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板块一 中国古代史,第1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先秦、秦汉,主题一 从“天下共主”到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一、先秦、秦汉政治制度的演进与创新,二、汉朝政治的特点汉朝基本继承了秦朝的政治制度,但是,也有自己独特一面,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政治制度或者政治环境。 (1)布衣将相:是指西汉开国诸臣授官将相的,绝大多数“起自布衣”,这些人大都没有贵族头衔,称之为“布衣将相”。这既是对秦末农民起义结果的承认,也是削弱贵族势力的必然产物。 (2)重视母族亲属关系:汉代皇室的母族势力受到了充分的重视,西汉出现了吕后暴政和窦太后的专权,东汉出现了外戚干政的局面,这些都是母族势力强大的表现。 (3)儒士受到重用:
2、汉初,重视“黄老之学”,但是,并不排挤儒学。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士受到了重用,几乎垄断了汉代官僚体系。 (4)地方势力强大:汉初,王国是中央集权的主要威胁。王国问题解决后,豪强地主逐渐成为威胁中央集权的主要力量,最终导致了东汉的灭亡和魏晋南北朝的分裂局面。,1(2017高考全国卷)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解析:根据材料“河南”“山东”“北京”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3、周王分封王族成员,使得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有了共同的文化底蕴,这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的形成,故A项正确;周不存在君主专制,B项错误,排除;C项错在“直接控制”,排除;材料并未体现“世袭特权”,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 答案:A,2(2016高考全国卷)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 ( )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准确把握汉代对秦代政治制度的继承关系。材料中的“文书”泛指古代的国家档
4、案文献,文书传承着历朝的典章制度和政治经验。材料表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重视秦朝的文书,意味着继承了秦朝的基本政治制度,即汉承秦制,故B项符合题意。汉初推行被称为“黄老之学”的道家思想,故排除A项。汉初充分发挥文书功能,以便继承前代的政治制度,故排除C项。材料并没有体现官吏是否熟知秦朝的典章制度,故排除D项。 答案:B,3(高考经典题)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
5、是准确理解材料的含义。地方服从中央,中央对地方进行垂直管理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内容。材料体现了汉宣帝高度重视郡太守的作用,而郡太守是地方的最高行政长官,所以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郡太守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没有提及中央和地方之间的矛盾,故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汉宣帝的观念而非汉代地方行政制度对后世的影响,故排除C项;D项内容在材料中未提及。 答案:A,4(高考经典题)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D
6、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解析:由所学知识可知,自皇帝制度建立以来,为了突出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皇帝即以“天”的儿子自居,并举办祭天大典来强化这种伦理关系。在此背景下,官员、百姓也通过各种方式祭拜自己的祖先,以此维护社会秩序,故正确选项为B。 答案:B,1中国古代的“乡里”发端于先秦,秦汉时期乡里体制趋于成型,举凡地方赋役征派,狱讼治安、婚丧祭祀、选举教化等无不由其承担,被称为“治民之基”,由此可知,秦汉“乡里” ( )A属于地方自治机关 B职官由中央直拨任免C属于社会经济组织 D履行宗法与行政职能解析:“治民之基”体现了管理百姓的作用,不是自治性质,故A项错误;“秦汉时期乡里体制”不属于中央官
7、制任免的范围,故B项错误;“狱讼治安、婚丧祭祀、选举教化”多数属于政治管理的范畴,故C项错误;“地方赋役征派,狱讼治安、婚丧祭祀、选举教化”既包含有宗法的职能,也有国家行政管理的职能,故D项正确。答案:D,2下图为西汉初年中央和诸侯王国所管辖的行政区和人口统计表。对比统计图表中中央和王国所管辖的郡和人口数,可以得出的推论是 ( ),A西汉的大部分地区未实行郡县制 B中央政府已经为王国势力所控制 C多数人口不赞成实行中央集权制 D中央辖区经济发展高于王国辖区 解析:由表格信息可知王国辖郡的数量多于中央辖郡,说明西汉大部分地区实行郡县制,故A项错误;材料仅体现王国辖郡与辖人口数多于中央,并不能说明
