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云南省玉溪市江川二中 20182019 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二生物1.下图是某同学设计的“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实验装置图,1、2、3、4 号试管加入适量水后再滴加 2 滴溴麝香草酚蓝溶液,用来鉴定 CO2。对此实验的结果、分析与评价不正确的是( )A. 丙试管与乙试管相连,其作用是为乙试管提供充足的氧气B. 应在甲试管中加 1 mL 石蜡油,制造无氧环境C. 为了适当简化装置,可以将图中的 2 号或 4 号试管除去D. 1 号试管与 3 号试管相比,出现黄色的时间要短【答案】D【解析】Fe3 能催化 H2O2水解产生 H2O 和 O2,因此丙试管与乙试管相连,其作用是为乙试管提供充足的 O
2、2,A 项正确;分析图示可知:甲乙试管是分别用来探究酵母菌在无氧和有氧条件下的细胞呼吸方式,所以应在甲试管中加 1mL 石蜡油,制造无氧环境,B 项正确;2、4 号试管是作用是检测水中是否存在 CO2,所以为了适当简化装置,可以将图中的 2 号或 4 号试管除去,C 项正确;1 号试管是检测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的 CO2量,3 号试管是检测酵母菌有氧呼吸产生的 CO2量,因此 1 号试管与 3 号试管相比,出现黄色的时间要长,D 项错误。【考点定位】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2. 乳糖酶催化乳糖水解。有两项与此相关的实验,其它实验条件均设置为最适条件,实验结果如下:以下分析正确的是2A. 实验一增加乳
3、糖浓度,相对反应速率将降低B. 实验二若继续增大乳糖浓度,相对反应速率不再加大C. 实验一如果继续增加酶浓度,相对反应速率不再加大D. 实验二若温度升高 10,相对反应速率将增大【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实验一增加乳糖浓度,相对反应速率将上升,故 A 错。实验二若继续增大乳糖浓度,相对反应速率不再加大,因为酶数量有限,故 B 正确。实验一如果继续增加酶浓度,相对反应速率将继续上升,故 C 错。因为为最适温度,实验二若温度升高 10,相对反应速率将下降,故 D 错。考点:本题考查酶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
4、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能力。3.组成玉米的核酸,其基本组成单位和所含的碱基种类依次是( )A. 8 种和 8 种 B. 8 种和 5 种C. 5 种和 5 种 D. 4 种和 4 种【答案】B【解析】【分析】细胞结构的生物中含有 DNA 和 RNA 两种核酸,DNA 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糖核苷酸,根据碱基不同分为 4 种,RNA 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糖核苷酸,根据碱基不同分为 4 种,DNA 中的碱基是 A、T、G、C 四种碱基,RNA 中的碱基是 A、U、G、C。【详解】玉米是真核生物,既含有 DNA 也含有 RNA,因此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是 4 种脱氧核糖核苷酸和 4 种核糖核苷酸,共有 8
5、种核苷酸,碱基共有 A、U、G、C、T 共 5 种,综上分析,B 正确,ACD 错误。 故选 B。34. 如图为叶肉细胞中两种细胞器的模式图。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均具有光合色素B. 均具有合成 ATP 的酶C. 处具有合成和转化 C3的酶D. 处生成的 CO2可扩散至处被利用【答案】C【解析】图中为线粒体内膜,为叶绿体基质,为叶绿体的类囊体。A、光合色素只分布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A 错误;B、线粒体内膜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场所,具有合成ATP 的酶,叶绿体基质不具有合成 ATP 的酶,是叶绿体的类囊体,是光反应的场所,具有合成 ATP 的酶,B 错误;C、为叶绿体基质,是光合作
6、用暗反应的场所,暗反应包括CO2 的固定(生成 C3)和还原(C3 生成 C5) ,C 正确;D、线粒体内膜处,进行的是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和前两个阶段产生的氢结合生成水,不能生成的 CO2,D 错误。【考点定位】叶绿体、线粒体5.下列关于某一高等生物个体其体细胞的形态、功能相似程度的判断依据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 细胞器的种类和数量B. 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C. DNA 的种类和数量D. 表达的基因的种类【答案】C【解析】细胞器的种类和数量不同细胞形态、功能可能不同,A 正确。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直接承担者,蛋白质种类和数量不同细胞形态、功能可能不同,B 正确。DNA 在同一个个体中 DNA的种类
