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历史新探究大一轮复习第七单元2第20讲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课后达标检测(含2019届新题,含解析)岳麓版.doc

上传人:brainfellow396 文档编号:1097337 上传时间:2019-04-1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2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版高考历史新探究大一轮复习第七单元2第20讲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课后达标检测(含2019届新题,含解析)岳麓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20版高考历史新探究大一轮复习第七单元2第20讲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课后达标检测(含2019届新题,含解析)岳麓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20版高考历史新探究大一轮复习第七单元2第20讲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课后达标检测(含2019届新题,含解析)岳麓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20版高考历史新探究大一轮复习第七单元2第20讲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课后达标检测(含2019届新题,含解析)岳麓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20版高考历史新探究大一轮复习第七单元2第20讲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课后达标检测(含2019届新题,含解析)岳麓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建议用时:45 分钟)一、选择题1(2019吉林省阶段性统考)唐律规定:所有的商品交易都必须在政府划定的“令市”中进行,县城之下不得有“草市” 。这一规定表明当时唐朝( )A没有出现夜市 B严格控制商业发展C市坊界线分明 D城市经济异常繁荣解析:选 B。材料未提及唐代夜市的情况,故 A 项错误;材料中唐代规定市的位置,设市的标准,这是唐代坊市制度的表现,体现了唐代严格控制商业的发展,故 B 项正确;材料不仅体现了对坊市的严格划分,还有“县城之下不得有草市 ”的内容,故 C 项错误;材料中对市场的严格划分,反映的是唐代限制商业发展,不能体现城市经济繁

2、荣,故 D 项错误。2(2019亳州高三期末)两宋时期,江浙地区是全国的粮食倚重之地,而到明清时期江浙不少地区粮食已不能自给,需从湖广一带输入,但“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十分流行。这种变化说明江浙地区( )A经济结构发生转型 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C长途贩运贸易繁荣 D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解析:选 A。明清江浙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发展和经济作物区域化生产说明经济结构发生转型,故 A 项正确;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故 B 项错误;湖广和江浙的分工不能说明长途贩运繁荣,故 C 项错误;雇佣关系的出现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故 D 项错误。3(2019云南师大附中高三月考)下表是北宋商税情况简表。

3、据此可知当时( )年代 年商税额 指数995998 年 400 万贯 10010041008 年 450 万贯 1131058 年 700 万贯 17510641068 年 846 万贯 2121077 年 879 万贯 220A.政府“不抑兼并”B商税是政府主要收入C政府鼓励商业发展D工商业经济不断发展解析:选 D。 “不抑兼并”是北宋的土地政策,材料体现的是北宋时期商税的变化,二2者之间无直接关联,故 A 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北宋政府财政收入的组成状况,故 B 项错误;宋朝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故 C 项错误;材料中北宋商税的迅速增加,反映出北宋工商业经济发达,故 D 项正确。4(201

4、9邯郸摸底考试)下面是公元 9971072 年北宋两税(针对农民征收的税收,分夏秋两季征收)与政府的财政收入统计图(单位:万贯)。对图中数据变化解析符合史实的是( )A北宋时期农业遭到严重破坏B商业税对国家财政的贡献上升C民族战争胜利补充大量岁币D政府“裁员节流”政策初显成效解析:选 B。材料中“两税”收入有波动,而“财政收入”持续增长,说明北宋财政收入除两税之外另有来源,由北宋时期商业发达,可以推知商业税对国家财政的贡献上升,故 B 项正确。5. (2019林州调研)南宋绍兴府城周围十多里范围内,有清道桥市、大云桥东市、龙兴寺前市、西跨湖桥市、虹桥市、三山市、亭山市等十多处环城市镇。环城市镇

