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 8 课 戊戌变法指导意见 学习要求1.了解戊戌变法前的中国近代化探索以及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知道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2.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3.知道戊戌变法的影响,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知识点一 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1.民族危机:甲午战争失败和马关条约签订,激发了人们“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2.经济根源与阶级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3.思
2、想基础: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西方近代思想的传入,特别是进化论的影响。4.宣传维新:康、梁等维新派著有新学伪经考 孔子改制考 变法通议 天演论等著作,宣传维新变法。知识点二 戊戌变法的过程1.开端公车上书(1)1895 年春,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组织举人联名上书,要求拒签和约。(2)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维新运动开始从理论宣传走向政治实践。2.发展强学会与时务报(1)1895 年,文廷式在北京组织强学会,之后康有为又创办了上海强学会。(2)1896 年,康有为创办强学报 。1896 年, 时务报在上海创刊,梁启超担任主笔,成为宣扬维新思想的重要阵地。3.高潮百日维新(1)1898 年,康有为呈递应
3、召统筹全局折 ,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2)1898 年 6 月 11 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3)变法内容政治:允许官民上书言事;改订律例,裁撤冗员,澄清吏治。2经济:中央设立矿务铁路总局、农工商总局,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举办民间团体;改革财政;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文教:普遍设立中小学堂,京师设立大学堂;设立译书局;准许设立报馆、学会;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军事:精练陆军;扩建海军;裁汰旧军。4.失败无力回天(1)原因新旧势力冲突日益尖锐。“王照上书”事件使矛盾白热化,慈禧加快政变步伐。(2)戊戌政变:1898 年 9 月 21 日,慈禧太后发
4、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杀害“戊戌六君子”。(3)结果:新政内容除设立京师大学堂和中小学堂得以保留外,其余全部被废除。知识点三 维新时期的遗产1.遗产(1)具备新意识的近代知识分子在维新时期形成了。(2)通过变法,维新派将自己的思想付诸实践,给沉闷的中国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气象。(3)近代文化和教育事业获得较快发展。(4)近代传媒的影响从通商口岸拓展到内陆城市,人们的认知空间空前扩大。(5)维新派摒除陈规陋俗,提倡文明的生活方式,引领时代新风。2.历史意义:维新运动既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政治运动,也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而奔走呼号,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
5、维新运动开创了新的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这是它贡献给时代,也是它留给后人最可宝贵的精神遗产。【概念阐释】 戊戌变法又称维新变法,是指 1898 年 6 月至 9 月,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帝进行学习西方,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政治改良运动。1898 年 9 月 21 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变法失败,史称“百日维新”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3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促进了中国近代化。【易错提醒】1.甲午战争之前就产生了早期维新思想,代表人物有王韬、郑观应等人,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学习西方议院等民主政治。2.戊戌变法中,
