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十四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和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35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课件20190128286.pptx

上传人:吴艺期 文档编号:951884 上传时间:2019-03-07 格式:PPTX 页数:54 大小:1.5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十四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和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35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课件20190128286.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十四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和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35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课件20190128286.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十四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和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35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课件20190128286.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十四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和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35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课件20190128286.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十四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和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35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课件20190128286.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五部分 世界现代史,专题十四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和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3-,知识坐标理清历史脉络,-4-,主旨概览把握专题线索 20世纪形成了两种社会制度并存的局面,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资本主义经济模式互相影响,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给世界各国探索现代化道路提供了有益借鉴。 线索一:资本主义经济政策及运行机制的变化 (1)19世纪中期以来,资本主义一直推行传统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后,罗斯福新政开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新模式.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到20世纪70年代,各国减少对经济的

2、干预,“混合经济”开始出现;与此同时,资本主义各国普遍实行“福利国家”制度,重视发展第三产业与“新经济”。,-5-,线索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和实践 (1)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国内战争胜利后,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2)20世纪30年代,苏联确立了“斯大林模式”,对苏联和世界历史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斯大林模式”越来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先后进行了改革,但成效都不大,戈尔巴乔夫在经济改革没有取得预期成果的情况下,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苏联解体。,第35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的经验与教

3、训,-7-,命题特点,考题扫描,1.从考查趋向看,课标全国卷近几年的考查主要以选择题为主,以吸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借鉴为重点。除继续关注“斯大林模式”外,苏联与中国工业化道路异同的对比也有很大的命题空间。 2.从社会热点看,从世界经济模式的角度比较苏联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政策和经济模式,考查苏联的农业政策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启示,综合分析中西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和各自的特点,苏联三次改革的对比及结局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启示,苏联解体对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教训。 3.从预测角度看,重点关注苏联经济政策和经济体制的变化历程以及优点和存在的问题,苏联改革关于农

4、业方面的改革措施。,-8-,命题特点,考题扫描,考向一 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成就 1.(2016课标全国,34)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4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 ) 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 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 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 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答案,解析,-9-,命题特点,考题扫描,名师点评自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后,苏俄(联)在20世纪2030年代显现出明显的优越性。相对于资本主义制度的毒瘤经济危机,苏联的公有制经济建设却蒸蒸日上

5、。西方的学者开始研究这种优越性的体现,产生了凯恩斯主义,也就是提出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这一理论最重要的实践就是罗斯福新政。但是在20世纪70年代这种制度的弊端又显现出来,因此市场和政府这两只手如何平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要把握好一个度才能有利于经济的发展。,-10-,命题特点,考题扫描,2.(2014课标全国,34)1928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 ) 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 B.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 C.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 D.采用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答案,解析,-11-,命题特点,考题扫描

6、,考向二 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原因 3.(2015课标全国,34)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这表明苏联( ) 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做出奉献 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 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 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答案,解析,-12-,命题特点,考题扫描,名师点评“斯大林模式”在短期内的高效运作使苏联迅速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取得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但它也存在着生产关系超越生产力的严重缺陷。课标全国卷对“斯大林模式”的意义和缺陷的考查,有助于帮助考生认识到任

7、何一种经济体制的确立,都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树立改革是社会主义不断完善和保持自身活力重要手段的正确观念。,-13-,命题特点,考题扫描,考向三 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 4.(2017课标全国,34)1953年,苏共中央决定,改变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这一措施旨在( ) 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B.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C.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 D.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答案,解析,-14-,命题特点,考题扫描,5.(2017课标全国,35)20世纪70年代至今,赫鲁晓夫回忆录多次出

8、版,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因其内容的复杂性,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由此可知,此回忆录作为一种史料( ) A.能够准确记述作者的事迹 B.比相关研究著作的可信度更高 C.版本越新越接近历史真相 D.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答案,解析,-15-,命题特点,考题扫描,名师点评回忆录是史料的一种。史料是指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并帮助我们认识、解释和重构历史进程的痕迹。史料是研究历史、获取历史结论的直接或者间接依据,任何一个历史结论都必须有史料的支撑,而运用史料论证历史问题的前提是史料必须真实可靠。史料在使用过程中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人们的观念、立场、阶级属性、认知程度等因素都会影响

9、到对史料的选择,同样,由于不同时代主流价值观的不同和人们对历史的认识程度不同,也会影响到对史料的选择。同样一本回忆录,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正是时代影响历史叙述的表现。,-16-,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 国际:帝国主义对俄国进行武装干涉。 国内:被推翻的地主和资产阶级企图恢复旧政权,不断发动叛乱。 (2)内容 农业:实业余粮收集制。 工业:不论企业大小,一律收归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政策。 产品分配: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 (3)性质:苏俄在战争逼迫的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17-,(4)影响 积极:适应

