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遂中实验校衡水中学分校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学段考试试题2019011702131.doc

上传人:吴艺期 文档编号:957706 上传时间:2019-03-0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9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遂中实验校衡水中学分校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学段考试试题201901170213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四川省遂中实验校衡水中学分校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学段考试试题201901170213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四川省遂中实验校衡水中学分校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学段考试试题201901170213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四川省遂中实验校衡水中学分校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学段考试试题201901170213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四川省遂中实验校衡水中学分校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学段考试试题201901170213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四川省衡水中学分校遂中实验校 2018-2019 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学段考试试题考试时间:90 分钟 总分:100 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卷 I(选择题)一、选择题(共 30 小题 ,每小题 2 分 ,共 60 分 )1下表是有关孔子诞辰的记载,据此可以得出较为合理的推论是记载 出处鲁襄公二十一年(前 552 年),十月一日庚子,孔子生春秋公羊传,成书于西汉景帝鲁襄公二十二年(前 551 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字中(仲)尼,姓孔,子氏鲁昭公六年,孔子盖卅矣。(据此推算孔子生年为鲁襄公七年)(

2、前 566 年)史记孔子世家,成书于西汉武帝西汉海昏侯刘贺墓葬文物穿衣镜上的记载,2015 年出土A 公羊传成书最早,故说法最可信B 史记记载最详细,故说法最可信C海昏侯墓葬文物是地下最新发现,故说法最可信D “纸上之材料”应与“地下之新材料”相互印证2.“夫仁政,必自经界(土地的分界)始,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 ”孟子的这段话认为A.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 B.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C.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 D.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3、 荀子君道篇第十二中载:“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治之原也。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追矣;无君子,则法虽具,失先后之施。不能应事之变,

3、足以乱矣。 ”在此,荀子强调的是A.废除严苛的法律,由国君以德治国 B.法律应当由进德高尚的君子制定C.执法者素质是有效实施法治的关键 D.执法时应将君子与小人区别对待4、有人认为,篆书取圆势象征天,上紧下松;隶书取方势象征地,左右扩展;楷书取长方形,八法齐备,以活脱脱人的形象来呈现。其意在说明A. 社会发展推动了古代人文意识的觉醒B. 古代书法具有“天人感应”的精神内涵C. 三种字体演变是古代对科学发展的认识 D. 楷书演绎了古代的理性思维的科学精神5.为了与佛老思想相抗衡,北宋五子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2形成了一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这就是理学,又称新儒学。 ”

4、由此可见,两宋时期的儒家学说在理论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主要是指A.从关注天道自然转向研究人们的行为准则B.创立出与佛道学说截然对立的新儒学理论C.探寻出格物致知和本心体悟两种明理方法D.确立关于礼乐秩序和伦理道德的终极解释6、刘宗周对王守仁学说有一个十分精练的概括:“先生承绝学于词章训诂之后,一反求诸心,而得其所性之觉,曰良知。良知为知,见知不囿于闻见。致良知为行,见行不滞于方隅。即知即行,即心即物,即体即用,即工夫即本体,即下即上,无之不一。 ”这说明王守仁的心学是A、背离理学的基本思想 B、脱离实际的唯心主义C、维护统治的官方哲学 D、知行合一的理论体系7.胡道静称“朱熹是历史上一位有相当成

5、就的自然科学家” ,李约瑟也认为:理学的世界观和自然科学的观点极其一致,朱熹“是中国历史上最高的综合思想家”二者的评价主要基于朱熹A唯心主义的世界观 B格物致知的方法论C明道德之善的情怀 D求科学之真的精神8.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一书中写道:(明清)在这个时期,在某些方面,中国的文化有了重大进展。,官方方面,程朱学派的地位甚至比前朝更为巩固。非官方方面,程朱学派和陆王学派在清朝都发生了重大的反动。这里的“反动”是指A.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丧失 B.对传统儒学地位的彻底否定C.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 D.倡导“自由” “平等”思想9.黄宗羲在自序中说:“学问之道,以各自用得著者为真,凡倚门傍户、依

6、样葫芦者,非流俗之士,则经生之业者。此编所列,有一偏之见,有相反之论,学者于其不同之处,正宜著眼理会,所谓一本万殊也,以水济水岂是学问?”这反映出黄宗羲A.批判君主专制,倡导天下之权 B.倡导经世至用,主张思想一统C.批判八股取士,倡导学以致用 D.批判学术僵化,倡导思想自由10.唐诗及以前的诸文体大多属于精英(贵族)文学,庄重深沉、简洁、精练。宋词及以后的诸文体更倾向于平民文学,寄兴遣情、娓娓道来。出现这种由贵族文学向平民文学变化的历史原因不包括A.商品经济趋向繁荣,促使市民阶层的壮大B.社会生活去掉了伦理纲常化带来的大众情感愉悦C.印刷术等技术创新利于文化发展和彰显平民的审美诉求D.古代文

