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每日一题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doc

上传人:arrownail386 文档编号:946971 上传时间:2019-03-0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5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每日一题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每日一题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每日一题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每日一题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每日一题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阅读文章,完成下面小题。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节选)蔡元培一曰抱定宗旨。诸君来此求学,必有一定宗旨,欲知宗旨之正大与否,必先知大性之性质。今人肄业专门学校,学成任事,此固势所必然。为在大学则不然,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外人每指摘本校之腐败,以求学于此者,皆有做官发财思想,故毕业预科者,多入法科,入文科者甚少,入理科者尤少,盖以法科为干禄之终南捷径也。因做官心热,对于教员,则不问其学问之浅深,惟问其官阶之大小。官阶大者,特别欢迎,盖为将来毕业有人提携也。现在我国精于政法者,多入政界,专任教授者甚少,故聘请教员,不得不聘请兼职之人,亦属不得已之举。究之外

2、人指摘之当否,姑不具论。然弭谤莫如自修,人讥我腐败,而我不腐败,问心无愧。于我何损?果欲达其做官发财之目的,则北京有不少专门学校,入法科者尽可肄业法律学堂,入商科者亦可投考商业学校,又何必来此大学?所以诸君须抱定宗旨,而求学而来。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宗旨既定,自趋正轨。诸君肄业于此,或三年,或四年,时间不为不多,苟能爱惜光阴,孜孜求学,则其造诣,容有底止。若徒志在做官发财,宗旨既乖,趋向自异。平时则放荡冶游,考试则熟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试验既终,书籍束之高阁,毫不过问,敷衍三四年,潦草塞责,文凭到手,即可借此活动于社会,岂非与求学初衷大相背驰乎?光阴虚度

3、,学问毫无,是自误也。且辛亥之役,吾人之所以革命,因清廷官吏之腐败。即在今日,吾人对于当轴多不满意,亦以其道德沦丧。今诸君苟不于此时植其基,勤其学,则将来万一因生计所迫,出而任事,担任讲席,则必贻误学生;置身政界,则必贻误国家。是误人也。误己误人,又岂本心所愿乎?故宗旨不可以不正大。此余所希望于诸君者一也。蔡元培先生在这里指出的北京大学多年来的弊端,这弊端是什么?根据文章内容,联系当时的社会现实,请你探究一下,产生北京大学多年弊端的原因是什么?【参考答案】2弊端是:学生多抱做官发财的目的来读书,多以实惠取巧为主,不研究学问;教师则不问其学问之浅深,惟问其官阶之大小。原因是:做官发财的思想意识形

4、态的影响;学校办学宗旨不明,有急功近利的思想,日趋庸俗化。只要言之有理即可。【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探究能力的综合题。第一问容易回答,有明显的引导语“外人每指摘本一、阅读下列文字,完成问题。蔡元培:从翰林学士到革命志士范福潮蔡元培字鹤卿,号孑民,同治六年十二月十七日(公历 1868 年 1 月 11 日)出生于绍兴府山阴县。15 岁中秀才,1892 年入京补行殿试,授翰林院庶吉士,因其“年少通经,文极古藻” ,颇受本科正考官翁同龢赏识。甲午四月,应散馆试,由庶吉士补翰林院编修;六月,中日战争爆发,与文廷式、徐世昌、张謇等奏请密联英德,抵御日本。甲午一役,洋务派官僚企图从军事、技术

5、上追求富国强兵的梦想彻底破灭,这给了欲从政治改革入手保国强国的维新派一试身手的机会。康、梁发动的“戊戌变法” ,得到了光绪帝和一些汉族官僚的支持。身处变法运动中心的蔡元培,一直在冷静观察形势,他在感情上认同维新派的某些主张,但在行动上却不屑与康、梁为伍。当时,康、梁是政治红人,投拜者接踵而至,而他在其“炙手可热之时,耻相依附,不往交纳” 。杨锐等受宠权臣也曾极力拉拢,蔡公不为所动。后来,罗家伦就此事询问情由,他从容言道:“我认为中国这样大,积弊这样深,不在根本上从培养人才着手,他们要想靠下几道上谕,来从事改革,把这全部腐败的局面转变过来,是不可能的。 ”这时,蔡公的思想已在悄然发生变化,他不像