10、了战时需要,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 消极: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弊病和错误,遭到广大农民的反对,导致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18-,图示解史喀琅施塔得海军兵变喀琅施塔得海军基地位于圣彼得堡附近的科特林岛上,在北方战争、克里木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多次成为俄罗斯波罗的海舰队的庇护所。国内战争结束以后,苏维埃政权进一步强化土地国有制和对农民余粮继续实行无偿征集,终于使农民的不满从政治上被激烈地引爆了,在喀琅施塔得发生了兵变。参加兵变的士兵,多数是参军不久的农民。喀琅施塔得兵变说明,经济危机已经转化为极其严重的政治危机。,-19-,2.新经济政策 (1)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战

11、争结束后的新情况,导致经济政治危机。 (2)内容 农业: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工业: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部分国有企业采取租让制和租借制的形式,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商业: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 分配: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3)影响 苏俄经济走出困境,为实现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巩固了工农联盟,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有了初步好转。,-20-,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背景 (1)1924年,斯大林成为苏联的主要领导人。 (2)苏联是只能输出农产品、输入机器装备的落后农业国。 (3)在资本主义包围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苏联必须实

12、现国家工业化。 2.形成基础 (1)工业化之路 方针:1925年12月联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正式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 成果:到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位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弊端:优先发展重工业,形成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的不合理的经济结构。,-21-,(2)农业集体化 方针: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提出了农业逐步集体化的方针。 成果:1932年,苏联宣布“完成全盘集体化”;消灭了富农。 a.积极:为解决工业化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等创造了条件。 b.消极:没有促进农业生产力本身的发展。,-22-,3.标志:1936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4.表现

13、(1)经济上:是一种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模式。 (2)政治上:国家的权力高度集中,民主法制遭到破坏。 (3)思想上:形成高度集中的思想文化体制,以及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5.影响 (1)经济上:一度推动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从长远来看使经济发展失去了动力。 (2)政治上:破坏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但维系了政局稳定。 (3)思想文化上:统一了全国人民的思维,但不利于思想文化的繁荣。,-23-,概念阐释苏联集体农庄 集体农庄,又称农业劳动组合。它是十月革命后,苏俄(联)劳动农民自愿组成的集体经济组织。集体农庄的主要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全体庄员所有。土地国家所有,由农庄永久使用。集体农庄实行

14、按劳分配,并允许庄员经营规定的宅旁园地和家庭副业。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开展全盘集体化运动时,确定农业劳动组合为集体化的基本形式。此后,通常就把农业劳动组合称为集体农庄。,-24-,三、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 (1)斯大林模式越来越显示出其局限性。 (2)1953年斯大林逝世,为苏联体制改革提供了契机。 2.改革内容 (1)农业 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 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 (2)工业: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大地方权力。 (3)政治 1956年,苏共二十大召开,批判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进行大规模的平反冤假错案活动。,-25-,3.评价 (

15、1)积极: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2)局限: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没有进行总体上的规划和科学的试验,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26-,图示解史热烈欢送出发垦荒的苏联青年 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首先从农业开始,为提高粮食产量开始大规模的垦荒工作和推行“种植玉米运动”,大规模毁草、毁林开荒,破坏了生态平衡,由于耕作粗放,开荒地区土壤严重退化。,-27-,四、勃列日涅夫改革 1.改革前期 (1)措施:改革重点放在工业上,推行“新经济体制”。 (2)结果:对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作用,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大为增强,没有改变优先发展重工

16、业的基本政策。 2.改革后期 (1)状况:过分地追求稳定,改革的步伐逐渐缓慢下来。 (2)结果:经济发展呈现停滞和下降趋势。,-28-,五、戈尔巴乔夫改革 1.内容 (1)经济:制定发展苏联社会经济的“加速发展战略”。 (2)政治:提出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推出“民主化”和“公开性”,纵容自由化思想;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 2.影响 (1)背离了社会主义改革道路,造成党内和社会上的思想混乱。 (2)从根本上动摇了共产党在国家政治体系中的领导地位。 3.苏联解体 (1)1991年8月,公布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苏联变成一个松散的邦联。 (2)“八一九”事