5、的发展( )A标志着我国古代的市镇开始出现B体现了市镇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C是城乡经济联系不断加强的产物D体现了南宋市镇广泛兴起和发展解析:选 C。根据材料“绍兴府城周围十多里范围内十多处环城市镇”可知,市镇成为城市与乡村的连接点,故 C 项正确。6(2019潍坊高三期中)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繁荣。南翔镇是著名棉布贸易中心,“地不产米,仰食外郡” 。盛泽镇“四乡农民,重织轻耕” ,盛泽丝绸畅销海内外。这些现象表明该地区( )A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B出现早期工业化特点C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D农民已率先成为市民解析:选 B。材料中这些现象说明江南地区手工业和商业较为发达,出现了专业化生产区域,表明江南地区

6、出现了早期工业化特征,故 B 项正确。7(2019济宁高三期末)史载,自 15 世纪末 16 世纪初以来,以苏州府、松江府、嘉3兴府、湖州府为中心的三角洲地区,原先的农家副业逐渐取代农家正业,出现了棉作压倒稻作,蚕桑压倒稻作的新趋势。这一变化( )A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结果B为该地区工商业市镇的发展提供了推动力C加速了江南自然经济的解体D促使白银逐渐成为该地区普遍流通的货币解析:选 B。材料讲述了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农家副业逐渐取代农家正业的趋势,原先从事稻作农业的农民基本的生活方式是自给自足,当棉作压倒稻作,蚕桑压倒稻作时,农民和市场的联系加强,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从而推动了该地区的工商业市

7、镇的发展,故 B 项正确。8(2019蚌埠模拟)明末小说醒世姻缘传描述了这样一种现象:“也不管该穿不该穿,该住不该住,若有几个村钱(小钱),那庶民百姓穿了厂衣,戴了五六十两的帽套,把尚书侍郎的府第都买了住起”这种现象可以反映当时( )A经济结构急速变动 B传统秩序受到冲击C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D民众娱乐生活丰富解析:选 B。材料现象反映的是传统秩序受到冲击,而不是经济结构急速变动,故 A项错误,B 项正确;阶级矛盾日益激化符合明末的史实,但题干材料未提及,故 C 项错误;材料说的是传统秩序受到冲击,而不是民众娱乐生活丰富,故 D 项错误。9(2019云南师大附中月考)孟子以前的政治家,大多无重农

8、抑商之主张,有此主张并实行此政策者,始自商鞅。重农抑商政策出的主要背景是( )A私营工商业发展 B秦朝统一全国C铁犁牛耕的普及 D井田制的瓦解解析:选 A。古代中国以农立国,古代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始终是重农的,但战国时期随着私营手工业的发展,政府提出抑商政策,故 A 项正确。10明朝,徽州人多地少,且自然条件恶劣,土地贫瘠,故几乎家家经商,但徽州贫瘠的土地价格上涨幅度却居全国之首,形成“田少而值昂”的情形。这一现象对社会发展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徽州富商“以末致富,以本守之”B商品经济开始向徽州农村渗透C不利于新的经济形态产生和发展D推动封建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解析:选 C。 “以末致富,以本

9、守之”这种局面造成地价高昂,商人没有能力进一步扩大生产,对新经济形态的发展是有影响的,故 C 项正确。11(2019包头模拟)下图为 18 世纪中外金银比价(单位:每两黄金合白银数)示意图。4据此可知清朝中叶( )A海外市场货币需求不断扩大B茶叶贸易带动外贸出现顺差C闭关造成金银比价差距缩小D海外贸易发展白银大量流入解析:选 D。海外市场货币需求不断扩大,与材料中“18 世纪国外金银比价”渐趋稳定不符,故 A 项错误;材料中无法体现茶叶贸易,故 B 项错误;闭关会保持金银比价差距,而不会缩小,故 C 项错误;白银大量流入, 会改变金银比价,与材料中“中外金银比价”趋同相符,故 D 项正确。12