6、某些翰林学士钻营投机,奔竞仕途,而是广泛阅读西方新书,认真思考救国之道。他与友人合作,开设一所东文学社,学读日文3书,并练习翻译。他不仅大量阅读电学源流 光学量子力学图说等自然科学著作,还读了很多诸如环游地球引录 日本史略 日本新政考等介绍外国地理、历史、政治方面的书籍。 “都无做官意,惟有读书声” ,他写了这副对联,挂在书斋自勉。1898 年 9 月,蔡公出京返籍,徐树兰聘他担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校长) 。中西学堂是徐氏用公款开办的一所新式学校,既有旧学,又有外语和自然科学,外语课原来设有英、法文,蔡公到校后增设了日文。民国时期的北大校长蒋梦麟、北大地质学教授王烈当时都是第一斋学生。1900

7、 年正月下旬,徐氏派人把申报刊登的上谕送给蔡公,嘱他“自当以名教纲常为己任,以端学术而正人心” ,但他不愿以名教纲常毒害学生,复书辞职。此后,蔡公去临安县为绍兴侨农办小学校,又去杭州商议改某书院为师范学校,不辞辛苦,奔走于教育救国之道。1901 年七月,蔡公应上海澄衷学堂总理(即校长)刘葆良之请代为总理,一月后,刘又介绍他去南洋公学任特班总教习。特班学生皆为通古文辞者,非请翰林授课,难以压堂,故聘蔡公为总教习。蔡公对待学生,宽严有度,学生中最为蔡公赏识者有邵力子、胡仁源、谢无量、李叔同、黄炎培等,后来皆为民国政学界名人。1901 年冬,南洋公学中院五班学生因反对当局专制而全体退学,蔡公将退学的

8、学生组织起来,募款设校,沿女校之名,曰爱国学社,请吴稚晖、章太炎为教员。不久,章士钊带南京陆师学堂十余名退学生亦来学社,蔡公请章向学生教授兵操,他亦剪发,穿短衣,与学生同在操场训练。 “留日学生因东三省俄兵不退,发起成立军国民教育会,于是爱国学社亦组织义勇队以应之,是时,爱国学社几为国内惟一之革命机关矣。 ”当时,革命已是学界对政治形势的重要认识,1903 年邹容革命军中即有“杀尽胡人”之说,但蔡公在释“排满” 一文中认为满人入关 260 年,无论其血统、其风俗、其文化,早已被汉人同化, “由是而言,则又乌有所谓满洲人者哉!”是故,他不赞同。时至清末,多数汉人已无种族之见,所谓排满,实为反专制

9、反暴政也,只因清廷是专制与暴政的代表;由是而知, “事之有利于满人者,虽善亦恶;而事之有害于满人者,虽凶亦吉”,他继而认为, “各省官吏勒索赔款,公行贿赂,以为彼政府敛怨于平民者,皆足以动摇满洲人之基本,而为多数汉族之功臣!如张百熙之流,实心举行新政者,宜斥为助桀之民贼而诛之!”政府腐败有利于唤起民众,新政改革不利于鼓吹革命,蔡公此论实为日后民报诸君攻击梁启超君主立宪定了调子,同盟会纲领中, “驱逐鞑虏”实是幌子, “建立共和”才是真意。“自三十六岁以后,我已决定参加革命工作。觉得革命止有两途:一是暴动,一是暗4杀。在爱国学社中竭力助成军事训练,算是种下暴动的种子。又以暗杀于女子更为相宜,于爱

10、国女校,预备下暗杀的种子。 ”(蔡元培我在教育界的经验 ) 苏报案后,国内的革命运动已经公开化,蔡公亦开始加紧实行他的革命手段,此后一年间,蔡公以爱国学社为机关,以来自东京的军国民教育会成员何海樵、杨笃生、吴樾为骨干,组织暗杀团,拟定的第一个暗杀对象竟是慈禧太后!鉴于形势的发展,为配合孙、黄领导的国内外革命组织的活动,蔡公认为有必要在江浙成立一个革命组织,他与陶成章、徐锡麟及狱中的章太炎商议改组暗杀团,重订章程,建立了一个新的组织“光复会” ,他被推举为会长。此时的蔡公,已与孙、黄并列,成为当时三大革命团体的首领之一。(内容有删节)相关链接蔡元培作为清末翰林走向革命,其革命活动几乎均以教育机构

