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六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2-,知识坐标理清历史脉络,-3-,主旨概览把握专题线索 1840年以来,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的先进分子为救亡图存,不断探索独立、富强之路。本专题主要包括以下知识线索: 线索: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1)学造器物。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等先进中国人开始“开眼看世界”,并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并把“师夷长技”的思想付诸实践。 (2)仿行制度。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变法图强、实行君主立宪制,掀起了戊戌变法运动。 (3)思想解放。新文化运动以“民主、科学”为旗帜;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2、第18讲 维新思想、新文化运动和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5-,命题特点,考题扫描,1.从考查趋向看,维新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是高频考点,试题不拘泥于教材表述和结论,突出历史的学科特色,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领。 2.从社会热点看,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题与抵制侵略、启蒙和救亡相连,这些内容与新时期的爱国主义教育息息相关,体现了浓厚的家国情怀。 3.从预测角度看,有关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等内容将会在高考中继续出现,强调马克思主义对中国革命进程的重大推动作用。,-6-,命题特点,考题扫描,考向一 近代前期中国思想的嬗变 1.(2018课标全国,28)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
3、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严复意在( ) A.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 B.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 C.传播“中体西用”思想 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答案,解析,-7-,命题特点,考题扫描,2.(2016课标全国,28)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这反映出“诗界革命”( ) A.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 B.推动了白话文运动 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 D.成为改良思潮的开端
4、,答案,解析,-8-,命题特点,考题扫描,3.(2016课标全国,29)1903年,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禁止使用“团体”“膨胀”“舞台”“影响”“组织”“运动”“报告”“观念”等新名词,其根本目的在于 ( ) A.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 B.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 C.反对向西方学习 D.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答案,解析,-9-,命题特点,考题扫描,4.(2015课标全国,29)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 ( ) A.揭露历史真相 B.引介西方理论 C.倡导变法维新 D.颠覆孔孟学说,答
5、案,解析,-10-,命题特点,考题扫描,名师点评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西学东渐更是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情感。高考历史试题通过综合性、灵活性的取向,以全新的视角认识西学东渐,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11-,命题特点,考题扫描,考向二 近代后期社会改造道路的探索 5.(2018课标全国,29)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俄国式的道路,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发展实业;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这场争论( ) A.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B.使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 C.在思想上为中国
6、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D.消除了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的分歧,答案,解析,-12-,命题特点,考题扫描,6.(2018课标全国,29)1920年,一些人撰文批评工读互助等社会改良活动,认为“零零碎碎的救济”“无补大局”,主张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走进工厂,深入工人群众。这表明当时( ) A.民主与科学观念广泛传播 B.实业救国运动如火如荼 C.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增强 D.批判传统礼教成为共识,答案,解析,-13-,命题特点,考题扫描,名师点评本考向题目“素养鲜明”,通过五四运动后关于社会主义的论争和以工读互助等社会改良活动折射先进知识分子对救国道路的探索,引导考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培养家
