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说明文阅读专题鄂州台风的功与过台风是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急速旋转的热带气旋,它像在流动江河中前进的涡旋一样,一边绕自己的中心急速旋转,一边随周围大气向前移动。由于台风带来的狂风和暴雨常常会造成人类重大的生命或财产损失,因此,人们提起台风总是望而生畏。然而多数人并不了解,如果没有台风,人类可能会遇到巨大的生存危机。客观地说,台风有过亦有功,而且台风的功甚至大于过。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民间流传的“台风来了怕台风,台风不来想台风” ,正是对台风的客观评价。盛夏时节,我国由于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常严重干旱,造成大片农作物干枯,这时人们会盼望台风带来降水。台风降水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夏季降水的主要来源,根
2、据统计,这些地方每年 7 月9 月有 59%76%的降水是台风带来的;而包括我国在内的东南亚各国和美国,台风降雨量占这些地区总降雨量的以上,对改善上述地区的淡水供应和生态环境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未来,由于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自然降水将越来越少,而台风带来的暴雨性降水和丰富的风能资源量所占比重将增大。台风可调节地球温度,维持全球热量平衡。台风最高时速可达 200 千米以上,巨大能量的流动在直接给人类造成灾难的同时,也使地球保持着热量平衡。众所周知,靠近赤道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受日照时间最长,气候也最为炎热。台风发展和维持的主要能量来源是水汽凝结释放出的潜热能,其水汽主要来自低纬度的热带洋面;随着台风
3、从热带向中高纬度地区的移行,由其携带的大量热量和水汽即从热带输送至中高纬度地区,它给酷暑难熬的人们带来了清凉。如果没有台风,就会造成热带地区的气候更加炎热,寒带地区则正好相反。台风一方面通过缓解高温酷暑,节约了因防暑降温支出的生活用水和用电量,缓解了电力的紧张程度;另一方面也使大、中、小型水库蓄满水,使水力发电机组正常运转,从而节约了大量原煤;而且台风登陆时陆地下垫面会迅速削弱其风速,因此风害也被大大减轻,甚至不再成害而可以被人们用于风力发电。台风过后海洋表面温度明显下降,其原因是台风中心的低气压、近海面的巨大风力和强烈的气流旋转迫使海浪剧烈运动、海水上翻。由于海水上翻,海洋底部的浮游生物和营
4、养物质会被卷上来,鱼饵增多,自然有利于鱼群生长。除了上面提到的这些益处外,台风的气压会引发地面上无法察觉的“慢地震” ,使地壳中的能量逐渐释放,避免产生大型地震。慢地震是以数小时到一两天的时间,用温和的断层滑动方式,释放地底能量,与一般地震在数秒、数分钟间产生剧烈的震动方式完全不同。2009 年 6 月,英国自然杂志上刊发了我国台湾地区一个研究团队的论文,该文首次将地震与台风这两种不同的自然灾害联系起来,表明台风与慢地震具有相关性,且台风2发生其实有助于减轻地震带来的损害。文中数据表明,每年侵袭台湾的台风在地震活动上扮演了压力阀的角色,会引发长时间而缓慢释放能量的慢地震,这或许反而让台湾免于受
5、到可能造成摧毁性灾难的大地震的侵袭。(选自百科知识 ,有删改)16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2 分)A海浪的剧烈运动、海水的上翻都是由台风中心的低气压、近海面的巨大风力和强烈的气流旋转所造成的。B慢地震是一种用温和的断层滑动方式来逐渐释放地底能量的地震,有助于减少台风给人类带来的生命财产损失。C我国台湾地区免受可能造成摧毁性灾难的大地震的侵袭,是因为每年侵袭台湾的台风在地震活动上扮演了压力阀的角色。D台风的出现有助于人类节约大量的煤炭资源,又能对人类的农业、渔业等方面产生有益的影响。如果没有台风,人类可能会遇到巨大的生存危机。17根据文章内容,说说台风有哪些“功” 。 (3 分)18下面句