6、康有为是光绪皇帝的顾问,是变法的策划者,并不是变法的领导者,维新派在戊戌变法过程中从未掌握真正实权。3.光绪帝支持变法的目的在于巩固清朝统治,利用变法从慈禧太后手中夺回最高统治权,变法法令不是实行一条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道路。【图解历史】 时局图【结构图示】 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及意义主题 戊戌变法的历史条件史料研读史料 康有为在“公车上书”后的几年,一直在为变法做着准备,他在北京创办中外纪闻 ,组织强学会。严复在天津主编国闻报宣传维新变法。全国议论时政,宣扬变法的风气已经逐渐形成。1897 年 11 月,德国强占胶州湾,全国人心激愤。12 月,康有为第五次上书光绪帝,指出了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
7、1898 年 1 月 29 日,康有为写了应诏统筹全局折 ,指出:“变则能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呼吁光绪帝决行变法。41898 年 6 月 11 日,光绪帝颁布上谕“明定国是”诏书,表示变法决心,异常短暂的改革开始了。虽然光绪帝所表现出来的是一个自上而下的改革态势,但其实“百日维新”并没有触及封建统治的根本。康有为政治主张中“设立国会” 、 “制定宪法”等主张根本没有放在光绪皇帝心中,皇帝只是想通过变法摆脱慈禧太后的控制,压制朝中和自己作对的大臣。所以在这 103 天的变法中,所实施的只是文化、经济、军事上的措施。就连这些措施都不被守旧派所接受。9 月 21 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
8、,囚禁光绪帝。所有新政措施,除京师大学堂外,全部被废止。童超中国通史史料体现了两方面信息:一是变法的原因:康有为等人一直为变法努力,在中外纪闻等影响下,形成维新变法的舆论,德国强占胶州湾,列强瓜分中国,民族危机加深,光绪皇帝决心变法;二是变法的局限:光绪皇帝只是想通过变法夺权,并没有实行宪政等措施,未触及封建统治的根本。改革没有深厚基础,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新政被废除。(1)根据史料,概括“百日维新”得以实行的原因。提示:原因:康有为等人的努力;舆论要求变法;德国强占胶州湾,列强瓜分中国;民族危机加深;光绪帝利用变法加强权力。(2)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维新变法的作用。提示:积极:有利于民
9、族资产阶级参政议政;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西学的传播;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思想解放。局限:没有触及封建统治的根本;没有涉及设议院、开国会等君主立宪的主张;没有推翻封建君主制度;没有深入下层群众,影响有限。史论归纳戊戌变法的历史条件和性质1.历史条件(1)客观原因: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导致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人民民族意识觉醒。(2)经济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3)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4)思想基础: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动员和维新派同顽固势力的论战,有利于维新思想的传播。5(5)政治基础:光绪皇帝支持变法。(6)人员基础:一批兼有学生和士大夫双重
10、身份的人才,形成一个知识分子群体。(7)组织基础:强学会、保国会等资产阶级维新派政治团体的建立。2.性质(1)从领导者看,康有为、梁启超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2)从目的看,维新变法运动是为挽救民族危亡和发展资本主义。(3)从内容及结果看,戊戌变法有利于资产阶级文化的传播,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主题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史料研读史料一 光绪帝下谕旨取消各衙门堂官对司员士民上书的审查权后,短时间内上书次数猛增至三百多人次。他们中的大多数不了解公文程式,开出了长长的救时方,建策往往同时包含军事、政治、外交、社会、财政等诸多方面。然而,正是他们的参与,使得戊戌变法有了更大的展开面,波及更多人的内心。方
