、非卷翅,说明后胸正常对后胸异常是显性性状,卷翅对非卷翅是显性性状,子代雄果蝇中非卷翅占 1/4,说明

26、翅型位于常染色体上,如果控制后胸的基因位于 X 染色体上,后代雌果蝇都是后胸正常,不会有后胸异常,由于子代出现后胸异常雌果蝇,因此控制后胸正常和后胸异常的基因也位于常染色体上,双亲都含有两种隐性基因,A 错误,C 正确;两对相对性状与性别无关,子代可能会有后胸正常非卷翅雌果蝇,B 错误;两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但是不一定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D 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从“一对后胸正常卷翅果蝇杂交的子代中出现了后胸异常雌果蝇,雄果蝇中的非卷翅个体占 1/4”这句话中获取有效信息,并通过遗传图解简写出来。16.某与外界隔离的岛屿上,经调查该地区居民中白化病的致病基因频率为 a,红绿色盲

27、的致病基因频率为 b,抗维生素 D 佝偻病的致病基因频率为 c,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 正常个体中白化病携带者所占的概率为 2a/(1+a)B. 男性个体中患红绿色盲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 bC. 不患抗维生素 D 佝偻病的女性个体占全部个体的(1c) 2/2D. 女性个体中同时患红绿色盲和抗维生素 D 佝偻病的占 bc【答案】D【解析】根据题意可知,白化病的致病基因频率为 a,正常基因的频率为 1a,则显性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为(1a) 2,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为 2a(1a) ,则正常个体中白化病携带者所占的概率为 ,A 正确;男性的基因型有 XBY、X bY,而红绿色盲的致病基因频率为 b,

28、因此男性个体中患红绿色盲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 b,B 正确;抗维生素 D 佝偻病为伴 X 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抗维生素 D 佝偻病的致病基因频率为 c,则正常基因频率为(1c) ,因此不患抗维生素 D 佝偻病的女性个体占全部个体的 ,C 正确;D、女性个体中同时患红绿色盲和抗维生素 D 佝偻病的占 b2(2cc 2) ,D 错误【考点定位】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17.如图表示雄果蝇细胞分裂过程中 DNA 含量的变化。不考虑变异的情况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11 -A. 若图甲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 DNA 含量的变化,则处于图甲 BC 段的细胞中含有 2 个 Y 染色体B. 若图甲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 D

29、NA 含量的变化,则图甲 CD 段的细胞中会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C. 若图乙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 DNA 含量的变化,则处于图乙 BC 段的细胞中始终存在染色单体D. 若图乙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 DNA 含量的变化,则处于图乙 CD 段的细胞中会发生着丝点分裂【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图表示每条染色体上 DNA 含量变化,可知 AB 段为间期,BC 段每条染色体上有 2 个 DNA,CD 表示着丝粒分裂,因此 DE 段每条染色体上有 1 个 DNA;图乙表示每个细胞中核 DNA 含量变化,AB 段为间期,DNA 正在复制,BC 段表示 DNA 完成复制,CD表示细胞一分为

30、二。【详解】A. 若图甲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 DNA 含量的变化,则图甲 BC 段每条染色体上有 2 个DNA,此时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前期或中期,细胞中含有 1 个 Y 染色体,A 错误;B. 若图甲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 DNA 含量的变化,则图甲 CD 段表示每条染色体上的 DNA 减半,即着丝粒分裂,此时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不会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B 错误;C. 若图乙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 DNA 含量的变化,则图乙 BC 段表示细胞中 DNA 是原来的 2 倍,此时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中、后期,细胞中始终存在染色单体,C 正确;D. 若图乙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 DNA 含量的变化,则图

31、乙 CD 段表示每个细胞中 DNA 减半,此- 12 -时细胞一分为二,不发生着丝点分裂,D 错误。【点睛】本题考查有丝分裂、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理解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 DNA 的变化规律,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及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18.某兴趣小组以拟南芥为实验材料,探讨外施不同浓度的吲哚乙酸(IAA)和 2,4-D 两种人工合成的生长素类似物对拟南芥主根生长影响,其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 本实验共需要设置 5 组,因变量为主根长度B. IAA 和 2,4-D 对主根的生长均有抑制作用C. 无外源激素时,内源生长素抑制主根生长D.