6、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2 分)台风发展和维持的主要能量来源是水汽凝结释放出的潜热能,其水汽主要来自低纬度的热带洋面。19下面的句子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运用这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 分)台风是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急速旋转的热带气旋,它像在流动江河中前进的涡旋一样,一边绕自己的中心急速旋转,一边随周围大气向前移动。20请从文中找出一句能概括本文主旨的话,并简述由此引发的思考。 (3 分)【答案】16D(2 分)17带来降水。调节地球温度,维持全球热量平衡。节约生活用水用电,缓解电力紧张程度。节约原煤,用风力发电。有利于鱼群生长。避免产生大型地震。 (3分。每一条 05 分)18
7、不能去掉。文中的“主要”是“绝大部分”的意思,表明“水汽绝大部分来自低纬度的热带洋面” ,如果去掉,则表明“水汽全部来自低纬度的热带洋面” ,与事实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2 分。回答“不能去掉”05 分,回答“为什么”内容 15 分)19打比方。用“江河中的涡漩”来比喻“台风” ,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台风的形状。 (3 分。“说明方法”1 分, “作用”2 分)20主旨:客观地说,台风有过亦有功,而且台风的功甚至大于过。思考:台风有过更有功,提醒我们事物常常有两面性,只有了解相关科学知识,才能全面、科学地认识事3物,用辩证、理性的眼光看待自然事物。 (3 分。 “主旨”1 分
8、, “思考”围绕“事物有两面性”来回答,有自己的见解,表述清楚即可,2 分)黄冈(一)阅读下则说明文,完成下列各题。中国助力“人造太阳”早日发光通过模仿太阳的热核聚变反应,中外科学家们正在建造人类首颗“人造太阳” 。 “人造太阳”计划,由欧盟、中国、美国等 7 大经济体联合打造,已历经 30 余年,预计 2019 年建成,2050 年商用。上月底,中国承担生产和设计的首个超大部件脉冲高压变电站(PPEN)首台主变压器,已运往“人造太阳”设施的建造地法国。随着各类设施逐渐完工,人类离建成首个“人造太阳”的目标越来越近。为什么要制造“人造太阳”?这和人类长久以来的能源危机有关。现代以来,随着人口增
9、加、工业发展,人类对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消耗速度越来越快。据测算,人类最多还能用两三百年的自然能源,即使核能也只能用数百年。此外,像煤、石油这些能源的燃烧还会引发温室效应、酸雨等,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核电站或核能发电厂的能量来源是核裂变(能量产生过程与核聚变相反) ,所需原料稀有,产生的废料也没法安全处理,还可能产生核泄漏。不光我们这一代,我们的子孙将从哪里弄这么多能源呢?科学家们带着这个惊恐的问题,把目光投向了核聚变。天空中的太阳就是一个巨大的聚变体,几十亿年为人类提供了光、热。那太阳是怎么做的呢?简单来说,当两个质量较轻的原子核聚合为一个较重的新原子核时,大量电子和中子能够逃离原子
10、核的束缚,带来巨大能量。在自然界中,最容易实现的聚变反应是氢的同位素氘和氚的聚变。据测算,1 千克氢燃料经过聚变反应所产生的能量,至少可以抵得上4 千克铀燃料或 1000 万千克优质煤燃料释放的能量。要提取它们,方法也十分简便,成本也很低。我们从海水里舀一升水,其中就含有 0.03克氘,它就可以产出约 300 公升汽油这么大的能量。地球上的海水能提取 45 万亿吨氘,它们都聚变的话,能保证人类上百亿年的能源消耗。而且核聚变非常干净,因为聚变就是把两个氢核放在一起,当温度到了上亿度以后,它们就会聚合在一起,除了产出能量,其余产出的氦是一种清洁无害的元素。前苏联科学家们设计了一种名为托卡马克的环形