7、明发展和文明交流等多种因素的综合结果311.如图是甲骨文的“高” ”和“宫”字。 “高”字反映的是一种建造在土台上的房子,其下部是土台中挖有一口地窖。 “宫”字反映的是在一个大屋顶下罩着两个(或两个以上)室内空间。从这两个文字的结构状况可以了解到的信息有A.从商朝开始建筑房屋定居 B.当时社会各阶层比较平等均衡C.当时已实现居者有其屋且宽敞 D.当时社会分化和特权观念明显12.古人写字用黄纸,写错了,就用黄色的矿物颜料“雌黄”涂抹后重写。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篇有“以雌黄改宵为苜 ”的记载。后人把那些不问事实,妄论一番,轻易下结论,称之为“信口雌黄” 、 “口中雌黄” 。这一现象说明A.印刷术

8、的发明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B.古代科学与技术之间开始走向结合C.古人重视科学技术的传承与创新 D.纸的应用带动了相关技术及文化的发展13、炼丹家们距离真正的发明火药其实只有一步之遥,但这最后的门槛他们却不曾迈过去。在他们的著作中甚至谆谆告诫人们,在炼丹中要防止硝、硫、炭合炼时所造成的火灾。据此判断,制约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主要因素是A.统治者对工艺的漠视 B.思想观念和创新意识C.社会发展需求的不足 D.科技发展基础的薄弱14. 如表是史料中所收录的唐代文学家地域分布情况(今地名) 由此可知,唐代文学人才 旧唐书(115 位)河南 22 人,河北 22 人,陕西 13 人,山西 12 人,江苏 1

9、0 人,浙江 6人,湖北 5 人,山东 4 人,四川 2 人,不著籍贯者 19 人新唐书。文艺传(77 位)河南 22 人,河北 17 人,陕西 9 人,山西 8 人,江苏 4 人,浙江 4 人,湖北 3 人,山东 2 人,甘肃 2 人,福建 1 人,江西 1 人,安徽 1 人,籍贯不明者 3 人A. 由南方向北方不断地迁移 B. 以北方社会作为创作题材 C. 呈北重南轻的不平衡局面 D. 受传统文学创作区域影响15下表是明代小说家冯梦龙作品中的部分章节,它可以作为个例来说明 喻世明言第八卷 吴保安弃家赎友喻世明言)第十六卷 范巨卿鸡黍死生交警世通言)第八卷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醒世恒言第二十卷

10、三孝廉让产立高名4西湖二集第六卷 姚伯子至孝受显荣A. 市民文学具有一定教化功能 B. 八股取士抑制文学形式 C. 小说冲击了传统的价值观念 D. 民间文学注重彰显个性16.唐朝吴道子在创作宗教画时总是按照生活的逻辑,自由地对宗教人物作现实的加工。如他在送子天王图中,将武将的脸型与唐代武士俑的面貌画的完全一致;他在千福寺的壁画里,把菩萨画成自己的样子,这表明吴道子的宗教画A重视吸取外来的美术风格 B具有明显的世俗化倾向C注重表现人物的神韵意趣 D代表了唐朝的绘画成就17.、清末举行的一次科举特科考试,论题为“大戴礼 (即汉代戴德所编辑整理的礼记 ) 保,保其身体;傅,傅其德义;师,导之教训与近

11、世各国学校体育、德育、智育同义论” ,要求论证中国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同义。这反映了A.近代教育体制已经确立 B.中体西用治国理念的推行C.朝廷借科举倡导回归国学 D. 西方教育思想成为主流18、洋务派创办的天津机器局“今其制造,略已扩充,制造制铁机、制铜机、火药炮弹、铳炮、钢铁诸器,并铸造银货,其分厂极多 (甲午)战后颇有扩张,其业之兴盛有可望也.”这表明甲午战争以后A、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 B、洋务运动已宣告失败C、实业救国思潮开始兴起 D、洋务企业未完全破产19洋务思潮、维新思潮和共和思潮的兴衰反映了中国近代前期的历史发展主流下列关于中国近代前期历史主流的表述,最为确切的是A.推翻清朝统治