10、(2019贵阳摸底)清顺治年间颁布“迁海令” ,不准商船渔舟片帆出海。而到了雍正时期“开闽省洋禁” ,允许浙江“一体贸易” 。以下关于这两种记载说法正确的是( )A清政府允许民间对外贸易B清政府一度开放“海禁” ,但控制严格C清政府放弃了“海禁”政策D清政府禁止外国商人来中国贸易解析:选 B。清政府允许民间对外贸易与材料中清顺治年间的“迁海令”不符,故 A项错误;从材料中顺治和雍正两个时期不同的政策可知,清政府一度开放“海禁”但严格控制在闽浙地区,故 B 项正确;从材料中顺治年间不允许出海贸易和雍正时仅允许福建和浙江开“海禁”可知,清政府没有放弃“海禁”政策,故 C 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清政府

11、对民间对外贸易的政策,体现不出禁止外国商人来中国贸易,故 D 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3(2019贵阳一中高三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5材料二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宋朝期间,中国人在造船业和航海业上取得巨大的进步,12 世纪末,开始取代穆斯林在东亚和东南亚的海上优势。 ”宋朝中期之后宋朝廷出于贸易营收等原因开始支持鼓励,国家和商业力量的合力,使得中国海商成功地参与到以往几代穆斯林商人垄断的海洋贸易中,并超过他们,在此后几百多年的时间里,开创出一个由中国主导国际贸易的时代。材料三 郑和船队七下西洋期间, “片板不得入海”的海禁仍在厉行,海禁导致民间海外贸易被迫转型为走私性

12、质的私商贸易。民间海外贸易的需求张力和朝廷政策的矛盾冲突始终贯穿明清两朝。掩盖在倭寇之乱中的真相是,倭寇有两种,一种是真的日本倭寇,但更多的一种倭寇是东南沿海商民。在外夷游弋海上,西方地理大发现的时代,中国却在厉行海禁。郑和船队消失后在亚洲海域留下的权力真空,使远道而来的葡萄牙扩张势力所向无敌地控制海洋主导权发展贸易,葡萄牙船队的到来是近代西方扩张的开始。西欧商人的海上扩张,改变了传统海上丝绸之路以和平贸易为基调的特性,商业活动常常伴随着战争硝烟和武装抢劫。百度百科(1)比较材料一图一、图二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唐丝绸之路发生的变化。(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宋代海上丝绸之路发

13、展的原因和影响。(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海上丝绸之路衰落的原因和后果。解析:(1)根据材料一中的两幅图可以看出,汉代丝绸之路主要是陆路,唐代既有陆路,也有海路;根据材料一可知,汉代的丝绸之路主要通往西域,而唐代范围扩大;根据所学可知汉代主要是中国对外经济交流为主,唐代在长安出现了各地的商人,对外的经济、文化交流加深,政治交往增多。(2)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二,从中国的造船、航海技术的发展、统治者的政策、经济的发展等方面进行回答。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所学可从增加政府收入,促进中国对外经济、文化的交流等角度分析;根据材料二“在此后几百多年的时间里,开创出一个由中国主导国际贸易的时代”得

14、出逐渐形成由中国主导的国际贸易时代。(3)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三,从明朝实行“海禁”政策的结果和倭寇骚扰等方面进行回6答。第二小问后果,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得,看不到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发展变化的大势,致使中国科学技术和生产技术逐渐落后于世界。答案:(1)变化:交通路线汉代的对外贸易以陆路为主,唐代海陆并重;到达的范围更广陆上丝绸之路的终点由亚平宁半岛转移到伊比利亚半岛,海上丝绸之路的西方终点由印度半岛南端转移至波斯湾;交往的程度更深沿路交往的国家、地区、民族增多,许多外国人来到中国经商、定居、任官,和中国人通婚;传播的文明更丰富,经济的频繁交流使物品种类增多,也推动了文化交流

