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19年高考生物考点一遍过考点27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含解析).doc

上传人:amazingpat195 文档编号:1081531 上传时间:2019-04-07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2.2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备战2019年高考生物考点一遍过考点27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备战2019年高考生物考点一遍过考点27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备战2019年高考生物考点一遍过考点27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备战2019年高考生物考点一遍过考点27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备战2019年高考生物考点一遍过考点27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考点 27 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分析(1)肺炎双球菌类型的比较特点类型菌落 荚膜 毒性S 型 光滑 有 有R 型 粗糙 无 无(2)格里菲思的体内转化实验过程及结果结论:加热杀死的 S 型细菌中,含有某种促成 R 型细菌转化为 S 型细菌的“转化因子”。(3)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过程与结果结论:DNA 是“转化因子”,是使 R 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分析(1)实验方法2同位素标记法,用 35S、 32P 分别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和 DNA。(2)实验材料:T 2噬菌体和大肠杆菌噬菌体的结构噬菌体的生活方式:活细胞寄生。(3)实验过程标记噬

2、菌体侵染细菌(4)实验结果分析分 组 结果 结果分析含 32P 噬菌体细菌上清液中几乎无32P, 32P 主要分布在宿主细胞内32PDNA 进入了宿主细胞内对比实验(相互对照)含 35S 噬菌体细菌宿主细胞内无35S,35S 主要分布在上清液中35S蛋白质外壳未进入宿主细胞,留在外面3生物遗传物质的判断(1)RNA 是遗传物质的实验结论:烟草花叶病毒中 RNA 是遗传物质。3(2)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连一连)考向一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分析1格里菲思以小鼠为实验材料做了如下实验,下列关于此实验的分析,错误的是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实验处理注射 R 型活细菌注射 S 型活细菌注射加

3、热后杀死的S 型细菌注射 R 型活细菌与加热杀死的 S 型细菌混合液实验结果小鼠不死亡小鼠死亡,从小鼠体内分离出 S 型活细菌小鼠不死亡小鼠死亡,从小鼠体内分离出 S 型活细菌A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四组实验必须相互对 照B实验说明活的 R 型肺炎双球菌发生了某种类型的转化C该实验结论为“DNA 是使 R 型细菌转化为 S 型细菌的转化因子”D. 获得该实验结论的关键步骤是第四组小鼠死亡并分离出 S 型活细菌【参考答案】C菌,B 正确;该实验不能说明 DNA 是转化因子,C 错误;获得该实验结论的关键步骤是第 4 组小鼠死亡,且能从死亡小鼠中分离出 S 型活细菌,通过与其他三组对照,说明加热杀死的

4、 S 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 R 型细菌转化成 S 型细菌,D 正确。4易错警示肺炎双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不能简单地说成 S 型细菌的 DNA 可使小鼠死亡S 型细菌与 R 型细菌混合培养时,S 型细菌的 DNA 进入 R 型细菌体内。结果在 S 型细菌 DNA 的控制下,利用 R 型细菌体内的化学成分合成了 S 型细菌的 DNA 和蛋白质,从而组装成了具有毒性的 S 型细菌。2下列关于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A需对 S 型细菌中的物质进行提取、分离和鉴定B配制的培养基应适合肺炎双球菌的生长和繁殖C转化的有效性与 R 型细菌的 DNA 纯度有密切关系D实验证明了 DNA 是

5、遗传物质而蛋白质不是【答案】C有效性与 S 型细菌的 DNA 纯度有密切关系,C 错误;艾弗里将 S 型细菌的各种成分分离开,分别与 R 型细菌混合,实验证明了 DNA 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D 正确。考向二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结果分析3在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中,赫尔希和蔡斯做了 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用 32P、 35S 标记同一组 T2噬菌体的 DNA 和蛋白质B该实验的步骤是标记、培养、搅拌、离心、检测C用含有充足有机物的完全培养基培养 T2噬菌体D该实验证明了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参考答案】B5【试题解析】噬菌体侵染细菌的 实验中,应该用 32

