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春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9桃花源记同步试题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ownview251 文档编号:953115 上传时间:2019-03-08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59.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春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9桃花源记同步试题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9春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9桃花源记同步试题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9春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9桃花源记同步试题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19春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9桃花源记同步试题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19春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9桃花源记同步试题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9 桃花源记追溯背景桃花源记原是桃花源诗的序文,大约写于永初二年(421),当时政治黑暗,战乱频繁,生灵涂炭。此时陶渊明已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真切的感受,但他深知无法改变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创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的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文章主旨本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虚构了一个自由、平等、幸福,没有压迫、剥削的理想社会,反映了作者对黑暗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结构图示重难解读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一个怎样的社会?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你怎样评价作者的社会理想?桃花源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给自足、和平恬静

2、、人人自得其乐的理想社会。它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即追求一种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宁静纯朴的和谐生活;也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意愿。桃花源是一个虚构的、和当时的社会现实相对立的理想社会,它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也反映了广大人民反抗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同时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社会,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只是一种幻想,在当时的社会是不可能实现的。1请把下面的词语工整、正确地书写在田字格中。豁 然 俨 然 阡 陌 垂 髫间 隔 叹 惋 缤 纷 问 津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渔人甚异之_(2)悉如外人_(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_(4)诣太守_2(5)率妻

3、子邑人_(6)欣然规往_3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4理解文意,按要求默写。(1)文中表明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2)文中突出桃花源自然环境的美好的句子是:_,_,_。(3)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的精神状态的句子是:_,_。(4)文中表明桃花源中人热情好客的句子有:_,_;_,_。5下列句子不是省略句的一项是( )A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B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C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6下列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4、 )A课文通过环境描写,为读者展现了桃花源美丽、和平、安宁的景象。B作者描写桃花源中人接待渔人的一些细节,表现了他们的纯朴、热情。C“不足为外人道也”反映了桃花源中人非常谨慎,不希望渔人再来打扰的心理。D“桃花源”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但在当时的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课内精读阅读课文,回答问题。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

5、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37下列每组加点词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便要还家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B缘溪行 便扶向路C欣然规

6、往 豁然开朗D咸来问讯 皆出酒食8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_(2)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_9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问世以来,中华大地出现了“处处自诩桃花源”的现象,请结合本文分析原因。_课外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陶潜之略传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融然 。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 素琴一张,弦徽 不具,每朋

7、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选自晋书陶潜传,有删改)注 融然:和悦的样子。畜:同“蓄”。 徽:系琴弦的绳子。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 分)(1)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_(2)或载酒肴而往_(3)雅咏不辍_(4)但识琴中趣_11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3 分)未 尝 有 喜 愠 之 色 惟 遇 酒 则 饮 时 或 无 酒 亦 雅 咏 不 辍12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3 分)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_13陶渊明无论是在穷困之时,还是在醉酒之后,都能始终保持一种乐观开朗、超然物外的心态。请在文中找出与“晏如也”意思相近的另一个句子。(

8、2 分)_414综合性学习。儒家主张“济世安民”,道家崇尚“自然平和”。陶渊明是“儒”,还是“道”?结合你的阅读积累,参考名家点评,写出你的看法及理由。儒家情怀 “陶是个知识分子,骨子里是心忧国家,要踏破不平救黎民,治天下。”“还有金刚怒目的一面。一时彭泽县里削富济贫、充实国库的政改实验搞得轰轰烈烈。正是:翻身一怒虎啸川,秀才出手乾坤转!”梁衡道家风骨 “(陶)是个非常平和的田园诗人。他的态度是不容易学的,他非常之穷,而心里很平静。”“他穷到衣服也破烂不堪,而还在东篱下采菊,偶然抬起头来,悠然的见了南山,这是何等自然。”鲁迅_5教 师 详 解 详 析1略。2(1)对感到惊异。(2)全,都。(3

9、)邀请。(4)拜访。(5)妻子儿女。(6)打算,计划。3解析 D 正确的朗读节奏划分应为“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4(1)忽逢桃花林 夹岸数百步 中无杂树 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2)土地平旷 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3)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4)便要还家 设酒杀鸡作食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皆出酒食5解析 A B 项,省略了主语“桃花源中人”;C 项,省略了主语“他”;D 项,省略了宾语“桃花源中人”。6C 7解析 C “欣然”是高兴的样子,“豁然”是开阔明亮的样子。8(1)(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2)其余的人各自又邀请(渔人)

10、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9示例:桃花源中有人们理想的最佳风景,它宁静而优美,但又绝不是单纯的风景,是被理想的光环笼罩着的山水;桃花源中的人们过着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生活。(或:桃花源不是单纯的美景,“桃花源”已成为一种精神符号,一种文化标记,寄托着千百年来人们对理想社会、美好生活的追求。)10(1)曾经。(2)有时。(3)停止。(4)只,只要。11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12解析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解答时,弄清特殊句式,抓住关键词语,做到逐一落实。本句中有“萧然”“穿结”“箪”“宴如”四个关键词。答案 简陋的居室空空荡荡,不能遮蔽风雨烈

11、日;粗布短衣上打着补丁,饭篮子和瓢里常常是空的,(但)依然安然自若。13大适融然。(或:未尝有喜愠之色。)参考译文 陶渊明,字元亮,又叫陶潜。年少时便志向高远,学识渊博又善于写作,天资聪明而不拘小节,追求真性率直而自得其乐,被乡里邻居看重。曾写过五柳先生传来说明自己的情况:“简陋的居室空空荡荡,不能遮蔽风雨烈日;粗布短衣上打着补丁,饭篮子和瓢里常常是空的,(但)依然安然自若。”他自己这么说,当时的人也说确实是这样。他的亲朋有时带着酒菜去找他,他也不推辞。每当喝醉的时候,就十分满足地酣睡。从没有高兴或生气的样子,只要遇到酒就喝。有时没酒,也照样不停地吟诵。(他)天生不懂音乐,却收藏有一张素琴,琴

12、弦和琴徽都不齐备,每当参与朋友们喝酒的活动,也抚着琴一起唱和,(还)说:“只要能领会琴中的乐趣,何必在意琴的声音呢!”14示例:陶渊明是一位融合了“儒家情怀”和“道家风骨”的文人。起初,他心怀大济苍生之愿,后因社会现实逐渐走向平和宁静(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率真自然)的田园生活。梁衡提到他想要踏破不平救黎民,治天下。这表现了陶渊明心怀天下,为国为民建功立业的儒家济世情怀。后来,他终因不愿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而坚决辞官,回归田园。从田园生活中体味到快乐,获得心灵的充实和平衡。如鲁迅所说的那样,穷到衣服破烂不堪还在悠然地采菊;也如归园田居(其三)所写,他在南山下耕作,虽然辛苦,仍陶醉于田园生活。总之,他从满怀儒家的济世情怀走向看似洒脱的道家风骨,这也是中国很多文人的人生经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