11、为据点,革命手段偏重于搞暗杀。然而,暗杀活动连遭失败,蔡元培对此感到茫然:“在上海所图皆不成,意颇倦。 ”(摘自单滨新辛亥革命前后的蔡元培 )“九一八”事变后,蔡元培主张抗日,拥护国共合作。1940 年蔡公去世,周恩来送挽联:“从排满到抗日战争,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从五四到人权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 ”(摘自百度百科)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甲午战败后,面对杨锐等维新派权臣的拉拢,时任翰林院编修的蔡元培开始思考政治局势,最终决定不与康、梁为伍。B在广泛阅读了国外自然、地理、历史、政治等方面的书籍之后,蔡元培的思想在悄然发生变化,产生了“师夷长技以制夷

12、”的思想。C蔡元培组织南洋公学退学的学生成立“爱国学社” ,他不仅注重学生的文化教育,聘请吴稚晖、章太炎为教员;而且还注重学生的军事素质,他请章士钊向学生教授兵操。D在“排满”的问题上,蔡元培不赞同邹容“杀尽胡人”的观点,他指出汉族官员也5有“勒索” “贿赂”之败类,因此认为凡是“敛怨于平民”的人都是“民贼” 。E文本通过记叙清末翰林学士蔡元培走上革命道路的历程,反映了晚清政府腐败没落,最终将其阵营内的部分知识分子驱赶至“反专制必闹革命”的阵营的社会现实。2蔡元培本是晚清政府的翰林学士,为什么走上与清政府对立的革命道路?请结合材料陈述原因。3蔡元培为当代青年熟知的身份是北大校长和教育家,而材料

13、聚焦蔡元培的政治革命经历。请结合材料,梳理一下其中有哪些内容与蔡元培日后教育家身份一以贯之。4材料叙述了蔡元培的诸多政治思想和革命行动,请结合材料分条陈述并针对某点谈看法。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一人一校一国家1898 年 7 月的一天,山东威海卫的日本太阳旗降下,中国黄龙旗升起。第二天黄龙旗降下,英国国旗升起。这就是发生在中国土地上的“国帜三易” 。原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帝国主义列强加紧瓜分中国:德、法、俄各有所得,英国强租了九龙半岛和威海卫,强制占据威海卫的日本将威海卫归还中国,再由中国转租给英国。目睹这一幕国耻的北洋水师见习驾驶官张伯苓,受到强烈刺激。张伯苓是天津人,13 岁考入设

14、在天津的北洋水师学堂。1894 年张伯苓在水师学堂毕业,翌年春天到通济舰。他亲眼见到了“国帜三易” ,联想到甲午战争前的中国海军力量明显占优,为什么却战败了?问题在人。要想改变中国面貌,必须改造人,兴办新式教育,培育一代新人。张伯苓怀着这样的信念离开北洋水师,决计以教育救国。1898 年张伯苓应严修之聘做家馆老师,教授其子弟。1904 年春天,严、张二人东渡日本考察教育,看到推广新式教育,重视科学技术,是日本明治维新以后迅速强盛的根本原因。中国要想富强,也要走这条路。他们办起一所私立中学堂,张伯苓任监督,当年秋季6招收学生 73 名,年底改名为敬业中学堂。此后,学生人数日增,校舍不够使用,开明

15、邑绅郑菊如捐出天津旧城西南一块十多亩的荒地,严、张即在这里兴建新校舍。因为这处新校舍在城南的开洼,称为南开洼,简称南开,学校因此在 1907 年改名南开中学堂,1912 年改称南开学校,张伯苓任校长。张伯苓在到处化缘筹集办学经费的同时,千方百计聘请饱学之士来校任教,范文澜、何其芳、老舍等先生都先后在南开任课。张伯苓从南开中学创办起就注重教育学生怎样做人,旨在全面培养与造就适应国家和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他定南开校训:“允公允能,日新月异。 ”他重视修身教育,每周亲自讲修身课。一次修身课上张伯苓讲不许学生抽烟,当场有学生发问:“您不许我们抽烟,为什么自己抽烟?”张伯苓当即唤校工,将自己所存的吕宋