6、P、 35S 标记不同组 T2噬菌体的 DNA 和蛋白质,A 错误;该实验的步骤是标记、培养、搅拌、离心、检测,B 正确;用含有充足有机物的完全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用大肠杆菌培养 T2噬菌体,C 错误;该实验证明了 DNA 是遗传物质,不能证明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D 错误。解题技巧“二看法”判断子代噬菌体标记情况4用 32P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经培养、搅拌、离心、检测,上清液的放射性占 10%,沉淀物的放射性占 90%。上清液带有放射性的原因可能A离心时间过长,上清液中析出较重的大肠杆菌B搅拌不充分,吸附在大肠杆菌上的噬菌体未与细菌分离C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大肠杆菌裂解释放出

7、子代噬菌体D 32P 标记了噬菌体蛋白质外壳,离心后存在于上清液中【答案】C错误。考向三 两个经典实验的曲线分析5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将加热杀死的 S 型细菌与 R 型活细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在小鼠体内6S 型活细菌和 R 型活细菌含量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有关格里菲思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若将活的 R 型细菌单独注入到小鼠体内,菌体将不能存活B加热杀死的 S 型细菌在 R 型活细菌的转化下被激活并在小鼠体内繁殖C曲线 bc 段上升,与 S 型细菌在小鼠体内增殖导致小鼠免疫力降低有关D加热杀死的 R 型细菌不能使 S 型细菌转化为 R 型细菌【参考答案】B【试题解析】

8、在小鼠正常免疫系统的作用下,活的 R 型细菌不能存活,A 正确;加热杀死的 S 型细菌将部分 R 型细菌转化为 S 型细菌,而不是加热杀死的 S 型细菌在 R 型活细菌的转化下被激活,B 错误;由于 S 型细菌摧毁了小鼠的免疫系统,导致 bc 段上升,C 正确;加热杀死的 R 型细菌不能使 S 型细菌转化为 R 型细菌,D 正确。61952 年“噬菌体小组”的赫尔希和蔡斯研究了噬菌体的蛋白质和 DNA 在侵染细菌过程中的功能,搅拌离心后的实验数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图中被侵染细菌的存活率基本保持在 100%,本组数据的意义是作为对照组,以证明细菌未裂解B通过用含有放射性同位素 35S

9、 和 32P 的培养基分别培养噬菌体,再用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从而追踪在侵染过程中蛋白质和 DNA 的变化C细胞外的 32P 含量有 30%,原因是有部分标记的噬菌体还没有侵染细菌,或者是侵染时间过长导致部分子代噬菌体从细菌中释放出来D本实验证明噬菌体传递和复制遗传特性的过程中 DNA 起着重要作用【答案】B7考向四 遗传物质的实验分析与探究7A、B 两个不同株系的烟草花叶病毒(TMV)感染烟草,分别产生 a 型病斑和 b 型病斑。以下两个株系TMV 为材料进行如下表所示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实验编号 实验过程 A 型 TMV 的 RNA感染烟草 B 型 TMV 的蛋白质感染烟草 A 型 T

10、MV 的 RNA+RNA 酶感染烟草 组合病毒(B 型 TMV 的 RNA+A 型 TMV 的蛋白质)感染烟草A烟草产生 a 型病斑的组别是B烟草产生 b 型病斑的组别是C组合病毒产生的子代病毒是 B 型 TMVDTMV 是一种逆转录酶病毒【参考答案】C【试题解析】组别中加入的是 A 型 TMV 的 RNA+RNA 酶,在酶的作用 下 RNA 被水解,不能合成 TMV 的蛋白质,因此不能产生病斑,A 错误;组别加入的是 B 型 TMV 的蛋白质,而感染时蛋白质不能进入烟草,因此不能产生病斑,B 错误;组合病毒的遗传物质是 B 型的 RNA,因此产生的子代病毒是 B 型TMV,C 正确;题中没有

11、显示 RNA 可以逆转录形成 DNA,D 错误。技法提炼探究遗传物质的思路和方法8(1)探究思路若探究哪种物质是遗传物质设法将物质分开,单独看作用。若探究未知病毒遗传物质是 DNA 还是 RNA利用酶的专一性,破坏其一,看其二。(2)探究方法分离提纯法:艾 弗里及其同事做的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缺点是物质纯度不能保证 100%。同位素标记法: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方法:分别标记两者的特有元素;将病毒的化学物质分开,单独、直接地观察它们各自的作用。目的:把 DNA 与蛋白质区分开。病毒重组法: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验证实验。方法:将一种病毒的遗传物质与另一种病毒的蛋白质外壳重新组合,得到杂种