11、案种种,对策多多,却没有一条清晰的改革思路,对彼得、明治的模仿也只能是外貌,而不详其真精神。摘编自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史料二 法之为用,其先后缓急,当视其所遇之时。时安则局缓,时危则局急。而中外风气,号为讲求时务者,皆务搜求新异之说,以为迎合上意之具。臣愿我皇上于广开言路之下,必持一安危缓急之定见,必以求实为先,勿为好奇所动。愚臣之意,究以练兵造械为至急之图。环顾诸臣,其老成者既苦于素无学术,其新进者又苦于未经历练。故于奏对之次,颇怀有君无臣之忧。摘编自戊戌变法档案史料1.史料一反映了光绪皇帝允许官民上书,收到大量反映军事、政治、外交、社会、财政等方面的建策,顺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但是具有可行
12、性的方案很少。2.史料二观点是变法要把握轻重缓急,不能过于激进,军队建设是当务之急,人才是关键。(1)据史料一,指出百日维新中的主要举措,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百日维新的原因。6提示:举措:允许官民上书言事。原因:甲午战争的失败,国人救亡图存的需要;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2)依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提示:原因:戊戌变法急于冒进;实施的措施操作性不强;变法缺乏有用人才;缺乏坚实的社会基础。史论归纳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启示及意义1.原因(1)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弱小和封建顽固势力强大,力量对比悬殊。(2)具体原因:维新派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
13、脱离群众;依靠的是没有实权的皇帝;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2.启示:在当时的中国,改良主义的道路行不通,中国近代化的道路是漫长而又坎坷的。3.意义(1)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在经济上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趋势。(2)它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时刻,维新派希望通过变法使中国走向强大,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3)戊戌变法也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1.康有为曾说:“今天下之言变者,曰铁路,曰矿务,曰学堂,曰商务,非不然也,然若是者,
14、变事而已,非变法也。 ”下列对其“变法”含义解读较准确的是( )A.改革政治制度 B.学习西方技术C.开办近代工厂 D.推翻清朝统治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政治制度,在中国推行君主立宪制,所以题干中康有为所提出的“变法”应当是改革政治制度,故 A 项正确,B、C、D 项错误。答案 A72.1898 年光绪帝颁布的“明定国是”诏书有如下内容:“京师大学堂为各行省之倡,尤应首先举办。以期人才辈出,共济时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公车上书直接推动诏书的颁布 B.“共济时艰”指八国联军侵华C.诏书指示立即筹办京师大学堂 D.筹办京师大学堂已成社会共识解析 题干中并未提到公车
15、上书,故 A 项错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发生于 1900 年,故 B 项错误;根据题干中“京师大学堂为各行省之倡,尤应首先举办”可知诏书的意思是立即筹办京师大学堂,故 C 项正确;题干中只提到光绪帝颁布诏书决定筹办,并不能代表此举已成为社会共识,故 D 项错误。答案 C3.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建议“勿去旧衙门,而惟增新衙门;勿黜革旧大臣,而惟擢小臣” 。材料中的“勿黜革旧大臣”对戊戌变法产生的影响主要是( )A.增强维新派的实力 B.守旧大臣阻挠破坏变法C.减轻了变法的阻力 D.赢得社会各阶层的支持解析 “勿黜革旧大臣”会削弱维新派的实力,而非增强,故 A 项错误;“勿黜革旧大臣”中的守旧大臣思
16、想保守,不支持变法,会阻挠破坏变法,故 B 项正确;“勿黜革旧大臣”加重了变法的阻力,而非减轻,故 C 项错误;“勿黜革旧大臣”不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趋势,不可能赢得社会各阶层的支持,故 D 项错误。答案 B4.从中国近代化的历程看,戊戌变法突出的历史功绩在于( )A.挽救了民族危亡 B.实现了政治变革C.引进了西方技术 D.促进了思想启蒙解析 戊戌变法的结局是失败的,因而其并没有挽救民族危亡,故 A 项错误;戊戌变法的结局是失败的,因而其并没有改变中国政治面貌,故 B 项错误;洋务运动期间就已经引进了西方技术,故 C 项错误;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但是其在宣传改革思想的过程中促进了中国思想的启蒙