15、、政治交往,同时广泛地吸收了西方文明;丝绸之路由向西发展的单向线路转变成以唐帝国为中心向四周辐射的盛况。(2)原因:中国造船、航海技术的发展;统治者的鼓励政策;为增加财政税收;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经济的发展;由于西夏、蒙古帝国、奥斯曼帝国相继隔断了中国与欧洲交往的陆上通道,导致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影响:大大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收入,有利于巩固统治;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生活;前所未有的商品和技术交流;逐渐形成由中国主导的国际贸易时代。(3)原因:明朝实行“海禁”政策,致使中国在国际上失去制海权和海上贸易主动权,同时也影响到国内民间贸易需求;倭寇骚扰;西方殖民者的入侵。后果:看不到西方资

16、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发展变化的大势,致使中国科学技术和生产技术逐渐落后于世界。14.(2019衡水中学全国统一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意大利的旅行家马可波罗在元朝时来到中国,其马可波罗游记问世后一直争议不断,很多人对其是否到过中国存疑。马可波罗生前曾面对亲友的责难,表白绝无言过其实,其所见异事“尚未说到一半” 。1995 年,英国学者吴芳思(Frances Wood)著马可波罗到过中国吗? ,否认其到过中国;1999 年,中国著名元史专家杨志玖出版马可波罗在中国 ,确认马可波罗到过中国。这两种不同的观点论争的主要问题大体为:中国浩如烟海的史籍中,有无直接记载马可波罗的史料;马可波罗

17、书中没有提及长城、筷子、茶叶、中医(如针灸)、汉字、印刷术、妇女缠足等具有中国特色的事物;书中的许多中国地名用的是波斯语名等。有人从争辩双方的学术背景方面进行了论证,几乎中国所有蒙元史学者都认可马可波罗到过中国;英国学者吴芳思是否认派的代表,其不是研究蒙元史的专家,只是中国问题的研究者。据刘大年历史学理论的建设问题等根据材料,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论题进行阐释。(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释须史论结合)解析:首先,分析材料信息,从材料中提取相关信息确定选题角度,本题可从认可马可波罗到过中国、否认马可波罗到过中国及史学论证等方面选题;其次,根据论题从材料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搜寻相关

18、历史信息例证论题;最后,论证表述7成文并总结。阐述时注意题目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释须史论结合。答案:示例一论题:历史阐释必须有丰富的史料支撑。阐释:马可波罗是否到过中国之所以成为争论已久的话题,其重要原因是缺乏丰富的史料支撑。因为历史研究必须对史料做出充分的研究,才能得出合理的结论。中国学者的观点遭到西方学者的质疑,是因为缺乏令人们信服的丰富史料。中国是有完整历史记载的国家,但在浩若烟海的史籍中,只有个别学者找到了说服力不强的零星记载,游记中没有提及具有中国特色的事物,如中国日常喝的茶、经常使用的汉字等都无记载。从马可波罗是否到过中国的争论可以看出,历史研究和解释说明了“孤证不立”的道理。示

19、例二论题:马可波罗到过中国。马可波罗是意大利的著名旅行家,他在中国生活多年,其回忆录反映了他到过中国的经历。他有关中国的大量记载是不可能凭想象编造出来的。他的游记并不是历史学家的历史考察报告,只是一位长期在中国生活过的商人的回忆录。因此,不能用严格意义上的历史著作来要求他。书中无长城的记载更证明了他到过中国。马可波罗生活年代大致为元朝,此时的秦汉长城因多是土堆的,多已毁坏,其遗迹一般不易找到,我们现在所见长城是明代所修,他是不可能看到的。因此,马可波罗是到过中国的。示例三论题:马可波罗未真正到过中国。马可波罗是著名的旅行家,他的游记记载的中国的情况是失真的。中国是有完整历史记载的国家,但在浩若烟海的史籍中,只有个别学者找到说服力不强的零星记载。游记中没有提及具有中国特色的事物,如中国日常喝的茶、经常使用的汉字等都无记载,秦以来修建的长城也无记载。中国学者都承认马可波罗到过中国,这是其民族感情的一种体现。 马可波罗行纪很可能是旅行家粉饰虚构之作,是道听途说的记载。因此,马可波罗未到过中国。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