12、病毒。酶解法:利用酶的专一性,如加入 DNA 水解酶,将 DNA 水解,观察起控制作用的物质是否还有控制作用,若“是”其遗传物质不是 DNA,若“否”其遗传物质可能是 DNA。8下面是兴趣小组为探究某种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是 DNA 还是 RNA 设计的实验步骤,请将其补充完整。(1)实验目的:略。(2)材 料 用 具 : 显 微 注 射 器 , 该 流 感 病 毒 的 核 酸 提 取 液 , 猪 胚 胎 干 细 胞 , DNA 水 解 酶 和 RNA 水 解 酶 等 。(3)实验步骤:第一步:把该流感病毒核酸提取液分成相同的 A、B、C 三组,_。第二步:取等量的猪胚胎干细胞分成三组,用显微注

13、射技术分别把 A、B、C 三组处理过的核酸提取物注射到三组猪胚胎干细胞中。第三步:将三组猪胚胎干细胞放在相同且适宜的环境中培养一段时间,然后从培养好的猪胚胎干细胞中抽取样品,检测是否有该流感病毒产生。(4)请预测结果及结论:_;_;若 A、B、C 三组均出现该流感病毒,则该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既不是 DNA 也不是 RNA。【答案】(3)分别用等量的相同浓度的 DNA 水解酶、RNA 水解酶处理 A、B 两组核酸提取液,C 组不做处理(4)若 A、C 两组出现该流感病毒,B 组没有出现,则该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是 RNA 若 B、C两组出现该流感病毒,A 组没有出现,则该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是 DN

14、A 9现,则该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是 RNA;若 B、C 两组出现该流感病毒,A 组没有出现,则该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是 DNA;若 A、B、C 三组均出现该流感病毒,则该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既不是 DNA 也不是RNA。1下列关于探索 DNA 是遗传物质的实验,叙述正确的是A小鼠注射 S 型菌的 DNA 后,其体内能检测出 S 型活细菌B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成功的关键与提取物的纯度有关CT 2噬菌是利用大肠杆菌的 DNA 为模板进行复制式增殖D用 32P 标记的 T2噬菌体侵染细菌,子代噬菌体均有放射性2某人在琼脂固体培养基上利用肺炎双球菌做了一系列实验,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该实

15、验是格里菲斯进行的实验B该实验证明了 S 型菌体内的 DNA 是遗传物质C1、2、3 组实验是该实验的对照组,培养基上能长出 R 型菌落的是 1D第 3 组与第 4 组对照说明了 S 型菌体内有某种物质能使 R 型菌转化成 S 型菌3在探究遗传物质本质的过程中,T 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发挥了重要作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T 2噬菌体是一种专门寄生在肺炎双球菌中的病毒B细菌裂解释放出的噬菌体可检测到 32P,但不能检测到 35S10CT 2噬菌体可利用培养基中含 35S 的氨基酸合成子代蛋白质D该实验要将每个噬菌体的蛋白质用 35S 标记、DNA 用 32P 标记4利用两种类型的肺炎双球菌进

16、行相关转化实验。各组肺炎双球菌先进行图示处理,再培养一段时间后注射到不同小鼠体内。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通过 E、F 对照,能说明转化因子是 DNA 而不是蛋白质BF 组可以分离出 S 型和 R 型两种肺炎双球菌CF 组产生的 S 型肺炎双球菌可能是基因重组的结果D能导致小鼠死亡的是 A、B、C、D 四组5某科学家在进行 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时,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某个噬菌体和细菌的有关结构或物质(如下表),产生的 n 个子代噬菌体与亲代噬菌体的形状、大小完全一样。T2噬菌体 细菌DNA 32P 标记 31P 标记蛋白质 32S 35S下列关于此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每个子代噬菌体的 DNA 均

