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专题 04 古代的经济政策【考点图解】【名师点拨】1.“海禁”“闭关锁国”(1)“海禁”政策不禁止外国人来华贸易,只是要求必须在官方的主持下进行,即所谓“朝贡贸易” 。(2)“闭关锁国”政策既禁止国人出海贸易,也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如清政府特许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4. (2017 年新课标全国卷 26) 表 1土地规模(亩) 户数 户数比例220 以下 24 173%20130 103 741%131300 10 72%300 以上 2 14%小计 139 100%表 1 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A自耕农经济盛行 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C均田制破坏严
2、重 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答案】A【解析】根据表 1 可知拥有 20130 亩土地的自耕农户数比例达到 74.1%,说明当时该地自耕农经济盛行,故 A 项正确;拥有 300 亩以上土地的农户仅有 2 家,而拥有 20130 亩土地的自耕农有 103 家,说明当时该地土地集中现象并不严重,故 B 项错误;唐朝中期实行“两税法”后均田制瓦解,此时为唐朝后期,均田制已经瓦解,并且材料无法判断当地是否实行均田制,故 C 项错误;仅凭拥有不同土地规模的户数及所占比例无法判断农业生产效率是否提高,故 D 项错误。5.(2017 江苏 2) 公元前 113 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和民间私铸钱币,指定专门官吏负
3、责铸造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这一举措(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首次实现了国家统一C加重了百姓赋税负担 D空前强化了君主专制【答案】A6.(2017 年新课标全国卷 25) 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 “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 。这反映了当时( )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 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答案】C3【解析】义利观是指如何看待道义与物质利益之间的关系,材料中反映了西汉时期很多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 ,而没有提到当时人道义理念的变化,也没有说明两者的关
4、系,故 A 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工商业者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致富,而且西汉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朝廷不可能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故 B 项错误;根据“大者倾郡,中 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 ”可知很多人发家致富,说明当时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故 C 项正确;“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反映了当时人民的富有,而这些富人并非都是豪强地主,财富多也不能说明控制了郡县,故 D 项错误。7 (2016新课标全国卷文综25)图 4 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答案】D【
5、解析】此图反映的是集体劳动的场景,而非个体农户分散的生产劳作状态,故 A 项错误;此图没有反映出耕作技术的进步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因此不能说明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故 B 项错误;汉代封建土地私有制已经确立,故 C 项错误;此图反映出汉代豪强地主在庄园内驱使农民集体生产的 情形,故 D 项正确。 13 (2014海南单科4)北朝推行均田制,规定年满 15 岁男子依照制度占有一定数量的耕地,按户缴纳赋税,并要求男子达到 15 岁、女子达到 13 岁,必须嫁娶,不得拖延。均田制的目的是( )A抵制土地兼并 B促进人口增长C增加财税收入 D稳定个体小农 【答案】C【解析】材料显示政府是分散土地经营
6、,不是抵制土地兼并,故 A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对人口增长的相关信息,故 B 项错误;材料中“按户缴纳赋税” “必须嫁娶,不得拖延”说明政府鼓励一家一户小农经济生产 ,以此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故 C 项正确;材料中说明是发展个体小农,不是稳定,故 D 项错误。414 (2014广东文综13)唐代某诏令批评当时存在“恣行吞并,莫惧章程”和“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 ,违法卖买”的现象。这表明当时( )A井田制瓦解 B均田制受到破坏C分封制恢复 D “市”突破空间限制【答案】B15 (2014全国大纲卷12)汉初,官方禁止商人“衣丝乘车” ,但后来一些商人“假二千石(官员级别)舆服导从作倡乐,奢