8、中央政府已经被王国势力所控制,且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材料仅体现王国辖郡与辖人口数多于中央,没有体现人民对中央集权的态度,且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由材料中王国辖郡与人口数均高于中央辖区,但这并未破坏汉朝的中央集权制度,说明中央所辖郡是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故D项正确。 答案:D,3西周制定了严格的分封宗法制度。东周时期商鞅“军功授爵”,秦末陈胜发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呼号,而平民出身的刘邦坐上了皇帝的宝座。材料反映了 ( )A分封宗法制度被彻底废除B“血缘出身决定命运论”遭到冲击C春秋战国“礼乐崩乱”的现状D平民的社会地位得到大幅度提升解析:材料“军功爵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以及
9、“平民出身的刘邦坐上了皇帝宝座”说明冲击了宗法制度,故选B项;“彻底废除”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礼乐制度崩溃指的是僭越等级秩序,与材料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平民的地位,故D项错误。答案:B,一、先秦时期生产工具、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的变化及内在联系,主题二 古代经济模式的形成与发展,(1)生产工具的进步推动了耕作方式(经营方式)的进步。原始社会至春秋以前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夏、商、西周有少量青铜工具用于生产,这就决定了其耕作技术是“刀耕火种”或“石器锄耕”。落后的工具需要集中更多的劳动力,所以春秋以前的耕作方式是集体耕作。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犁牛耕的出现,劳动效率大大提高,这就使小农户
10、个体经营的农业生产模式成为可能。 (2)耕作方式(经营方式)与土地制度密切相关。集体耕作的生产方式与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和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紧密相连。小农户个体经营是建立在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基础之上的。,二、中国古代庄园经济 (1)土地来源:古代中国的庄园主要是由商人、豪强地主、官僚等用威胁、欺骗、敲诈、权威、买卖、强占等各种手段,兼并农民的土地,形成大土地所有制。 (2)经济形态: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经济,庄园主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需要,布置庄园,使耕种与纺织等手工业相结合,把庄园建成一个独立而封闭的世界。 (3)剥削方式:庄园除有一部分奴仆劳动外,大多由徒附、宾客、族人通过租佃的方式来耕作,他们
11、一般向庄园主交纳实物地租。除实物地租外,他们也须无偿地为庄园主服一些劳役,如砍伐林木、看家护院、充当“部曲”等。 (4)管理形式:中国古代庄园主对依附农民行使的是一种以族权为表现形式的政治权力,没有司法管辖权,唐代以后庄园主对庄园劳动者的人身控制进一步削弱。,1(2018高考全国卷)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 (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解析:重农抑商的政策始于商鞅变法时期,封
12、建社会基本沿用这一政策,故A项错误;由材料“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可知货币税收加重了富商大贾对自耕农的剥削,因而影响自耕农经济的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税收情况而非农民的生产热情,故C项错误;由材料“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可知富商大贾操纵物价而非税收,故D项错误。 答案:B,2(2018高考全国卷)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下图。据此可知,战国以前 ( ),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 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 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 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 解析:材料铁器实物并非就是铁制农具,故A项错误
13、;图中新疆地区出现铁器实物,但不能推断它与中原地区铁器实物的关系,故B项错误;图中铁器实物并没有广泛分布,可见冶铁技术还未普及,故C项错误;当时的经济重心在黄河流域,因此图中黄河流域分布较其他地区更加广泛,可见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故D项正确。 答案:D,3(2017高考全国卷)下图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 B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 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 D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 解析:从地图可以看出陶、曹和鲁都位于山东,均为黄河中下游地区,农业发达,地理位置优越,A项正确;争霸战争往往不利