17、件后,国家政权发生质变,各共和国纷纷独立。 (3)12月21日,阿拉木图宣言签署,苏联完全解体。,-29-,主题一,主题二,主题三,从“理想”到“现实”新经济政策 材料 列宁说:“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大国崛起解说词,-30-,主题一,主题二,主题三,【读史攻略】,-31-,主题一,主题二,主题三,【史论形成】苏俄新经济政策的特点 (1)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

18、式存在。 (2)实质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3)具有实事求是的精神,是根据苏俄经济落后、生产力低下的国情,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新道路的伟大实践,是对社会主义经济传统观念的一次重大突破,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32-,主题一,主题二,主题三,对点训练 1.(2018河北保定摸底,22)1921年,列宁强调,新经济政策是一个“要在若干年内长期实行的政策”。1922年,列宁指出,新经济政策的实行使社会主义“已经不是一个遥远未来”。“我们把社会主义拖进了日常生活”,“新经济政策的俄国将变成社会主义的俄国”。这表明列宁( ) A.不断丰富新经

19、济政策的内涵 B.否定了经济政策的连续性 C.看到了新经济政策的积极作用 D.对社会主义本质有了清晰的认识,答案,解析,-33-,主题一,主题二,主题三,“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材料一 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据叶书宗关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 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34-,主题一,主题二,主题三,材料二 历史学家评论苏联的工业化说:“斯大林在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早就提出过工业是主导,农业是基础,要发展工业就必须从农业开始的重要论断。他在理论上一再反对把农业作为发展工业的殖民地,

20、但实际上是把农业作为殖民地了。苏联工业化开始时,农民不但要交纳直接税和间接税,还得通过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的价格剪刀差的办法,使资金从农业流向工业。例如,1936年苏联政府从一个地区收购小麦,每千克付给农民13卢布,而政府出售给面粉厂时,则作价93卢布。国家售价比购价高出几倍。结果,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在苏联工业化短短的十几年内,曾发生两次较大的农业危机。苏联全国大约饿死1 000万人。” 摘编自斯大林时期苏联工业化的理论和实践,-35-,主题一,主题二,主题三,【读史攻略】,-36-,主题一,主题二,主题三,【史论形成】“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原因和特点 (1)原因:小生产占优势的社

21、会经济结构,经济文化落后以及缺乏民主传统是其基本原因;过渡时期阶级斗争激烈、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帝国主义包围下险恶的国际环境以及战争的危机感,都是造成权力过于集中的重要客观因素;封建专制、封建思想残余的存在则是个人迷信盛行及个人专断的社会文化基础。 (2)特点:经济上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它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政治上实行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党政不分,忽视民主法制,缺少群众监督,最后形成个人的高度集权。,-37-,主题一,主题二,主题三,对点训练 2.(2018江西五市八校联考,23)根据苏联官方资料,苏联的工业生产在“四五”计划期间超过战

22、前水平的73%,其中重工业生产增加了一倍,轻工业增加了23%,军事工业仍然受到最多的关注,成功爆炸原子弹。这表明( ) A.苏联摆脱了帝国主义国家的包围封锁 B.苏联建设成就奠定反法西斯物质基础 C.苏联利用了西方经济危机的发展契机 D.苏联重建道路依然坚持了“斯大林模式”,答案,解析,-38-,主题一,主题二,主题三,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材料 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的综合国力达到了顶峰,经济实力跃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而军事力量则足以与美国平起平坐;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比历史上其他各个时期都高。另一方面,在这个时期,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特别是它高度集中的政

23、治、经济体制已经成为束缚社会生产力和整个国家进一步发展的沉重桎梏,进行根本性的改革已经刻不容缓;而进行改革的客观条件则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为成熟。可是,以勃列日涅夫为首的苏联领导人错过了这个有利时机,未能坚持进行切实有效的改革。这就使苏联这个曾经取得过辉煌成就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从发展的顶峰跌落了下来,在各方面出现了深刻的危机或临近危机的边缘。 摘编自陈之骅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的主要问题和 历史教训,-39-,主题一,主题二,主题三,【读史攻略】 作者认为苏联从辉煌顶峰上跌落是由于勃列日涅夫错失了机遇,未能坚持进行切实有效的改革。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对旧体制的改革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境地,而且改革的

24、客观条件更为成熟。但勃列日涅夫的经济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产业结构畸形发展,军事工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沉重包袱。,-40-,主题一,主题二,主题三,【史论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改革的缺失和经验教训 (1)缺失: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全盘否定,有利于推动对僵化模式的改革,但也造成人们思想混乱,增添改革的阻力;勃列日涅夫宣布苏联已经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社会的做法,忽视了对经济困难的充分认识,阻碍了改革的进程;戈尔巴乔夫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太快,导致国内局势逐渐失控(直接原因:经济改革缺少宏观决策和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过程中阻力重重)。 (2)教训: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要处理好政策、发展、稳定三