7、和数量是相同的,C 错误。细胞分化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D 正确。4【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细胞分化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6.若用圆圈表示原核生物(a)、真核生物(b)、乳酸菌(c)、硝化细菌(d)、酵母菌(e)、细菌(f),则这些概念的从属关系表达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细胞生物分为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细菌属于原核生物,题中乳酸(杆)菌(c) 、硝化细菌(d)都属于细菌;酵母菌属于真菌,真菌属于真核生物,因此选择 B;考点:本题考查的细胞生物的分类,细胞生物分为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原核生物中的细菌与真核生物中的真菌不容易区分,本题意
8、在考查学生对真菌和细菌的区分,学生要会总结哪些是细菌哪些是细菌。7.如图表示某化学反应过程中,生成物的量与时间的关系,图中 a、 b、 c 三条曲线不能反映下列哪种因素对生成物的量的影响( ) A. 不同的温度 B. 不同的 pH 值C. 不同的底物浓度 D. 不同的酶浓度【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有:温度、pH、底物浓度和酶浓度等分析曲线图:图示表示某种酶在不同处理条件下,催化某反应过程中生成物的量和反应时间的关系,其中 a 达到化合反应平衡点的时间最短,其次是 b,最后是 c,说明 a 条件下酶5的活性最高,c 条件下酶的活性最低解:A、温度能影响酶促反应速率,所以
9、三条曲线的差异可能是由于温度不同造成的,A 错误;B、pH 能影响酶促反应速率,所以三条曲线的差异可能是由于 pH 不同造成的,B 错误;C、反应底物的量不同时,化学反应的平衡点不同,而图中三条曲线的平衡点相同,说明三条曲线的差异不是反应底物的量不同造成的,C 正确;D、酶的浓度能影响酶促反应速率,所以三条曲线的差异可能是由于酶的浓度不同造成的,D 错误故选:C考点:酶的特性8. 下列有关组成生物体化学元素的论述,正确的是: ( )A. 组成无机自然界和生物体的化学元素都是碳元素最多B. 人、动物与植物所含化学元素的种类差异很大C.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D. 不同生物体内
10、各种化学元素的含量比例基本相似【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生物体中氧元素最多,故 A 错;动、植物细胞中的元素种类相同,故 B 错;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中都能找到,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故 C正确;不同生物体内化学元素的含量不同,故 D 错。考点:本题主要考查细胞中的元素,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9.下列哪项生命过程是细胞凋亡造成的( )A. 断尾壁虎长出新尾巴 B. 砍伐后的树桩上长出新枝条C. 蝌蚪尾巴消失的过程 D. 胚胎发育中出现造血干细胞【答案】C【解析】【分析】细胞凋亡是由基因控制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
11、程,也叫细胞的编程性死亡,细胞凋亡对于多细胞生物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维持内环境稳态具有积极意义;细胞坏死是6指细胞受到不利因素引起的非正常死亡,对于生物体是不利的。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详解】断尾壁虎长出新尾巴属于细胞的分裂和细胞分化的过程,A 错误;砍伐后的树桩上长出新枝条属于细胞的分裂和分化过程,B 错误;蝌蚪尾巴消失为生理性死亡,属于细胞凋亡过程,C 正确;在胚胎发育中,早期胚胎干细胞产生造血干细胞及由造血干细胞不断产生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过程均属细胞分化,D 错误。 故选 C。【点睛】本题考
12、查细胞分化、细胞凋亡等生命历程,首先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分化和细胞凋亡的概念,掌握细胞分化的实质,其次结合选项分析,选出正确答案。10.乙肝疫苗的有效成分是乙肝病毒的一种抗原。接种该疫苗后人体会产生相应抗体,下列对该抗体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可被蛋白酶水解 B. 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C. 可与双缩脲试剂作用,产生紫色反应 D. 其空间结构只与肽键有关【答案】D【解析】【分析】接种乙肝疫苗后,刺激 B 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据此答题。【详解】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可被蛋白酶水解,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呈现紫色,蛋白质的基