11、容器。通过让混合了氘、氚的气体悬浮在一个像面包圈一样的环中,然后不断加热,等达到了上亿摄氏度以后它就产生核聚变,并输出大部分能量。按照设计, “人造太阳”计划的反应堆设施总重量是埃菲尔铁塔的 3 倍,占地面积有60 个足球场加起来那么大。这个反应堆建成后,能够把上亿摄氏度、由氘氚组成的“火球”约束在体积达 837 立方米的“面包圈”中,产生 50 万千瓦的聚变功率,持续时间达 500 秒。50 万千瓦热功率已经相当于一个小型热电站的水平。截至目前,中国科学家已经攻克了采购包任务中遇到的所有技术难关。该计划两任4总干事对中方的评价是“中国在采购包的研发、生产方面领先于各方” 。(选自 2016
12、年 5 月 7 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删节)(1)通读全文,概括“人造太阳”的优点。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B A选文第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准确地说明了氢燃料经过核聚变反应后能释放巨大的能量。B选文第段画线句子中黑体字“约”可以删去,因为这样就将约数变成了确数,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C选文第段画线句子中, “火球”和“面包圈”形象地说明“人造太阳”的结构和外形特点,这样化抽象为具体,有助于读者的理解。D选文结尾引用“人造太阳”计划两任总干事的权威评价,回扣了文章的标题,强调了中国在该计划中的突出贡献。【考点】A7:说明文阅读综合【分析】这是一篇说明文说明对象是人造
13、太阳第一段和第二段引出说明对象第三段到第四段介绍制造人造太阳的原因第五段到文末介绍人造太阳的设计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解答】 (1)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根据第八段中的“其余产出的氦是一种清洁无害的元素”可得清洁无害根据“50 万千瓦热功率已经相当于一个小型热电站的水平 ”可知产生的能量巨大根据第七段中的“地球上的海水能提取 45 万亿吨氘,它们都聚变的话,能保证人类上百亿年的能源消耗 ”可得所使用的燃料蕴藏丰富(2)本题考查说明文的语言为了说明的更加准确,说明文中常用一些表示修饰和限制的词语第七段中画线句中的“约”表明这句话中的数字并不是一个准确的数字,而是估计,如果去掉就成了确数,与事实不符
14、合,所以 B 项分析有误,故选 B答案:(1)清洁无害;产生的能量巨大;所使用的燃料蕴藏丰富 (答出两点即给满分,共 2 分) (2)B(2 分)【点评】为了说明的更加准确和严密,说明文中常用一些表示修饰和限制的词语作答此类题目时,先要明确态度,然后表述其表达效果,最后归结到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即可荆门1959 年,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杜威兹教授等人用制造玻璃的方法,将高温金-硅合金熔体喷射到高速旋转的铜轴上,以每秒 100 万摄氏度的冷却速度快速冷却熔体,第一次制造出了不透亮的玻璃。当时的一位物理学家看到这种刚诞生的合金材料时,曾嘲讽的说这是一种“愚蠢的合金” 。这种不透亮、看起来“愚
15、蠢的”的东西,就是在材料科学领域开辟出一条新道路的“玻璃之王”-金属玻璃。 金属玻璃形成的原理是什么呢?通常情况下,金属及合金在从液体凝固成固体时,原子总是从液体的混乱排列转变成整齐的排列,即成为晶体。但是,如果金属或合金的液5体凝固速度非常快,原子来不及排列整齐便被冻结住了,最终的原子排列方式仍类似于液体,是混乱的,这就是非晶态合金。因为非晶态合金原子的混乱排列情况类似于玻璃,所以又被称为金属玻璃。 那么在实际生产中金属玻璃又该如何获得?研究人员发现,单一的金属液体凝固形成非晶态所需的冷却速度要远远高于其它物质液体。 例如,普通的玻璃液体只要慢慢冷却下来,得到的玻璃就是非晶态的;而单一的金属