25、者之间的关系;社会主义建设必须走改革开放和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为宗旨。,-41-,主题一,主题二,主题三,对点训练 3.(2018豫西南部分示范性高中联考,24)1956年春,苏共中央决定对农业劳动组合章程的部分条款进行修改和补充,在集体农庄改行按月预付一部分现金报酬,并按不同标准付给超额完成计划附加报酬的制度。上述措施旨在( ) A.扩大集体农庄的自主权 B.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 C.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D.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答案,解析,-42-,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比较 1.相同点 (1)前提: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 (2)目的:

26、巩固政权,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 (3)内容:涉及农业、工业、商业和分配等。,-43-,2.不同点,-44-,对点训练 4.(2018贵州贵阳摸底,20)苏俄国内战争胜利后,暴动频繁出现。有的暴动者提出“要苏维埃,不要布尔什维克”的口号,还有人认为,这些暴动是对正义的胜利丧失了任何希望的劳动居民的暴动。为此,苏维埃政权采取的措施是 ( ) A.实行义务劳动制 B.推行了农业集体化运动 C.取消了自由贸易 D.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答案,解析,-45-,二、“斯大林模式”的影响、教训和启示 1.影响 (1)积极影响: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苏联迅速实现工业化,成为工业强国,为后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

27、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2)消极影响:政治上,高度集权,破坏民主集中制,导致社会缺乏民主,造成个人的高度专权;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盛行。经济上,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阻碍经济的持续发展,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46-,2.教训 (1)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2)由于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3)国家为了积累资金,从农民身上拿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4)长期僵化地执行计划指令,压制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越来越阻碍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3.启示 (1)改革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

28、义市场经济体制。 (2)要注意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的协调发展,重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保持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 (3)注意调动地方和企业的主动性、积极性,改革僵化的模式,注意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47-,对点训练 5.(2018湖南长郡中学月考,22)“斯大林模式”虽然在表面上创建起高纯度的公有制计划经济,但其指令性和国家所有制性质与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由社会占有全部生产资料的设想有着内在的差异。这说明“斯大林模式”( ) A.完全违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B.符合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适应的原则 C.是马克思主义在相对落后的国家不完整的运用 D.有

29、利于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答案,解析,-48-,三、战后苏联对“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改革措施,-49-,对点训练 6.(2018江西阶段性检测二,24)有研究者指出,赫鲁晓夫“肯定没有把扫除他前任所建立的那种政治体制当成自己的任务,相反,为了巩固他自己的权力以及实施某些政治和经济上的改革,他还充分利用了这种体制的独裁主义结构”。该观点意在说明赫鲁晓夫( ) A.建立了新的官僚政治体制 B.加强苏联政治经济的集权 C.不自觉地延续“斯大林模式” D.改革使苏联经济失去活力,答案,解析,-50-,【典例剖析】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一般资本主义国家中,无产阶级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改变

30、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通过剥夺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实现的。在我国,对待大资产阶级(即对待官僚资本)采取这种办法。但是,对待民族资产阶级,则不是采取剥夺的办法,而是采取社会主义改造的办法,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逐步地将私人资本主义企业改变为社会主义企业。 材料二 1920年11月,人民委员会公布租让法令,允许外国资本家在苏俄开办租让企业或同苏维埃一起组织合营股份公司。列宁强调要通过租让制发展苏俄经济、改善工人生活,同时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生产管理方法。1921年7月,政府公布租借条例,决定把一批中小工厂和商店租借给本国的公民、合作社和其他联合组织。租让和租借企业是国家资本主义经济。,-51-

31、,(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和苏俄在对待资本主义经济上的不同举措及其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和苏俄在向社会主义过渡道路上的共同点,并谈谈你的认识。,-52-,参考答案:(1)新中国举措:没收官僚资本;改造民族资本。 原因:官僚资产阶级是中国民主革命的阻力;民族资产阶级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同盟军。 苏俄举措:前期,没收资产阶级生产资料;后期,大力发展租让和租借企业,允许外国资本主义开办企业,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生产管理方法,发展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原因:当时苏俄处于经济、政治危机之中,急需改善工人和农民的生活以巩固统治。 (2)共同:都采用国家资本