13、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蛋白质结构的多样性与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量和排列顺序以及肽链的空间结构有关,综上分析,ABC 不符合题意,D 符合题意。故选 D。11. 下列有关染色体、DNA、基因、脱氧核苷酸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一个基因含有许多个脱氧核苷酸,基因的特异性是由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决定的B. 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 DNA 片段,一个 DNA 分子上可含有成百上千个基因C. 在 DNA 分子结构中,与脱氧核糖直接相连的一般是一个磷酸和一个碱基D. 染色体是 DNA 的主要载体,一条染色体上含有 l 个或 2 个 DNA 分子【答案】C【解析】7试题分析:一个基因含有许多个脱氧核苷酸
14、,基因的特异性是由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决定,A 正确;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 DNA 片段,一个 DNA 分子上可含有成百上千个基因,B正确;DNA 分子结构中,与脱氧核糖直接相连的一般是两个磷酸基和一个碱基,只有链首的脱氧核糖直接相连的是一个磷酸和一个碱基,C 错误;DNA 主要分布在细胞核的染色体上,因此染色体是 DNA 的主要载体,且一条染色体上含有 1 个(间期或末期)或 2 个 DNA 分子(分裂期) ,D 正确。考点:本题考查的是基因和染色体之间关系的相关知识,属于对识记、理解层次的考查。12. 下图表示细胞中某种生理过程,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A. 丙的合成是由甲、乙共同控制的B. 甲
15、、乙中共含有 A、G、C、T 四种碱基C. 若甲中发生一个组成单位的替换,丙的结构可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D. 若 a、b 上分别有 x 和 y 个密码子,丙中最多有(x +y)3 个肽键【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由图可知,丙是由甲和乙共同控制合成,A 正确;甲和乙都是 DNA,都含有A、G、C、T 四种碱基,B 正确;若甲中发生一个组成单位的替换,即发生基因突变,丙的结构可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C 正确;若 a、b 上分别有 x 和 y 个密码子,丙中最多有(x+y)-1 个肽键,D 错误。考点:本题考查基因表达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
16、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13. 有性生殖生物的后代性状差异,主要来自于基因重组,下列过程中哪些可以发生基因重组( )8A. B. C. D. 【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考查基因重组的类型。基因重组发生在通过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在四分体时期,位于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一种是在减后期,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所以应为,而不是配子的随机组合。考点:基因重组的类型点评:本题优点是用图的形式展现基因重组的内容,直观具体,易于区分。14.遗传工作者在进行遗传病调查时发现了一个甲、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的家系,系谱如图所示,相关叙述正确的
17、是( )A. 甲病不可能是镰刀型细胞贫血症B. 乙病的遗传方式可能是伴 X 显性遗传C. 两病都是由一个致病基因引起的遗传病D. 若4 不含致病基因,则1 携带甲病致病基因的概率是 1/3【答案】D【解析】【分析】先分析该病的遗传方式,然后再根据遗传方式进行计算。 甲病:根据-1、-2 和-2,患病女儿致病基因来自父母,父母有致病基因而无病,故致病基因是隐性,父亲有致病基因而无病,此致病基因不可能位于 X 染色体上,所以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乙病:根据-5、-6 和-2,假如该病是伴 X 显性遗传,则-2 患病,其母亲-6 一定是患者,而其母亲是正常的,所以该病不可能是伴 X 显性遗传病。【
18、详解】甲病具有“双亲正常女儿患病”的特点,故其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可能是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白化病、先天聋哑等,A 错误;根据-5、-6 和-2,假如该9病是伴 X 显性遗传,则-2 患病,其母亲-6 一定是患者,而其母亲是正常的,所以乙病不可能是伴 X 显性遗传病,B 错误;两病都是单基因遗传病,都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C 错误;设甲病由 A、a 基因控制,根据-2 患甲病,故-1、-2 的基因型为Aa,则-3 的基因型和概率为 1/3AA、2/3Aa,-4 不含致病基因,基因型为 AA,则-1为甲病致病基因携带者的概率是 2/31/2=1/3,D 正确。 故选 D。【点睛】本