7、国情怀等学科核心素养,得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历史结论。,-14-,命题特点,考题扫描,考向三 近代中国思想观念的变迁 7.(2017课标全国,29)1904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1 883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78%,直隶亦有172人,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351人。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 B.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 C.清政府鼓励留学的政策发生变化 D.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答案,解析,-15-,命题特点,考题扫描,8.(2017课标全国,29)1913
8、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这反映出当时( ) 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 B.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 C.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 D.广告成为推进文明的工具,答案,解析,-16-,命题特点,考题扫描,名师点评本考向题目立意注重唯物史观、时空观念等核心素养,通过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和申报的广告,解读近代中国思想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有助于深入理解近代中国思想发展的影响。,-17-,一、“顺乎世界之潮流” 1.“睁眼看世界
9、”“师夷长技”思想 (1)背景 清朝国势渐趋衰落,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读书人大多远离社会现实。 统治者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18-,(2)代表及活动 林则徐 a.地位: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b.活动:收集西方国家的信息;编辑四洲志华事夷言等书籍。 魏源 a.活动:编成海国图志一书。 b.思想:“师夷长技以制夷”。 c.意义: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洋务派 a.口号:“师夷长技以自强”。 b.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实践:指导洋务运动。,-19-,教材补遗“体用之争” “体用之争”最初指的是清政府内部洋务派和顽固派之间的争辩,争论的实质是维护清朝统治秩序
10、的手段之争,二者的根本目的都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秩序。但是,洋务派的主张和实践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客观上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到了清末,扩展到维新派与洋务派的争论,维新派认为“体”应为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体用之争”有了更新的内涵。,-20-,2.维新思想 (1)背景 洋务运动的开展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 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出现。,-21-,(2)发展 时间:19世纪90年代。 内容:抨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君主立宪制,发展工商业,走西方资本主义道路。 代表人物 a.康有为:出版孔子改制考,用孔教名义提出变法要求。 b.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要求“伸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
11、宪制。 c.谭嗣同:大胆批判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和纲常名教。 d.严复:翻译天演论,宣扬“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他提倡的进化论思想,成为维新派变法图强的理论武器。,-22-,(3)意义 爱国性:通过维新变法方式挽救民族危机,充满着爱国主义激情。 进步性:要求建立君主立宪制度,发展资本主义,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 启蒙性: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天赋人权、自由平等观念,具有启蒙意义。,-23-,3.走向共和 (1)提出:1894年,孙中山明确提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 (2)宣传:1903年,章太炎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和邹容的革命军。 (3)确立:1905年同
12、盟会成立,将“建立民国”确立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共同奋斗的目标。 (4)论战 内容:要不要革命、要不要建立民主共和政体。 影响:促进了民主思想的传播,为民主革命的爆发做好了舆论准备。 (5)实现: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正式成立。,-24-,二、新文化运动 1.背景 (1)北洋军阀妄图复辟帝制,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2)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队伍壮大。 (3)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2.概况 (1)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2)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3)思想:民主与科学。 (4)运动中心:北京大学。 3.内容 (1)提