32、主义形式;采取分步的方式向社会主义过渡。 认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有许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经验;发展国民经济必须尊重国情;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言之成理即可),-53-,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举措,新中国可据材料一中“对待大资产阶级(即对待官僚资本)采取这种办法。但是,对待民族资产阶级,则不是采取剥夺的办法,而是采取社会主义改造的办法”回答;苏俄前期举措可据所学答出没收资产阶级生产资料,后期可据材料二中“允许外国资本家在苏俄开办租让企业或同苏维埃一起组织合营股份公司”“同时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生产管理方法”回答。第二小问原因,新中国可从发展中国民主革命角度回答,苏俄可联

33、系所学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共同点,根据材料一中“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逐步地将私人资本主义企业改变为社会主义企业”和材料二中“租让和租借企业是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可得出都采用国家资本主义,结合所学可知都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第二小问认识,从国情、借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等方面回答即可。,-54-,情怀链接新经济政策的历史作用 (1)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苏俄1921年春天的危机迅速消失,生产稳步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使苏维埃政权日益巩固。 (2)新经济政策探索了在小农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和方法,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为在苏联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为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条件。它是列宁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伟大创造。 (3)从实践上说明,采用什么方式过渡到社会主义和建立哪种社会主义模式,必须和本国的具体实际相适应,建设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 EN 12822-2014 en Foodstuffs - Determination of vitamin E by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 Measurement of - - and tocopherol《食品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维生素E ?α- β- γ- 和δ-维生素E的测量》.pdf EN 12822-2014 en Foodstuffs - Determination of vitamin E by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 Measurement of - - and tocopherol《食品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维生素E ?α- β- γ- 和δ-维生素E的测量》.pdf
  • EN 12823-1-2014 en Foodstuffs - Determination of vitamin A by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 Part 1 Measurement of all-E-retinol and 13-Z-retinol《食品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维生素A 第1部分 13.pdf EN 12823-1-2014 en Foodstuffs - Determination of vitamin A by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 Part 1 Measurement of all-E-retinol and 13-Z-retinol《食品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维生素A 第1部分 13.pdf
  • EN 12823-2-2000 en Foodstuffs - Determination of Vitamin A by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 Part 2 Measurement of Beta Ray-Carotene《食品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维生素A 第2部分 β胡萝卜素的测量》.pdf EN 12823-2-2000 en Foodstuffs - Determination of Vitamin A by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 Part 2 Measurement of Beta Ray-Carotene《食品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维生素A 第2部分 β胡萝卜素的测量》.pdf
  • EN 12825-2001 en Raised Access Floors《高架通道地板》.pdf EN 12825-2001 en Raised Access Floors《高架通道地板》.pdf
  • EN 12826-2000 en Footwear - Test methods for lining and insocks - Static friction (Incorporating corrigendum July 2002)《鞋靴 鞋衬和鞋内层的试验方法 静摩擦 合并勘误表-2002年7月》.pdf EN 12826-2000 en Footwear - Test methods for lining and insocks - Static friction (Incorporating corrigendum July 2002)《鞋靴 鞋衬和鞋内层的试验方法 静摩擦 合并勘误表-2002年7月》.pdf
  • EN 12827-1999 en Inland Navigation Vessels - Connections for the Transfer of Diesel Oil《内河航运船只 柴油传送装置用连接件》.pdf EN 12827-1999 en Inland Navigation Vessels - Connections for the Transfer of Diesel Oil《内河航运船只 柴油传送装置用连接件》.pdf
  • EN 12828-2014 en Heating systems in buildings - Design for water-based heating systems (Incorporates Amendment A1 2014)《建筑物中的供暖系统 水加热系统的设计》.pdf EN 12828-2014 en Heating systems in buildings - Design for water-based heating systems (Incorporates Amendment A1 2014)《建筑物中的供暖系统 水加热系统的设计》.pdf
  • EN 12829-2011 en Surface active agents - Preparation of water with known calcium and magnesium hardness《表面活性剂 已知钙质和镁硬度水的制备 》.pdf EN 12829-2011 en Surface active agents - Preparation of water with known calcium and magnesium hardness《表面活性剂 已知钙质和镁硬度水的制备 》.pdf
  • EN 1283-1996 en Haemodialysers Haemodiafilters Haemofilters Haemoconcentrators and Their Extracorporeal Circuits《血液透析器 血液过滤器 血液滤净器和血液浓缩器以及它们体外循环装置》.pdf EN 1283-1996 en Haemodialysers Haemodiafilters Haemofilters Haemoconcentrators and Their Extracorporeal Circuits《血液透析器 血液过滤器 血液滤净器和血液浓缩器以及它们体外循环装置》.pdf
  •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课件 > 中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