19、题主要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判断遗传系谱图的关键是先判断显隐性,然后再根据假设法来判断是位于常染体上还是位于 X 染色体上。15. 有关下图的说法,正确的有( )上图可表示 DNA 复制过程上图并非只能表示转录过程图中共有 5 种碱基图中的 A 代表腺嘌呤脱氧核苷酸图中两条链共有 2 个游离的磷酸基团图中 A 与 U 之间的氢键数目和 A 与 T 之间的氢键数目不同A. B. C. D. 【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图示过程可表示转录也可表示逆转录,共有 5 种碱基 A、T、C、G、U,图中 A表示腺嘌呤,图中有两条链,每个链有上 1 个游离的磷酸基团,A 与 U、A 与 T 之间都是两个氢键
20、,选 A。考点:本题考查 DNA 和 RNA 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所列知识点,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16. 具有 A 个碱基对的一个 DNA 分子片段,含有 m 个腺嘌呤,该片段第 n 次复制需要多少个游离的鸟嘌呤脱氧核苷酸( )A. (2n1)(Am) B. 2 n-1(Am) C. (2 n1)(A/2m) D. 2 n(A/2m)【答案】C10【解析】试题分析:在 DNA 分子中,两个非互补的碱基之和占 DNA 碱基总数的 50%,因此鸟嘌呤的个数为:Am,根据公式第 n 次复制需要游离的鸟嘌呤脱氧核苷酸的个数为:2 n1(Am) ,故 C 正确。考
21、点:本题主要考查 DNA 分子复制,意在考查考生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的能力。17. 将基因型为 AABbCc 和 aabbcc 的植株杂交(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其后代表现型之比为( )A. : B. : C. : D. :【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意:AAaa 的后代基因型和表现型都只有一种;Bbbb 的后代基因型有两种,分别为 Bb 和 bb,表现型也为两种,比例为 1:1;Cccc 的后代基因型有两种,分别为 Cc 和 cc,表现型也为两种,比例为 1:1因此,基因型为 AABbCc 和 aabbcc 的植株杂交,后代表现型比为
22、1(1:1)(1:1)=1:1:1:1。综上所述,C 正确。考点: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名师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测交实验,并利用遗传图解分析问题。18.用纯种的黄色圆粒与绿色皱粒豌豆杂交得 F1,将 F1自交得 F2的种子 3200 粒。这些种子中应该有绿色皱粒( )A. 1600 粒 B. 400 粒 C. 200 粒 D. 1200 粒【答案】C【解析】【分析】两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所得子一代自交的后代有 9 种基因型和 4 种表现型。四种表现型的比例为 9:3:3:1。熟练掌握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子二代的基因型和表现型的比例是解题的关键。【详解】由题意可知,F 1基因
23、型为 YyRr,F 1自交得 F2中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9:3:3:1,因而绿色皱粒有 32001/16=200 粒。综上所述,ABD 错误,C 正确。故选 C。19.在杂交育种工作中,通常开始进行选择的代数及理由是( )11A. F1、基因出现重组 B. F 1、性状开始分离C. F2、开始性状分离 D. P、基因开始分离【答案】C【解析】【分析】分离规律在育种工作中的应用是: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中,隐性性状一旦出现就是纯合体,而显性性状有杂合体,需要连续自交并逐代淘汰隐性性状才能获得纯合品系。自由组合规律在育种上面应用:两亲本杂交得 F1,F 1自交通过基因重组获得 F2
24、新的基因组合类型,从而出现新的性状,并对控制新的性状的基因进行纯化处理。因此育种工作实际上是对性状进行的选择,从而间接完成对基因的纯化处理。【详解】杂种 F1只是表现显性性状,F 1代个体的配子在形成过程中会出现基因重组,基因重组的结果表现在 F2代,A 错误;F 1只是表现亲本的显性性状,不会出现性状分离,B 错误;无论一对等位基因的分离结果,还是两对等位基因自由组合的结果,性状分离都会出现在 F2代,F 2代性状的分离才能表现出优良性状供选择,C 正确;如果亲本 P 有我们需要的优良性状就无需杂交育种,P 亲本纯合体的形成配子过程中只是成对的基因分开,只是形成一种配子,它们的子代只表现显性
25、性状,D 错误。 故选 C。20.用 15N 标记细菌的 DNA,然后将这种细菌放到含 14N 的培养基中培养,假定细菌在含 14N的培养基中连续分裂产生 4 个新个体,它们的 DNA 中含 14N 链与 15N 链的比例是A. 3:1 B. 2:1 C. 1:1 D. 7:1【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DNA 的复制是半保留复制,DNA 有两条链,含 14N 链有 6 条与 15N 链有 2 条,故是 3:1,故 A 正确。考点:本题考查 DNA 复制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21.下图是免疫细胞之间相互作用的部分模式图,相关描述正确的是12A. 图中有 3 种细胞能够对