32、 外施生长素类似物,不利于扦插枝条成活【答案】B【解析】【分析】本实验是探究外施不同浓度的吲哚乙酸(IAA)和 2,4-D 两种人工合成的生长素类似物对拟南芥主根生长影响,自变量是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和种类,因变量是主根的长度,结合曲线分析。【详解】A. 本实验中有 5 个梯度浓度,2 种试剂,共需要设置 11 组,A 错误;B. 据图,施加 IAA 和 2,4-D 后主根长度相比对照组都有所降低,故施加 IAA 和 2,4-D 对主根的生长均有抑制作用,B 正确;C. 无外源激素时,内源生长素促进主根生长,C 错误;D. 外施生长素类似物对扦插枝条成活的影响与浓度有关,D 错误。【点睛】本题考

33、查植物生长素生理作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从题图中提取有效信息,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的能力。- 13 -19.下列关于群落结构和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A. 森林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会影响下层中动物类群的分类B. 初生、次生演替在开始阶段群落内部都无竞争现象C. 弃耕后的农田通过长时间的发展就能演替到森林阶段D. 草地上的某种植物的随机分布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答案】A【解析】【分析】垂直结构是指生物在垂直方向上,群落具明显分层现象,植物的分层主要与光照强度密切相关,动物的垂直结构与植物提供的栖息场所和食物有关,所以动物会随着植

34、物的分层而分层;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都存在竞争现象;当一个群落演替到与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处于平衡状态的时候,演替就不再进行了,在这个平衡点上,群落结构最复杂也最稳定,只要没有外力干扰,它将永远保持原状;随机分布属于种群的分布型,群落的水平结构主要是指群落中的生物在水平方向上的配置状况。【详解】A. 动物的分层取决于植物为其提供的食物和栖息场所,所以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会影响草本层中动物类群的分布,A 正确;B. 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都存在竞争现象,B 错误;C. 弃耕后的农田能否演替到森林阶段还要考虑当地的气候等环境因素,C 错误;D. 草地上某种植物的随机分布属于种群的分布

35、型,D 错误。【点睛】本题考查群落结构和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识记群落的结构及其影响因素,掌握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20.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 性别比例和种群密度相比,后者是所有种群均具有的数量特征B. 若某种群的密度在减少,则该种群的出生率一定小于死亡率C. 光照是导致群落中动物垂直分布的直接因素D. 森林阶段是初始的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最终阶段【答案】A【解析】【分析】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 14 -中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但并不是所有的种群都具有性别比例;迁入率小于迁出率,会

36、直接使种群密度减小;动物的垂直结构与植物提供的栖息场所和食物有关,所以动物会随着植物的分层而分层;只有在环境条件和气候适宜的情况下,群落演替才会演替到森林阶段,若环境条件不利,也不会到达森林阶段。【详解】A. 性别比例和种群密度相比,后者是所有种群均具有的数量特征,A 正确;B. 出生率小于死亡率或迁入率小于迁出率,都会使种群密度减小,B 错误;C. 食物和栖息地是导致群落中动物垂直分布的直接因素,C 错误;D. 只有在环境条件和气候适宜的情况下,群落演替才会演替到森林阶段,D 错误。【点睛】本题考查种群的特征、群落的结构、群落的演替,要求学生识记种群的特性,识记群落的结构和影响因素,识记群落

37、演替的类型及过程,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21. 人接受指令能迅速抬腿,行走时足部突然收到伤害性刺激时,也会迅速抬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两种抬腿反射都需要大脑皮层参与B. 两种抬腿反射的神经中枢一定相同C. 两种抬腿反射都需要完整的反射弧D. 参与两种抬腿反射的神经元数量相同【答案】C【解析】人接受指令能迅速抬腿,属于条件反射,行走时足部突然受到伤害性刺激时,会迅速抬腿属于非条件反射,前者需要大脑皮层参与,后者不需要,故 A、B 错误。参与伤害性刺激引起抬腿反射的神经元数量少,故 D 错误【考点定位】反射的过程【名师点睛】1、简单反射和复杂反射的区别:反射类型形成时间 反射弧特点