14、于经济交往,B项错误;交通条件可以影响地方经济发展,而不可能“决定”,C项错误;图中无法体现城市规模扩大,D项错误。 答案:A,4(2017高考全国卷)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这反映了当时 ( )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解析:材料“从事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说明很多人发家致富,体现了当时经济的发展,故C项正确。西汉时期政府采取“重农抑商”政策,B项错误。儒家思想一直奉行重义轻利的观念,故A项
15、错误。材料未反映出地方豪强控制了郡县,故D项错误。答案:C,5(2016高考全国卷)如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解读图片信息。图片反映的是集体生产,故排除A项。仅依据题干图片无法说明农业的“不断发展”,故排除B项。汉代,土地私有制成为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故排除C项。田庄是汉代地主阶级经营地产的一种生产组织形式,它以大土地所有制为基础,以超经济的人身控制的劳役地租或实物地租为剥削形态,有着严密的生产管理体系,是能够自给自足地进行生产、生活
16、的带有一定政治色彩的经济实体。图片正是这种田庄经济下的集体生产情形的反映,故D项正确。 答案:D,1(2018湖北八校高三联考)诗经周颂中写道:“噫嘻成王,既昭假尔(成王轻声感叹作祈告,我已招请过先公先王)率时农夫,播厥百谷。”周公还告诫后代为君要“先知稼穑之艰难”。材料反映了 ( )A当政者重视粮食安全的思想B当政者借此加强对地方的控制C耕作技术出现革命性的变化D小农经济对西周统治的重要性,解析:“率时农夫,播厥百谷”、“先知稼穑之艰难”表明当政者对农业的重视,故A项正确;当政者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与材料的内容当政者对农业的重视不符,故B项错误;耕作技术出现革命性的变化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故C项错
17、误;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的产物,不是奴隶社会的产物,故D项错误。 答案:A,2(2018四川广安、眉山模拟)下图为陕北出土的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农户生活的悠闲富足状态B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情况C边疆畜牧业迅速发展情形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状况,解析:画像砖上的内容显示了耕作的场景,无法说明其悠闲富足,故A项错误;耕作的场景是古代农业的精耕细作的重要表现,故B项正确;画里虽有禽类,不能说明是边疆地区的畜牧业发展情形,故C项错误;单一的耕作形式不能判断是否与大地主田庄有关,故D项错误。 答案:B,3据后汉书记载,东汉时“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船
18、车贾贩,周于四方;废居积贮,满于都城。琦赂宝货,巨室不能容”。这反映了当时豪强地主经济 ( )A已成为社会经济的主体B具有综合性经营的特点C破坏了自然经济自给性D推动了对外贸易的开展解析:材料中的“膏田满野”“船车贾贩”说明当时豪强地主既经营农业生产,又经营工商贸易,这是综合性经营的体现,B项正确。材料没有拿豪强地主经济与社会其他经济成分进行对比,因此A项错误;C、D两项材料无从体现。答案:B,4下表是根据东汉四民月令统计的田庄内商业贸易(部分月份)状况。材料可以说明东汉 ( )A. 土地兼并现象盛行 B地方经济独立性强C田庄自给自足特征 D商品经济迅速发展,解析:四民月令统计的田庄内商业贸易
19、(部分月份)状况,没有涉及土地兼并,故A项错误;表格中也没有涉及地方经济,故B项错误;从表格中可以看出东汉田庄进行各类粮食及农副产品买卖的情况,地主田庄的多种经营,保证了各类生活资料基本上都可以自给自足,不需要依赖外界供应,故C项正确;材料说的是地主田庄的多种经营、自给自足特征,商品经济迅速发展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答案:C,一、先秦时期儒家思想的特点 (1)都谈论了“人性”:即人性是什么,孔子的“仁”包含了对人性的看法,孟子提出“人性本善说”,荀子提出“性恶论”。 (2)都主张以德、礼治国:孔子提倡“为政以德”,孟子要求统治者“以德服人、争取民心”,荀子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
20、。 (3)先秦儒家思想用人性论论证统治的合理性,即以“德”“礼”治国,主张人应该先“仁义”后“礼”,达到这个境界才有“德”。,主题三 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完善,二、汉代儒学对先秦儒学的继承与发展 (1)继承:汉代新儒学继承了先秦儒学的“仁”“仁政”“礼”“为政以德”“民本”等思想。 (2)发展 增加了“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君权神授”“三纲五常”理论,更加强调“君本”思想;又增加了“大一统、中央集权”思想,这些都符合汉武帝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 兼收并蓄,融合道家、阴阳家、法家等各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两者区别:孔孟儒学强调“教化”“个人思想修养”,而汉代儒学则逐渐官方