12、,发展资本主义 B.争取民族独立,反对外来侵略C.建立民主共和制度,清除外国势力 D.争取民族独立,实现中国社会近代化20.莫理循出任泰晤士报中国记者期间(18971912 年)曾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迄今为止,所有迹象表明这纯粹是一场内部的、反政府的、反朝廷的运动。这是广泛的反对腐败政治的起义。各种迹象表明这场运动迄今不是针对外国人的。 ”他的观察A.反映出“运动”对西方利益的维护 B.肯定了“运动”对社会转型的意义C.没有准确认识当前“运动”的影响 D.体現出列强对“运动”的支持立场21魏源在海国图志中,采信地圆、地动等天文地理学说,提出圆形的地球之上, “居中之国”并不存在;他还认为“今

13、华夷通市,正朔相通” ,故比较了中国农历与西洋历法的差异, “以便稽览” 。这表明魏源A倡导“师夷长技以自强” B主张与外国进行“商战”C突破了传统的华夷观念 D为制度变革寻求理论依据22、严复不再使用陈旧的“体用” “道器”观念评判中西文化的优劣,而是对中西社会文化作了多方面的比较,特别指出中国人“好古” ,西方人重“日进无疆” 。据此可知,严复的5思想进步A.奠定了革命思想的根基 B.借鉴了西方科技成果C.促进了中西民主的结合 D.推进了洋务运动的发展23.1905 年,陈独秀指出:“现今国势危急,内地风气不开,惟戏曲改良,则可感动全社会,虽聋得见,虽盲可闻,诚改良社会之不二法门也。 ”据

14、此判断,他主张戏曲改良的目的是A.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 B实现社会教化,适应革命思潮C启蒙民众,以求救亡图存 D号召思想革命,指导新文化运动24、1902 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最早使用“中华民族” 。1905 年,他又写了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 ,分析了中国民族的多元性和混合性,并说:“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民族混合而成。 ”据此可知,梁启超的民族观A.与孙中山的民族主义相同 B.表达出对民族共同体的认同C.代表了当时政治发展潮流 D.推动各阶层民族意识的觉醒25. 针对新文化运动时期新学者们“灭国粹而后输人欧化”的论调,吴宓在论新文化运动中指出,正确的做法应是:“西洋真正之文化与中国

15、之国粹实是互相补充、相得益彰。”这说明新文化运动A对中西学犯了绝对主义错误 B对国粹和西学辩证加以吸收C得到广大知识分子一致赞同 D冲击了传统文化的社会基础26.某乡村知识分子 年的一则日记(部分):“大清宣统五年,正月初三。自变乱以来,一切新党竞袭洋夷之皮毛,不但遵行外洋之政治,改阴历为阳历,即服色亦效洋式,而外洋各国之夷蚕食鲸吞,日甚一日来拜年者五十余人,皆系便衣便帽,无一顶戴之人,间有洋帽之人,较上年之情形迥然不同” 。据此推断合理的是,作者A.关注民族危机,主张教育救国 B.质疑华夷观念,推崇西方文明C.顺应时代潮流,主张与时俱进 D.忧虑社会革命,怀念清朝统治27.1912 年 5

16、月,梁启超在中国立国大方针商榷书中说:“今虽新政治之建设,茫乎未有端倪也,而数千年来政治之巢穴,为国家进步之一大障碍物者既已拔去,此后改良政治之余地,较前为宽,其机会较前为多,其用力较前为易若我国民而终不能行共和政治也,则亦终不能行君主立宪政治。 ”这一观点主要表明A.君主立宪成为必然选择 B.民主共和道路根本行不通C.清朝统治成为众矢之的 D.民主共和已成为时代潮流28.1923 年底,孙中山认为:“俄革命六年成功,而我国则十二年尚未成功,何以故?则由于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前此因无可仿效,法国革命八十年成功,美国革命血战八年而始得独立,因均无一定成功之方法,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 ”

17、其意在A.加强革命的领导核心 B.放弃资产阶级代议制6C.走苏俄革命的道路 D.改变反封建的斗争目标29.1923,毛泽东认为商人和绝大多数城市居民更直接地遭受帝国主义者的压迫,他们受压迫最重,所以最能在民族革命中发挥领导作用。而在 1926 年他却写道。 “宗法封建性的土豪劣绅,不法地主阶级是国民革命的真正目标。 ”这一变化表明毛泽东A. 已摆脱了“城市中心论” B. 提出了正确革命道路C. 认为农民是革命领导力量 D. 关注点从城市到农村30.有学者认为,1992 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才是他一生思想和事业的真正的转折点,也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真正转折点。这主要是因为南方谈话A.确立了经济体制改