16、烟全数取来,当众销毁。校工惜之,他答道:“不如此,不能表示我的决心,从今以后,我与诸同学共同戒烟。 ”从此终身不再吸烟。南开在校学生也再无吸烟者。张伯苓把近代西方体育引进学校,重视体育课和师生的身体锻炼,辟有体育场,举办天津市运动会,自己也多次担任全国运动会、华北运动会的总裁判。南开中学看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张伯苓不让学生死记硬背,也不迎合教育部门推行的各种会考。为了培养学生具备手脑并用、知学合一的能力,学校增设了“社会视察”和“木工金工技能”两门必修课程,组建了校办工厂。私立南开中学升留级制度严格,淘汰率高。当时人们常说:“进南开难,毕业也难。 ”学校择优录取,考试认真,评分严格,毕业率约

17、为 50。在张伯苓等人的共同努力下,南开中学培养出了以周恩来、马骏为代表的优秀学生,并逐步实现了兴办南开系列学校的设想:在南开中学的基础上,1919 年 9 月创建南开大学,1923 年增设南开女中,1928 年增设南开小学,形成旧中国私人创办的建制完整的南开系列学校。其中南开女中始建于 1923年,到了 1924 年,就已经有四名女子进入南开中学和男生一起听课了。南开中学的办学成绩引起海内外瞩目,孙中山曾赞誉说,南开是世界有名的好学校。胡适称张伯苓为“中国现代教育的一位创造者” 。在抗日战争时期,张伯苓热心襄赞国事。很多南开学生、校友,向往延安革命圣地,请张伯苓代为介绍,他都一一给他们写了介

18、绍信,将大批有生力量迁往抗日后方。张伯苓重视对学生的爱国教育,经常用亲身经历的“国帜三易”激励学生的爱国热情。1935 年 11月张伯苓赴四川考察教育后,基于对抗日战争时局的清醒认识,于 1936 年 8 月建成南渝中学(1938 年 12 月更名为重庆南开中学) 。平津沦陷,当时许多学校都因仓促迁川多有不便,惟独南开中学从容应变,弦诵未辍。1937 年卢沟桥事变后,日本侵略者的飞机对南开中学、南开大学进行了疯狂的轰炸。当南开校园的硝烟还未散尽的时候,张伯苓大义凛然地宣告:7“敌人所能毁者,南开之物质;敌人所不能毁者,南开之精神。 ”张伯苓的四子张锡祜投笔从戎,以身殉国,张伯苓闻讯说:“我本人

19、出身水师,今老矣,每以不能杀敌报国为恨,而今吾儿为国捐躯,可无遗憾了。 ”1949 年 4 月,蒋介石两次到张伯苓住所,要求先生离开重庆。去台湾或去美国,可任其选择。张伯苓始终不应。蒋氏又派蒋经国和张群先后三次劝行。张伯苓以“不愿离开南开学校,更不想离开祖国”为词,拒绝了蒋氏最后的邀请。1951 年 2 月 23 日,为南开教育辛劳毕生的张伯苓与世长辞,享年 75 岁。逝世的第二天,日理万机的周恩来专程到天津吊唁,他送的花圈缎带上写着:“伯苓师千古!学生周恩来敬挽” 。他说:“张校长一生是进步的,爱国的;他办教育是有成绩的,有功于人民的。”(摘编自爱国教育家张伯苓 )5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

20、和概括,恰当的一项是( )A从全文看,张伯苓制定的南开校训“允公允能,日新月异”中“允公”就是培养学生的爱国、敬业、献身精神;“允能”就是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本领;“日新月异”就是要求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不断革新。B南开中学以全面培养与造就适应国家和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为旨,故意加大考试难度,毕业率只有 50%左右。C张伯苓对抗日时局有着清醒认识,他特意赴四川考察教育,于 1936 年 8 月建成南渝中学。当许多学校都因仓促迁川无法正常上课时,惟独南开中学的学生们能正常学习。D四子张锡祜以身殉国后,张伯苓的一番话既表露了对儿子杀敌报国的称许,也隐含了痛失爱子的哀伤,还表达了不能亲上战场报国的终身