17、,故 D 项正确。答案 D5.戊戌政变后,倾向于变法的总理衙门大臣张荫桓遭到弹劾并充军新疆,在路过保定时,观者数万,直呼他为“大奸臣” 。材料主要表明( )A.维新危害了广大人民利益 B.变法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C.总理衙门出卖了民族利益 D.列强侵略激起国人的反抗8解析 维新变法过快过急,许多人处于观望中,无所适从,故 A 项错误;戊戌变法害怕群众,害怕革命,变法运动缺乏一个广泛的群众基础,故 B 项正确;戊戌变法意在挽救民族危亡,故 C 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列强侵略,故 D 项错误。答案 B6.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说, “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民间疾苦,悉直达天听。每日
18、每署,封章皆数十,上鸡鸣而起,日哺乃罢。 ”这段材料可以看出( )A.充分肯定赞扬戊戌变法 B.变法的影响非常深远C.变法内容符合现实需要 D.变法有广泛群众基础解析 根据“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民间疾苦,悉直达天听”可见如果成功了,将会是一种政通人和的景象,故 A 项正确;材料描述了理想的政治变法后的情形,没有论述其影响,故 B 项错误;从政治运行的情况无法判断与现实是否吻合,故 C 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群众广泛参与的情况,材料中的“人人”主要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不是全体人民大众,故 D 项错误。答案 A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中国 20 世纪初的辛亥革命和
19、五四新文化运动,亦是在 19 世纪 90 年代的战争和变法中酝酿的19 世纪末的戊戌变法运动是对当时中国社会内部和外部的冲突及挑战的回应。摘编自张立文论戊戌变法对中国现代化的启示材料二 维新运动是一次推动中国现代化的运动。胡适在 20 世纪 30 年代曾指出:“主张维新的人即当日主张现代化的人。 ”回顾历史,戊戌变法虽然最终失败,但它给后人留下了无穷无尽的思考和启迪。摘编自李丽梅、李阳生戊戌变法对中国现代化的启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 世纪 90 年代的战争和变法” “中国社会内部和外部的冲突及挑战”具体指的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述“维新运动是一次推动中
20、国现代化的运动”这一观点。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亦是在 19 世纪 90 年代的战争和变法中酝酿的19 世纪末的戊戌变法运动是对当时中国社会内部和外部的冲突及挑战的回应”结合 19 世纪 90 年9代列强侵略中国的战争和中国人民探索救国道路得出“战争”为甲午中日战争, “变法”为戊戌变法;西方列强侵略推动了西方文明的传入与东方文明形成冲突,也推动中国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冲击了中国的夷夏观念。第(2)问,可转化为戊戌变法在哪些方面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可从经济、教育、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角度进行分析。答案 (1)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变法:戊戌变法。冲突及挑战:东西方文明的冲突,夷夏
21、观念的冲突,社会转型的挑战。(2)论述:维新运动促进近代人们思想解放的转变;维新运动力倡文教改革,如开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维新运动重视舆论宣传,创办大批报刊宣传资产阶级思想主张;革新传统的陋习,倡导社会习俗的现代化。1.在百日维新期间,康、梁等人并未将定宪法和开国会列入议事日程。光绪帝所发上谕虽然有 100 多条,但其重点和脉络很清楚,反复强调的主要是练兵和筹饷。这反映出( )A.光绪帝没掌握朝廷实权 B.君主立宪制不符合中国国情C.光绪帝变法决心不坚定 D.维新派对封建势力妥协退让解析 材料说明百日维新由光绪帝主持进行,A 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故 A 项错误;材料中光绪帝百日维新时并未涉
22、及定宪法和开国会等内容,说明百日维新并未建立君主立宪制,故 B 项错误;材料中光绪帝颁发上谕上百条,说明光绪帝坚持改革,故 C 项错误;由材料“在百日维新期间,康梁等人并未将定宪法和开国会列入议事日程”可知,维新派在百日维新中未建立君主立宪的政治体制,说明维新派对封建势力作了妥协退让,故 D 项正确。答案 D2.在百日维新中,资产阶级改良派一再上折,但很少被光绪帝采纳,而洋务派提出来、虽与改良派的主张相抵触的建议,却大量地见诸光绪帝的诏书。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A.改良派的主张违背历史潮流 B.清政府反对任何形式的改革C.洋务思想更适合于制度变革 D.救亡图存是变法的首要目的解析 资产阶级维