13、倡科学与民主,反对愚昧与专制。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25-,4.影响 (1)性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2)积极性 全面攻击了封建专制思想,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 促进了民众的觉醒,青年学生的民族觉悟和爱国热情空前高涨。 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对中国各方面产生了深刻影响。 (3)局限性:对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存在着完全否定和完全肯定的形式主义的偏向。 概念阐释民主与科学 民主指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包括人权平等、个性解放、独立人格、共和政体等。科学指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包括进化论、唯物论、无神论,反对封建迷信、愚昧盲从和偶像崇拜
14、等。,-26-,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背景 (1)国内:五四运动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 (2)国际: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 2.过程 (1)开始传入 1918年,李大钊先后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 1919年,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27-,(2)广泛传播 “工读互助团”的失败,使很多青年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谋求对社会的根本改造。 19191920年的三次论战,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阵地。 李大钊组织“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陈独秀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趋势:由学术思想向社会改造指导思想转变。 途径:
15、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进一步扩大宣传。,-28-,3.影响 (1)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2)中国革命有了新的理论指南。 教材补遗问题与主义之争 问题与主义之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过程中出现的第一次论战,是社会革命论与社会改良主义的论战,它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内部马克思主义者与改良主义者分裂的开始。在这次斗争以后,马克思主义者继续同资产阶级的小资产阶级思想进行论战,逐步开拓自己前进的道路。,-29-,主题一,主题二,顺乎潮流林则徐、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 材料 当时“师夷长技”说的重心,显然在科技、器物方面,但也不完全排斥在政治方面有限度地吸取西方合理成分的意蕴。尽管魏源等
16、人沿用中国儒家的“仁政”标准来衡量其“合理”与否,因而距离掌握资本主义民主的真髓,还十分遥远(这一任务,又经过半个世纪,才由严复完成),但却暗示了现代化行程的内在逻辑趋向,而这正是我们以往研究中常常忽略的。 摘编自何晓明“开眼看世界”与“师夷长技”平议 【史观新解】 传统教材在介绍“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时,对“技”理解为西方先进技术。材料则指出魏源等人在学习西方时,已经涉及了西方政治制度。,-30-,主题一,主题二,【史论形成】对于西方各国的政治制度,魏源等人以自己的理解,作出描述。 (1)魏源 魏源介绍瑞士,“至于朝纲,不设君主,惟立官长、贵族办理国务,奉罗马天主教”。又介绍英国议会“巴厘满
17、”,“大事则三年始一会议,设有用兵、和战之事,虽由国王裁夺,亦必由巴厘满议允。国王行事有失,将承行之人交巴厘满议罚”,“巴厘满”对来自民间的意见,采取“大众可则可之,大众否则否之”的原则。论及美国则称其“虽不立国王,仅设总领而国政操之,舆论所言必施行,有害必上闻,事简政速,令行禁止,与贤辟所治无异,此又变封建郡县官家之局,而自成世界者”。不仅揭示其与中国政治格局的区别,而且表现出明显的欣羡之意。,-31-,主题一,主题二,1852年,随着100卷本海国图志的补成,魏源“师夷长技”的思想又有了重要的发展。他在新增设的第六十一卷中,从地球图说外国史略以及瀛寰志略等著作里辑录了大量关于美国联邦制的记
18、载,并称其“以部落代君主,其章程可垂奕世而无弊”。对瑞士的介绍,也扩充了篇幅,“推择乡官理事,不立王侯”,乃“西土桃源也”。,-32-,主题一,主题二,(2)徐继畬 具体介绍议会制的构成及运作程序,以瀛寰志略最详尽:“都城有公会所,内分两所:一曰爵房,一曰乡绅房(即上院、下院引者注)。爵房者,由有爵位贵人及耶稣教师处之;乡绅房者,由庶民推择有才识学术者处之。国有大事,王谕相,相告爵房,聚众公议,参以条例,决其可否。复转告乡绅房,必乡绅大众会议,参以条例,决其可否,经乡绅大众允诺而后行,否则寝其事勿论。其民间有利病欲兴除者,先陈说于乡绅房,乡绅酌核,上之爵房,爵房酌议,可行则上之相而闻于王,否则
19、报罢。大约刑赏、征伐、条例诸事,有爵房主议;增减课税,筹办帑饷,则全由乡绅主议。此制欧罗巴诸国皆从同,不独英吉利也。”,-33-,主题一,主题二,对点训练 1.(2018湖南怀化期末,10)1842年魏源编撰了海国图志50卷,“长计”只限于战舰、火器、养兵练兵之法。之后他将其扩充到100卷,增加了西方政教国情等很多内容,如美国制度等。这一变化表明魏源( ) A.主张借用西方文化改造中国 B.意识到中西方制度的差异 C.认识到鸦片战争的真正败因 D.倡导清政府进行制度变革,答案,解析,-34-,主题一,主题二,新芽绽放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思想 材料一 (在1895年的“公车上书”中,康有为认为)