38、刺激神经联系意义 举例简单反射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以下事物本身固定、不会消失适应不变的环境吃酸梅分泌唾液- 15 -复杂反射出生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反射由大脑皮层的神经中枢参与事物的属性,如酸梅的形态、颜色、语言、文字暂时、可以消退适应多变的环境看见酸梅分泌唾液2、判断简单反射和复杂反射的依据:反射分为简单反射和复杂反射两种类型区分两者之间的依据是:是否是生下来就有的反射活动如果是生下来就有的反射,就是简单反射;如果是个体在后天学习和生活中形成的,就是复杂反射22.下列有关植物激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说法,正确的是A. 用赤霉素处理马铃薯块茎可延长其休眠以利于保存B. 脱

39、落酸能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片、果实的衰老和脱落C. 植物的向光性、顶端优势均能反映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D. 在无子果实形成的过程中,生长素类似物改变了细胞内染色体的数目【答案】B【解析】【分析】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秆伸长和植物增高,此外,它还有防止器官脱落和解除种子、块茎休眠促进萌发等作用;脱落酸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中合成较多,在将要脱落和进入休眠期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较多,脱落酸是植物生长抑制剂,它能够抑制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还有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促进休眠和提高抗逆能力等作用;植物生长素作用特点是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两重性的作用主要体

40、现在植物根的向地性和顶端优势;生长素类似物的应用: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防止落后落果。【详解】A. 赤霉素能够解除种子休眠,用赤霉素处理马铃薯块茎可解除休眠促进萌发,A 错误;B. 脱落酸能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片、果实的衰老和脱落,B 正确;C. 植物的向光性是指在单侧光的照射下,生长素横向运输使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高,生长快,- 16 -向光侧生长素浓度低,生长慢,该现象只体现了生长素的促进生长作用,C 错误;D. 在无子果实形成的过程中,生长素类似物不改变细胞内染色体的数目,D 错误。【点睛】本题考查植物激素调节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需要学生识记脱落酸、赤霉素和生长素的生理功能,理

41、解和掌握植物激素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意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23.下列与神经调节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 静息电位产生后膜外钾离子浓度大于膜内钾离子浓度B. 神经递质可以作用于神经细胞、肌肉细胞或腺体细胞等细胞C.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发生于突触位置D. 脊髓中有膝跳反射的中枢,该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调控【答案】A【解析】【分析】神经细胞膜内 K+浓度高,膜外 Na+浓度高,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 K+的通透性大,K +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 Na+的通透性增大,因此形成动作电位;神经递质由突

42、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突触后膜可以是神经细胞、肌肉细胞或腺体;通过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膝跳反射的中枢在脊髓,低级中枢受高级中枢调控。【详解】A. 静息电位产生后 K+浓度仍然是膜内大于膜外,A 错误;B. 神经递质可以作用于神经细胞、肌肉细胞或腺体细胞等,B 正确;C. 突触结构处会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信号转换,C 正确;D. 膝跳反射的中枢在脊髓,该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调控,D 正确。【点睛】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掌握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

43、传导、突触的结构、兴奋在突触间传递等内容。24.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 喷洒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可以防止柑橘未经采摘而提前脱落B. 可向未完成受粉的水稻喷洒适宜浓度的生长素溶液以减少损失C. 若病毒抑制了玉米植株中赤霉素的合成,则可能出现矮化植株D. 向培养基中加入细胞分裂素有利于离体组织细胞的分裂和生长- 17 -【答案】B【解析】【分析】适宜浓度的生长素能防止落花落果,所以农业上可以通过喷洒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来防止落花落果;生长素促进子房壁的发育,不促进结种子,对于茄果类蔬菜可以喷洒适宜浓度生长素类似物溶液来增产,对于收获种子的作物不起作用;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

44、伸长,从而引起茎秆伸长和植物增高;植物组织培养培养过程中,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两者用量的比例会影响植物细胞的分化方向,生长素用量比细胞分裂素用量,比值高时,有利于根的分化、抑制芽的形成;比值低时,有利于芽的分化、抑制根的形成;比值适中时,促进愈伤组织的生长。【详解】A. 生长素对果实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可以通过喷洒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来防止落花落果,A 正确;B. 生长素能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水稻收获的是种子,不能通过喷洒适宜浓度的生长素溶液提高未完成正常授粉的水稻的产量,B 错误;C. 抑制了赤霉素的合成,玉米植株生长受到明显抑制,出现矮化,C 正确;D. 同时使用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时