7、侈日甚” 。这反映出( )A朝廷的抑商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 B休养生息造成消费观念的改变C官员与商人的社会地位渐趋一致 D原有规制受到商业发展的挑战【答案】D【解析】从材料关键词“后来一些商人假二千石舆服 ”可见此后商人社会地位有所上升、但仍受到限制,故 A 项错误;“休养生息造成消费观念的改变”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 B 项错误;从材料关键词“后来一些商人假二千石舆服 ”可见此后商人社会地位有所上升,但并没有与官员地位一致,故 C 项错误;从材料关键词“汉初,官方禁止商人衣丝乘车 ”并结合所学可知:汉初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商人的社会地位相对低下。 “后来一些商人奢侈日甚。 ”可见原先对商业的
8、限制受到挑战,故 D 项正确。16 (2014福建文综14)乾隆以后, “关东每岁有商船二三千只至于上海” , “载豆、麦、杂粟,一岁三运以为常” 。据此,判断有误的是( )A商品经济繁荣 B长途贩运发达C区域经济发展 D抑商政策改变【答案】D517 (2013广东文综13)东汉初年桓谭上书说:“(重本抑末)此所以抑并兼、长廉耻也。今富商大贾,多放钱货收税与封君比入。 ”据此推论合理的是( )A东汉初年金融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B东汉初年商人与封君勾结,中央集权削弱C东汉初年商人经济实力强,桓谭建议厉行重农抑商D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基本政策,桓谭描述的现象不存在【答案】C【解析】“今富商大贾,
9、多放钱货收税与封君比入”说的是富商大贾实力与封君一样。 “比”是差不多的意思。因而选 C 项。A 项“资本主义萌芽”是在明中叶。材料没有说与封君勾结。D 项过于绝对。18 (2013山东文综10) 汉书食货志记载:“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敢犯令,没人田货。 ”该禁令的主要目的是( )A限制商人经营范围 B增加赋税收入C加强商人户籍管理 D保护小农经济【答案】D【解析】阅读材料分析,商人有市籍,商人及家属不得占有田地,目的是“以便农”所以答案为。不准商人占有田地,不属于商业经营范围的内容,排除 A。材料没有涉及到赋税问题,排除 B。材料强调商人不能做什么,不是户籍问题,排除 C
10、。19 (2013浙江文综16)唐文宗太和六年(832 年) ,宰相王涯上奏:“商人乘马,前代所禁。近日得以恣其乘骑,雕鞍银镫,装饰焕烂,从以童骑,骋以康庄,此最为僭越。伏请切令禁断。 ”以下对当时商人地位的判断,错误的是( ) A经济地位优越 B政治地位低下C遭受全社会的鄙视 D实际上没有自由民的平等地位【答案】C20 (2012福建文综卷15) 司马光奏议载, “夫农、工、商贾者,财之所自来也。公家之利,舍其细而取其大,散诸近而取诸远则商贾流通矣,农、工商贾皆乐 其业而安其富,则公家何求而不获乎?6”在这里,司马光( )A坚持“重农抑商”政策 B指出促进商业流通的重要性 C提出“农本商末”
11、观点 D说明保持社会稳定的必要性【答案】B【解析】本题与其说考历史,不如说考语文文言的阅读理解, “舍其细而取其大,散诸近而取诸远则商贾流通矣,农、工商贾皆乐其业而安其富”司马光重视商业流通的作用。材料没有体现谁重谁轻的问题。21 (2012北京文综12)秦汉至明代,商人长期处于社会底层,一个重要原因是统治阶层认为商人( )A不事生产 B不尊儒术 C不敬宗族 D不纳租税【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历史概念的理解与迁移能力。结合重农抑商政策的概念可知中国古代的统治者大都认为商人不从事工农业生产,不创造产品,对社会的发展没有贡献,所以贬低商人地位,商人长期处于社会底层。 22 (2012全国课标卷2
12、4)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 300 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表明当时( )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 B政治权 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 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答案】C【解析】关键信息: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 “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的原因是“各地财产达 300 万钱” 、 “田宅逾制” ,说明汉武帝的做法是要抑制豪强,其目的是缓解土地兼并,C 项正确;“经济支柱”说法错误,A 项排除;B 项无从反映;题干的是政治手段,D 项排除。23 (20
13、12全国大纲卷13)唐太宗说:“工商杂色之流止可厚给财物,必不可超授官秩,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 ”在此唐太宗强调的是( )A防止官商勾结 B维持社会等级 C重义轻利 D重农抑商【答案】B【解析】考查中国古代统治者对工商业的政策。材料中唐太宗此话不但把工商业者归入“杂色之流” ,而且杜绝了他们入仕为官的途径,体现了统治者对工商业者的歧视,目的是维持社会等级,但没有反映对农业的重视,因此 D 项不正确,选 B 项。724 (2012全国大纲卷14)清帝雍正朱批谕旨说:“山右(今山西)大约商贾居首,其次者犹肯力农,再次者谋入营伍,最下者方令读书。联所悉知,习俗殊可笑。 ”这反映出当地( )