17、含表中 31P 和 32PB每个子代噬菌体蛋白质均含表中 35S 和 32SCHIV 与 T2噬菌体 在细胞中的增殖过程相同D子代噬菌体 DNA 可在细菌中合成相关的 mRNA6赫尔希和蔡斯做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时,分别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噬菌体去侵染未标记的细菌,若噬菌体在细菌体内复制了两代,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标记噬菌体的方法是分别用含 32P 和 35S 的培养基培养噬菌体B若 32P 标记组的上清液有放射性,则可能原因是搅拌不充分C含有 32P 的子代噬菌体和含有 35S 的子代噬菌体分别占子代噬菌体总数的 1/2 和 0D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可以证明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117为证

18、明蛋白质和 DNA究竟哪一种是遗传物质,赫尔希和蔡斯做了“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T 2噬菌体专门寄生在大肠杆菌体内)。图中亲代噬菌体已用 32P 标记,A、C 中的方框代表大肠杆菌。下列关于本实验及病毒、细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图中锥形瓶中的培养液是用来培养大肠杆菌的,其内的营养成分中要加入 32P 标记的无机盐B若要达到实验目的,还要再设计一组用 35S 标记噬菌体的实验,两组相互对照,都是实验组C噬菌体的遗传不遵循基因分离定律,而大肠杆菌的遗传遵循基因分离定律D若本组实验 B(上清液)中出现放射性,则不能证明 DNA 是遗传物质8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培养基内

19、噬菌体与细菌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噬菌体增殖所需的原料、酶、能量均来自细菌B在 t0t1时间内,噬菌体还未侵入到细菌体内C在 t1t2时间内,噬菌体侵入细菌体内导致细菌大量死亡D在 t2t3时间内,噬菌体因失去寄生场所而停止增殖9一种感染螨虫的新型病毒,研究人员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方法,以体外培养的螨虫细胞等为材料,设计可相互印证的甲、乙两组实验,以确定该病毒的核酸类型。下列有关实验设计思路的叙述错误的是A应选用 35S、 32P 分别标记该病毒如蛋白质和核酸B先将甲、乙两组螨虫细胞分别培养在含同位素标记的尿嘧啶或胸腺嘧啶的培养基中C再将病毒分别接种到含有甲、乙两组螨虫

20、细胞的培养液中D一定时间后离心并收集、检测病毒的放射性,以确定病毒的类型10已知烟草花叶病毒侵染烟草会使烟草患花叶病,为了验证该病毒的核酸种类,设计了以下实验。一、实验原理:(略)实验材料:苯酚的水溶液(可以将病毒的蛋白质外壳和核酸分离)、健康生长的生长状况相似的烟草幼苗若干、烟草花叶病毒样本、DNA 水解酶、RNA 水解酶、蒸馏水及其他必需器材。12二、实验步骤:_。用苯酚的水溶液处理烟草花叶病毒,并设法将其蛋白质和核酸分离,以获得其核酸。并将核酸均分为三份。在适当条件下,_。一段时间后,_。再过一段时间后,观察三组烟草幼苗的生长情况。三、实验结果及结论。结果:_;结论:_。11(2018全

21、国卷)下列关于病毒的叙述,错误的是A从烟草花叶病毒中可以提取到 RNABT 2噬菌体可感染肺炎双球菌导致其裂解CHIV 可引起人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D阻断病毒的传播可降低其所致疾病的发病率12(2018浙江卷)下列关于“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的相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 用 32P 标记的噬幽体侵染细菌后的子代噬菌体多数具有放射性B肺炎双球菌活体细菌转化实验中,R 型肺炎双球菌转化为 S 型菌是基因突变的结果C肺炎双球菌离体细菌转化实验中,S 型菌的 DNA 使 R 型菌转化为 S 型菌,说明 DNA 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D烟草花叶病毒感染和重建实验中,用 T

22、MVA 的 RNA 和 TMVB 的蛋白质重建的病毒感染烟草叶片细胞后,可检测到 A 型病毒,说明 RNA 是 TMVA 的遗传物质13(2017新课标卷)在证明 DNA 是遗传物质的过程中,T 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发挥了重要作用。下列与该噬菌体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AT 2噬菌体也可以在肺炎双球菌中复制和增殖BT 2噬菌体病毒颗粒内可以合成 mRNA 和蛋白质13C培养基中的 32P 经宿主摄取后可出现在 T2噬菌体的核酸中D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与 T2噬菌体的核酸类型和增殖过程相同14(2017新课标卷)根据遗传物质的化学组成,可将病毒分为 RNA 病毒和 DNA 病毒两种类型。有些病毒对