23、新派主张变法维新、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符合历史潮流,故 A 项错误;清政府在 19 世纪 6090 年代实施旨在富国强兵的洋务运动,故 B 项错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其目的在于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故 C 项错误;10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的诸如设议院、开议会、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等主张很少被光绪帝采纳,而洋务派引进西方科技自强、求富的主张更适应当时救亡图存的需要,故 D 项正确。答案 D3.李喜所在梁启超对戊戌变法的反思中指出,从维新派本身寻求失败的原因,是从枝节上来找,自然进入了误区;从中国社会本身去考察,才可能合理地去解释变法为什么失败。作者认为戊戌变
24、法失败的原因在于( )A.变法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脱离群众B.变法措施过于全面,进程过于激进C.有利于改革成功的社会环境尚未形成D.袁世凯告密直接导致戊戌政变发生解析 材料“从维新派本身考察,进入了误区;从中国社会本身去考察,才可能合理解释”说明,只有把戊戌变法放在中国晚清大的社会环境中去认识,才能理解找到变法失败的原因,A、B、D 都是从局部找原因,只有 C 项是从大的社会环境中找原因,故 C 项正确。答案 C4.戊戌变法是在“民族危机迫在眉睫的情势下仓促上阵的向敌人学习的运动, 自光绪十四年,康有为以布衣伏阙上书,极呈外国相逼、中国危险之状请厘清积弊,修明内政,取法泰西,实行改革。 这场改
25、革具有明显的植入性” 。此论旨在说明( )A.变法的舆论动员极不充分 B.改革缺乏内在的社会动力C.变法目标背离近代化方向 D.改革措施脱离了中国国情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康、梁维新派大力宣传变法思想,积极创办学会、学堂、报馆,推动变法活动,故 A 项错误;由材料“民族危机迫在眉睫的情势下仓促上阵” “极呈外国相逼、中国危险之状”得知,戊戌变法是在中国面临严重民族危机的情况下,迫不得已急促改革的,故 B 项正确;由材料“取法泰西,实行改革” “改革具有明显的植入性” ,结合所学可知,维新派通过变法向西方学习,实行君主立宪,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这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故 C 项错误;甲午战争后,中国面
26、临被列强瓜分的危机,维新派主张变法图强,挽救民族危机,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故 D 项错误。答案 B5.法国历史学家高弟说:“维新派的重大错误就是想在太短的一个时期内使中国全然改观,要同时把所有的政权机构都抓在手里,他们简单地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他们足够 911年吃的东西,不顾胃量和消化力在三个月之内都给吃了,这样它就被扼杀了。 ”高弟认为维新变法运动( )A.没有对中国产生影响 B.因操之过急导致变法失败C.渴望夺取慈禧的权力 D.采取的措施不适合中国国情解析 没有对中国产生影响与题意无关,故 A 项错误;高弟说“他们足够 9 年吃的东西,不顾胃量和消化力在三个月之内都给吃了,这样它就被扼杀了”
27、 ,表明因操之过急导致变法失败,故 B 项正确;渴望夺取慈禧的权力与题意无关,故 C 项错误;采取的措施不适合中国国情与题意无关,故 D 项错误。答案 B6.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一书中说:“戊戌变法之后,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灭干净的。 ”下列有关维新变法运动的作用,与此说法吻合的是( )A.倡导变法,开辟了向西方学习的强国御侮之道B.要求发展资本主义,揭开了中国近代化的序幕C.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观念,具有启蒙意义D.创办报刊,发表文章,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潮解析 “戊戊变法之后,百日维新作为一
28、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灭干净的”突出了维新变法在思想方面的启蒙作用,政治变革因失败而作用甚小,故 A 项错误;中国近代化的序幕是从洋务运动开始的,故 B 项错误;维新变法运动通过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使中国人受到西方启蒙思想的洗礼,故 C 项正确;维新变法运动和革命派不是相互支持的关系,故 D 项错误。答案 C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1895 年,户部奏请“各省挑精壮三成,其余老弱一概裁撤” 。之后,户部又奏请裁减勇营三成。甲午战后到戊戌变法前,清政府编练的新式陆军有四支:“定武军”(后改称“新建陆军”)、 “自强军