14、A商人的政治地位已经跃居首位 B学而优 则仕的传统已被抛弃C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得到实施 D传统观念因追求财富而改变【答案】D25 (2011重庆文综12)子曰:“管仲相恒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孔子称赞管仲,是因为管仲辅佐齐恒公( )恢复了周礼 尊崇周王,会盟诸侯实行了“初税亩” 北御夷狄,南制楚蛮A B C D【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齐桓公首霸中原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齐桓公之所以尊王攘夷是为了借助周 天子的名义实现自己称霸的事业,并不是从根本上恢复周朝的势力,而且 “初税亩”是鲁国改革措施故应排除。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 C。26 (2011全国文综大
15、纲卷13)明后期,某地佃户将收获的好米换取银钱自用,劣质米交租,丰收之年也声称歉收,拖欠地租“渐以成风” ,官府勒令田主完粮纳税, “于是称贷(借高利贷)完官而田主病” 。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商业的发展冲击农业 B佃户人身依附关系弱化C佃户与地主矛盾激化 D国家税收政策发生变化【答案】D 【解析】回答本题,需对材料有较好理解和掌握,材料中反映了明后期一些地方,佃户以劣质米交租或借故拖延、拒交,而政府勒令田主(土地的主人)交纳赋税,一些田主被迫 借高利贷。ABC 三项说法在材料中没有反映,材料没 有体现商业对农业冲击;佃户与地主人身依附关系弱化或矛盾激化等。本题选 D 项“国家税收政
16、策发生变化” 。27 (2011福建文综15) 汉书食货志记载:“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8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 ”这表明( )A朝廷重农,百姓抑商 B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皆重农抑商 C百姓皆重商轻农 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倾向 【答案】D 28 (2011江苏单科1)明朝张瀚称:“善为国者,令有无相济,农末适均,则百工之事,皆足为农资,而不为农病。顾低昂轻重之权,在人主操之尔。 ”这段话反映的经济主张是( )A农业仅赖百工 B百工亦为本业 C农工比重适当 D农工任其消长【答案】C 【解析】 “农末适均”即农业与工商业协调均衡发展。 36
17、(2009天津文综2)对右图所示内容认识正确的是( )A政府奖励垦荒耕地数量增加的情况 B地主兼并农民土地的记录C农村土地专业化经营的情况 D国家确定土地所有权和征收赋税的依据【答案】D 【解析】图册是旧时为征派赋役和保护封建土地所有权而编制的土地登记簿册。册中将田地山塘挨次排列、逐段连缀地绘制在一起,标明所有人、四至,因其形似鱼鳞而被称为“鱼鳞图册” 。937 (2009山东文综10)16 世纪晚期,山东某地开始出现“地多烟草、木棉、转卖四方,五谷之利不及其半”的情况,这说明当时该地( )农业经济衰退 农业结构发生变化 商品经济发展 农产品加工业兴起A B C D【答案】B 38 (2008
18、上海历史5)均田制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土地制度,推行该制度的朝代有( )西周 北魏 唐朝 明朝A B C D【答案】B【解析】均田制是在北魏时确立的,唐朝时进一步实施。 39 ( 2007重庆文综14)下列关于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表述正确的是( )A春秋战国时期开始酿酒 B唐朝前期政府开始征收茶税C明代引进原产于美洲的高产农作物 D清政府鼓励扩大手工业生产规模【答案】C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经能够用曲酿酒;唐朝中期政府开始征收茶税;清政府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规模。 (3)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得出抑商和惠商是不同时期的经济政策,抑商政策是封建社会一直奉行的经济政策,惠商是 阶段性的,抑商和惠商在
19、某一阶段同时存在。43 (2016新课标全国卷文综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 分)材料一 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 18 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4 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 “田地贵少,寸土为金” ;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益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摘编自李龙潜明清经济史10(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
20、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 (12 分)【答案】 (1)原因:统一与稳定;耕地面积增加;精耕细作;高产作物的推广;税收制度的变革。影响:人地关系紧张;土地过度开发,环境破坏;贫困化,社会矛盾加剧。44 (2014天津文综12) (19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孟子对于农商一列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孟子以前之政治家,大多亦无重农抑商之主张。有此主张并实行此政策者,始自商鞅。自此视农为“本富” ,商为“末富” ,所谓“崇本抑末”之思想,渐成为中国流行的经济思想。摘编自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材料二 随着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人势力逐渐膨胀,严重影响中央财政收入。公元前 119 年,汉武帝令“初