23、人类健康会造成很大危害。通常,一种新病毒出现后需要确定该病毒的类型。假设在宿主细胞内不发生碱基之间的相互转换,请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方法,以体外培养的宿主细胞等为材料,设计实验以确定一种新病毒的类型。简要写出(1)实验思路,(2)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即可。(要求:实验包含可相互印证的甲、乙两个组)1【答案】B数具有放射性,D 错误。2【答案】D【解析】该实验是艾弗里进行的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A 错误;该实验证明了 S 型菌体内的 DNA 是使 R 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B 错误;1、2、3 组实验是该实验的对照组,培养基上能长出 R型菌落的是 1 和 4,C 错误;第 3 组没有细

24、菌出现,第 4 组加入了 S 型死细菌和 R 型活细菌,则出现了S 型活细菌和 R 型活细菌,两者对照说明了 S 型菌体 内有某种物质能使 R 型菌转化 成 S 型菌,D 正确。3【答案】B【解析】T 2噬菌体是一种专门寄生在大肠杆菌中的病毒,不能利用培养基中含 35S 的氨基酸合成子代蛋白质,A、C 错误;用 32P 和 35S 分别标记的是噬菌体的 DNA 和蛋白质外壳,T 2噬菌体侵染细菌时,DNA进入到细菌的细胞中,而蛋白质外壳仍留在细菌细胞外,在噬菌体 DNA 的指导下,利用细菌细胞中的物质来合成噬菌体的组成成分,所以细菌裂解释放出的噬菌体可检测到 32P,但不能检测到 35S,B

25、正确;该实验要将一部分噬菌体的蛋白质用 35S 标记,另一部分噬菌体的 DNA 用 32P 标记,D 错误。4【答案】D【解析】从图示实验过程看出,通过 E、F 对照,能说明转化因子是 DNA 而不是蛋白质;F 组加入了 S型菌的 DNA,可以分离出 S 型和 R 型两种肺炎双球菌;F 组出现的 S 型肺炎双球菌可能是基因重组的结14果;A 组经煮沸,D 和 E 组为 R 型菌,均不能导致小鼠死亡,D 项错误。5【答案】D6【答案】C【解析】噬菌体是病毒,只能用活细胞培养,A 错误;若 32P 标记组的上清液有放射性,最可能是因为保温时间过长,噬菌体将细菌裂解,释放的子代噬菌体分布于上清液中,

26、B 错误;根据 DNA 半保留复制的特点,噬菌体在细菌体内复制了两代,含有 32P 的子代噬菌体占 2/22,含有 35S 的子代噬菌体为 0,C正确;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只能证明 DNA 是遗传物质,D 错误。7【答案】B【解析】图中锥形瓶中培养液内的营养成分应无放射性标记;要证明 DNA 是遗传物质,还应设计一组用 35S 标记噬菌体的侵染实验,两组相互对照,都是实验组;大肠杆菌是原核生物,其遗传不遵循基因分离定律;若本组实验 B(上清液)中出 现放射性,可能是实验时间较长,细菌裂解导致的。8【答案】B【解析】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为吸附注入合成组装释放,侵入细菌时噬菌体只有 DNA 进入细

27、菌体内,合成子代噬菌体需要的原料、酶、能量都由细菌提供,A 正确。在 t0t1时间内,噬菌体和细菌的数量基本稳定,此时噬菌体可能还未侵入到细菌体内,也可能已经侵入到细菌体内,只是细菌还未裂解释放子代噬菌体,B 错误。 t1t2时间内,细菌大量死亡是由于噬菌体的侵入,C 正确。在t2t3时间内,细菌裂解死亡,噬菌体因失去寄生场所而停止增殖,D 正确。9【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分析,本实验的目的是确定病毒核酸的类型是 DNA 还是 RNA,因此应该分别标记DNA 和 RNA 特有的碱基,即分别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尿嘧啶和胸腺嘧啶,A 错误;由于病毒是没有细胞结构的,必须寄生于活细胞中,因此应先