16、液体则需要每秒高达 1 亿摄氏度以上的冷却速度才能形成非晶态,这个速度是普通玻璃的无数倍。由于目前工艺水平的限制,实际生产中难以达到如此高的冷却速度,也就是说,单一的金属难以在生产上被制成非晶态的金属玻璃。但是,合金弥补了单一金属的缺憾。合金具有这样两个重要性质:第一,它的熔点远低于纯金属,例如,纯铁的熔点为 1538 ,而铁硅硼合金的熔点一般在 1200 以下;第二,液体状态的合金原子更加难以移动,在冷却时更加难以整齐排列,也就是说,更容易被“冻结”成非晶体。这样,人们在实际生产中就将金属与其它物质混合形成合金后再来获得非晶态的金属玻璃。 目前,金属玻璃已经得到了广泛地应用。因为它具有较强的
17、韧性、刚性、优良的磁性、良好的化学稳定性等,人们赞扬它是“敲不碎、砸不烂”的“玻璃之王” 。金属玻璃已被用于制造高档录音机、录像机的高耐磨音频视频磁头。因为具有良好的磁学性质,金属玻璃还被用于制造高压容器、火箭等重要部位的零部件。科学家们还预言,凭借其耐腐蚀、抗撞击、耐冷热的特性及优异的力学性能,金属玻璃在将来可能会成为航天、军事及民用领域的理想候选材料 (1)下列对文本内容、说明顺序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_ A第 1 段写金属玻璃的诞生史 B第 2,3 段写金属玻璃的形成原理与制造关键 C第 4 段金属玻璃与普通玻璃的区别 D本文的说明顺序为逻辑顺序 (2)选文第三段画线语句运用了一些说明方法
18、,下列哪一种没有运用到 _ A举例子 B打比方 C列数字 D作比较 (3)下列关于金属玻璃的形成,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_ A与普通玻璃相比,金属玻璃形成的关键是液态冷却时的速度要求更高。 B金属玻璃的最终原子排列方式,仍然是混乱无序的,与液态时相似。 C单一的金属无法被制作成金属玻璃,只有合金才可以 D液体状态下,合金的原子更难运动,冷却成金属玻璃时更难整齐排列 (4)关于金属玻璃与普通玻璃的比较,下列说法不准确的是 _ A金属玻璃与普通玻璃都是非晶体。 B金属玻璃与普通玻璃的铸造方法相同 C金属玻璃曾经因为不透亮被称为“愚蠢的合金” D金属玻璃的应用范围更广,已经涉及录音材料、高压容器和火箭
19、、航天等领域。6. (1)本题考查文章结构与说明顺序的判断 说明文写作的结构往往很清晰,大多采用总分式或总分总式写作,每段都以中心句的形式提示主要内容本文也是如此,结全我们对文章的阅读,可以看出本文按逻辑顺序对玻璃之王-金属玻璃进行具体的介绍第段写金属玻璃的诞生史;第段写金属玻璃的形成原理与制造关键;第段写金属玻璃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故选 C (2)本题考查句子说明方法的判断 6“例如”可见用的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将“普通的玻璃液体”与“单一的金属液体”比较,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每秒高达一亿摄氏度” ,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可见四个选项中没有用到的是打比方故选 B (3)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
20、分析解答此题将四个选项的内容与文中相应内容进行仔细的比对,会发现不正确的是 C文中表述“单一的金属液体凝固形成非晶态所需的冷却速度要远远高于其它物质液体” , “单一的金属难以在生产上被制成非晶态的金属玻璃” ,并非如选项中所说的“无法制成” 故选 C (4)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从文中找出两种玻璃介绍的语句,进行比较分析,会发现不准确的是 D 文末句“金属玻璃在将来可能会成为航天、军事及民用领域的理想候选材料” ,这只是科学家的预言,现在还没有实现故选 D 答案: (1)C (2)B (3)C (4)D 本文按逻辑顺序对玻璃之王-金属玻璃进行具体的介绍第段写金属玻璃的诞生史;第段写金属玻璃