18、革目标 B.明确了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C.解决了困扰改革进程的路线问题 D.总结了前一阶段改革开放的成就卷 II(材料解析题)二、材料解析题(共 2 小题 ,共 40 分 )31.材料一 董子谓“道之大原出于天” , “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董子又谓“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是故阳长居大夏而以生育长养为事,阴长居大冬而积于空虚不用之处。以此见天之任德不任刑也” 。 “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刑者不可以治世,犹阴之不可任以成岁也” 。董子举贤良对策谓“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臣闻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

19、命之符也” 。摘编白萧公权 中国政治思想史 材料二 周敦颐、张载用太极或太虚的气一元论,结合易传的宇宙论模式,建立起抗衡佛老的本体宇宙论。二程用“天者理也” 、 “性即理也” 、 “格物即穷理”重新解释经典的内涵,从本体论、人性论、知识论三个方面真正建立起了理学。朱熹把这一理学发展为以“理气” 、“心性” 、 “格致”问题为中心的“致广大而尽精微”的全面体系。陆九渊以及明代的王守仁提倡“心即理” 、 “知行合一” 、 “致良知” ,认为人心即是道德主体,心能自身决定道德规范,突出了道德实践中的主体性原则。理学和心学的互动、论争贯穿并促进了理学的发展。宋明理学作为儒学复兴的运动具有崇高的理想,典

20、型地表达在张载的四句话,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摘编自陈来 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 国学流变与传统价值观 (1)根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思想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影响。 (10 分)7(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明理学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发展的原因。 (10 分)32.材料一:所谓“西学中源” ,亦称“中源西流” 。即西方文化源出中国,近代西方文明,中国“古已有之” 。这是中国人早期认知西方文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是“西学东渐”过程的产物。明清之际,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看到了中国传统文明的停滞与落后,希望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乃至制度,但是,传统文明

21、的强大惯性却使他们的心理处在一种矛盾当中加之时人昧于世界,只能将新生事物与自己熟知的知识相比较,从中寻求认识的依据,所以, “西学中源”说的出现也就顺理成章了。摘自中华书局 清史资料 材料二:“中体西用”是在保持文化优越感的前提下保守派和务实派都认可的“自强”方式,是对“西学中源”的继承与超越“中体西用”解决了保守派只看到“百年变局”而把注意力集中到收拾人心、重修政治却轻视外部威胁的问题上。“中体西用”解决了务实派只看到“千年变局”而没有意识到在缺乏对传统文化自信心基础上学习西方也可能引起对传统文化冲击,以及由此引起大一统内部涣散的问题。摘自陆勇 从 “西学中源 ”到 “中体西用 ”传统 “中

22、国 ”观念的调适 (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学中源”和“中体西用”学说产生的不同历史背景,并指出“中体西用”对“西学中源”有何超越。 (12 分)(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学中源”和“中体西用”对中国产生的共同影响,并谈谈你对“中学”和“西学”的认识。(8 分)8高 2020 级历史月考试题参考答案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D C C A D D B C D B D D B C A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B B D D C C B C B A D D A

23、D C31.(1)特点:强调君权神授,神化君主的权威;把阴阳五行学说、法家思想引入儒家思想;主张治国刑德并用,重德远刑(或答“德主刑辅” ) ;宣扬天人感应,限制君主权力。 (6 分,任 3 点)影响:继承、发展了儒家思想,推动其最终成为古代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君权,构建大一统的政治局面;有利于制约皇权。 (4 分,任 2 点)(2)趋势:不断发展完善(或答“体系化” ) ;哲学化(或答“思辨化” ) ;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更加注重责任感、使命感。 (4 分,任 2 点)原因:唐宋时期政局变动,社会动荡;儒学受到来白佛、道的冲击(或答“三教合一” ) ;理学家个人的主观努力;理学与

24、心学各派别之间的论争。 (6 分,任 3 点)32.(1)背景:西学中源明清之际出现“西学东渐”现象;海禁及闭关锁国导致国人保守愚昧,助长国人妄自尊大的心理;中国传统文明的深远影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商品经济高度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经世致用学说的兴起。 (任 3 点,6 分)中体西用-西方列强侵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西方先进的军事、生产技术被认可;传统文化的优越感得到传承。 (任 2 点,4 分)超越表现:学习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经济管理经验;借鉴西方近代教育制度;创立近代海军(任答 2 点,2 分)(2)影响:承认西学的“合法”地位,打破了“华夷秩序” ,有利于西学在中国的传播;有利于打破中西文化对立,融会中西,反思传统文化;有利于推动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近代化进程。但这些学说,没有冲破“中体”的束缚,带有浓厚的封建纲常色彩。 (6分)认识:中学与西学体现不同性质的文明;中学与西学可以相互吸收借鉴;中学与西学都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言之成理,符合题意即可。任 1 点,2 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