20、“此次和议即成,而诸夷窥伺,皆可扬帆而达津、沽定议迁都,以安宗庙而保疆土,无逾于此。只有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辅以富国政策,才能力挽狂澜。” 摘编自柳青晚清维新派迁都思想之探析 材料二 为了在王权承认的“合法性”范围内偷运西学之果,康有为在变法的整个过程中不得不始终小心翼翼地从“奉天承运”“圣人之作”的传统象征系统内拾取古已有之的变化之道。尽管康有为之变法理论似乎处处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不敢逾越古典圣贤所订准绳,但言行举止中却不时透露出叛逆色彩。 摘编自许纪霖、陈达凯主编 中国现代化史第一卷:18001949,-35-,主题一,主题二,【读史攻略】,-
21、36-,主题一,主题二,【史论形成】康有为的维新思想特点及原因 (1)特点 中西融合: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借助儒家思想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 救亡图存:体现中国社会面临崩溃和民族危机深重的现实,蕴涵了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但也反映出其软弱性、妥协性的特点。 由理论到实践:把维新思想转变为维新变法运动,最终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的出现。,-37-,主题一,主题二,(2)原因 客观原因:当时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足,资产阶级力量十分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不能与封建势力彻底决裂。 主观原因:康有为等维新派作为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分子的代表,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
22、有着密切联系,其思想认识具有局限性。,-38-,主题一,主题二,对点训练 2.(2018广东佛山顺德一模,29)在孔子改制考中,康有为认为孔子是一位伟大的革新者,他不但是儒教的先知般的创立者,而且也是建制之“王”。其主要用意在于( ) A.树立孔子的思想权威 B.把孔子塑造为改革先知 C.减少变法遭遇的阻力 D.肯定孔子对建制的贡献,答案,解析,-39-,一、比较洋务思想和维新思想的异同,-40-,对点训练 3.(2018河南豫北豫南名校第二次联考联评,8)梁启超指出世界上的政治制度分为多君为政之世、一君为政之世、民为政之世三个阶段,中国也必定会发展到民为政之世。据此,梁启超强调( ) A.变
23、革政治制度要立足于国情 B.维新思想主张铲除君主制度 C.推翻清朝专制统治势在必行 D.实行民主政治符合历史规律,答案,解析,-41-,二、儒家思想在维新变法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中的不同命运,-42-,对点训练 4.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演说指出不能将康有为主张复辟归结为“违背孔教国国民之心理”,他说:“主张尊孔,势必立君;主张立君,势必复辟。”陈独秀意在( ) A.宣传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必要性 B.阐明用儒家思想治国才能得民心 C.为康有为的复辟寻找理论依据 D.指出儒家文化与共和制度不相融,答案,解析,-43-,【典例剖析】胡适和陈独秀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学者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4、。 材料一,摘编自胡适日记全编,-44-,材料二 若是决计守旧,一切都应该采用中国的老法子,不必白费金钱派什么留学生,办什么学校,来研究西洋学问。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什么国情的鬼话来捣乱。因为新旧两种法子,好象(像)水火冰炭,断然不能相容,要想两样并行,必至弄得非牛非马,一样不成。 摘编自陈独秀今日中国之政治问题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胡适在文学革命中的突出贡献。1995年,三联书店出版了胡适学生罗尔纲晚年写的回忆录胡适琐记,该书关于1930年胡适从上海迁居北平的叙述,与胡适日记有较大出入。从史学研究的角度,你认为谁的记录更可靠?请说明理由。 (
25、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陈独秀的思想观点,并对其思想观点作出简要评价。,-45-,参考答案:(1)贡献:发表文学改良刍议,要求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可靠:胡适。 理由:胡适的日记一般记载的是当天的事情,而且有文字保留下来;而罗尔纲是在事情过了多年后再追忆,难免会记忆出错,因此胡适日记更可靠。 (2)观点:认为新旧思想文化完全不能相容;提倡新文化就要彻底批判和抛弃旧文化。 评价:对封建专制思想进行全面批判,有利于思想解放,为新思想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但是对待传统文化存在形式主义的偏向,产生了许多消极的影响。,-46-,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文学革命何可更缓耶?”得出胡适推动文学革
26、命运动;根据材料一“主张以白话作文作诗作戏曲小说”得出主张使用白话文,废除文言文;根据所学,他还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第二小问,从史学理论角度看,胡适的记录更可靠。第三小问理由,从史学理论角度看,胡适的记述是亲身实践并记录,能较准确反映他当时的思想和行动;而罗尔纲不仅是一个旁观者,而且是事后回忆,较前者带有更大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新旧两种法子,好象(像)水火冰炭,断然不能相容”得出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否定和绝对肯定。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得出有利于解放人们的思想,冲破传统观念束缚,大力革新;根据材料二“不必拿什么国粹,什么国情的鬼话来捣乱”得出对传统文化造成了严重的冲击与破坏,带来了许多负面效应。,-47-,情怀链接新文化运动对当今文化创新的启示 (1)政权巩固和社会进步必须有先进文化的有力支撑。 (2)坚持先进文化方向,必将推动文化进一步创新和向纵深发展。 (3)文化创新必须广泛吸收外来优秀文化,并与传统文化融为一体。 (4)文化创新必须由掌握了先进文化的知识分子为先导。 (5)必须切实发扬民主,完善法制,崇尚科学,提高国民文化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