21、的形成原理与制造关键;第段写金属玻璃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常见说明方法及作用: 、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作比较:把_和_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打比方:将_比作_,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襄阳丝路“糖史” 中国人食用及制作蔗糖的历史十分悠久,其发展历程同陆上丝绸之路及海上丝绸之路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甘蔗原产热带,公元前传播、种植于印度及南洋地区。先秦时期中国南方就已开始
22、种植及食用甘蔗,常见的食用方法为生啖或榨取“柘(zh)浆”直接饮用。后来,人们也尝试对蔗浆粗加工,即以曝晒煎煮去掉蔗浆中的部分水分,制成浓度较高的“蔗饧(tng)”。“蔗饧”乃是一种稠厚的糖浆,若是进一步冷凝,可以固结为赤褐色的糖块,因其形色似石,味甜如蜜,得名“石蜜”。不过,这种粗制糖块水分含量大,极易溶解,不易运输。而在不产甘蔗的北方,人们要想品尝石蜜的滋味,就得依靠沿丝绸之路远道而来的外国使团和西域胡商。他们带来的“西极石蜜”产于西域,因经过高超的脱水处理而呈干燥的饼块状,不但易携带,易储存,而且滋味品质都优于南方粗制的蔗饧。 7公元 661 年, 唐高宗命人从印度请来 10 位制糖专家
23、,利用印度的“竹甑(zng)法”制出了颜色较浅亮的精沙粒糖“煞割令”。自此,天竺制糖法在中华神州落地生根,而印度的制糖技术也在新的环境、新的理念下获得富有想象力的改进与完善,为中国在世界蔗糖文化中发挥重要作用奠定了基础。 北宋时期,四川一带的匠人凭借“窨制法”,造出了一种异常细腻、净白、美味的结晶糖霜。苏轼有诗云“冰盘荐琥珀,何似糖霜美”,黄庭坚也以“我舌犹能及鼻尖”的俏皮诗句,极言糖霜的美味。 到了南宋绍兴年间,随着甘蔗种植面积的扩大和制作技术的推广,糖霜在满足南方本地用糖需求的同时尚有富余。于是,产于南方的糖霜不但乘船北上,而且也漂洋过海,向南销往占城、真腊、三佛齐、单马令等南洋国家,甚至
24、到达波斯、罗马等地。“中国糖”由此开始在世界舞台崭露头角。 元朝崛起后,中外文化交流达到新的高峰。一些阿拉伯制糖人来到中国,将他们较为先进的“树灰炼糖法”传授给了福州糖工,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白糖的质量。马可波罗游记中提到,福州人能大量炼制“非常白的糖”。这种大规模、高效率的白糖生产,对于提升中国糖的国际竞争力、激发进一步技术革新,是很有帮助的。 到了明清时期,中国人在以往制糖技术的基础上精益求精,发明出“黄泥水淋脱色法”,生产出洁白如雪、颗粒晶莹的精制蔗糖,其中最为雪白细腻的被称为“西洋糖”。此时中国人已凭借手工脱色技术,在世界蔗糖生产领域占据了领先地位,在国际市场上的主要角色是输出而非输入。“
25、西洋糖”出口的目的地也较以往更多,航线距离更长,不仅包含占城、暹罗等 “老主顾”,还覆盖了日本、波斯湾及欧洲多个国家。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制造的白糖与脱色技术在明代传入印度孟加拉,此后在印地语、孟加拉语等几种印度语言中,白糖均被称为“继尼(cn)”,意为“中国的”。“继尼”与唐代的“西极石蜜”“煞割令”遥相呼应,分别在陆上、海上丝绸之路上,见证了千百年来中外各国因蔗糖结下的缘分,以及彼此间互通有无、愿结友好的恒久心意;也见证了中国在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方面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中国古人于蔗糖制造历程中展现出的开阔胸怀与精进精神,在古老丝路重焕新生的今天,仍可成为烛照文化传承的一盏明灯。 22.选文主
26、体部分以 为序,条理清晰地介绍了 。(2 分)23.下面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蔗饧”与“西极石蜜”相比,在干燥程度、运输方便性、滋味品质方面都有较大差距。 8B.唐代引进的印度制糖技术在中国获得改进与完善,为中国在世界糖文化中发挥重要作用奠定了基础。C.“竹甑法”“树灰炼糖法”是从国外引进的制糖技术,“窨制法”“黄泥水淋脱色法”是中国人发明的制糖技术。 D.石蜜、糖霜、“煞割令”是中国生产的蔗糖品种,“西极石蜜”“西洋糖”是外国生产的蔗糖品种。 24.第段引用苏轼和黄庭坚的诗句,有何作用?(2 分) 25.第段画线句中加点词语“主要”能不能去掉,为什么?(3