26、病菌进行特异性识别B. 物质 I 具有促进细胞 D 增殖分化的作用C. 物质 I 和物质都属于免疫活性物质D. 细胞 B 和 C 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都发挥作用【答案】C【解析】分析图示可知:A 为吞噬细胞、B 为 T 细胞、C 为 B 细胞、D 为浆细胞,物质 I 是淋巴因子,物质是抗体。T 细胞和 B 细胞均能够对病菌进行特异性识别,吞噬细胞能够识别病菌,但没有特异性,浆细胞不能识别病菌,A 项错误;淋巴因子能够促进 B 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B 项错误;淋巴因子和抗体都属于免疫活性物质,C 项正确;T 细胞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都发挥作用,B 细胞仅在体液免疫中都发挥作用,D
27、 项错误。【点睛】本题以“免疫细胞之间相互作用的部分模式图示意图”为情境,综合考查学生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解答此类问题的前提是:需要熟记并理解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22. 关于人体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 激素在人体内作为信息物而发挥作用B. 激素在人体内含量较低,但有高效的生物催化作用C. 甲状腺激素除了促进人体产热,还有其他生理效应13D. 正常人体内,激素的分泌受反馈调节【答案】B【解析】激素在人体内起调节作用,有高效催化作用的是酶。23.某研究机构研究人工湿地对生活污水的净化,实验结果如图。其中 P 表示磷;N 表示氮;COD 表示化学需氧量
28、(代表水中微生物分解有机物的氧气消耗量)。据图分析可得出的结论是( )A. 人工湿地可将生活污水完全净化B. 人工湿地对污水中的 N 去除效果好于 PC. 811 月份流经人工湿地的污水中 N 和 P 的减少都是同步的D. 从 12 月份 COD 的曲线变化分析,浮游动物的取食作用对污水有一定净化作用【答案】B【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可知,N 的下降幅度大,所以人工湿地对污水中的 N 去除效果要好于 P;在 811月份,流经人工湿地的污水中 N 的含量在 8 月中旬至 10 月中旬是持续下降的,但 P 的含量呈波动趋势,所以不是同步的;从整体上看,人工湿地对生活污水有一定的净化作用,但图中没有
29、信息能反映出浮游动物的取食作用对污水有一定的净化作用。【详解】根据 N 表示氮;COD 表示化学需氧量,这两条曲线最终都逐步下降,由此可知人工湿地对生活污水有一定的净化作用,但由图可知,没有体现完全净化,A 错误;由于 N的下降幅度大,故人工湿地对污水中的 N 去除效果好于 P,B 正确;据图中曲线可知,流经人工湿地的污水中 N 的含量在 8 月中旬至 10 月中旬是持续下降的,但 P 的含量呈波动趋势,所以流经人工湿地的污水中 N 和 P 的减少不是同步的,C 错误;12 月份,曲线平行于 X 轴,可认为此月浮游动物的取食对 COD 无影响,不能据此推出浮游动物的取食作用对污水有净化作用,D
30、 错误。故选 B。1424.如图,神经元 a、b 与痛觉传入有关,神经元 c 能释放脑啡肽,脑啡肽具有镇痛作用。下列相关判断不合理的是A. a 神经元的神经递质释放受 a、c 两个神经元控制B. 乙酰胆碱会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C. 脑啡肽的释放会引起乙酰胆碱释放量减少D. a、c 神经元均通过胞吐方式释放神经递质【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由图可知,A 神经元的递质释放受 A、c 两个神经元控制,A 正确;神经元 A、b与痛觉传入有关,神经元 c 能释放脑啡肽,脑啡肽具有镇痛作用,说明乙酰胆碱属于兴奋性递质,B 错误。脑啡肽的作用是减少乙酰胆碱的释放,减弱对下一个神经元的刺激作用从而起到阵
31、痛的作用,C 正确;递质以胞吐的方式排放到突触间隙,D 正确。考点:此题主要考查突触的结构,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25. 下列有关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的叙述正确的是A. 神经体液调节是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B. 体液调节是人体内环境稳态调节的主要形式C. 肾脏不是内分泌器官,其病变对内环境稳态的影响不大D. 免疫系统识别并清除异物、外来病原微生物,也是内环境稳态的调节【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了内环境稳态的有关知识。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参与协调内环境稳态的系统有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和泌尿系统等。根据对稳态的最新认识稳态不但需要神经和体液的调节还