21、化,成为官方哲学,是统治者进行统治的思想工具。,1(2016高考全国卷)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解析:儒学在汉代被称为“周孔之道”,孔子作为儒学的创始人,其思想多从西周时期的政治文化中汲取营养,而“五经”多是记载西周时期的政治和文化制度,因此说儒家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故选C。 答案:C,2(高考经典题)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
22、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解析: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的目的是对君主进行规劝,这不能说明儒者不能适应现实政治,A项错误;古代儒家学者中有许多思想家主张进行社会变革,如汉代的董仲舒,B项错误;古代儒者称颂“三代”之美,常把尧和舜作为古代帝王的楷模,这是对理想政治模式的追求,C项正确;以尧、舜作为古代帝王的楷模,不等于复古,D项错误。答案:C,3(高考经典题)战国中后期,思想领域出现整合倾向。下列选项最能反映这一倾向的是 ( )A克己复礼 B礼法兼用C民贵君轻 D选贤举能解析: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战国中后期,思
23、想领域出现整合”。礼法兼用是战国末期儒家代表人物荀子的主张,荀子基本上继承了儒家的思想,他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但他又吸收法家的思想,主张礼法并施,故B项正确。A项为孔子的思想,C项为孟子的思想,D项为墨家的思想主张,都不能体现出思想领域的融合,故A、C、D三项排除。答案:B,1(2018四川宜宾一模)西周王室吸取殷商“暴民而亡”的教训,提出了一套“天命”观。他们认为,统治者只要有使民归顺的“德”,就会“天命”所归,若要天命长久,就应“敬德保民、明德慎罚”。这种思想 ( )A实现了西周统治权力高度集中B解决了贵族与平民间的矛盾C打破了神权对王权统治的困扰D开创了后世民本思想的先河,解析:西周统
24、治者吸取了殷商“暴民而亡”的教训,然后在统治思想上注重了“敬德保民、明德慎罚”,即要把“民”作为统治的基础,再者,西周的统治并没有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故A项错误;题干主要讲述西周吸取殷商灭亡的教训而改变统治方式,即重视“民”的作用,并且题干没有谈及贵族与平民的矛盾,故B项错误;“天命观”属于神权思想,但是题干没有谈及打破对王权的困扰,只是西周统治者重视“德”,故C项错误;题干主要论述西周吸取了殷商灭亡的教训,开始重视“德”,在实际行动中要“保民”,开创了后世民本思想的先河,故D项正确。 答案:D,2(2018湖北黄石调研)论语述而曰:子钓而不纲(孔子主张捕鱼用钓竿而不用渔网)。下列言论所蕴含
25、的思想与“钓而不纲”相符的是 ( )A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B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C治民无常,唯法为治D人主不公,人臣不忠也解析:材料“钓而不纲”体现的是尊重自然、注重可持续发展,A项表达的是人与人间的关系,错误;B项“节用”与“使民以时”体现了节省民力、顺应农时,突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正确;C项体现了法治的理念,错误;D项体现的是君臣关系,错误。答案:B,3董仲舒重建了天上神权和地上王权的联系,认为君主受命于天,就应遵守自然规律,管理好社会人事,使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这说明董仲舒 ( )A发展了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B借助神权思想来保护环境C强调了天与民众互动的作用D提高了儒家学说政治地
26、位,解析:材料反映出董仲舒认为君主具有安定百姓生活的责任,可知反映了其认为君主应重视百姓的主张,故A项正确;材料中董仲舒认为君主遵守自然规律的目的是为百姓提供生活来源,不是借助神权保护环境,故B项错误;从“董仲舒重建了天上神权和地上王权的联系,认为君主受命于天”,可知董仲舒强调的是天与君主的互动,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董仲舒对君主的要求,没有涉及儒学地位的内容,故D项错误。 答案:A,4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孟子认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汉代,董仲舒强调“委身致命”“善皆归君,恶皆归于臣”。这种对君臣关系认识的变化表明,汉代儒学 ( )A比先秦儒学更加哲
27、学化B与先秦儒学有着本质的区别C植根于先秦儒学的传统D是对先秦儒学的取舍与创新解析:一方面,董仲舒的“君权神授”理论是对孔子理论的发展与创新;另一方面,其理论又是对孟子思想的彻底否定与颠覆,故D项正确。答案:D,通史融会贯通强化时空观念,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特征 (1)政治: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各国变法;分封制逐渐崩溃,开始出现郡县制,形成中央集权的雏形;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由奴隶制贵族政治向封建的官僚政治演变。 (2)经济:铁器、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飞跃,社会经济发展;井田制的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农耕经济开始形成。 (3)思想:礼乐制度崩溃,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是中国