27、 分) 此时中国人已凭借手工脱色技术,在世界蔗糖生产领域占据了领先地位,在国际市场上的主要角色是输出而非输入。26.请简要分析第段画波浪线句子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3 分) 参考答案:22. 时间 中国蔗糖因丝绸之路而不断发展的历史(历程)。23.D 24.生动形象说明了糖霜异常细腻、净白、美味的特点;同时增强了文章的文化韵味。25.不能去掉。因为“主要”表明中国在国际蔗糖市场上以输出为主,输入为辅;去掉后则变成只输出,不输入。这与实际情况不符,表达不准确。26. 结构上,呼应开关,总结全文。内容上,总结出了(中国古人在蔗糖制作历程中所体现出 来的)开阔胸怀与精进精神,并指出其(在古老丝路重
28、焕新生的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宜昌春野的馈赠洪烛中国人食笋的历史久远。 “其蔌维何,维笋及蒲。 ”早在诗经时代,竹笋就已成为人们餐桌上的食品。晋朝戴凯所著的竹谱一书中,曾介绍过 70 多个竹子品种及不同竹笋的风味。宋代德清僧人赞宁在所著的笋谱中,也记有 80 多个竹笋品种。有人说,竹笋不仅是一道美食,更是一种雅食,很符合文人雅士的心情与口味。松、竹、梅被称作岁寒三友,竹子自然成为高雅的象征。历来文人墨客多有歌咏。苏东坡有诗:“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 。 ”诗圣杜甫曾写过“青青竹笋迎船出,白白江鱼入馔来”的诗句,道出他对竹笋风味的喜爱。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曾在江西品尝过“猫头笋
29、” ,念念不忘珍品美味,写下了“色如玉版猫头笋,味抵驼峰牛尾狸”的有名诗句。清代画家郑板桥对家乡的竹笋也是念念不忘:“江南竹笋赶鲋鱼,烂煮春风三月初。 ”有经验的厨师,连煲笋之汤都舍不得倒掉,每做别的菜,就要兑一点进去,相当于味精了:“食者但知他物之鲜,而不知有所以鲜之者在也。 ”笋之调味,快达到魔法的境地9了。连残汤剩汁都能画龙点睛,把一道新菜全“盘活”了。至于这种奇妙的笋汤(又叫笋油)的提炼办法,袁枚在随园食单里详细记载:“笋十斤,蒸一日一夜,穿通其节,铺板上,如做豆腐法,上加一枚压而榨之,使汁水流出,加炒盐一两,便是笋油。其笋晒干,仍可作脯。 ”林洪的山家清供 ,给鲜笋起了个外号,叫“傍
30、林鲜”:“夏初竹笋盛时,扫叶就竹边煨熟,其味甚鲜,名傍林鲜。 ”根据他的讲授,鲜笋最好现摘现吃,一分钟都别耽误,就在竹林边,用芳香的竹叶为燃料,当场煨烤,可见环境或氛围也能激活新笋那天然的鲜美。这绝对是最正宗的“绿色食品”了,不仅就餐环境是一片绿林,烹饪方法也是返璞归真的。不知竹林七贤之类古老的隐士,是否就地取材,使用过这种“叫化鸡”式的吃法?想来只有超凡脱俗的人,譬如隐于山林者,才能体会到竹笋至真的味道。而所谓的“真味” ,就是于平淡中见神奇,有一颗淡泊的心,才能遭遇这种潜伏的神奇。春天的雨一下,就是春笋旺盛的生长期了。 “好竹连山觉笋香” ,春笋尝鲜的好时节就在眼前了。18作为一种美食,你
31、认为竹笋最主要的特点是什么?请用一个字高度概括。 (2 分)19为什么说竹笋又是一种雅食?(2 分)20请根据诗词对偶和押韵的特点,在第自然段的方框内填充一个恰当的字。(2 分)21所谓的“真味” ,就是于平淡中见神奇。正如隐者食笋一样,淡泊者都能在平素的衣食住行中,遭遇这种潜伏的神奇。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再举一例这样的生活现象。 (2 分)22积累链接:请默写出苏轼承天寺夜游时,于庭下所见美景。 (2 分)18 (2 分)鲜。19 (2 分) “很符合文人雅士的心情和口味”或“松、竹、梅被称作岁寒三友,竹子自然成为清高的象征。 ”20 (2 分)俗。21 (2 分)示例:大街小巷中,过去驾车一族,忽然间都骑上了公享单车,这是一种返璞归真的生活方式。22 (2 分)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错一字扣 0.5 分,扣完为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