28、将甲、乙两组螨虫细胞分别培养在含同位素标记的尿嘧啶或胸腺嘧啶的培养基中,B 正确;再将病毒分别接种到含有甲、乙两组螨虫细胞的培养液中,C 正确;一定时间后离心并收集、检测病毒的放射性,以确定病毒的类型,D 正确。10【答案】将生长状况相似的烟草幼苗均分为三组,编号为 a、b、c用 DNA 水解酶、RNA 水解酶、蒸馏水处理三组核酸分别得到溶液 A、溶液 B、溶液 C分别将溶液 A、溶液 B、溶液 C 喷洒到 a、b、c 三组烟草幼苗上结果:a 组、c 组幼苗患病,b 组幼苗不患病15结论:烟草花叶病毒的核酸是 RNA【解析】(1)实验第一步是要将材料进行分组并编号,即将生长状况相似的烟草幼苗均

29、分为三组,编号为 a、b、c。用苯酚的水溶液处理烟草花叶病毒,并设法将其蛋白质和核酸分离,以获得其核酸。并将核酸均分为三份。应做相应处理,即用 DNA 水解酶、RNA 水解酶、蒸馏水处理三组核酸分别得到溶液 A、溶液 B、溶液 C。因为实验的因变量是看烟草是否感染病毒,所以一段时间后,分别将溶液 A、溶液 B、溶液 C 喷洒到 a、b、c 三组烟草幼苗上。再过一段时间后,观察三组烟草幼 苗的生长情况。(2)根据酶的专一性,且核酸酶能将相应的核酸水解,得到的结果应是 a 组、c 组幼苗患病,b 组幼苗不患病,因为此时只有 b 组不含有 RNA,所以结论是烟草花叶病毒的核酸是 RNA。11【答案】

30、B【解析】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 RNA,因此从烟草花叶病毒中可以提取到 RNA,A 正确;T 2噬菌体是一种寄生在大肠杆菌体内的病毒,可见,T 2噬菌体可感染大肠杆菌导致其裂解,B 错误;艾滋病的全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其发病机理是 HIV 病毒主要侵染 T 细胞,使机体几乎丧失一切免疫功能,C 正确;阻断病毒的传播,是保护易感人群的有效措施之一,可降低其所致疾病的发病率,D 正确。12【答案】D【解析】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用 32P 标记的是噬菌体的 DNA,而 DNA 进行半保留复制,因此子代噬菌体极少数具有放射性,A 错误;肺炎双球菌活体细菌转化实验中,R 型肺炎双球菌转化为

31、 S 型菌是基因重组的结果,B 错误;肺炎双球菌离体细菌转化实验中,S 型菌的 DNA 使 R 型菌转化为 S 型菌,说明 DNA 是遗传物质,C 错误;烟草花叶病毒感染和重建实验中,用 TMVA 的 RNA 和 TMVB 的蛋白质重建的病毒感染烟草叶片细胞后,可检测到 A 型病毒,说明 RNA 是 TMVA 的遗传物质,D 正确。13【答案】C【解析】T 2噬菌体是一种专门寄生在大肠杆菌体内的病毒,只能在大肠杆菌中复制和增殖,A 错误;T2噬菌体病毒要借助宿主细胞合成 mRNA 和蛋白质,B 错误;用含有 32P 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再用含 32P 标记的大肠杆菌培养 T2噬菌体,能将 T2噬菌体的 DNA 标记上 32P,即培养基中的 32P 经宿主摄取后可出现在 T2噬菌体的核酸中,C 正确;人体免疫缺陷病毒为 HIV,它的遗传物质是 RNA,T 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 DNA,D 错误。14【答案】(1)思路甲组:将宿主细胞培养在含有放射性标记尿嘧啶的培养基中,之后接种新病毒。培养一段时间后收集病毒并监测其放射性。16乙组:将宿主细胞培养在含有放射性标记胸腺嘧啶的培养基中,之后接种新病毒。培养一段时间后收集病毒并监测其放射性。(2)结果及结论若甲组收集的 病毒有放射性,乙组无,即为 RNA 病毒;反之为 DNA 病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