28、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在政治学、哲学、伦理学等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基础。 (4)教育:西周到春秋前期,教育一直被贵族垄断。春秋后期,私学兴起,平民阶层加入了知识分子队伍,在天文、医学、文学、艺术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就。,点拨:转型的主要线索:政治:奴隶制度封建制度;经济: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封建土地私有。“士”的崛起是推动社会转型的主干力量,思想变革对社会转型起了思想启蒙作用。,真题试做 1(高考经典题)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B抑
29、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解析:根据材料“一个农夫可以养活五口甚至九口人”可知,农业收益的增加促进了一家一户的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故选A项;农业的发展是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基本条件,故B项错误;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促进农业收益的增加,C项因果倒置,错误;农业收益的增加一定程度上促使地主兼并土地,促进封建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D项错误。 答案:A,2(高考经典题)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 )A经
30、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解析:墓葬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发展状况。从材料信息看,秦国除君主墓葬规模宏大外,其余墓葬没有明显的等级差别,说明分封制的等级差别在秦国基本被废除,出现了国君独大和集权统治,C项说法正确。战国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诸侯国实力增强,进行争霸战争,分封制逐步瓦解,A项说法错误;分封制下,周王对地方诸侯的控制力非常弱,B项错误;战国时期,分封制度遭到严重破坏,D项说法错误。 答案:C,演练冲关 1(2018江苏盐城期中)有学者将左传中出现的516人,见于战国典籍的19
31、7人作为考察对象,划分为公子、卿大夫和士三个集团,发现从春秋至战国,公子集团比例由53%骤减至10%以下,卿大夫集团由44%上升至74%后又跌至55%,士集团由32%上升至60%。这一趋势表明了 ( )A西周宗室子弟的日益多元化B春秋战国政治的相对稳定性C春秋战国社会的高度流动性D社会转型时期政治的复杂性解析:材料“骤减上升至74%后又跌至55%,士集团由32%上升至60%”体现春秋战国社会的高度流动性,故C项正确。答案: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与经济、思想文化之间的关系 (1)与经济:封建个体小农经济需要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所提供的国家统一与社会稳定作为保障;新兴地主阶级需要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32、制度来保护封建土地私有。 (2)与思想文化:法家的集权、法治思想为专制集权制度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儒家思想逐渐成为维护此制度的工具。,点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是小农经济,思想基础是法家思想,后又吸收儒家思想。,真题试做 3(高考经典题)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们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解析:据题干情境,主要反映了两汉时期皇帝重用自己的舅舅、外祖父,封侯或辅佐年幼的皇帝执政,导致了汉
33、代出现外戚干政的现象,这实际上是汉代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的结果,故选C项。外戚有时本身就被任命为宰相,故依靠外戚抑制相权说法错误,排除A项;“家天下”观念是以父系血缘关系为纽带,故B项错误;汉武帝后,诸侯王国问题基本解决,故D项错误。 答案:C,演练冲关 2(2018山西太原高三期中)古代儒者在阐述政治思想时往往将“君”与“国”混为一体,君主在统治理念上常常将“国”视为放大的“家”。这说明 ( )A儒家思想促使“家国一体”观念的产生B“家天下”取代“公天下”是历史进步C君主借助家庭伦理强化统治D“家国同构”体现专制集权,解析:材料儒家思想阐述了“家国一体”观念,但不能推断这一观念是儒家思想促使产生的,故A项错误;“家国一体”观念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但材料没有反映出对“公天下”的取代,故B项错误;材料“君主在统治理念上常常将国视为放大的家”,家庭伦理有利于强化政治统治,故C项正确;“家国同构”的分封制下,君主还未实现中央集权,仍然是地方分权,故D项错误。 答案:C,