29、” 、 “武毅军” 、 “湖北护军营” 。新军仿照德国陆军编制,按照德国的训练方法训练军队。甲午战争后,清政府财政困难,大力发展工商实业,以增加税源。1896 年,清政府通饬各省设立商务局,1897 年创立了中国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1896 年,总理衙门议奏:“兴学诚自强本计,请由各省督抚酌拟办法,或既就原有书院量12加课程,或另建书院肄习专门。 ”此后,各省创办了不少新式学堂。1897 年,经总理衙门议奏后开设经济特科和岁举专科,以满足国家对变法人才的需求。1898 年初,荣禄、高燮曾、胡燏棻分别奏请设立武备特科,所有武场一律改试枪炮。摘编自陈长江甲午战后至戊戌变法前清政府的改革(1)根
30、据材料概括甲午战后至戊戌变法前清政府改革的内容。(2)根据材料并结合知识,指出这次改革与洋务运动的主要区别,并分析导致改革困难的原因。解析 第(1)问,从材料“户部又奏请裁减勇营三成” “甲午战后到戊戌变法前,清政府编练的新式陆军有四支”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财政困难,大力发展工商实业,以增加税源。1896 年,清政府通饬各省设立商务局” “各省创办了不少新式学堂。1897 年,经总理衙门议奏后开设经济特科和岁举专科,以满足国家对变法人才的需求” ,可概括总结甲午战后至戊戌变法前清政府改革的“内容” 。第(2)问第一小问“区别” ,结合洋务运动中只学习西方技术不改变封建制度的特点,与材料内容进
31、行对比,归纳总结区别是突破了洋务运动单纯引进技术和培养人才的改革模式,由器物层面进入制度层面;第二小问“原因” ,结合近代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状况以及清政府自身局限性和面临的统治危机等史实,总结清政府改革艰难的原因。答案 (1)内容:裁撤旧军、编练新军;鼓励实业、设立商务局;兴办新式学堂、改革科举考试。(2)区别:突破了洋务运动单纯引进技术和培养人才的改革模式,由器物层面进入制度层面。原因:列强对中国利权的攫取;清政府财政危机;改革缺乏系统方案和长远目标。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百日维新失败后的梁启超在日本流亡期间,广泛阅读了西方哲学和政治思想的译著。他接受了民族主义、自由、平等的
32、概念。他对中国衰弱的诊断表明,中国人个人的忠诚对象是统治者,而不是中华民族;儒家学者谈论天下一统,没有优先有效地重点强调中华民族的重要性;专制和独裁是腐败和中国衰弱的根源所在。他相信当时的中国还没有为一个真正民主和代议制的政府做好准备,反而认为君主立宪制作为一个急需的目标更为有效。他的书被青年学生抢购。但是,孙中山等激进人士认为中国有必要推翻满族王朝并建立共和国。1905 年慈禧太后同意进行立宪,1906 年 11 月下令将六部扩大为十一部;1907 年 8月把汉族总督张之洞和袁世凯调到北京担任军机大臣;1908 年 8 月 27 日发布“宪法大纲” ,13规定行政、立法和司法权属于神圣而不可
33、侵犯的皇帝,1911 年 5 月组织“皇族内阁” ,十三个任命者中有五个是皇亲国戚,有八个满人和一个蒙古旗人,但只有四个汉人。根据徐中约中国近代史整理(1)根据材料,分析梁启超主张中国实施“立宪”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立宪运动”所产生的历史作用。解析 第(1)问,从材料“百日维新失败后的梁启超在日本流亡期间,广泛阅读了西方哲学和政治思想的译著”可知, “原因”是西方哲学和政治思想的影响,民族主义、自由、平等等观念的影响;从“他对中国衰弱的诊断表明,中国人个人的忠诚对象是统治者,而不是中华民族” ,可知原因是忠君意识浓厚,民族意识淡薄;从“他相信当时的中国还没有为一个真正民
34、主和代议制的政府做好准备,反而认为君主立宪制作为一个急需的目标更为有效” ,可知原因是缺乏实行真正民主和共和制度的社会基础。第(2)问,从材料“他相信当时的中国还没有为一个真正民主和代议制的政府做好准备,反而认为君主立宪制作为一个急需的目标更为有效” “1905 年慈禧太后同意进行立宪”可知,“立宪运动”是一次以君主立宪的政治变革为中心的宪政运动;开启了从专制社会向宪政社会过渡的政治改革,冲击了至高无上的皇权,传播了西方宪政思想,催生了新的政治制度,有利于中国政治的近代化;从“1908 年 8 月 27 日发布“宪法大纲” ,规定行政、立法和司法权属于神圣而不可侵犯的皇帝,1911 年 5 月
35、组织“皇族内阁” ,十三个任命者中有五个是皇亲国戚,有八个满人和一个蒙古旗人,但只有四个汉人”可知, “立宪运动”加速了清朝统治集团的分化,推动了革命高潮的到来,加速了清朝灭亡。答案 (1)原因:西方哲学和政治思想的影响;民族主义、自由、平等等观念的影响;忠君意识浓厚,民族意识淡薄;专制和独裁是腐败的根源,政治必须改良;缺乏实行真正民主和共和制度的社会基础。(2)作用:是一次以君主立宪的政治变革为中心的宪政运动;开启了从专制社会向宪政社会过渡的政治改革,冲击了至高无上的皇权,传播了西方宪政思想,催生了新的政治制度,有利于中国政治的近代化;加速了清朝统治集团的分化,推动了革命高潮的到来,加速了清朝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