32、需要免疫调节。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中神经调节占主导地位。26.群落的演替可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以 P 代表群落的总生产量,以 R 代表群落的总呼吸量,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15A. 火灾后的森林依次出现杂草、灌木林、乔木林,先发生初生演替,后发生次生演替B. 群落的结构受到干扰或破坏与群落的演替无关C. P/R 比率可以作为表示群落演替方向的一个优良指标D. 当 P/R 接近或等于 1 时,说明群落中的能量或有机物收支平衡,群落演替不再进行【答案】C【解析】【分析】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群落演替主要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在一从来没有过植被,
33、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是保留有土壤条件,甚至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决定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存在于群落内部,即内因是群落演替的决定因素。群落之外的环境条件诸如气候、地貌、土壤和火等常可成为引起演替的重要条件。【详解】火灾后的森林出现的演替是次生演替,A 错误;当群落的结构受到干扰或破坏时,会影响群落的演替,B 错误;当 P 大于 R 时,说明有有机物的大量积累,是一个发展的群落,P 小于 R 时,说明是一个衰退的群落,故 P
34、/R 比率可以表示群落演替方向的一个优良指标,C 正确;P 是群落的总生产量,R 是群落的总呼吸量,P 等于 R 说明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群落,但群落演替仍在进行,D 错误。故选 C。【点睛】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群落演替的类型及概念,掌握群落演替的过程及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能对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进行比较,再结合所学的知识作出准确的判断。27. 下列不属于生长素类似物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的是A. 扦插繁殖不易生根植物时,用一定浓度的萘乙酸浸泡插枝的下端B. 一定浓度的 2,4D 可作为除草剂使用,例如去除农田的双子叶杂草C. 在未授粉的雌蕊柱头上涂一定浓度的萘乙酸结出无籽果实D. 用
35、吲哚乙酸喷洒棉株达到保蕾保铃的效果【答案】D【解析】16试题分析:生长素类似物的应用:(1)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用一定浓度生长素类似物浸泡枝条下端,不久长出大量的根;(2)促进果实发育:用一定浓度生长素类似物涂抹未受粉的花蕾,可长出无籽果实(用于培育无籽果实) ;(3)防止落花落果,可用于棉花的保蕾保铃;(4)控制性别分化解:A、用一定浓度的萘乙酸等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扦插枝条的切口,A 正确;B、一般情况下,低浓度的生长素能促进植物的生长,高浓度的生长素能抑制植物生长,农业上经常利用双子叶杂草对生长素敏感的特性,用高浓度的 2,4D(生长素类似物)作除草剂,来达到即除去双子叶杂草,又促进农作物生
36、长的目的,B 正确;C、生长素能促进果实发育,用适宜浓度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未授粉的雌蕊柱头可以获得无子果实,C 正确;D、防止果实脱落可用一定浓度的萘乙酸(生长素类似物) ,D 错误故选:D考点:生长素类似物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作用28.下列关于种群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没有迁入和迁出,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种群的数量一定增长B. 对捕捉器具有条件反射的动物种群,不能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C. 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的种群中处于繁殖期的个体数一定大于衰退型种群中处于繁殖期的个体数D. 种内斗争有可能导致种群均匀分布【答案】C【解析】【分析】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
37、出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样方法调查植物或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标志重捕法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种群的空间特征包括均匀分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详解】没有迁出和迁入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则属于增长型,种群的数量一定增长,A 正确;若动物对捕捉器有条件反射,则不利于再次捕获,故不能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17密度,B 正确;年龄组成是不同年龄个体所占比例,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的种群中处于繁殖期的个体数不一定大于衰退型种群中处于繁殖期的个体数,C 错误;种内的斗争会使每个生物都要平均占有一块地方,所以可能会导致种群均