21、遗憾。6胡适称张伯苓为“中国现代教育的一位创造者” 。张伯苓的创造性表现在哪里?7 文 章 以 “一 人 一 校 一 国 家 ”为 题 , 请 联 系 全 文 谈 谈 你 对 标 题 中 张 伯 苓 “一 人 ”与 “一 国 家 ”关 系 的 理 解 。8一1CE【 解 析 】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A 项,原因分析不当,蔡元培决定不与康、梁为伍的主要原因是不赞同其具体做法(靠几道上谕) 。B 项, “产生了的思想”在文中没有体现。D 项,根据上下文,蔡元培所指的“民贼”主要是“敛怨于平民”的汉族官员。2蔡元培早有爱国思想和政治意识,做翰林学士时就上书奏请联合英德抵御日本。甲午战

22、败后,洋务派、维新派的相继失败,使蔡元培认识到必须走“人才培养”的道路,于是奔走于教育救国之道。3在维新变法阶段,蔡元培就注重“人才培养”才是改变中国积弊的根本途径。蔡元培出京后,其革命活动几乎均以教育机构为据点,比如在学校开设新课程,组织刺杀也以爱国学社为机关。蔡元培宣传革命思想,还注重通过撰写文章等人文手段,如释“排满” 。蔡元培一生无论是革命活动还是教育活动,其核心都是民主革命。【 解 析 】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题目提到蔡元培的两种经历:教育、革命,题目就可理解为“哪些政治革命经历体现了其教育家的特征” 。据此整理蔡元培革命活动中充满教育家特色的内容即可,如教育理念、教

23、育实践等。4蔡元培认为从事政治活动不能靠钻营投机,而是潜心阅读东西方先进的知识和文化,从中发现晚清政府的“人才缺乏”的根本问题。在火热的革命浪潮中,蔡元培保持清醒头脑,准确指出“排满”的反专制反暴政的本质,以此来唤起民主人士坚决推翻满清政府的革命意志。蔡元培在实践中看到革命行动的必要性,放弃了早期“唯有读书声”的主张,在学生中重视军事训练,积极策划暗杀行动,组织革命团体。我认为蔡元培9“觉得革命止有两途:一是暴动,一是暗杀”的政治观点不恰当。暗杀是企图以较短时间和较小代价实现社会政治变革的手段,但是这种手段将革命对象设定为某个体,会误导民众对革命目标的理解;其次暗杀偶然因素太强大,成功率低,很

24、难切实推进革命进程。 【 解 析 】 本题考查探究能力。注意题目中的“政治思想”与“革命行动” ,后者在文中比较明显,前者则体现在其政治活动的具体实践中,需要从中概括。题目的第二问,要求是观点鲜明,言之成理。二5A6变家馆为新式学堂,推广新式教育;把近代西方体育引进学校;重实践,重能力;形成旧中国私人创办的建制完整的南开系列学校;兴办女中。【 解 析 】 本题考查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的能力。 “中国现代教育的一位创造者”这句话在文中第 5 段,起到总结上文的作用,该题的答题区间在文本的第 35 段中。第 3 段提到张伯苓日本教育举措的影响下展开的一系列教育活动:推广新式教育、开办私立中

25、学堂、新建南开新校舍等,并聘请饱学之士来校任课。第 4 段提到“张伯苓把近代西方体育引进学校” 、 “看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 “培养学生具备手脑并用、知学合一的能力” ,抓住关键句子进行概括。第 5 段主要提到张伯苓创建了建制完整的南开系列学校,并开设南开女中。学生要采取概括段落大意的方式来进行要点的提取,确保要点全面。7“一人”字面上指张伯苓,突显他毕其一生热情投入教育事业,以身报国,矢志不渝的人格。“一国家”指的是张伯苓一生强烈热爱的祖国,从决计以教育救国,为国培养人才,开创教育先河,到进行爱国教育,宣传爱国思想,在生命弥留之际,仍激励南10开学子竭尽所能,建设富强康乐的新中国。“一人” “一国家”高度概括了张伯苓和国家的紧密联系,传神地塑造了张伯苓的爱国形象,准确地评价了他一生的贡献、精练地概括了他的爱国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