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二、猜谜导引师:老师有个谜语,请大家猜猜。谜语:水里看是一个洞,岸上看是一张弓。身背千斤不喊重,河西立刻到河东。(打一交通设施)(学生数人发言,都猜到谜底是桥,并说明了猜谜理由。教师由此谈话:是啊,桥是联系河两边的,其实我们刚才的交流就像已在我们之间架起了一座心灵之桥,友谊之桥。 )三、揭题1、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新课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请同学们看老师写课题。(教师板书课题,边写边教“峡”的书写, “山字旁”要写得瘦些。 )2、生读题,教师问学生读了课题后有什么问题?生:生命桥是从哪里到哪里?生:生命桥指的是什么?(教师根据学生的“生命桥指的什么”这个
2、问题引入文本:那么,就让我们到文中去找答案吧!)四、初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2、反馈:(1) (教师出示词语认读。 )我能读准,我能读懂:步履间隔凋零暂停身躯袭击空旷辗转血脉白血病骨髓移植2a、师:在这些词语中,你读懂了哪些词语?(生数人回答,主要着眼于字形、字音和自义。其中“骨髓”这个词读错的人较多,教师作了强调,但在后来的反馈中还是有学生读错,教师自己也老是读错。还对“间隔、暂停”等词正了音。还有学生提了几个容易写错的字,教师课件出示了“袭、暂”的田字格。 )b、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步履” ,教师作了引导。(2) 、 (教师出示句子认读。 )我能读准,我能读通:这个刚满 18 岁的年轻
3、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师:这个句子中包含 5 个生字,谁能读准?(生数人朗读,师生共同评议。好几个学生“白血病”的“血”读错,教师正音,但感觉引导得还不够,其实在三下册她是我的朋友中就出现了血的两个读音,区分应该还是比较明显的。 )五、结合“谈何容易”研读课文1、师:救这个青年容易吗?从课文中找到相关词语。(生数人回答,答案有“谈何容易、终于”等)2、出示句子:然而,要找到适合移植的骨髓,又谈何容易。 (理解读)师:为什么这么不容易找呢?从文中找到有关句子。反馈:生 1:小钱是幸运的,几经辗转,终于在台湾找到了这样的人。(生读
4、时不理想,鼓励后再读有进步,表扬。 )发散:小钱可能会在哪儿找骨髓?(在学生的回答中理解辗转。 )(拓展小资料:我国大陆的骨髓库起步较晚,人们对骨髓的知识欠缺,意识淡薄。目前捐献者库存资料加起来还不到 3 万份。而台湾有目前亚洲最大的骨髓库,库存资料 30 多万份。 )生 3:就在昨天,一场里氏 7。3 级的大地震袭击了台湾地区。此刻,3大地仍在余震中摇晃。(从哪儿体会到不容易。 )六、小结课文,结合“谈何容易” 。课后感想:总的来说,这节课上得还可以,教师自身的素质比较好,富有激情,而这样的课,情的渲染应该是比较重要的。在设计中,教师重视了文本中词语、句子的朗读、感悟,符合中年级的教学要求。
5、在上课过程中,教师比较关注学生的生成信息,引导得也不错。但是,正如张祖庆老师所说的“在当下的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忽视整体的现象,这种整体的缺失,大致表现在以下三个层面。第一,很多老师往往在学生还没有对文本获得整体初步感悟的前提下,就急于进入对课文局部的分析。这样的分析,肢解了文本,使得学生的理解缺乏一种整体感。第二,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某一部分的时候,喜欢孤立地在屏幕上展示某个句子,而不是将之放在整个文本语境中去解读。第三,忽略对最后一个整体的回归。课文一段段分析完了,往往教学的任务也完成了。 ”我想,这是一节第一课时的课,初读部分时的整体感受文本是否有缺失现象?过早地切入文本的深读研究,对于不少中下生来说,是否合适?因为自己以前都是教低年级的,对于中高年级的阅读教学涉及不够,对于四年级,我还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