45、,两者用量的比例影响植物细胞的发育方向,向培养基中加入细胞分裂素有利于离体组织细胞的分裂和生长,D 正确。【点睛】本题考查植物激素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意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常见植物激素的作用原理及应用实例。25.将甲乙两种沙门氏菌(抗原不同)注射到大鼠体内,一定时间后从大鼠体内分离出浆细胞,把每一个浆细胞单独培养,一段时间后将培养液一分为二,分别加入甲或乙种沙门氏菌。实验结果:每一种细胞培养液只能是一种细菌失去活动能力,没有出现过同时使两种细菌失活的情况。有关实验分析正确的是A. 从大鼠体内分离出的浆细胞来自 T 细胞和记忆细胞B. 实

46、验说明每一个浆细胞只能产生一种抗体C. 浆细胞在培养液中增殖、分化并分泌特异性抗体D. 实验说明一个浆细胞只能识别一种细菌【答案】B【解析】【分析】- 18 -根据题意,把甲、乙两种沙门氏菌注射到大鼠体内,大鼠体内能形成 2 种浆细胞,产生 2 种抗体,但每种浆细胞的单独培养液只含有一种抗体。【详解】A. 浆细胞不可能来自 T 细胞,A 错误;B. 实验说明每一个浆细胞只能产生一种抗体,B 正确;C. 浆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无增殖能力,C 错误;D. 浆细胞无识别功能,D 错误。【点睛】本题考查免疫调节的内容,要求学生掌握体液免疫的具体过程,能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物学问题。二、

47、非选择题26.下图为绿色植物叶肉细胞内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叶绿体内产生物质和的场所分别为_和_;细胞内的_(填“吸能”或“放能” )反应与生成的过程相关联。(2)若该植物体的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时,叶肉细胞内扩散到_;由生成CO2为有氧呼吸的第_阶段。(3)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都能产生H,但两者的H不能相互取代,其原因是_。【答案】 (1). 类囊体薄膜 (2). 叶绿体基质 (3). 吸能 (4). 叶肉细胞内的线粒体和叶肉细胞外 (5). 一和二 (6). 光合作用产生的H为 NADPH,而呼吸作用产生的H为 NADH,两者的化学本质不同【解析】【分析】根据

48、图示,为 ATP,为 ADP,是 O2,是葡萄糖,据此分析。【详解】 (1)为 ATP,为 ADP,叶绿体内产生物质和的场所分别为类囊体薄膜和叶- 19 -绿体基质;生成即 ATP 生成 ADP 的过程为放能反应,该过程与细胞内的吸能反应相关联。(2)若该植物体的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则叶肉细胞的光合速率大于其本身的呼吸速率,此时叶肉细胞产生的即 O2可扩散到叶肉细胞内的线粒体和叶肉细胞外;葡萄糖生成 CO2的过程为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3)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都能产生H,但两者的H不能相互取代,其原因是光合作用产生的H为 NADPH,而呼吸作用产生的H为 NADH,两者的化学本质不同

49、。【点睛】本题结合光合作用和细胞有氧呼吸的综合图解,考查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识记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的过程、场所、产物等基础知识,能正确分析题图,准确判断各过程或各物质的名称。27.感冒病毒侵入人体后,可能引起发烧、头疼等症状。请回答下列问题:(1)人体在发烧的过程中,体内_激素(含碘元素)的分泌量会增加,该激素能增加产热的原因是该激素能_。患者体温升高后,一段时间内维持在 39左右,此时患者体内的产热量_(填“” 、 “” 、 “” )散热量。(2)感冒病毒第一次侵入人体后,病毒刺激 B 细胞,同时在_的作用下,B 细胞进行_,形成_。(3)感冒病毒侵入人体细胞后,首先需要通过_免疫发挥作用,在这一免疫过程中_与靶细胞密切接触,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而靶细胞的这种死亡属于_。【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