38、匀分布,D 正确。故选 C。【点睛】本题考查种群特征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29.人体组织液中的氧气要进入组织细胞中参与氧化分解有机物,至少需要通过几层膜( )A. 2 层 B. 3 层 C. 4 层 D. 6 层【答案】B【解析】【分析】人体的内环境是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内环境可以直接与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绝大多数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可以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第二、三阶段在线粒体中进行,氧气在线粒体内膜上参与第三阶段的反应。【详解】组织液中氧气进入组织细胞的方式是
39、自由扩散,需要穿过细胞膜、线粒体膜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的反应,由于线粒体是双膜结构的细胞器,因此人体组织液中的 O2若要进入组织细胞中参与氧化有机物,这些氧分子至少要通过细胞膜、线粒体外膜、线粒体内膜共 3 层膜。综上分析,B 正确,ACD 错误。故选 B。30. 关于图中生态农业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实现了对能量的充分利用和物质的良性循环B. 由于各级产物都可以利用,减少了废物和污染,提高了生态效益C. 由于食物链延长,能量逐级损耗,系统总能量利用效率降低D. 有效地促进了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18【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食物链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主渠
40、道,它既是一条能量转换链,也是一条物质传递链,从经济上看还是一条价值增值链。因此,遵循这一原理,合理设计食 物链,使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被分层次多级利用,使生产一种产品时产生的有机废弃物,成为生产另一种产品的投入,也就是使废物资源化,从而提高 了系统总能量的转化效率,减少环境污染。有效地促进了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原理应用的知识。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的能力。31.如图表示水盐调节的部分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A. 图中的甲是饮水不足
41、、机体失水过多或吃的食物过咸B. 乙、丙、丁分别是下丘脑、大脑皮层、肾小管和集合管C. 图中所示过程既有神经调节也有体液调节D. 渴觉在大脑皮层产生,所以水盐调节中枢在大脑皮层【答案】D【解析】渗透压上升,可能是饮水不足、机体失水过多或吃的食物过咸,A 对;由图可知乙、丙、丁分别是下丘脑、大脑皮层、肾小管和集合管,B 对;图示过程为神经体液调节,C 对;水盐调节中枢在下丘脑,D 错。【考点定位】水盐平衡【名师点睛】当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增强,致使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增强当机体饮水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
42、压降低,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减弱,致使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减少,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减弱32. 大脑皮层言语区中 S 区受损伤,病人的临床表现为( )19A. 不能看懂文字B. 运动性失语症C. 不能听懂话D. 不能写字【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大脑皮层言语区的 S 区即运动性语言中枢,受损后则会患运动性失语症,表现为不能讲话。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大脑皮层的作用,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能力,试题难度中等。33.如图表示淋巴和另外三种液体之间相互关系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判断错误的是( )A. 丙与乙之间的关系不存在B. 如果甲与乙间的水分交换失去平衡,可能会引起组织水肿C.