21、算缗钱” ,向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并处罚隐瞒资产或申报不实者。后又下令“告缗” ,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的商人,结果“商贾中家以上大氏破”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新编中国通史材料三 (宋)太宗淳化二年诏曰:“关市之租,其来旧矣征算之条,当从宽简。宜令诸路转运使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参酌裁减,以利细民” 。又诏“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 。11北宋商税情况简表年代 年商税额 指数995998 年 400 万贯 10010041008 年 450 万贯 1131058 年 700 万贯 17510641068 年 846 万贯 2121077 年 879 万贯 220
22、来源:漆侠 中国经济通史宋代经济卷宋代的“州郡财计,除民租之外,全靠商税” 。马端临文献通考等(1)指出材料一中孟子和商鞅对“农商”的态度。商鞅持此主张是基于什么认识?有何具体背景?(6 分)(2)指出材料二中汉武帝采取的措施及其目的。为实现这一目的,汉武帝还有哪些举措?(6 分)(4)依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政府调整商业政策的认识。 (3 分)【答案】 (1)态度:孟子:农商平等;商鞅:重农抑商。 (2 分)认识:农业是本业,商业是末业。 (2 分)背景:当时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 (2 分)(2)措施:征收资产税(算缗) ,鼓励告发不如实申报资产的商人(告缗) 。 (2
23、 分)目的:抑制商人势力,增加财政收入。 (2 分)举措: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 (2 分)(4)认识: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政府的基本政策,但当政府感到有财政等方面需要时,也会对政策有所调整,放宽对商业的限制,甚至鼓励商业发展。 (3 分)12(2)第一小问材料二中关键信息:汉武帝“向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 “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的商人”概括即得;第二小问结合当时的现实问题“商人势力逐渐膨胀,严重影响中央财政收入”分析其目的;第三小问汉武帝把煮盐、冶铁、铸钱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收归官办,垄断经营,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4)自商鞅首倡重农抑商以后,其一直是古代中国
24、基本经济政策,但各个时期的程度有差异,如北宋出于解决财政危机的需要,商业政策相对宽松,带来商业经济空前繁荣。 45 (2014海南单科26) (13 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抖 清朝前期,政治相对安定,耐旱、耐寒的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口迅速增长。据研究,康熙十八年(1679 午)全国人口已达 16 亿,经过一个世纪,至乾隆末,已突玻 3 亿。 “生齿殷繁,地土所出,仅可赡给,偶遇荒歉,民食维艰” 。雍正元年(1723 年)下令说, “开垦一事,于百姓最有稗益” ,要求“凡有可垦之处,听民相度地宜,自垦自报” 。规定新开水田六年后纳税、旱田十年后纳税,禁止地方官吏阻挠或
25、趁机勒索,对垦种成效显著地区的官吏予以奖励。至乾隆五年(1740 年) 下令告诫:“民间多辟尺寸之地,即多收升斗之储。 ”要求:“凡边省内地零星地土,可以开垦者,嗣后悉听该地民夷(汉族与少数民族)垦种,免其升科(税负) ,并严禁豪强首告争夺。 ”摘编 自 清实录等(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清朝前期垦荒政策的特点。 (4 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朝前期推行垦荒政策的背景及影响。 (9 分)【答案】 (1)特点:鼓励尽可能开垦、利用土地;内地与边远地区同受重视;以维持百姓生计为主要目的。(4 分)(2)背景:人口压力加重;耕地利用接近极限;新的作物改变了土地利用的方式。影响:有助于缓
26、和社会矛盾;加速了人口增长;不利于环境保护。 (9 分)【解析】 (1)依据材料中关键信息进行概括,依据材料中“开垦一事,于百姓最有稗益” “凡有可垦之处,听民相度地宜,自垦自报”以及“凡边省内地零星地土,可以开垦者,嗣后悉听该地民夷垦种”的信息从鼓励开垦、开垦区域以及对民生角度思考作答。46 (2013全国新课标卷 I 文综41) (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13图 9 东汉十四州示意图 图 10 唐开元十五道示意图比较图 9、图 10,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答案】示例一:信息:汉代的州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唐代的道南北分布大体平衡。说明:汉唐间南方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