43、淋巴不仅可以调节甲与乙之间的水分平衡,而且能将甲中少量的蛋白质运回乙D. 当营养不良时将导致乙液体渗透压降低【答案】A【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内环境是人体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淋巴组成,图中甲为组织液,可单向渗透进入淋巴,乙是血浆;丙是细胞内液。【详解】根据分析可知,乙为血浆,血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血浆,故存在丙与乙之间的关系,A 错误;若甲与乙间的水分交换失去平衡,如血浆渗透进入组织液的增多,可能会引起组织水肿,B 正确;甲为组织液,乙是血浆,淋巴不仅可以调节甲与乙之间的水分平衡,而且能将甲中少量的蛋白质运回乙,C 正确;当营养不良时血浆蛋白含量下降,血浆渗透压减小,将导
44、致组织水肿,D 正确。故选 A。【点睛】本题考查了内环境各组分之间的关系和区别,意在考查考生能识记并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20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的能力和从题目所给的图形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34.下列有关激素特点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激素是通过主动运输到体液中的B. 激素随体液运输到靶细胞C. 激素可与靶细胞膜上特异性受体蛋白结合D. 垂体细胞是甲状腺激素的靶细胞【答案】A【解析】【分析】激素调节的三个特点: (1)微量和高效:激素在血液中含量很低,但能产生显著的生理效应,这是由于激素的作用被逐级放大的结果。 (2)
45、通过体液运输:内分泌腺产生的激素扩散到体液中,由血液来运输,临床上常通过抽取血样来检测内分泌系统的疾病。 (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详解】蛋白质类激素通过胞吐到体液中,由体液来运输,故激素不是通过主动运输到体液中的,A 错误;内分泌腺产生的激素进入到体液中,由体液运输到靶细胞,B 正确;激素可与靶细胞膜上受体蛋白结合,且是特异性结合,C 正确;甲状腺激素的靶细胞是全身所有细胞,包括垂体细胞,D 正确。 故选 A。35. 下列关于生态学研究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调查农田中蚜虫、蚯蚓、田鼠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样方法B. 研究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可以采用构建概念模型的方法C. 采集土壤小动
46、物的方法主要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D. 制作的生态缸应密闭,放置在室内通风、阳光直射的地方【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调查农田中蚜虫、蚯蚓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样方法,调查田鼠的种群密度应该用标记重捕法,A 错误;研究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可以采用构建概念模型的方法,B 正确;统计土壤小动物的方法主要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采集方法是取样器取样法,C 错21误;制作的生态缸应密闭,放置在室内通风、阳光散射的地方,D 错误。考点:本题考查生态学研究方法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36. 人体内环境相对稳定是健康的保障。由于人体内环境成分发生
47、明显变化而引起的病症是 ( )小腿抽搐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尿毒症 组织水肿A. B. C. D. 【答案】B【解析】小腿抽筋是由于内环境中钙离子浓度低造成的,正确;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由于基因突变而导致的细胞形态的变化,属于遗传病,不正确;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的大量增加导致的,正确;尿毒症是由于肾脏病变,导致内环境成分如尿素等超标,正确。【考点定位】内环境成分37. 下列各项中,阐述生态系统的是( )A. 一定区域内各种生物种群的总和B. 地球上全部生物的总和C. 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D. 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相互作用的自然系统【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A.一定区域内各种生物种群的总和是
48、群落;错误。 B.地球上全部生物的总和是群落;错误。C.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是种群;错误。D.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相互作用的形成生态系统,通过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而相互作用的一个自然系统;正确。考点:生态系统的概念。点评:基础知识考查,基本概念的识记。38.下列关于体温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22A. 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 B. 体温调节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的C. 人体的体温是一个恒定值 D. 人体热量来源以骨骼肌和肝脏产热为主【答案】C【解析】【分析】1体温的平衡:人体的产热量与散热量的动态平衡。 2热量有机物氧化分解放能。 3体温调节的中枢:下丘脑;感受器为温度感受器,分冷觉
49、和温觉感受器。 4体温调节的方式: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5、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 ,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6、炎热环境皮肤温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散热(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体温维持相对恒定。【详解】下丘脑存在体温调节中枢,A 正确;体温调节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B 正确;体温恒定就是指体温保持相对稳定,而不是保持一个恒定值,C 错误;产热的器官主要是骨骼肌和肝脏,散热主要通过皮肤汗腺分泌汗液的方式进行,D 正确。故选 C。39.下列关于神经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人体内兴奋在一个神经元上可以进行双向传导B. 兴奋可在树突细胞体树突突触间传递C. 增大离体神经元外 Na 的浓度可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